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绿茶生产效率研究
1
作者 于转利 张浩 +1 位作者 梁文艳 陆相瑾 《南方园艺》 2025年第1期18-26,共9页
茶叶生产效率是衡量我国茶叶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02—2008年中国绿茶产业的实际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估,实证结果显示:本文6省份2002—2008年绿茶综合效率都不高,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不高,规模效率是... 茶叶生产效率是衡量我国茶叶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02—2008年中国绿茶产业的实际生产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估,实证结果显示:本文6省份2002—2008年绿茶综合效率都不高,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不高,规模效率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因此,我国应提升茶叶生产技术、改进茶产业综合效率,提高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把中国传统茶艺和茶道的精华融入现代茶文化,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内涵支撑;积极融入国际茶叶定价机制,刺激更多茶企参与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合理规划茶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全国产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产业 生产效率 三阶段DEA模型 规模报酬
下载PDF
金牡丹不同茶类夏秋茶香气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梦婷 廖献盛 +5 位作者 吴先寿 魏明秀 郑玉成 金珊 张见明 叶乃兴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 以‘金牡丹’品种夏、秋季嫩梢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及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夏、秋季的5类茶中的挥发性代谢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夏茶中鉴定出52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及醇类为主;秋茶中鉴定出502种挥发性代谢物,以萜类、酯类和杂环化合物为主。香气活性值分析表明,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绿茶的关键呈香物质;β-紫罗兰酮、2-乙氧基-3-甲基吡嗪、癸醛、苯甲酸甲酯、香叶醇等是金牡丹黄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苯乙醛、水杨酸甲酯、(E)-芳樟醇氧化物、2-乙氧基-3-甲基吡嗪等是金牡丹白茶的关键呈香物质;吲哚、苯甲酸甲酯、苯乙醛、香叶醇、(E)-芳樟醇氧化物等是金牡丹乌龙茶的关键呈香物质;香叶醇、芳樟醇、苯乙醛、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等是金牡丹红茶的关键呈香物质。秋茶中呈香物质的贡献、种类与数量均多于夏茶,其中,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等42种关键呈香物质在秋季样品中香气活性值均高于夏季。整体而言,金牡丹茶以花香类为主要香型,秋茶香气品质显著优于夏茶,香叶醇、芳樟醇、2-乙氧基-3-甲基吡嗪、苯甲酸甲酯等14种挥发性代谢物为金牡丹茶品种的关键香气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牡丹 不同茶类 夏秋茶 香气品质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福建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春燕 李晶 +5 位作者 王治会 何碧云 黄维 林馥茗 陈林海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 为进一步探究福建不同地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本研究以福建省5个不同产地共30份红茶样本为研究材料,通过感官评估、生化成分和香气物质检测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比较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红茶以薯香、花香和甜香为主,滋味上以醇、甜为主,不同产地红茶风味品质成分有较大差异,武夷红茶茶多酚(17.65%)和茶褐素(7.57%)含量最高,福安红茶可溶性糖(16.45 mg/g)、总黄酮(12.81 mg/g)及茶黄素(0.43%)含量高于其他产地,政和红茶的总儿茶素(21.56 mg/g)及游离氨基酸含量(6.66%)高于其他地区,尤溪红茶茶黄素含量(0.19%)最低。样品中共鉴定出81种香气物质,醇类和酯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其中芳樟醇、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棕榈酸甲酯、香叶基丙酮、水杨酸甲酯和(3E)-3,7-二甲基辛-1,3,6-三烯等9种成分是武夷红茶花果香的关键物质,茉莉酮酸甲酯和α-紫罗兰酮是福安红茶浓郁花香和甜香的赋香成分,正癸醛是福鼎红茶的特征性香气物质,苯甲醛是政和红茶特征性赋香物质。本研究结果综合分析了福建不同产地红茶的风味品质差异成分,进一步丰富了福建红茶风味品质特征的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红茶 风味品质 香气特征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 气味活性值(OAV)
下载PDF
新式茶饮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梦星 唐晏 +1 位作者 阎鹏翔 陈富桥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基于消费调研数据,深入剖析新式茶饮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凝练驱动新式茶饮行业快速发展的营销策略,进而提出新式茶饮对促进传统茶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调研发现,新式茶饮消费者具有产品需求多元化、消费诉求健康化、消费价格理性化、消... 基于消费调研数据,深入剖析新式茶饮消费者消费行为特征,凝练驱动新式茶饮行业快速发展的营销策略,进而提出新式茶饮对促进传统茶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调研发现,新式茶饮消费者具有产品需求多元化、消费诉求健康化、消费价格理性化、消费渠道便捷化的消费行为特征,因此传统茶产业创新发展需立足消费者多元化的产品需求,回应消费者健康化的消费诉求,顺应消费者理性化的消费价格趋势,迎合消费者便捷化的消费渠道偏好,同时提高地理标志与企业品牌融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式茶饮 消费行为特征 传统茶产业 创新发展 启示
下载PDF
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曾鸿哲 文帅 +8 位作者 方雯雯 万丽玮 彭丽媛 杨小妹 白其娴 刘林美 饶慧 黄建安 刘仲华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 饮茶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茶叶中富含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类物质、儿茶素氧化聚合物、茶氨酸、生物碱、茶多糖等。2024年,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茶叶调节代谢、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三大核心健康属性。文章综述了2024年度茶叶活性成分健康功能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活性成分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活性成分 健康功能 儿茶素类物质 儿茶素氧化聚合物 茶氨酸 生物碱 茶多糖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与分子对接技术的3种香型红茶挥发性成分研究
6
作者 张鹏 黄艳 +7 位作者 魏成江 郑志强 吴伟伟 郑昌坤 申卫伟 于英杰 林馥茗 孙威江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332,共15页
近年来,蜜香型、果香型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深受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但其香气特征的成因亟需深入研究与解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 近年来,蜜香型、果香型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深受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但其香气特征的成因亟需深入研究与解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和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确认了3种香型红茶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最终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与嗅感受体的结合位点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3种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共有13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导致这些香型差异的关键因素。在蜜香型红茶中,大马士酮、苯甲醛和芳樟醇氧化物Ⅰ是主要贡献挥发性化合物;在果香型红茶中,庚醛、3,6-亚壬基-1-醇、2-庚酮、(E)-柠檬醛和6-甲基-5-庚烯-2-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草本薄荷香型红茶中的清凉感与水杨酸甲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红茶关键挥发性化合物能自发与OR1A1、OR1G1、OR2W1、OR5M3、OR7D4和OR8D1嗅感受体结合,其中OR1A1是感知3种香型特征的关键受体,关键挥发性化合物主要通过激活OR1A1的3个氨基酸残基(TYR258、PHE206和VAL254)而发生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从而促进3种香气的展现。本研究揭示了3种香型红茶特征香气形成的原因,为提升红茶风味品质和实现定向加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独特香型 挥发性成分 分子对接 相对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张倩婷 张山 +8 位作者 江用文 陈乐 单旭江 牛林池 冯宇宁 滑金杰 袁海波 李佳 芦俊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5-205,共11页
为深入探讨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地区3种典型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春、夏季一芽二叶鲜叶,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湖红工夫茶。通过人工感官审评评价所制春、夏季成品茶的风味品质差异。利用超高效液... 为深入探讨不同季节茶树鲜叶对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长沙地区3种典型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春、夏季一芽二叶鲜叶,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制成湖红工夫茶。通过人工感官审评评价所制春、夏季成品茶的风味品质差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解析春、夏季鲜叶非挥发性成分的关键差异及其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显示,春季鲜叶所制湖红工夫茶风味品质优于夏季,特别是滋味品质。代谢组学分析显示,春、夏两季茶鲜叶代谢轮廓存在差异。基于P<0.05和变量投影重要性值>1,筛选出40种关键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显示,黄酮(醇)苷代谢途径、类黄酮代谢途径、氨基酸代谢途径等为重要差异代谢通路。甜、鲜味氨基酸(茶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等)以及具有促鲜效应的酚酸类物质(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双没食子酰基葡萄糖、三没食子酰基葡萄糖等)在春季成品茶中的含量显著较高,而苦味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夏季成品茶中的含量较高。此外,黄酮(醇)苷类物质根据苷元特征在春夏两季呈现不同的分布趋势,黄酮-C-糖苷、杨梅素-O-糖苷、槲皮素-O-糖苷在夏季成品茶中的含量较高,而山柰酚-O-糖苷则在春季成品茶中的含量更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湖红工夫茶的品质提升与调控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茶鲜叶 代谢组学 季节 风味品质 湖红工夫茶
下载PDF
不同马尾松松针提取液的成分分析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8
作者 刘亚群 陈良辉 +2 位作者 张泽坤 郑玉忠 张振霞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1,共11页
为系统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松针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研究其挥发油、水提液和醇提液的主要成分,对活性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并采用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估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挥发油中... 为系统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松针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研究其挥发油、水提液和醇提液的主要成分,对活性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并采用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估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挥发油中鉴定出60种化合物,占比达95.13%,主要为烯萜类化合物,水提液和醇提液分别含有10种和16种化合物,主要为酮类化合物。不同提取液的成分分布差异显著,变量权重值(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分析确认蒎烯(VIP=1.31)、1-石竹烯(VIP=1.47)、L-β-蒎烯(VIP=1.80)、α-蒎烯(VIP=3.32)、3-硝基-1-苯基丙基-1-酮(VIP=7.86)、2-乙氧基异硫氰酸苯酯(VIP=1.13)这6种成分为候选差异化合物。差异化合物可能通过醛酮还原酶AR等影响氧化应激和自由基清除相关的生物通路发挥作用。在抗氧化活性评估中,当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0%时,醇提液、水提液和挥发油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 mg/mL、0.9 mg/mL和80 mg/mL;当ABTS+清除率达到80%时,三者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7 mg/mL、0.2 mg/mL和10.0 mg/mL;当·O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0%时,醇提液的质量浓度为3.5 mg/mL,而水提液和挥发油的清除能力较低且不稳定;当提取液质量浓度为1.00 mg/mL时,醇提液的总还原能力最强。因此,马尾松松针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潜力,可以通过不同提取方式获得多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松针 提取方式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 网络药理学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特征、问题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青松 郭怡康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主要出口国。文章基于最新海关数据库HS编码,筛选并汇总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熟茶、黑茶、白茶、其他花茶和茉莉花茶8类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和出口量,重点分析中国各类茶叶的出口贸易特征、主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主要出口国。文章基于最新海关数据库HS编码,筛选并汇总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熟茶、黑茶、白茶、其他花茶和茉莉花茶8类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和出口量,重点分析中国各类茶叶的出口贸易特征、主要贸易伙伴和主要出口省份。研究发现,红茶和绿茶占据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地位,但其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黑茶、茉莉花茶和白茶则出现较快增长,各类茶叶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出口省份与茶叶自身属性紧密相关。当前中国面临新型贸易壁垒、茶叶标准体系不完善、茶企品牌建设滞后和产业规模大而不精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国茶叶出口。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以促进绿色生产转型升级;加强国际品牌建设,提升中国茶企品牌知名度;推动全产业链数智一体化,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出口 茶类 海关 贸易壁垒
下载PDF
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优化及风力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10
作者 林东艺 黄冲 +2 位作者 王未名 黄艳 冯新凯 《茶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研制了一种新型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Tea residue powder 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RP-TENG),并以其为基础开发了智慧风力监测装置。以不同发酵程度的茶渣超微粉末作为摩擦膜材料,制备了不同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水平往复... 研制了一种新型茶渣基摩擦纳米发电机(Tea residue powder 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RP-TENG),并以其为基础开发了智慧风力监测装置。以不同发酵程度的茶渣超微粉末作为摩擦膜材料,制备了不同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水平往复冲压平台测试比较其电输出性能差异,寻找TRP-TENG的最佳材料并进行器件的优化。进一步对优化后的TRP-TENG进行频率响应、负载特性、可持续性和供电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评估其在风力监测装置中的应用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以白茶茶渣作为材料开发的TRP-TENG电输出性能最优,其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可达9.1 V和4.4μA,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白茶茶渣的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含量较高,茶色素含量较低,对应的TRP膜具有疏松多孔的凹凸表面微结构,能够有效增加接触面积,有助于提高TENG的电输出性能。该TRP-TENG可以适应多种振动频率工作环境,并且在外接电阻为50 MΩ时,电输出功率达108.0μW;在驱动频率为3 Hz时,可同时点亮5颗串联的商业LED灯,在10μF的电容充电5 min后,能使电子计时器连续工作15 s。以4个串联的TRP-TENG为基础部件开发的自供能风力监测装置对风速具有较明显的响应灵敏度,可适用于智慧农业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渣 摩擦纳米发电机 能源收集 自供能传感器 智慧农业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玉米香”保靖黄金茶挥发性成分
11
作者 黄怀生 黎娜 +3 位作者 钟兴刚 石建云 李健权 粟本文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保靖黄金茶品质特征“香、绿、爽、浓”,“玉米香”为其中一类典型代表产品。采用HS-SPME-GC-MS分析“玉米香”保靖黄金茶挥发性成分的构成,共获得39个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醇类13个、醛类3个、酮类3个、酸类1个、酯类10个、烯烃类7个和... 保靖黄金茶品质特征“香、绿、爽、浓”,“玉米香”为其中一类典型代表产品。采用HS-SPME-GC-MS分析“玉米香”保靖黄金茶挥发性成分的构成,共获得39个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醇类13个、醛类3个、酮类3个、酸类1个、酯类10个、烯烃类7个和其他2个。其中,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醇类(78.57%)、酯类(5.89%)、烯烃类(5.58%)、酮类(5.10%)、醛类(2.05%)和其他类(1.86%),酸类最低为0.96%。以“清香”保靖黄金茶为对照,通过最小二乘法(PLS)和聚类分析进行差异化合物筛选,获得“玉米香”保靖黄金茶主要呈香物质为香叶醇、己酸己酯、反-3,7-芳樟醇氧化物Ⅱ、顺-3-己烯酸-顺-3-己烯酸酯、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水杨酸甲酯、柠檬烯、壬酸、二甲基戊酸甲酯、反-β-罗勒烯、苯甲醛、苯甲醇、辛醇、顺-己酸-3-己烯酯、橄榄醇、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苯甲酸叶醇酯、β-紫罗酮、壬醛、α-古巴烯、β-丁香烯、反-戊酸-2-己烯酯、4,8-二甲基-1,3,7-任三烯、反-丁酸-3-己烯酯、二甲基硫醚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靖黄金茶 茶叶品质 挥发性成分 玉米香 GC-MS
下载PDF
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风味品质解析
12
作者 任卫威 张宇航 +6 位作者 郑玉成 陈文贤 林宏政 徐梦婷 陈谢勇 陈百文 叶乃兴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271,共9页
本研究采用感官评价、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对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中的主要风味品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溪黄金桂具有“芬芳四溢、味醇甘美”的特征,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的感官品质... 本研究采用感官评价、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对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中的主要风味品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溪黄金桂具有“芬芳四溢、味醇甘美”的特征,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的感官品质各具特色,清香型黄金桂花果香清鲜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浓香型黄金桂焙香浓郁有甜感、滋味浓醇甘爽。两种香型黄金桂共筛选出61种差异香气物质。基于气味活性值分析及香气特征影响(aroma character impact,ACI)值进一步分析,发现清香型黄金桂的甲基庚烯酮、水杨酸甲酯、正己醛和异戊醇的ACI值显著高于浓香型,推测上述物质为呈现清香、花香和果香的关键特征香气物质;浓香型黄金桂中的脱氢芳樟醇、桃金娘烯醇、2,5-二甲基-3-乙基吡嗪、2-乙酰基-3-甲基吡嗪、柠檬烯和藏红花醛ACI值显著高于清香型,推测上述物质为呈现烘焙香、花香和果香的关键特征香气物质。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不同香型安溪黄金桂品质化学特征及其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可为阐明安溪黄金桂风味品质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溪黄金桂 香型 滋味 香气
下载PDF
沅陵碣滩茶的特色品质及生化特征成分分析
13
作者 肖文军 杨迪非 +7 位作者 唐睿 彭凯 陈大海 王敏名 李晋中 张大明 黄怀生 粟本文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沅陵碣滩茶素以“形美、色绿、香高、味醇”而著称。为探明沅陵碣滩茶色、香、味、形的品质特色与生化特征,分别对4个等级(银针、一号、银毫、翠峰)共27个代表性茶样进行感官品质与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沅陵碣滩茶整体上表现为外形... 沅陵碣滩茶素以“形美、色绿、香高、味醇”而著称。为探明沅陵碣滩茶色、香、味、形的品质特色与生化特征,分别对4个等级(银针、一号、银毫、翠峰)共27个代表性茶样进行感官品质与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沅陵碣滩茶整体上表现为外形条索紧秀、绿润,香气清香(嫩香)高长,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的品质特色。同时,色泽品质方面具高叶绿素含量的品质特征。香气品质方面以烯烃类化合物(如去氢白菖烯、β-杜松烯和月桂烯)、醇类化合物(如芳樟醇、苯乙醇和香叶醇)为主要香气物质;滋味品质上具有高水浸出物、高儿茶素、高氨基酸、高可溶性糖、高琥珀酸、高柠檬酸以及低酚氨比、低咖啡碱的品质特征,并拥有丰富的茶多酚和茶氨酸。由此提示,沅陵碣滩茶是一种在品饮和健康属性方面具有高品质特征的名优绿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碣滩茶 绿茶 感官品质 生化成分 品质特征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茶多酚研究发展动态与热点分析
14
作者 吕朝燕 王宇星 +1 位作者 陈小琴 袁兵杰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6,共14页
茶多酚是一类从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医药、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CNKI和WOS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1953-2023年茶多酚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7... 茶多酚是一类从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医药、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CNKI和WOS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1953-2023年茶多酚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70年来,CNKI和WOS数据库中茶多酚研究论文数量均呈逐渐增长趋势。CNKI数据库中,论文主要发表在《福建茶叶》《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科学》等期刊上,轻工业手工业学科的发文最多,基金资助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为主;WOS数据库中,论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期刊上,属于Food Science Technology学科的发文最多,基金资助以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等为主;②从国家间的合作来看,中国发文量最大,同United States以及Philippines、Sri Lanka、Singapore等亚洲国家合作研究紧密,与India合作较少;③CNKI数据库中,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西南大学等是主要的研究机构,杨贤强、王岳飞、沈生荣等团队是国内主要的研究团队,国内研究涉及茶多酚的提取、抗氧化特性及其药理活性等方面;WOS数据库中,Rutgers University Systerm、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等是主要的研究机构,Hara Y和Mukhtar H是主要的研究团队,国际研究更加关注茶多酚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④CNKI数据库中,“抗氧化”“壳聚糖”“保鲜”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茶多酚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是国内研究的前沿领域;WOS数据库中,关键词“catechins”“epigallocatechin gallate”“inhibition”等出现频率较高,国际研究前沿聚焦茶多酚与人体健康间的互作关系。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动态,明确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网络图谱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卓越园艺师培养模式”茶学实习调查
15
作者 梁丽云 李静 +2 位作者 赵仁亮 班秋艳 张达 《广东茶业》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卓越园艺师培养模式”是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为了解学生对实习环节的适应性和对他们未来的影响,现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茶叶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学生实习的主要选择,对目前3个月左右的... “卓越园艺师培养模式”是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为了解学生对实习环节的适应性和对他们未来的影响,现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茶叶企业和科研院所是学生实习的主要选择,对目前3个月左右的实习时长表示赞成,90%的同学认为实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82%的实习同学认为实习坚定他们考研的信念,并且通过实习更能理解生活和父母的不易。同时他们对学校实践环节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认为实践环节是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之前,学校要谨慎选择企业实习单位,实习过程学校的指导老师要创造更多机会与之交流,尽量多去现场指导等。此调研的结果为了解“卓越园艺师培养模式”在茶学专业培养人才中应用提供最基础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园艺师培养模式 实践环节 茶学人才培养 现状
下载PDF
发酵型酸枣叶茶的研制
16
作者 郭芳 王瑞 +1 位作者 冯彩平 王唯一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3期29-33,37,共6页
以酸枣叶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发酵茶制作方法研制发酵型酸枣叶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白砂糖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型酸枣叶茶制作工艺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发酵型酸枣叶茶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 以酸枣叶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发酵茶制作方法研制发酵型酸枣叶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白砂糖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型酸枣叶茶制作工艺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发酵型酸枣叶茶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型酸枣叶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白砂糖添加量10%,发酵剂接种量2.0%,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9 h,泡茶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发酵型酸枣叶茶外形完整呈黄褐色,茶汤清亮透明呈黄橙色,发酵香气明显,有微弱苦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叶 发酵型茶 响应面试验
下载PDF
伍家台贡茶一级绿针理条做形工艺优化
17
作者 刘俊 张荣祥 +4 位作者 郑时兵 陈玉琼 余志 张德 倪德江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63-69,共7页
为优化针形绿茶的做形工艺,以鄂茶10号一芽一二叶原料为材料,探讨了理条机做形投叶量、做形程度和加压方式对湖北省宣恩县伍家台贡茶一级绿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伍家台一级绿针适宜采用2次理条做形技术,明显提高了针形绿茶的直度和... 为优化针形绿茶的做形工艺,以鄂茶10号一芽一二叶原料为材料,探讨了理条机做形投叶量、做形程度和加压方式对湖北省宣恩县伍家台贡茶一级绿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伍家台一级绿针适宜采用2次理条做形技术,明显提高了针形绿茶的直度和匀整度,且茶叶品质最佳。优化后的做形工艺为第1次做形使用12槽锅理条机,投叶量3kg/锅,理条含水率约35%;第2次做形使用18槽理条机,加压方式为2根小棒或1根大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家台贡茶 针形绿茶 做形 品质 工艺优化 湖北省宣恩县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及工艺对黄化茶有效成分溶出的影响初探
18
作者 傅秀花 徐汝松 +6 位作者 钟小玉 周建彬 吕杨俊 王霈菲 蒋玉兰 潘俊娴 朱跃进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5期15-20,30,共7页
黄化茶品种鲜叶具有高氨基酸、低多酚物质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增加,在深加工方面的工艺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探究了以“中黄3号”为代表的黄化茶在不同提取方法下有效成分溶出的情况,为黄化茶在速溶茶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数... 黄化茶品种鲜叶具有高氨基酸、低多酚物质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增加,在深加工方面的工艺研究显得非常迫切。探究了以“中黄3号”为代表的黄化茶在不同提取方法下有效成分溶出的情况,为黄化茶在速溶茶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数据支撑。分别选用水提法和内部沸腾法进行提取,先以水提法进行不同茶水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组分等溶出占比的研究。在此工艺基础上,结合内部沸腾法提取,设置解析剂(乙醇)体积分数、解析剂料液比、解析时间等因素对成分溶出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品种提取用茶有效成分溶出各因素受水提法影响较内部沸腾法更大、波动更明显。低温水提法利于生产高氨基酸、低茶多酚的速溶茶,相应工艺为茶水比1∶15,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60 min;内部沸腾法在保持较高游离氨基酸溶出占比的同时,利于生产高酯型儿茶素的速溶茶,相应工艺为解析剂体积分数50%,解析剂料液比1∶2,解析时间10 min,再在茶水比1∶15,提取温度85℃条件下水提6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化茶 中黄3号 水提法 内部沸腾法 游离氨基酸 茶多酚
下载PDF
茶饮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与趋势
19
作者 张铭铭 尹军峰 +3 位作者 赖声泓博 汪芳 陈建新 魏志文 《中国茶叶加工》 2025年第1期5-11,共7页
茶饮产业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民生产业。文章全面梳理我国茶饮产业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重点提出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茶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 茶饮产业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民生产业。文章全面梳理我国茶饮产业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重点提出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发展建议,以期为我国茶饮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思考方向与践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饮料 工业茶饮 新式茶饮 高质量 融合发展
下载PDF
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熟茶香气成分分析
20
作者 杨洪焱 何雨淇 +4 位作者 牛淼 李雄宇 徐亚文 张方坤 李家华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8-229,共12页
为探究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熟茶香气成分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对产自云南德宏芒市、临沧双... 为探究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熟茶香气成分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对产自云南德宏芒市、临沧双江、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4个产地贮藏时间依次为3年、8年、13年的12份普洱熟茶供试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分析鉴定出103种香气成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醇类在普洱澜沧和临沧双江的供试样中含量下降,花果香减弱,而在德宏芒市和西双版纳勐海的供试样中则呈上升趋势,花香逐渐显露;1,2,3-三甲氧基苯、1,2,4-三甲氧基苯的含量在不同产地的供试样中均随贮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根据多元统计分析及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苯甲醛、辛酸、2-庚酮和正戊醛等11种香气成分在产地之间存在差异;分别在德宏芒市、临沧双江、普洱澜沧、西双版纳勐海4个产地不同贮藏时间的供试样中筛选出28种、30种、39种、39种差异香气成分。12份供试样中共筛选出15种OAV>1的香气成分,(E,Z)-2,6-壬二烯醛、(E)-2-壬烯醛、1,2,3-三甲氧基苯的OAV均高于100,是关键香气成分,2-乙基己醇、正辛醛、α-紫罗兰酮的OAV在产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熟茶的香气品质特点,为正确认识不同产地不同贮藏时间普洱熟茶香气成分及变化规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熟茶 香气成分 产地 贮藏时间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