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1篇文章
< 1 2 1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酶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杨丽娟 王伟伟 +1 位作者 许勇泉 江和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351,共8页
红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类之一,颇受世人欢喜。我国夏秋季茶资源广茂,加工成红茶或深加工产品是其重要的利用途径,过程中添加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外源酶进行辅助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夏秋季红茶和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外源酶... 红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类之一,颇受世人欢喜。我国夏秋季茶资源广茂,加工成红茶或深加工产品是其重要的利用途径,过程中添加具有良好功能特性的外源酶进行辅助加工,能够有效提升夏秋季红茶和深加工产品的品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外源酶在红茶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常用外源酶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外源酶在红茶加工重要工艺萎凋、揉捻及发酵中促进茶叶内含物质的有益转化,利用外源酶促进红茶特征成分茶黄素的合成及其含量提升,以及外源酶在红茶深加工中带来的品质变化。探索茶资源的酶法加工利用途径,可以为今后利用外源酶调控改善夏秋红茶的风味品质及深加工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酶 红茶 加工 深加工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不同季节云抗10号厌氧加工白茶的品质差异探究
2
作者 马晨阳 高畅 +5 位作者 田迪 周小慧 任玲 李沅达 李亚莉 周红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3,共7页
本研究以春、夏、秋三个季节云抗10号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经过厌氧处理后采用相同工艺加工成白茶,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测定和UHPLC-MS/MS高通量技术检测氨基酸组分含量,以探究三个季节的原料经厌氧处理后制成的白茶品质差异... 本研究以春、夏、秋三个季节云抗10号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经过厌氧处理后采用相同工艺加工成白茶,对其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测定和UHPLC-MS/MS高通量技术检测氨基酸组分含量,以探究三个季节的原料经厌氧处理后制成的白茶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三个季节的白茶品质差异明显,其中春季白茶干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持久且高扬,并且有花蜜香、毫香、药香以及独特工艺香等多种香气类型,滋味浓鲜甜爽,汤色黄亮,叶底软嫩明亮,感官品质最好。春季白茶的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水浸出物和黄酮类含量最高,夏季白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氨基酸成分中共检测到20种,其中显著性差异氨基酸有18种(P<0.05)。春季白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最高为1.22 mg/g,有8种氨基酸组分在春季白茶中含量最高;有3种在夏季白茶中含量最高;有6种在秋季白茶中含量最高。通过PCA主成分分析以及差异化合物筛选共得到15种区别三个季节白茶的差异化合物。综合感官审评结果、理化成分以及氨基酸组分来看,春季白茶与夏、秋两季白茶有明显差异,且春季白茶整体品质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GABA) 云抗10号 品质差异 白茶 季节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普安大厂茶白茶工艺研究
3
作者 杨琦宏 李彩云 +3 位作者 赵支飞 牛素贞 马安权 宋勤飞 《特产研究》 2024年第2期7-15,共9页
为挖掘普安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 F.C.Zhang)的价值,丰富普安茶产品类型,分别以普安大厂茶群体种春梢独芽、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单叶为原料,参照白茶“萎凋→干燥”的基本工艺设计3种不同萎凋方式制作普安大厂茶白茶。对所制... 为挖掘普安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 F.C.Zhang)的价值,丰富普安茶产品类型,分别以普安大厂茶群体种春梢独芽、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单叶为原料,参照白茶“萎凋→干燥”的基本工艺设计3种不同萎凋方式制作普安大厂茶白茶。对所制白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内含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其综合品质,以确定普安大厂茶白茶加工的最适原料及工艺参数。结果显示,以独芽原料所制的白茶感官品质较好,表现出鲜醇、花蜜香、甜果香的品质,优于其他嫩度原料。白茶内成分含量在不同嫩度原料及不同萎凋方式下均有差异,但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利用白茶感官品质得分、内含成分含量及儿茶素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白茶综合品质最佳的组合为W12,即以独芽为原料,采用“日光自然”复式萎凋所制白茶芽头细长、绿黄带褐较润,汤色绿黄尚亮,清香纯正,滋味鲜甜;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水浸出物含量适中,可作为普安大厂茶白茶加工的优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安大厂茶 白茶 嫩度 萎凋方式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茶叶智能化揉捻设备自动喂料装置的设计和试验
4
作者 黄峥 牛姣峰 黄泽界 《南方农机》 2024年第2期26-28,共3页
为提升茶叶揉捻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降低茶农劳动强度,提高茶叶生产效率,课题组对某型号茶叶智能化揉捻设备进行了自动喂料装置设计,简述了自动喂料装置的结构,介绍了自动喂料装置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并对样机进行试验。试验结果... 为提升茶叶揉捻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降低茶农劳动强度,提高茶叶生产效率,课题组对某型号茶叶智能化揉捻设备进行了自动喂料装置设计,简述了自动喂料装置的结构,介绍了自动喂料装置的功能以及工作原理,并对样机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自动喂料装置能够满足该型号茶叶智能化揉捻设备的自动喂料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揉捻机 自动喂料装置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沙棘普洱茶粉水提工艺及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研究
5
作者 张靖鹏 翟宇晴 张得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1-40,共10页
以沙棘普洱茶粉水提液中可溶性固形物为响应值,基于单因素及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实验研究不同料液比、时间、温度、pH的影响.对不同原料配比下的沙棘普洱茶粉进行有效成分检测及体外抗氧化实验,分析、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得到沙... 以沙棘普洱茶粉水提液中可溶性固形物为响应值,基于单因素及Box-Benhnken响应面法优化实验研究不同料液比、时间、温度、pH的影响.对不同原料配比下的沙棘普洱茶粉进行有效成分检测及体外抗氧化实验,分析、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得到沙棘普洱茶粉(沙棘叶∶普洱茶末=4∶1)的最优水提工艺条件为料液比(原料∶水)为1∶8(g/mL)、提取温度为79℃、提取时间为3 h、pH为8.3.沙棘普洱茶粉的活性成分含量较单一茶粉有所提高,对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ABTS(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 acid)、CuPRAC(Cup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及FRAP(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制备的沙棘普洱茶粉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作用,为沙棘、普洱茶资源利用及功能性茶粉的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茶粉 普洱茶粉 水提工艺 响应面法 体外抗氧化
下载PDF
桑叶油茶加工技术研究初探
6
作者 梁贵秋 陆春霞 +6 位作者 刘开莉 莫炳巧 肖潇 韦师妮 徐雯雯 李安华 李小群 《广西蚕业》 2024年第1期26-29,共4页
桑叶茶性寒,体寒之人不宜长期多量饮用,以及传统油茶中因含有茶多酚,部分人饮用后会影响睡眠。为解决这些不足,参照恭城油茶的加工技术,以桑叶绿茶和茶叶为原料,配以适当比例的姜、葱、蒜、调味剂等,结合桑叶油茶感官审评,初步确定了桑... 桑叶茶性寒,体寒之人不宜长期多量饮用,以及传统油茶中因含有茶多酚,部分人饮用后会影响睡眠。为解决这些不足,参照恭城油茶的加工技术,以桑叶绿茶和茶叶为原料,配以适当比例的姜、葱、蒜、调味剂等,结合桑叶油茶感官审评,初步确定了桑叶油茶的配方及加工工艺技术,以期为桑叶油茶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油茶 加工技术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六大茶类快速识别
7
作者 张灵枝 黄艳 +2 位作者 于英杰 林刚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皆适于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的构建;2)SVM分类器更适于结合原始光谱(original spectrum,OS)建模,预处理易使基于该分类器建立的模型鉴别性能减弱;3)随机森林(RF)分类器更适用于预处理后光谱建模,所得模型较OS模型在识别正确率(recognition accuracy,RA)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得到明显提升;4)特征提取中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算法表现最好,所得模型的RA较OS模型明显提升,其中最佳模型OS-LDA-SVM的RA为100.00%,AUC为1.00,识别正确率高、泛化能力强、模型性能优异,可产业化应用。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结合预处理、特征提取算法及分类器建立模型,进行六大茶类识别的可行性强,模型的识别正确率高、性能优异,可为茶叶贸易的茶类快速识别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技术支撑,为国际茶类识别模型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茶类识别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线性判别分析
下载PDF
黄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文龙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159-161,172,共4页
黄茶是我国的六大茶类之一,随着黄茶需求量的增大,黄茶加工技术的提升已成为黄茶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按加工使用的鲜叶等级介绍了黄茶的分类,并针对其主要加工工序综述了相关研究现状:在杀青技术方面,总结了杀青温度、杀... 黄茶是我国的六大茶类之一,随着黄茶需求量的增大,黄茶加工技术的提升已成为黄茶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按加工使用的鲜叶等级介绍了黄茶的分类,并针对其主要加工工序综述了相关研究现状:在杀青技术方面,总结了杀青温度、杀青方式对成茶品质的影响;在揉捻技术方面,探讨了不同揉捻时间和轻重程度的组合对黄茶外形、品质的影响;在闷黄技术方面,分析了闷黄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在干燥(提香)技术方面,阐述了处理时间和温度对黄茶品质的影响;对其他加工技术进行了概括,如摇青、低温处理等。通过对黄茶主要加工工序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以期为黄茶加工技术的提升及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加工技术 杀青 揉捻 闷黄 干燥
下载PDF
茶叶加工技术与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研究
9
作者 梁举凯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7期47-50,共4页
该研究深入探讨茶叶加工技术与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茶叶加工技术演变和茶文化历史沿革的分析,揭示它们之间密切的联系。传统茶叶加工技术的概述及现代技术的发展表明,技术的演变直接塑造茶叶品质,而古代茶文化的形成与文化元素对... 该研究深入探讨茶叶加工技术与文化传承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茶叶加工技术演变和茶文化历史沿革的分析,揭示它们之间密切的联系。传统茶叶加工技术的概述及现代技术的发展表明,技术的演变直接塑造茶叶品质,而古代茶文化的形成与文化元素对茶叶的影响,则构建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研究进一步揭示茶叶加工技术与茶文化的相互关联,技术对茶叶品质的塑造与文化元素在技术中的体现相互影响,而技术变革也对文化传承带来一定影响。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茶叶加工技术在文化传承中既延续传统,又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研究强调文化传承对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而地域特色在技术与文化中的交互进一步丰富研究视角促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加工技术 茶文化 技术演变 文化传承 乡村振兴
下载PDF
茶叶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趋势研究
10
作者 梁举凯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6期69-72,共4页
茶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地人们钟爱的饮品,其独特的风味和健康益处使其备受欢迎。然而,茶叶产业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这促使了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该文对茶叶加工技术现状进行一定论述,在此基础... 茶叶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地人们钟爱的饮品,其独特的风味和健康益处使其备受欢迎。然而,茶叶产业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这促使了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该文对茶叶加工技术现状进行一定论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初加工和深加工两方面探讨茶叶加工技术的创新,并结合茶叶加工的特点,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加工 创新 发展 乡村文化
下载PDF
发酵方式对玉米粉品质和风味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翠萍 段佳玉 +4 位作者 曹晨 李戈 杨雪 江连洲 于殿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1-176,共6页
以未经发酵的玉米粉为对照,对自然发酵、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及复配菌种(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发酵制得的玉米粉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未发酵玉米粉,发酵后玉米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 以未经发酵的玉米粉为对照,对自然发酵、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及复配菌种(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发酵制得的玉米粉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未发酵玉米粉,发酵后玉米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总淀粉含量显著上升(P<0.05);发酵使玉米粉的糊化温度显著升高(P<0.05),自然发酵和复配菌种发酵后的玉米粉衰减值和回生值显著降低(P<0.05),玉米粉的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提高;植物乳杆菌和复配菌种发酵对玉米粉的微观结构影响较大;酿酒酵母菌和复配菌种发酵产生的香气和代谢产物有效改善了发酵玉米粉的不良气味。通过不同发酵方式的对比得知,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和复配菌种发酵可以将玉米粉自然发酵所需的13 d分别缩短至72、18 h和48 h,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经复配菌种发酵后制得品质、风味且加工性能更加优良的玉米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粉 植物乳杆菌 酿酒酵母菌 品质 风味
下载PDF
不同闷黄工艺对蒙顶黄芽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厅 刘晓 +6 位作者 熊元元 唐晓波 王小萍 马泽强 刘飞 李春华 王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127,共6页
为缩短传统蒙顶黄芽加工时间,提出一种快速闷黄工艺,并结合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等分析方法,探讨不闷黄、传统闷黄、快... 为缩短传统蒙顶黄芽加工时间,提出一种快速闷黄工艺,并结合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等分析方法,探讨不闷黄、传统闷黄、快速闷黄工艺对蒙顶黄芽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闷黄工艺的感官审评总分均比不闷黄工艺高,且快速闷黄工艺总分最高。闷黄工艺后,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儿茶素(catechin,C)、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咖啡碱、可溶性糖和谷氨酸含量均增加,EGC、可溶性糖和谷氨酸含量增加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儿茶素总量均减少,快速闷黄工艺的EGCG、茶多酚、氨基酸总量、茶氨酸、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的减少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种工艺样品均鉴定出42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的种类(9种)和相对含量最高(占香气成分的31.68%~36.20%)。与不闷黄工艺相比,2种闷黄工艺醇类、酮类及其他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有所增加,其中快速闷黄工艺的醇类及其他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增加幅度更大,而酯类、醛类相对含量有所减少,其中传统闷黄减少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顶黄芽 快速闷黄 加工工艺 风味品质 香气成分
下载PDF
福鼎白茶加工工艺分析
13
作者 梅富安 《福建茶叶》 2024年第3期21-23,共3页
福鼎白茶,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即提及白茶,透过对隋代《永嘉图经》的引用,见证了白茶的历史渊源。时至今日,福鼎白茶已广为人知,市场反响颇佳。福鼎白茶的制作技艺传承人乘势而... 福鼎白茶,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唐代,陆羽的《茶经》即提及白茶,透过对隋代《永嘉图经》的引用,见证了白茶的历史渊源。时至今日,福鼎白茶已广为人知,市场反响颇佳。福鼎白茶的制作技艺传承人乘势而上,既保留了传统工艺,又创新生产与市场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福鼎白茶及其相关文化传播至更广泛的地区。作为六大茶类之一,本文旨在分析探讨福鼎白茶的制作技艺,以期推动白茶市场的发展及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加工 工艺特征 要点
下载PDF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对策
14
作者 上官万福 《福建茶叶》 2024年第4期120-122,共3页
本文探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茶叶作为一种广泛消费的饮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首先概述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传统和现代技术,深入研究茶叶加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包括农药残留、微生物污... 本文探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茶叶作为一种广泛消费的饮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首先概述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传统和现代技术,深入研究茶叶加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包括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污染以及自然因素;随后介绍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与检测的各种现代检测技术;最后针对不同污染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期望本文能对提高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的健康与利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加工 质量安全 农药残留 监测与对策
下载PDF
桑叶茶加工技术
15
作者 晏保繁 《广东蚕业》 2024年第2期12-14,共3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重视养生保健。桑叶茶凭借突出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获得了消费者青睐。然而,传统加工技术却难以将桑叶的潜在价值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所以,对桑叶茶加工技术进行优化尤为必要。文章介绍了桑叶茶的加工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逐渐重视养生保健。桑叶茶凭借突出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获得了消费者青睐。然而,传统加工技术却难以将桑叶的潜在价值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所以,对桑叶茶加工技术进行优化尤为必要。文章介绍了桑叶茶的加工生产技术,研究了原料选择、生产工艺流程及其技术要点,并从桑叶采摘与存贮、桑叶品种选择、桑叶等级要求、加工方式及产业化生产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桑叶茶质量的有效措施,以期促进桑叶茶产业可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茶 作用 加工技术 质量
下载PDF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16
作者 陈凯 《福建茶叶》 2024年第3期35-37,共3页
武夷岩茶是深受国内外饮茶爱好者喜爱的乌龙茶类型,其加工工艺复杂,香气滋味独特,特有的“岩韵”品质誉满天下,是我国茶叶行业的代表性产品类型。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加上如今人们对于茶叶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武夷岩茶也必须加强品... 武夷岩茶是深受国内外饮茶爱好者喜爱的乌龙茶类型,其加工工艺复杂,香气滋味独特,特有的“岩韵”品质誉满天下,是我国茶叶行业的代表性产品类型。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加上如今人们对于茶叶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武夷岩茶也必须加强品质管控,减少品质缺点,使其质量更加优良而稳定。武夷岩茶的茶叶品质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制作工艺的影响最为关键,做青、烘焙中每一道细小的工序都关系着最终成品的品质。分析武夷岩茶制作工艺中各道工序对于茶叶品质的影响,可便于相关企业厂家对制作工艺和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和控制,对于稳定武夷岩茶茶叶品质的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茶叶品质 制作工艺
下载PDF
高山原料白牡丹散茶与紧压茶加工技术探究
17
作者 林小红 《福建茶叶》 2024年第1期34-36,共3页
引入PLC远程温度控制萎凋槽加温萎凋技术,通过对不同萎凋阶段的温度和时长的精准控制,以及结合日光萎凋的复式萎凋方式等技术的创新,探索并建立适用于高山原料的白牡丹散茶及紧压茶加工技术及工艺流程。
关键词 高山原料 白牡丹 加工技术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黄精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永祥 秦梦思 +5 位作者 华春 李晨 王法骞 郭鑫 万志兵 佘新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99-206,I0005,I0006,共10页
采用烘制和烤制2种不同加工工艺制备黄精茶,并对其质构特性、挥发性成分、感官品质及抗氧化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黄精茶色泽影响较大,但对其复水比、皱缩比及微观组织结构等质构特性影响不显著。固相微萃取/气相色... 采用烘制和烤制2种不同加工工艺制备黄精茶,并对其质构特性、挥发性成分、感官品质及抗氧化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黄精茶色泽影响较大,但对其复水比、皱缩比及微观组织结构等质构特性影响不显著。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烘制和烤制黄精茶的主要呈香物质相似但含量不同,以烷类及芳香族化合物为主,而苯乙醇、甲基丁香酚、桉叶油醇可能是黄精茶特征性风味物质。感官品质以烘制黄精茶相对较好。与烤制黄精茶相比,烘制黄精茶更好地保留了总酚、总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并具有更为显著的ABTS阳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该研究为黄精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品质 挥发性成分 生物活性物质 抗氧化
下载PDF
黑茶陈化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小平 赵晓 +1 位作者 罗跃新 诸葛天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09-318,共10页
黑茶陈化工艺一般是指将发酵晾置后的茶叶自然放置这一过程。陈化是黑茶加工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品质二次提升的关键工艺,然而当前陈化多依靠经验进行。为深入了解黑茶陈化机理和工艺现状,该文介绍了黑茶加工工艺、茶叶发酵程度智能判... 黑茶陈化工艺一般是指将发酵晾置后的茶叶自然放置这一过程。陈化是黑茶加工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品质二次提升的关键工艺,然而当前陈化多依靠经验进行。为深入了解黑茶陈化机理和工艺现状,该文介绍了黑茶加工工艺、茶叶发酵程度智能判定技术、黑茶陈化工艺技术研究,尤其是物理和生物环境对陈化工艺的影响,并对黑茶陈化工艺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陈化机理,依托智能化手段调控陈化工艺参数,提升黑茶成品品质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茶 品质 发酵 智能陈化 工艺优化
下载PDF
不同理条处理对扁形红茶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敖存 师大亮 +3 位作者 牛小军 李红莉 崔宏春 赵芸 《茶叶》 2023年第3期152-156,共5页
为加工外形挺直光滑的扁形红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萎凋叶加压理条过程中的投叶量、理条频率、时长等参数进行比较优化,结果表明,投叶量100 g/槽,频率185次/min不加压理条35 min,频率135次/min加压理条18 min制得扁形红茶品质最佳,其外... 为加工外形挺直光滑的扁形红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萎凋叶加压理条过程中的投叶量、理条频率、时长等参数进行比较优化,结果表明,投叶量100 g/槽,频率185次/min不加压理条35 min,频率135次/min加压理条18 min制得扁形红茶品质最佳,其外形扁平、较挺直、乌褐较润,汤色红明,香气尚高甜,滋味浓醇,叶底嫩匀成朵,较红较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条 扁形红茶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