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马尾松松针提取液的成分分析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作者 刘亚群 陈良辉 +2 位作者 张泽坤 郑玉忠 张振霞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1,共11页
为系统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松针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研究其挥发油、水提液和醇提液的主要成分,对活性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并采用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估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挥发油中... 为系统研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松针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研究其挥发油、水提液和醇提液的主要成分,对活性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并采用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估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挥发油中鉴定出60种化合物,占比达95.13%,主要为烯萜类化合物,水提液和醇提液分别含有10种和16种化合物,主要为酮类化合物。不同提取液的成分分布差异显著,变量权重值(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分析确认蒎烯(VIP=1.31)、1-石竹烯(VIP=1.47)、L-β-蒎烯(VIP=1.80)、α-蒎烯(VIP=3.32)、3-硝基-1-苯基丙基-1-酮(VIP=7.86)、2-乙氧基异硫氰酸苯酯(VIP=1.13)这6种成分为候选差异化合物。差异化合物可能通过醛酮还原酶AR等影响氧化应激和自由基清除相关的生物通路发挥作用。在抗氧化活性评估中,当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0%时,醇提液、水提液和挥发油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 mg/mL、0.9 mg/mL和80 mg/mL;当ABTS+清除率达到80%时,三者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7 mg/mL、0.2 mg/mL和10.0 mg/mL;当·O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0%时,醇提液的质量浓度为3.5 mg/mL,而水提液和挥发油的清除能力较低且不稳定;当提取液质量浓度为1.00 mg/mL时,醇提液的总还原能力最强。因此,马尾松松针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潜力,可以通过不同提取方式获得多种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松针 提取方式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 网络药理学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SBSE-GC-O-MS技术‘梅占’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欧晓西 黄慧清 +5 位作者 李秋明 余欣茹 姜能宝 林宏政 郑玉成 孙云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梅占’品种因其独特的品种特征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探究‘梅占’茶品种关键香气特征,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技术对‘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 ‘梅占’品种因其独特的品种特征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探究‘梅占’茶品种关键香气特征,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技术对‘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龙茶三个茶类关键香气活性化合物进行鉴定和描述,同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和感官审评进行对比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龙茶均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其中‘梅占’红茶花香浓郁带甜香,‘梅占’绿茶花香清雅,嫩香持久,‘梅占’乌龙花香馥郁具奶香。偏最小二乘法(OPLS-DA)与OAV分析发现,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茉莉内酯和吲哚是‘梅占’不同茶类香气差异的关键化合物。结合GC-O和OAV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茉莉酮等赋予了‘梅占’茶馥郁的花香、奶香等风味。通过本研究揭示了‘梅占’茶香气的化学基础,为研究‘梅占’茶特征香气形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占’茶 搅拌棒吸附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香气活性化合物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九龙大白茶白茶风味品质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晶晶 张雯萍 +7 位作者 李光发 谢荣富 何吉杭 郝韵智 李秋明 余欣茹 林宏政 孙云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210,共10页
为探究九龙大白茶制备的白茶品质特点及物质基础,以九龙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政和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松溪菜茶为原料制成白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分析、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对比分析。... 为探究九龙大白茶制备的白茶品质特点及物质基础,以九龙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政和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松溪菜茶为原料制成白茶,采用感官审评、生化分析、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个不同品种白茶在感官评价各具特色且均有较好的感官品质,其中九龙大白茶芽头尤为肥壮、显毫;色泽灰绿润;汤色杏黄明亮;香气鲜嫩,花香、毫香显;滋味鲜醇甘爽、花香、毫韵足;叶底软嫩明。九龙大白茶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02.52、96.31、71.29 mg/g;茶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在6个品种中的含量最高,分别为11.00、0.68、1.07 mg/g。筛选出38种影响其香气的标志差异化合物,九龙大白茶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具有玫瑰花香的2-苯乙醇、己酸和清花香的(Z)-3-己烯醇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而表现为汽油味的乙苯、烧烤味的2-乙酰吡啶、辛辣味的萘的香气成分显著低于其他品种白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九龙大白茶的风味品质特征,为九龙大白茶的产品研发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大白茶 白茶 品质 滋味 香气
下载PDF
凝结魏茨曼氏菌发酵普洱茶细菌群落与品质特征研究
4
作者 肖艳琴 李若愚 +7 位作者 刘琨毅 王藤 雷鑫 沙艮 陈思琴 李彬 马燕 赵明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8,共7页
该研究从普洱熟茶中分离益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按照106 CFU/g分别在普洱熟茶发酵30 d和36 d依次接入分离菌株,制备益生菌发酵普洱熟茶(WF)。以未接菌发酵样为对照(CK),比较发酵样品细菌群落及品质特征差异。结... 该研究从普洱熟茶中分离益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按照106 CFU/g分别在普洱熟茶发酵30 d和36 d依次接入分离菌株,制备益生菌发酵普洱熟茶(WF)。以未接菌发酵样为对照(CK),比较发酵样品细菌群落及品质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从普洱熟茶中分离鉴定到一株凝结魏茨曼氏菌(Weizmannia coagulans)PETB0001。WF样品中凝结魏茨曼氏菌的菌落数为(5.98±1.08)×10~6 CFU/g,是CK的11.59倍。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结果显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凝结魏茨曼氏菌是WF样品的生物标志物。WF样品的果香、醇厚度和甜度较CK显著增加(P<0.05),而涩味较CK降低;WF样品的可溶性糖、茶红素、甲硫氨酸、咖啡碱、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酸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花旗松素的含量显著高于CK(P<0.05),而茶多酚、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鞣花酸、杨梅素、水浸出物以及部分氨基酸组分的含量显著低于CK(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熟茶 凝结魏茨曼氏菌 发酵 细菌群落 品质特征
下载PDF
不同组合曲霉发酵对夏秋茶汤品质成分和颜色的影响
5
作者 杨子玺 朱圆敏 +1 位作者 谢燕霞 余龙江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35,共9页
为提升夏秋茶的经济附加值,本研究通过接种黑曲霉和米曲霉对夏秋茶汤进行单独和混合液态发酵,并详细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品质成分和颜色的变化,以及茶色素与pH、色度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独接种黑曲霉对茶多酚和咖啡碱的降解作用最显著(... 为提升夏秋茶的经济附加值,本研究通过接种黑曲霉和米曲霉对夏秋茶汤进行单独和混合液态发酵,并详细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品质成分和颜色的变化,以及茶色素与pH、色度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单独接种黑曲霉对茶多酚和咖啡碱的降解作用最显著(P<0.05),其中,茶多酚含量减少了1261.17μg/mL,咖啡碱含量减少了61.52μg/mL;而单独接种米曲霉有助于保留更多的儿茶素和没食子酸;混合发酵有利于茶褐素的合成,48 h后茶褐素的含量高达1779.12μg/mL。感官评价和色度值的测定结果表明,曲霉发酵能够促使茶汤颜色快速转化,从浅黄色转变为深红褐色,L^(*)明显降低,而a^(*)、b^(*)显著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茶黄素仅与L^(*)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红素同样与L^(*)呈显著正相关,但与a^(*)和b^(*)显著负相关(P<0.05);与此相反,茶褐素与L^(*)呈现显著负相关,但与a^(*)和b^(*)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茶褐素含量的增加会导致茶汤亮度降低,并增强红褐色调。此外,pH与茶褐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pH的增加有助于促进茶褐素的合成。综上,本研究为夏秋茶多样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米曲霉 夏秋茶汤 液态发酵 品质成分 茶汤颜色 pH
下载PDF
接种汉逊德巴利酵母对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群落与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王藤 伯年国 +3 位作者 沙艮 卢万洋 马燕 赵明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3,共10页
本研究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的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PETY002接种强化发酵普洱茶(EF组)。结果表明,EF组的酵母菌落总数显著高于传统发酵(NF组)。感官审评发现,EF组茶汤颜色更深、滋味更醇厚、香气带有菌香。特征成分测定... 本研究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的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PETY002接种强化发酵普洱茶(EF组)。结果表明,EF组的酵母菌落总数显著高于传统发酵(NF组)。感官审评发现,EF组茶汤颜色更深、滋味更醇厚、香气带有菌香。特征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与NF组相比,EF组的茶褐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增加,而茶多酚、儿茶素类(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及咖啡碱的含量降低,黄酮组分和氨基酸组分差异较小。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汉逊德巴利酵母是EF组中的优势真菌,德巴利酵母属(Debaryomyces)与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德巴利酵母属与茶褐素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和茶黄素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接种汉逊德巴利酵母强化发酵改变了发酵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通过与其他优势微生物相互作用提高了普洱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逊德巴利酵母 普洱茶 强化发酵 特征成分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汝城白毛茶红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
7
作者 朱俊烨 李月 +2 位作者 石琳琳 周跃斌 文海涛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2-377,共16页
为探究汝城白毛茶红茶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利用气质联用技术检测汝城白毛茶红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以及干茶的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29种挥发性物质,可分为醇、醛、酯、酮、烷烃、烯烃以及其它七类,其中醇类占比23.26%(30... 为探究汝城白毛茶红茶香气成分的动态变化,利用气质联用技术检测汝城白毛茶红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以及干茶的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共检测到129种挥发性物质,可分为醇、醛、酯、酮、烷烃、烯烃以及其它七类,其中醇类占比23.26%(30种)、酯类占比27.13%(35种)、烷烃类占比23.26%(30种),是加工过程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类别。在最后干茶中ROAV>1的芳樟醇、苯乙醇、香叶醇、2-苯基乙醛及β-紫罗兰酮5种挥发性物质是汝城白毛茶红茶香气品质重要的贡献者,芳樟醇、香叶醇、2-苯基乙醛、β-紫罗兰酮的相对含量都在加工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芳樟醇于萎凋工序含量达到最高(154.80μg/kg),香叶醇、2-苯基乙醛及β-紫罗兰酮于发酵工序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8.41、10.75及4.09μg/kg,而苯乙醇的相对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则呈波动变化趋势,于发酵工序达到最高值(10.66μg/kg),这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涉及的代谢途径为挥发性萜类物质生物合成的MVA与MEP途径、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与类胡萝卜素降解途径。该研究结果可为汝城白毛茶红茶香气品质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汝城白毛茶 红茶 挥发性物质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茶多酚研究发展动态与热点分析
8
作者 吕朝燕 王宇星 +1 位作者 陈小琴 袁兵杰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6,共14页
茶多酚是一类从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医药、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CNKI和WOS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1953-2023年茶多酚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7... 茶多酚是一类从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在医药、食品和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CNKI和WOS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应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1953-2023年茶多酚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70年来,CNKI和WOS数据库中茶多酚研究论文数量均呈逐渐增长趋势。CNKI数据库中,论文主要发表在《福建茶叶》《食品工业科技》《食品科学》等期刊上,轻工业手工业学科的发文最多,基金资助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为主;WOS数据库中,论文主要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ood Chem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期刊上,属于Food Science Technology学科的发文最多,基金资助以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等为主;②从国家间的合作来看,中国发文量最大,同United States以及Philippines、Sri Lanka、Singapore等亚洲国家合作研究紧密,与India合作较少;③CNKI数据库中,浙江大学、江南大学、西南大学等是主要的研究机构,杨贤强、王岳飞、沈生荣等团队是国内主要的研究团队,国内研究涉及茶多酚的提取、抗氧化特性及其药理活性等方面;WOS数据库中,Rutgers University Systerm、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等是主要的研究机构,Hara Y和Mukhtar H是主要的研究团队,国际研究更加关注茶多酚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④CNKI数据库中,“抗氧化”“壳聚糖”“保鲜”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茶多酚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是国内研究的前沿领域;WOS数据库中,关键词“catechins”“epigallocatechin gallate”“inhibition”等出现频率较高,国际研究前沿聚焦茶多酚与人体健康间的互作关系。通过文献综合分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动态,明确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文献计量 可视化分析 网络图谱 研究进展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OAV对乌龙茶树品种制花香型红茶的香气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阳景阳 陈远权 +5 位作者 梁贤智 王明释 骆妍妃 覃潇敏 廖春文 巫虹颖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5-324,共10页
为探究乌龙茶树品种制作花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呈香物质差异。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茶叶香气,气味活度值(od... 为探究乌龙茶树品种制作花香型红茶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呈香物质差异。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茶叶香气,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关键及修饰性风味组分,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及感官审评对花香型红茶香气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从鉴定出的54种香气成分中筛选出22种关键及修饰性风味组分,层次聚类将其分为五类;PCA模型(R^(2)_(X(cum))=0.892,Q^(2)_((cum))=0.645)和OPLS-DA模型(R^(2)_(X(cum))>0.7,Q^(2)_((cum))>0.9)解释率较高,传统品种红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花香型红茶差异香气成分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和2-甲基丁醛,花香型红茶与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成分为β-环柠檬醛、芳樟醇氧化物I、(E,E)-2,4-壬二烯醛、己醛、1-戊烯-3-酮、芳樟醇氧化物II、芳樟醇和香叶醇;OAV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目标茶类香气特点的分析判断与感官评价基本契合。本试验结果可为明确花香型红茶呈香物质差异以及优化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树品种 花香型红茶 气味活度值 香气成分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下载PDF
发酵型酸枣叶茶的研制
10
作者 郭芳 王瑞 +1 位作者 冯彩平 王唯一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3期29-33,37,共6页
以酸枣叶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发酵茶制作方法研制发酵型酸枣叶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白砂糖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型酸枣叶茶制作工艺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发酵型酸枣叶茶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 以酸枣叶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发酵茶制作方法研制发酵型酸枣叶茶。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白砂糖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型酸枣叶茶制作工艺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发酵型酸枣叶茶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型酸枣叶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白砂糖添加量10%,发酵剂接种量2.0%,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9 h,泡茶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发酵型酸枣叶茶外形完整呈黄褐色,茶汤清亮透明呈黄橙色,发酵香气明显,有微弱苦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叶 发酵型茶 响应面试验
下载PDF
不同萎凋处理对‘云抗10号’白茶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周小慧 吴婷 +9 位作者 田迪 马晨阳 董蕊 李沅达 王祥 鲁倩 杨雪怡 肖雪 周红杰 李亚莉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7期23-32,48,共11页
为充分利用云南茶树鲜叶资源,以‘云抗10号’鲜叶(YKM-R)为原料,分别进行室内萎凋和复式萎凋加工白茶。利用感官审评、理化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对两种白茶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和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 为充分利用云南茶树鲜叶资源,以‘云抗10号’鲜叶(YKM-R)为原料,分别进行室内萎凋和复式萎凋加工白茶。利用感官审评、理化分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对两种白茶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和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两种不同工艺白茶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复式萎凋加工的‘云抗10号’白茶(YKM-L)的整体感官评分较高;两种白茶的茶多酚、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共鉴定出10类共97种共有挥发性香气成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分级聚类算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能明显地区分两种白茶,差异代谢物筛选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显示,室内萎凋加工的‘云抗10号’白茶(YKM-T)较为突出的香气成分是具有甜香和花香特征的香叶醇、α-紫罗兰酮等,而YKM-L中较为突出的香气成分是具有果香特征的苯甲醛、β-环柠檬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抗10号’ 室内萎凋 复式萎凋 白茶品质 挥发性香气成分
下载PDF
不同产地筠连红茶风味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12
作者 孙奇芳 董方 +4 位作者 胡蕾 余文杰 李艳 李金旺 罗丽萍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182,共11页
以3个不同产地(银星村、银江村和冒鼓村)筠连红茶为实验材料,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品质测定,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UPLC... 以3个不同产地(银星村、银江村和冒鼓村)筠连红茶为实验材料,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品质测定,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分别对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结合热图、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变量分析,区分不同产地筠连红茶关键化合物。结果表明,来自银星村的样品的感官评审得分最高,含水率和茶多酚最低,水浸出物最高,主要表现为汤色红艳明亮,具有甜香、花果香,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多芽。采用UPLC-QTOF-MS筛选出50种的差异代谢物,可作为区分3个不同产地筠连红茶的潜在标志化合物,大多数糖苷类化合物、部分氨基酸类和有机酸类在银星村中显著积累,大部分的黄酮类和儿茶素化合物在冒鼓村中含量较高。SPME-GC-MS结果表明筠连红茶中含量较高的有芳樟醇、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均表现出花果香和甜香味,可作为香气特征成分,并筛选出17种差异化合物,可作为区分不同产地筠连红茶的潜在标记挥发性化合物,大多数差异挥发性代谢物均在银星村样品中含量较高,呈现显著的花香和果香。本研究为筠连红茶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为进一步探索筠连红茶关键化学成分和香气成分形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筠连红茶 产地 代谢组 理化品质 感官评价
下载PDF
川红工夫红茶加工工序对主要滋味物质及其品质形成的影响
13
作者 胡静 段波 +5 位作者 何至伟 廖雷 杜佳慧 刘娜 程刚 叶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1-298,共8页
以四川群体种一芽一叶为原料,通过感官审评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及氨基酸分析仪研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毛火和足火)工序对川红工夫红茶主要滋味物质及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序所得茶样滋味强度轮廓差异显著,从萎凋到... 以四川群体种一芽一叶为原料,通过感官审评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及氨基酸分析仪研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毛火和足火)工序对川红工夫红茶主要滋味物质及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序所得茶样滋味强度轮廓差异显著,从萎凋到干燥过程中,川红工夫中酸、咸和苦味强度逐渐降低,甜味强度逐渐升高,鲜味强度值在毛火过程中显著增加(P<0.05),整体上仍呈下降趋势。萎凋阶段对氨基酸的形成影响最为显著,此阶段除GABA、缬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均保持在最高水平。揉捻和发酵阶段多数儿茶素尤其是酯型儿茶素EGCG、ECG、EC、EGC含量减少90%,氨基酸也显著下降,茶黄素显著增加(P<0.05)。毛火和足火增加了茶黄素含量,降低了多数氨基酸和儿茶素含量,咖啡碱含量整体上变化不显著。川红工夫加工过程中滋味成分的变化有效降低了茶汤酸、咸和苦味强度,并增加了甜味强度。研究结果为通过调控工序而定向改善川红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红工夫红茶 滋味品质 加工工序 滋味组分
下载PDF
AI在茶产业上的应用:从认知到应用的全面洞察
14
作者 吴锡端 王岳飞 王杰 《中国茶叶》 2025年第3期6-13,共8页
随着全球对高品质、可持续茶产品需求的攀升,传统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双重要求,茶产业面临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资源管理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深入剖析AI技术在茶产业全链条的应用现状、成效与挑战,... 随着全球对高品质、可持续茶产品需求的攀升,传统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市场对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双重要求,茶产业面临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资源管理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文章通过深入剖析AI技术在茶产业全链条的应用现状、成效与挑战,发现AI在茶园智能管理与茶叶生产加工优化、品质控制和精准营销等环节价值显著,尤其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效果突出。然而,AI技术在茶产业中的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应用成本较高、数据安全存在隐患、数据科学与AI领域专业人才短缺等。研究表明,AI与茶产业的深度融合需循序渐进,要注重技术适配性、经济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借助更先进的AI算法和数据分析工具,茶产业将朝着智能化、精细化和高质量方向迈进,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茶产业 智能管理 生产加工优化 精准营销 应用挑战 发展趋势
下载PDF
白叶1号发酵茶复配养生茶调节3T3-L1细胞脂质代谢的作用
15
作者 朱天乐 盛思杰 +4 位作者 徐铃琳 吴媛媛 刘仲华 王凯茜 屠幼英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随着肥胖问题的日益突出,调节血脂、预防肥胖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通过健康饮食方法解决该问题是最简单可行的途径。试验采用白叶1号发酵茶配伍枸杞、山楂制成养生茶,就其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的调脂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将3T3-L... 随着肥胖问题的日益突出,调节血脂、预防肥胖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通过健康饮食方法解决该问题是最简单可行的途径。试验采用白叶1号发酵茶配伍枸杞、山楂制成养生茶,就其对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的调脂效果和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将3T3-L1细胞诱导为成熟脂肪细胞后,通过测定油红O染色面积、脂肪和甘油三酯(TG)含量来判断养生茶对脂质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在200~500μg/mL范围内,随着养生茶质量浓度的升高,3T3-L1前脂肪细胞的油红O染色面积下降,表明养生茶具有降脂功效。当茶样质量浓度为300、400、500μg/mL时,与模型组相比,细胞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22.64、23.17、30.63个百分点,降脂效果优于阳性药物辛伐他丁。此外,养生茶可以显著减少细胞中的TG含量,具有剂量依赖效应。当养生茶质量浓度为500μg/mL时,细胞内TG含量最低,与模型组相比降低了89.33%。通过茶饮代谢物与3T3-L1细胞脂肪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该养生茶中多种成分与3T3-L1细胞的脂质代谢物呈强相关关系。本研究可为开发具有降脂功能的新式茶饮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白化茶 枸杞 山楂 3T3-L1前脂肪细胞 调节脂肪代谢 功效成分
下载PDF
沉香叶红茶加工工艺及香气成分分析
16
作者 王丽霞 邓仕彬 +3 位作者 傅丽君 沈朝增 林授锴 陈巧真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实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沉香叶发酵参数,评价茶汤滋味,测定理化指标,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时间6 h,发酵温度30℃,相对湿度90%,红茶感官评分为83.88;沉香叶红茶具有突出的鲜味和苦味,红茶制作中发生内含物的转化;鉴定出... 实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沉香叶发酵参数,评价茶汤滋味,测定理化指标,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时间6 h,发酵温度30℃,相对湿度90%,红茶感官评分为83.88;沉香叶红茶具有突出的鲜味和苦味,红茶制作中发生内含物的转化;鉴定出107种香气化合物,包括醇类8种,醛类24种,酮类7种,酯类11种,酸类2种,醚类3种,烃类23种,芳香类5种,萜类20种,杂环类4种。其中,(E,E)-2,4-庚二烯醛(741.14μg/kg)、壬醛(338.98μg/kg)、己醛(253μg/kg)、正十六烷(244.14μg/kg)、正辛醛(236.98μg/kg)、橙化基丙酮(216.09μg/kg)、柠檬烯(213.21μg/kg)等含量较高;关键香气成分为正辛醛、2-十一烯醛、反式-2-癸烯醛、α-紫罗兰酮、癸醛,主要呈现花果香、清香、脂香及甜香。研究结果为沉香叶红茶加工及风味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香叶 红茶 感官评价 品质 香气成分
下载PDF
青钱柳速溶茶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研究
17
作者 吴超群 张国辉 +1 位作者 张文华 罗艳梅 《贵州科学》 2025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研究青钱柳速溶茶的制备工艺及其抗氧化性。方法:以青钱柳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酶法制备茶汤,进一步冷冻干燥制得速溶茶,以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青钱柳速溶茶的制备工艺,同时考察了青钱柳速溶... 目的:研究青钱柳速溶茶的制备工艺及其抗氧化性。方法:以青钱柳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酶法制备茶汤,进一步冷冻干燥制得速溶茶,以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青钱柳速溶茶的制备工艺,同时考察了青钱柳速溶茶的抗氧化性。结果:青钱柳速溶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31,酶浓度0.8%,酶解温度46℃,酶解时间29 min,青钱柳速溶茶得率为18.21%;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IC50分别为14.23 mg/mL和13.07 mg/mL。结论:该工艺制备的青钱柳速溶茶得率好,冲泡后为浅黄色,澄清度高,清爽香醇,饮后甘甜,且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速溶茶 抗氧化
下载PDF
近代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经营与式微
18
作者 李超 汪宇昕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56-64,共9页
晚清时期,国际市场对红茶的巨大需求带动了湘鄂西地区宜红茶外销贸易的兴起,在区域内建立了以茶商开设茶号制售为主的经营模式,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与茶业社会的形成;1912-1948年,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经营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和产运... 晚清时期,国际市场对红茶的巨大需求带动了湘鄂西地区宜红茶外销贸易的兴起,在区域内建立了以茶商开设茶号制售为主的经营模式,促进了茶叶贸易的繁荣与茶业社会的形成;1912-1948年,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经营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和产运销体系,但随着国际市场、政治时局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其经营越来越困难,最终纷纷歇业。近代宜红茶茶商茶号发展艰难曲折,是商品贸易在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中境遇的一个缩影。文章通过近代宜红茶茶商茶号的生产经营与运输销售状况,透视其兴衰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红茶 茶商 茶号 近代 湘鄂西地区
下载PDF
新零售背景下炎陵红茶包装的多模态交互设计
19
作者 张永年 李瑞敏 +1 位作者 吴紫瑄 肖磊 《中国包装》 2025年第2期40-45,共6页
目的 探寻新零售背景下炎陵红茶包装的设计方法,为炎陵红茶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分析炎陵红茶包装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梳理新零售模式对红茶包装设计的影响,提出包装的多模态交互设计方法,为炎陵红... 目的 探寻新零售背景下炎陵红茶包装的设计方法,为炎陵红茶产业的提升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分析炎陵红茶包装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梳理新零售模式对红茶包装设计的影响,提出包装的多模态交互设计方法,为炎陵红茶产业的崛起提供设计思路。结果 从视听、视嗅、视触三个层面,提出多模态交互包装的设计方法与表现形式,明确红茶包装的多模态设计策略。结论 在新零售模式下,多模态交互设计理念融入炎陵红茶包装的设计之中,进一步提升购物体验感,扩大区域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实现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零售 炎陵红茶 包装设计 多模态交互设计
下载PDF
薏米茶研制方法研究
20
作者 孙珊珊 《中国食品工业》 202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本文聚焦于保健食品薏米茶的研制方法,对薏米的营养成分、保健功效以及茶叶特性进行分析,阐述薏米茶研制的理论基础。详细探讨薏米茶原料选择、处理工艺、配方优化、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旨在开发高品质的薏米茶。
关键词 保健食品 薏米茶 研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