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4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娟 袁林颖 +4 位作者 王杰 王廷华 吴全 徐泽 钟应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5-271,I0011,I0012,共9页
滋味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索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该文通过检测分析绿茶主要呈味物质组分及含量,结合主成分及滋味物质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绿茶味感表现浓醇而鲜爽,总体品质较好。主要品质指标:水浸出物含量在4... 滋味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索重庆针形绿茶滋味特征,该文通过检测分析绿茶主要呈味物质组分及含量,结合主成分及滋味物质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针形绿茶味感表现浓醇而鲜爽,总体品质较好。主要品质指标:水浸出物含量在45.2%~49.6%,多酚含量在14.7%~21.6%,游离氨基酸含量在2.8%~5.6%,咖啡碱含量在3.4%~4.7%(均为质量分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天冬酰胺、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组氨酸、赖氨酸、精氨酸12种氨基酸组分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3个组分为重庆针形绿茶滋味主要特征成分。而通过滋味物质贡献度[浓度/阈值(dose-over-threshold,Dot)]分析出天冬氨酸、谷氨酸、GA、表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ECG、EGC、儿茶素(catechin,D/L-C)对滋味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滋味成分聚类分析表明永川、巴南两地的针形绿茶聚类效果较好。该研究为重庆针形绿茶品质成因及品质改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形绿茶 主成分分析 滋味物质贡献度 滋味特性
下载PDF
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残留检测质量控制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
2
作者 方海仙 陈兴连 +3 位作者 李昕昀 李俊 普娅丽 刘宏程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6,共7页
目的:制备一批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基体标准物质。方法:以绿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喷洒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样品经粉碎、过筛、均质、装瓶,通过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后,由3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确定量值,并进行不确定度评估。结果:绿茶... 目的:制备一批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基体标准物质。方法:以绿茶为研究对象,通过喷洒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样品经粉碎、过筛、均质、装瓶,通过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后,由3家实验室联合定值确定量值,并进行不确定度评估。结果: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的量值分别为(0.185±0.0197),(0.207±0.0466)mg/kg,k=2,置信区间为95%。结论:研制出的绿茶中联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基体标准物质足够均匀,足够稳定,定值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联苯菊酯 氯氟氰菊酯 基体标准物质 制备方法
下载PDF
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3
作者 苏小琴 高玉萍 +6 位作者 陆德彪 黄伟红 孔俊豪 左小博 欧阳诗云 宋鹏鹏 杨秀芳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2期60-64,共5页
颗粒形绿茶是浙江省绿茶的重要品类,团队在调研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生产状况、加工工艺和设备、品质现状及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研制了浙江省茶叶学会颗粒形绿茶团体标准,对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建议,可为浙江... 颗粒形绿茶是浙江省绿茶的重要品类,团队在调研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生产状况、加工工艺和设备、品质现状及标准建设的基础上,研制了浙江省茶叶学会颗粒形绿茶团体标准,对浙江省优质颗粒形绿茶产业的后续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建议,可为浙江省颗粒形绿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绿茶 产业现状 加工工艺 产品特征 标准 思考和建议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绿碎茶多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尿病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倜培 李青 +5 位作者 包鸿慧 沈正兴 石娟 唐前勇 程一方 周睿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4,共8页
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绿碎茶多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及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以绿碎茶为试验材料,采用蒸干结合真空干燥与真空冷冻干燥2种干燥工艺对绿碎茶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干燥处理,比较研究了2种提取物的色泽,DPP... 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绿碎茶多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及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以绿碎茶为试验材料,采用蒸干结合真空干燥与真空冷冻干燥2种干燥工艺对绿碎茶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干燥处理,比较研究了2种提取物的色泽,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以及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能力和抗糖基化能力。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绿碎茶多酚提取物(BGTE-FD)较蒸干结合真空干燥绿碎茶多酚提取物(BGTE-SVD)颜色相对偏黄,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OH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其IC_(50)值分别为2.64、5.17、247.01、27.73 mg/L。同时,BGTE-FD具有较高的α-淀粉酶、乙酰胆碱酯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IC_(50)值分别为85.84、416.45、4.38 mg/L,且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显著强于阿卡波糖(IC_(50)值为929.59 mg/L)。此外,BGTE-FD和BGTE-SVD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抑制率分别高达65.28%和63.66%,略低于氨基胍(71.81%)。因此,真空冷冻干燥绿碎茶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及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绿碎茶可作为降血糖和抗痴呆产品的潜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碎茶 多酚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抗糖尿病活性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下载PDF
鲜叶摊放失水程度对夏季绿茶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唐海燕 曾维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明夏季茶鲜叶不同摊放失水程度对绿茶品质的影响,为有效改善夏季绿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五峰群体种1芽2叶、1芽3叶为原料(夏暑茶鲜叶),进行不同摊放失水程度处理(摊放失水10%、15%、20%、25%)后加工成干茶样,... 【目的】探明夏季茶鲜叶不同摊放失水程度对绿茶品质的影响,为有效改善夏季绿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北五峰群体种1芽2叶、1芽3叶为原料(夏暑茶鲜叶),进行不同摊放失水程度处理(摊放失水10%、15%、20%、25%)后加工成干茶样,测定其生化成分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感官品质中,摊放失水15%的茶样香气得分最高,为81.25分;摊放失水20%的茶样滋味得分最高,为77.83分;感官品质总分以摊放失水15%的茶样得分最高(78.61分),显著(P<0.05)高于摊放失水25%茶样。理化成分中,摊放失水10%和失水15%的茶样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22.29 g/kg和21.83 g/kg,显著高于摊放失水20%和25%茶样;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77.29 g/kg和177.25 g/kg,显著低于摊放失水20%和25%茶样;摊放失水15%的茶样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2.59 g/kg,显著高于摊放失水25%茶样;摊放失水15%的酚氨比最低,仅5.44,显著低于摊放失水25%茶样。【结论】夏季茶树鲜叶摊放失水15%后加工制成绿茶的酚氨比最低、感官品质最好、滋味浓强、基本无苦涩味、清香带栗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绿茶 摊放失水程度 品质 感官审评
下载PDF
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与主成分分析
6
作者 苏秋芹 李春维 +3 位作者 罗昊 杨云 张桃英 郑作芸 《茶叶通讯》 2024年第3期360-369,共10页
为探明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成分差异,对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茶样香气组分含量及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共检测出主要香气成分38种,包括碳氢类8种、醇类12种、醛酮类11种、酯类3种、含氮化合物类2种及含硫化合... 为探明不同工艺梅占绿茶香气成分差异,对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茶样香气组分含量及香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份不同工艺梅占绿茶共检测出主要香气成分38种,包括碳氢类8种、醇类12种、醛酮类11种、酯类3种、含氮化合物类2种及含硫化合物和杂氧类化合物各1种。其中醇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香气成分含量;醇类在梅占绿茶(饼形)中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炒青绿茶;醛酮类在传统炒青绿茶中含量高于梅占绿茶(饼形)。β-芳樟醇具百合花或玉兰花香气,在梅占绿茶(饼形)中含量丰富,增加摇青工艺的梅占绿茶(饼形)香气主要表现清鲜、有花香或果香,香高持久;传统炒青绿茶花香不显。通过PCA进一步分析得到4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29.06,贡献率为76.472%;第二主成分的初始特征值为4.197,贡献率为11.046%;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100%,完全能够解释原有香气成分所包含的全部信息。表明摊青过程中加入摇青工艺加工出来的茶样具有高香优质绿茶品质特征,其中4号茶样(摇青15 s,揉捻12 min)感观审评分最高,香气清香持久,带栗香、兰花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加工工艺 香气 主成分分析 ‘梅占’
下载PDF
基于多元素分析的贵州绿茶产地鉴别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玉航 况晓宇 +3 位作者 周绍均 袁付明 刘桂岚 阁世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目的探究以多元素统计对贵州不同产地绿茶判别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筛选产地间差异性元素。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 目的探究以多元素统计对贵州不同产地绿茶判别分析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筛选产地间差异性元素。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O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贵州4个产地63个绿茶样品中47种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建立贵州绿茶的产地判别模型。结果4个产地的绿茶中元素含量有明显的差异;K、P、Ca、Mg、Mn、Al和Fe元素含量规律相同,说明4个产地的茶叶对土壤中部分高含量元素的富集能力具有一致性;4个产地的污染物Pb、Cu、Cd、As和Cr的含量均低于茶叶相关标准的限量要求。基于元素含量建立的6组OPLS-DA分析模型可以有效区分产地,其中黔西南州与铜仁市模型(QXN-TR)参数最优,该模型用50.3%的变量可解释93.8%的组间差异,模型预测能力也能达到89.7%;6组模型中共筛选出20种差异性元素,在6组产地判别模型中未找到共有元素;稀土元素在4个产地的判别上贡献有限。结论综合结果表明,以多元素分析和统计学模型针对贵州不同产地的绿茶样本进行判别分析是可行的,整体区分效果良好;不同产地的绿茶间元素含量的差异不同;为贵州绿茶产地区分提供了思路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微量元素 产地判别 差异性元素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原文传递
泰顺三杯香绿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8
作者 肖志鹏 谢细和 +2 位作者 王家鹏 唐小林 范起业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1期19-23,共5页
为了提高三杯香绿茶产品竞争力,规范茶叶加工,研究通过对泰顺三杯香绿茶传统工艺的调研,结合当前市场对于绿茶品质风味的需求,从冷却回潮、揉捻、滚炒提香三个工序进行试验改进,通过感官审评进行比较研究,优化了当前三杯香绿茶加工工艺... 为了提高三杯香绿茶产品竞争力,规范茶叶加工,研究通过对泰顺三杯香绿茶传统工艺的调研,结合当前市场对于绿茶品质风味的需求,从冷却回潮、揉捻、滚炒提香三个工序进行试验改进,通过感官审评进行比较研究,优化了当前三杯香绿茶加工工艺及参数,提高了三杯香绿茶的干茶绿度、成条率及香气品质。研究旨在规范三杯香绿茶加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杯香绿茶 加工工艺 冷却回潮 揉捻 滚炒
下载PDF
安吉白茶拼配技术实践与探索
9
作者 梁杰 毛雪丽 +2 位作者 钱伟红 龚淑英 柳丽萍 《茶叶》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本文分析安吉白茶拼配技术的基本原理,介绍实践中的经验和成功案例,探讨安吉白茶拼配技术发展前景,通过拼配技术的实践和应用,以稳定茶叶的品质和满足市场需求,为茶叶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 安吉白茶 茶叶品质 拼配技术
下载PDF
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汇源 马宽 +6 位作者 高婧 金俞谷 王玉洁 苏祝成 宁井铭 陈红平 侯智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从4个等级的径山茶中共鉴定出161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揭示了不同等级的径山茶之间的差异。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等级茶叶样品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和GC-O的分析进一步对差异化合物进行筛选。18种挥发性化合物,芳樟醇、香叶醇、吲哚、(Z)-茉莉酮、二甲基硫醚等物质被鉴定为不同等级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二氢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吲哚在特级径山茶样品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等级,并与(Z)-茉莉酮、δ-癸内酯和1-辛烯-3-醇等香气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特级径山茶样品中清花香的特征香气品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等级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从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为绿茶的等级区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山茶 茶叶香气 茶叶等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嗅觉计
下载PDF
绿茶中21种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的鉴别及地理溯源
11
作者 黄永桥 高亮 +3 位作者 吴新文 李占彬 杨昌彪 毛敏霞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6,共12页
分析6个产地绿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探究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对绿茶地理溯源的可行性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对黄酮醇苷类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建立超高效液相色... 分析6个产地绿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探究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对绿茶地理溯源的可行性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对黄酮醇苷类化合物进行定性鉴别,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测定绿茶中黄酮醇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共鉴别出21种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包括5种杨梅素糖苷、8种槲皮素糖苷和8种山奈素糖苷,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绿茶中黄酮醇苷类化合物含量存在差异,K-glu-rha-glu含量最高,占总含量的33.1%~57.8%;山奈素糖苷含量最高,杨梅素糖苷含量最低。通过对6个地区绿茶中黄酮醇苷类化合物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的分析结果可以用于茶叶地理溯源;PCA能有效的区分不同产地的绿茶;BP-ANN识别的准确率为100.0%,且得到2种规范化的重要性为100%的黄酮醇苷类化合物标记物(P<0.05);PLS-DA模型预测能力为78.2%,筛选出了8种标志物(VIP>1);LSD模型的整体判别准确率为100%,交叉验证结果准确率为100%。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地理溯源和化学分类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Q-Orbitrap HRMS UPLC-MS/MS 茶叶 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 鉴别 地理溯源
下载PDF
绿茶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曼 李领 +2 位作者 李文 林川 彭杨耀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年第2期63-69,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绿茶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采用... 目的:系统评价绿茶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30日,采用RevMan5.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样本量(病例/对照)共有4 259/45 141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绿茶摄入是口腔癌发生的保护性因素[OR=0.86,95%CI=(0.78,0.94),P=0.002];摄入量≥500 mL [OR=0.67,95%CI=(0.56,0.80),P<0.000 1]、年限≥20年[OR=0.56,95%CI=(0.42,0.77),P=0.000 3]、浓度适中[OR=0.58,95%CI=(0.48,0.69),P<0.000 01]、温茶[OR=0.40,95%CI=(0.29,0.53),P<0.000 01]是口腔癌发生的保护因素;牛奶与绿茶的饮用呈协同保护作用[OR=0.44,95%CI=(0.35,0.56),P<0.000 01]。结论:绿茶摄入是口腔癌发生的保护因素;牛奶的饮用可与绿茶呈协同作用;建议坚持长期饮茶,每天绿茶摄入量≥500 mL,注意浓度、温度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口腔癌 病例对照研究 风险因素 META分析
下载PDF
潮州登塘炒仔茶加工工艺及发展建议
13
作者 卢丹敏 李俊 +2 位作者 陈勤 唐倩 林彩虹 《茶叶》 2024年第2期100-102,共3页
潮州市潮安区登塘镇,产茶历史悠久,出产远近闻名的登塘炒仔茶。茶叶采用传统的文火炒制技术,形成独特的品质特征,成为了粤东客家绿茶最具代表的地域产品之一。文章立足炒仔茶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文化底蕴,归纳总结了登塘炒仔茶的加工工... 潮州市潮安区登塘镇,产茶历史悠久,出产远近闻名的登塘炒仔茶。茶叶采用传统的文火炒制技术,形成独特的品质特征,成为了粤东客家绿茶最具代表的地域产品之一。文章立足炒仔茶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文化底蕴,归纳总结了登塘炒仔茶的加工工艺和品质特点,并就现阶段登塘茶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塘炒仔茶 加工工艺 建议
下载PDF
绿茶贮藏品质变化及保质保鲜技术介绍
14
《中国茶叶加工》 2024年第1期78-79,共2页
新鲜绿茶通常被认为具有更好的感官风味和营养价值。但绿茶耐贮性差,在贮藏流通、货架销售等环节中易受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多重影响,使干茶、茶汤色泽变黄,滋味失鲜、变淡、甚至出现陈气陈味等品质陈变现象,直接影响其消费体... 新鲜绿茶通常被认为具有更好的感官风味和营养价值。但绿茶耐贮性差,在贮藏流通、货架销售等环节中易受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多重影响,使干茶、茶汤色泽变黄,滋味失鲜、变淡、甚至出现陈气陈味等品质陈变现象,直接影响其消费体验、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绿茶贮藏保鲜保质一直是行业亟需解决的热点难题,也是绿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保鲜 贮藏品质 陈味 消费体验 感官风味 营养价值 绿茶 耐贮性
下载PDF
客家炒青绿茶发展历程及生产现状研究进展
15
作者 苏勇平 张婷 +2 位作者 陈文 覃容 梁冬霞 《广东茶业》 2024年第4期2-6,共5页
客家炒青绿茶——中国茶文化中的瑰宝。本文重点介绍了客家炒青绿茶的发展历程和生产现状,阐述了客家炒青绿茶的生产规模及制作工艺,梳理了客家炒青绿茶的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展望。通过深入探讨和总结客家炒青绿茶的发展历程、... 客家炒青绿茶——中国茶文化中的瑰宝。本文重点介绍了客家炒青绿茶的发展历程和生产现状,阐述了客家炒青绿茶的生产规模及制作工艺,梳理了客家炒青绿茶的发展趋势,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展望。通过深入探讨和总结客家炒青绿茶的发展历程、传统工艺、生产现状,揭示了其源自古老客家文化的独特制茶工艺及其在茶叶领域的卓越地位,同时为客家炒青绿茶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炒青绿茶 生产现状 传统工艺 发展历程
下载PDF
微波技术在绿茶加工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李登尧 陈涓 +1 位作者 周凯 徐爽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24年第4期19-20,共2页
微波技术由于快速升温、高热效率、均匀加热和精确控制等独特特性,已广泛应用于绿茶制作的热处理步骤,包括嫩叶杀青和干燥。本文详细探讨了微波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核心原理,同时概述了当前对于微波在茶叶杀青和干燥工艺中的应用研究,也... 微波技术由于快速升温、高热效率、均匀加热和精确控制等独特特性,已广泛应用于绿茶制作的热处理步骤,包括嫩叶杀青和干燥。本文详细探讨了微波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核心原理,同时概述了当前对于微波在茶叶杀青和干燥工艺中的应用研究,也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绿茶 杀青 干燥
下载PDF
夏秋绿茶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
17
作者 杨莹 马明明 +2 位作者 蒋莉 黄峥 冯文颖 《当代农机》 2024年第11期78-79,82,共3页
针对贵州主栽品种“黔湄系列”机采夏秋原料生产优质绿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夏秋绿茶 关键技术 技术集成
下载PDF
炒青绿茶贮藏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苏小琴 孔俊豪 +4 位作者 杜颖颖 刁春华 左小博 邹新武 杨秀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8-195,共8页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分析不同包装炒青绿茶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变化。结果表明:用GC-IMS共检出86种VOCs,其中明确定性59种,包括醛类28种,酮类7种,醇类9种,酯类9种,杂环类4种,酸类1种,含硫化合物1种。随着贮藏时...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分析不同包装炒青绿茶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变化。结果表明:用GC-IMS共检出86种VOCs,其中明确定性59种,包括醛类28种,酮类7种,醇类9种,酯类9种,杂环类4种,酸类1种,含硫化合物1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炒青绿茶的VOCs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单一铝箔包装相比,采用铝箔协同脱氧剂包装的炒青绿茶VOCs保留更稳定,其中带清香的(E, E)-2,4-庚二烯醛、庚醛,带栗香的苯甲醛、苯乙醛,带花香的壬醛、6-甲基-5-庚烯-2-酮和带奶酪香的2-庚酮等VOCs含量高。二维谱图显示,不同包装炒青绿茶贮藏中VOCs可实现较好的分离。初步建立了不同包装炒青绿茶贮藏的GC-IMS指纹图谱,为炒青绿茶贮藏中品质的快速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炒青绿茶 贮藏 风味物质 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
下载PDF
绿茶天然果胶的酶法提取及其组成、结构与性质
19
作者 罗钰 刘咏雪 +1 位作者 付杨楠 张晨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8,共9页
采用4种商业酶(3种纤维素酶S22178、FoodPro~? CBL、Viscozyme~? L和半纤维素酶)提取绿茶果胶,并探究其对果胶主要结构的影响,以及纯化果胶的成分、分子质量分布、粒径分布与果胶黏性的关系,以获得结构相对完整的天然果胶的提取方法。... 采用4种商业酶(3种纤维素酶S22178、FoodPro~? CBL、Viscozyme~? L和半纤维素酶)提取绿茶果胶,并探究其对果胶主要结构的影响,以及纯化果胶的成分、分子质量分布、粒径分布与果胶黏性的关系,以获得结构相对完整的天然果胶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4种酶均能高效提取果胶,提取率均能达到80%。S22178和Viscozyme~? L对果胶的HG主链结构有破坏,而半纤维素酶和FoodPro~? CBL对果胶的主链和侧链结构均没有显著影响。FoodPro~? CBL纯化样的黏度最大(η_1=1 227 mPa·s),半纤维素酶纯化样的黏度较低(η_1=154 mPa·s),Viscozyme~? L黏度基本为0。结论:经FoodPro~? CBL处理获得的果胶最接近天然果胶状态,提取纯化后的果胶含量为48%(HG主链43%,RG-I侧链5%),组分间颗粒大小相近,流变学性质较好,呈现典型的剪切稀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果胶 碳水化合物酶 化学组成 分子质量分布 黏度
下载PDF
基于电子舌和电子鼻结合CNN-Transformer模型的绿茶种类识别
20
作者 刘川正 马景余 +2 位作者 白雪瑞 曾琬晴 王志强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2,52,共10页
[目的]实现绿茶种类的快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电子舌和电子鼻结合CNN-Transformer组合模型实现绿茶种类辨识的快速检测方法。分别使用电子舌、电子鼻对5种不同种类绿茶采集味觉、嗅觉的指纹信息,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 [目的]实现绿茶种类的快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电子舌和电子鼻结合CNN-Transformer组合模型实现绿茶种类辨识的快速检测方法。分别使用电子舌、电子鼻对5种不同种类绿茶采集味觉、嗅觉的指纹信息,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将一维电子舌和电子鼻信号转换为二维时频图,充分揭示信号能量在时频域的分布特性;提出一种CNN-Transformer组合模型实现电子舌和电子鼻的信息融合和模式识别。该模型引入选择性核卷积和归一化注意力设计卷积模块来替换传统的CNN卷积层,以实现对信号时频图的局部特征动态提取;采用Transformer编码器中的多头自注意力机制提取电子舌和电子鼻特征的全局时序信息,并实现其特征的加权融合;最后,通过全连接层进行分类识别。[结果]基于电子舌和电子鼻的信息融合方法能够有效提取绿茶样本的味觉和嗅觉信号深层特征,并为模型提供更丰富的融合特征表征,以实现对不同绿茶种类的高准确识别,其测试集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 1-Score分别达到99.00%,99.05%,99.00%,99.00%。[结论]试验方法具有成本低、快速、高效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种类识别 电子鼻 电子舌 Transformer 信息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