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族传统民居居住空间实况调查研究——以对桩石村为例
1
作者 金日学 王光亚 《河南建材》 2024年第1期109-112,115,共5页
文章以辽宁省鞍山市对桩石村为研究对象,对汉族传统民居空间构成形态和生活实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中的层次聚类方法对民居进行分类,论述了不同类型民居的生活实态。对桩石村传统民居平面可分为外屋地中心型、双外屋地中心... 文章以辽宁省鞍山市对桩石村为研究对象,对汉族传统民居空间构成形态和生活实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聚类分析中的层次聚类方法对民居进行分类,论述了不同类型民居的生活实态。对桩石村传统民居平面可分为外屋地中心型、双外屋地中心型、起居室中心型、走廊中心型。民居入户形式包括外屋地入户、走廊入户、起居室入户;民居起居空间是东、西屋、外屋地、起居室;民居炊事空间是外屋地和厨房,炊事方式包括传统型和现代型;居民就餐方式分为立式就餐、卧式就餐;居民夏季就寝空间是床,冬季就寝空间是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传统民居 生活实态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川南传统民居空间形式及空间意境特色研究——以夕佳山黄氏庄园为例
2
作者 冉健 《四川建筑》 2024年第1期17-19,共3页
以夕佳山黄氏庄园为例,从庄园的室内外空间特征、室内外空间意境分析民居的构造特征、空间处理以及意境的把握。总结其对于当代人居环境空间艺术设计的借鉴价值,探索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思路与方式,吸取其精华,继承、发扬传统民... 以夕佳山黄氏庄园为例,从庄园的室内外空间特征、室内外空间意境分析民居的构造特征、空间处理以及意境的把握。总结其对于当代人居环境空间艺术设计的借鉴价值,探索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思路与方式,吸取其精华,继承、发扬传统民居的特色和经验,把它运用到今天的新建设中去,丰富新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来营造现代人心目中具有传统特色意境的人居环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居 室内 空间 庭院
下载PDF
传统家族型聚落社会空间关联性研究——以东莞塘尾村为例
3
作者 田浩楠 李敏稚 +1 位作者 魏成 盛强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8,共11页
以广东省东莞市传统家族型聚落塘尾村为例,引入空间句法并以户为空间基本单元,定量描述空间的集聚效应、观察空间单元的结构性特征。弥补既有研究对空间的单元、界域、中心界定较模糊等问题。从社会网络和空间结构关联视角,探讨地域文... 以广东省东莞市传统家族型聚落塘尾村为例,引入空间句法并以户为空间基本单元,定量描述空间的集聚效应、观察空间单元的结构性特征。弥补既有研究对空间的单元、界域、中心界定较模糊等问题。从社会网络和空间结构关联视角,探讨地域文化和宗族架构与空间的关联,族群内权力等级差异、职能调整和角色转变等对社会空间的影响以及外部社会事件和人物个性对空间的作用等。结合相关性分析,总结和推演以塘尾村为例的东莞地区传统家族型聚落社会空间转换模式及其影响机理,为更好地延续和振兴地方传统聚落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社会空间 社会网络 空间句法 空间结构 关联机制
下载PDF
参数化性能模拟的福清传统民居光环境优化策略
4
作者 赖思彬 张兵华 +1 位作者 吴木生 彭琳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为提升传统民居光环境品质,对福清城区岑兜村代表性传统民居进行实测,结果表明该民居大部分室内的采光性能不满足设计标准需求.利用参数化模拟工具对传统民居的光环境建立数字模型进行分析,分别从玻璃透射率、室内反射比、增设内墙开窗... 为提升传统民居光环境品质,对福清城区岑兜村代表性传统民居进行实测,结果表明该民居大部分室内的采光性能不满足设计标准需求.利用参数化模拟工具对传统民居的光环境建立数字模型进行分析,分别从玻璃透射率、室内反射比、增设内墙开窗和顶部采光口进行单项优化,得出均满足不了采光需求的结论.进而在对整体建筑风貌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提出综合优化设计策略以改善民居室内光环境,为地方传统民居改造更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 光环境 参数化模拟 优化策略 福清市
下载PDF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徽州传统村落活化研究
5
作者 刘敏敏 汪婷婷 +2 位作者 周甄川 李贺龙 李求昌 《山西建筑》 2024年第4期9-12,共4页
徽州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徽文化。作为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极其重要。传统村落的价值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就会失去文化内涵,传统村落也就得不到切实... 徽州孕育了丰富而悠久的徽文化。作为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极其重要。传统村落的价值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就会失去文化内涵,传统村落也就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和更新。立足于历史文化悠久的徽州传统村落,以徽州砖雕技艺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动徽州传统村落发展中的现状和不足,并尝试分析在村落“活化”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州传统村落 活化 砖雕技艺
下载PDF
基于绿色建筑体系的川渝乡土建筑营造技术优化策略研究
6
作者 温泉 蒋升望 唐伟君 《绿色建筑》 CAS 2024年第2期29-33,1,共6页
川渝地区乡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在环境选择、材料运用、营造方式等方面展现了突出的环保特性,对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脉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建立和完善基于绿色建筑体系的川渝乡土建筑营造技术优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川渝地区乡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在环境选择、材料运用、营造方式等方面展现了突出的环保特性,对当代村镇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脉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建立和完善基于绿色建筑体系的川渝乡土建筑营造技术优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剖析了川渝乡土建筑营造技术的绿色特征、优化意义及优化路径,利用AHP分析法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与设计导则,突出节省能源、保护环境等重要指标,提出了一套基于绿色建筑标准的关于功能提升和结构安全性能提升的改造更新策略。以将先进的绿色建筑理念与技术融入乡土建筑实际营造过程,提升其环保性能,为乡村地区的绿色建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体系 川渝地区 乡土建筑 营造技术
下载PDF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热点与路径探析
7
作者 罗安宁 吴湉钰 戴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0-69,共10页
徽州传统民居作为建筑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造技艺集中体现徽州文化内涵、地域环境适应技术和民间营建智慧,目前在技术特点和内涵价值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通过梳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现有研究情况,综合运用Bibliometrix、Cite... 徽州传统民居作为建筑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造技艺集中体现徽州文化内涵、地域环境适应技术和民间营建智慧,目前在技术特点和内涵价值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通过梳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现有研究情况,综合运用Bibliometrix、CiteSpcae和Scimago Graphica等软件,对2000—2022年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内研究成果开展文献计量分析,绘制发文情况、结构聚类等知识图谱,总结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凝练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研究路径,为当代地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方向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传统民居 营造技艺 可视化知识图谱 研究结构
下载PDF
多方参与的北京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运行机制解析
8
作者 吴灈杭 张若曦 张乐敏 《新建筑》 2024年第1期86-90,共5页
传统居住院落是北京老城保护的重点与难点,尽管保护实践不断开展,但风貌环境与居住条件仍普遍落后,亟需探究保护实践的运行机制,理解保护行动与保护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提升保护实践效果。为此,以北京雨儿胡同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项... 传统居住院落是北京老城保护的重点与难点,尽管保护实践不断开展,但风貌环境与居住条件仍普遍落后,亟需探究保护实践的运行机制,理解保护行动与保护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提升保护实践效果。为此,以北京雨儿胡同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项目为例,从多方参与的过程性特点出发,构建“过程分析—效果评价—原因反思”的保护实践运行机制解析框架。研究发现:主体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项目目标设置、过程设计和机制保障共同影响实践效果。据此提出传统居住院落保护实践策略建议,为精细化设计多方参与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方参与 传统居住院落 保护实践运行机制 过程分析 效果评价 原因反思
下载PDF
介休市传统村落发展现状及相关性探究
9
作者 王琳 王金平 《山西建筑》 2024年第7期5-9,共5页
以介休市22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口、经济及地域规模要素作为传统村落发展现状评估要素,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估模型,分析比较介休市传统村落发展现状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产业发展现状、地势海拔、交通现状之间的相关性关系,... 以介休市22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口、经济及地域规模要素作为传统村落发展现状评估要素,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估模型,分析比较介休市传统村落发展现状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产业发展现状、地势海拔、交通现状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介休市传统村落中洪山村、北辛武村等处于发展前列;马堡村、小靳村等有待发展;(2)介休市传统村落发展现状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3)与村落及周边地势和海拔高度无明显相关关系;(4)与村落周边最高等级公路和村落向外延伸道路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距最近高速口距离无明显相关关系。该结论可为介休市传统村落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休市传统村落 产业发展现状 地势海拔 交通现状 相关性
下载PDF
川西传统民居民宿化改造策略研究
10
作者 李子君 刘艳梅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以川西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在民宿化改造再利用中的地域性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读,川西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地域性特征的分析,探讨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背景下,川西传统民居民宿化改造设计的策略。据以往民居进行民宿化成功经验表明... 以川西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在民宿化改造再利用中的地域性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读,川西嘉绒藏族传统民居地域性特征的分析,探讨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背景下,川西传统民居民宿化改造设计的策略。据以往民居进行民宿化成功经验表明,传统民居改造后在乡村旅游中具有良好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实现,不仅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增加当地村民经济收入,保护原有村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促进了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传统民居 民宿化 嘉绒藏族
下载PDF
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综述
11
作者 陆璐 王桂如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4期12-14,共3页
文章立足以研究专著为主体的综合性研究和以论文资料为主体的分类研究,总结归纳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现状,提出需进一步挖掘建筑实体特征,尝试运用数据手段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对建筑普遍模式进行规律性归纳,从而明确研究的进... 文章立足以研究专著为主体的综合性研究和以论文资料为主体的分类研究,总结归纳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现状,提出需进一步挖掘建筑实体特征,尝试运用数据手段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对建筑普遍模式进行规律性归纳,从而明确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民居建筑 综述 黔东南 苗族
下载PDF
张良皋先生西南民居双开间再探--黔东南民居双开间向三开间的演进
12
作者 展玥 王红军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157-161,共5页
张良皋先生提出西南民居双开间是干栏式建筑向“一明两暗”三开间演化的中间形态,这一观点在近年黔东南民居研究中未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探究双开间在黔东南的分布规律、基本平面、演化路径和演化机制。双开间是干... 张良皋先生提出西南民居双开间是干栏式建筑向“一明两暗”三开间演化的中间形态,这一观点在近年黔东南民居研究中未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探究双开间在黔东南的分布规律、基本平面、演化路径和演化机制。双开间是干栏式建筑到地面式建筑演进中不可或缺的平面形式,承载了苗侗民居的记忆。双开间向三开间的演进是黔东南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民居文化交融过程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开间 三开间 干栏式建筑 地面式建筑 改土归流
下载PDF
时空交互视野下云南传统民居室内设计空间变迁研究
13
作者 杨佳仪 徐钊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3期147-149,共3页
为了解云南民居不同时期的空间构造模式,民居室内空间设计的规划布局,提出在时空文化交互下进行民居空间设计格局转变研究,利用时间顺序以及社会背景动态下进行整体空间变迁分析。探究云南民居在受到中原文化冲击下,在文化、建筑、木构... 为了解云南民居不同时期的空间构造模式,民居室内空间设计的规划布局,提出在时空文化交互下进行民居空间设计格局转变研究,利用时间顺序以及社会背景动态下进行整体空间变迁分析。探究云南民居在受到中原文化冲击下,在文化、建筑、木构架、空间演变方面进行探究,从3种空间变迁机制下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其进行类型化分析设计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民居 空间变迁 空间构造 文化融合
下载PDF
四地域传统石头民居石材建构方式对比研究
14
作者 顾洁 隋杰礼 +1 位作者 吕如茹 侯荣婧 《中外建筑》 2024年第1期95-102,共8页
石头是传统民居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许多地方的传统民居因主要建材是石材而得名石头房。选取四地域代表性的石头民居,从石材类型、石材特性,以及由石材建造的地基、墙体、屋顶和门窗洞口处的建构方式入手,并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环... 石头是传统民居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许多地方的传统民居因主要建材是石材而得名石头房。选取四地域代表性的石头民居,从石材类型、石材特性,以及由石材建造的地基、墙体、屋顶和门窗洞口处的建构方式入手,并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环境、气候条件、人文习俗方面揭示这四类石头民居在建构方式方面的异同点,从而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材 传统民居 建构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川渝地区乡村民居营建策略研究--以德阳龙洞村国际建造大赛为例
15
作者 魏炜 郝占国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33-38,共6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其中民居营建是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丢失、村镇产业链失衡、乡村人口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突出。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德阳龙洞村国际建造大赛实践项目,选取川渝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其中民居营建是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丢失、村镇产业链失衡、乡村人口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突出。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德阳龙洞村国际建造大赛实践项目,选取川渝地区龙洞村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调查、实践营造等方法,围绕文化传承发扬、地域优势挖掘、单体建筑营建三个方面,完成龙洞村民居改建项目,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实现资源再利用、传承特色地域文化等策略,以期为川渝地区乡村振兴中村镇民居营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居营建 空间营造 实践研究
下载PDF
基于个性化体验的民宿设计思考
16
作者 孟宇琤 刘剀 《华中建筑》 2024年第3期137-141,共5页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旅休闲体验的需求逐步提升。对乡村旅游和农耕体验的向往带来了乡村民宿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早期的乡村民宿以本土居民的自用房屋为主,服务档次低,居住体验差。为提升民宿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高档...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文旅休闲体验的需求逐步提升。对乡村旅游和农耕体验的向往带来了乡村民宿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早期的乡村民宿以本土居民的自用房屋为主,服务档次低,居住体验差。为提升民宿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高档酒店管理模式的新型民宿被引入,从而促进了民宿产业居住品质的提升,带来了民宿产业的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当代民宿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高档酒店式民宿由于过于注重居住模式的标准化,由此造成个性化不足,体验感雷同,吸引力下降等问题。该文通过梳理民宿生成和演变的历史,探讨民宿的内涵,探查出游选择民宿的动因,然后结合具体案例解析探索提升民宿个性化体验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总结出实现民宿个性化的设计方法,以期对提升民宿品质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宿 个性化 体验 设计方法
下载PDF
烟台石砌民居特征研究
17
作者 景榕 王骏 《华中建筑》 2024年第5期139-143,共5页
民居建筑作为重要的建筑类别之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与乡村发展的脉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民居建筑由于缺乏保护以及功能需求的提升而逐渐衰落。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鲁东地区传统民居的结构构成和建造特色,对烟台山区的典型石砌... 民居建筑作为重要的建筑类别之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与乡村发展的脉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民居建筑由于缺乏保护以及功能需求的提升而逐渐衰落。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鲁东地区传统民居的结构构成和建造特色,对烟台山区的典型石砌民居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建筑物的营造技艺以及建筑的材料、装饰等不同部分的特征做出了分析与总结,探索传统民居可再生发展的方法,对烟台传统石砌民居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砌民居 材料与营造 烟台 地域性
下载PDF
水环境影响下明代福建梅花所城海防聚落空间营建
18
作者 付嫣然 林志森 +1 位作者 李玲秀 沈杨帆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39,共7页
【目的】明代海防聚落多沿海分布,空间营建既要满足军事防御功能,也要满足御洪、防潮、排涝、取水的需求。研究明代海防聚落的选址与空间布局,有助于乡土地域文化价值的发掘和水环境影响下地域性聚落的保护。【方法】以明代福建梅花所... 【目的】明代海防聚落多沿海分布,空间营建既要满足军事防御功能,也要满足御洪、防潮、排涝、取水的需求。研究明代海防聚落的选址与空间布局,有助于乡土地域文化价值的发掘和水环境影响下地域性聚落的保护。【方法】以明代福建梅花所城为例,运用ArcGIS软件和DepthMapX空间句法软件进行量化分析,从人地关系出发,探究在水环境影响下海防聚落的空间营建特征。【结果】发现梅花所城因形就势,居高而建,跨海避河;利用山势、街巷、建筑排涝;筑城设壕,砌筑石屋、石墙,层层防御;合理布设水井,保障梅花所城用水安全。【结论】明代海防聚落基于水环境进行选址与空间布局,建成符合当地防御和发展需求的聚落空间,营建策略兼具御洪、防潮、排涝以及御敌功能,可为海防聚落等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为现代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文化景观 传统聚落 人地关系 洪涝 选址 空间特征
下载PDF
尺度政治视角下传统村落祠堂功能演变与动力机制——以江西唐江卢氏宗祠为例
19
作者 黄颖敏 李晴 +1 位作者 廖望 曾献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乡村文化重要载体与公共空间的祠堂,其功能发生了剧烈重构,然而学界对其功能及空间演变特征与动力机制关注还相对不足。基于尺度政治理论,以江西唐江卢氏宗祠为例,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乡村文化重要载体与公共空间的祠堂,其功能发生了剧烈重构,然而学界对其功能及空间演变特征与动力机制关注还相对不足。基于尺度政治理论,以江西唐江卢氏宗祠为例,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村落祠堂功能及空间演变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祠堂功能演变经历了传统祭祀与乡村教学向工业生产的功能演变(1978-2000年)、工业生产功能褪去与传统祭祀有序复兴(2000-2012年)、传统祭祀向红色旅游功能提档升级(2012年至今)3个阶段;祠堂的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经历了脱节-错位-对应,并带动祠堂周边传统建筑与空间的成片开发、多样功能植入与活化利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弱势方利用垂直尺度、水平尺度、表达尺度重构卢氏宗祠所处的尺度,转变了强弱势双方的权力关系,推动祠堂功能演变与乡村振兴。进一步丰富了多元主体下的乡村治理理论,也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政治 祠堂 功能演变 动力机制 乡村治理
下载PDF
北京昌平区白羊城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李春青 陈睿 +2 位作者 姜宇涵 刘山石 张大玉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空间形态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聚落形成与演变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军事防御和皇家园寝聚落,北京昌平区流村镇白羊城村具有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但学界还没有相关的专题研究,这不利于科学认知以该村为代表的北京传... 空间形态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聚落形成与演变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军事防御和皇家园寝聚落,北京昌平区流村镇白羊城村具有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但学界还没有相关的专题研究,这不利于科学认知以该村为代表的北京传统聚落的价值与特色。因此,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运用历史学、人文地理学、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对该村的历史沿革和空间形态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在历史发展中聚落空间形态受到深层的地形环境、防御需求、堪舆选址、园寝营建等多样因素持续影响,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特征。基于此还对该村进行了价值评估,提出了未来保护发展建议,希望对同类聚落的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御聚落 空间形态 王爷园寝 白羊城村 传统聚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