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3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ICP与木质素联合改性粉土边坡抗雨蚀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建伟 钱思羽 +3 位作者 王小锯 边汉亮 韩智光 石磊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6,共7页
通过设置6组试样,采用降雨试验,通过试样的表面侵蚀状况与冲蚀量、表面强度、碳酸钙含量的变化分析了改性后粉土边坡的抗雨蚀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源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与木质素联合改性试样并在表面喷洒EICP溶液后,试样表面完... 通过设置6组试样,采用降雨试验,通过试样的表面侵蚀状况与冲蚀量、表面强度、碳酸钙含量的变化分析了改性后粉土边坡的抗雨蚀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源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与木质素联合改性试样并在表面喷洒EICP溶液后,试样表面完整度更好,表面强度及碳酸钙含量更高,质量损失更小,抗雨蚀能力明显提高,与其他试样的平均值相比,边坡土体侵蚀量降低了75.0%,表面强度提高了33.8%,碳酸钙含量提高了235.2%;坡面喷洒EICP溶液可形成硬壳层,有效避免坡面侵蚀;木质素可为碳酸钙提供成核位点,使分布散乱的碳酸钙附着在木质素上,添加木质素后试样碳酸钙含量提高,且表面强度随碳酸钙含量提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 木质素 粉土边坡 雨蚀 成核位点
下载PDF
砂-粉混合料颗粒接触状态的临界条件确定
2
作者 吴琪 孙苏豫 +2 位作者 杭天柱 赵凯 陈国兴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7-283,297,共8页
砂-粉混合料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路基、人工筑岛及海底沉管隧道垫层等重大工程,如何科学地表征砂-粉混合料复杂的颗粒接触状态及连续演变的力学行为特征,并深入揭示其对混合料静/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已是一项紧迫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任务。... 砂-粉混合料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路基、人工筑岛及海底沉管隧道垫层等重大工程,如何科学地表征砂-粉混合料复杂的颗粒接触状态及连续演变的力学行为特征,并深入揭示其对混合料静/动力学特性的影响已是一项紧迫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任务。本文基于代表性砂-粉混合料的基本物理性能指标及力学特性指标试验数据,验证Rahman等提出的区分“细粒填充砂粒”和“砂粒悬浮细粒”的阈值细粒含量FCth半经验公式预测能力。基于理想二元介质材料的理论最小孔隙比计算方法,提出确定中间性态土颗粒接触状态临界条件参量FC_(in-min)和FC_(in-max)的方法,分析各参数对FC_(in-min)和FC_(in-max)的影响规律,建立基于基本物理性能指标的FC_(in-min)和FC_(in-max)预测方法,最终提出全FC范围(FC=0~100%)的砂-粉混合料各颗粒接触状态临界条件参量的有效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含量 砂-粉混合料 颗粒接触状态 阈值细粒含量 临界条件参量 理论最小孔隙比 二元介质模型 中间性态
下载PDF
不同地区粉煤灰合成防渗材料的渗透性能分析
3
作者 马喆 方樟 +1 位作者 孙晓庆 郝洋 《化工管理》 2024年第12期35-37,41,共4页
粉煤灰由于具有良好的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效应可以应用在混凝土中,以提高混凝土的渗透性能。通过采集白城和吉林热电厂的粉煤灰进行合成防渗材料实验,研究不同地区粉煤灰与氯化钠掺和料配比,以确定防渗性能最优的掺和比,并分析不同地区... 粉煤灰由于具有良好的火山灰效应和微集料效应可以应用在混凝土中,以提高混凝土的渗透性能。通过采集白城和吉林热电厂的粉煤灰进行合成防渗材料实验,研究不同地区粉煤灰与氯化钠掺和料配比,以确定防渗性能最优的掺和比,并分析不同地区粉煤灰聚合物渗透性能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水力除灰方式不同,粉煤灰含水量不同,粉煤灰含水率越高,相对密度越小,防渗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掺和比 防渗聚合物 渗透性能
下载PDF
骨架颗粒组成对散粒土管涌规律影响的试验研究
4
作者 梁越 喻金桃 +3 位作者 张强 许彬 张宏杰 龚胜勇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9,共7页
利用改进的渗透装置试验研究了细颗粒(0.075~1 mm)含量相同时骨架颗粒组成含量不同对散粒土的管涌发生临界条件以及颗粒侵蚀流失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颗粒级配的试样在管涌发生前,水力梯度与渗流速度呈线性关系,基本符合达西定律;... 利用改进的渗透装置试验研究了细颗粒(0.075~1 mm)含量相同时骨架颗粒组成含量不同对散粒土的管涌发生临界条件以及颗粒侵蚀流失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颗粒级配的试样在管涌发生前,水力梯度与渗流速度呈线性关系,基本符合达西定律;骨架颗粒1~2、2~3、3~5 mm 3个粒径段对管涌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其中1~2 mm粒径段颗粒对管涌孔隙的堵塞作用强于另外两个粒径段颗粒;对于不同级配的骨架颗粒,其不均匀系数越大,试样的下限临界水力梯度值就越大,细颗粒越不易起动,发生管涌的时间越晚,而不同级配的骨架颗粒对试样的上限临界水力梯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粒土 管涌 颗粒级配 临界水力梯度 累积涌砂量
下载PDF
间断级配散粒土侵蚀过程及强度演变机理研究
5
作者 梁越 龚胜勇 +3 位作者 杨咏梅 许彬 张斌 喻金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2-639,共8页
旨在探究相同应力条件下不同密实度间断级配散粒土管涌侵蚀机理及其侵蚀后强度变化特性,制备干密度为1.80,1.84,1.88 g/cm^(3)的3种土体试样,通过管涌三轴试验深入地探讨了干密度对其破坏临界水力梯度、累计涌砂量、体积变化量及侵蚀后... 旨在探究相同应力条件下不同密实度间断级配散粒土管涌侵蚀机理及其侵蚀后强度变化特性,制备干密度为1.80,1.84,1.88 g/cm^(3)的3种土体试样,通过管涌三轴试验深入地探讨了干密度对其破坏临界水力梯度、累计涌砂量、体积变化量及侵蚀后强度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试样破坏临界水力梯度随其干密度增大而增大,且利用Terzaghi公式(F1)、毛昶熙公式(F2)及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公式(F3)对其渗流临界水力梯度进行分析,发现在该应力环境下各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均较接近(优劣度为F2>F3>F1)。试样累计涌砂量与体积变化量均与其干密度呈负相关性变化趋势,其涌砂速率随管涌侵蚀不断发展而逐渐衰减;土的强度受干密度与侵蚀率二者影响,表现为侵蚀后土体强度折减程度随侵蚀进行而逐渐增加,随干密度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级配散粒土 干密度 管涌三轴试验 破坏临界水力梯度 抗剪强度
原文传递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的工程应用进展与评述
6
作者 梁仕华 谢运鹏 邓尤术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22,共12页
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的土体胶结固化技术是21世纪以来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MICP技术的加固机理,从MICP加固效果和应用实践的角... 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ly Induced Calcium carbona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的土体胶结固化技术是21世纪以来岩土工程、地质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MICP技术的加固机理,从MICP加固效果和应用实践的角度出发,对MICP技术工程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结果表明:MICP固化后的场地强度呈现出不均匀性明显、碳酸钙含量分布随深度递减的趋势;沙漠环境中,原位提取的菌种诱导生成的碳酸钙覆膜较传统的巴氏芽孢杆菌,具有更好的强度表现和稳定性;新型MICP技术应用(如微生物水泥、微生物砖)在强度、耐久性上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注入新的活力。基于MICP技术碳酸钙沉淀特质的影响因素,现场尺度下如何提高碳酸钙分布的均匀性以及在季节性变化下的碳酸钙骨架的耐久性、不同环境下的固化效率改进方案应该成为日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 固化效果影响因素 工程应用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土体动力等效线性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7
作者 张富有 葛凯 +1 位作者 周强强 魏宇辰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针对土体材料具有不均匀性的特点,动力参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问题,基于正交试验法,以一堰塞坝为例,采用等效线性模型,对堰塞坝坝体竖向地震峰值加速度和竖向永久变形进行了等效线性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模型中参数k_(2)... 针对土体材料具有不均匀性的特点,动力参数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问题,基于正交试验法,以一堰塞坝为例,采用等效线性模型,对堰塞坝坝体竖向地震峰值加速度和竖向永久变形进行了等效线性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模型中参数k_(2)、n、λ_(max)对于坝体竖向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影响较大,其中k_(2)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n;参数k_(2)、k_(1)、λ_(max)对坝体竖向永久变形的影响较大,其中k_(2)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k_(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法 地震作用 等效线性模型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层状饱和无粘性土动孔压发展模式研究
8
作者 金丹丹 施展 +1 位作者 王炳辉 张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2-449,共8页
为揭示饱和无黏性土层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孔压发展模式及其受土层条件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制的冲击荷载加载台装置,开展了不同土层条件层状饱和土冲击试验,对动孔压发展特征及土体沉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无粘性饱和... 为揭示饱和无黏性土层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动孔压发展模式及其受土层条件的影响,基于自主研制的冲击荷载加载台装置,开展了不同土层条件层状饱和土冲击试验,对动孔压发展特征及土体沉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无粘性饱和土体动孔压发展呈明显两阶段,即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阶段,其中稳态响应阶段动孔压发展又经历缓慢下降及快速下降两过程。单层土情形下,饱和砂土在冲击荷载后动孔压发生骤增,随着粒径的增大,动孔压峰值越大,但其消散用时则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双层土情形下,动孔压稳态响应阶段因上下土层渗透系数变化,在其下层土动孔压下降过程产生明显变化;当含有相对弱透水夹层时,受弱透水层影响,各测点动孔压下降段几乎在同一时刻均出现明显转折平台,使其下降的速率明显变小,且该现象弱透水层以上土体较其下部土体更为显著;含夹层时,试验过程出现明显非均匀分布的“水膜”,最大厚度可达2 cm左右。同时,每次冲击荷载下均伴随明显的土体沉降,随着冲击次数增加,土层沉降变化量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荷载 饱和层状砂土 弱透水夹层 动孔压 土体沉降
原文传递
不排水循环荷载下纤维加固砂土的超孔压及流动液化特性研究
9
作者 张希栋 董晓强 +2 位作者 段伟 胡顺磊 张豪儒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476,共12页
通过对纤维加固超疏松和疏松饱和砂土开展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其超孔压发展规律和流动液化特性。结果表明,未加固超疏松和疏松饱和砂土具有较高的液化势,其在不排水循环荷载下均发生流动液化。离散纤维向砂土骨架提供加密效应和约... 通过对纤维加固超疏松和疏松饱和砂土开展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分析了其超孔压发展规律和流动液化特性。结果表明,未加固超疏松和疏松饱和砂土具有较高的液化势,其在不排水循环荷载下均发生流动液化。离散纤维向砂土骨架提供加密效应和约束效应,从而提高其抗流动液化特性,然而,纤维的约束效应受到加载路径和试样应变发展模式的显著影响。纤维加固改变了饱和砂土残余孔压的发展规律,当纤维向砂土骨架施加较强的约束效应时,试样的残余孔压发展呈倒L型,明显不同于未加固砂土的S型发展。在双向非对称和单向循环荷载下,纤维应力贡献较大,砂土骨架的有效应力在超孔压上升100%后远大于0,加固试样的强度损失低于11%,纤维阻止了液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加固 砂土 流动液化 超孔压 强度损失 有效应力
原文传递
基于纤维加固砂土静力液化评估的超孔隙压力系数研究
10
作者 张希栋 董晓强 +1 位作者 段伟 谢明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4-724,共11页
纤维加固技术通过向土体中添加离散的抗拉纤维以改良土体的力学性能。通过对纤维加固疏松砂土开展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以分析其静力液化行为,并对比了不同超孔隙压力系数评估纤维加固砂土液化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排水三轴压缩下... 纤维加固技术通过向土体中添加离散的抗拉纤维以改良土体的力学性能。通过对纤维加固疏松砂土开展不排水三轴压缩试验以分析其静力液化行为,并对比了不同超孔隙压力系数评估纤维加固砂土液化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排水三轴压缩下,疏松砂土对静力液化异常敏感,而纤维加固可以有效阻止疏松砂土发生静力液化。纤维显著改变了砂土骨架在不排水三轴压缩下的有效应力路径,从而影响其液化行为。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定义的传统超孔隙压力系数ru在评估纤维加固砂土的液化时具有明显缺陷。有效超孔隙压力系数r_(u)’和骨架超孔隙压力系数r_(u)^(*)为纤维加固砂土的液化评估提供了更加合理的指标。借助基于混合物法则的本构模型框架,骨架超孔隙压力系数引入了纤维的应力贡献,揭示了纤维、砂土骨架以及孔隙水的荷载分担机制。当r_(u)^(*)=1时,砂土骨架的有效平均应力减小为0,纤维加固砂土发生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加固 砂土 液化 纤维应力 超孔隙压力系数
原文传递
陇南市武都区三河镇滑坡群地质环境条件及稳定性分析
11
作者 杨志鹏 《山西建筑》 2024年第8期57-59,99,共4页
通过对陇南市武都区三河镇滑坡群的野外调查,结合岩土工程勘查技术手段,分析了区域地质环境情况;利用传递系数法定量分析滑坡群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三河镇的滑坡群体在自然环境中相对平稳,但是在降雨和地震+降雨的条件... 通过对陇南市武都区三河镇滑坡群的野外调查,结合岩土工程勘查技术手段,分析了区域地质环境情况;利用传递系数法定量分析滑坡群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三河镇的滑坡群体在自然环境中相对平稳,但是在降雨和地震+降雨的条件下,它们的稳定性会变得较差甚至不稳定。建议采用“外围排水渠+抗滑桩+挡土墙”对滑坡群进行整治。研究成果可为陇南市武都区滑坡的变形机理及防灾减灾提供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稳定性分析 治理措施
下载PDF
Monitoring shear deformation of sliding zone via fiber Bragg grating and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12
作者 Deyang Wang Honghu Zhu +3 位作者 Guyu Zhou Wenzhao Yu Baojun Wang Wanhuan Zhou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231-241,共11页
Monitoring shear deformation of sliding zon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landslide evolution mechanism,in which fiber optic strain sensing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However,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nitoring shear deformation of sliding zon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landslide evolution mechanism,in which fiber optic strain sensing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However,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rain measurements of quasi-distributed fiber Bragg grating(FBG)sensing arrays and shear displacements of surrounding soil remains elusive.In this study,a direct shear model test was conducted to simulate the shear deformation of sliding zones,in which the soil internal deformation was captured using FBG strain sensors and the soil surface deformation was measured by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two main slip surfaces and two secondary ones,developing a spindle-shaped shear band in the soil.The formation of the shear band was successfully captured by FBG sensors.A sinusoidal model was proposed to describe the fiber optic cable deformation behavior.On this basis,the shear displacements and shear band width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strain measurements.This work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 into the deduction of soil shear deformation using soil-embedded FBG strain sens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Shear band Fiber bragg grating(FB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 Sinusoidal model Strain‒displacement proportional COEFFICIENT
下载PDF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fiber-reinforced grout in rock bolt reinforcement
13
作者 Yingchun Li Ammar Ahmed Danqi L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437-453,共17页
Grouted rock bolts subject to axial loading in the field exhibit various failure modes,among which the most predominant one is the bolt-grout interface failure.Thus,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rout is essentia... Grouted rock bolts subject to axial loading in the field exhibit various failure modes,among which the most predominant one is the bolt-grout interface failure.Thus,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rout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its performance in ground support.To date,few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fiber-reinforced grout(FRG)in rock bolt reinforcement.Here w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FRG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indirect tension,and direct shear loading conditions.We also conducted a series of pullout tests of rebar bolt encapsulated with different grouts including conventional cementitious grout and FRG.FRG was developed using 15%silica fume(SF)replacement of cement(by weight)and steel fiber to achieve highstrength and crack-resistance to overcome drawbacks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t.Two types of steel fibers including straight and wavy steel fibers were further added to enhance the grout quality.The effect of fiber shape and fiber volume proportion on the grout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examined.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SF and steel fiber by 1.5%fiber volume proportion could lead to the highest compressive,tensile,and shear strengths of the grout.The minimum volume of fiber that could improv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rout was found at 0.5%.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steel fibers act as an excellent bridge to prevent the cracks from propagating at the interfacial region and hence to aid in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cementitious grout.Our laboratory pullout test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FRG could prevent the cylindrical grout annulus from radial crack and hence improve the rebar’s load carrying capacity.Therefore,FRG has a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in civil and mining applications where high-strength and crack-resistance support i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er-reinforced grout(FRG) Steel fibers Mechanical properties Direct shear test Pullout test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meability of gap-graded soil due to horizontal suffusion considering boundary effect
14
作者 Xuwei Wang Yeshuang Xu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1072-1084,共13页
The boundary condition is a crucial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meability variation due to suffusion.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meability of gap-graded soil due to horizontal suffusion considering the boundar... The boundary condition is a crucial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meability variation due to suffusion.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ermeability of gap-graded soil due to horizontal suffusion considering the boundary effect is conducted,where the hydraulic head difference(DH)varies,and the boundary includes non-loss and soil-loss conditions.Soil samples are filled into seven soil storerooms connected in turn.After evaluation,the variation in content of fine sand(ΔR_(f))and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soils in each storeroom(C_(i))are analyzed.In the non-loss test,the soil sample filling area is divided into runoff,transited,and accumulated areas according to the negative or positive ΔR_(f) values.ΔR_(f) increases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along the seepage path,and Ci decreases from runoff area to transited area and then rebounds in accumulated area.In the soil-loss test,all soil sample filling areas belong to the runoff area,where the gentle-loss,strengthened-loss,and alleviated-loss parts are further divided.ΔR_(f) decreases from the gentle-loss part to the strengthened-loss part and then rebounds in the alleviated-loss part,and C_(i)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along the seepage pat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ΔR_(f) and Ci is different with the boundary condition.Ci exponentially decreases with ΔR_(f) in the non-loss test and increases with ΔR_(f) generally in the soil-loss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ffusion PERMEABILIT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Boundary effect Horizontal seepage
下载PDF
击实和三轴压缩条件下炭质泥岩的颗粒破碎及力学响应研究
15
作者 刘琼 曾铃 +2 位作者 查焕奕 陈佳艳 卞汉兵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1131,共12页
为充分认识炭质泥岩的颗粒破碎行为及力学特性,对不同粗粒质量分数的炭质泥岩在最佳击实状态下的破碎程度进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粗粒质量分数对炭质泥岩粒径级配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明确炭质泥岩颗粒破碎与围压、粗粒质量分数间的关... 为充分认识炭质泥岩的颗粒破碎行为及力学特性,对不同粗粒质量分数的炭质泥岩在最佳击实状态下的破碎程度进行三轴剪切试验,分析粗粒质量分数对炭质泥岩粒径级配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明确炭质泥岩颗粒破碎与围压、粗粒质量分数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压实过程中,炭质泥岩存在明显的颗粒破碎现象,且粗粒质量分数越高,其颗粒破碎越明显;炭质泥岩的水敏性远大于硬质岩的土石混合体的水敏性,击实曲线更陡峭,且在粗粒质量分数为60%时具有最佳的击实状态;随着粗粒质量分数增大,炭质泥岩的抗剪强度呈现出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且在粗粒质量分数为60%时黏聚力达到最大,内摩擦角与粗粒质量分数呈负相关;当粗粒质量分数较小时,炭质泥岩抗剪强度主要由细粒间的黏聚力及粗粒与细粒间的咬合力提供,粗粒破碎较少;随着粗粒质量分数增大,试样中颗粒破碎现象更明显,颗粒间重新分布和咬合使其内摩擦力逐渐增大,抗剪强度由粗粒破碎及粗粒与细粒间的咬合力提供,细粒间的黏聚力较小;炭质泥岩的颗粒相对破碎率随围压、粗粒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且相对破碎率与粗粒质量分数和围压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工程 炭质泥岩 颗粒破碎 力学特性 相对破碎率
下载PDF
铁路荷载下平潭滨海相软土动力变形及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16
作者 岳长辉 《工程勘察》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平潭地区滨海相软土渗透性低、结构性较强,目前对其动变形特性研究较少,基于该现状,以福平铁路路基工程为研究背景,利用GDS动三轴系统展开循环动应力试验,研究不同频率、围压及动应力幅值下平潭滨海相软土动变形特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 平潭地区滨海相软土渗透性低、结构性较强,目前对其动变形特性研究较少,基于该现状,以福平铁路路基工程为研究背景,利用GDS动三轴系统展开循环动应力试验,研究不同频率、围压及动应力幅值下平潭滨海相软土动变形特性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滨海相软土动弹性模量随频率、围压提高而增大,采用修正Kondner模型能较好拟合动弹性模量倒数随动应变的变化关系,建立最大动弹性模量归一化模型,研究不同频率、围压下滨海相软土动强度变化规律,分析不同破坏振次下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结果可为相关工程及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相软土 动力变形 动弹性模量 动应力 路基填筑
原文传递
高速公路路基压实质量快速检测研究
17
作者 程勇刚 刘志楠 《山西建筑》 2024年第3期132-134,共3页
提出了一种快速检测路基压实质量的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对砂土和胶结土路基的压实度与刚度分析,确定了路基压实度与刚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影响该方法在路基工程中的因素,并得出结论认为该方法可以快速、非破坏性地获取路基的实际... 提出了一种快速检测路基压实质量的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和对砂土和胶结土路基的压实度与刚度分析,确定了路基压实度与刚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影响该方法在路基工程中的因素,并得出结论认为该方法可以快速、非破坏性地获取路基的实际刚度。研究发现,土层厚度超过25 cm时,检测结果较为准确。在粉砂和水泥土路基中,刚度与压实度呈正相关关系。两者的关系更接近指数或幂函数。因此,两者可以相互转换。胶结土路基的刚度随着压实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压实度 检测 拟合关系
下载PDF
三轴试验在复杂土壤力学行为分析中的关键作用
18
作者 柳彤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2期0021-0024,共4页
本文旨在探讨三轴试验在复杂土壤力学行为分析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详细介绍试验方案、试样制备以及对CU蠕变试验结果的分析,深入研究复杂土壤在试验条件下的力学响应。试验方案的设计考虑了非饱和氯盐渍土等复杂土壤类型,采用了分级加载... 本文旨在探讨三轴试验在复杂土壤力学行为分析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详细介绍试验方案、试样制备以及对CU蠕变试验结果的分析,深入研究复杂土壤在试验条件下的力学响应。试验方案的设计考虑了非饱和氯盐渍土等复杂土壤类型,采用了分级加载蠕变方式,为试验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试样制备过程中对盐渍土的处理,有效保证了试验的可重复性。通过对CU蠕变试验结果的分析获得了应变时间曲线,揭示了土壤在分级加载蠕变方式下的变形特性,并深入了解土壤在不同加载阶段的力学行为。最后建立了与复杂土壤力学行为相关的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通过优化模型参数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土壤的蠕变特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试验 复杂土壤 蠕变试验 应变时间曲线 试样制备
下载PDF
软土地区地铁基坑工程施工预警研究
19
作者 李清民 《价值工程》 2024年第7期4-6,共3页
软黏土地层分布广泛,因软黏土强度低、高触变性、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与结构性不良等性质,深基坑工程针对自身及周边环境变形安全管控,必须制定有效的监控制实施方案,对施工过程各阶段变形进行监控,监测数据科学指导施工,及时控制施工进... 软黏土地层分布广泛,因软黏土强度低、高触变性、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与结构性不良等性质,深基坑工程针对自身及周边环境变形安全管控,必须制定有效的监控制实施方案,对施工过程各阶段变形进行监控,监测数据科学指导施工,及时控制施工进度及施工工法的运用,确保施工全过程安全。结合软黏土地区基坑工程监测及施工组织实践,分析软黏土基坑工程变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监控量测 施工管控 预警分析
下载PDF
论土的固结试验方法及其原理和应用
20
作者 严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2期0063-0066,共4页
土壤固结特性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详细研究了土的固结试验方法、原理及应用,着重介绍了标准固结试验和快速固结试验,以及所需的仪器设备。通过淤泥样品的实验案例分析,探讨了固结系数的测定方法和先期固结压力的确定,通过... 土壤固结特性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详细研究了土的固结试验方法、原理及应用,着重介绍了标准固结试验和快速固结试验,以及所需的仪器设备。通过淤泥样品的实验案例分析,探讨了固结系数的测定方法和先期固结压力的确定,通过标准固结试验数据,成功获得了土壤的先期固结压力,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准确的土壤力学参数,以提高基础工程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结试验 固结系数 土壤力学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