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桩码头基桩损伤识别研究
1
作者 郑永来 肖飞 +1 位作者 潘坦博 韩雨莘 《建筑技术》 2024年第3期371-376,共6页
针对高桩码头基桩的损伤识别问题,基于BP神经网络开展了损伤定位研究。传统损伤定位方法在识别过程中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且对于只有一阶模态数据的情况定位效果有限。为克服这些问题,构建了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损伤定位神经网络,以... 针对高桩码头基桩的损伤识别问题,基于BP神经网络开展了损伤定位研究。传统损伤定位方法在识别过程中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且对于只有一阶模态数据的情况定位效果有限。为克服这些问题,构建了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损伤定位神经网络,以第三类损伤指标ULSC和δFC作为训练样本,实现了对基桩局部损伤的准确定位。在建立合理的高桩码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损伤定位模型,并使用ABAQUS模拟数据和实测振动信号数据进行训练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定位准确性和鲁棒性,在不同损伤工况和10%噪声水平下仍表现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损伤识别 基桩损伤 健康监测
下载PDF
基于修正统一硬化模型的超固结非饱和红黏土边坡稳定分析
2
作者 柳伟 徐长节 +2 位作者 杜昊东 朱怀龙 王长虹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3-1241,共9页
在降雨和水位升降的联合作用下,库岸边坡易发生滑塌现象。采用理想弹塑性Mohr-Coulomb准则,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分析库岸边坡的稳定性,难以反映边坡土的超固结消散等复杂力学特性。以江西省新干航电枢纽库岸边坡为背景,针对弱超固结非饱... 在降雨和水位升降的联合作用下,库岸边坡易发生滑塌现象。采用理想弹塑性Mohr-Coulomb准则,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分析库岸边坡的稳定性,难以反映边坡土的超固结消散等复杂力学特性。以江西省新干航电枢纽库岸边坡为背景,针对弱超固结非饱和红黏土,开展非饱和直剪试验,采用反正切函数,描述吸力应力与基质吸力的数学物理关系,提出红黏土的超固结非饱和统一硬化(unified hardening,UH)模型。然后,在UH模型的基础上,采用C++语言,开发FLAC3D的应用程序;利用GeoStudio软件的SEEP/W模块,计算降雨入渗的非饱和渗流场;编写接口程序,导入FLAC3D,开展库岸边坡的稳定性计算。库岸边坡的水平位移明显大于经典的非饱和理想弹塑性模型计算结果,结果表明,修正UH模型能够合理地预测超固结非饱和红黏土库岸边坡的稳定性,为同类库岸边坡工程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统一硬化模型 吸力应力 超固结 边坡稳定分析
原文传递
富里酸污染红黏土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3
作者 蒙剑坪 李善梅 +2 位作者 廖勇彬 张浩 李骏武 《岩土工程技术》 202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通过在红黏土中掺入不同含量富里酸粉末制样,并对试样采用蒸馏水饱和浸泡,对浸泡龄期为7 d、14 d和28 d的试样进行直剪试验,分析不同富里酸掺入量和浸泡时间对红黏土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富里酸的掺入会降低土样的抗剪强度... 通过在红黏土中掺入不同含量富里酸粉末制样,并对试样采用蒸馏水饱和浸泡,对浸泡龄期为7 d、14 d和28 d的试样进行直剪试验,分析不同富里酸掺入量和浸泡时间对红黏土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富里酸的掺入会降低土样的抗剪强度,土样的黏聚力随富里酸掺入量增加而提高,内摩擦角则随富里酸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相同富里酸掺入量下,浸泡时间越长,黏聚力越大,内摩擦角则越小。富里酸分子的羧基、羟基、羰基、甲氧基等活性官能团与土体矿物表面形成吸附作用,使得富里酸包裹在土颗粒表面,对土颗粒间形成联结作用,从而影响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剪强度 富里酸 红黏土
下载PDF
荷载与干湿循环协同作用下红黏土变形特性及裂隙扩展规律研究
4
作者 刘泽宇 陈开圣 陈荣亚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48,共17页
为了研究不同初始含水率、压实度、上覆荷载和干湿循环次数对红黏土变形特性及裂隙扩展规律的影响,采用改进后的固结仪装置对贵州红黏土进行施加上覆荷载的干湿循环试验,定量分析其变形性能与裂隙发育。结果表明:提高初始含水率、施加... 为了研究不同初始含水率、压实度、上覆荷载和干湿循环次数对红黏土变形特性及裂隙扩展规律的影响,采用改进后的固结仪装置对贵州红黏土进行施加上覆荷载的干湿循环试验,定量分析其变形性能与裂隙发育。结果表明:提高初始含水率、施加上覆荷载、减小压实度可以有效降低红黏土的胀缩变形,施加上覆荷载时,红黏土胀缩变形幅度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红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程度依次为上覆荷载、压实度、初始含水率、干湿循环次数;红黏土裂隙发育与初始含水率、压实度、上覆荷载呈负相关,与干湿循环次数呈正相关;红黏土绝对胀缩率与裂隙率、压实度可通过二元非线性函数关系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 红黏土 变形特性 裂隙扩展 上覆荷载
下载PDF
粘贴钢板加固竖向开裂T梁加固效果评价
5
作者 傅鹏飞 邓旭东 +2 位作者 郭荣鑫 王越 张世博 《建筑技术》 2024年第3期318-321,共4页
为研究粘贴钢板对竖向开裂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加固效果,通过破坏性试验研究2片20 m预应力混凝土竖向开裂T梁的受力性能。分别从裂缝、位移、应变等方面对加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竖向开裂T梁的结构安全储备不足,但相比于未加固梁,通... 为研究粘贴钢板对竖向开裂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加固效果,通过破坏性试验研究2片20 m预应力混凝土竖向开裂T梁的受力性能。分别从裂缝、位移、应变等方面对加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竖向开裂T梁的结构安全储备不足,但相比于未加固梁,通过粘贴钢板加固,开裂后的刚度提升了33.2%,屈服荷载和极限承载力分别提升了34.7%、52.9%;减少了33.7%的裂缝产生与扩展;并且在混凝土进入软化阶段前,钢板与结构的协同受力能力优异。可见,粘贴钢板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竖向开裂T梁的加固效果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T梁 竖向开裂 粘贴钢板加固 加固效果评价
下载PDF
黔北地区红黏土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探讨
6
作者 张洪明 苟天红 胡梅新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2期95-99,共5页
贵州黔北地区红黏土广泛分布。红黏土具有失水收缩、裂隙发育、上硬下软的特点。对于荷载不大的低层建筑,为充分利用红黏土上硬下软的特性、充分发挥浅部硬层的承载能力,采用天然地基时基础宜浅埋,充分利用上部坚硬、硬塑土层作持力层,... 贵州黔北地区红黏土广泛分布。红黏土具有失水收缩、裂隙发育、上硬下软的特点。对于荷载不大的低层建筑,为充分利用红黏土上硬下软的特性、充分发挥浅部硬层的承载能力,采用天然地基时基础宜浅埋,充分利用上部坚硬、硬塑土层作持力层,但为避免地面不利因素的影响,红黏土地基基础埋深又必须大于大气影响急剧层的深度,该深度目前无相关规范数据可查。本文收集黔北地区仁怀、桐梓、湄潭、汇川等4个气象站最近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气象资料,依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 50112—2013)相关规定,对黔北地区红黏土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进行计算,确定红黏土地基基础最小埋置深度,以供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 水面蒸发量 蒸发力
下载PDF
黏粒含量对桂林红黏土崩解效应的影响
7
作者 单宇航 张炳晖 +2 位作者 林佳栋 刘帅宇 段睿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4-101,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黏粒含量对红黏土崩解效应的影响,以期有效解决桂林红黏土崩解这一常见工程病害,为黏粒掺量对红黏土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采用湿筛法从红黏土中提取黏粒,再将其以7%的黏粒梯度重新掺入红黏土,配置不同含水率、干密度... 本研究旨在探讨黏粒含量对红黏土崩解效应的影响,以期有效解决桂林红黏土崩解这一常见工程病害,为黏粒掺量对红黏土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采用湿筛法从红黏土中提取黏粒,再将其以7%的黏粒梯度重新掺入红黏土,配置不同含水率、干密度条件下的5种黏粒掺量重塑土样进行崩解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掺入黏粒土样的抗崩解性均比未掺入土样高;掺入量在0~21%,随着黏粒掺量的提高,崩解率和速率呈下降趋势;而当试样掺量28%的试样,最终崩解率较掺量21%的试样有所增加,介于掺入量7%~14%;掺量为21%时,试样崩解速率最小,最终崩解率小于10%,改良效果最好.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广西地区红黏土工程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一定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粒含量 红黏土 崩解效应 土壤改良
下载PDF
铜尾矿砂改良红黏土导热性能试验研究
8
作者 冯章标 李栋伟 +5 位作者 贾志文 王泽成 夏明海 秦子鹏 季安 何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8-319,共12页
回填土导热性能是直埋电缆载流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各因素对改良红黏土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备不同掺砂率、干密度、含水率的试样,在恒温密闭的条件下,采用瞬态热线法测试试样导热系数,分析掺砂率、干密度、含水率对改良土导... 回填土导热性能是直埋电缆载流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各因素对改良红黏土导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备不同掺砂率、干密度、含水率的试样,在恒温密闭的条件下,采用瞬态热线法测试试样导热系数,分析掺砂率、干密度、含水率对改良土导热系数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铜尾矿砂对红黏土导热系数具有较好的改良作用,改良土的导热系数随着掺砂率、含水率均呈现线性增长。改良土导热系数随着干密度的增大,其增长趋势具有阶段性,当改良土的干密度大于1.65 g/cm3时,导热系数的增长速率明显减小。铜尾矿砂对改良土导热系数的影响在于其中大量石英改善了固体骨架之间的传热效率。含水率和干密度对改良土导热系数的影响,主要在于其使改良土的三相传热方式发生了改变。基于测试结果,构建预测改良土导热的新模型,其能够较好预测改良土导热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砂 导热系数 红黏土 直埋电缆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新型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固化效果研究
9
作者 李文刚 李乐天 +3 位作者 邓尊赏 王浩亮 李文斌 孔院宏 《建筑技术》 2024年第3期349-353,共5页
通过在试件土中加入不同掺量自研的固化剂,成型无侧限抗压试件,分别对改良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和冻融强度试验,分析该固化剂加固湿陷性黄土的强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湿陷性黄土中固化剂掺量的增加,最大... 通过在试件土中加入不同掺量自研的固化剂,成型无侧限抗压试件,分别对改良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和冻融强度试验,分析该固化剂加固湿陷性黄土的强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湿陷性黄土中固化剂掺量的增加,最大干密度降低,最佳含水率和密实度均出现上升,固化土更为密实的不掺固化剂的黄土抗压强度增长随养护龄期的增加有限,而改良后的黄土强度随固化剂掺量和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掺量的固化土在浸水1 d后,强度均出现了较大的损失,当固化剂掺量超过4%后,抗水损能力较好;在不同工况下的冻融循环试验中,不浸水固化土的强度表现出了与无侧限抗压试验中类似的规律,而浸水工况下固化土的性能出现了较大的劣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抗冻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 新型固化剂 抗压强度 水稳定性
下载PDF
水力作用下贵州红黏土基本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段岚 《山西建筑》 2024年第7期74-77,81,共5页
为了深入了解贵州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其相应机理,对通过物理特性试验、直剪试验对贵州地区红黏土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红黏土具有典型的反剖面特性,红黏土强度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粒间较强的铁质胶结... 为了深入了解贵州红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及其相应机理,对通过物理特性试验、直剪试验对贵州地区红黏土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红黏土具有典型的反剖面特性,红黏土强度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粒间较强的铁质胶结;随着含水率的增大,红黏土强度指标呈现有规律的递减趋势;随着深度的增加,红黏土的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呈现明显不同于其他土类的性质。通过研究,旨在为红黏土地区的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水力作用 试验研究 物理力学特性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改良红黏土力学特性研究
11
作者 卓斌 《工程技术研究》 2024年第1期119-121,共3页
为改善红黏土的力学特性及水稳性能,文章混合偏高岭土、粉煤灰和高炉矿渣作为固化剂,改良红黏土。基于正交试验,对不同含量的偏高岭土、粉煤灰和高炉矿渣改良红黏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偏高岭土、粉煤灰和高炉矿渣最优组合配比... 为改善红黏土的力学特性及水稳性能,文章混合偏高岭土、粉煤灰和高炉矿渣作为固化剂,改良红黏土。基于正交试验,对不同含量的偏高岭土、粉煤灰和高炉矿渣改良红黏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偏高岭土、粉煤灰和高炉矿渣最优组合配比。随后开展偏高岭土、粉煤灰和高炉矿渣最优组合配比下不同含量的改良红黏土无侧限抗压试验。结果表明,偏高岭土、粉煤灰和高炉矿渣对改良红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程度依次为粉煤灰>偏高岭土>高炉矿渣,最佳配比为偏高岭土15%、粉煤灰8%和高炉矿渣6%。改良红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固化剂含量的增长呈现明显的峰值变化,并在14%含量时达到最大,且随着养护时间的增长,其强度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偏高岭土 粉煤灰 高炉矿渣 正交试验
下载PDF
高掺量磷石膏稳定红黏土胀缩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开圣 骆弟普 胡兴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为研究高掺量磷石膏稳定红黏土胀缩变形特性,改变以往磷石膏和水泥作为外掺固化剂改良土的研究思路,把磷石膏和红黏土作为主要原材料,以水泥含量5%,磷石膏和红黏土比例1∶1、1∶2、1∶3的配比制作试样,研究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素... 为研究高掺量磷石膏稳定红黏土胀缩变形特性,改变以往磷石膏和水泥作为外掺固化剂改良土的研究思路,把磷石膏和红黏土作为主要原材料,以水泥含量5%,磷石膏和红黏土比例1∶1、1∶2、1∶3的配比制作试样,研究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素红黏土和磷石膏稳定红黏土胀缩变形特性。结果表明:素红黏土绝对膨胀率在0~3 h线性增加,3 h后基本达到稳定;磷石膏稳定红黏土绝对膨胀率在0~3 h缓慢增加,变形量小于素红黏土,3 h后变形量持续增加,在2 d左右超过素红黏土,表现出更大的膨胀性,膨胀稳定时间为10 d左右;磷石膏水泥稳定红黏土混合料绝对膨胀率相较于素红黏土膨胀变形具有滞后作用,磷石膏和水泥的掺入可以有效降低混合料前期的膨胀变形,且同一含水率条件下,磷石膏掺量越低,绝对膨胀率越大;磷石膏稳定红黏土初始含水率越低,绝对膨胀率越大;磷石膏稳定红黏土和素红黏土线缩率随含水率、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水平收缩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同含水率和压实度下,磷石膏水泥稳定红黏土线缩率大于素红黏土,水平收缩率小于素红黏土;高掺量磷石膏稳定红黏土7 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能够满足规范对二级及以下公路底基层水泥稳定材料强度的要求,但其膨胀变形较大,且稳定时间较长;建议在磷石膏水泥稳定红黏土中掺外加剂进一步研究以减小其膨胀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土 磷石膏 水泥 红黏土 胀缩特性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镉污染红黏土的变形及强度特征
13
作者 余思喆 陈学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5,共5页
以桂林漓江流域的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配置浓度为0%、0.1%、0.5%、2.5%的氯化镉溶液制成镉污染红黏土试样,在40℃条件下进行干湿循环,通过室内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Cd^(^(2+))浓度及干湿循环耦合作用对红黏土的变形、强度特... 以桂林漓江流域的红黏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配置浓度为0%、0.1%、0.5%、2.5%的氯化镉溶液制成镉污染红黏土试样,在40℃条件下进行干湿循环,通过室内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Cd^(^(2+))浓度及干湿循环耦合作用对红黏土的变形、强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Cd^(2+)浓度红黏土的横向收缩率δ_(hs)、竖向收缩率δ_(ss)及体积收缩率δ_(v)随时间增长均呈“S”型曲线上升;不同Cd^(2+)浓度的红黏土剪应力峰值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镉污染红黏土黏聚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Cd^(2+)在未进行干湿循环时就已完成了对红黏土结构的破坏,使内摩擦角达到极限值;Cd^(2+)浓度增大,强度特征破坏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污染 红黏土 干湿循环 强度特征
下载PDF
磷石膏稳定土临界动应力及累积变形特性研究
14
作者 陈开圣 张坤 +1 位作者 胡兴 王磊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180,共11页
针对磷石膏的资源浪费和红黏土的特殊工程特性,以水泥(石灰)为固化剂,采用SDT-20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磷石膏稳定土的疲劳特性和改良机理,建立了累积变形模型和临界动应力模型,得到了混合料动强度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动应力幅值与围压提高,... 针对磷石膏的资源浪费和红黏土的特殊工程特性,以水泥(石灰)为固化剂,采用SDT-20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磷石膏稳定土的疲劳特性和改良机理,建立了累积变形模型和临界动应力模型,得到了混合料动强度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动应力幅值与围压提高,累积变形特征显著增大,且素红黏土与磷石膏稳定土变形均经历稳定型、临界型与破坏型三阶段;临界动应力随围压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降低动应力水平和提高围压可提升路基抵抗失稳的能力;石灰磷石膏稳定土和水泥磷石膏稳定土动抗剪强度相比素红黏土有大幅提升,且水泥磷石膏稳定土的动抗剪强度增加值比石灰磷石膏稳定土更大;磷石膏稳定土强度提升是由水泥(石灰)和磷石膏共同作用引起的,水泥(石灰)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磷石膏反应生成钙矾石,两者相互交织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稳定土 改良机理 临界动应力 累积变形 动强度
下载PDF
石灰磷石膏稳定红黏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15
作者 陈开圣 罗国夫 +1 位作者 周波 王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82,共8页
采用室内SDT-20动三轴试验机对素红黏土和石灰磷石膏稳定红黏土进行了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固结比和振动频率下的素红黏土和石灰磷石膏稳定红黏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变化规律;提出了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动本构关系。研究... 采用室内SDT-20动三轴试验机对素红黏土和石灰磷石膏稳定红黏土进行了动力特性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固结比和振动频率下的素红黏土和石灰磷石膏稳定红黏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变化规律;提出了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动本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素红黏土和石灰磷石膏稳定红黏土随围压、固结比、频率和石灰含量增大而增大;阻尼比随围压、固结比、频率和石灰含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在相同条件下,石灰磷石膏稳定土最大动剪切模量比素红黏土大得多,最大阻尼比比素红黏土小得多;素红黏土和石灰磷石膏稳定红黏土的动剪切模量、阻尼比与动剪切应变本构关系符合H-D模型;掺入石灰与磷石膏可显著提高红黏土动剪切模量,降低阻尼比。这说明石灰磷石膏稳定红黏土能提高土体强度,增加土体抵抗动剪切变形性能、降低能量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动剪切模量与阻尼比 动三轴试验 磷石膏 红黏土 石灰
下载PDF
结合水对昆明红黏土压缩特性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陈丽旭 蒋玉 罗军尧 《水力发电》 CAS 2024年第5期27-31,共5页
通过等温吸附试验及压缩试验,获得昆明红黏土压缩特性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探讨结合水含量与红黏土压缩性指标之间的关系,阐释结合水对其压缩特性影响的微观机制;采用MATLAB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从土力学角度揭示红黏土的压缩机理。结果表... 通过等温吸附试验及压缩试验,获得昆明红黏土压缩特性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探讨结合水含量与红黏土压缩性指标之间的关系,阐释结合水对其压缩特性影响的微观机制;采用MATLAB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从土力学角度揭示红黏土的压缩机理。结果表明,昆明红黏土等温吸附曲线分为3个阶段;压缩系数随含水量的变化出现“单峰”值,压缩模量随含水量增加呈减小的趋势,且有较明显的分界点,呈指数函数关系;三维拟合曲面以含水量为桥梁,建立压缩系数与孔隙比对应关系;结合水含量影响土颗粒结构的稳定性、压缩性,随着自由水的出现,水膜间连接力降低,润滑作用出现,导致土颗粒间摩擦力减小,抗压缩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结合水 压缩变形 微观机制 等温吸附试验 压缩试验
下载PDF
暴雨下红粘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植被加固方案优化
17
作者 林培忠 陈昊 +1 位作者 周敏 彭哲 《粘接》 CAS 2024年第5期157-160,共4页
为研究植被加固对暴雨下红粘土边坡安全性的影响,采用FLAC3D建立红粘土边坡开挖稳定性数值计算模型,对植被加固条件下红粘土边坡的放坡率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无支护条件下其岩土体最大位移在放坡率为1:1.1、1:1.3、1:1.5和1:1.7... 为研究植被加固对暴雨下红粘土边坡安全性的影响,采用FLAC3D建立红粘土边坡开挖稳定性数值计算模型,对植被加固条件下红粘土边坡的放坡率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无支护条件下其岩土体最大位移在放坡率为1:1.1、1:1.3、1:1.5和1:1.7时分别达到1500、158.0、42.0和40.9mm。暴雨无支护条件下红粘土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值与其边坡系数呈线性关系,要满足《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其放坡率不能高于1:1.76。采用植被加固方案后,红粘土边坡潜在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基本不发生变化,但其稳定安全系数则相比无支护条件会提高16.7%~18.5%。稳定性安全系数值与其边坡系数呈指数关系,红粘土边坡放坡率取1:1.3较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边坡 植被加固 FLAC3D 滑动面 稳定安全系数
下载PDF
拉索模态参数全过程自动化识别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永辉 薛志林 +1 位作者 廖子涵 李宾宾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2-91,共10页
模态参数广泛应用于拉索索力识别与状态评估,其自动化识别是拉索实时健康监测的关键技术之一。贝叶斯FFT算法和深度神经网络可实现拉索模态参数识别的自动化和不确定性分析,其中,贝叶斯FFT算法可快速识别拉索模态参数且定量其不确定性,... 模态参数广泛应用于拉索索力识别与状态评估,其自动化识别是拉索实时健康监测的关键技术之一。贝叶斯FFT算法和深度神经网络可实现拉索模态参数识别的自动化和不确定性分析,其中,贝叶斯FFT算法可快速识别拉索模态参数且定量其不确定性,但需人工输入结构自振频带信息。为此,基于Retinanet模型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设计提出一种轻量化频带选择网络,使之能自动检测拉索的振动频带,进而提出一种拉索模态参数全过程自动化识别方法。提出的频带选择网络模拟人工频带选择过程,融合多频率分辨率下功率谱曲线估计信息,通过检测功率谱曲线峰值确定拉索振动频带。为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利用沪苏通长江大桥拉索施工阶段实测加速度数据构建训练集和测试集,完成拉索模态参数的连续自动识别。试验证明,频带自动选择网络准确性超过95%,单样本平均推理时间达到毫秒级,与贝叶斯FFT相结合可实现拉索模态参数的自动化实时识别。另外,通过拉索频率的连续识别成功检测到拉索张拉事件,验证了基于频率对拉索损伤识别的潜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索 模态识别 贝叶斯FFT 深度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红黏土-混凝土接触面剪切特性及扰动本构模型
19
作者 王崇淦 王晅 +3 位作者 张家生 张宇 陈晓斌 成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0-537,共8页
为研究不同法向应力下接触面应力-位移及破坏强度等特征,采用大型直剪仪对红黏土与混凝土结构接触面进行剪切试验。基于扰动状态理论对接触面剪切过程进行分析,在传统两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的基础上引入扰动阈值参数γd,构建考虑初始扰... 为研究不同法向应力下接触面应力-位移及破坏强度等特征,采用大型直剪仪对红黏土与混凝土结构接触面进行剪切试验。基于扰动状态理论对接触面剪切过程进行分析,在传统两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的基础上引入扰动阈值参数γd,构建考虑初始扰动位置影响的接触面剪切扰动本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接触面应力-位移曲线表现出典型的剪切软化特性,且其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均小于红黏土自身;构建的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接触面在高法向应力和大剪切位移条件下的剪切应力应变关系,扰动阈值参数γd的合理取值范围为(0.7~0.9)γp(峰值剪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 本构模型 应变软化 扰动状态理论 扰动阈值
原文传递
根-土复合体的胀缩变形及干湿循环后的力学特性研究
20
作者 陈筠 陈泰徐 +2 位作者 王爽 王连锐 邬忠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146,共11页
【目的】边坡生态防护具有自然生态修复和固土作用,经济效益斐然。为了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植物根系对红黏土的加固机理和生态防护在红黏土分布区的适用性。【方法】以贵州省贵阳市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膨胀试验和收缩变形试验,探究根-... 【目的】边坡生态防护具有自然生态修复和固土作用,经济效益斐然。为了研究干湿循环作用下植物根系对红黏土的加固机理和生态防护在红黏土分布区的适用性。【方法】以贵州省贵阳市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膨胀试验和收缩变形试验,探究根-土复合体在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的胀缩性能,并采用固结快剪试验,测定干湿循环作用下不同循环幅度和不同初始含水率时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参数,从而分析干湿循环作用下根系的掺入对红黏土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所测红黏土的自由膨胀率为58.0%,属弱膨胀土。膨胀率和线缩率分别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和增加,根系的掺入能够有效抑制土体的胀缩变形,抑制强弱与根系含量和土体含水率有关。(2)当循环幅度分别为10%、20%和30%,且初始含水率和根系掺量一定时,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较5次循环前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当初始含水率分别为40%、50%和60%,且循环幅度和根系掺量一定时,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较5次循环前总体上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结论】根系的掺入能够有效抑制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黏土抗剪强度的衰减。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加深对红黏土力学特性和边坡生态防护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根-土复合体 干湿循环 膨胀变形 抗剪强度 边坡 含水率 生态防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