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8,2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建构思路
1
作者 李严 姚旺 +1 位作者 张玉坤 尚筱玥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山海关长城是明长城九边军防“巨系统”的缩影,被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保护建设区段,其公园体系建构具有全线示范作用。根据防御体系的梳理,绘制出明代长城九边-蓟镇-山海关防御体系“巨系统”分布与结构;借助1962年山海关航照、190... 山海关长城是明长城九边军防“巨系统”的缩影,被列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保护建设区段,其公园体系建构具有全线示范作用。根据防御体系的梳理,绘制出明代长城九边-蓟镇-山海关防御体系“巨系统”分布与结构;借助1962年山海关航照、1901至1945年近代历史地图,揭示尘封百年的城池遗存、水系和历史道路的空间分布;依据长城防御体系构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体系,防御体系对应公园总体布局、屯兵城层次对应景观点设置、驿传路线对应游览路径、烽传视线对应景观视廊,进行可见与不可见遗址点全貌展示与系统关系还原。“让历史说话”,为长城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关 长城 国家文化公园 防御体系 体系建构
下载PDF
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街巷活力与商业业态相关性探讨
2
作者 王晓雄 孙子焱 +1 位作者 马朝腾 余侃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历史街区是城市独有的精神内核,其承载了文化、居住和商业等功能,其中商业功能为主导,如何通过商业提升街巷活力成为研究焦点.以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与实地调研校核,建立街巷活力外在表征与业态测度指标体系,利用Pear... 历史街区是城市独有的精神内核,其承载了文化、居住和商业等功能,其中商业功能为主导,如何通过商业提升街巷活力成为研究焦点.以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与实地调研校核,建立街巷活力外在表征与业态测度指标体系,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二者之间相关性.研究发现:(1)街区内街巷活力与商业业态之间具有关联性,其强弱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2)从整体上看,街巷活力与业态总量、业态密度以及业态混合度之间呈现显著相关,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业态总量、业态密度、业态混合度.(3)从各类业态上看,购物服务类与餐饮服务类业态对街巷活力影响最为显著.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和街区特点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历史街区综合街巷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巷活力 商业业态 Pearson相关性 历史文化街区 东关街
下载PDF
多感官视角下城市居民滨江空间景观感知偏好
3
作者 朱战强 李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4,共13页
中国城镇化迈入人口城镇化的“下半场”,多感官下的居民景观感知与规划设计是近年空间感知分析与规划设计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视觉、听觉单一感官分析或双重感官分析,存在着对嗅觉、触觉等感官缺乏关注,以及对多感官结合分析... 中国城镇化迈入人口城镇化的“下半场”,多感官下的居民景观感知与规划设计是近年空间感知分析与规划设计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视觉、听觉单一感官分析或双重感官分析,存在着对嗅觉、触觉等感官缺乏关注,以及对多感官结合分析关注很少的理论不足。本文以多感官感知为视角,以广州市滨江公共空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自然、人类/人类活动、人造/机械”3种景观要素及33个景观因素,通过构建感知增长率指数,对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4种感官下的不同类型滨江空间的居民景观感知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景观要素下4种感官的感知相对敏感度不同,自然景观中嗅觉敏感,人类活动景观中听觉敏感,人造景观中触觉敏感。相对视觉和触觉而言,听觉和嗅觉下居民景观感知需求更容易被忽视。居民对自然声音和自然气味的景观要素感知期待仍需加强,而人类活动声和机械气味则不受欢迎。多感官下的景观要素感知特征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下存在差异,广场和桥下/码头是重点改造空间,需特别关注避免电子设备声和交通噪声的干扰。最后形成了各滨江空间相应的感知设计指引。本文提出,集成多感官的居民景观感知分析可为城市滨江空间规划和设计提供实质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感知 滨江空间 景观要素 偏好 广州市
下载PDF
严寒地区风能、太阳能协同供能系统设计与优化配置研究
4
作者 马广兴 刘超 +1 位作者 常琛 于恬淼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5年第1期29-37,共9页
针对国家“双碳”目标及北方地区民居清洁供能的需求,以严寒地区某超低能耗民居为供能对象,设计了以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集热器、空气源热泵为主要能量来源的储热储电一体化的清洁供能系统,建立多能互补的系统拓扑结构,从能源效益、... 针对国家“双碳”目标及北方地区民居清洁供能的需求,以严寒地区某超低能耗民居为供能对象,设计了以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集热器、空气源热泵为主要能量来源的储热储电一体化的清洁供能系统,建立多能互补的系统拓扑结构,从能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在多目标优化、供能系统和负荷需求的动态匹配约束条件下,采用Hooke-Jeeves算法,对系统关键组件及设备进行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优容量配置及设计参数下,与以燃煤炉供暖、市政电网供电的传统供能形式相比,协同供能系统能够显著减少建筑在运行阶段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具有良好的节能效益和减排效益。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设计超低能耗建筑,为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协同供能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协同供能系统 超低能耗民居 多目标优化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青岛滨海浴场景观测度特征与视觉感知评价研究
5
作者 孙冬 杨芊睿 +2 位作者 郝维浩 姬翔 吕美 《景观设计》 2025年第2期18-21,共4页
作为城市滨海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浴场的景观特征与公众感知评价对提升滨海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青岛市五个滨海浴场为研究对象,应用语义分割技术识别样本中的景观要素,量化景观物理特征,探究景观特征对视觉感知、网络评价的影... 作为城市滨海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浴场的景观特征与公众感知评价对提升滨海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以青岛市五个滨海浴场为研究对象,应用语义分割技术识别样本中的景观要素,量化景观物理特征,探究景观特征对视觉感知、网络评价的影响。依据主、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提出相应改善建议,为增强青岛滨海浴场景观空间吸引力、综合提升其视觉美景度和环境舒适度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浴场 景观测度特征 视觉感知评价 网络评价
原文传递
前言
6
作者 孟岩 《世界建筑导报》 2025年第1期52-53,共2页
“在湾区”作品版块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纸上展览”,试图勾勒出当下大湾区建筑实践一个别样的像貌。我们无意求大求全,而是通过采集当下扎根于“大湾区”这一广袤区域的在地实践样本,试图辨识出一些应对大湾区特定场域、特殊问题的具有... “在湾区”作品版块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纸上展览”,试图勾勒出当下大湾区建筑实践一个别样的像貌。我们无意求大求全,而是通过采集当下扎根于“大湾区”这一广袤区域的在地实践样本,试图辨识出一些应对大湾区特定场域、特殊问题的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建筑策略。我们没有选择那些城市热点地区的大型文体设施、高层写字楼和商业综合体等现有类型,而希望甄别出后地产时代城市空间和社区生活嬗变的新类型和未来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策略 湾区 建筑实践 社区生活 后地产时代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杨凌农村庭院景观设计
7
作者 张美妮 《村委主任》 2025年第3期209-211,共3页
随着乡村振兴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乡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庭院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文化。如何在农村打造一个自然、舒适又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庭院景观,是现代农村建... 随着乡村振兴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乡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庭院是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文化。如何在农村打造一个自然、舒适又具有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庭院景观,是现代农村建设关注的问题。文章以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周边的农村庭院景观设计为例,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庭院景观设计的策略和方法,为其他乡村提供建设样板,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杨凌示范区 地域文化
下载PDF
广西壮侗民居建筑形制构建研究
8
作者 黎泳 《美与时代(城市)》 2025年第3期8-11,共4页
以传统干栏式建筑为切入点,探讨广西壮侗民居建筑形制,分析自然环境、生产与生活功能、聚落形态与空间特征对广西壮侗民居建筑形制的影响,并详细阐述壮族与侗族民居建筑的平面形制、结构形制及其特征。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广西壮侗民居... 以传统干栏式建筑为切入点,探讨广西壮侗民居建筑形制,分析自然环境、生产与生活功能、聚落形态与空间特征对广西壮侗民居建筑形制的影响,并详细阐述壮族与侗族民居建筑的平面形制、结构形制及其特征。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广西壮侗民居建筑在形制构建上的异同,如壮族民居注重实用性与汉化特征,而侗族民居更多地体现了民族特色与开放性,这为深入了解广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侗民居 建筑形制 平面形制 结构形制
下载PDF
山西代州古城城市格局演变及空间特征研究
9
作者 崔凯 孙云聪 《城市建筑》 2025年第1期29-32,共4页
代州古城作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雁门关附近重要的边塞重镇,在一次次的军事冲突和文化交融中,得以形成今天独特的古城格局和空间特征,见证了古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本研究细致梳理代州古城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从城郭、... 代州古城作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经是雁门关附近重要的边塞重镇,在一次次的军事冲突和文化交融中,得以形成今天独特的古城格局和空间特征,见证了古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本研究细致梳理代州古城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从城郭、街巷和建筑三个关键维度深入研究代州古城的空间特征,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现场勘察测绘法,全面揭示代州古城空间特征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为其未来的保护、规划和再生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州古城 格局演变 空间特征
下载PDF
刘晓非作品
10
作者 刘晓非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9-I0009,共1页
下载PDF
马琳琳作品
11
作者 马琳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9-I0009,共1页
下载PDF
王晶作品
12
作者 王晶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10-I0010,共1页
下载PDF
蔡安宁作品
13
作者 蔡安宁 《美与时代(城市)》 2025年第2期140-140,共1页
下载PDF
王聪作品——湖州印象
14
作者 王聪 《美与时代(城市)》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下载PDF
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15
作者 石铁矛 王迪 +1 位作者 汤煜 李沛颖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6,共10页
[目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任务与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背景下,碳汇价值评价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碳汇生态补偿研究中,城市的碳汇价值被忽视。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出发,构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评价方法,揭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方法]首... [目的]在实现“双碳”目标的紧迫任务与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背景下,碳汇价值评价尤为重要。但在当前碳汇生态补偿研究中,城市的碳汇价值被忽视。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出发,构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评价方法,揭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方法]首先结合遥感影像和样地数据,构建碳储量估算模型,计算2003、2008、2013、2018、2023年沈阳四环区域内的自然与人工碳储量,使用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碳交易法对研究区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使用不同方法的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结果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以及不同碳汇要素碳汇价值贡献方面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方法对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的作用,以及评价过程中存在的局限。[结果]2003-2023年沈阳市四环区域内,使用造林成本法计算得到城市复合碳汇价值为5.99亿元~25.00亿元,使用碳税法的计算结果为6.46亿元~8.64亿元,使用碳交易法的计算结果为6.23亿元~8.33亿元。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碳汇价值差异较大,目前中国的碳交易价格与相关研究得到的碳税价格仍有上升空间。2003-2023年沈阳市城市复合碳汇价值不断提高,植被、土壤碳汇价值呈现波动趋势,而建筑碳汇价值则持续上升,植被、土壤的碳汇价值占比均有所下降,而建筑碳汇价值占比则有所上升。[结论]城市空间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中的重要贡献不容忽视。虽然城市复合碳汇价值总量略逊于森林等其他陆地生态系统,但在年均增长速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城市复合碳汇价值评价能够揭示城市空间的碳资产情况,明确各类碳汇要素的价值,为进一步探讨自然与人工空间冲突、城市环境变化对碳汇价值的影响提供支持,为提升城市复合碳汇效能提供新的理论与方法,并为以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土地利用决策与规划提供参考。未来应重点关注各类人类活动因素对城市复合碳汇价值的影响。在方法选择上,造林成本法相对不适用于城市碳汇价值评价,而碳税法与碳交易法也存在一定局限。未来应调控碳交易价格,在制定碳税税率时参考碳汇造林成本,提高碳汇功能在城市功能布局决策中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碳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城市复合碳汇 建筑碳汇 碳储量 碳汇价值 碳汇补偿
下载PDF
周玮、邱洲伟作品--广州鹿山产业园设计
16
作者 周玮 邱洲伟 《美与时代(城市)》 2025年第1期147-147,共1页
下载PDF
当前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考——东南大学的演进与探索
17
作者 段进 阳建强 +3 位作者 陈晓东 江泓 王承慧 殷铭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0,共9页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自1998年恢复本科招生以来,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从以建筑学为基础的“设计能力”培养向以空间思维为核心的“空间+”培养体系的转变。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规划行业... 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自1998年恢复本科招生以来,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经历了从以建筑学为基础的“设计能力”培养向以空间思维为核心的“空间+”培养体系的转变。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规划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东南大学城乡规划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从“以面向职业规划师为主体的专业教育”向“以面向多元职业场景的城乡规划专业通识教育”转变,并构建了基于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建筑类大类学科基础-城乡规划专业基础-规划管理、城市科学和规划设计等专门化方向基础”的三大逐层进阶的专业通识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划教育 本科培养方案 专业通识
下载PDF
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评价研究——基于SE指数方法
18
作者 刘志强 郑薇 +1 位作者 洪亘伟 余慧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研究对构建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SE指数评价苏州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并揭示各市辖区社区公园和居民的供需匹配状况、空间公平性差异。结果发现:1)SE指数是对使...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研究对构建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SE指数评价苏州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的空间公平性,并揭示各市辖区社区公园和居民的供需匹配状况、空间公平性差异。结果发现:1)SE指数是对使用基尼系数公平性评价方法的补充和拓展,可弥补基尼系数无法体现空间性的不足,同时也是对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评价方法的优化和完善,能够判定社区公园布局是否存在不公平现象,并可对相同(近)基尼系数市辖区所对应的不同公平性状态进行原因解释。2)整体尺度看,苏州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较差,各市辖区空间公平性差异明显,呈现为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局部尺度看,姑苏区和吴中区基尼系数相近,但姑苏区空间不公平状态呈现需求多而供给不足,吴中区则表现为供给充足而需求少。以期为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性评价研究提供方法借鉴,为公园绿地布局优化和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公园 空间布局 空间公平性 SE指数 苏州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模拟的社区公园布局基础要素对空间公平的影响研究
19
作者 刘志强 诸逸凡 +1 位作者 洪亘伟 余慧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4,共7页
社区公园是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社区级公共绿色空间,实现其布局空间公平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需求。基于人工智能方法,从整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分配差异选取评价指标,构筑数量、区位和面积的组合模式,量化分析三基础要素及... 社区公园是与居民联系最为紧密的社区级公共绿色空间,实现其布局空间公平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需求。基于人工智能方法,从整体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分配差异选取评价指标,构筑数量、区位和面积的组合模式,量化分析三基础要素及其组合对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的影响,经由姑苏区案例验证模拟结果。结果表明,社区公园布局由“少而大”转为“多而小”,3种要素在不同的空间公平层级产生影响:1)数量要素关联社区公园覆盖率以影响整体差异,整体差异共降低57.60%;2)区位要素改变居民与社区公园空间关系以影响区域间差异,区域间差异共降低59.41%;3)面积要素调整供需关系以影响分配差异,分配差异共降低44.32%;4)姑苏区社区公园布局的基础要素对空间公平的影响遵循上述模拟规律,但整体差异与分配差异变化更显著,而区域间差异变化则相对较小。揭示了社区公园布局基础要素对空间公平的影响规律,为落实社区公园布局空间公平理念提供支撑,为其规划优化提供精准化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区公园布局 基础要素 空间公平 人工智能模拟
下载PDF
面向乡村振兴需求的非农产业用地供给策略
20
作者 唐伟成 彭震伟 张京祥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8,共8页
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面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与实际需求,乡村建设用地却存在着外部指标下达渠道不通畅、内部用地转化渠道不通畅的双重阻滞特征及现实困境,非农产业用地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瓶... 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面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与实际需求,乡村建设用地却存在着外部指标下达渠道不通畅、内部用地转化渠道不通畅的双重阻滞特征及现实困境,非农产业用地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瓶颈之一。产业用地供给的失效,导致乡村缺乏外部资源进入社区的“接口”及优化配置内外发展要素的基本空间载体,进而难以培育、强化乡村的“造血”功能和内生能力,乡村振兴事实上也就难以实现。面向产业融合与土地保护的双重战略目标,文章提出必须探索以存量转化为主体的乡村非农产业用地供给与转化机制,并从土地制度、供给渠道、技术手段、规划策略等方面提出了破解乡村产业用地供给瓶颈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制度创新 存量用地 供给机制 规划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