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6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城市战略与空间规划前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世福 王兴平 +9 位作者 马向明 陈天 王建军 文超祥 郑斌 赵渺希 程遥 邓昭华 郭海 刘铮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23年10月13日,王世福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与...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23年10月13日,王世福教授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首席专家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与制度创新”为主题组织第十二届“设计城市”圆桌研讨会,并邀请来自规划、海洋、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海洋城市在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以及空间规划创新需要。在凝练与会嘉宾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笔谈形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海洋城市战略与空间规划”进行论述,期望为未来海洋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王世福认为对于我国海洋城市建设而言,立足港城关系的规划和注重海陆统筹的战略,有助于在全局视角上认识和响应从港口大国到海洋强国的战略跃升。王兴平等提出建设海洋城市组群是内陆城市经略海洋的重要方式,港口城市与腹地陆域中心城市可通过交通设施网络、多种“流要素”、区域涉海功能与跨界协同治理四个维度的一体化措施构建联系密切且分工合理的海洋功能圈。马向明认为海洋城市战略不应仅局限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应从促进海陆文明交流融合的视角出发,积极应对海洋生态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交流和综合创新功能。海洋城市空间规划应强调陆海功能协调性,从而保证海洋城市健康发展。陈天结合海洋城市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海岸生态系统保护的统筹与修复、沿海城市防灾韧性体系构建和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沿海城市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沿海高密度城市防灾韧性建设与空间品质提升实施路径。王建军系统论述目前海洋城市战略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和堵点,并从四个层次梳理当前海洋城市战略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即开展陆海资源全要素综合调查与评价、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城市发展格局、做好向海而强的资源要素保障以及在更广阔的深远海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文超祥等以海洋中心城市作为海洋强国的战略支点,提出科学谋划境内外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并结合我国沿海各省市开展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实践总结出:处理好陆域与海域关系、协调好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谋划好陆海发展的战略空间。郑斌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新港城对推动大湾区海洋城市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并提出在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和推动港口与产业融合发展三方面推进大湾区新港城建设,实现海洋城市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赵渺希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区域化趋势日渐发展,应把握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近岸化趋势,拓展新发展格局下沿海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规划原理,并进一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厘清大湾区的全球网络链接机制、解析大湾区区域网络协同机制、大湾区双循环网络发展的规划响应。程遥认为陆海统筹规划是一个全域全要素统筹的系统问题,且最终将落实到陆域的功能与设施规划建设上。陆海统筹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在陆海域、邻域、海岸带三个层面对应的规划层次、内容、深度应该是差异化的,并且海域应建立相较陆域更系统的跨界规划管控体系和更严格的传导体系。邓昭华提出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建设,可施行“以陆促港”策略,从“港产联动”以固港、“两丝枢纽”以稳港、集聚资源以强港三方面拓展港口腹地纵深,助力港口实现其陆域的现代化,并通过技术输出助力当地工业化与扩大港群布局稳固其腹地根基。郭海认为我国应提出符合自身国情的海洋理论,以海洋作为中国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重要手段,以海港作为中国发展海洋战略的重要抓手,并提出需处理好贸易与军事、国家利益与系统利益、外交功能与经贸功能之间的三对矛盾。刘铮认为海洋城市相关规划具有明显的创新型规划特征,提出应进一步开展海洋城市规划创新并实现对创新目标的制度安排,且需从连通性、支撑性、撬动性三方面思考规划创新的突破点,激活海洋城市战略支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命运共同体 海洋城市 发展战略 空间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融揉实践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红 裴宝红 陈锦忠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3期216-220,共5页
中华传统文化也称华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体现,是反映中华文明演进、发展与融合的民族特征和特点的一种民族文化,是中国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传承景观要素,发... 中华传统文化也称华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体现,是反映中华文明演进、发展与融合的民族特征和特点的一种民族文化,是中国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传承景观要素,发扬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笔者的实际设计案例,依据传统文化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应用形式,在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意境的营造、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三个方面做了阐述,并总结了在园林景观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应该遵循的民族历史性、地域特色性、社会性、伦理道德性、“天人合一”生态设计理念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 景观设计 融揉 意境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新进展、新挑战与新举措
3
作者 王凯 杜宝东 +1 位作者 周婧楠 金丹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24,共10页
回顾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点,着力调整优化区域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 回顾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点,着力调整优化区域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在逆全球化、人口转型和气候变化等内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京津冀下一步的发展需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总体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的主线,从能级再提升、空间再提质、领域再突破、机制再创新4个方向持续推进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高质量协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十周年
下载PDF
区域视角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4
作者 王凯 王军 周亚杰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3,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镇布局建设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特色消退、区域文化体系和脉络遭到破坏。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灿烂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镇布局建设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特色消退、区域文化体系和脉络遭到破坏。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特征,从区域视角开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树立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和大区域观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针对我国自然地理和地域文化多元的特征,提出以“精准适配”为核心思想、以“精准分析-适应布局-动态评估”为方法框架的区域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并应用于全国总体层面、跨区域跨流域文化廊道和典型文化片区等不同空间维度的保护实践,探索构建了我国区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适配 区域视角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系统观指引下的省域保护传承本土化体系构建探索
5
作者 王军 李梦 +2 位作者 李小龙 李欣鹏 丁俊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455,474,共12页
我国城乡历史空间的治理体系和聚落体系都具有很强的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省”是我国的地方最高级别政区,是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其形成发展演化区别于城市、乡村等聚落类型,具有特殊的逻辑机制和典型特征.当前,国家正在推动... 我国城乡历史空间的治理体系和聚落体系都具有很强的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省”是我国的地方最高级别政区,是治理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其形成发展演化区别于城市、乡村等聚落类型,具有特殊的逻辑机制和典型特征.当前,国家正在推动建立多层级、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构建省域保护传承体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基于此,以系统观的研究视角为切入点,以安徽省为例,分别从省域价值研判、保护格局构建、保护策略制定三大方面尝试建立省域保护传承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新时期我国历史文化保护本土化理论方法的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观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本土化体系
下载PDF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双层级”村庄分类研究以山南市乃东区为例
6
作者 单卓然 潘浩澜 +2 位作者 袁满 安月辉 黄亚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69,共8页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定型”,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必要前提。在各地灵活丰富的村庄分类里,介入自然聚落尺度是近期兴起的创新来源。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为例,将传统单纯围绕行政村展开的村庄分类流程,扩展为由自然聚落... 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定型”,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必要前提。在各地灵活丰富的村庄分类里,介入自然聚落尺度是近期兴起的创新来源。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为例,将传统单纯围绕行政村展开的村庄分类流程,扩展为由自然聚落与行政村尺度共同构成的“双层级”村庄分类技术框架。研究认为,行政村内自然聚落间的强烈异质性及聚落发展的实心化,是应用“双层级”村庄分类理论模型的重要条件。研究提出,“双层级”村庄分类方法由“政策判定+潜力评估+镇村酝酿”的自然聚落分类方法、“占比测算+矩阵构建+系统聚类”的自然聚落→行政村类型转换方法、二次镇村酝酿基础上的行政村分类方案生成方法等共同组成,具体的分类流程需落实聚落定性、聚落测评、聚落分类、类型转换、行政村分类等5项主要环节。理论模型在山南市乃东区国土空间规划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识别出5类自然聚落,制定了主导式与并重式的两种行政村类型认定规则,提出了“融保聚改”的四类型行政村分类方案。分类过程及工作成果得到地方积极正面反馈,验证了“双层级”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旨在丰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分类布局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分类 双层级 自然聚落 行政村 山南市乃东区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的实践探索与体会--基于技术发展的思考
7
作者 杜宝东 周婧楠 +1 位作者 金丹 曹木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53-160,共8页
随着全国首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陆续进入收尾阶段,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迈向深水区。“首轮编制”“复杂体系”“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重特点决定了改革初期的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必然要面临“法理”“管理”“学理”等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和挑... 随着全国首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陆续进入收尾阶段,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迈向深水区。“首轮编制”“复杂体系”“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重特点决定了改革初期的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必然要面临“法理”“管理”“学理”等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新规制完善的技术性难点、多层次多领域推进的同步性难点和管理方式重塑的变革性难点等。在制度体系新旧交替、学科体系多元融合、技术体系爆发式延展的混沌之际,提出下一阶段的国土空间规划应沿着“系统完善规划体系、有效服务市场需要、适应存量时代需求、持续引领技术前沿、显性服务民生福祉”的方向延续和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体系 技术方向
下载PDF
汾渭平原历史城址分布规律及自然适宜性关系研究
8
作者 朱玲 顾子卓 +2 位作者 孙亚洲 唐小敏 徐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8-357,共10页
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秩序为第一要义.深度剖析历史城市选址的自然适宜性特征与规律,探索其背后的科学机理,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以历史时期城市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较为密切的汾渭平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域7个典型历史时... 中国本土城市规划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秩序为第一要义.深度剖析历史城市选址的自然适宜性特征与规律,探索其背后的科学机理,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以历史时期城市营建与自然环境关系较为密切的汾渭平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区域7个典型历史时期的428个城市样本,运用地理探测器与自然适宜性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析并论证了自然环境因子对历史城市选址的影响关系,构建了区域历史城市自然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区域历史城市时空分布规律及其自然环境适宜特征.结果表明:(1)自然环境对于汾渭平原地区历史城址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且多因子交互下存在明显增强特征,其中高程、地表起伏度、土壤类型以及距离水系的垂直距离为影响城市选址的主导因子,地势平坦高爽、邻水、土壤熟化度高、覆盖层厚的自然特征为其重要前提;(2)历史时期自然环境适宜程度与城址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特征,区域整体自然适宜性以渭河、汾河、涑水河为轴向两侧递减,历史时期内城市分布基本集中于适宜区域与较适宜区域,且伴随演进城市选址的范围逐渐扩大,表明区域城市选址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力与改造力逐渐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历史城市 地理探测器 自然适宜性 模糊综合评价
下载PDF
流域国土空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保护方法研究
9
作者 周燕 罗雅文 +3 位作者 禹佳宁 刘梦瑶 祁梦园 罗巧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3,共9页
量化测度水资源承载力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对于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运用DPSIR框架,评价了梁子湖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落位。基于评价结果,使用FLUS模型模拟未来发展趋势,划定了区域国土空间功... 量化测度水资源承载力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对于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运用DPSIR框架,评价了梁子湖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落位。基于评价结果,使用FLUS模型模拟未来发展趋势,划定了区域国土空间功能优势区,并综合评价模拟结果,确定了梁子湖流域的水环境保护格局。从量化测度和情景模拟两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流域国土空间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路径,可为区域水资源保护目标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国土空间规划 水资源保护 情景模拟 梁子湖
下载PDF
基于SWOT-AHP模型的广东省水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10
作者 黄锋华 谭超 +1 位作者 黄本胜 肖洵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11期21-26,共6页
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生态系统和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实现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化,是当前治水兴水的重要方向。以广东省水经济发展策略为研究目标,基于SWOT-AHP模型构建广东省水... 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是生态系统和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发展水经济,实现生态财富向经济财富转化,是当前治水兴水的重要方向。以广东省水经济发展策略为研究目标,基于SWOT-AHP模型构建广东省水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分析现状广东省水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及定量评价水经济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广东省发展水经济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其中政策支持、自然禀赋、治水成效是影响广东省水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因素。广东省水经济发展策略应选择实力增长型策略,即充分发挥优势、利用机遇、积极进取的增长性发展策略,并就推动水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AHP模型 水经济 发展策略 广东省
下载PDF
文化视角下康店镇保护与发展对策
11
作者 闫芳 李广锋 +1 位作者 李鹤鸣 陈梦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2-77,共6页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城镇中历史的痕迹逐渐被掩盖。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体现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国外历史古镇保护的相关举措,通过对康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案例的分析,探讨在...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城镇中历史的痕迹逐渐被掩盖。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体现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国外历史古镇保护的相关举措,通过对康店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案例的分析,探讨在城市更新中如何保护和复兴当地的文化遗产,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视角 保护与发展 中原民居 康百万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同旺 《村委主任》 2024年第5期35-37,共3页
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讲述了如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首先阐述江苏省东海县概况;其次总结东海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最后以东海县为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路径,以期为提高城乡区域一体... 文章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讲述了如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首先阐述江苏省东海县概况;其次总结东海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经验;最后以东海县为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路径,以期为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区域 协调发展 路径
下载PDF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讨
13
作者 刘玲 曾益海 +1 位作者 彭佳捷 李霞 《中外建筑》 2024年第8期86-90,共5页
面向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是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分析了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现状特征方面,城镇空间体系逐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但面临省会城市核心带动能力不足、人口老... 面向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是重要的发展动力之一。分析了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探讨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结果表明:(1)现状特征方面,城镇空间体系逐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但面临省会城市核心带动能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净流出、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发展趋势方面,城镇化水平增速将放缓,城镇结构将从点轴发散走向多点成网,人口结构变化引发新诉求,县城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人口流动呈近域化;(3)在战略要求、问题挑战、趋势驱动三种力量下,提出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形成更有效率的城镇化格局,实施精细化的高水平治理,建成面向未来的现代城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等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城镇空间格局 湖南省 发展路径
原文传递
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新内生发展路径研究
14
作者 殷成志 刘露雅 《城市观察》 2024年第5期117-132,163,共17页
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通过对北京市S镇X村的历时性研究,从整合资源基础观点、知识基础观点和能力基础观点的角度解释了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中内生与外生动力融合的新内生发... 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通过对北京市S镇X村的历时性研究,从整合资源基础观点、知识基础观点和能力基础观点的角度解释了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中内生与外生动力融合的新内生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乡村利用既有资源,在内生与外生主体的交互中进行知识生产,其中组织力发挥了协调整合作用,体现了乡村发展的价值观,进而在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中开创了一系列新内生创新举措。这一过程有着前馈效应的特点,前一阶段的发展创新举措丰富了下一阶段的村庄资源,实现了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社区生活圈建设的新内生发展路径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提供了实践范本,推动特大城市远郊乡村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区生活圈 新内生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 组织能力
下载PDF
晋东南商道型传统村落边界形态研究
15
作者 石谦飞 张浩 杜曦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6期174-177,共4页
文章选取晋东南“晋城古茶道”沿线11个传统村落的现存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浦式平面量化方法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晋东南商道型传统村落现存空间的村庙体系边界、传统空间边界和现代空间边界的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 文章选取晋东南“晋城古茶道”沿线11个传统村落的现存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浦式平面量化方法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晋东南商道型传统村落现存空间的村庙体系边界、传统空间边界和现代空间边界的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村落的传统空间边界与村庙体系空间边界存在相关性,村落现代空间边界与传统空间边界不相关,村落现代新建空间发展脱离了传统村落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边界形态 村庙体系 SPSS
下载PDF
晋东南高都镇村庙对乡村聚落的整合作用
16
作者 张浩 石谦飞 杜曦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4期136-139,173,共5页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人居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发展失衡,乡村聚落正面临“失活消亡”的问题。对此,以晋城市高都镇村庙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究村庙建筑与乡村聚落商业空间的关系,得出村庙建筑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地域空间和商业空间两方面存...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聚落人居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发展失衡,乡村聚落正面临“失活消亡”的问题。对此,以晋城市高都镇村庙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究村庙建筑与乡村聚落商业空间的关系,得出村庙建筑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地域空间和商业空间两方面存在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整合作用;村庙建筑等公共空间既是乡村聚落人居空间环境的物质核心,也是乡土社会商业行为的物质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庙建筑 传统乡村聚落 地域空间 商业空间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城市历史景观(HUL)研究进展分析
17
作者 张帆 黄华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2期190-193,共4页
自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首次定义“城市历史景观”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相关课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文章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OS与CNKI中该领域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及可视化进展研究,归纳研究关键词与... 自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首次定义“城市历史景观”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相关课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文章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OS与CNKI中该领域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及可视化进展研究,归纳研究关键词与热点趋势。本研究发现国内该领域研究围绕核心理念“层积性”“整体性”展开,并且出现了大量应用HUL的城市保护实践;国外更关注价值评价、城市整体性及城市管理工具,实践方式与国内有较大不同。最后对理论研究、跨学科特征、实践、技术手段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未来城市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历史景观 城市遗产 CiteSpace软件 文献综述
下载PDF
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与村民生活质量提升研究
18
作者 黄懿 《林业科技情报》 2024年第4期186-188,共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公共空间环境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魅力,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许多乡村的公共空间存在设计不合理、环境杂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指数。因此,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地区的公共空间环境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魅力,村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许多乡村的公共空间存在设计不合理、环境杂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指数。因此,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与村民生活质量提升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可行的设计策略和实施方案,旨在为乡村发展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环境设计 生活质量 策略
下载PDF
“共同缔造”理念下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治理研究
19
作者 高非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17-121,共5页
乡村公共空间在乡村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实现村民幸福生活的手段,也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共同缔造”理念和要求,对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梳理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围绕构建“空间—... 乡村公共空间在乡村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实现村民幸福生活的手段,也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共同缔造”理念和要求,对我国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梳理出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围绕构建“空间—政策—治理”融合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治理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缔造 乡村公共空间 更新治理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格 张中华 +1 位作者 王帅 雷振东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4-449,共16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资源-人口-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该文分析了资源-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资源-人口-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该文分析了资源-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决策实验室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探讨了2015—2021年黄河流域沿线55个地级市资源、人口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历程及其根本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资源-人口-产业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平稳上升态势;(2)三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普遍较低,但整体呈良性发展趋势,同时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3)黄河流域资源-人口-产业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展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流域的下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流域的上游地区;(4)在评价指标中,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环境规制强度,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影响黄河流域资源-人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指标因素。基于资源-人口-产业系统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和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资源-人口-产业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