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国土空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保护方法研究
1
作者 周燕 罗雅文 +3 位作者 禹佳宁 刘梦瑶 祁梦园 罗巧灵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3,共9页
量化测度水资源承载力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对于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运用DPSIR框架,评价了梁子湖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落位。基于评价结果,使用FLUS模型模拟未来发展趋势,划定了区域国土空间功... 量化测度水资源承载力并制定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对于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运用DPSIR框架,评价了梁子湖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落位。基于评价结果,使用FLUS模型模拟未来发展趋势,划定了区域国土空间功能优势区,并综合评价模拟结果,确定了梁子湖流域的水环境保护格局。从量化测度和情景模拟两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流域国土空间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路径,可为区域水资源保护目标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国土空间规划 水资源保护 情景模拟 梁子湖
下载PDF
地景空间视角下南阳古镇营建智慧研究
2
作者 宋凤 章玥凯 +1 位作者 刘思彤 王越 《中国名城》 2024年第2期71-79,共9页
南阳古镇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岛屿型运河聚落,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下,南阳古镇传统地景空间的文脉传承、保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梳理古籍舆图阐述南阳古镇历史沿革,从区域环境、聚落形态、阡陌交通、景观节点四方面切入,... 南阳古镇是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岛屿型运河聚落,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下,南阳古镇传统地景空间的文脉传承、保护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梳理古籍舆图阐述南阳古镇历史沿革,从区域环境、聚落形态、阡陌交通、景观节点四方面切入,系统概括了南阳古镇地景空间构成及其表征,进一步揭示了运河水利影响下治水、营城及生活的营建智慧,以期为大运河山东段运河聚落建设及运河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景空间 大运河山东段 南阳古镇 营建智慧
下载PDF
重庆市人居环境质量演化过程及空间特征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的解析
3
作者 张杨 高银宝 +2 位作者 喻冰洁 吴俐颖 张秋仪 《城市建筑》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人居环境质量是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的空间福祉。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居环境质量被赋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涵,本研究构建新时代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并探讨重庆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演化过程和特征... 人居环境质量是城乡发展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城乡居民的空间福祉。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居环境质量被赋予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涵,本研究构建新时代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并探讨重庆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以期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人居环境空间战略提供参考。分析显示:(1)直辖以来,重庆市整体人居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各区县差距逐渐缩小;(2)市域范围人居环境质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高质量地区主要集中在都市圈的主城区九区周边,低质量地区主要集中在渝东北及渝东南地区,前期渝东北地区人居环境质量优于渝东南地区,到后期渝东南地区人居环境质量高于渝东北地区;(3)从五大发展指数上看,各项指标的整体水平都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但“Y”字形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未来重庆市人居环境建设还需持续推广渝东北生态文明建设、渝东南乡村振兴,以及以主城区为核心的都市圈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新发展理念 时空特征 发展指数 重庆市
下载PDF
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大讨论:用途管制
4
作者 林坚 赵民 +3 位作者 田莉 段德罡 王富海 熊健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4,30,共5页
辨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林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空间规划改革和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是为“多规合一”而“合一”,其初衷是为统一用途管制职责而“合一”。2013年党的十八... 辨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林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空间规划改革和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是为“多规合一”而“合一”,其初衷是为统一用途管制职责而“合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明确要求:建立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用途管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规划 城市与区域规划 多规合一 用途管制 学会常务理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基础理论
下载PDF
超大城市外围乡村地域功能的演化路径及定位建议
5
作者 杨帆 赵之枫 胡智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6-285,共10页
掌握功能演化规律,合理确定功能定位,有助于乡村多元价值的挖掘和实现,是乡村地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该研究以超大城市北京的外围乡村地域作为典型案例,基于乡村地域功能的内涵和分类,构建了适用于长时间序列乡村地域功能强度测度的评... 掌握功能演化规律,合理确定功能定位,有助于乡村多元价值的挖掘和实现,是乡村地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该研究以超大城市北京的外围乡村地域作为典型案例,基于乡村地域功能的内涵和分类,构建了适用于长时间序列乡村地域功能强度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和识别了2000—2020年北京不同乡村地域的功能强度及功能结构,分析和总结了研究期间北京乡村地域的功能结构演化过程及形成路径。结果表明:1)超大城市乡村地域不同功能的强度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功能结构整体呈现从单一优势功能主导向多种优势功能主导的演化趋势;2)功能结构能够反映不同类型乡村地域发展的差异,基于功能结构的演化特征,可以将超大城市外围乡村地域的功能结构演化过程归纳为“功能强化升级式路径”、“功能调整转换式路径”“功能综合完善式路径”3类发展路径;3)强化生活服务功能是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下推动超大城市外围乡村地域功能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举措;4)通过分析优势功能及功能结构的演化过程,可以明确不同乡村地域的发展特征并指导其功能定位的制定,有利于分类推动超大城市外围乡村地域的多元化发展。研究结果丰富了乡村多功能理论的典型地域案例,可为超大城市外围乡村地域的功能定位设定及发展路径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地域 功能评价 功能结构 演化路径 超大城市
下载PDF
数字孪生村落:传统村落全要素智慧化营建新范式
6
作者 冯晓刚 宋昆仑 +3 位作者 马启云 李萌 周在辉 李凤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工业与生态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不断侵蚀,导致了传统农耕文明的不断消亡。为了实现对传统村落全方位要素的保护目标,以数字孪生技术为驱动内核,就传统村落全要素保护的内涵与外延、体系架构、建设路径及关键技术等展开讨论。结果表明,... 工业与生态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不断侵蚀,导致了传统农耕文明的不断消亡。为了实现对传统村落全方位要素的保护目标,以数字孪生技术为驱动内核,就传统村落全要素保护的内涵与外延、体系架构、建设路径及关键技术等展开讨论。结果表明,数字孪生村落的全要素智慧营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路径与示范应用四个维度进行深化研究;新型测绘耦合数字孪生技术为传统村落的全要素智慧化管控与运维奠定了数据与技术基础,结合实际保护需求与建设目标的“二阶段”体系划分,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保护、协同发展与综合利用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数字孪生 全要素 智慧营建 范式
下载PDF
共同富裕背景下被撤并乡镇驻地集镇打造城乡融合节点思路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7
作者 柯敏 黄勇 +1 位作者 潘毅刚 罗成书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期83-91,共9页
被撤并乡镇原政府驻地集镇作为“由镇变村”逆向城镇化发展的特殊类型,分布量大面广,是城乡融合、差异互动的重要节点。通过对浙江省不同地区50个被撤并乡镇原政府驻地集镇发展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其面临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两不... 被撤并乡镇原政府驻地集镇作为“由镇变村”逆向城镇化发展的特殊类型,分布量大面广,是城乡融合、差异互动的重要节点。通过对浙江省不同地区50个被撤并乡镇原政府驻地集镇发展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其面临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两不靠”的尴尬困境,未能发挥在特色产业、居住功能、文化价值、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应有价值,发展严重滞后。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背景下,发挥好老集镇城乡融合节点作用,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对于消除新型城镇化发展盲区、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被撤并乡镇 驻地集镇 共同富裕 浙江省
下载PDF
数字中国网络协同的区域规划响应
8
作者 赵渺希 徐敏 +2 位作者 林思仪 陈佳鸿 吉瑞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5,97,共12页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和劳动力区域重构,城市群、都市圈成为促进我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但数字基建的区域经济效能不一、数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加重了欠发达地区、中小城镇的数字鸿沟趋势。本文从东中西部、...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和劳动力区域重构,城市群、都市圈成为促进我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主体形态,但数字基建的区域经济效能不一、数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加重了欠发达地区、中小城镇的数字鸿沟趋势。本文从东中西部、大中小城市、城乡层面对数字时代下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研判,引介数字变革下的区域协同网络模型,以助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并阐述“多中心、网络化”的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和“数字基建-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的区域协同网络支撑体系构建,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区域协调规划策略的响应和调整优化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中国 网络协同 区域协调 规划
下载PDF
传统村落街巷肌理综合定量解析研究——以西山传统村落为例
9
作者 刘澜 邱冰 +2 位作者 熊星 王军围 蔡润晖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4,共8页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科学分析街巷肌理是保护传统村落街巷历史风貌,进而传承传统村落原生性景观特质的重要前提。而量化街巷肌理形态是难点。本文从人在街巷中的步行体验、视觉感受与街巷形态之间密切关系的角度出发,引入界面密度、...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科学分析街巷肌理是保护传统村落街巷历史风貌,进而传承传统村落原生性景观特质的重要前提。而量化街巷肌理形态是难点。本文从人在街巷中的步行体验、视觉感受与街巷形态之间密切关系的角度出发,引入界面密度、贴线率,并创新提出正面率,作为量化街巷肌理形态的指标。以太湖西山多个典型传统村落的主要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指标对其进行肌理形态定量分析。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客观反映了传统村落街巷在空间形态上的丰富程度,从而为保护和传承街巷传统风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街巷肌理 综合解析 定量解析
下载PDF
旅游型传统村落用地与空间格局演变微尺度分析——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
10
作者 张斌 郭冰玉 岳士俊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0,共7页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Arc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村庄用地功能及村庄空间格局的演变,探讨旅游干预对村庄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2—2022年袁家村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由村民生活生产主导转变为旅游发展所需,致使村庄空间结构由村民居住空间为中心的单核心放射状转向旅游空间为主的多核心密集型;(2)乡村旅游促使空间关系网络趋向复杂化,同时在土地功能细碎化过程中村庄交通空间的稳定性和空间结构主导性凸显;(3)袁家村空间格局演变受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村民的积极响应和空间功能的理性更新是其中关键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传统村落 用地演变 空间格局 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
下载PDF
协同治理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与思考——以江苏为例
11
作者 胡海波 陆枭麟 +2 位作者 丁琳 严亚磊 张岩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7,共7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完善现代化治理手段、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总结跨地区、全流程、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框架下,基于江苏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多层次同步编制的实践,探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的有... 国土空间规划是完善现代化治理手段、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总结跨地区、全流程、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框架下,基于江苏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多层次同步编制的实践,探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跨区域协同治理通过城市定位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协同、交通协同、市政基础设施协同、文化协同等手段,实现不同空间协同治理目标的落实;全流程协同治理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磋商机制,实现省市县的纵向传导反馈和多部门、多条线的横向寻求共识,化解跨界地区矛盾;多主体协同治理侧重制度建构,保障行政力、市场力和社会力的多元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国土空间规划 江苏
下载PDF
从场空间到流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路径研究
12
作者 陈世栋 向晓梅 陈再齐 《岭南学刊》 2024年第1期107-119,128,共14页
检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对纵深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因应数字经济对区域要素流动结构的影响,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流网络”分析框架,并以首位度和齐普夫法则测度传统空间结构特征,以上市企业的“总部—... 检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对纵深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因应数字经济对区域要素流动结构的影响,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流网络”分析框架,并以首位度和齐普夫法则测度传统空间结构特征,以上市企业的“总部—分支”机构分布测度流网络特征。结果表明:大湾区总体经历了先集聚再分散的发展过程;各城市人口分布梯度不合理,核心城市的人口扩张推动了城市群的定型。大湾区经济规模结构呈现帕累托分布模式,各城市经济规模变差较大。从城际联系来看,广州深圳之间具有高联通度,形成了联通走廊,2000年以来深圳的相对联通度高居首位,区域网络日渐完善。未来,应织密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加速市场一体化进程、构建“双核三圈”网络型城市群体系、设立“广深接合片区”并加快打造“广深联动走廊”,开创大湾区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空间结构 流网络 优化路径
下载PDF
乡村发展潜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13
作者 李世芬 李竞秋 +1 位作者 刘代云 范熙晅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乡村振兴进程中,科学地评价、识别乡村潜力之所在有利于其分类推进和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尝试建构乡村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系统。首先建立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乡村发展的实态表征确定发展潜力因子,设置12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 乡村振兴进程中,科学地评价、识别乡村潜力之所在有利于其分类推进和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尝试建构乡村发展潜力的科学评价系统。首先建立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乡村发展的实态表征确定发展潜力因子,设置12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包含地理区位、社会与经济、自然与生态和居住环境4个维度;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和算法模型。继而设计潜力评价系统及其功能,采用B/S软件架构设计,使用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通过Java开发语言及MySQL数据库设计了一套评价系统,为乡村发展潜力评价提供了图像化、信息化、多维度的共享平台,且定性、定量结合,为辅助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 系统开发 潜力评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马遵平 谢泽氡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79-84,共6页
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能为优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获取四川省21个市州1 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地理坐标及... 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能为优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布局提供理论指导。获取四川省21个市州1 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地理坐标及相关数据,并进行空间分析,研究表明,海拔、坡度和气温决定了四川省乡村示范村的宏观分布格局,丘陵区是四川省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区域,乡镇是四川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应依托良好的公路交通,构建“村-乡镇-县城”的一体化区位发展空间,四川省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强,有必要从政策设计层面增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带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示范村 空间分布 聚集格局
下载PDF
基于生态本底-格局-潜力框架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15
作者 张伟 龙闹 +1 位作者 李盛港 王龙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25,共14页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尝试将生态恢复潜力、修复效率纳入研究范畴,建构了生态本底-格局-潜力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通过生态优先修复区的识别实现修复效率的提升。结果表明:2010...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础上,尝试将生态恢复潜力、修复效率纳入研究范畴,建构了生态本底-格局-潜力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框架,通过生态优先修复区的识别实现修复效率的提升。结果表明:2010—2020年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水平显著下降,自然恢复力良好与保护政策支持强的地区存在空间错配。以乡镇为单元进行生态修复分区,发现:1)生态维持区占总面积的7.7%,应以综合改善为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2)生态保护区面积占44.5%,作为生态安全的底线区域,应以保护为主,加大政策管制力度。3)生态提升区面积占11.9%,应通过多样化、持续的维育措施为主,以强化区域生态网络的冗余度。4)生态修复区面积占35.9%,此中,优先修复区是拥有较高的自然恢复力与政策扶持的地区,应以实施长期、渐进式的修复工程为主;协同修复区拥有较高的自然恢复力,但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应当协同上级政府或区域联合治理,提升区域整体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分区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安全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解析与关键议题探讨
16
作者 张京祥 李薇 张峰瑞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1,共8页
面向新时代全球资本的“再地方化”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发生近域重组,区域治理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的“客观响应+主动作为”双向驱动机制,重新解析其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演变历程,揭示区域协同治理已逐步成为产业链与供... 面向新时代全球资本的“再地方化”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发生近域重组,区域治理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的“客观响应+主动作为”双向驱动机制,重新解析其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演变历程,揭示区域协同治理已逐步成为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保障。总结国际成熟经验,立足本土实践反思,提出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面对“竞争”与“合作”、“上层”与“下层”、“政府”与“市场”的3个关键议题,倡导转向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发展观念,建立打破行政藩篱的双层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与市场双轨驱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 区域协同治理 中国
下载PDF
洪涝风险与发展潜力视角下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17
作者 徐建刚 曾俊 +2 位作者 吴军 付博 明昊霖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得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破坏性显著升高,为应对洪涝灾害利用风险评估指导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划定洪涝风险等级区,通过双重目标决策法对村庄灾害风险和发展潜...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得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和破坏性显著升高,为应对洪涝灾害利用风险评估指导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划定洪涝风险等级区,通过双重目标决策法对村庄灾害风险和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引力模型确定村庄迁移方案。结果表明,长汀县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汀州镇与大同镇为主体的集中建设区及以部分村庄居民点,针对高风险村庄居民点,以“避灾”为导向提出了村庄迁移合并方案,实现了村庄居民点布局的适灾和减灾优化调整。对于区域防控洪涝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对山地村庄空间防灾减灾规划实施有较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风险评估 模糊综合评价法 发展潜力 村庄布局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史玉芳 牛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基于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市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其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剖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各城市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 基于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11个地市的城市韧性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其韧性时空演化特征,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剖析其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内各城市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韧性水平呈现出从省会开始向外围降低的态势。(2)城市群韧性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和稳健,但地区间韧性联系呈现较强的层级性特征,也尚未完全实现互相联通的状态。(3)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的中心性较强,能够对周边或边缘城市产生较多资源溢出,城市群“核心-边缘”结构明显。(4)地理空间邻近、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政府财政支持、科技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的差异均显著影响城市群韧性空间网络结构的变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可通过建设城际数字化管理与交流平台、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等途径提升城市韧性与城市间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主客共享视角下乡村文化景观要素的感知差异性研究——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例
19
作者 李晓颖 陈佳樱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乡村文化景观代表着农业文明的精粹,保留了人类不断积累的传统农耕智慧,对增强村落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被看作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更新。文章运用IPA-KANO模型,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文化景观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 乡村文化景观代表着农业文明的精粹,保留了人类不断积累的传统农耕智慧,对增强村落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被看作旅游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更新。文章运用IPA-KANO模型,以南京市黄龙岘茶文化村文化景观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在村民和游客不同视角下文化景观要素与主观感知之间的关系,并对两者出现的差异性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及原因解析,并依据象限图得到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先级类型,为该村文化景观要素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乡村内生性文化景观和外来文化景观的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共享 乡村文化景观要素 感知差异性 IPA-KANO 黄龙岘茶文化村
下载PDF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A级景区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张泉 葛敬松 李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55-4264,共10页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全域旅游与文旅深度融合新趋势,开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格局的研究,能够为示范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思路与导向。借助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 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全域旅游与文旅深度融合新趋势,开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格局的研究,能够为示范区后续开发建设提供思路与导向。借助平均最近邻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解析示范区内A级景区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示范区A级景区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集中分布特征;示范区内A级景区显现“两主、四次”的空间格局,呈现Y字形分布态势;遗产点密度因子驱动力最强,经济发展因素对A级景区空间分布影响程度较大,自然环境因素驱动力较弱;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多数因子聚类特征表现明显;交互探测结果表明两种因子共同作用强于单因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A级景区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