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生态模型视角下校园建成环境对中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
1
作者 王青 王琰 李志民 《世界建筑》 2025年第2期34-40,共7页
在健康中国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校园建成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通过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品质提升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选取老城区高密度社区内的5所中学调研,在社... 在健康中国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研究校园建成环境对学生体力活动的影响机制,通过校园健康环境营建和品质提升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选取老城区高密度社区内的5所中学调研,在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结合理论模型与实证数据的共性嵌套结构,以多层线性模型为研究方法,多层面、多维度地探讨校园政策环境、客观建成环境、感知建成环境共同对学生社交休闲类和球类体力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各层面环境要素的交互作用下,总结出可达性感知、功能性感知、可比容积率是促进社交休闲类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关键要素;舒适性感知、可达性感知、生均用地面积、场地与设施数量等是促进球类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关键要素,以期从促进学生健康的角度为校园健康环境营建提供线索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学 校园建成环境 体力活动 多层线性模型 影响机制
下载PDF
高校茶园建筑景观的多功能空间设计研究
2
作者 姜丽 丁秀山 《佛山陶瓷》 2025年第4期191-193,共3页
本文围绕高校茶园建筑的多功能空间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基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与教育学的理论框架,提出功能复合、生态优先、文化渗透及弹性适应四大设计原则。随后,分析高校茶园在教育、社会与生态方面的空间需求,并基于此提出合理的空... 本文围绕高校茶园建筑的多功能空间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基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与教育学的理论框架,提出功能复合、生态优先、文化渗透及弹性适应四大设计原则。随后,分析高校茶园在教育、社会与生态方面的空间需求,并基于此提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及设计策略,包括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空间复合化设计、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及文化叙事场景营造等方面。研究表明,通过科学的多功能空间设计,茶园建筑可实现教育、生态与文化价值的协调统一,为校园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校园 茶园建筑 多功能空间设计 绿色建筑 文化景观
下载PDF
“精致校园”:当代大学校园系统性建设新范式
3
作者 董丹申 王健 +1 位作者 朱佐想 王静 《世界建筑》 2025年第3期181-187,共7页
中国大学校园在城市化浪潮中面临土地资源紧张、交通复杂、校城隔离及缺乏社区感等挑战,亟需新的建设范式应对。“精致校园”作为一个系统性建设新范式,倡导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和发展6个不同阶段实现校园的高质量建设与可... 中国大学校园在城市化浪潮中面临土地资源紧张、交通复杂、校城隔离及缺乏社区感等挑战,亟需新的建设范式应对。“精致校园”作为一个系统性建设新范式,倡导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和发展6个不同阶段实现校园的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包含6个核心宗旨:即师生为本、人文传承、整体有序、多元共生、智慧创新和持续生态,并延申出大学校园建设的6个分类目标、24项控制方向、48个控制子项及其对应的多个控制要素,以此构建宗旨—目标—方法—要素4个层级的校园建设新范式。“精致校园”旨在探索一条协调历史文化与现代需求的未来发展路径,整合总结全球高校实践经验,并通过UAD产研深度融合下的多设计实践案例,论证与补充该范式的完整性与可行性。研究成果有望在系统性引导城市大学校园建设、促进“城市—校园”一体化共生发展、为大学校园在新时代的建设与运营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致校园 大学校园 城市更新 校园建设
下载PDF
晋南河谷型城市文化空间营建策略——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
4
作者 程功 吴左宾 《古建园林技术》 2025年第1期43-47,共5页
文化空间是传承城市发展脉络,彰显城市精神内涵的核心载体,更是构建城市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议题之一。以概念界定与研究进展分析为基础,以晋南河谷型城市临汾市为典型案例,通过文化空间演进特征、发展困境、营建理念的分析与解读,立足于... 文化空间是传承城市发展脉络,彰显城市精神内涵的核心载体,更是构建城市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议题之一。以概念界定与研究进展分析为基础,以晋南河谷型城市临汾市为典型案例,通过文化空间演进特征、发展困境、营建理念的分析与解读,立足于“野、郊、城”三个层次城市文化空间的整体性塑造,提出城市文化空间营建策略,以期借鉴类似区域城市文化空间规划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谷型城市 文化空间 营建策略 临汾城市
下载PDF
湾子街历史街区社区营造评价体系研究
5
作者 于奇 李磊 金莹 《安徽建筑》 2025年第1期22-24,共3页
随着城市的发展,扬州湾子街面临改造更新的需求,在城市更新的目标下,对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湾子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生产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构建了适合湾子街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评价体系,包含社会网... 随着城市的发展,扬州湾子街面临改造更新的需求,在城市更新的目标下,对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以湾子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生产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构建了适合湾子街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评价体系,包含社会网络分析、社区营造要素分析和空间生产要素分析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并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相应的指标权重和分值计算方法,用以指导湾子街历史街区的社区营造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子街历史街区 社区营造 空间生产 评价体系
下载PDF
数智技术驱动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浙江省的田野调查
6
作者 杨尧均 毛尹于 陈婉冰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2期216-218,共3页
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构建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服务力和产品供给力,已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的着力点。文章基于浙江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田野调查,创新设计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共建共... 伴随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构建新型文化业态,增强文化服务力和产品供给力,已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的着力点。文章基于浙江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田野调查,创新设计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共建共联模式,提出数智技术与文化空间的双向赋能机制,并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驱动、人才集聚、知识服务五个维度探究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环境差异及功能协同,以期让城乡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城乡融合发展 评价指标 共建共联模式
下载PDF
美术类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7
作者 郭卫宏 刘安骏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2期270-273,共4页
随着艺术全民化趋势的推动与加深,我国艺术产业与艺术教育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美术类高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通过归纳我国美术类高校的建设情况,贴合新的发展需求,提出多核心规划布局、高效的区域组团和校园与周边环境... 随着艺术全民化趋势的推动与加深,我国艺术产业与艺术教育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美术类高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章通过归纳我国美术类高校的建设情况,贴合新的发展需求,提出多核心规划布局、高效的区域组团和校园与周边环境的互相交融三个不同尺度的美术类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策略,以期为日后设计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类高校 美术教育 校园规划 建筑设计
下载PDF
高等教育创新下产业园区战略发展策略研究——以海南黎安国际教育试验区二期规划策划为例
8
作者 涂慧君 陈梦阮 +2 位作者 周聪 石玉明 张琪明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4期22-25,共4页
随着高等教育的创新变革,承接创新知识溢出、产业定位准确的创新园区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相关研究还有所不足。基于高等教育创新下的产业园区特点,文章从产业定位、空间组织、设施环境三个方面搭建战略发展策略框架,包括突出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创新变革,承接创新知识溢出、产业定位准确的创新园区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相关研究还有所不足。基于高等教育创新下的产业园区特点,文章从产业定位、空间组织、设施环境三个方面搭建战略发展策略框架,包括突出高等教育导向的产业设计、面向创新产业多样化需求的空间定制,以及面向创新人群生活的品质化智慧化设施供给,并以海南黎安国际教育试验区二期规划策划为例,探索其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创新 产业园区 战略发展 产业策划
下载PDF
人口转变背景下小学教育空间适应性设计研究
9
作者 胡沈健 刘菲菲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1期47-49,共3页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转变,小学校园面临着学生数量波动、教育需求多样化等挑战,这要求教育空间需进行适应性更新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传统小学教育空间存在功能普适性差、单元联系度弱以及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如何优化小学教育空间,从而适...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转变,小学校园面临着学生数量波动、教育需求多样化等挑战,这要求教育空间需进行适应性更新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传统小学教育空间存在功能普适性差、单元联系度弱以及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如何优化小学教育空间,从而适应当前各方面需求的动态变化,成为当前教育建筑更新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旨在探讨适应人口转变的小学教育空间适应性更新策略,以期为未来小学教育空间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转变 小学 教育空间 适应性设计
下载PDF
社区课后服务空间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10
作者 刘杰 魏蒲桂玲 《低温建筑技术》 2025年第1期7-11,共5页
为构建适用于国内社区课后服务空间的评价体系,文中以成都儿童之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梳理等相关指标体系的整理等多种方法,在了解社区课后服务空间情况的同时,建立成都社区课后服务空间评价的预设指标。通过名义小组讨论法以及德尔菲... 为构建适用于国内社区课后服务空间的评价体系,文中以成都儿童之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梳理等相关指标体系的整理等多种方法,在了解社区课后服务空间情况的同时,建立成都社区课后服务空间评价的预设指标。通过名义小组讨论法以及德尔菲法两种方法对预设指标进行修正,确定最终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构建出了包含3个综合评价层、12个方案层指标和32个详细评价层的成都社区课后服务空间评价体系。最后对成都18处社区课后服务空间进行空间评价并选择其中的6处给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此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社区课后服务空间评价提供借鉴,从而建立适用于当地的社区课后服务空间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课后空间 名义小组讨论法 德尔菲法 空间评价
下载PDF
基于生态理念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11
作者 戴大方 《上海包装》 2025年第3期118-120,共3页
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场所,还是学生陶冶性情、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是践行生态文明的主要举措,既能提升校园的整体品质,又能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概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梳理了生态... 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场所,还是学生陶冶性情、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是践行生态文明的主要举措,既能提升校园的整体品质,又能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概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梳理了生态理念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了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现状,提出了基于生态理念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策略,以期为优化高校校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观设计 生态理念 校园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应用型高校校园实践教学景观设计发展策略
12
作者 刘洋 《现代园艺》 2025年第7期130-132,共3页
应用型高校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高校,强调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社会服务。校园景观作为一所院校最外显的文化符号,能够展示应用特色和专业优势,承担对外宣传和对内教育作用,同时还应承担学科实践教学场地的任务。基于目前应用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是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高校,强调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和社会服务。校园景观作为一所院校最外显的文化符号,能够展示应用特色和专业优势,承担对外宣传和对内教育作用,同时还应承担学科实践教学场地的任务。基于目前应用型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困境,分析应用型高校校园景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探讨了适合应用型高校设计的5种教育教学景观,即实景教学景观、交互教学景观、生态教学景观、文化教育景观以及综合教育景观。通过对应用型高校校园实践教学景观的研究,以期为当前应用型高校的校园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实践教学 景观场景设计 教学创新
下载PDF
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计算及时空特征——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13
作者 张玥明 王静 严帅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15,共14页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 建筑行业的碳中和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侧重点不同,大学校园作为城市中观尺度的空间类型,其碳排放运作规律复杂。当前,大学校园碳排放并没有完全纳入校园规划设计和运行中,可操作性的方案还不明确,影响了大学校园迈向碳中和目标的进程。针对大学校园的减碳,仍要应对“校园空间中影响碳排放的本质因素不清楚、校园碳排放量化模型不统一”的挑战。因此,通过建构大学校园建筑运行碳排放量化分析模型,将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计算实例,建立校园规划设计与碳排放的关系,凝练碳排放时空特征,从而识别校园的减碳潜力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运行碳排放 大学校园 碳排放计算 时空特征 华南理工大学
下载PDF
共生视域下基于城市文脉的校园更新设计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
14
作者 陆文凯 董丹申 +1 位作者 胡慧峰 王静 《华中建筑》 2025年第4期80-85,共6页
大学校园的空间演变始终伴随着城市的更新发展,在校城融合的背景下,二者在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层面都将产生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校城关系发展规律,提出了校城共生的新视域,并从文化视角切片对校城关系进行解读与演绎... 大学校园的空间演变始终伴随着城市的更新发展,在校城融合的背景下,二者在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层面都将产生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校城关系发展规律,提出了校城共生的新视域,并从文化视角切片对校城关系进行解读与演绎。基于校城文化共生理念,提出了立足城市文脉的校园在地更新路径,通过绍兴文理学院更新设计作为实践验证。依托在地文脉基因提取,从形式转译、文化融合、功能共享、边界渗透、机制革新等方向阐释具体策略,以期为存量时代下的大学校园更新设计提供普适具体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园更新 文化共生 城市文脉 设计转译 校城关系
下载PDF
校园+社区(UTOWN)——一种教学生活圈的探讨
15
作者 张健 杨晓川 《建筑与文化》 2025年第2期288-291,共4页
文章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温哥华校区(以下简称“UBC”)与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的校园教学、生活圈的关系为探讨对象,比较国内外大型高校校园教学、生活区的现状。从校区整体规划、交通组织方式、社区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 文章以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温哥华校区(以下简称“UBC”)与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的校园教学、生活圈的关系为探讨对象,比较国内外大型高校校园教学、生活区的现状。从校区整体规划、交通组织方式、社区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UBC的“UTOWN”战略计划,并以华工五山校区作为国内校园典型案例与之进行对比,共同探讨我国校园社区与周边发展改造的方式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 校园社区 教学生活圈 城市互动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建构
16
作者 吴思睿 王军 《新建筑》 2025年第1期106-111,共6页
20世纪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各大学逐步完成了从“传统书院”向“近现代大学”的转变,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产是西安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突破了权威遗产话语的构建模式,对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 20世纪始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安各大学逐步完成了从“传统书院”向“近现代大学”的转变,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产是西安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突破了权威遗产话语的构建模式,对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产的综合价值进行自下而上的挖掘,并运用主观赋权的层次分析法建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旨在建立西安近现代大学校园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和框架,为后续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近现代大学 校园遗产 扎根理论 层次分析法 价值评价
下载PDF
参与性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研究
17
作者 何衡 韩锋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年第4期105-107,共3页
以构建更加人性化、互动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为目标,深入探讨参与理念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影响。本文首先就其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参与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其次,就参与性理念下校园景观设计的原则、策略和实施路... 以构建更加人性化、互动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为目标,深入探讨参与理念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影响。本文首先就其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参与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其次,就参与性理念下校园景观设计的原则、策略和实施路径,包括设计过程的开放性、空间功能的多样性、互动体验的丰富性、生态环保的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校园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最后,本文总结了参与理念对校园园林设计的深远影响,并展望了校园园林设计的未来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性 互动性 可持续性 校园园林设计 生态环保
下载PDF
基于AHP—FCE的大学校园疗愈景观提质设计研究
18
作者 邓盛勇 廖建军 《现代园艺》 2025年第7期79-82,共4页
为改善和优化大学校园疗愈景观系统,以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为样本,通过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综合评价,基于疗愈景观的设计原则,调研4个准则层因子,即空间环境、空间体验、空间功能、空间形态,将其进一步划分出12个指... 为改善和优化大学校园疗愈景观系统,以南华大学红湘校区为样本,通过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FCE)进行综合评价,基于疗愈景观的设计原则,调研4个准则层因子,即空间环境、空间体验、空间功能、空间形态,将其进一步划分出12个指标层因子,搭建完整的景观评价模型,并通过实地考察,选择具备典型意义的样本,以问卷调研的方式收集数据,经过对校园疗愈系统全面的评估,南华大学红湘校区的疗愈景观系统被评定为Ⅲ级,整体上属于较一般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观评价 疗愈景观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唤醒理论
下载PDF
校园景观熟悉度对大学生注意力恢复影响--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19
作者 王茜倩 龚鹏 《现代园艺》 2025年第7期70-74,共5页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各年级学生面临的各类压力也日益增加,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对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将校园景观熟悉度划分为完全熟悉梯度、一般熟悉梯度和完全不熟...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各年级学生面临的各类压力也日益增加,校园作为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对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将校园景观熟悉度划分为完全熟悉梯度、一般熟悉梯度和完全不熟悉梯度3个梯度,通过相关测试确定3个梯度的群体,各梯度群体观看照片进行知觉恢复量表测试,以此开展校园景观熟悉度对大学生注意力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校园景观熟悉度群体的注意力恢复效果呈现显著差异,其中校园景观熟悉度一般的注意力恢复效益最好,其次是完全不熟悉梯度和完全熟悉梯度;在四大景观要素中发现,各熟悉梯度均在水体要素中的注意力恢复效益最好,在建筑要素中的注意力恢复效益最差;在注意力恢复理论的4个特征中发现,延展性特征影响力最大。研究揭示了校园景观熟悉度对大学生注意力恢复影响差异,也为未来校园景观在学生心理层面的恢复建设提供更多有利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熟悉度 景观要素 校园景观 注意力恢复 大学生
下载PDF
西安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20
作者 石丽 《城市建筑》 2025年第2期39-41,共3页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西安明城区内极具地域特色的街区,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浓厚的回坊民族文化特色、复杂的街巷空间肌理,承载着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诉求。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街区公共空间的文化特...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西安明城区内极具地域特色的街区,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浓厚的回坊民族文化特色、复杂的街巷空间肌理,承载着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诉求。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街区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质逐渐弱化,在多重功能需求下,功能失衡问题日益显现。文章聚焦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结合社区人群分析、功能优化方案探索,从历史及地域特色文化保护、功能复合、社区参与等方面提出系统性的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旨在协调传统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与综合价值,为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 公共空间 活力更新 历史保护 社区参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