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0篇文章
< 1 2 1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号道岔区铺设减振垫浮置板的行车安全性及舒适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曾志平 曾强 +4 位作者 郭无极 王卫东 李秋义 何永春 岑尧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5-1024,共10页
地铁道岔区在基本轨、尖轨处以及道岔钢轨接头处存在大量钢轨不连续地段,轮轨相互作用强烈,轨道系统振动明显,减振垫浮置板轨道作为一种高等减振措施已应用于地铁线路道岔区。为探究减振垫浮置板应用于9号道岔的适用性,并作为减振地段... 地铁道岔区在基本轨、尖轨处以及道岔钢轨接头处存在大量钢轨不连续地段,轮轨相互作用强烈,轨道系统振动明显,减振垫浮置板轨道作为一种高等减振措施已应用于地铁线路道岔区。为探究减振垫浮置板应用于9号道岔的适用性,并作为减振地段与普通无砟轨道的过渡段的可行性,以某地铁高架9号道岔为研究对象,建立桥上道岔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地铁B型车在120 km/h直向过岔和30 km/h侧向过岔的情况下,列车的行车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轨下结构形变。对比在9号单开道岔区域设置的2种刚度过渡方式的优劣及其减振效果,较为系统地论证了在9号道岔区域铺设减振垫浮置板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列车通过铺设减振垫浮置板的9号道岔区域时,浮置板位移极值出现在转辙区域和心轨区域,最大位移出现在尖轨位置,可增大尖轨处单板橡胶垫支承刚度,以保证轨道结构变形均匀;2)列车逆向侧向通过设置过渡段的减振垫浮置板道岔区时,2级过渡方式的车体最大垂向加速度、最大横向加速度、最大脱轨系数、最大轮重减载率、轨道刚度变化率以及减振效果等指标均优于1级过渡方式;3)在道岔区铺设减振垫浮置板,列车直向和侧向通过时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均能满足相关评价指标,且2级过渡方式更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道岔区减振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垫浮置板 道岔 过渡段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轨道刚度变化率
下载PDF
市域(郊)铁路桥上无缝道岔至梁缝距离研究
2
作者 韩志刚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8,共8页
市域(郊)铁路桥梁占比高,结合车站配线设计,道岔不可避免需要设置在高架站前后的道岔连续梁上。考虑市域(郊)铁路采用的道岔型号、桥梁结构及设计荷载与高速铁路明显不同,桥上无缝道岔至梁缝距离研究相对缺乏。由于市域(郊)铁路设计速... 市域(郊)铁路桥梁占比高,结合车站配线设计,道岔不可避免需要设置在高架站前后的道岔连续梁上。考虑市域(郊)铁路采用的道岔型号、桥梁结构及设计荷载与高速铁路明显不同,桥上无缝道岔至梁缝距离研究相对缺乏。由于市域(郊)铁路设计速度比地铁高,轮轨作用力大,轮轨之间的振动和冲击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因此,桥上道岔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技术。基于“道岔-桥梁”相互作用原理,建立“岔-板-梁-墩”一体化12号无砟轨道、无缝道岔有限元模型,对常用的单开道岔、4.3 m线间距渡线道岔至梁缝距离开展计算分析并研究其影响规律,以道岔钢轨强度、尖轨尖端位移值、心轨尖端位移值、转辙机处基本轨与桥梁相对位移值及断缝值为限值条件,提出市域(郊)铁路桥上无缝道岔至梁缝合理距离限值。研究结果表明:桥上无缝道岔始终端距梁缝距离越大,尖轨尖端位移、心轨尖端位移和转辙机处基本轨与桥梁相对位移明显减小,道岔钢轨伸缩力和制动力计算结果差异不大;温暖地区道岔始端、终端至梁缝距离不小于10 m,寒冷地区道岔始端、终端至梁缝距离不小于18 m,相关研究成果纳入《市域(郊)铁路设计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郊)铁路 桥上无缝道岔 车站配线 无砟轨道 钢轨强度 断缝值
下载PDF
复杂条件下道岔主要病害的整治措施
3
作者 王阿利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5-49,共5页
高海拔、强紫外线、冻土等复杂环境及线路条件对道岔现有结构、扣件系统、跨区间无缝线路等关键技术的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提高道岔产品的安全性能,减少缺氧环境下的维护作业量,本文调研了复杂条件下道岔的主要病害,并提出针对性... 高海拔、强紫外线、冻土等复杂环境及线路条件对道岔现有结构、扣件系统、跨区间无缝线路等关键技术的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提高道岔产品的安全性能,减少缺氧环境下的维护作业量,本文调研了复杂条件下道岔的主要病害,并提出针对性整治措施。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优化道岔平面线形和尖轨结构、材质、制造工艺,延长曲线尖轨的服役寿命;通过优化辙叉结构、材料成分及制造工艺,解决心轨裂纹及剥落掉块问题;通过采用岔枕预埋铁座式扣件、加强型Ⅱ型弹条及弹性夹,提升扣件系统稳定性能;通过采用防护电务整体式岔枕,顶铁和间隔铁预留融雪加热条安装空间,避免冰雪及异物干扰电务转换系统,改善了工电接口;通过采用60AT2钢轨、辊轮装置,对台板进行减摩处理,减小了道岔扳动力;通过设置螺栓防松机构,减少了道岔维护作业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病害 整治措施 服役寿命 扣件稳定性 道岔电务转换 维护作业量
下载PDF
新型高速道岔结构研发及列车过岔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鹏飞 杨奥闯 张庆欢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9,共6页
为了减小尖轨对列车高速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发了一种新型高速道岔转辙器结构。新型转辙器去掉了既有结构中的尖轨,全部采用标准60 kg/m钢轨的轨头断面;转辙轨一端固定,另一端可左右转动,从而实现转向。基于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理论,分... 为了减小尖轨对列车高速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发了一种新型高速道岔转辙器结构。新型转辙器去掉了既有结构中的尖轨,全部采用标准60 kg/m钢轨的轨头断面;转辙轨一端固定,另一端可左右转动,从而实现转向。基于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理论,分别建立标准18号道岔、新型道岔模型以及CRH_(2)型车的单车模型;通过与标准道岔对比,分析列车侧逆向通过新型道岔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与标准道岔相比,列车侧逆向通过新型道岔时,在转辙器区域脱轨系数由0.49降为0.32,降低34.69%;轮轨横向力峰值由40.24 kN降为26.51 kN,降低34.12%;轮轨垂向力峰值由90.71 kN降到84.66 kN,降低6.67%。列车通过新型道岔时轮重减载率在跟端轨缝位置出现突变,在转辙器区域优于标准道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 动力学仿真 新型转辙器 安全性评价 跟端轨缝
下载PDF
桥墩温度变化对桥上道岔动力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徐浩 林红松 +1 位作者 曹保 潘自立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7,共7页
道岔是铁路线路的薄弱环节,是影响行车平稳性与安全性的关键设备。随着我国西南山区铁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出现大量高墩大跨桥梁,温度作用下相邻高墩差将引起轨道不平顺,从而影响桥上无砟道岔的动力特性。为研究温度作用下相邻桥墩高度差... 道岔是铁路线路的薄弱环节,是影响行车平稳性与安全性的关键设备。随着我国西南山区铁路的建设,不可避免出现大量高墩大跨桥梁,温度作用下相邻高墩差将引起轨道不平顺,从而影响桥上无砟道岔的动力特性。为研究温度作用下相邻桥墩高度差对连续梁上道岔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某(40+56+40)m变宽连续梁上18号道岔为研究对象,采用UM软件和ANSYS联合仿真,建立列车-道岔-桥梁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温度作用下桥墩变形引起的轨道变形对道岔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桥墩升降温对钢轨竖向变形影响较大,当相邻桥墩高度差为29.5 m,桥墩温度变化为30℃时,钢轨最大竖向变形为20.97 mm,出现在桥墩最高处;桥墩高差仅对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有影响,对轮轨力、车辆安全性、平稳性和道岔变形基本无影响;桥墩升温30℃时,高速列车以385 km/h速度直向通过道岔时车体振动加速度从0.05 m/s^(2)增大至0.13 m/s^(2),高速列车以90 km/h速度侧向通过道岔时加速度从0.04 m/s^(2)增大至0.10 m/s^(2);桥墩降温30℃时,高速列车以385 km/h速度直向通过道岔时车体振动加速度从0.05 m/s^(2)增大至0.12 m/s^(2),高速列车以90 km/h速度侧向通过道岔时加速度从0.04 m/s^(2)增大至0.10 m/s^(2);当相邻桥墩高度差为29.5 m时,桥上无砟道岔系统的动力特性指标均满足规范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桥墩高差 道岔 连续梁 动力学模型 动力特性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大坡度地铁道岔钢轨爬行分析
6
作者 王天 马前涛 +4 位作者 郑兆光 杨健 方嘉晟 陈嵘 徐井芒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1-196,203,共7页
[目的]当道岔铺设在坡道上时会由于列车的循环制动导致轨道的纵向力有所增加,进而产生不均匀的钢轨爬行现象,使得道岔的受力变形规律更为复杂,甚至会影响道岔的正常服役使用,因此需对循环制动荷载作用下的大坡度道岔钢轨受力变形特征进... [目的]当道岔铺设在坡道上时会由于列车的循环制动导致轨道的纵向力有所增加,进而产生不均匀的钢轨爬行现象,使得道岔的受力变形规律更为复杂,甚至会影响道岔的正常服役使用,因此需对循环制动荷载作用下的大坡度道岔钢轨受力变形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开展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扣件纵向阻力试验,建立了9号道岔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道岔钢轨爬行规律。[结果及结论]扣件系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会出现阻力退化现象;在第1次列车制动后,道岔钢轨的爬行量最大;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钢轨累积爬行增长量会随着循环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于稳定;坡度的存在会显著增大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钢轨爬行量;列车荷载形式对循环制动荷载作用下道岔钢轨的爬行量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大坡道道岔 钢轨爬行量
下载PDF
尖轨端面复杂廓形机器人铣削轨迹规划方法
7
作者 吴志伟 樊文刚 +3 位作者 李江 张峻瑞 吴昌昕 刘弋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5,共14页
铁路道岔尖轨数控成型铣削后的打磨抛光目前普遍由人工完成,存在效率低、质量一致性差和漏打磨等问题,难以满足尖轨高效高质加工需求。而将工业机器人铣削技术应用到打磨抛光工序中虽可提升尖轨制造自动化水平,但尖轨端面廓形的复杂多... 铁路道岔尖轨数控成型铣削后的打磨抛光目前普遍由人工完成,存在效率低、质量一致性差和漏打磨等问题,难以满足尖轨高效高质加工需求。而将工业机器人铣削技术应用到打磨抛光工序中虽可提升尖轨制造自动化水平,但尖轨端面廓形的复杂多变以及机器人存在的弱刚性又导致其加工轨迹平滑度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需要对尖轨端面复杂廓形机器人铣削轨迹规划方法进行创新。首先,基于MD-H参数法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并分析其运动特性;然后,采用三次NURBS曲线对尖轨端面廓形进行参数化描述,以铣削作业法向刚度性能指标作为优化目标,建立轨迹点姿态优化模型;同时,考虑机器人关节连续性约束,建立机器人铣削轨迹姿态规划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S型曲线算法实现机器人铣削速度规划;最后,通过仿真和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解决了外凸夹角区域的“过切”和“跳刀”问题,加工后尖轨端面廓形更为平滑,能满足尖轨制造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道岔 尖轨 工业机器人 铣削技术 轨迹规划 NURBS曲线
下载PDF
城轨14号道岔轨道刚度规律及低动力设计
8
作者 李智恒 周华龙 +1 位作者 徐井芒 周昌盛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6,共6页
为研究侧向过岔速度更高的国产14号无砟道岔轨道刚度分布规律,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城轨14号道岔轨道刚度计算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轨下胶垫、板下胶垫、钢轨类型、滑床台等部件的影响,重点分析了14号道岔整体刚度纵向分布的变化规律,并... 为研究侧向过岔速度更高的国产14号无砟道岔轨道刚度分布规律,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城轨14号道岔轨道刚度计算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轨下胶垫、板下胶垫、钢轨类型、滑床台等部件的影响,重点分析了14号道岔整体刚度纵向分布的变化规律,并针对轨道刚度分布不均匀进行了低动力设计。结果表明:城轨14号单开道岔轨道竖向刚度沿线路纵向不均匀分布,其中连接部分刚度最小,转辙器部分刚度最大值为连接部分的1.5倍,辙叉部分刚度最大值为连接部分的2.0倍;通过低动力设计,钢轨整体刚度纵向变化率最大值从207.4%降至121.6%,钢轨挠度变化率全部降至0.3 mm/m以内,能够满足城轨14号道岔的运输组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轨道刚度 数值计算 道岔 低动力设计
下载PDF
高速铁路千米级主跨悬索桥线-桥垂向变形映射关系分析
9
作者 刘万里 蔡小培 +2 位作者 牛留斌 钟阳龙 钟子杰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4-173,共10页
为研究千米级悬索桥线-桥垂向变形映射关系,逐层分析有砟轨道层间传力特性,建立悬索桥垂向变形与轨面几何形态的映射解析模型,并对映射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桥梁变形波长大于16 m时,线-桥垂向变形可视为完全映射... 为研究千米级悬索桥线-桥垂向变形映射关系,逐层分析有砟轨道层间传力特性,建立悬索桥垂向变形与轨面几何形态的映射解析模型,并对映射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桥梁变形波长大于16 m时,线-桥垂向变形可视为完全映射,波长小于16 m时,线-桥位移有所差异;扣件和道床刚度主要影响波长16 m以下的线-桥垂向变形映射关系;悬索桥上线路平顺性表现出显著的温度敏感性,影响桥上线路垂向不平顺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主缆、主塔、吊杆和主梁;墩塔沉降作用下桥上线路产生不平顺的主要范围集中在桥梁边跨和主塔附近;桥上线路特征波长主要为28、14、28、56 m,分别对应桥梁的横梁间距、节间间距、标准节间长度和4倍节间间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索桥 有砟轨道 映射关系 轨道不平顺 特征波长
下载PDF
插入道岔施工对运营高速道岔锁定轨温变化影响试验
10
作者 谢铠泽 代玮武 +2 位作者 李义强 杨观星 朱学伟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为研究插入道岔施工(Turnout Inserting Construction,TIC)对既有高速道岔锁定轨温(StressFree Rail Temperature of Existing high-speed Turnout,SFRTET)的影响,提出基于双向应变法的锁定轨温变化测试方案,推导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锁定... 为研究插入道岔施工(Turnout Inserting Construction,TIC)对既有高速道岔锁定轨温(StressFree Rail Temperature of Existing high-speed Turnout,SFRTET)的影响,提出基于双向应变法的锁定轨温变化测试方案,推导不同因素影响下的锁定轨温变化测量原理,确定监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并开展道岔锁定轨温变化现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锁定轨温变化监测方法确定的传感器安装时轨温与实测数据差异仅1.4%,验证了测试方案的合理性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高速道岔的锁定轨温会受插入道岔各工序施工的影响,其在轨道结构拆除、轨道结构施工、道岔形位精调和工电联调3个工序中表现出显著的动态变化特征,即锁定轨温经历多次循环变化才达到稳定状态;既有高速道岔锁定轨温受侧股钢轨重新焊接施工影响最为显著,尤其是靠近焊接位置的侧股钢轨,其锁定轨温变化达12.87℃,建议侧股钢轨重新焊接工序尽可能选择在轨温接近既有道岔原锁定轨温时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道工程 高速道岔 锁定轨温 运营铁路 测试原理
下载PDF
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钢轨抗倾翻性能全参数化计算方法
11
作者 杜香刚 王继军 +2 位作者 王卫东 朱光楠 张爽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5-1444,共10页
列车通过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时,扣件和弹性支承块的弹性叠加容易使钢轨倾翻角和轨头横移量显著增大,导致动态轨距扩大,进而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综合考虑轮轨激励形式及其载荷作用关系(包括轮轨垂向力的准静态成分、动态成... 列车通过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时,扣件和弹性支承块的弹性叠加容易使钢轨倾翻角和轨头横移量显著增大,导致动态轨距扩大,进而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平稳性。综合考虑轮轨激励形式及其载荷作用关系(包括轮轨垂向力的准静态成分、动态成分及其作用位置、轮轨水平力及其作用位置以及钢轨廓形等)、扣件系统力学特性及其几何参数(包括扣件系统的垂向及横向刚度和阻尼以及外形尺寸等)、弹性支承块力学特性及其几何参数(包括弹性支承块的各向刚度、模量、泊松比以及外形尺寸等),建立准确的力学分析模型和几何关系模型,全面清晰地表征了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受力特点。基于力矩平衡计算原理,提出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钢轨抗倾翻性能全参数化计算方法,根据单节点实尺模型残余变形试验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修正,若考虑消除初始装配间隙影响,支承块间距扩大理论计算值增加0.04 mm加以修正,轨距扩大量应增加0.2 mm加以修正,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单节点实尺模型试验结果与传统实体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证明数据吻合度极高。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全参数计算方法与单节点实尺模型试验结果、实体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吻合程度良好;利用本文所提出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钢轨抗倾翻性能全参数化计算方法,可以高效准确地开展多参数敏感性分析;能够为不同运营条件下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及其部件优化提供设计依据,并奠定充分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 钢轨抗倾翻性能 轨距保持能力 实尺模型试验 全参数化计算方法
下载PDF
基于AMCPSO优化Kriging插值的温度补偿方法研究
12
作者 张森 王大志 +3 位作者 黄晨涛 陈相吉 郑晓虎 刘梦哲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2-353,共12页
为了降低温度变化对转换力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自适应变异混沌粒子群算法(AMCPSO)优化Kriging插值的温度补偿算法(AMCPSO-Kriging)。研发转换力传感器,分析温度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建立温度补偿标定实验平台,通过标定实验获... 为了降低温度变化对转换力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自适应变异混沌粒子群算法(AMCPSO)优化Kriging插值的温度补偿算法(AMCPSO-Kriging)。研发转换力传感器,分析温度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建立温度补偿标定实验平台,通过标定实验获得建立温度补偿模型所需要的样本集,采用数据稀疏化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优化。通过Kriging插值构建了温度补偿模型,利用AMCPSO算法以交叉验证方式下模型预测产生的均方根误差和作为适应度函数,对Kriging插值中的范围参数θ和平滑度参数pk进行寻优求解,得到性能最佳的温度补偿模型。基于AMCPSO-Kriging温度补偿模型对转换力传感器的测量效果进行实验验证,与标准力传感器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对样本数据进行稀疏化处理,算法平均运行时间从1076 s减少到6 s,提高了温度补偿算法的运行效率。在−20~70℃温度范围内,经过AMCPSO算法优化的Kriging模型有效提高了转换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相比于未经AMCPSO算法优化的Kriging插值,转换力传感器测量的平均满量程误差从1.2%FS降低到0.6%FS。通过现场实验验证温度补偿的效果,转换力传感器测量的绝对误差在70 N以内,最大满量程误差为2.3%FS。所提出的温度补偿方法有效消除了温度对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满足铁路工况使用要求,对转换力传感器在铁路上实际运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力传感器 温度补偿 标定实验 KRIGING插值 自适应变异混沌粒子群优化算法
下载PDF
市域铁路60 kg/m钢轨12号可动心轨无砟道岔设计
13
作者 严安宁 王阿利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0,共5页
研究目的:市域铁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多个城市已建或正建。道岔是轨道线路的薄弱环节,是影响列车安全平稳通过的关键因素。为保障高密度运营和减少日常维修,市域铁路轨下基础以无砟轨道为主,但配套的无砟道岔较... 研究目的:市域铁路对城市和区域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多个城市已建或正建。道岔是轨道线路的薄弱环节,是影响列车安全平稳通过的关键因素。为保障高密度运营和减少日常维修,市域铁路轨下基础以无砟轨道为主,但配套的无砟道岔较少,有必要为正线设计60 kg/m钢轨12号可动心轨无砟道岔。研究结论:(1)通过采用复曲线道岔平面线型,提升了列车侧向通行的平顺性;(2)通过优化尖端结构,延长了曲线尖轨服役寿命;(3)通过采用可动心轨辙叉,解决了轮轨噪声扰民问题;(4)通过设置防跳机构,避免了列车高速过岔时尖轨、心轨跳动;(5)通过研究尖轨和辙叉跟端传力机构,保障了岔区无缝线路的实现;(6)通过优化滑床板和护轨垫板结构,增强了钢轨扣压稳定性;(7)通过研发三元乙丙橡胶扣件系统,满足了无砟道床低刚度要求;(8)本文研究成果对铁路科研单位及道岔制造厂家在市域铁路道岔设计研究方面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无砟道岔 结构设计 可动心轨辙叉
下载PDF
高速铁路道岔的大修周期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东升 司道林 王璞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基于高速道岔钢轨及弹性铁垫板的部件劣化规律,提出高速道岔大修周期建议。结果表明:高速道岔混凝土岔枕及无砟轨道设计使用寿命较长,大修应以成组更换道岔钢轨及联结零件为主;成组更换道岔曲外股钢轨应以辙叉翼轨侧面磨耗达到8 mm重伤... 基于高速道岔钢轨及弹性铁垫板的部件劣化规律,提出高速道岔大修周期建议。结果表明:高速道岔混凝土岔枕及无砟轨道设计使用寿命较长,大修应以成组更换道岔钢轨及联结零件为主;成组更换道岔曲外股钢轨应以辙叉翼轨侧面磨耗达到8 mm重伤限值为准,宜按照维修进行更换。成组更换道岔钢轨的周期为通过总质量450~900 Mt或服役时间19~45年,更换道岔弹性铁垫板的周期宜定为20年。建议高速道岔成组更换钢轨及联结零件的大修周期定为年通过总质量600 Mt或服役时间20年,且应根据道岔实际状态评估后决定是否列入大修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道岔 修理 磨耗速率 大修周期
下载PDF
悬挂式轨道梁与道岔梁间锁定补偿机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舟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0,259,共5页
[目的]为了补偿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中移动式道岔在轨道梁与道岔梁接口之间预留的转辙安全缝隙,实现道岔转辙到位的可靠锁定,提高列车通过岔区时的安全性及旅客舒适度,提出一种梁间锁定补偿一体化机构,即锁定与补偿功能共用一处动力源,... [目的]为了补偿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中移动式道岔在轨道梁与道岔梁接口之间预留的转辙安全缝隙,实现道岔转辙到位的可靠锁定,提高列车通过岔区时的安全性及旅客舒适度,提出一种梁间锁定补偿一体化机构,即锁定与补偿功能共用一处动力源,实现道岔转辙到位后先锁定再补偿的时序要求。[方法]介绍了悬挂式单轨道岔的应用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场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悬挂式轨道梁与道岔梁的梁间锁定补偿机构的设计组成,并对该机构的运动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及结论]所提锁定补偿机构整体外形结构尺寸紧凑,能够满足悬挂式单轨移动式道岔梁与轨道梁之间狭小的安装空间。该机构通过一体化连杆的空间布局设计实现了梁间的可靠锁定、道岔梁与轨道梁间的接缝补偿,以及满足了锁定与补偿两处功能先锁定再补偿的时序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挂式轨道交通 轨道梁 锁定补偿机构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14号道岔的行车组织效率分析
16
作者 刘宇航 张超 +1 位作者 周华龙 周昌盛 《四川建筑》 2024年第4期105-107,共3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长大编组线路逐渐增多,高密度折返、快慢车运行等均对道岔侧向通过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我国地铁A8编组线路的站前折返能力及快慢车线路的行车功能,就侧向通过速度更高的14号道岔和既有12号道岔进行了行...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长大编组线路逐渐增多,高密度折返、快慢车运行等均对道岔侧向通过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我国地铁A8编组线路的站前折返能力及快慢车线路的行车功能,就侧向通过速度更高的14号道岔和既有12号道岔进行了行车组织效率分析,结果表明:14号道岔可满足“大编组高密度”线路的折返能力及快慢车线路的行车需求,提高了地铁运输能力、运输效率以及旅客舒适度,在国内地铁行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号道岔 长大编组 高密度折返 快慢车运行
下载PDF
高速道岔组装式滑床台板传力特征及服役性能研究
17
作者 易强 王树国 +1 位作者 杨东升 谷永磊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9,共9页
为探明高速铁路道岔基本轨轨底疲劳伤损原因,开展组装式滑床台板传力特征及服役性能研究。建立转辙器基本轨受力分析模型,研究两点与平面扣压式滑床台板条件下基本轨轨底应力特征,结合基本轨轨底材质疲劳试验与转辙器组装疲劳试验,评估... 为探明高速铁路道岔基本轨轨底疲劳伤损原因,开展组装式滑床台板传力特征及服役性能研究。建立转辙器基本轨受力分析模型,研究两点与平面扣压式滑床台板条件下基本轨轨底应力特征,结合基本轨轨底材质疲劳试验与转辙器组装疲劳试验,评估两点与平面扣压式滑床台板对基本轨服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点扣压式滑床台板使得基本轨轨底形成应力集中,且扣压点对应的轨底下表面以受拉为主;130~190 kN疲劳荷载条件下,两点扣压式滑床台板可使得基本轨轨底最大应力达611.2 MPa,已经超出基本轨轨底疲劳极限,而平面扣压式滑床台板对应的基本轨轨底最大应力为237.5 MPa,相对两点扣压结构降低50%~60%;转辙器结构组装状态对基本轨服役性能影响显著,基本轨轨底应力与尖轨-滑床台接触状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道岔 基本轨疲劳 滑床台板 传力特征 疲劳试验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区振动源强特征与减振措施效果试验研究
18
作者 易强 赵磊 +1 位作者 高原 王树国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54-1865,共12页
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区结构状态复杂且存在固有不平顺,从而导致环境振动噪声增强。为探明岔区振动产生机理以及不同减振措施对道岔区振动源强的影响规律,以普通整体道床、减振器扣件以及钢弹簧浮置板道岔为试验对象,分别于岔前、转辙器轮... 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区结构状态复杂且存在固有不平顺,从而导致环境振动噪声增强。为探明岔区振动产生机理以及不同减振措施对道岔区振动源强的影响规律,以普通整体道床、减振器扣件以及钢弹簧浮置板道岔为试验对象,分别于岔前、转辙器轮载过渡区、转辙器跟端、连接部分以及辙叉区5个断面布置测点,测试岔区不同位置隧道壁垂向与横向振动响应,并从频域、时频域以及Z振级角度分析不同减振道岔的源强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整体道床道岔区振动源强主频位于50~100 Hz,与区间线路相似。但由于左右轨下刚度差异,辙叉区P2共振主频存在双峰值特征,且辙叉区存在有害空间,导致隧道壁50~200 Hz振动响应幅值较高,振动源强相对于其他断面增大3~5 dB。虽然转辙器区也存在轮载过渡,但转辙器区隧道壁垂向振动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加剧。岔区隧道壁横向振动不可忽视,减振扣件区段隧道壁横向振动甚至高于垂向振动。减振扣件和钢弹簧浮置板道岔均可抑制50 Hz以上的隧道壁振动,但减振扣件使得车辆簧下质量-道岔P2共振频率降低至40 Hz,从而在该频率位置存在较高振动响应峰值。采用分频最大振级以及最大Z振级进行对比,道岔减振器扣件减振量相对较低,而钢弹簧浮置板减振效果良好,减振量在15 dB左右。试验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道岔区振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道岔 振动源强 减振措施 Z振级
下载PDF
A framework for dynamic modelling of railway track switches considering the switch blades,actuators and control systems
19
作者 Saikat Dutta Tim Harrison +2 位作者 Christopher Ward Roger Dixon Phil Winship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EI 2024年第2期162-176,共15页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of a novel methodology that can be followed to develop a simulation twin of a railway track switch system to test the functionality in a digital...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development and demonstration of a novel methodology that can be followed to develop a simulation twin of a railway track switch system to test the functionality in a digital environment.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globally,railway track switches are used to allow trains to change routes;they are a key part of all railway networks.However,because track switches are single points of failure and safety-critical,their inability to operate correctly can cause significant delays and concomitant costs.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switches during operation,this paper has developed a full simulation twin of a complete track switch system.The approach fuses finite element for the rail bending and motion,with physics-based models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 system and the control system.Hence,it provides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the design space around the dynamic operation of new switches and switch machines before they are built.This is useful for looking at the modification or monitoring of existing switches,and it becomes even more important when new switch concepts are being considered and evaluated.The simulation is capable of running in real time or faster meaning designs can be iterated and checked interactively.The paper describes the modelling approach,demonstrates the methodology by developing the system model for a novel“REPOINT”switch system,and evaluates the system level performance against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the switch.In the context of that case study,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new actuation system as designed can meet(and exceed)the system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and that the fault tolerance built into the actuation ensures continued operation after a single actuator fail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ilway track switch Mathematical modelling Redundant actuatio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下载PDF
地铁车辆段小号码道岔区域车辆脱轨仿真分析
20
作者 何志平 李春阳 +2 位作者 戴源廷 陈佟越 朱彬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7-90,共4页
[目的]小号码道岔在城市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车辆段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其转辙角偏大的特征使车辆在通过道岔时存在脱轨的风险。研究地铁车辆段道岔心轨位置处车辆脱轨的原因很有必要。[方法]逐步建立轮对、转向架子模型和单节车厢模... [目的]小号码道岔在城市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车辆段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其转辙角偏大的特征使车辆在通过道岔时存在脱轨的风险。研究地铁车辆段道岔心轨位置处车辆脱轨的原因很有必要。[方法]逐步建立轮对、转向架子模型和单节车厢模型,然后用铰接的方式将所有车厢连接形成整车模型。在道岔前方设置直线段以消除车辆起动的影响。通过线性内插得到整个道岔区域的相应轨道截面,然后导入到软件中计算。选取轮对横移量、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车速、车轮踏面型式、钢轨竖向刚度等因素对列车脱轨风险的影响规律。[结果及结论]由仿真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当车速过大时,轮重减载率会大幅超标,因此建议列车通过道岔时车速控制在5 km/h以内;当车轮采用LMX型踏面时,车辆会相对平稳地通过辙叉区的有害空间,有利于降低列车的脱轨风险;列车在通过钢轨竖向刚度为200 MN/m的道岔时更易发生脱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车辆段 小号码道岔 车辆脱轨仿真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