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风区段开孔式挡风墙对正馈线气动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张友鹏 冯强 +1 位作者 赵珊鹏 王思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53,共11页
兰新高速铁路常年遭受风灾,挡风墙的修建虽有效防止了列车倾覆,但加剧了接触网正馈线的舞动。针对大风区段既有挡风墙“防车不防网”的不足,通过设计一种开孔式挡风墙,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建立计算域模型,对挡风墙的防风效果进行评估,并仿... 兰新高速铁路常年遭受风灾,挡风墙的修建虽有效防止了列车倾覆,但加剧了接触网正馈线的舞动。针对大风区段既有挡风墙“防车不防网”的不足,通过设计一种开孔式挡风墙,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建立计算域模型,对挡风墙的防风效果进行评估,并仿真分析挡风墙孔隙率及开孔角度对于正馈线气动特性响应的规律。结果表明:挡风墙设置一定孔隙率后,会冲击挡风墙后形成的旋涡流场,使流场趋于平稳;随着孔隙率的增大挡风墙尾流接触网正馈线位置处气流增速区范围大幅减小,且正馈线气动力系数呈明显降低趋势;当挡风墙孔隙率为0.3时,挡风墙背风侧风速残余系数为0.46~0.69,此时正馈线升、阻力系数下降率分别超过41.56%和24.59%;在孔隙率为0.3,且挡风墙设置150°开孔角度时,正馈线气动力系数相较其他角度降幅明显,从而对于正馈线的舞动可以起到进一步的抑制作用。研究成果可为兰新高铁大风区段接触网正馈线舞动防治及挡风墙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新高铁 挡风墙 防风效果 正馈线 气动特性
下载PDF
大风区接触网线路参数对附加导线舞动的影响
2
作者 赵珊鹏 陈智涛 +3 位作者 张友鹏 王思华 葛威 张鹏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3,共10页
针对大风环境下兰新高速铁路接触网附加导线发生剧烈舞动以及线间放电的现象,依据接触网附加导线结构特点,建立了附加导线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对附加导线进行找形计算。采用谐波叠加法模拟接触网附加导线处的随机风场,并对导线模型施加风... 针对大风环境下兰新高速铁路接触网附加导线发生剧烈舞动以及线间放电的现象,依据接触网附加导线结构特点,建立了附加导线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对附加导线进行找形计算。采用谐波叠加法模拟接触网附加导线处的随机风场,并对导线模型施加风荷载,利用无条件稳定Newmark法以及荷载增量法,分析接触网线路参数对附加导线舞动及线间距离的影响规律,并给出相应的舞动防治措施。结果表明:40 m及更小档距对导线在低风速及高风速下的舞动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将附加导线运行张力提高至6.5 kN,导线阻尼比提高至1.5%及以上能有效降低两条导线的舞动剧烈程度;接触网附加导线的档距过大,运行张力及阻尼比过小,将导致导线舞动时悬挂点张力过大,易引起导线掉线、断线等事故;随附加导线档距减小、运行张力及阻尼比增大,线间最小距离呈递增趋势;不同线路参数下(档距、运行张力及阻尼比)附加导线舞动时线间最小距离均随风速增大出现减小趋势。本研究可为兰新高铁大风区段接触网附加导线舞动及线间放电的防治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动特性 线间最小距离 附加导线 接触网 兰新高铁
下载PDF
基于BIM参数化建模的接触网吊弦计算在京张高速铁路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王震宇 武鹏 +1 位作者 马露露 边原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3,共7页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的快速增长以及信息化、智能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工程设计人员对接触网悬挂的安装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吊弦长度计算是接触网悬挂的重中之重。针对基于BIM参数化建模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弹性链型悬挂吊弦长度的计算影响... 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的快速增长以及信息化、智能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工程设计人员对接触网悬挂的安装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吊弦长度计算是接触网悬挂的重中之重。针对基于BIM参数化建模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弹性链型悬挂吊弦长度的计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跨距、第一吊弦距离、结构高度、线材参数、曲线要素等影响吊弦长度计算的关键因素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影响吊弦长度的关键因素及变化规律,明确统一的现场测量标准,并通过BIM轻量化平台进行参数化应用,将测量、计算和BIM参数化3部分形成闭环控制,为现场测量和计算提供依据,有效提高吊弦计算的精度,实现施工安装模拟由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各环节间数据互联互通,最终为形成高品质的弓网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参数化建模 吊弦长度 跨距 第一吊弦距离 承力索弛度 结构高度 曲线要素 轻量化展示
下载PDF
接触网简单链型悬挂目标速度适应性仿真研究
4
作者 张珹 韩栋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第18期62-65,共4页
该文为研究接触网简单链型悬挂方式下的目标速度适应性情况,选定接触线和承力索张力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不同速度等级下接触网简单链型悬挂弓网动态仿真模型,开展弓网动态仿真。结果表明,接触线张力为20 kN和承力索张力为15 kN的组合,适用... 该文为研究接触网简单链型悬挂方式下的目标速度适应性情况,选定接触线和承力索张力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不同速度等级下接触网简单链型悬挂弓网动态仿真模型,开展弓网动态仿真。结果表明,接触线张力为20 kN和承力索张力为15 kN的组合,适用于200 km/h及以下线路;当速度超过250 km/h采用简单链型悬挂时,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需根据线路运行情况合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简单链悬挂 目标速度 弓网仿真 动态仿真
下载PDF
高速铁路接触网弹性吊索张力非接触测量方法
5
作者 陈俊卿 刘继冬 +2 位作者 关金发 吴积钦 陈维荣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824-2834,共11页
为提升高速铁路接触网弹性吊索的服役可靠性与维修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形状反演计算的接触网弹性吊索张力非接触测量方法。首先基于几何原理,定义了表征弹性吊索状态的接触网几何特征参数,并建立基于线路坡道信息的接触网高度修正模型;... 为提升高速铁路接触网弹性吊索的服役可靠性与维修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形状反演计算的接触网弹性吊索张力非接触测量方法。首先基于几何原理,定义了表征弹性吊索状态的接触网几何特征参数,并建立基于线路坡道信息的接触网高度修正模型;然后基于抛物线方程,通过对带张力非等高悬挂绳索的受力分析求解出弹性吊索上的吊弦力,再结合力矩平衡原理,推导了接触网几何参数、吊弦力与弹性吊索变形量的静力学关系,建立了弹性吊索的张力与接触网几何形状解析模型。试验表明,相较于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该解析模型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3%;相较于11组不同线路位置下弹性吊索张力的直接测量结果,该解析模型的相对偏差平均值为3.8%,验证了该模型的计算精度与工程适用性。利用行业既有技术非接触式测量接触网几何形状参数,再通过该解析模型反演计算弹性吊索张力,实现了弹性吊索张力的非接触测量,从而避免了接触式测量的繁琐准备工作与高空作业风险,大幅度降低了测量所需的配合人员数量,实现了弹性吊索的张力带电监测与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测量 张力 高速铁路 接触网 弹性吊索
下载PDF
单/双承力索桥梁接触网设计风荷载研究
6
作者 代笑颜 牛华伟 +2 位作者 杨佳 陈奋飞 陈政清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94-2802,共9页
为解决桥梁接触网设计风荷载取值问题,提出桥梁接触网设计风速及风荷载的修正方法。通过桥梁节段及风屏障缩尺模型风洞试验,确定某桁架桥梁接触网的桥梁断面及风屏障的风速修正系数;通过刚性节段模型测力风洞试验,确定了单承力索、双承... 为解决桥梁接触网设计风荷载取值问题,提出桥梁接触网设计风速及风荷载的修正方法。通过桥梁节段及风屏障缩尺模型风洞试验,确定某桁架桥梁接触网的桥梁断面及风屏障的风速修正系数;通过刚性节段模型测力风洞试验,确定了单承力索、双承力索、接触线、单线单导和双线单导等不同布置形式接触网的体型系数;根据试验测试的修正系数,计算按本文修正方法计算的设计风荷载取值与规范值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桁架梁断面及桥上风屏障后,桥面接触线位置处风速修正系数取1.13,承力索位置处风速修正系数取1.14,可知桥梁断面及风屏障会提高接触网设计风速;不同布置形式接触网体型系数按不同风速工况的包络值,接触线取1.4,单承力索取1.5,双承力索取1.75,明显大于现行规范的取值1.2。根据试验测试的修正系数计算的接触线、单承力索和双承力索设计风荷载结果是现行规范的1.46倍、1.6倍和1.86倍,表明桥梁接触网设计风荷载取值会比普通接触网显著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桥梁接触网设计阶段风荷载取值提供参考,为我国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计规范的条文修订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接触网 设计风速 设计风荷载 桥梁断面修正系数 体型系数
下载PDF
高速铁路隧道内接触网空气动力学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彭龙虎 李向东 +2 位作者 李文斌 王小兵 刘春浩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为了探究高速铁路隧道内接触网空气动力学的影响因素,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动车组通过不同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流体力学软件数值模拟接触网空气的三维外流场。从仿真结果中得到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风荷载极值,分析计算接触网线索的... 为了探究高速铁路隧道内接触网空气动力学的影响因素,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动车组通过不同隧道的空气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流体力学软件数值模拟接触网空气的三维外流场。从仿真结果中得到不同工况条件下的风荷载极值,分析计算接触网线索的基本风偏移。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接触网风荷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隧道净空断面积与车速。动车组在隧道内通过和交会时,接触网线索的最大风偏移值随着隧道净空断面积的增大而减小,随着速度的增大呈非线性的方式增加。为保证安全,可考虑减小接触网的跨距长度或增大线索的水平张力来减少接触网线索的风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净空断面积 数值模拟 风荷载 风偏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理论和CRITIC客观赋值法的简统化接触网的技术性能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瑞起 《铁路工程技术与经济》 2023年第2期43-48,共6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铁路行业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简统化接触网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在铁路建设中迅速推广应用,由于其“简单、统一、标准”的技术特点,更有利于设计、制造、施工和运维各个环节的统一,有利于提高系统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铁路行业的新技术不断涌现。简统化接触网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在铁路建设中迅速推广应用,由于其“简单、统一、标准”的技术特点,更有利于设计、制造、施工和运维各个环节的统一,有利于提高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对其技术性能进行评价,开展了调研活动,并利用模糊理论和CRITIC客观赋权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新产品、新技术的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统化接触网 技术性能 模糊理论 客观赋权法 高速铁路
下载PDF
电缆断线对铁路防护网冲击力的等效计算与仿真分析
9
作者 宋杨法 黄志辉 +1 位作者 姜旭涛 何建明 《机车车辆工艺》 2023年第5期1-5,共5页
为解决柔性电缆冲击柔性防护网时冲击力难以计算的问题,以某横跨铁路的架空输电线路电缆断线冲击跨越铁路防护装备的防护网为例,借鉴日本道路公团关于落石冲击力的计算公式,采用等效计算方法计算电缆对防护网的最大冲击力和防护网最大应... 为解决柔性电缆冲击柔性防护网时冲击力难以计算的问题,以某横跨铁路的架空输电线路电缆断线冲击跨越铁路防护装备的防护网为例,借鉴日本道路公团关于落石冲击力的计算公式,采用等效计算方法计算电缆对防护网的最大冲击力和防护网最大应力,同时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比6组防护网最大应力随跨越高差的变化情况,计算结果表明:跨越高差在10~20 m时,等效计算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但随着跨越高差的增大,二者之间的偏差逐渐增大。根据仿真计算结果,提出修正的冲击力计算公式,修正后冲击力计算偏差明显减小,更适用于电缆对柔性防护网的冲击力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断线 防护网 等效计算 冲击力 数值仿真
下载PDF
欧洲跨境接触网对不同受电弓的适应性研究
10
作者 李洪生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91,共6页
研究目的:基于欧洲各国铁路的受电弓弓头长度不完全一致,跨边境铁路有时需要设置受电弓转换区,当转换区运行两种不同的受电弓时,接触网需要兼容设计,不但要考虑受电弓自由通行的动态轮廓,还需要考虑接触线最大允许横向风偏。本文研究以... 研究目的:基于欧洲各国铁路的受电弓弓头长度不完全一致,跨边境铁路有时需要设置受电弓转换区,当转换区运行两种不同的受电弓时,接触网需要兼容设计,不但要考虑受电弓自由通行的动态轮廓,还需要考虑接触线最大允许横向风偏。本文研究以匈塞铁路设置转换区为基础,通过分析两种受电弓的横向偏移和动态轮廓,研究转换区内接触网对弓头长度1 600 mm和1 950 mm受电弓的兼容设计。研究结论:(1)采用插值法确定两种受电弓运行的动态轮廓,在转换区内,为了确定接触线最大允许风偏和最大跨距,受电弓最大允许横向偏移按照弓头长度最短的受电弓计算,为了使接触网悬挂设备和受电弓动态轮廓相适应,受电弓限界按照弓头长度最长的受电弓计算;(2)本研究成果对跨境铁路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国内外接触网设计标准的进一步融合,有利于中国标准接触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 接触网 受电弓 转换区 兼容设计
下载PDF
适用于1600 mm和1950 mm受电弓的接触网交叉线岔研究
11
作者 郭琦沛 王国梁 王建东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3-77,共5页
研究目的:在欧洲的铁路系统中不同宽度的机车受电弓均有使用,其中最为典型的宽度为1600 mm和1950 mm两种类型。欧洲部分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仅适用于宽度为1600 mm的受电弓,但是为更好地实现欧洲铁路线网互联互通需求,满足由其他线路... 研究目的:在欧洲的铁路系统中不同宽度的机车受电弓均有使用,其中最为典型的宽度为1600 mm和1950 mm两种类型。欧洲部分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仅适用于宽度为1600 mm的受电弓,但是为更好地实现欧洲铁路线网互联互通需求,满足由其他线路驶来的配备1950 mm宽度受电弓的列车顺利通行,对接触网系统中较为复杂的交叉线岔设计展开深入研究,以保证接触网系统同时满足1600 mm和1950 mm受电弓安全可靠运行。研究结论:(1)提出了两种同时适用于1600 mm和1950 mm两种宽度受电弓的典型接触网交叉线岔定位方案,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并提供了使用建议;(2)提供了应对大型复杂车站中连续道岔情况下适用于不同宽度受电弓的交叉线岔研究思路和摆图方法;(3)本研究成果对欧洲地区或其他具有多种型号受电弓同时运行需求地区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线岔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受电弓宽度 接触网设计
下载PDF
基于BIM的接触网腕臂装配设计系统研究
12
作者 张毅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3年第4期38-42,共5页
针对现阶段接触网腕臂装配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设计主要采用通用安装模型,无法精确反映现场实际安装情况的问题,建立单元库创建腕臂装配模板,结合参数化单元技术及自定义实体等技术,研发了基于BIM的接触网... 针对现阶段接触网腕臂装配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设计主要采用通用安装模型,无法精确反映现场实际安装情况的问题,建立单元库创建腕臂装配模板,结合参数化单元技术及自定义实体等技术,研发了基于BIM的接触网腕臂装配设计系统。该系统可快速创建并布置接触网腕臂装配模型,实现装配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实践表明,开发的系统大幅提高了接触网腕臂的装配质量和精度,可满足接触网BIM设计的需要,为进一步推进接触网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腕臂装配 建筑信息模型(BIM) 数字化 参数化
下载PDF
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刚性接触网设置方案研究
13
作者 侯峰 牛景露 《建筑电气》 2023年第2期33-38,共6页
结合隧道限界和项目实际情况,基于仿真分析软件建立弓网仿真模型,深入研究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工程最高160km/h运行时速下刚性接触网设置方案,受电弓、碳滑板材质等关键零部件方案,以及160km/h架空刚性接触网弓网动态相互作用等。
关键词 城际铁路 刚性接触网 柔性接触网 刚柔过渡 弓网匹配 受流性能 弓网接触力 仿真分析
下载PDF
强风地区接触网动力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4
14
作者 曹树森 柯坚 +1 位作者 邓斌 刘晓红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84,共6页
以兰新线强风地区某段接触网为研究对象,根据接触网的结构特点,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单个锚段的支持结构与线耦合的有限元模型。采用Davenport功率谱模拟了适用于接触网结构特点的风速时程,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获得接触网在... 以兰新线强风地区某段接触网为研究对象,根据接触网的结构特点,利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单个锚段的支持结构与线耦合的有限元模型。采用Davenport功率谱模拟了适用于接触网结构特点的风速时程,应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获得接触网在不同平均风速下脉动风荷载作用的风振响应时程;根据特征响应点的风振响应时程,运用Budiansky-Roth准则和动态增量法分析比较接触网结构特性对接触网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兰新线百里风区的最大风速达到了74m.s-1,因此选用跨距小于50m、承力索张力大于15kN的接触网结构较为适宜;通过适当增加承力索张力、减小接触网跨距和降低接触导线高度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接触网结构的抗风稳定性,而增加吊线数对提高接触网动力稳定性的效果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结构 强风地区 风振响应 动力稳定性
下载PDF
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风险评估与维修计划优化 被引量:23
15
作者 刘琛 陈民武 +2 位作者 宋雅琳 刘洋 王耀午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5-213,共9页
针对当前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在维修管理中未将供电设备运行可靠性与故障损失综合考虑的问题,采用系统故障Petri网计算模型,结合不同故障损失等级划分,构建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以维修费用最小为目标,以风险损失和维修资源... 针对当前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在维修管理中未将供电设备运行可靠性与故障损失综合考虑的问题,采用系统故障Petri网计算模型,结合不同故障损失等级划分,构建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以维修费用最小为目标,以风险损失和维修资源限制为约束条件,引入役龄回退因子,提出高速铁路接触网系统维修计划优化模型。应用混合粒子群算法,设计优化计算程序,给出求解维修计划优化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实例分析表明,上述维修计划模型的工程应用将在维持接触网系统较高可靠性的同时有效控制故障失效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接触网系统 PETRI网建模 风险维修 优化
下载PDF
接触线弛度及表面不平顺对接触受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1
16
作者 张卫华 梅桂明 陈良麒 《铁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0-54,共5页
在建立受电弓 /接触网系统仿真计算模型 ,进行受电弓在接触网下运行动态仿真计算的基础上 ,探讨接触网弛度对弓网接触受流的影响 ,研究合理弛度的设计。本文提出接触线表面不平顺的新概念 ,研究因接触线表面不平顺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并... 在建立受电弓 /接触网系统仿真计算模型 ,进行受电弓在接触网下运行动态仿真计算的基础上 ,探讨接触网弛度对弓网接触受流的影响 ,研究合理弛度的设计。本文提出接触线表面不平顺的新概念 ,研究因接触线表面不平顺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并就如何通过改变受电弓的动力参数来减小接触线表面不平顺对受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电弓 接触网 接触线驰度 接触受流
下载PDF
不同结构类型接触网动态特性 被引量:17
17
作者 梅桂明 张卫华 刘红娇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2002年第2期27-31,共5页
对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以及对应的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 ,计算得出它们的固有频率及相应的振型 ,分析了两种不同结构接触网的刚度特性。在此基础上 ,建立接触网的振动方程 ,并与受电弓的线性化模型一起 ,建立受电弓 /接... 对弹性链型悬挂接触网以及对应的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 ,计算得出它们的固有频率及相应的振型 ,分析了两种不同结构接触网的刚度特性。在此基础上 ,建立接触网的振动方程 ,并与受电弓的线性化模型一起 ,建立受电弓 /接触网系统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最后 ,通过动力学仿真计算 ,对两种不同结构接触网对受电弓受流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技术分析 ,并得到结论 :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通过合理弛度设置 ,能适应中国提速铁路运行的需要 ,但 2 5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类型 动态特性 受电弓 接触网 动力学 驰度 不平顺 电气化铁路
下载PDF
承力索张力对弓网受流质量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汪吉健 田志军 +1 位作者 李会杰 梅桂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首先建立了弓网动力学模型。在其余参数均不变的基础上,研究了承力索张力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并对各个工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增大承力索张力可以减小弹性不均匀系数,增大反射系数,且接触压力与振幅呈不规则变化趋势。最后提... 首先建立了弓网动力学模型。在其余参数均不变的基础上,研究了承力索张力对弓网受流质量的影响,并对各个工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增大承力索张力可以减小弹性不均匀系数,增大反射系数,且接触压力与振幅呈不规则变化趋势。最后提出了几个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承力索 张力 弹性不均匀系数 反射系数 接触压力 抬升量
下载PDF
受电弓/接触网垂向耦合运动中接触网动应力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刘怡 张卫华 梅桂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26,共4页
建立了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的有限元模型和受电弓/接触网垂向耦合振动模型,计算得到其振动模态,推导了用振型叠加法计算接触网瞬态响应和动应力的方法,计算了受电弓/接触网接触压力作用下,接触网的振动响应,得到了接触网动应力随着受电... 建立了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的有限元模型和受电弓/接触网垂向耦合振动模型,计算得到其振动模态,推导了用振型叠加法计算接触网瞬态响应和动应力的方法,计算了受电弓/接触网接触压力作用下,接触网的振动响应,得到了接触网动应力随着受电弓在接触网锚段运行时间的变化情况,并与静态时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有限元 动应力
下载PDF
基于索、杆组合结构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三维静态模型 被引量:10
20
作者 侯运昌 刘志刚 +1 位作者 宋洋 王英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4-29,共6页
基于有限元理论,采用二节点非线性索单元与线性杆单元离散接触网系统;根据索、杆的精确表达式推导单元切线矩阵;根据结构拓扑关系组装刚度矩阵和不平衡力矩阵,建立整体非线性平衡方程;利用NewtonRaphson法求解该平衡方程,建立接触网的... 基于有限元理论,采用二节点非线性索单元与线性杆单元离散接触网系统;根据索、杆的精确表达式推导单元切线矩阵;根据结构拓扑关系组装刚度矩阵和不平衡力矩阵,建立整体非线性平衡方程;利用NewtonRaphson法求解该平衡方程,建立接触网的初始平衡状态三维模型,并在模拟算例中得到线性收敛的计算结果。将计算得到的吊弦长度与现有的文献和软件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网 建模 初始平衡 非线性索 吊弦长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