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3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WD三参数的路基模量预测方法
1
作者 张磊 张定一 +2 位作者 肖倩 王龙 姚鹏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3,共9页
为了建立能够客观准确评价既有路基承载能力状况的测算方法,改善路面模量反算软件因初值选取不唯一而导致的误差问题,建立了路面弹性层状体系有限元动力模型,基于相关性分析筛选优化了弯沉盆参数,提出了基于BDI-F 2-d 9的三参数路基模... 为了建立能够客观准确评价既有路基承载能力状况的测算方法,改善路面模量反算软件因初值选取不唯一而导致的误差问题,建立了路面弹性层状体系有限元动力模型,基于相关性分析筛选优化了弯沉盆参数,提出了基于BDI-F 2-d 9的三参数路基模量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层路面模量反算新方法,并利用北京RIOHTrack环道的4种不同典型路面结构的实测数据对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所提出的FWD三参数预测模型计算得到的路基模量较常规反算方法更为准确,且与承载板实测值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106),两者比值介于0.19~0.28之间,符合已有文献研究结论。以此路基模量预测值作为输入参数并利用沥青路面动力有限元模型能更加准确地模拟FWD测试动态过程,从而提高了路面各层模量的反算精度。研究成果为模量反算软件初值选取提供了参考,并为利用弯沉盆参数(DBP指标)构建适用于实际工程的路基、路面模量反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FWD模型 非线性特性 路基模量反算
下载PDF
基于联系云的飞机轮胎滑水风险可拓评价模型
2
作者 李岳 周则圆 蔡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1,共7页
针对飞机轮胎滑水问题影响因素多、评价指标具备随机模糊与离散性特征问题,基于联系云可拓理论建立滑水风险评价模型,定量描述滑水评价指标在不同分类等级之间的转换态势。根据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确定联系云数字特征,生成有限区间内联系云... 针对飞机轮胎滑水问题影响因素多、评价指标具备随机模糊与离散性特征问题,基于联系云可拓理论建立滑水风险评价模型,定量描述滑水评价指标在不同分类等级之间的转换态势。根据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确定联系云数字特征,生成有限区间内联系云,由云相关度构建联系云可拓矩阵,结合变权权重综合评定最终风险等级,表征待评价物元与风险等级之间的动态联系;依托飞机轮胎滑水流固耦合仿真获得案例分析数据,弥补经典滑水试验工况变量条件少的不足。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正态云模型与可拓联系云模型对滑水事件样本1和样本3评价结论一致;对于样本2,由所提方法计算滑水风险等级为Ⅲ级,同等参数条件下风险控制标准更严格,上述样本风险评价置信因子均小于0.01,评价可信程度较高;所提分析模型为多重不相容指标的随机模糊及不确定性分析提供了可能,克服了正态云模型无法有效模拟指标在有限区间内分布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滑水 联系云 可拓理论 流固耦合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粗集料形态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研究
3
作者 汪海年 李英凯 +2 位作者 王惠敏 李廉 宋浩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进一步明确粗集料形态特征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关系,基于AIMS II设备获取了3种岩性4种整形程度粗集料的梯度棱角、纹理指标、球度、形态综合指标等形态指标,采用摆式摩擦仪和激光扫描仪获取沥青混合料表层的B PN20、平均构造深度M T... 为进一步明确粗集料形态特征与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关系,基于AIMS II设备获取了3种岩性4种整形程度粗集料的梯度棱角、纹理指标、球度、形态综合指标等形态指标,采用摆式摩擦仪和激光扫描仪获取沥青混合料表层的B PN20、平均构造深度M TD、形态参数、分形维数指标等抗滑性能评价指标,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法建立粗集料形态指标与沥青混合料表层抗滑性能评价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合粗集料加权期望梯度棱角值与路面B PN20值有较大相关度,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建议在施工前提高粗集料的梯度棱角值,以确保沥青路面具有可靠的抗滑性能。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粗集料 形态特征 抗滑性能 Pearson相关系数法
下载PDF
温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扩展规律研究
4
作者 王伟 王强 +4 位作者 李敏方 崔之靖 胡超 徐鹏 李婷 《路基工程》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以河北某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扩展有限元理论和热边界理论建立含Top-Down(自上而下)裂缝的沥青路面结构模型,研究温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的扩展规律,分析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裂缝的贯穿时间。结果表明:... 以河北某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扩展有限元理论和热边界理论建立含Top-Down(自上而下)裂缝的沥青路面结构模型,研究温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的扩展规律,分析循环温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裂缝的贯穿时间。结果表明:在温度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以张开型扩展趋势为主;减小温差、降低面层模量可抑制沥青路面Top-Down裂缝的扩展;循环温度作用时,Top-Down裂缝贯穿时间为6.3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温度 Top-Down裂缝 扩展有限元 模量
下载PDF
薄层罩面及泡沫温拌沥青养护工艺碳排放对比分析
5
作者 赵跃 李明亮 +1 位作者 李俊 李韧菲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5年第1期171-175,共5页
论文研究了薄层罩面及泡沫温拌沥青养护过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了薄层罩面及泡沫温拌沥青养护工艺碳排放计算模型;并基于实际养护工程,对比分析了薄层罩面及泡沫温拌沥青不同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薄层罩面养护工艺中,采... 论文研究了薄层罩面及泡沫温拌沥青养护过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了薄层罩面及泡沫温拌沥青养护工艺碳排放计算模型;并基于实际养护工程,对比分析了薄层罩面及泡沫温拌沥青不同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薄层罩面养护工艺中,采用干法SBS及泡沫温拌技术均可减少养护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养护 碳排放计算模型 薄层罩面 泡沫温拌沥青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生产阶段碳排放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王春红 张玉斌 +2 位作者 任园 邓欣然 索智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98,共6页
调研了安徽省六安市A、B两座拌合站夏冬两季4种沥青混合料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选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沥青混合料生产阶段碳排放当量的影响权重,根据权重大小确定模型建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指标,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碳... 调研了安徽省六安市A、B两座拌合站夏冬两季4种沥青混合料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选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个影响因素对沥青混合料生产阶段碳排放当量的影响权重,根据权重大小确定模型建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指标,构建基于实测数据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碳排放模型计算结果介于传统的理论计算法和定额计算法之间,符合现有的计算规律,具有较高的测算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计算模型 层次分析法 沥青拌合站 实测值 温室气体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数值仿真
7
作者 刘振辉 陈雪琴 +2 位作者 董侨 姚波 范进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4,共7页
采用钢渣替换透水沥青混合料中部分玄武岩粗集料,开展室内疲劳试验及数值仿真,研究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基于CT扫描获取图像,通过阈值分割将混合料中钢渣、玄武岩、沥青砂浆和孔隙进行区分,导入颗粒流程序(PFC),建立颗粒直径为... 采用钢渣替换透水沥青混合料中部分玄武岩粗集料,开展室内疲劳试验及数值仿真,研究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基于CT扫描获取图像,通过阈值分割将混合料中钢渣、玄武岩、沥青砂浆和孔隙进行区分,导入颗粒流程序(PFC),建立颗粒直径为0.4 mm的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基于宏观和细观力学参数转换及虚拟强度试验进一步校正细观力学参数,开展虚拟疲劳损伤数值模拟,得到重复荷载作用下试件微裂纹扩展路径及疲劳寿命.结果表明:虚拟强度试验能够较好地模拟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试件荷载与位移关系曲线,试件裂纹扩展路径符合实际断裂情况,裂纹的分布主要沿着模型内部孔隙处扩展;虚拟疲劳损伤模型能够较好地描绘平行黏结模型的黏结直径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平行黏结接触颗粒间的拉应力增大而加速减小的趋势,虚拟疲劳损伤模型计算结果和室内疲劳损伤试验结果较为接近,误差不到10%,可有效预测高应力比下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透水沥青混合料 疲劳损伤 离散元方法 裂纹扩展
下载PDF
高寒高海拔地区大温差、紫外辐射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争军 高仁和 +1 位作者 雷宇 柯文豪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大温差、紫外辐射条件下沥青胶结料容易老化,会增大沥青路面的开裂风险。为研究沥青胶结料在大温差、紫外辐射作用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以累年日平均温差、累年日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指标定义西藏地区大温差区和紫外辐射区,将西藏地区划分为... 大温差、紫外辐射条件下沥青胶结料容易老化,会增大沥青路面的开裂风险。为研究沥青胶结料在大温差、紫外辐射作用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以累年日平均温差、累年日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指标定义西藏地区大温差区和紫外辐射区,将西藏地区划分为6个区,通过模拟西藏地区不同温差、紫外辐射环境,研究沥青胶结料在不同温差和紫外辐射耦合作用下的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差对沥青胶结料的常规物理性能、高低温性能和成分变化影响较小;特大温差、强紫外辐射耦合作用,对基质沥青的常规物理性能影响较大;SBR改性沥青的蠕变劲度和蠕变速率变化幅度最小,低温抗裂性能更优;SBS改性沥青的车辙因子增长幅度较小,高温抗车辙性能更好;基质沥青羰基指数I_(C)=O和亚砜基指数I_(S)=O的增长幅度约为改性沥青的1.3倍,胶体稳定指数差值约为改性沥青的1.4倍,老化程度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大温差 紫外辐射 分区 耦合
下载PDF
广西某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韦明 余芳 《山西建筑》 2025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对实体依托工程的现场调研、室内试验和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从重载交通、路面结构、抗压强度、压实度等因素分析了对广西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影响,提出加强对重载、超载的管制,进行针对性路面结构设计,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稳定性... 对实体依托工程的现场调研、室内试验和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从重载交通、路面结构、抗压强度、压实度等因素分析了对广西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影响,提出加强对重载、超载的管制,进行针对性路面结构设计,提高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稳定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车辙 重载交通 路面结构设计 抗压强度 压实度
下载PDF
ECC应力吸收层防治复合式路面反射裂缝性能
10
作者 何华庭 李庚英 +2 位作者 张敏 叶子健 王海洋 《公路交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5,共9页
【目标】反射裂缝是复合式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为获得一种快速便捷的抗反射裂缝材料与技术,对高延性水泥基工程复合材料(ECC)的力学性能和裂缝控制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以探究ECC材料作为路面应力吸收层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制备了ECC... 【目标】反射裂缝是复合式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为获得一种快速便捷的抗反射裂缝材料与技术,对高延性水泥基工程复合材料(ECC)的力学性能和裂缝控制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以探究ECC材料作为路面应力吸收层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制备了ECC应力吸收层,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基于小型全支撑弯曲试验、全支撑剪切试验分析对比了荷载作用下不同厚度ECC应力吸收层对抵抗反射裂缝效能的影响。以反射裂缝扩展区域采集图像的应变分布图作为指标,评价了反射裂缝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中ECC应力吸收层的抗反射裂缝性能。通过滚动荷载疲劳试验模拟复合式路面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厚度及不同纤维掺量ECC应力吸收层的防反射性能和特点。【结果】ECC材料具有很好的抗裂能力和应力吸收能力,在荷载作用下有效延缓了反射裂缝的形成与扩展。与不设应力吸收层相比,设置了纤维掺量为2%,厚度为15 mm的ECC应力吸收层复合路面试件的抗反射裂缝性能更优,沥青面层的水平方向应变显著减小,有效延缓了反射裂缝的扩展,使路面结构沥青面层的疲劳寿命提高了10倍以上。【结论】综合ECC应力吸收层较高的防反射效能与工序简单的制备方法,进一步验证了ECC材料作为应力吸收层在复合式路面反射裂缝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ECC应力吸收层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反射裂缝 防反射效能
原文传递
重载卡车作用下沥青路面实测动应力研究
11
作者 董鹏军 曹雪娟 +1 位作者 唐伯明 袁颖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7,85,共7页
为揭示重载卡车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以RIOHTrack足尺路面试验环道结构7和结构8两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对象,研究了竖向动应力在路面结构中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在多轮重载卡车作用下,随着路面深度的加深,竖向动应力波... 为揭示重载卡车作用下沥青路面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以RIOHTrack足尺路面试验环道结构7和结构8两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对象,研究了竖向动应力在路面结构中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在多轮重载卡车作用下,随着路面深度的加深,竖向动应力波峰出现了叠加现象,基层材料强度越大,竖向动应力波峰完全重叠位置距离路表的深度越小。竖向动应力沿路基和路面深度方向呈锯齿状波动,其中,在上基层中,竖向动应力衰减最为明显,竖向动应力波峰值相对下面层底面波峰值衰减超过90%。在下面层底面,累积应力较大,容易造成疲劳破坏。沿路面深度方向,受应力扩散和材料阻尼的影响,车辆荷载最先到达路基,且在路基中的作用时间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路面 动应力 传递规律
下载PDF
高强韧抗滑磨耗层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
12
作者 蒋建飞 赵跃 +4 位作者 郭阳阳 王伟伟 武昊 李明亮 李俊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5年第1期180-184,共5页
为了恢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使用高强韧超薄磨耗层(Strength and Toughness Course,STC)置换路表以下1.5 cm的旧混合料。首先,提出STC-8(公称最大粒径7.5 mm)磨耗层的具体技术方案;其次,对STC-8磨耗层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检... 为了恢复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使用高强韧超薄磨耗层(Strength and Toughness Course,STC)置换路表以下1.5 cm的旧混合料。首先,提出STC-8(公称最大粒径7.5 mm)磨耗层的具体技术方案;其次,对STC-8磨耗层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检验并分析其路用性能;最后,通过工程实践验证STC-8磨耗层的应用效果。检验结果显示,STC-8磨耗层混合料在60℃高温下的动稳定度超过8000次/mm,在-10℃低温下的弯曲破坏应变超过2800με,表明STC-8磨耗层混合料具有优良的强度和韧性。铺筑STC-8磨耗层后,路面构造深度大于0.6 mm,摆值大于80,横向力系数大于60。工程验证表明STC磨耗层可作为恢复路面抗滑性的一种潜在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高强韧磨耗层 抗滑处治 配合比设计 施工方案 应用效果
下载PDF
AC-13沥青混合料损伤比强度理论及车辙现象预测
13
作者 吴霞 丁发兴 聂磊鑫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80,共9页
高级路面结构主要采用沥青路面,其在交通荷载和环境温度作用下处于复杂三轴应力状态,导致车辙现象经常发生,目前很少有人用强度理论来解释车辙现象。为此,课题组尝试将单元体应变分解假设和相对耗能率求极值计算模型下的损伤比强度理论... 高级路面结构主要采用沥青路面,其在交通荷载和环境温度作用下处于复杂三轴应力状态,导致车辙现象经常发生,目前很少有人用强度理论来解释车辙现象。为此,课题组尝试将单元体应变分解假设和相对耗能率求极值计算模型下的损伤比强度理论应用于AC-13沥青混合料的多轴强度预测和车辙现象预测。基于三轴受压下沥青混合料强度包络面基本特征,参考轻骨料混凝土受拉损伤比参数取值,根据AC-13沥青混合料多轴试验数据推荐了损伤比变量中的5个经验系数取值,形成了沥青混合料损伤比强度理论。分析表明不同温度下的AC-13沥青混合料无量纲三轴强度变化规律一致,提出的强度理论强度预测结果与不同温度下AC-13沥青混合料的多轴强度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随后根据沥青混合料损伤比多轴强度理论,提出了围压三轴和二轴强度损伤比强度理论的“简化形式”并推荐了理论中各经验系数取值,合理预测了不同温度下AC-13沥青混合料的围压三轴和二轴强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围压三轴下沥青混合料侧压系数为2.6,处于轻骨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之间,二轴等压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为1.38。损伤比强度理论揭示了车辆重载下沥青路面承受三轴高压应力状态,使得沥青混合料所受八面体剪应力值为0而呈现塑性流动,从而导致路面出现车辙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强度理论 损伤比 多轴应力 车辙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推理系统的稀释沥青黏度预测模型
14
作者 田镍 郑木莲 刘侠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为探究不同溶剂对沥青黏度的影响规律,采用碳氢溶剂(HS)和乙酸乙酯(EA)制备了单、复掺型稀释沥青,进行了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分析了两种溶剂的降黏效果.基于模糊推理系统(FIS),建立了沥青黏度预测模型,并将预测值与试验测得的实际值作了... 为探究不同溶剂对沥青黏度的影响规律,采用碳氢溶剂(HS)和乙酸乙酯(EA)制备了单、复掺型稀释沥青,进行了布氏旋转黏度试验,分析了两种溶剂的降黏效果.基于模糊推理系统(FIS),建立了沥青黏度预测模型,并将预测值与试验测得的实际值作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单掺HS的降黏曲线呈指数函数倒数形式分布,且单掺的HS质量分数为10%~30%时,降黏曲线急速下降段的沥青黏度从88 000 mPa·s下降到5 800 mPa·s;复掺的HS和EA质量分数分别为10%和25%时,沥青黏度分别小于3 500 mPa·s和150 mPa·s,复掺HS和EA对沥青降黏效果较好,且EA降黏更高效;预测值与试验值的误差项MAE、MAPE、RMSE、R^(2)和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12.216 7、0.068 5、18.159 4、0.999 3和0.667,表明预测模型能真实反映实际效果,建立的复掺溶剂型沥青黏度预测模型的精度较高,形成的交互式黏度计算窗口具有实用便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 稀释沥青 模糊推理系统 碳氢溶剂 乙酸乙酯
下载PDF
普通国省干线路面性能衰变研究
15
作者 荣建国 沙晓东 +1 位作者 潘宗俊 张海 《公路交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0,共9页
【目标】为解决传统路网级模型预测普通国省干线路面损坏衰变的局限性,以2014—2020年中国东部某省普通国省干线检测评定数据为基础,【方法】采用数据分类统计归纳的方法,对路面状况指数(PCI)衰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面层厚度增加,... 【目标】为解决传统路网级模型预测普通国省干线路面损坏衰变的局限性,以2014—2020年中国东部某省普通国省干线检测评定数据为基础,【方法】采用数据分类统计归纳的方法,对路面状况指数(PCI)衰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面层厚度增加,能够延缓PCI的衰减速度;路龄为3 a的路段PCI下降较快,需优先加强小修保养,宜进行预防养护;路龄为6~7 a的路段PCI下降速度次之,宜优先开展预防养护,辅以小修保养;路龄大于8 a的路段,PCI再次进入了快速下降期,宜实施修复养护;采用“预测工作表”方法的残差平方和、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均较小,故选择“预测工作表”作为普通国省干线PCI衰减预测方法。【结论】采用“预测工作表”预测路网级普通国省干线路面损坏衰变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准确度,可为确定普通国省干线网级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路面性能衰变 预测工作表 普通国省干线 科学决策
原文传递
重载车辆制动荷载对在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研究
16
作者 雷刚 吴昀峰 +3 位作者 谢江涛 崔灿扬 阳恩慧 邱延峻 《市政技术》 2025年第3期101-106,201,共7页
为揭示重载车辆制动荷载对在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长大纵坡路段荷载叠加效应的在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计算模型。通过计算不同轴载和制动荷载下关键计算点位的力学响应,对相应层位的剪切破坏和疲劳开裂进行了评估... 为揭示重载车辆制动荷载对在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长大纵坡路段荷载叠加效应的在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计算模型。通过计算不同轴载和制动荷载下关键计算点位的力学响应,对相应层位的剪切破坏和疲劳开裂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车辆轴载对中面层层底剪应力的影响远高于制动荷载;相较于100 kN轴载,150 kN和200 kN轴载作用下的中面层层底剪应力均值分别增加50%和101%;当制动加速度为7 m/s^(2)时,100、150、200 kN轴载条件下,下面层层底剪应力分别比匀速状态时增加72%、40%、5%;在标准轴载下,沥青下面层层底剪应力与制动加速度的大小关系紧密,过大的制动加速度可能导致剪应力急剧增加;重载条件下,制动加速度对下面层层底剪应力的影响减弱,且影响幅度随着轴载的增加而减小;不同轴载与制动荷载对沥青面层和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疲劳开裂的影响规律相似,车辆轴载对其力学响应的影响远高于制动荷载,重载车辆会显著加速已铺装沥青面层和无机结合料稳定层的疲劳开裂。研究结果可为在建高速公路通行车辆轴载和制动荷载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力学响应 数值计算 沥青路面 车辆轴载 制动荷载
下载PDF
高速公路路面性能长期变化趋势与规律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17
作者 刘雨真 张金喜 +1 位作者 孔祥杰 崔亚萍 《市政技术》 2025年第3期80-86,共7页
我国在历经40余年建成庞大的高速公路网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路面养护与维修数据。为进一步指导高速公路的养护与维修工作,亟需基于该数据对高速公路路面长期性能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通过收集北京市2008—2023年高速公路建设、养护、... 我国在历经40余年建成庞大的高速公路网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路面养护与维修数据。为进一步指导高速公路的养护与维修工作,亟需基于该数据对高速公路路面长期性能的演变规律进行分析。通过收集北京市2008—2023年高速公路建设、养护、路面性能等数据,分析了长时间跨度内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的特点、路面性能整体变化趋势和大修养护的长期效果与特点。结果表明:经历过大修的路面性能衰变速率更快,长期性能低于新建路面;大修不能使道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损坏得到完全恢复,对路面深层结构的修复效果有待提升;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不同养护历史的PCI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达0.8以上,准确性较高;新建路面和大修路面的路面性能衰变趋势不同,反映出二者具有本质性差异,即路面大修并不能完全恢复道路路面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市高速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路面性能 路面养护 回归分析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精细化分离技术的富油RAP细料在冷再生微表处技术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李靖 王红祥 +2 位作者 郭启林 李宁 姜萌萌 《河南科学》 2025年第2期232-240,共9页
冷再生微表处技术有助于实现城市道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绿色养护技术。通过精细分离技术获得的富油RAP细料因其加热添加困难而未能被高质化应用。鉴于此,首先对不同富油RAP细料掺量下的冷再生微表处混合料的配... 冷再生微表处技术有助于实现城市道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绿色养护技术。通过精细分离技术获得的富油RAP细料因其加热添加困难而未能被高质化应用。鉴于此,首先对不同富油RAP细料掺量下的冷再生微表处混合料的配合比进行研究,然后通过试验分析了富油RAP细料掺量对冷再生微表处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富油RAP细料的掺入可以提升冷再生微表处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减少水和改性乳化沥青的使用量;与全新料冷再生微表处混合料相比,掺有30%富油RAP细料的冷再生微表处混合料的早期强度发展延缓了约30 min,抗水损害性能降低明显,抗滑性能有所降低,封水性能无明显变化。本研究不仅可为精细化分离后富油RAP细料的应用途径提供理论支持,还可为冷再生微表处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再生 微表处技术 富油RAP细料 RAP掺量 路用性能
下载PDF
钢管外包自密实混凝土早期收缩补偿与抗裂性能研究
19
作者 袁文 李宝清 +2 位作者 王开凤 李存 朱云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5年第1期167-173,共7页
文中基于致密堆积理论进行钢管外包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并研究了CEA膨胀剂对自密实混凝土收缩补偿特性与开裂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堆积理论配制的钢管外包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28 d抗压强度39.2 MPa,满足工程应用要求.CEA膨... 文中基于致密堆积理论进行钢管外包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并研究了CEA膨胀剂对自密实混凝土收缩补偿特性与开裂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堆积理论配制的钢管外包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28 d抗压强度39.2 MPa,满足工程应用要求.CEA膨胀剂在自密实混凝土成型5 h后开始作用,14 d左右达到平衡,补偿收缩效果显著.当CEA膨胀剂的掺量为10%时,早期抗裂性优异,抗裂等级为Ⅰ级.当超过10%后,抗裂性能提升并不明显,而且还有过度膨胀造成自密实混凝土内部结构破坏,降低抗压强度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外包自密实混凝土 致密堆积理论 CEA膨胀剂 收缩补偿性能 抗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