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束发射诱发航天器充电的数值模拟研究
1
作者 任三孩 彭凯 +2 位作者 谭谦 叶新 方进勇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5,共7页
通过发射电子束测量空间地磁场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地磁场高精度测量方法,但电子束发射对在轨航天器自身状态和安全存在影响。为了研究这一影响,从同步轨道充电机制出发,基于轨道限制机制和朗缪尔方程研究了航天器发射高能电子束时的诱发... 通过发射电子束测量空间地磁场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地磁场高精度测量方法,但电子束发射对在轨航天器自身状态和安全存在影响。为了研究这一影响,从同步轨道充电机制出发,基于轨道限制机制和朗缪尔方程研究了航天器发射高能电子束时的诱发充电模型,推导了不同初始电位情况下束流发射的平衡电位公式,并编制程序研究了这一过程中粒子束电流、能量、光照等因素对航天器充电电位的影响,得到了航天器对外发射高能电子束时诱发航天器自身或平台的充电电位随时间变化规律,并通过部分解析解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限制机制 朗缪尔方程 电子束发射 航天器充电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Tomograph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Earth’s magnetosheath from multiple spacecraft:a theoretical study 被引量:1
2
作者 A.M.Jorgensen TianRan Sun +4 位作者 Y.Huang L.Li R.Xu L.Dai Chi W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SCD 2024年第1期204-214,共11页
Following our earlier work on tomograph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gnetosheath soft X-ray emissions with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of many images recorded from a single spacecraft we now explore the instantaneous recon... Following our earlier work on tomographic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gnetosheath soft X-ray emissions with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of many images recorded from a single spacecraft we now explore the instantaneous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gnetosheath and magnetopause using a few images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from a few spacecraft.This work is motivated by the prospect of possibly having two or three soft X-ray imagers in space in the coming years,and that many phenomena which occur at the magnetopause boundary,such as reconnection events and pressure pulse responses,do not lend themselves as well to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If the reconstruction is successful-which we demonstrate in this paper that it can be-this collection of imagers can b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magnetosheath and magnetopause from a single image from each spacecraft,allowing for high time resolution reconstructions.In this paper we explore the reconstruction using,two,three,and four spacecraft.We show that the location of the subsolar point of the magnetopause can be determined with just two satellites,and that volume emissions of soft X-rays,and the shape of the boundary,can be reconstructed using three or more satell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SHEATH TOMOGRAPHY soft X-ray imaging SMILE
下载PDF
粒子束空间传输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法
3
作者 任三孩 邢艳军 +1 位作者 彭忠 黄惠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5,共8页
全面分析了初始束流分布、发散度、能散度以及地磁场对粒子束空间传输的影响情况,并针对束流长距离传输的静电扩散和地磁偏转效应进行了数值建模及定量的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固定束流能量、流强粒子束,可通过增大初始半径削弱... 全面分析了初始束流分布、发散度、能散度以及地磁场对粒子束空间传输的影响情况,并针对束流长距离传输的静电扩散和地磁偏转效应进行了数值建模及定量的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固定束流能量、流强粒子束,可通过增大初始半径削弱粒子束静电扩散效应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背景磁场精确预测,可准确控制束流方向精度。可以看出,研究带电粒子束本身的自洽行为以及与外场的作用,对带电粒子束流的产生、传输特性研究及工程化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束 空间传输 静电扩散 地磁偏转
下载PDF
星载大功率复杂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韵 崔万照 +4 位作者 张洪太 殷新社 王洪广 张剑锋 贺永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3-80,共8页
随着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向高功率、小型化持续发展,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数值模拟与阈值分析成为影响微放电分析的基础瓶颈问题。基于电磁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与粒子模拟技术,结合二次电子发射模拟,提出了微放电电磁粒子联合仿真方法... 随着航天器有效载荷技术向高功率、小型化持续发展,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数值模拟与阈值分析成为影响微放电分析的基础瓶颈问题。基于电磁时域有限差分计算方法与粒子模拟技术,结合二次电子发射模拟,提出了微放电电磁粒子联合仿真方法,数值模型中考虑了真实电子间的库仑力以及电子运动产生的电荷和电流变化对电磁场的影响,解决了复杂结构微波部件微放电三维数值模拟技术难题。实现了在统一的三维空间网格与时间步进行电磁场值演变计算、电子运动状态变化推进计算与二次电子产额与能量分布计算,基于得到的二次电子数目随时间变化趋势实现了微放电阈值预判,通过微放电电子随时间演化获得了微放电过程具体物理图像及放电位置,并与实际器件微放电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三维电磁粒子数值模拟方法可对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的物理过程与具体放电位置进行三维描述,预测的阈值与微放电实验测量值吻合良好,误差小于1.2dB,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对于深入研究微放电效应微观物理机制、提高大功率微波部件微放电设计与分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大功率 微放电 数值模拟 无源器件
下载PDF
微波电离型原子氧源的降能和中性化系统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刚 童靖宇 李金洪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3-57,共5页
在把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 技术应用到离子源中, 获得了1015个原子/ (cm 3·s) 束流的基础上, 采用了结构新颖的降能和中性化系统, 把高能氧离子转变为低能氧原子; 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新颖的原子氧环境效应地... 在把微波电子回旋共振(ECR) 技术应用到离子源中, 获得了1015个原子/ (cm 3·s) 束流的基础上, 采用了结构新颖的降能和中性化系统, 把高能氧离子转变为低能氧原子; 成功地研制出了一种新颖的原子氧环境效应地面模拟试验装置。由该装置获得的粒子在能量和类型方面均与低地球轨道环境相一致, 从而实现了对低地球轨道环境的真实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氧 空间环境 模拟 微波电离 降能 中性化
下载PDF
在轨空间目标光学特性宏观表征模型的反演重构 被引量:8
6
作者 侯晴宇 巩晋南 +1 位作者 樊志鹏 王一惠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12-121,共10页
为了在天基远距离条件下反演三轴稳定空间目标表面的光学特性参数,提出了基于可见光时序光度信号分析的光学特性宏观表征模型的反演重构方法.首先,综合考虑空间目标的结构特性、表面材料特性、帆板的对日指向运动特性、光照观测几何以... 为了在天基远距离条件下反演三轴稳定空间目标表面的光学特性参数,提出了基于可见光时序光度信号分析的光学特性宏观表征模型的反演重构方法.首先,综合考虑空间目标的结构特性、表面材料特性、帆板的对日指向运动特性、光照观测几何以及光学系统特性,完善了面向在轨观测的空间目标可见光时序光度建模方法;其次,将光度模型等效为双面模型,并利用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的多级融合模型表征复杂材料表面的光学反射特性,将BRDF对应的面积反射率乘积作为待反演参数;最后,以时序光度信号的测量值与模型值之间的差异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线性优化方法,实现模型参数的反演.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模型在轨重构方法对于近轨观测条件下的本体、帆板信号的重构精度达到97%以上,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目标 光度信号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参数反演
下载PDF
三维规则形貌影响下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娜 崔万照 +2 位作者 曹猛 王瑞 胡天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共7页
通过人工加工出特定的表面形貌来调控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规则表面形貌易于揭示抑制规律和影响机制对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光刻、等离子刻蚀等工艺可以较好地实现特定设计的规则形貌,因此,在抑制... 通过人工加工出特定的表面形貌来调控材料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应用。规则表面形貌易于揭示抑制规律和影响机制对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光刻、等离子刻蚀等工艺可以较好地实现特定设计的规则形貌,因此,在抑制微放电的研究初期或原理性试验验证过程中多采用定制的规则表面形貌。基于提出的电子与表面形貌相互作用的多代模型,以三维圆柱孔为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系统研究了三维规则表面形貌的深宽比、占空比等参量影响二次电子产额、二次电子能谱以及出射角分布的规律。研究发现:规则形貌的深宽比越大,能谱展宽越强烈,形貌对出射角的选择性越强,二次电子产额的抑制效果越好,但该抑制效果存在饱和效应。在形貌不发生交叠时,增加占空比,可有效降低二次电子产额,由于圆柱孔出射电子占比较少,二次电子能谱与出射角分布接近于平面。所获得的三维规则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对于全面评估其对微放电效应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电子发射 规则形貌 二次电子产额 二次电子能谱 出射角分布
下载PDF
关于星座设计中碰撞检测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闫野 任萱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3-19,共7页
对于卫星数量较多的星座, 在星座设计过程中就应当考虑避免星座运行过程中卫星之间的碰撞现象。文章首先针对发生在赤道上空的严格碰撞现象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避免赤道碰撞的星座参数配置方法; 进一步从广义碰撞检测要求出发, 对星... 对于卫星数量较多的星座, 在星座设计过程中就应当考虑避免星座运行过程中卫星之间的碰撞现象。文章首先针对发生在赤道上空的严格碰撞现象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避免赤道碰撞的星座参数配置方法; 进一步从广义碰撞检测要求出发, 对星座中卫星间的相对距离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并给出了设计阶段解决碰撞问题的方案。文中的内容对星座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座 设计 碰撞 赤道轨道 检测
下载PDF
单站观测卫星初轨计算中的初值方法 被引量:7
9
作者 刘艳芳 洪炳熔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8-65,共8页
研究了用单个观测站粗略确定低轨卫星轨道的问题, 建立了在时间轴上拓展的测量方程组, 并着重讨论了其中的初值问题; 给出了两种基于线性变换的初值方法, 并对其性能做了比较。实验结果证明: 这些方法能给出一个确定的、实用的初值... 研究了用单个观测站粗略确定低轨卫星轨道的问题, 建立了在时间轴上拓展的测量方程组, 并着重讨论了其中的初值问题; 给出了两种基于线性变换的初值方法, 并对其性能做了比较。实验结果证明: 这些方法能给出一个确定的、实用的初值, 大大减少了初轨计算的计算量, 并使得算法收敛更加有保障, 在工程实用方面比传统的猜测方法具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轨道 边值问题 卫星 观测站 轨道计算
下载PDF
重力条件对喷雾冷却换热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文龙 韩丰云 +2 位作者 赵锐 马然 范含林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94-2299,共6页
喷雾冷却是一种高效的高热流密度散热方式,在空间热控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液膜动力学、气泡动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描述微重力条件下喷雾冷却传热特性的理论模型。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以水作为工质的微重力条... 喷雾冷却是一种高效的高热流密度散热方式,在空间热控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液膜动力学、气泡动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描述微重力条件下喷雾冷却传热特性的理论模型。利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以水作为工质的微重力条件下喷雾冷却系统的被冷却表面温度分布、冷却曲线等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单相区,重力条件对喷雾冷却的换热特性和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较小;在两相区,由于微重力条件下气泡难以脱离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喷雾冷却的换热能力明显弱于常重力条件下的换热能力,并且被冷却表面的温度不均匀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热控 传热 气泡动力学
下载PDF
卫星相对运动的新解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维廉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0-26,共7页
卫星相对运动的研究在航天飞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C- W的解对于计算两星近距离的相对运动是很有效的, 但是, 当两星距离变大时其误差就不断地放大。文章采用一种新解法: 首先建立相对运动的解析关系; 然后利用椭圆运动... 卫星相对运动的研究在航天飞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C- W的解对于计算两星近距离的相对运动是很有效的, 但是, 当两星距离变大时其误差就不断地放大。文章采用一种新解法: 首先建立相对运动的解析关系; 然后利用椭圆运动的结果导出三维的近似分析解。它可以精确到偏心率和倾角差的一阶项, 而且不再包括长期误差。理论分析和数值检验的结果表明, 整个新的解的精度大大高于C- W 解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运动 数学模型 误差分析 卫星
下载PDF
不同入射角度下等离子鞘套中C波段电磁波传输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凌云飞 陈长兴 蒋金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04-908,共5页
为解决临近空间通信黑障问题,研究了不同入射角对等离子体鞘套中C波段(4~8 GHz)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分别采用均匀等离子体模型与高斯分布非均匀等离子体模型,根据电磁波在分层介质面的反射和透射传播原理,对不同角度下C波段通信电... 为解决临近空间通信黑障问题,研究了不同入射角对等离子体鞘套中C波段(4~8 GHz)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分别采用均匀等离子体模型与高斯分布非均匀等离子体模型,根据电磁波在分层介质面的反射和透射传播原理,对不同角度下C波段通信电磁波的传输性能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入射波频率的增加以及入射角的减小有利于降低C波段的衰减值,提高透射率,使通信电磁波更有效地穿透等离子体鞘套,为解决临近空间通信黑障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波段 入射角度 等离子体鞘套 衰减
下载PDF
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高能带电粒子加速机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全明 黄灿 杨忠炜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4年第6期571-576,共6页
空间环境中充满能量从几十ke V到几Me V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可导致在轨航天器表面和内部带电甚至单粒子效应,从而引发航天器故障。高能粒子的产生和日地空间环境中的爆发现象如耀斑、磁层亚暴等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与这些爆发现象... 空间环境中充满能量从几十ke V到几Me V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可导致在轨航天器表面和内部带电甚至单粒子效应,从而引发航天器故障。高能粒子的产生和日地空间环境中的爆发现象如耀斑、磁层亚暴等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与这些爆发现象相关的磁重联、激波和等离子体波动等加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等离子体 高能带电粒子 磁重联 激波 波和粒子相互作用
下载PDF
空间冷原子物理及应用探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宝龙 刘亮 +1 位作者 刘伍明 陈徐宗 《载人航天》 CSCD 2011年第5期33-38,共6页
介绍空间冷原子物理领域现状,论述微重力环境下冷原子物理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指出空间冷原子体系为原子分子物理的前沿领域,为精密物理测量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强大工具,讨论了空间冷原子物理在量子仿真、新物态、基本物理规律的验证以及... 介绍空间冷原子物理领域现状,论述微重力环境下冷原子物理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指出空间冷原子体系为原子分子物理的前沿领域,为精密物理测量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强大工具,讨论了空间冷原子物理在量子仿真、新物态、基本物理规律的验证以及高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冷原子 空间站
下载PDF
测量空间液体量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一) 被引量:5
15
作者 达道安 张天平 《真空与低温》 1997年第4期220-227,共8页
以应用于空间液体量测量为目的,详细研究了液体测量的一般性原理和方法原理,讨论了各测量原理在空间应用的可行性和可能性问题。对空间应用液体系统进行了模型分类,分析评述了先进空间液体量测量技术与系统模型的适用性。
关键词 液体量测量 空间 航天器 测量
下载PDF
测量空间液体量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二) 被引量:3
16
作者 达道安 张天平 《真空与低温》 1998年第1期41-51,共11页
以应用于空间液体量测量为目的,详细研究了液体测量的一般性原理和方法性原理。讨论了各测量原理在空间应用的可行性和可能性问题。对空间应用液体系统进行了模型分类,分析评述了先进空间液体量测量技术与系统模型的适用性。
关键词 液体量测量 空间 原理 方法 体积测量
下载PDF
日地空间探索之旅——空间物理探测最新进展与展望(上)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赤 任丽文 《国际太空》 2015年第1期22-27,共6页
空间物理研究开始于地基监测,人类很早从极光、气晖、天电、潮汐等现象开始了地面的观测研究,随后利用气球、火箭进行了临近空间的探测。空间物理学的发展随着航天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了。自20世纪中期的半个世纪... 空间物理研究开始于地基监测,人类很早从极光、气晖、天电、潮汐等现象开始了地面的观测研究,随后利用气球、火箭进行了临近空间的探测。空间物理学的发展随着航天技术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了。自20世纪中期的半个世纪以来,人类发射了数百个航天器用于空间物理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物理探测 空间探索 展望 航天技术 空间物理学 地基监测 临近空间 空间探测
下载PDF
微重力下高热流时池内双组分核态沸腾
18
作者 柴立和 彭晓峰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3-266,共4页
本文基于Helmholtz不稳定性原理建立了微重力下双组分高热流时核态沸腾的双层汽泡结构模型。由于浮力很小,这种结构能维持到CHF状态。通过对该结构的深入分析,导得了汽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及液体层初始厚度的表达式,... 本文基于Helmholtz不稳定性原理建立了微重力下双组分高热流时核态沸腾的双层汽泡结构模型。由于浮力很小,这种结构能维持到CHF状态。通过对该结构的深入分析,导得了汽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及液体层初始厚度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CHF模型。分析结果同实验结果及地面条件下的结果作了比较,对异同之处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沸腾 汽泡动力学 航天器 换热设备 微重力
下载PDF
外层空间无动力飞行器变质心控制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矞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17-21,共5页
大气层内空气动力结合飞行器内部质量块移动实现变质心控制的应用研究在各所航空航天院校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与其固有的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情况均忽略了质量块的运动带给飞行器运动特性的影响,实际上,为了从理论... 大气层内空气动力结合飞行器内部质量块移动实现变质心控制的应用研究在各所航空航天院校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这与其固有的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些研究大部分情况均忽略了质量块的运动带给飞行器运动特性的影响,实际上,为了从理论上比较完善地考察变质心控制,有必要将内部质量块控制模式带给飞行器的运动特性的影响进行独立的研究,而外层空间无动力情况正好隔离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同时,随着登月计划的实施,外层空间的探索、各种外层空间飞行器的研究,变质心控制在外层空间结合其它的控制方式也存在着强大的生命力,可见进行外层空间无动力飞行器的变质心控制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心控制 控制模式 飞行器
下载PDF
小行星星壤低速侵入过程力学响应的实验研究
20
作者 张熇 郭璠 +4 位作者 于洋 孙启臣 赵曾 金敬福 吕雷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75-1586,共12页
为研究小行星星壤在低速侵入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利用落塔实验舱构建微重力环境,制备典型的无黏性星壤模拟物,利用恒速加载方式模拟采样器等装置侵入星壤的过程,测量了模拟物的承载强度和边界应力随沉降深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模拟物表面形... 为研究小行星星壤在低速侵入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利用落塔实验舱构建微重力环境,制备典型的无黏性星壤模拟物,利用恒速加载方式模拟采样器等装置侵入星壤的过程,测量了模拟物的承载强度和边界应力随沉降深度的变化,并记录了模拟物表面形貌的变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微重力下星壤的承载能力较地球重力环境下大大降低,其响应特性更接近于流体,且与侵入速度、星壤孔隙率、颗粒粒径级配、侵入体尺寸等因素相关联。实验结果可为小行星表面着陆和采样装置的设计与验证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微重力实验 星壤 承载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