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64篇文章
< 1 2 2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基材模拟试验研究
1
作者 杨继清 陈晓雪 +2 位作者 杨继华 李凤 刘芳赫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25,共8页
为修复云南省西北部裸露岩质边坡的生态环境,研发了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修复基材。该生态基材分为结构层和面层,以陶粒、复合肥、保水剂等为原材料,分别设计结构层正交试验和面层正交试验,选取发芽率和生长高度作为定量评价植物生长情... 为修复云南省西北部裸露岩质边坡的生态环境,研发了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修复基材。该生态基材分为结构层和面层,以陶粒、复合肥、保水剂等为原材料,分别设计结构层正交试验和面层正交试验,选取发芽率和生长高度作为定量评价植物生长情况的指标。根据设计的各试验组配比和观测结果,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多项式回归模型,求出其在给定条件下的最优配比,并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材结构层最优配比为谷壳750 g/m^(2)、复合肥20 g/m^(2)、EPS颗粒40 g/m^(2)、陶粒1.88 kg/m^(2)、团粒剂34.65 g/m^(2)、保水剂84.6 g/m^(2);基材面层最优配比为复合肥9.24 g/m^(2)、保水剂9.12 g/m^(2)、团粒剂13.51 g/m^(2)。基材各组分存在交互作用,而土壤的理化性质与护坡植物生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高寒地区高陡岩质边坡生态基材的制备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生态修复 基材 正交试验 多项式回归
下载PDF
长江沿线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2
作者 万佳俊 夏银枫 +1 位作者 邵勇 周启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17,共8页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是中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长江流域(江苏境内)废弃露天矿山现状特征以及大量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经验,提出了生态工程模式、土地整治模式、景观再造模式及自然恢复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是中国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长江流域(江苏境内)废弃露天矿山现状特征以及大量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经验,提出了生态工程模式、土地整治模式、景观再造模式及自然恢复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进行了阐述,结果可以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以江苏省长江沿岸某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为例,通过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明确该废弃露天矿山在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生态环境及地貌景观破坏以及土地资源浪费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终成功采用生态工程模式开展该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露天矿山 生态修复 工程监测
下载PDF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saline aquifers for the geological storage of carbon dioxide: A case study of saline aquifers in the Qian-5 member in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3
作者 Yan Li Peng Li +4 位作者 Hong-jun Qu Gui-wen Wang Xiao-han Sun Chang Ma Tian-xing Yao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2-25,共14页
The well-developed co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coal chemical industries have led to huge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The geological storage of CO_(2) in saline aquifers is an ef... The well-developed coal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coal chemical industries have led to huge carbon dioxide(CO_(2))emiss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The geological storage of CO_(2) in saline aquifers is an effective backup wa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In this case,the potential of saline aquifers for CO_(2) storage serves as a critical basis for subsequent geological storage project.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technical control capacities of CO_(2) of the saline aquifers in the fifth member of the Shiqianfeng Formation(the Qian-5 member)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ogging and the drilling and core data from more than 200 wells in 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as well as the sedimentary facies,formation lithology,and saline aquifer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Qian-5 member.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reservoirs of saline aquifers in the Qian-5 member,which comprise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of deltaic plains,feature low porosities and permeabilities;(2)The study area hosts three NNE-directed saline aquifer zones,where saline aquifers generally have a single-layer thickness of 3‒8 m and a cumulative thickness of 8‒24 m;(3)The saline aquifers of the Qian-5 member have a total technical control capacity of CO_(2) of 119.25×10^(6) t.With the largest scale and the highest technical control capacity(accounting for 61%of the total technical control capacity),the Jinjie-Yulin saline aquifer zone is an important prospect area for the geological storage of CO_(2) in the saline aquifers of the Qian-5 member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burial Carbon neutral CO_(2) storage in saline aquif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y Potential evaluation Technical control capacity CO_(2)geological storage engineering Ordos Basin
下载PDF
小秦岭峪道口金矿地质环境问题及恢复治理探讨
4
作者 张雪锋 冷晓雷 +1 位作者 李晨希 王鑫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矿山开采活动大多会引发地质环境问题,如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和土地资源、地貌景观破坏及水体污染等,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小秦岭峪道口金矿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分析,提出“清运废渣(资源利用+集中堆放+回填路基)+固化... 矿山开采活动大多会引发地质环境问题,如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和土地资源、地貌景观破坏及水体污染等,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小秦岭峪道口金矿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分析,提出“清运废渣(资源利用+集中堆放+回填路基)+固化废渣+排水措施+修复道路+绿化工程”的治理方案,采取河道清理、修筑挡渣墙和防护堤等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采取废渣平整、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土地资源,改善地质环境现状,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秦岭 矿山地质 地质环境问题 恢复治理 效益评价
下载PDF
兰州不同城镇功能区地下水氟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吕晓立 郑跃军 +3 位作者 刘可 李春燕 赵伟 韩占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高氟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城镇化地区受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及其分布较为复杂,探讨地下水中氟的赋存特征对于保障地下水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北干旱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兰州为例,采用... 高氟地下水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城镇化地区受地质背景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及其分布较为复杂,探讨地下水中氟的赋存特征对于保障地下水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北干旱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兰州为例,采用数理统计、离子比、饱和指数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兰州不同城镇功能区高氟地下水的赋存环境特征及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阐明了人为活动对氟化物迁移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中F-的质量浓度介于0~4.8mg/L之间,超出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1.0mg/L)的高氟水共计13组,超标率为20.3%。(2)受人类活动强度与不同人为源输入影响,不同城镇功能区地下水中氟的赋存特征差异明显,其中西固工业区地下水中氟含量最高,高氟地下水样品占47.4%;城关老城区和断陷盆地新城区地下水中的氟含量相对较低,高氟地下水占比依次为7.1%和9.7%。(3)研究区高氟地下水以SO_(4)•Cl—Na和Cl•SO_(4)—Na型水为主,表现出贫钙富钠弱碱性特点。(4)含氟矿物的溶解、方解石与白云石的沉淀/溶解、黏土矿物表面钙与钠之间的阳离子交换、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和盐效应是导致研究区地下水中氟化物富集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表明城镇化、工业化导致天然高氟水进一步劣变恶化,工业废水的泄漏是西固工业区地下水氟浓度升高的重要驱动力。结果可为高氟背景区人为干扰下的氟化物迁移富集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河谷盆地 地下水 来源 驱动因素 离子比 城镇化
下载PDF
村庄地下水上升因素分析与综合治理应用
6
作者 郭鑫 闫秀英 隋明昊 《工程质量》 2024年第2期45-50,共6页
农村地下水位大面积上升,使得村民地窖淹没,院落冒水,部分房屋地基不均匀沉降,房屋墙体开裂,严重影响着居民人身安全及正常的生产生活。论文以山西省某村庄地下水上升因素分析与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应用为例,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下水 尾矿库 止水帷幕
下载PDF
基于地质建造的西南山区生态地质编图探索与实践——以邛海—泸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刘洪 李文昌 +9 位作者 欧阳渊 张景华 张腾蛟 李佑国 黄瀚霄 黄勇 李富 陈敏华 李樋 吴君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3-638,共16页
地质作用是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岩石圈表层地质建造是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载体,制约着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进而对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地质... 地质作用是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岩石圈表层地质建造是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载体,制约着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进而对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地质研究在于探索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从地质学的视角,探寻生态系统运行与演化机制。本文在四川邛海—泸山地区生态地质调查实践中,探索了一套适用于西南山区的土壤地质图、生态地质剖面和生态地质图等生态地质系列图件的编制方法。研究认为,生态地质系列图件应是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等多圈层融合的地球表层系统在地质图上的反映,其表达内容主要包括:作为生态环境物质基础的地表基质层(岩石圈和土壤圈)的生态功能属性、地表覆盖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现状和展布、生态地质单元的生态功能属性等。基于地质建造和地表基质层的生态地质系列图件,能系统地反映研究区地球表层系统中各生态地质要素的现状、特征、展布和交互关系,为生态保护修复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地球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球关键带 地球表层系统 宜居地球 大凉山区
下载PDF
四川邛海水体氮、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时瑶 张雷 +4 位作者 秦延文 马迎群 杨晨晨 刘志超 竹怀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5-505,共11页
为探究邛海水体氮、磷污染特征,以邛海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在邛海选取11个采样断面,对邛海水体中总氮、氨氮、总磷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了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并初步评价邛海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以期为加强邛... 为探究邛海水体氮、磷污染特征,以邛海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在邛海选取11个采样断面,对邛海水体中总氮、氨氮、总磷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进行研究,探讨了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并初步评价邛海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以期为加强邛海流域富营养化防治及保障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邛海水体总氮浓度范围为0.315~0.500 mg·L^(-1),平均值为0.399 mg·L^(-1);氨氮浓度范围为0.063~0.171 mg·L^(-1),平均值为0.098 mg·L^(-1),两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Ⅱ类标准。总磷浓度范围为0.019~0.035 mg·L^(-1),平均值为0.023 mg·L^(-1),其平均值满足地表水湖库Ⅱ类标准。氮、磷浓度存在时空差异,总氮、氨氮和总磷浓度随时间变化明显,其浓度均表现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空间上,总氮、氨氮和总磷空间分布规律相似,其高浓度主要集中在邛海西北部1号(海河口)和10号(高枧湾)断面附近,总体呈现东部低、西北部高的趋势。邛海水体氮磷比值平均值大小表现为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枯水期主要表现为磷限制状态,丰水期主要表现为氮、磷限制状态。邛海水体氮、磷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氮、磷浓度的增加会促进浮游藻类的生长。邛海水体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邛海全湖平均营养状态指数为38.011,整体均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北部水域营养状态指数较高,东部水域营养状态指数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邛海 时空分布 叶绿素A 富营养化
下载PDF
苏北黄泛平原典型城市地下水综合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9
作者 李朗 叶露 +2 位作者 黄晓燕 李凯 王明明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4年第3期73-75,共3页
苏北黄泛平原地势平坦,浅部地层结构松散,地下水特别是浅部地下水易受地表环境影响。为此,选择宿迁市区建立地下水综合保护评价两级指标体系,其中地下水污染危险性、污染影响作为第一级指标,分别对应第一级指标建立DRIAC、UL第二级指标... 苏北黄泛平原地势平坦,浅部地层结构松散,地下水特别是浅部地下水易受地表环境影响。为此,选择宿迁市区建立地下水综合保护评价两级指标体系,其中地下水污染危险性、污染影响作为第一级指标,分别对应第一级指标建立DRIAC、UL第二级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一、二级指标进行加权分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苏北黄泛平原表层土结构松散、地下水脆弱性较明显,重点、次重点防护区占总面积超80%,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同区域内城市及生态地质调查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含水层 保护分区 权重分析
下载PDF
地表基质综合调查:内涵、分层、填图与支撑目标 被引量:4
10
作者 殷志强 陈自然 +2 位作者 李霞 卫晓锋 邵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4-151,共8页
地表基质综合调查评价是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宜林宜草、宜耕宜荒的基础性工作。关于地表基质综合调查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科学内涵、填图方法及分类分层等是目前探索的焦点与热点。文章在近年来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地表基质综合调... 地表基质综合调查评价是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服务宜林宜草、宜耕宜荒的基础性工作。关于地表基质综合调查的理论基础、目标定位、科学内涵、填图方法及分类分层等是目前探索的焦点与热点。文章在近年来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地表基质综合调查与多尺度填图的基础上,结合全国不同典型地区地表基质调查研究试点工作,进一步厘清了地表基质的科学内涵与支撑服务目标,建立了地表基质第三级分类方案和填图单元及命名方式,提出了地表基质调查中生产层、生态层和生活层的深度范围,最后从支撑塞罕坝地区植树造林和坝上地区狼毒草生态防治两个案例揭示了地表基质对植被群落的约束作用。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地表基质的科学意义和开展全国范围的地表基质调查、监测、评价、区划提供基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 理论内涵 综合调查 编图 自然资源
下载PDF
GPS和RTK技术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11
作者 郭丽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3期0142-0145,共4页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仪器设备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尤其是在测绘行业中,GPS定位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GPS定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卫星信号的接收来完成定位工作,利用GPS-RTK技术来完成定位工作。GPS和 RTK技术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中...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种仪器设备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尤其是在测绘行业中,GPS定位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GPS定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卫星信号的接收来完成定位工作,利用GPS-RTK技术来完成定位工作。GPS和 RTK技术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测绘效率,还能够提高测绘质量。水工环地质调查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工作,其工作内容较多,同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需要应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提高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介绍了 GPS和 RTK技术在水工环地质调查中的应用现状和方法,并针对其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RTK 水工环地质调查 具体应用
下载PDF
武安市贺进镇集中开采区地质调查与可行性研究
12
作者 宋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3期0193-0196,共4页
建材非金属矿产是工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保障武安市乃至邯郸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妥善解决武安市建材非金属资源开发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动了建材非金属矿产开发企业转型升级、绿色的发展,拟在贺进镇一带设置集中... 建材非金属矿产是工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是保障武安市乃至邯郸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妥善解决武安市建材非金属资源开发面临的各种问题,推动了建材非金属矿产开发企业转型升级、绿色的发展,拟在贺进镇一带设置集中开采区,因此对贺进镇集中开采区内的建筑石料用灰岩矿进行了详细地质调查与可行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进镇 建筑石料用灰岩矿 地质调查 可行性研究
下载PDF
鹤峰县走马镇铜坪垭采石场生态问题及修复研究
13
作者 谭雪娇 张友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4期0167-0170,共4页
近年来,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理念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为鹤峰县最为重要的工作重点。本文以鹤峰县走马镇铜坪垭采石场生态问题及修复措施进行... 近年来,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理念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为鹤峰县最为重要的工作重点。本文以鹤峰县走马镇铜坪垭采石场生态问题及修复措施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可以有效消除采石场的生态问题,全面改善采石场的生态环境,改善矿区居民生活居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采石场 生态问题 修复措施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赤峰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14
作者 卜吉武 李家乐 +1 位作者 姜亚东 娜仁花 《环境与发展》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得出主要结论:基于已发生灾害点与本文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比较,层次分析法适用于赤峰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估;赤峰市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得出主要结论:基于已发生灾害点与本文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比较,层次分析法适用于赤峰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估;赤峰市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的区域面积面积占比分别为37%、19.2%、30.6%和13.2%;赤峰市全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南北走向的丘陵山地地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平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峰市 地质灾害评估 层次分析法(AHP) 灾害易发性分区
下载PDF
水工环地质灾害的问题与防治对策分析
15
作者 唐桢强 熊靖 钟琳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4期0001-0004,共4页
水工环地质灾害给人员安全,工程设施及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以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为主要形式。监测技术需要多学科交叉运用,预警系统要注重设备可靠性与数据分析,在强化信息传播与应对方案方面。治理工程由加固工程和生态修复两... 水工环地质灾害给人员安全,工程设施及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以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为主要形式。监测技术需要多学科交叉运用,预警系统要注重设备可靠性与数据分析,在强化信息传播与应对方案方面。治理工程由加固工程和生态修复两部分组成,目的是为了减少损失,恢复其正常运转。这几项措施综合起来处理水工环地质灾害问题,确保了人员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工环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 应对方案
下载PDF
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关键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建兵 申艳军 +9 位作者 金钊 刘铁铭 李永红 庄建琦 王震洪 余琛 成玉祥 马鹏辉 高帅 李振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44-4358,共15页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应以地质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指导,研究岩石、土壤、水、生物等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生态问题。秦岭生态地质特色鲜明,是催生生态地质基础理论、形成生态地质保护对策的理想实践地,迫切需要对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角色地...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应以地质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指导,研究岩石、土壤、水、生物等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生态问题。秦岭生态地质特色鲜明,是催生生态地质基础理论、形成生态地质保护对策的理想实践地,迫切需要对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角色地位予以系统剖析,梳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研究提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要把握以下关键思考:一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要素多元、圈层互馈过程复杂、灾害叠加影响效应突出、人-地-生相互作用强烈,立足生态秦岭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认知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家底,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互馈演化模型,探索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共存递进关系,进而提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人类环境动态平衡调控对策;二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应以地质环境认知为基础,将生态环境充分融入地质环境之中整体考虑,并对各要素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梳理;其中,构造、地貌地质环境是“生态容器”,岩石、土壤及水文地质环境是“生态载体”,灾害地质环境是引起“生态损害”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环境则为造成“生态扰动”的外在驱动;三是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五体关系复杂,内生互馈作用密切,认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同存-同演-同损-同荣规律的科学内涵,应立足于探究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体的互馈与协同演进机制;四是秦岭地面生态损害、表层水土灾害、浅深层地质灾害呈现互馈耦合、共存递进演化特征,需重点把握“生态损害→地质灾害的递进关系及内在机制”这一关键问题;五是开展秦岭人类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动态平衡调控机制研究,应以探索生态安全与人地协调的关系为核心,分析生态系统破坏和地质灾害与地质-地貌-气候-人类活动的时序演变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进而提出基于人地协调的生态安全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 生态损害 生态安全
下载PDF
承德坝上高原如意河流域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探索 被引量:3
17
作者 邵海 王英男 +4 位作者 殷志强 邢博 金爱芳 庞菊梅 王瑞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是当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全新领域,但如何开展还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南。在总结地球关键带理论和地表基质调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与编图表达方... 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是当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全新领域,但如何开展还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南。在总结地球关键带理论和地表基质调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与编图表达方式,以承德坝上高原如意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索建立了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的地表基质调查与图件编制方法。基于野外调查结果,将如意河流域划分为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流纹岩、冲洪积砂砾石、残坡积砂砾石、风积沙、湖积淤泥和沼积淤泥等9种地表基质类型,研究了不同类型地表基质的分布特征、调查和监测指标,编制了风积沙厚度空间分布图、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耦合关系图和地表基质层图。地表基质厚度空间分布图可展布不同类型地表基质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耦合关系图可直观刻画地表基质的剖面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对地表覆盖生态要素的约束作用,地表基质图能系统地反映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的结构、展布、特征和耦合关系。地表基质系列图件是岩-土-水-生等地球关键带多圈层交互作用在地质图上的反映。该研究可为在全国范围开展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 地表覆盖层 编图 如意河流域 坝上高原
下载PDF
水土质量调查评价与人群健康关系的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新峰 龚磊 +6 位作者 刘元晴 宋绵 张梦南 吕琳 魏建朋 马学军 孟顺祥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4,共10页
为有效支撑健康中国行动,我国正在探索开展健康地质调查,但受制于对健康地质概念的理解,统一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还未形成,制约了此项工作在全国的推广。采用文献研究、定性分析及对比分析等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水土质量调查评价与地方... 为有效支撑健康中国行动,我国正在探索开展健康地质调查,但受制于对健康地质概念的理解,统一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还未形成,制约了此项工作在全国的推广。采用文献研究、定性分析及对比分析等方法,综述了国内外水土质量调查评价与地方病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关注了在中国分布较广、影响较大的氟中毒、砷中毒、甲状腺肿(包括克汀病)、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的研究思路与最新进展。研究认为:健康地质调查与传统地质调查的最大区别是以影响人群健康的水土质量为核心指标,加强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和地下水流系统的运用,强化分析元素物质在岩-土-水-气-生地球表层圈层的迁移转化及暴露途径,坚持地球系统科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岩水土气生等多要素系统监测与单因素优势观测相结合、地质环境与人群健康指标调查监测相结合、区域全面调查与典型案列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健康地质调查、监测、评价、区划、智慧服务等工作任务,部署开展保障安全供水、提供健康饮水、开发优质水和圈定劣质地块、开发优质耕地、规划有益元素产业园等核心内容,按照区域面上控制、流域精细刻画、村镇监测重点解剖、点上工程示范探索4个尺度,系统开展水土质量本底调查、资源属性分析和社会价值评估,构建水土质量与人群健康关系概念框架,筛选人群健康关键因素的管控阈值,从而满足人群对安全、公平、幸福、文化、可持续等健康需求。研究成果明确了当前健康地质调查的核心任务与主要方向,可为这一尚处于探索阶段工作的推广部署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健康 水土质量调查 地方病 健康地质调查
下载PDF
河道淤泥气泡混合轻质土动力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19
作者 刘增祥 陆勇 +1 位作者 娄玥玥 黄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9,共9页
河道淤泥气泡混合轻质土(FMLSS)是一种较新颖的疏浚淤泥在工程领域废物再利用方式。利用室内动三轴试验分析了不同的围压、含水率、水泥掺入量和气泡含量条件下FMLSS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MLSS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呈... 河道淤泥气泡混合轻质土(FMLSS)是一种较新颖的疏浚淤泥在工程领域废物再利用方式。利用室内动三轴试验分析了不同的围压、含水率、水泥掺入量和气泡含量条件下FMLSS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FMLSS动应力应变骨干曲线呈现先线性增加然后逐渐趋稳的规律,符合双曲线模型;相比围压、含水率和气泡含量的影响,水泥掺入量对FMLSS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更显著。考虑到FMLSS力学性质的复杂性,对原有Hardin-Drnevich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修正系数k及其函数表达,再由拟合曲线反推求出k值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现k值随围压、水泥掺入量和气泡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根据拟合结果对k值函数中的待定系数进一步优化,最后建立起符合FMLSS动力特性的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为其稳定分析、灾变预测及工程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淤泥气泡混合轻质土 动荷载 动剪切模量 动剪应变 动力本构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