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5篇文章
< 1 2 1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环境基准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以Cd为例
1
作者 王萌 俞磊 +4 位作者 秦璐瑶 孙晓艺 王静 刘佳晓 陈世宝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和基础。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前沿领域,涉及土壤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多学科交叉与基础性科学问题,了解和解决其所涉及的这些科学问题,是土壤环境基准研究... 土壤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和基础。环境基准是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前沿领域,涉及土壤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多学科交叉与基础性科学问题,了解和解决其所涉及的这些科学问题,是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前提。本文针对土壤环境基准研究中影响重金属毒性阈值的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剂量效应关系测定中等几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阐述,包括土壤老化因子与淋洗因子的矫正,低剂量刺激效应拟合及毒性数据归一化方法等,最后以农田土壤Cd为例,推导出不同性质土壤中Cd环境基准(HC_(5))及其与土壤性质的连续性分布曲线方程(LogHC_(5)=0.132pH+0.083OC+0.008CEC-1.448),以期为农田土壤环境指标基准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环境基准 土壤污染 重金属 毒性阈值
下载PDF
湄公河典型区域旱雨季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差异研究
2
作者 赵娜 张道熙 +4 位作者 韩东枫 陈小娟 邱娟 金瑶 龚昱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以湄公河干流老挝沙湾拿吉至柬埔寨桔井段重要支流南蒙河、色丹河、色贡河、色桑河、斯雷博河及其左右岸缓冲区50 km范围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和河网数据,对比植被覆盖度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区域内旱季(1-2月)、雨季(6-9月)土... 以湄公河干流老挝沙湾拿吉至柬埔寨桔井段重要支流南蒙河、色丹河、色贡河、色桑河、斯雷博河及其左右岸缓冲区50 km范围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和河网数据,对比植被覆盖度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区域内旱季(1-2月)、雨季(6-9月)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变化。结果表明,季节性降雨导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旱、雨季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河道沿岸水体动态变化;旱季水体面积较雨季净减少43 259 hm^(2),占总变化面积的93.8%;雨季至旱季耕地转化占总变化面积38.00%(17 514.44 hm^(2)),其次为灌木地(22.98%,10 590.54 hm^(2))和裸地(21.77%,10 033.32 hm^(2))。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导致土壤侵蚀变化,旱、雨季土壤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区域变化不大;旱季以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增加为主,净增加面积分别为4 107 hm^(2)和5 864 hm^(2),分别占总变化面积的36.9%和52.7%;增加面积主要由无侵蚀类型发展而来,体现在旱季沿岸水体面积的大幅降低。建议在水土保持过程中,改传统稻田种植为耕作、轮作和培肥一体化的水保措施,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岸带生态护坡建设与管理,降低自然洪水或人为工程对自然林地和植被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旱雨季 湄公河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西北缘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3
作者 杨柳 唐振 施璐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1期98-105,共8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科尔沁沙地西北缘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构建一套以适应农牧业发展为目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对生态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统计认为:生态环境较比...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科尔沁沙地西北缘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分析,构建一套以适应农牧业发展为目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数,对生态地质环境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统计认为:生态环境较比地质环境、社会环境对整个评价结果的影响更大,其中土地质量是最主要因素;研究区所有的评价单元中有86%处于中等及偏下的水平.该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生态地质 环境评价 GIS 科尔沁沙地 内蒙古
下载PDF
根际化学与生物多样性的表征方法:组学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4
作者 黄红林 吕丽丽 +5 位作者 吕继涛 饶子渔 耿方兰 曹冬 康跃惠 温蓓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23,共14页
根际是联结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重要界面,是化学与生物过程耦合最活跃的区域.根际环境影响土壤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行为,而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提升有助于阐释根际中复杂的过程与作用机制.本文从传统的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到新兴的组学技术... 根际是联结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重要界面,是化学与生物过程耦合最活跃的区域.根际环境影响土壤中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行为,而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提升有助于阐释根际中复杂的过程与作用机制.本文从传统的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到新兴的组学技术对根际科学的方法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讨论了当今组学技术在根际研究中应用机遇与挑战,同时展望了今后需要关注的科学问题.根际化学组分的传统分析方法涵盖了光谱、色谱、质谱和色质联用等技术,主要聚焦于低分子量有机酸等小分子的定性定量测定,导致对根际化学多样性的认知偏差;传统的根际微生物研究依赖于培养技术,对微生物多样性的描述存在很大的局限.揭示根际异质性和复杂性,亟需采用高端的技术,组学方法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显著提高了研究者对根际科学的认识.基于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有利于深入研究根际复杂的化学多样性过程;基于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等组学工具能够提供微生物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功能特性等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全面地揭示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应该强调的是,未来多组学整合分析更是表征根际化学与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但需要更多的模型、框架和计算基础来实现根际基因、蛋白、转录和代谢水平的多层次关联,以助于挖掘根-微生物-土壤界面大量尚未揭示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生物化学多样性 分析方法 组学技术
原文传递
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罗庆 何清 +7 位作者 吴慧秋 寇力月 方旭 张鑫雨 李缘 柴育廷 张瑞生 代文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3-340,共8页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但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类型,导致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组分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有差异。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及保护具有重要意...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潜力巨大,但不同的气候条件及植被类型,导致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组分有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有差异。深入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开发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辽河口湿地为对象,选取5种土地覆盖类型(翅碱蓬群落、芦苇群落、光滩裸地、油井区和农耕区),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以期探明辽河口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并确定土壤理化性质对辽河口湿地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口湿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总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差异显著,其中芦苇群落碳储量最丰富,达(52.6±3.80) g·kg^(-1),光滩裸地碳储量最少,为(28.2±7.05) g·kg^(-1);在植物覆盖下土壤有充沛的碳输入而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这一现象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弱。轻组分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重组分有机碳(Heavy fraction organic carbon,HFOC)和易氧化有机碳(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均与SOC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相关性大小为EOC>HFOC>LFOC。SOC含量与pH值、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受含水率、总可溶性固体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现象可能与有机碳组分特征有关。辽河口湿地土壤碳库中HFOC占比最大,EOC占比最小,碳库结构较为稳定。pH值、阳离子交换量主要通过影响HFOC积累速率来影响SOC含量。因此,提高湿地土壤中较为稳定的HFOC储量,有助于提升湿地土壤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碳汇功能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口湿地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土壤理化性质 土地利用 重组分有机碳
下载PDF
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卫星和机器学习算法的钦州湾滨海土壤盐分反演 被引量:1
6
作者 田义超 郑丹琳 +7 位作者 张强 卢芳 黄友菊 陶进 张亚丽 林俊良 姚贵钊 姚媛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1-385,共15页
以钦州湾滨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ZY1-02D)多光谱卫星提取的相关特征参数,在Ada Booost、Light GBM、XGBoost、RFR以及Cat Boost五种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下,设置了5种不同的输入变量组合,并基于决定系数(R^(2))和均... 以钦州湾滨海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国产资源一号02D(ZY1-02D)多光谱卫星提取的相关特征参数,在Ada Booost、Light GBM、XGBoost、RFR以及Cat Boost五种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下,设置了5种不同的输入变量组合,并基于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不同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实测土壤盐分含量范围为0.740~10.352 g/kg,均值为1.739 g/kg;Cat Boost相较于Ada Booost、Light GBM、XGBoost、RFR有更好的预测性能,Cat Boost结合全变量组在预测阶段取得了最高精度(R^(2)=0.8317,RMSE=0.3957 g/kg);在全变量组中,纹理特征中的均值对土壤盐分含量最为敏感,贡献度最高;研究区土壤盐分含量预测值为0~8.784g/kg,均值为2.478g/kg,轻度盐渍土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在东部地区分布较零散.国产资源卫星遥感数据结合Cat Boost模型在钦州湾滨海土壤盐分反演中表现出较好的性能,可为大规模估算土壤盐分含量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分 遥感定量反演 机器学习 资源一号 钦州湾
下载PDF
渭北旱塬不同年限撂荒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7
作者 雷跻初 刘小伟 +3 位作者 邓军 程杰 程积民 郭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撂荒地的土壤养分、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撂荒地的改善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渭北旱塬不同年限(5 a, 10 a, 20 a, 25 a和33 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撂荒地的土壤养分、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撂荒地的改善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渭北旱塬不同年限(5 a, 10 a, 20 a, 25 a和33 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养分和参与土壤碳(C)、氮(N)和磷(P)循环的5种胞外酶活性,随后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学模型和主坐标分析(PCoA)研究不同撂荒年限下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土壤C和N获取酶活性显著减小,而P获取酶活性显著增加;土壤C、N和P含量变化与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随撂荒年限延长,土壤微生物的C限制得到缓解,P限制逐渐加强。PCoA拟合环境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总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是驱动酶活性及其计量比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撂荒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但随撂荒时间延长(20 a以上)会加剧微生物P限制,因此对经过长年撂荒的土地应当适量施用磷肥,以改善其土壤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不同撂荒年限 土壤酶活性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基于ARIMA模型和CNN-LSTM组合模型的全球气温预测分析
8
作者 严迅 铁承城 +3 位作者 鄢薇 何杰艳 管春春 吕井明 《科技与创新》 2024年第2期19-22,共4页
全球气温预测研究对于国家环境健康状况评价、环境问题分析和预防污染物浓度管理具有重大价值。为有效提升温度预报准确率,首次引入了ARI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模型进行温度预测,而后又给出了一个基于卷积层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 全球气温预测研究对于国家环境健康状况评价、环境问题分析和预防污染物浓度管理具有重大价值。为有效提升温度预报准确率,首次引入了ARI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模型进行温度预测,而后又给出了一个基于卷积层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相结合的温度预报模型。利用CNN卷积层和池化层为特征提取模块,从而获得了数据特征;将重构信息注入LSTM网络中挖掘气温的时序特征。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LSTM、CNN进行预测及使用ARIMA模型预测相比,CNN-LSTM模型预测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N-LSTM模型 ARIMA时间序列模型 全球气温预测 环境问题
下载PDF
应用XCT断层扫描技术和GAN深度学习模型的多孔介质微观结构定量研究
9
作者 李雪莹 陆峥 +1 位作者 何源 杨晓帆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是研究地下水动力学的核心问题。定量化表征多孔介质拓扑结构并计算分析相关表面形态学参数,为研究复杂介质内物质运移微观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和参数。应用微米级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和图像处理技... 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是研究地下水动力学的核心问题。定量化表征多孔介质拓扑结构并计算分析相关表面形态学参数,为研究复杂介质内物质运移微观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和参数。应用微米级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和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前沿的机器学习算法重建和定量分析多孔介质微观结构,可快速、批量创建高分辨率的复杂多孔介质研究样本。首先采用XCT技术,提取石英砂和散装土壤两类典型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而后基于生成对抗神经网络(GAN)模型重构复杂多孔介质的微观空间结构,与XCT扫描图像进行交叉验证;最后,计算获取Minkowski形态学参数,并基于多孔介质微观结构开展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计算石英砂和土壤多孔介质内的流动特征和渗透率。结果表明:1)GAN生成的合成数据与原始数据符合KS同分布,说明GAN能够成功合成与原始图像结构空间分布模式一致的图像;2)Minkowski宏观参数评价误差的较小,KS同分布结果表明,多孔介质样本的结构异质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GAN模型的计算精度和效率;3)Open FOAM模拟计算得到的渗透率结果表明,GAN模型生成的多孔介质图像与原始图像具有一致的统计特征和物理性质。综上,综合运用前沿的XCT扫描、图像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土壤微观结构重建和定量分析模型,并结合多孔介质形态学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该研究为多孔介质微观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复杂多孔介质内溶质运移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XCT断层扫描 GAN模型 Minkowski参数 计算流体力学 渗透率
下载PDF
广西湿地生态补偿的实践进展与优化策略
10
作者 王惠琴 黄莉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生态补偿是新时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广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广西的湿地生态补偿实践在法律法规建设、湿地生态补偿主体确定、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湿地生态补... 生态补偿是新时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广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广西的湿地生态补偿实践在法律法规建设、湿地生态补偿主体确定、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湿地生态补偿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要进一步优化湿地生态补偿,应从健全湿地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设立专门负责湿地管理工作的部门,完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多样化拓宽补偿资金的获取渠道,确定科学且合理的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推进广西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工作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湿地 生态文明 广西 绿色发展 环境保护
下载PDF
2020年春季江西省大气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沙鸿钰 李长鸿 +1 位作者 黄怡容 熊秋林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利用江西省6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逐时监测资料,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2020年春季江西省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20年春季空气质量较2019年同期均明显改善,其中大气污... 利用江西省6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逐时监测资料,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2020年春季江西省空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20年春季空气质量较2019年同期均明显改善,其中大气污染物浓度普遍呈现出前期南高北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浓度高值区向北部转移的趋势;空气质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等社会经济因素显著相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与O_(3)相关系数为0.700,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与NO_(2)相关系数为0.691;空气质量还与平均气温、平均风速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相关,其中平均气温与CO、PM_(2.5)、PM_(10)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506和-0.543,平均风速与O_(3)相关系数为0.540,平均相对湿度与SO_(2)相关系数为0.503。2020年春季江西省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与停工停产等减排措施有关,还受气温、风速以及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减排措施
下载PDF
水质环境监测评价与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12
作者 张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2期0168-0171,共4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日益加剧。本文首先介绍了水质环境监测的要点和重要性。其中包括意义、目的和应用。其次,描述了水质环境监测评价的方法与流程。包括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通过2个案例分析,体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在日益加剧。本文首先介绍了水质环境监测的要点和重要性。其中包括意义、目的和应用。其次,描述了水质环境监测评价的方法与流程。包括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通过2个案例分析,体现了水质环境监测评价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随后,概述了污染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包括创新和应用。最后,总结了水质环境监测评价与污染控制策略的实践,包括实践经验、挑战与问题以及技术更新和标准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环境监测 污染控制 评价策略 案例分析
下载PDF
噪声自动监控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刘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 2024年第4期0129-0132,共4页
噪声污染防治在环境保护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由于噪声因素来源复杂,对民众生活与社会生产的影响非常明显,如何做好噪声监测工作,进而有效防治噪声污染,成为环保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课题。噪声自动监控技术的发展,则为噪声监测... 噪声污染防治在环境保护体系中居于关键地位。由于噪声因素来源复杂,对民众生活与社会生产的影响非常明显,如何做好噪声监测工作,进而有效防治噪声污染,成为环保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必须面对的课题。噪声自动监控技术的发展,则为噪声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支持,服务于噪声监测与噪声污染防治过程,显著提升环境保护的成效。本文简要分析了噪声自动监控技术的优势以及典型的技术手段,随后探讨了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噪声自动监控技术应用措施与要点,为自动监控技术的应用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自动监控技术 环境保护 应用
下载PDF
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及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14
作者 刘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1期0106-0109,共4页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概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的定义、原理及主要技术手段与设备,详细探讨了该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现状,包括污染源监控系统的建立、统筹规划以及区域...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概述了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的定义、原理及主要技术手段与设备,详细探讨了该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现状,包括污染源监控系统的建立、统筹规划以及区域范围的扩大。同时,本文还分析了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自动监控技术 环境保护 应用现状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分配动态对蚂蚁筑巢活动的响应
15
作者 王郑钧 王邵军 +11 位作者 肖博 解玲玲 郭志鹏 张昆凤 张路路 樊宇翔 郭晓飞 罗双 夏佳慧 李瑞 杨胜秋 兰梦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4,共10页
蚂蚁筑巢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及理化环境而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及分配动态。以西双版纳崖豆藤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样地,测定蚁巢和非巢地土壤碳库组分(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分配(易氧化有机... 蚂蚁筑巢能够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及理化环境而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积累及分配动态。以西双版纳崖豆藤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样地,测定蚁巢和非巢地土壤碳库组分(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分配(易氧化有机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总有机碳)的时空动态,分析蚂蚁筑巢引起热带森林土壤性质改变对有机碳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蚂蚁筑巢显著促进土壤总有机碳及各组分含量的积累(P<0.01)。相较于非巢地,蚁巢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9.7%、35.4%和153.3%。2)蚂蚁筑巢显著影响土壤碳库各组分含量的时空变化(P<0.050)。其中,相较于非蚁巢,蚁巢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季节变化的增幅分别为11.4%-30.1%、13.6%-72.3%、53.4%-212.2%;蚁巢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沿土层降幅(43.1%-422.4%)显著高于非蚁巢(38.1%-111.4%)。3)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15.2%)和易氧化有机碳(36.9%)在总有机碳中分配均值均显著高于非巢地(7.5%-31.6%),蚁巢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配沿土层降幅(63.1%)小于非蚁巢(75.2%),易氧化有机碳分配(277.2%)则大于非蚁巢(53.4%)。4)主成分分析表明,温湿度、pH、氨氮是调控蚁巢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的主要协同因子,温度和容重是蚁巢土壤有机碳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蚂蚁筑巢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物理环境(微气候、酸碱性、通气性)和土壤氮库(铵氮)的状况,进而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及组分分配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筑巢 活性碳组分 碳积累 碳分配 西双版纳 热带森林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玉溪市“三湖”流域生态风险演化分析
16
作者 孙咏琦 李约翰 +4 位作者 李强军 陈永志 刘士鑫 李言龙 李建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2,共9页
以玉溪市“三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生态风险状况进行研究,揭示其20年生态风险演化特征。对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等间距采样,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建立生态风险模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统计学分析、重心转移等方法对... 以玉溪市“三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内生态风险状况进行研究,揭示其20年生态风险演化特征。对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等间距采样,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建立生态风险模型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统计学分析、重心转移等方法对研究区内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以及生态风险演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社会发展及人类活动导致建筑用地的分离度等在研究期内呈线性减少趋势,而草地的破碎度在20年里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0.55增长到2020年的0.93;(2)生态风险格局在空间上呈现显著正相关,Moran’s I指数由2000年的0.522下降至2022年的0.513,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风险值在空间分布上的依赖性减弱,空间趋同性逐渐降低;(3)研究区内多年间生态风险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生态风险格局重心整体向西南偏移,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的林草地带以及湖泊周围,20年面积增加了6 212.07 hm^(2)。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生态安全保护等决策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 景观格局指数 标准差椭圆 空间自相关 地统计学 玉溪市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特征
17
作者 林丹丹 毕华兴 +3 位作者 赵丹阳 管凝 韩金丹 郭艳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 明晰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碳库特征,以期为确定刺槐林适宜人工造林密度和评价水土保持效益提供科技支撑。设置不同密度(700、1 500、1 800、2 400、3 000、3 500 plant·hm^(-2))刺槐样地,以荒草地为对照,分析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变化规律,计算碳库活度指数(CPAI)、碳库指数(CPI)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PMI),解析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碳库变化,并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平均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6.80 g·kg^(-1)(1 800 plant·hm^(-2))>5.01 g·kg^(-1)(1 500 plant·hm^(-2))>4.73 g·kg^(-1) (2 400 plant·hm^(-2))>4.17 g·kg^(-1) (3 000 plant·hm^(-2))>2.78 g·kg^(-1) (700 plant·hm^(-2))>2.68 g·kg^(-1) (3 500plant·hm^(-2))>0.52 g·kg^(-1) (CK)。随着刺槐人工林密度的增大,土壤有机碳组分及CPMI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密度刺槐林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PMI最大。与对照相比,0-40 cm土层,6种林分密度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分别提高了77.3%-94.9%、55.8%-91.3%、86.0%-94.2%、81.4%-93.5%和79.8%-91.2%。6种林分密度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100%。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与各有机碳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全氮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的解释率最大。因此,从森林土壤固碳功能而言,晋西黄土区刺槐人工林的适宜林分密度为1 800 plant·hm^(-2),该林分密度能较好提高土壤碳养分供给水平与碳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分 碳库管理指数 林分密度 刺槐 晋西黄土区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土地沙漠化程度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玉祥 赵玉 +3 位作者 聂仁东 丁丁 郭立华 周佳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33-1139,共7页
近年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繁发生,土地沙漠化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已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研究土地沙漠化影响程度及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辽河平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土地区沙漠化的规模大小和空... 近年来中国北方春季沙尘暴频繁发生,土地沙漠化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已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威胁,研究土地沙漠化影响程度及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辽河平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土地区沙漠化的规模大小和空间分布情况,将涉及的新民、辽中、台安、盘山和黑山等5个县采取多源信息复合方式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该区域土地沙漠化类型有沙地、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等,确定了“土壤质地(C1)”、“植被状况(C2)”、“沙丘类型(C3)”和“裸沙占地百分比(C4)”等4个自然评价指标,将土地沙漠化程度级别划分为轻度(<50)、中度(50-70)和重度(>70);结合本地区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利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分别与随机森林模型(RF)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结合运算,对下辽河平原土地沙漠化程度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类预测。经过对模型进行参数调优和对数据集优化,最终RF模型的AUC值达到了0.89,优于SVM模型的AUC值(0.73),表明随机森林模型更适用于研究区沙漠化的分类预测。采用7?3的比例对数据集进行划分,以38组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土壤质地”、“植被状况”、“沙丘类型”和“裸沙占地百分比”等4个指标构建的AHP-RF模型。结果表明,植被状况(C2)、裸沙占地百分比(C4)为本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主控指标,改善植被状况的治理措施是重中之重。研究结果可以为当地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效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沙漠化 层次分析法 随机森林 支持向量机 分类预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藏北高原砾石粒径空间异质性研究
19
作者 徐涛 于欢 +3 位作者 孔博 邱霞 胡孟珂 凌鹏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2-302,共11页
砾石是各种水文和侵蚀等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草地和土壤退化、生态系统恶化的一个标志,反过来这些砾石也影响到侵蚀的各个过程。研究藏北高原地表砾石的空间分异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表砾石粒径大小和空间位置为... 砾石是各种水文和侵蚀等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是草地和土壤退化、生态系统恶化的一个标志,反过来这些砾石也影响到侵蚀的各个过程。研究藏北高原地表砾石的空间分异对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表砾石粒径大小和空间位置为研究对象,通过Moran’s I指数、空间变异函数、地理探测器、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异质性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局Moran’s I指数值为0.481,呈显著的正相关,局部Moran’s I指数显示,研究区东部砾石聚集模式为高-高聚集,中部为低-低聚集,其余区域多呈随机分布。(2)砾石空间异质性由结构因素主导,但是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与特征参数值均存在一定差异性,即存在一定的各向异性特征。(3)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NDVI、土地利用类型为影响研究区砾石粒径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植被类型、年均降水为次要因素。(4)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优尺度回归为最佳回归模型,NDVI对砾石粒径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年均降水、植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砾石粒径 空间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储量评估
20
作者 黄韬 刘素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7,共12页
[目的]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6.8%,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排名第1的省份。探讨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是探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点的理论基础。[方法]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揭示2000-2020年全省碳储量... [目的]福建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6.8%,是我国森林覆盖率排名第1的省份。探讨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时空变化的影响是探寻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点的理论基础。[方法]基于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揭示2000-2020年全省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并从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3种情景预测2020-2030年福建省碳储量时空变化。[结果]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的总碳储量分别为214.77×10^(7),214.51×10^(7),212.93×10^(7) t,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开发和改造是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大面积的耕地和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是导致碳储量降低的直接原因。预测结果认为,与2020年相比,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减少1.47×10^(7) t,增加0.17×10^(7) t,减少1.85×10^(7) t。生态保护情景是唯一逆转碳储量下降的发展情景,该情景与2020年相比,林地面积扩张1900.87 km 2,林地碳储量增长2.08×10^(7) t,在切实保护生态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城镇发展的土地需求。[结论]落实以林地保护为主,控制建设用地是福建省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P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达峰 福建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