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6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山列岛附近海域野生鱼类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研究
1
作者 张国旗 孟迪 +4 位作者 夏斌 王荣元 曲克明 孙雪梅 冯志华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60,共11页
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日益加剧,长山列岛附近海域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现状亟待研究。本文研究了长山列岛附近海域7种常见海洋野生鱼类的胃肠道和肌肉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在鱼类肌肉中并未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普遍存在... 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日益加剧,长山列岛附近海域生物体内微塑料的分布现状亟待研究。本文研究了长山列岛附近海域7种常见海洋野生鱼类的胃肠道和肌肉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结果显示,在鱼类肌肉中并未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普遍存在于鱼类胃肠道中,其丰度范围为0.19~3.79个/个体;微塑料的尺寸以<300μm为主,占微塑料总丰度的85.91%;微塑料的形状以纤维为主,其次为碎片和颗粒;微塑料的颜色大多为透明色;在鱼类胃肠道中检测到的聚合物类型为赛璐玢(Cellophane)、纤维素(Cellulose)和聚乙烯(Polyethylene),其中,以赛璐玢为主要类型。研究结果为探明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中鱼类生物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山列岛 微塑料 野生鱼类 胃肠道 污染特征
下载PDF
东莞城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
2
作者 李晴 张梦悦 +4 位作者 于明乔 李小璇 常明 陈立斌 丁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了解城市化进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影响是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为探究城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和2022年5-6月对东莞市内东江、东引运河、石马河3条城市河流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监... 了解城市化进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影响是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为探究城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于2021年12月-2022年1月和2022年5-6月对东莞市内东江、东引运河、石马河3条城市河流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结果显示,东莞城市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上节肢动物占优势地位,其次是软体动物。科级分类水平上,枯水期常见科级分类单元包括齿吻沙蚕科、田螺科、摇蚊科、长臂虾科等,丰水期常见科级分类单元为田螺科、颤蚓科等。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宽身舌蛭Glossiphonialata、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中华沼螺Parafossarulus sinensis、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和湖沼股蛤Limnoper lacustris是造成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关键物种。物种丰富度和现存量枯水期高于丰水期,石马河高于东江和东引运河。基于统计学的估计值表明,整体上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46-52种,枯水期约38-42种,丰水期约28-31种,石马河物种数最高(约35-38种)而东江最低(约23-27种)。β多样性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东引运河最高而石马河最低。CCA分析发现水温、高锰酸盐指数、总溶解性固体和底质重金属(铜、汞、锌、砷)是枯水期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溶解氧和总溶解性固体是丰水期的主要影响因子。该研究结果表明减少水质污染、增加河道生境多样性是东莞城市河流未来生态修复的管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时空特征 环境影响要素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三峡水库入库溪流中麦氏花翅蜉(蜉蝣目:四节蜉科)的生活史研究
3
作者 杨坤 田震 +5 位作者 石欣 敖偲成 李浩然 李先福 谭路 蔡庆华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05,共8页
开展水生昆虫生长过程研究对掌握研究区域水生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构建和完善研究区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供科学参考。于2017年逐月对香溪河库湾入库支流(螃蟹溪)中的一种水生昆虫———... 开展水生昆虫生长过程研究对掌握研究区域水生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可为构建和完善研究区域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提供科学参考。于2017年逐月对香溪河库湾入库支流(螃蟹溪)中的一种水生昆虫———麦氏花翅蜉(Baetiella macani)的种群进行了研究,基于大小频率法、幼虫期有效积温条件进行了生活史性状分析和验证。结果显示:麦氏花翅蜉为三化性昆虫,包含一个冬季世代和两个夏季世代。冬季世代幼虫的发育历期为3~4个月,所需有效积温为1286℃;夏季世代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2个月,所需有效积温为757℃。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地区水生昆虫的生活史性状信息,并首次呈现了花翅蜉属的生活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昆虫 香溪河 生命周期 有效积温 大小频率法
下载PDF
三氯生和双酚A对斑马鱼神经毒性的比较研究
4
作者 韩晓雯 徐婕妤 +2 位作者 王伟伟 钱秋慧 王慧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121,共11页
本研究选择常见的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三氯生(TCS)和双酚A(BPA)为对象,以斑马鱼作为脊椎模式生物,分析比较了TCS和BPA对斑马鱼神经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CS和BPA均会诱导斑马鱼胚胎产生表观畸形,如心包水肿、卵黄囊肿、游囊关闭... 本研究选择常见的两种典型内分泌干扰物三氯生(TCS)和双酚A(BPA)为对象,以斑马鱼作为脊椎模式生物,分析比较了TCS和BPA对斑马鱼神经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CS和BPA均会诱导斑马鱼胚胎产生表观畸形,如心包水肿、卵黄囊肿、游囊关闭等;TCS和BPA暴露会抑制幼鱼的运动活性,对运动相关神经元有损伤作用,并影响幼鱼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进而造成神经行为的失调.此外,TCS和BPA均会导致斑马鱼幼鱼新生神经元细胞的数量下降,幼鱼的脑部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影响.药靶预测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分析比较了TCS和BPA作用的代谢通路及其致毒机制存在不同.本研究为TCS和BPA环境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生 双酚A 斑马鱼 神经毒性 致毒机制 新污染物
下载PDF
氨氮和重金属Cu^(2+)对放逸短沟蜷的急性毒性及氧化胁迫效应
5
作者 秦媛 林业宏 +3 位作者 侯颖怡 王伟瑜 张凯 郑善坚 《水产养殖》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为了解放逸短沟蜷在环境胁迫下的生存能力,开展了氨氮和铜离子(Cu^(2+))对放逸短沟蜷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在氨氮和Cu^(2+)胁迫状态下,测定在放逸短沟蜷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 为了解放逸短沟蜷在环境胁迫下的生存能力,开展了氨氮和铜离子(Cu^(2+))对放逸短沟蜷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在氨氮和Cu^(2+)胁迫状态下,测定在放逸短沟蜷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氨氮胁迫下,放逸短沟蜷的安全浓度为3.51 mg/L;在Cu^(2+)的胁迫下,放逸短沟蜷的安全浓度为0.0835 mg/L。分别在低浓度和高浓度氨氮的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放逸短沟蜷肝脏中的CAT和SOD活性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波浪式变化,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且低、高浓度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的差异(P<0.05);分别在低浓度和高浓度Cu^(2+)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放逸短沟蜷肝脏中的CAT和SOD活性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肝脏中MDA含量增加,低、高浓度处理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指出,肝脏中MDA含量的增加,抑制了SOD和CAT的活性,导致放逸短沟蜷逐渐失去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逸短沟蜷 氨氮 铜离子 急性毒性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厨余含油量对黑水虻体内营养物质的影响
6
作者 龙盛威 邓雪 王颖娟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第2期106-108,112,共4页
为研究基质中含油量对黑水虻体内营养成分及基质转换率的影响,设置不同含油量基质:5.3%、8.2%、11.3%、16.2%。结果表明:黑水虻对不同含油量基质的转化率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最高在5.3%试验组,达86.66%;不同含油量基质对黑水虻体内营养... 为研究基质中含油量对黑水虻体内营养成分及基质转换率的影响,设置不同含油量基质:5.3%、8.2%、11.3%、16.2%。结果表明:黑水虻对不同含油量基质的转化率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最高在5.3%试验组,达86.66%;不同含油量基质对黑水虻体内营养成分含量有一定影响,水分含量最高达65.45%,各试验组间存在显著差异;8.2%试验组的灰分含量最高,5.3%试验组含量最低;总糖含量最高达6.08 g/100 g,最低为4.69 g/100 g,各试验组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脂肪含量最高的是16.2%试验组,与其他试验组相比差异显著;总蛋白含量最高的是16.2%试验组;总黄酮在各试验组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含油量 黑水虻 转化率 营养成分
下载PDF
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生物转化对鸡粪中FAdV-4的消减作用研究
7
作者 陈帅 严婷婷 +8 位作者 董梦瑶 周煜琛 佘望军 李月 蔡珉敏 黄凤 张吉斌 喻子牛 郑龙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将亮斑扁角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接入含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的鸡粪中(0~18 d),采用TaqMan qPCR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BSFL转化过程中FAdV-4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区系演化。结果表明,BSFL转化能够显著消... 将亮斑扁角水虻幼虫(black soldier fly larvae,BSFL)接入含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的鸡粪中(0~18 d),采用TaqMan qPCR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BSFL转化过程中FAdV-4含量的动态变化和微生物区系演化。结果表明,BSFL转化能够显著消减鸡粪中的FAdV-4群体载量,转化18 d时FAdV-4减少率达到了99.63%,明显高于对照组(64.74%),并且增加BSFL接种量和日龄能增强对FAdV-4的消减作用;BSFL转化使得物料中的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厚壁菌门、假单胞菌属受到抑制,而拟杆菌门、异常球菌-栖热菌门丰度则明显提高;居绿藻菌属、特吕珀菌属在BSFL转化体系中与FAdV-4消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斑扁角水虻 鸡粪 禽腺病毒血清4型 生物转化 16S rDNA测序
下载PDF
日粮辣度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转化率和减废指数的影响
8
作者 杨欣瑶 唐凯琳 +5 位作者 周天彤 陈佩滢 李曼宁 程嘉琪 印遇龙 何庆华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2,共6页
黑水虻幼虫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探讨辣度对黑水虻幼虫生长的影响,该研究设置7个不同辣度梯度日粮(辣椒碱浓度分别为0、0.2%、0.4%、0.6%、0.8%、1.0%和1.2%)饲喂7日龄黑水虻幼虫。结果表明:0.8%辣椒碱组料重... 黑水虻幼虫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探讨辣度对黑水虻幼虫生长的影响,该研究设置7个不同辣度梯度日粮(辣椒碱浓度分别为0、0.2%、0.4%、0.6%、0.8%、1.0%和1.2%)饲喂7日龄黑水虻幼虫。结果表明:0.8%辣椒碱组料重比显著低于0.6%辣椒碱组(P<0.05),但与其他组无显著差异;0.8%辣椒碱组幼虫干物质含量最低,并显著低于0.6%和1.2%辣椒碱组(P<0.05);黑水虻幼虫的其他生长性能、存活率、转化率和减废指数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的来看,0.8%辣椒碱组饲料转化为虫体本身的营养物质最少,0.6%辣椒碱组饲料转化效率最低。黑水虻幼虫对辣度表现出较大的耐受性,研究结果可为黑水虻幼虫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幼虫 辣度 生长性能 减废指数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华绒螯蟹的急性毒性研究
9
作者 吴松 黄晓丽 +8 位作者 陶月 覃东立 陈中祥 郝其睿 高磊 王海涛 孙言春 王鹏 张颖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1,共6页
在水温20℃~25℃、pH 6.75~7.36条件下,采用静水式实验法,在长50 cm、宽40 cm、高40 cm的玻璃鱼缸(盛水20 L)中研究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体质量(21.32±2.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和体质量(87.32±9.2... 在水温20℃~25℃、pH 6.75~7.36条件下,采用静水式实验法,在长50 cm、宽40 cm、高40 cm的玻璃鱼缸(盛水20 L)中研究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体质量(21.32±2.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和体质量(87.32±9.20)g的成蟹的急性毒性,分析其对幼蟹和成蟹的毒性效应和安全浓度,为稻蟹综合种养中农药施用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526 mg·L^(-1)、1900 mg·L^(-1)、834.2 mg·L^(-1)和552.7 mg·L^(-1);对成蟹的24 h、48 h、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2371 mg·L^(-1)、1222 mg·L^(-1)、727.8 mg·L^(-1)和286.4 mg·L^(-1);安全浓度(SC)分别为55.3 mg·L^(-1)和28.6 mg·L^(-1)。氯虫苯甲酰胺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和成蟹的毒性均为低毒,在稻田养殖过程中,按照合理剂量施用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氯虫苯甲酰胺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下载PDF
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取食与贮藏
10
作者 查木哈 吴琴 +3 位作者 白国栋 邰峰 张楠 额尔敦达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2-367,共6页
红松(Pinus koraiensis)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种子质量大,其球果成熟后种鳞不能自然张开,不能依赖水、风等媒介传播种子,主要依赖以其种子为食的啮齿动物和鸟类分散贮藏的方式传播种子。在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 红松(Pinus koraiensis)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松科松属常绿乔木,种子质量大,其球果成熟后种鳞不能自然张开,不能依赖水、风等媒介传播种子,主要依赖以其种子为食的啮齿动物和鸟类分散贮藏的方式传播种子。在内蒙古赤峰市旺业甸林场红松林释放不同大小的红松种子,针对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取食、贮藏偏好、多次贮藏及贮藏距离的差异进行研究,探究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取食与贮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大小的红松种子原地留存动态有所不同,啮齿动物收获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小种子原地留存时间最长,中等大小的种子原地留存时间次之,大种子原地留存时间最短。2)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原地取食率存在显著差异。原地取食率最高为小红松种子,其次为中等大小的种子,大种子原地取食率最低。不同大小红松种子搬运后取食率和贮藏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大种子搬运后取食率和贮藏率最高,其次为中等大小的种子,小种子搬运后取食率和贮藏率最低。不同大小的红松种子贮藏后取食率均无显著差异。3)啮齿动物对不同大小红松种子的贮藏距离有所不同,不同大小的红松种子第1次贮藏距离具有显著差异,大种子和中等大小的种子贮藏距离显著大于小种子贮藏距离,第2次、第3次、第4次贮藏距离无显著差异。4)啮齿动物将红松种子从种子站迅速搬运贮藏至就近区域,经过多次贮藏将种源附近贮藏点的种子搬运至更远处。研究结果支持最优贮藏空间分布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种子 多次贮藏 种子大小 分散贮藏 贮食策略 啮齿动物
下载PDF
三氯生对斑马鱼幼鱼性别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11
作者 王凡 刘飞 池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三氯生(Triclosan,TCS)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性别干扰机制。【方法】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TCS(0、2、10、50μg/L)中至受精后50 d,采用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技术分析斑马鱼幼鱼的性别比、下丘脑... 【目的】探讨三氯生(Triclosan,TCS)对斑马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性别干扰机制。【方法】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TCS(0、2、10、50μg/L)中至受精后50 d,采用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技术分析斑马鱼幼鱼的性别比、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相关基因表达以及性激素和卵黄蛋白原(Vt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μg/L和10μg/L组斑马鱼幼鱼雌性比例升高,50μg/L组性比不变,但出现雌雄间体。2μg/LTCS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基因(gnrh2)、雌激素受体α基因(erα)、促卵泡激素受体基因(fshr)极显著上调(P<0.0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3(gnrh3)、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b)、促卵泡激素β基因(fshβ)显著上调(P<0.05);10μg/L TCS使雌激素受体β基因(erβ)、fshβ和黄体生成素受体基因(lhr)极显著上调(P<0.01),gnrh3、cyp19b、erα、fshr显著上调(P<0.05);50μg/LTCS使gnrh3显著上调(P<0.05),cyp19b、fshr和lhr极显著上调(P<0.01)。各TCS处理组Vtg含量显著升高(P<0.05);2μg/L组雌二醇(E2)和11-酮基睾酮(11KT)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10μg/L TCS组睾酮(T)显著降低(P<0.05),11KT/E2极显著降低(P<0.01);50μg/L组T极显著降低(P<0.01),11KT/E2显著降低(P<0.05)。【结论】TCS影响斑马鱼早期阶段的雌性比例以及HPG轴相关基因表达,有雌激素效应,但这种性别分化干扰效应无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斑马鱼雌性化与TCS的雌激素效应有关(E2/11KT和Vtg升高),而该效应的产生主要通过对HPG轴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生 斑马鱼 性别分化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下载PDF
潦河中源段水生条背萤生境适宜性评价
12
作者 张洁 王凯 +4 位作者 张翼 严如玉 杨军飞 刘星辰 计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3期52-56,61,共6页
水生条背萤是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珍稀物种之一,了解栖息地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的重要途径。根据2019年6—7月对江西潦河流域的萤火虫野外调查记录,以条背萤成虫个体分布点和生境... 水生条背萤是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珍稀物种之一,了解栖息地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的重要途径。根据2019年6—7月对江西潦河流域的萤火虫野外调查记录,以条背萤成虫个体分布点和生境变量数据为驱动,建立MaxEnt模型对潦河中源段水生条背萤精细尺度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类型、水源距离、居民区距离是条背萤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溪流、河滩湿地、水田,且与稳定水源距离应保持在0~110 m、与居民区距离应大于140 m、与道路距离大于50 m为适宜;潦河中源段河岸带条背萤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3 km^(2),约占河岸带研究区域的16%,其中最适宜区面积仅为0.17 km^(2),沿河流呈“一带多岛”的分布格局。研究不仅提供了萤火虫在潦河中源段的分布现状,也为萤火虫分布与生境因子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条背萤 生境适宜性 最大熵模型 GIS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微囊藻毒素暴露对河川沙塘鳢病理损伤、生化反应的影响
13
作者 郑友 姜虎成 +3 位作者 张燕 李杰 周梓涵 刘国兴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11期22-27,共6页
开展了微囊藻毒素暴露对河川沙塘鳢病理损伤、生化反应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试验组(D3、D5、D7)1个对照组(CK),每组设3个重复组,于试验的第0、3、5、7天,随机取每组3尾河川沙塘鳢的肠道和肝脏组织,进行生化分析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 开展了微囊藻毒素暴露对河川沙塘鳢病理损伤、生化反应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试验组(D3、D5、D7)1个对照组(CK),每组设3个重复组,于试验的第0、3、5、7天,随机取每组3尾河川沙塘鳢的肠道和肝脏组织,进行生化分析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微囊藻毒素会导致肠道黏膜肌层空泡化,同时引起隐窝结构异常,影响肠道营养物质吸收。肝脏同时出现严重损伤,主要包括肝细胞溶解和充血等症状。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肠道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的浓度变化,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浓度呈现相反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了微囊藻毒素对河川沙塘鳢的肠道的损伤可能是通过产生过量活性氧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塘鳢 藻毒素 组织损伤 酶活 肠道
下载PDF
近40年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温舒珂 彭凯 +2 位作者 龚志军 秦伯强 蔡永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9-609,I0021,I0022,共13页
梅梁湾是太湖北部最大湖湾,也是太湖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对太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对其生态状况演变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基于长期监测及文献资料,获得1980s以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底栖动物种类... 梅梁湾是太湖北部最大湖湾,也是太湖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对太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然而对其生态状况演变的认识尚不清晰。本文基于长期监测及文献资料,获得1980s以来太湖梅梁湾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的时空变化,应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随机森林(RF)分析群落结构演变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梅梁湾1980-2019年共记录到44属(种)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总丰度年际变化显著,40年来底栖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优势种经历了由较敏感的软体类为主到以耐污寡毛类、摇蚊幼虫等为主的转变。综合NMDS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演变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80s及以前,物种多样性丰富,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等大型软体动物为优势种;1990s-2007年,底栖动物群落快速退化,以耐污种占优;2008-2016年,水生态略有恢复,河蚬等清洁种略有回升;2017-2019年,耐污种优势度和丰度反弹。近40年来梅梁湾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底质氮磷、有机质和水体营养盐、蓝藻水华等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此外水生植物演替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长期演变 浅水湖泊 富营养化 太湖 梅梁湾
下载PDF
炔诺酮暴露下斑马鱼候选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谭芷晴 桂林 +1 位作者 李新昌 王小兰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2期35-42,共8页
NET(炔诺酮,Norethindron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孕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畜牧养殖。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报道的从环境中检测到的NET对鱼类的肝脏和内分泌均产生干扰效应。为了寻找水环境中的NET对鱼类影响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以成年... NET(炔诺酮,Norethindron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孕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畜牧养殖。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报道的从环境中检测到的NET对鱼类的肝脏和内分泌均产生干扰效应。为了寻找水环境中的NET对鱼类影响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以成年雌性斑马鱼为动物模型,暴露于500 ng·L^(-1)NET后60 d,采集肝脏,运用非靶向HPLC-TOF-MS的方法,分析了斑马鱼肝脏代谢物在负离子模式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1)经500 ng·L^(-1)NET暴露的处理组与0 ng·L^(-1)的对照组在PCA分析中分别聚集并明显分开,说明NET对斑马鱼的肝脏代谢存在明显干扰作用。(2)代谢通路分析说明NET暴露显著影响了斑马鱼肝脏的硫胺素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另外,差异代谢物网络关系图也显示磷脂和脂肪酸成分影响较大,这与代谢物磷脂成分(PA、PC和PI等)和溶血磷脂(LysoPC)在NET处理后发生显著性变化的结果相一致,推测NET可能影响了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对鉴定的差异代谢物以VIP>1作为潜在标志物的筛选依据,发现有代谢物3-甲基硫代丙酸和LysoPC(14:1(9Z))可能是NET对斑马鱼肝脏影响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为评价NET的生态风险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炔诺酮 斑马鱼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黑水虻幼虫生物转化技术处理污水厂污泥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强敬雯 武双 +5 位作者 唐曼玉 王晚晴 华威 甄新 李春庚 程艳玲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69,共8页
目前,用于处理污水厂污泥的化学处理、热处理、厌氧消化等处理技术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阻碍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黑水虻幼虫(BSFL)生物转化技术具有对设备要求低、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将污泥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量的优点,因此可... 目前,用于处理污水厂污泥的化学处理、热处理、厌氧消化等处理技术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阻碍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黑水虻幼虫(BSFL)生物转化技术具有对设备要求低、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将污泥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量的优点,因此可作为无害化处理污泥的低成本替代技术,以减轻污泥处理的经济压力。综述了BSFL生物转化技术处理污水厂污泥的现状、性能和局限性,详细讨论了其在碳回收、氮保存、减量化、病原菌抵抗力、重金属抗性等方面的性能,并针对污水厂污泥特性提出了添加共基质或采用发酵法以提高BSFL生物转化率的策略,以期在减少产品碳足迹的同时,降低运行成本,进而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污泥 生物转化 产品碳足迹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黑水虻虫沙在肥料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强敬雯 王晚晴 +4 位作者 唐曼玉 武双 华威 朱欣悦 程艳玲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目前我国有机废弃物年产量约45亿~50亿t,若处理不当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黑水虻幼虫可有效分解有机固体废弃物,将其转化为符合循环经济概念的可销售产品,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虫沙可作有机肥料,从... 目前我国有机废弃物年产量约45亿~50亿t,若处理不当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黑水虻幼虫可有效分解有机固体废弃物,将其转化为符合循环经济概念的可销售产品,在此过程中产生的虫沙可作有机肥料,从而推进传统经济发展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过渡。然而,目前对于虫沙的营养成分、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组成,提高其生物稳定性的后处理要求,及其在土壤和植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等尚未明确。为提高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综述了黑水虻幼虫对有机废弃物的转化潜力,总结了虫沙特性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虫沙作为植物肥料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该产品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归纳和总结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虫沙 肥料 可持续农业 循环生物经济
下载PDF
不同初始碳氮比对黑水虻生物转化鸡粪效果的影响
18
作者 麦力文 杨霞 +1 位作者 王定美 李勤奋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8-85,共8页
为了探明黑水虻幼虫对不同碳氮比鸡粪的生物转化效果开展模拟转化试验。将玉米粉按照0%、5%、10%、15%的比例添加至鸡粪与菌渣混和(1∶1,w/w)的底料中调节混合物的C/N为10.30、11.52、12.67、13.81(设为CK、T05、T10、T15组),接入4日龄... 为了探明黑水虻幼虫对不同碳氮比鸡粪的生物转化效果开展模拟转化试验。将玉米粉按照0%、5%、10%、15%的比例添加至鸡粪与菌渣混和(1∶1,w/w)的底料中调节混合物的C/N为10.30、11.52、12.67、13.81(设为CK、T05、T10、T15组),接入4日龄黑水虻幼虫,14d后测定黑水虻生物转化效率及虫粪腐熟情况。结果表明:T05处理组黑水虻对鸡粪菌渣混合物的降解速率最快(P<0.05),且黑水虻虫体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T15处理组黑水虻幼虫产量最大,平均日增长速率和虫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另一方面,添加玉米粉能显著提高黑水虻虫粪有机肥的腐熟程度(P<0.05),虫粪有机肥的类腐殖质荧光强度(Fmax)随着碳氮比的升高而增大;T15处理组黑水虻虫粪类腐殖质荧光强度(Fmax)显著高于T05处理组(P<0.05),与T10处理组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添加玉米粉调节鸡粪混合底料初始C/N,可以定向调控黑水虻对鸡粪的转化效果,为促进生产中黑水虻-废弃物转化系统高效运转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虻 碳氮比 鸡粪 三维荧光光谱
下载PDF
柳江不同河网位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差异比较研究
19
作者 周佳诚 宋志斌 +2 位作者 苗芃 谭路 唐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94-1801,共8页
了解不同河网位置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差异对于识别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关注河网位置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比较物种数量的变化,而对群落组成的影响差异研究较少。该研究将河... 了解不同河网位置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差异对于识别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关注河网位置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比较物种数量的变化,而对群落组成的影响差异研究较少。该研究将河网位置分为河网边缘和河网中心,基于柳江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数据,比较河网边缘、中心位置的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单元数量、密度、优势分类单元以及群落组成相异度及其与环境和空间因子关系的差异。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32个分类单元,其中昆虫纲109个分类单元,为优势类群。河网边缘、中心位置样点分别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29和114个分类单元,河网边缘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分类单元数(32个)和平均密度(2.29×10^(3)ind·m^(-2))均显著高于中心位置样点(平均分类单元数:22个,平均密度:1.04×10^(3)ind·m^(-2))。此外,有12个分类单元的平均相对丰度超过1%,其中,蜉蝣目在河网边缘的平均相对丰度高于河网中心,双翅目在河网边缘的平均相对丰度低于河网中心。柳江河网边缘位置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主要受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水深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而溶解氧、总氮、流速和水深是影响河网中心位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环境因子。大型底栖动物β多样性在河网边缘受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的共同影响,在河网中心则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河网边缘与中心位置的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子有显著差异,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位置 大型底栖动物 环境因子 空间因子 生物多样性 Β多样性 群落格局
下载PDF
不同盐度下双酚F对海洋青鳉胚胎的毒性效应
20
作者 陈祖椿 张建桦 +4 位作者 陈月碧 张宁 郭昱嵩 王中铎 董忠典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47,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下双酚F(Bisphenol F,BPF)对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的毒性效应。【方法】设置15和30两个盐度,海洋青鳉胚胎分别在0(对照)、1μg/L、10μg/L、100μg/L、1 mg/L和10 mg/L BPF中暴露15 d,比较各组胚胎孵...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下双酚F(Bisphenol F,BPF)对海洋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的毒性效应。【方法】设置15和30两个盐度,海洋青鳉胚胎分别在0(对照)、1μg/L、10μg/L、100μg/L、1 mg/L和10 mg/L BPF中暴露15 d,比较各组胚胎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孵化后7 d内存活率,6、9 d时的心跳速率(下称“心率”),以及孵化后48 h仔鱼游泳总距离,分析不同盐度下BPF对海洋青鳉胚胎的毒性效应。【结果】15盐度下1μg/L、100μg/L和30盐度下10μg/L、10 mg/L BPF处理组产生畸形胚胎,但数量较少,以卵黄囊水肿为主。在15及30盐度下,随BPF浓度增加,海洋青鳉孵化率有下降趋势,而死亡率差异不显著,30盐度下,高浓度组(100μg/L、1 mg/L、10 mg/L)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 mg/L组死亡率显著高于盐度15。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仔鱼出膜后7 d内基本无死亡。处理6 d时,随BPF浓度增加,海洋青鳉在15及30盐度下心率均有下降趋势,高浓度组(1、10 mg/L)盐度30条件下心率显著低于盐度15(P<0.05);处理9 d时,各浓度组心率在盐度15条件下随BPF浓度升高有降低趋势,在30盐度下心率显著低于15盐度条件(P<0.001),高浓度组(1、10 mg/L)在2种盐度条件下心率均较低。仔鱼出膜48 h时,各组12 min内游泳总距离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PF和盐度对海洋青鳉胚胎孵化率、心率均有显著影响,BPF可降低胚胎孵化率、心率,高浓度BPF在盐度30条件下对胚胎有明显的致死效应;盐度和BPF对胚胎孵化率、心率存在复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青鳉 胚胎 毒性效应 双酚F 盐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