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2篇文章
< 1 2 2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碳中和新技术的美丽中国建设
1
作者 周启星 王辉 欧阳少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7-1787,共11页
碳中和技术是以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固定为目的,以节能、减排、增效为核心的新技术体系,主要分为三类,包括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将碳中和技术应用于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我国能源结构... 碳中和技术是以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固定为目的,以节能、减排、增效为核心的新技术体系,主要分为三类,包括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和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将碳中和技术应用于美丽中国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经济的发展.本研究通过阐述碳中和技术相关理念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并进一步讨论了碳中和技术如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结果表明,目前关于碳中和技术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氢能领域、电化学领域、绿色化学领域、节能技术、储能技术、废物的资源回收以及合成生物学领域.这些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出现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促进绿色清洁技术的发展.此外,碳中和技术也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强资源的高效利用,助力低碳能源体系的建立和促进生态文明体制的健全,从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技术 美丽中国建设 能源结构 低碳能源体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固碳服务的影响
2
作者 张泽民 刘博 关潇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域上游13个大中型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评估了不同矿区及其周边不同距离缓冲区的固碳服务能力,并对二者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旨在厘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固碳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为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以288.8 hm^(2)/a的速度持续扩张.(2)1990-2020年不同时段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均为正值,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均为负值,其中2010-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动态度均较高,2015-2020年则均相对较低,并且露天开采方式矿区土地利用强度远高于井工开采方式.(3)1990-2020年各矿区内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在0.7~4.1 Mg/hm^(2)之间,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距离矿区50 km范围内,距离越远,平均单位面积年固碳量越高,影响程度逐渐下降.(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单位面积年固碳量的平均关联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体.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开发过程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矿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上游 煤矿区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固碳服务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杨翠霞 杨颜冰 刘晖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36-140,共5页
以辽宁省国家级和省级19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了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辽宁省全域及辽中、辽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呈均衡集聚态势,辽西地区呈现非均衡集聚态势。辽宁省乡... 以辽宁省国家级和省级193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究了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辽宁省全域及辽中、辽南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呈均衡集聚态势,辽西地区呈现非均衡集聚态势。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整体上表现出东高西低、局部小集聚特征。依据资源特点,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分为农渔业特色主导型、少数民族文化型、红色旅游发展型、景区景点依托型和温泉康养型五大类,区域差异、空间分布及空间密度存在显著差异。辽宁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是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经济、交通和旅游资源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重点村 空间分布 ARCGIS 辽宁省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
4
作者 冯自贤 佘璐 +2 位作者 王秀慧 杨璐 杨晨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的基础上引入PM10作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提出了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Improv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RSEI),并基于IRSEI分析了宁夏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 在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的基础上引入PM10作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提出了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Improved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IRSEI),并基于IRSEI分析了宁夏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变,以及宁夏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此外还深入讨论了不同的指标归一化方式对IRSEI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宁夏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的趋势,21年间IRSEI从0.329上升至0.426,总体上升了约29.48%;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北部、南部以及黄河流域沿岸,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和“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夏中部。2)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面积远大于退化面积,21年间改善面积占比达到54.42%,且极强改善区域集中在宁夏南部,中部以较强改善为主,退化面积占比为14.98%,主要分布在北部城市区域。3)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生态环境质量呈改善趋势的区域面积占比达到64.02%,显著改善趋势的面积占比为29.18%,但仍有28.81%的区域呈现显著退化和轻微退化趋势,生态环境质量修复与保护应重点关注呈现退化趋势的区域。4)不同的指标归一化方式对IRSEI影响显著,基于各期数据分别进行指标归一化容易高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年份的IRSEI,低估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年份的IRSEI,基于全局极值的指标归一化方式,能更真实客观地反映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 时空演变 主成分分析 趋势分析
下载PDF
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成效评价与完善对策
5
作者 吴雪 何佳 +2 位作者 张英 朱启凤 周鸿斌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3,共6页
2017年4月起实施的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为市级层面小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先行先试经验。为充分发挥生态补偿机制对河道水质改善的促进作用,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 2017年4月起实施的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为市级层面小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先行先试经验。为充分发挥生态补偿机制对河道水质改善的促进作用,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运行情况和水环境改善效益,评估该机制的有效性,总结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机制完善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以来,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水质监测网络逐步健全、水环境管理能力明显提升,机制总体有效,但也还存在考核指标待优化、补偿范围不全面、补偿方式单一、监管评估和公众参与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健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制度,促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水环境 滇池流域 中小流域 昆明市
下载PDF
环保视角下氢能产业发展研究
6
作者 张保华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62-65,共4页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温室效应”、“低碳经济”理念的推广,由于氢能利用的最终生成物是纯净、无污染的水,符合各国低碳经济和环保政策需求,氢能的利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在...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温室效应”、“低碳经济”理念的推广,由于氢能利用的最终生成物是纯净、无污染的水,符合各国低碳经济和环保政策需求,氢能的利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在环保的视角下,氢能的利用存在诸多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在燃料电池方面,进行氢能商业化利用的研究是有益的,但在“氢发电”或“氢社会”建设方面,其潜在的环境危害需要经过科学验证,逐步开发,切莫急功近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燃料电池 环境保护 利润最大化
下载PDF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急监测的困难和对策探讨
7
作者 廖德兵 倪文琳 《清洗世界》 CAS 2024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是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监测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应急监测能力等方面存在发展困难,影响到应急监测的规范化落实。因此,本文在研究从生态环境监测机...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是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监测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应急监测能力等方面存在发展困难,影响到应急监测的规范化落实。因此,本文在研究从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责和地位入手,分析了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应急监测中的困难,并对环境应急监测机构应急监测困难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应急监测质量水平提升带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 环境应急监测 困难 对策
下载PDF
嘉陵江生态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分析
8
作者 谭晶华 张运春 +2 位作者 张桥英 王溢琛 陈馨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嘉陵江是长江举足轻重的一条支流,是沿岸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也是沿岸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态资源。因此,嘉陵江生态环境的研究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文章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 嘉陵江是长江举足轻重的一条支流,是沿岸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也是沿岸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态资源。因此,嘉陵江生态环境的研究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文章检索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关于嘉陵江生态环境研究的论文,分别得到了347篇和62篇,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核心作者、主要机构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发展,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21年达到最高;论文发表的主要机构是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大学。CNKI数据库(1979—2021)中显示,研究区域主要分为嘉陵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研究主题集中在植被的本底调查、水质条件、评价等方面;WOS数据库最近10年(2011—2021)的论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生物(主要是鱼类)的研究,第二类是对污染的研究,第三类是研究方法;大量生态模型以及3S技术被应用在嘉陵江流域的研究中,研究主题主要是风险评价、污染等方面。同时结合2个数据库的结果发现,学者们都重点关注嘉陵江水质条件和评价等方面,并研究了嘉陵江对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影响。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及重点关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背景下,文章为未来对于嘉陵江流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 长江流域 三峡 CNKI WOS CITESPACE
下载PDF
云南越冬红嘴鸥研究进展
9
作者 龙秋 展楠 +2 位作者 双喊静 王润 李红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4期0128-0131,共4页
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隶属于鸥形目(Lariformes)鸥科(Laridae)鸥属,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鸟类,每年冬天大量的红嘴鸥从北方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中国南方越冬,其越冬地分布广泛。自1985年秋季红嘴鸥首次进入昆明城区,越冬红嘴鸥在云南数... 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隶属于鸥形目(Lariformes)鸥科(Laridae)鸥属,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鸟类,每年冬天大量的红嘴鸥从北方西伯利亚地区迁徙到中国南方越冬,其越冬地分布广泛。自1985年秋季红嘴鸥首次进入昆明城区,越冬红嘴鸥在云南数量与分布逐步呈现递增趋势。本文对近年来云南越冬红嘴鸥的分布及数量变化、生境选择、疾病防治、旅游经济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红嘴鸥在云南的保护以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建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嘴鸥 分布 数量 生境选择 保护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碳价领域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10
作者 徐辰冠 许朝阳 +3 位作者 霍现旭 王奎 郭俊超 杨震 《环境生态学》 2024年第2期37-45,共9页
碳价是碳市场运行的核心,有效的价格信号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企业转型升级以及降低社会总减排成本,因此,碳价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2009-2022年4 218篇相关... 碳价是碳市场运行的核心,有效的价格信号可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企业转型升级以及降低社会总减排成本,因此,碳价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备受关注。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2009-2022年4 218篇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碳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旨在为我国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1)国际和国内的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国际发文量相对更高,尽管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最为迅猛,已经成为推动该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2)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和关注重点基本一致,即通过对碳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波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联合使用多种方法建立碳价预测模型,开展碳市场建设、定价机制和减排手段等方面的研究;3)2个数据库的碳价研究热点稍有差异,但总体趋同,最主要的聚类分别为“碳价”和“碳市场”,代表了目前碳价领域研究的2个主要方向;4)通过对国内外数据库文献的比较分析可知,未来需要继续推进碳交易体系的完善,拓展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并加强对碳减排措施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价 碳市场 CITESPACE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逻辑缘起、框架意蕴与宜昌范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华 王洁 徐高梵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7-42,共6页
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在长江大保护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及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由湖北省和宜昌市提出的新概念,是我国城市评价与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式。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刚刚起步,理论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文章对长江大保护... 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是在长江大保护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及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由湖北省和宜昌市提出的新概念,是我国城市评价与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式。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刚刚起步,理论建设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文章对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逻辑根源、内涵层次、多重意蕴进行了分析和论证,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提出,缘于我国长江大保护战略不断推进,也与生态环境类城市品牌创建的升华推广相关;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内涵表现在产业、城乡、交通、生态价值转化、生态文明宣贯等五个方面的典范。基于此,结合宜昌市创建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基础提出了五大创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长江经济带 宜昌 长江大保护
下载PDF
基于物质流模型的长三角城市群食物生产与消费系统氮素流动格局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董莉 邹天森 +2 位作者 徐睿 张泽乾 杨鹊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14-1624,共11页
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群食物生产与消费系统活性氮的释放对区域氮素循环格局有着重要影响。采用物质流分析模型,定量分析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农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人类消费子系统的氮素流动格局,评估各子系... 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城市群食物生产与消费系统活性氮的释放对区域氮素循环格局有着重要影响。采用物质流分析模型,定量分析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农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和人类消费子系统的氮素流动格局,评估各子系统氮素损失的结构,阐明氮素损失的空间分布,并探究氮素损失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系统总体氮输入为3472.56 Gg/a,最大氮素输入项为化肥输入;系统总体氮输出为3061.29 Gg/a,主要表现为氮素损失,占90.9%。农田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子系统的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42.6%、30.8%和40.1%。农田种植子系统对系统氮素损失的贡献最大,为1325.53 Gg/a,占比为47.6%;其后依次为人类消费子系统、畜禽养殖子系统和水产养殖子系统。长三角各城市氮素损失强度空间异质性较大,上海、扬州、盐城较高,分别为26.43、23.20和22.26 kg/hm^(2);杭州、宣城、池州较低,分别为6.14、5.83和4.55 kg/hm^(2)。氮素损失强度空间异质性与经济、人口、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相关系数为0.42~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 施氮强度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损失 面源 氮径流 氮淋洗 氨挥发
下载PDF
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黄艳 刘晓曼 +2 位作者 袁静芳 付卓 乔青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61,共13页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 生态工程背景下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识别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前沿议题.华北干旱半干旱区作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其碳储量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对促进碳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通过修正碳密度数据,利用InVEST模型,估算了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2020年碳储量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探讨了影响碳储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华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减少以及林地、灌木、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比之和由52.94%增至54.47%,建设用地面积增幅最大,达60.59%.②华北干旱半干旱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总碳储量分别为7542.46 Tg、7570.94 Tg、7733.11 Tg、7909.20 Tg、8210.84 Tg,平均变化速率为33.501 Tg/a,21年间累计增加668.38 Tg.③碳储量稳定区域的面积占92.39%;碳储量增加区域面积占5.17%,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的绿洲地区及山地林区,与林地、草地转入区域存在一定重叠;碳储量减少区域面积占2.45%,主要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中草地-未利用地交界处以及河北省居民用地.④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碳汇的首要因素,其次为年均降水量和累计造林面积.不同因子交互作用后会增强单因子对碳汇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表明区域内碳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华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碳储量持续增加,其碳汇能力主要受限于自然因素,但生态工程等积极人为措施也能显著提升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华北干旱半干旱区
下载PDF
基于SEM的建筑废弃物协同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高红 刘进弟 +2 位作者 王鹏远 王沿茹 闫丽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年第10期121-124,共4页
协同治理是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制度安排,对解决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4个维度共15个影响因子变量的建筑废弃物协同治理影响模型,分析影响建筑废弃物协同治理绩效的内在因素。结果表明,各维度对... 协同治理是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制度安排,对解决城市固体废弃物问题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4个维度共15个影响因子变量的建筑废弃物协同治理影响模型,分析影响建筑废弃物协同治理绩效的内在因素。结果表明,各维度对绿色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程度不同。其重要性排序为协同过程因素>协同价值因素>主体协同因素>协同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废弃物 协同治理 结构方程模型 治理绩效
下载PDF
乌江流域固碳服务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俊毅 李俊生 关潇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7-767,共11页
生态系统提供的固碳服务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明确环境因子的驱动机制是有效提高固碳服务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InVEST模型核算乌江流域2000—2020年碳储量,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使... 生态系统提供的固碳服务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之一,明确环境因子的驱动机制是有效提高固碳服务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乌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InVEST模型核算乌江流域2000—2020年碳储量,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系统中的影响因素,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部分依赖图模型(PDP模型)分析各因子对固碳服务的贡献度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乌江流域固碳服务空间上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时间上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上游的增速大于中游及下游.②时空尺度上,自然地表类因子均是对固碳服务贡献最大的环境要素,其中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尺度上的贡献度最高,为55.08%;坡度在时间尺度上的贡献度最高,为34.46%.③各影响因子在时空上呈现出不同的驱动机制,其中人口密度的驱动机制变化最为强烈,在空间上,固碳服务随人口的增加而降低,在时间上,固碳服务整体随人口的增加而增加.④2000—2020年,人类活动的改变是乌江流域固碳服务增加的重要原因,气候变化也是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固碳服务的高低虽受限于自然地表类环境因子,但人类活动的正面干扰能显著提高固碳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生态系统 固碳服务 时空格局 驱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生态优先的干旱区县域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新疆叶城县为例
16
作者 李潘 高敏华 马利刚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96-103,115,共9页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为例,将国土空间开发模拟为生态保护和国土开发两个过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叶城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叶城县国土开发适宜区总面积为27 359.86 km2,生态保护适宜区总面积为968.84 km2,整体呈中心发散、带状分布的格局,并将叶城县域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占比81.79%)、保护开发区(占比14.79%)、开发保护区(占比2.78%)和开发建设区(占比0.64%)。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可更贴近干旱区县域客观实情。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国土空间开发工作对生态环境影响大,应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高国土空间开发质量,落实耕地保护并进行土地改良,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不断优化开发格局,推动适宜性评价、适宜区功能与规划建设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优先 干旱区县域 国土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叶城县
下载PDF
多元主体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满意度研究——以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为例
17
作者 袁梦 吴哲楷 +1 位作者 谢光权 吴小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120,共6页
针对福建省屏南县在文创移民过程中存在的多元居民主体普遍性特征,选取屏南县龙潭村为研究对象,以样本问卷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 22.0中的多种统计分析工具,探究不同类型居民主体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满意度差异特征。结果表明:... 针对福建省屏南县在文创移民过程中存在的多元居民主体普遍性特征,选取屏南县龙潭村为研究对象,以样本问卷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 22.0中的多种统计分析工具,探究不同类型居民主体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满意度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龙潭村人居环境整体满意度分值为4.010,不同维度人居环境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满意度分值最低的为规划建设维度,满意度分值最高的为空间环境维度;(2)学历、居住时间和居民类型等属性对人居环境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利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将主体划分为5种类型群体,各类型群体对人居环境满意度存在显著指向性与差异性;(3)在地村民满意度整体高于城市移民,且地缘属性越强的在地村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越高,业缘属性越强的城市移民人居环境满意度越低。多元主体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应考虑不同属性群体的差异性需求,有针对性地优化配置,以满足新时期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主体 传统村落 人居环境 空间布局 满意度 屏南县 福建省
下载PDF
福寿螺的分布现状、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黎栩霞 吕鹤 +6 位作者 王伟民 陈伊梦 孙萍 王海鹏 徐旭 尹淳阳 许旺 《江西科学》 2023年第2期236-243,265,共9页
福寿螺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强的繁殖力等特点,已迅速蔓延至我国多个省区市,造成严重的入侵危害。分析了福寿螺在我国的分布现状,从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及人体健康等几方面阐明了危害,进一步着重阐述了福寿螺防治方法,... 福寿螺以其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强的繁殖力等特点,已迅速蔓延至我国多个省区市,造成严重的入侵危害。分析了福寿螺在我国的分布现状,从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及人体健康等几方面阐明了危害,进一步着重阐述了福寿螺防治方法,提出从不同生活史阶段的角度对福寿螺进行全生命周期的防治观点,并以此讨论了入侵种福寿螺的防治对策。提出福寿螺的防治需依据不同风险区的划分制定分级防治策略,需密切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对福寿螺入侵扩散态势的影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野外监测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防治预案,为我国福寿螺防治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入侵种危害 入侵种防治 对策研究
下载PDF
滇池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罗婧 陶冕 +5 位作者 李冲 李涛燕 王绍艳 蒋昌李 程云轩 段平洲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98-1507,共10页
滇池频繁暴发蓝藻水华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为实现对滇池水体藻毒素(MCs)的快速监测,厘清其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子,通过对滇池33个点位的调查采样,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UPLC-MS/MS)开发了在线固相萃取同时测定地... 滇池频繁暴发蓝藻水华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为实现对滇池水体藻毒素(MCs)的快速监测,厘清其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子,通过对滇池33个点位的调查采样,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UPLC-MS/MS)开发了在线固相萃取同时测定地表水中8种MCs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的特点.本文利用该方法分析了滇池MCs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MCs浓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滇池MCs浓度的时间分布规律表现为夏季(141.5475~896.8037 ng/L)>春季(51.2630~1245.2583 ng/L)>秋季(28.4733~409.1775 ng/L)>冬季(16.2716~122.8470ng/L);在空间上,滇池中部区域(观音山西-观音山中)在全年均检测出了较高的MCs浓度,同时,春夏季时外海和草海北部的整体浓度显著升高.(2)在MCs组成上,MC-LR是滇池的主要毒素种类,其次为MC-LW、MC-RR和MC-WR,而MC-LR和MC-LW的占比受到了水温的显著影响.(3)MCs浓度与藻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这可能与滇池特殊的水力条件和流场有关;MCs浓度与叶绿素(Chla)浓度、氨氮(NH_(4)^(+)-N)浓度、总磷(TP)浓度、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氮(T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BOD5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显示,光照强度(透明度)和营养盐(TN、TP、有机物)浓度是控制滇池MCs产生的重要因子,这为滇池MCs的预测预警和生态风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毒素(MCs) 滇池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UPLC-MS/MS)
下载PDF
浙江大湾区生态安全预警及障碍因子分析
20
作者 李瑞发 崔旺来 +2 位作者 司凌涵 鲍声望 杨帆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861-1872,共12页
湾区是区域建设的发展热点和突出亮点,生态安全是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生态安全预警研究在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浙江大湾区为例,基于DPSIR模型构建浙江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2000、2005、2010、2015和... 湾区是区域建设的发展热点和突出亮点,生态安全是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生态安全预警研究在生态安全研究领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以浙江大湾区为例,基于DPSIR模型构建浙江大湾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其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生态安全预警指数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灰色模型从县域层面模拟预测浙江大湾区2025、2030、2035年的生态安全状况,同时利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制约浙江大湾区生态安全的障碍性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浙江大湾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在逐步改善,平均生态安全预警指数从0.496提升至0.518。但区域间存在差异,中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状况较好,而东北部和南部地区生态状况不佳,应加强生态安全管理和监管。2)用灰色模型预测湾区2025-2035年生态状况将不断提升,到2035年,平均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将从0.523增加到0.545,将有47.7%的县(区、市)达到轻度预警及无预警状态。但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地区的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值呈波动和下降趋势,表明其生态环境存在不稳定甚至恶化的情况,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防止这些区域的生态状况进一步恶化。3)准则层障碍度方面障碍度差距在逐渐缩小且整体上有所降低,指标层障碍度方面包括环保投资、城镇化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政府科技投入、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密度是制约浙江大湾区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应针对上述障碍因子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研究结果可为浙江大湾区未来生态安全的调控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并为其他地区生态安全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预警 灰色模型 障碍因子 障碍度模型 生态安全评价 浙江大湾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