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5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杆菌Enterobacteria sp.X57富集铀(Ⅵ)的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曾倩 朱婷 +5 位作者 李飞泽 杨远友 杨吉军 兰图 廖家莉 刘宁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58-1266,共9页
为开发可用于铀污染环境修复的优势微生物,本文考察了一株从铀污染场所分离的新型肠杆菌Enterobacter sp. X57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下对铀的富集行为,并结合相关的表征探索了可能的生物富集机理。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 X57对铀的富集... 为开发可用于铀污染环境修复的优势微生物,本文考察了一株从铀污染场所分离的新型肠杆菌Enterobacter sp. X57在不同的环境因素下对铀的富集行为,并结合相关的表征探索了可能的生物富集机理。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 X57对铀的富集依赖于细菌的代谢活性,且受接触时间、pH值、温度、初始铀(Ⅵ)浓度以及共存离子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铀初始浓度100 mg/L、温度303 K、pH=7.00条件下,Enterobacter sp. X57对铀的最大富集量约为175.52 mg/g(干重)。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 X57富集铀的过程存在化学吸附、粒内扩散等多个阶段。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EDS)以及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溶液中的铀(Ⅵ)与细胞中的羧基、氨基、磷酰基等官能团发生络合,并同时扩散至胞内的细胞质膜上形成铀-磷酸盐矿物。上述结果表明,Enterobacter sp. X57对铀的富集是通过生物吸附和生物沉积矿化的协同作用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杆菌 铀(Ⅵ) 富集 生物吸附 生物矿化 铀-磷酸盐矿物
下载PDF
氢氧化钠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对铅、镉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淼 李贝贝 +2 位作者 许琳玥 张亚平 何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利用水稻秸秆与凹凸棒石在缺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稻秆生物炭/凹凸棒石复合材料(BA),并通过氢氧化钠改性提升其吸附性能。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及改变初始pH等吸附试验研究复合材料在Cd、Pb一元及二元污染体系中的吸附行为,并结合扫描... 利用水稻秸秆与凹凸棒石在缺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稻秆生物炭/凹凸棒石复合材料(BA),并通过氢氧化钠改性提升其吸附性能。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及改变初始pH等吸附试验研究复合材料在Cd、Pb一元及二元污染体系中的吸附行为,并结合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深入分析改性后复合材料对溶液中重金属Cd、Pb的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改性复合材料(NBA)对Cd^(2+)和Pb^(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17.05和274.65 mg·g^(-1),其去除效率比BA分别增加31.2%和51.7%。在二元金属体系中NBA吸附能力也明显优于BA,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能更好地用于模拟吸附结果,表明该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化学吸附过程。此外,竞争吸附分析表明在Cd、Pb共存溶液中,与Cd^(2+)相比,Pb^(2+)更易被复合材料吸附。通过SEM-EDS、FTIR、XRD和XPS等表征方法确定了NBA对Cd^(2+)和Pb^(2+)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其与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络合作用、与矿物质的沉淀作用及π-电子作用。综上,改性复合材料NBA在实际废水处理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凹凸棒石 重金属 改性 机理
下载PDF
镉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研究
3
作者 秦会敏 郦和生 +1 位作者 谢文州 胡永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4,共5页
采用振荡淋洗法处理Cd污染土壤。考察了不同淋洗剂对污染土壤中Cd的去除效果,以及淋洗剂浓度、淋洗剂pH、淋洗剂体积与土壤质量比(液土比)等条件对淋洗效果的影响。采用Tessier分步提取法对淋洗前后的Cd形态分布进行分析,并对淋洗废液... 采用振荡淋洗法处理Cd污染土壤。考察了不同淋洗剂对污染土壤中Cd的去除效果,以及淋洗剂浓度、淋洗剂pH、淋洗剂体积与土壤质量比(液土比)等条件对淋洗效果的影响。采用Tessier分步提取法对淋洗前后的Cd形态分布进行分析,并对淋洗废液的再生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_(2))是高效的Cd污染土壤淋洗剂,当EDTA-Na_(2)浓度为0.03 mol/L、淋洗剂pH为3、液土比为4:1时,Cd去除率可达73.27%;土壤中Cd的主要去除形态为可交换态;采用新型二硫代羧酸功能化树枝状聚合物(DPETACSSNa)对淋洗废液进行再生,再生后淋洗液的Cd去除性能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 淋洗 再生 金属形态 土壤修复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哌虫啶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
4
作者 谢慧 李金玲 +4 位作者 刘瑞源 王世霖 黄炜 李旭龙 于世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4-261,共8页
为探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哌虫啶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及其生物有效性,本研究在室内模拟土壤生境,以赤子爱胜蚯蚓和哌虫啶分别作为受试模式生物和目标污染物,采用蚯蚓生物富集量和间接生物测量法,研究哌虫啶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 为探究新烟碱类杀虫剂哌虫啶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及其生物有效性,本研究在室内模拟土壤生境,以赤子爱胜蚯蚓和哌虫啶分别作为受试模式生物和目标污染物,采用蚯蚓生物富集量和间接生物测量法,研究哌虫啶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哌虫啶在棕壤、红壤和黑土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1.45~12.62、12.42~14.38 d和5.19~10.21 d,在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为黑土>棕壤>红壤。哌虫啶在蚯蚓体内的生物累积量随其在土壤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在10 mg·kg^(-1)哌虫啶处理下,棕壤、红壤和黑土中蚯蚓体内哌虫啶的含量分别为190、210 ng·g^(-1)和160 ng·g^(-1),生物富集法研究表明,哌虫啶在黑土中的生物有效性较低,在红壤和棕壤中的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不同处理的蚯蚓受到哌虫啶的氧化胁迫,其蛋白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各指标在黑土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在棕壤和红壤中受到的影响较大,哌虫啶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黑土中生物有效性较弱,而在棕壤和红壤中生物有效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虫啶 蚯蚓 生物有效性 降解
下载PDF
污水处理温室气体产排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5
作者 刘广兵 佟思奇 +2 位作者 周兴玄 刘伟京 孟溪 《环境科技》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污水处理设施因其规模庞大、广泛分布,既是重要的能源消耗者,又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其中包括CH4和氧化亚氮(N2O)。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污水处理碳排放将面临显著增长。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全面审... 污水处理设施因其规模庞大、广泛分布,既是重要的能源消耗者,又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其中包括CH4和氧化亚氮(N2O)。随着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污水处理碳排放将面临显著增长。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全面审视,为推动环境友好型污水处理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深入理解温室气体排放机制及其可控制因素,有助于更有效地制定和实施技术和管理策略,以降低对气候环境的不良影响。理解温室气体产排机制与影响因素不仅能够满足不断加强的环保标准,同时为可持续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持。致力于研究和优化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对于构建更加环保、可持续的城市水处理系统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温室气体 产排机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PHREEQC模拟分析Na_(2)S_(2)O_(4)对退役铀矿山采区地下水生态的修复
6
作者 王晓玭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1,共8页
酸法原位地浸采铀作为回收铀资源首选工艺,不可避免会存在部分铀进入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而采用还原剂Na_(2)S_(2)O_(4)将游离的铀还原固定可高效解决此类问题。为此,针对某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铀矿山地下水铀污染,采用PHREEQC模拟分析Na_(... 酸法原位地浸采铀作为回收铀资源首选工艺,不可避免会存在部分铀进入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而采用还原剂Na_(2)S_(2)O_(4)将游离的铀还原固定可高效解决此类问题。为此,针对某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铀矿山地下水铀污染,采用PHREEQC模拟分析Na_(2)S_(2)O_(4)还原固定地下水中可溶性铀的机制,讨论NaHCO_(3)在Na_(2)S_(2)O_(4)还原固定可溶性铀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该区域地下水中铀以U(Ⅵ)为主,其中UO_(2)SO_(4)、UO_(2)^(2+)和UO_(2)(SO_(4))_(2)^(2-)为优势物种,分别占63.60%、32.35%和3.89%;2)Na_(2)S_(2)O_(4)还原固定可溶性铀时,会降低地下水Eh值和Fe(Ⅲ)浓度,增强地下水还原性,促进沥青铀矿和黄铁矿沉淀,但会造成地下水酸化和高SO_(3)^(2-)浓度;3)NaHCO_(3)+Na_(2)S_(2)O_(4)在还原固定可溶性铀时,减轻了地下水酸化,增强了对U(Ⅵ)和SO_(3)^(2-)的去除,对Na_(2)S_(2)O_(4)还原固定可溶性铀的影响较小,在Na_(2)S_(2)O_(4)和NaHCO_(3)浓度比为1∶1至1∶1.5时修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铀矿山 Na_(2)S_(2)O_(4) 还原固定铀 PHREEQC 反应路径模拟
下载PDF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7
作者 李菊英 丁腾达 +1 位作者 韩京成 刘唐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74-176,154,共4页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实验课程,也是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工程教育认证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性及综合素养的培养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深圳...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实验课程,也是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工程教育认证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学生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性及综合素养的培养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深圳大学环境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展的背景下,介绍了深圳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探索和相应改革措施。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支撑了符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本专业毕业要求内涵观测点,优化了课程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等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工程教育认证 课程改革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 教学探索
下载PDF
Pu在膨润土层中的反应性迁移模拟研究(1)——地下水-膨润土体系演化的地球化学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刘东旭 黄流兴 +3 位作者 赵振华 胡立堂 司高华 叶远虑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9,共10页
在某区含Pu高放废物处置系统的性能评价中,需要分析水-岩相互作用下蒙脱石、孔隙度、pH值等演化过程对膨润土材料性能及Pu反应性迁移的影响,为此,本文以工程屏障系统中厚度为1 m的柯尔碱膨润土回填材料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入渗景象,采... 在某区含Pu高放废物处置系统的性能评价中,需要分析水-岩相互作用下蒙脱石、孔隙度、pH值等演化过程对膨润土材料性能及Pu反应性迁移的影响,为此,本文以工程屏障系统中厚度为1 m的柯尔碱膨润土回填材料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入渗景象,采用TOUGHREACT模拟了地下水-膨润土体系的地球化学演化。结果表明:膨润土完全饱和约需20年;膨润土中蒙脱石的伊利石化作用很弱,而去白云石化过程(白云石溶解、方解石形成)相对明显,这使得水中Ca^(2+)浓度减小、Mg^(2+)和HCO_(3)^(-)浓度增大、pH值呈弱碱性且维持在8.1~10.3范围内;膨润土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不明显(变化量不到2%)。这些演化过程将有利于维持膨润土的膨胀性,阻滞核素向外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碱膨润土 地下水 演化 地球化学模拟 TOUGHREACT
下载PDF
土壤微塑料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欣 郭薇 +1 位作者 李济之 迟光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8-495,共8页
土壤中的微塑料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植物生长,并且其在植物体内积累会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厘清微塑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有助于系统掌握其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环境行为。微塑料的赋存状态和理化特征均可影响其对植物的作用效果... 土壤中的微塑料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植物生长,并且其在植物体内积累会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厘清微塑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制,有助于系统掌握其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环境行为。微塑料的赋存状态和理化特征均可影响其对植物的作用效果,本文从粒径、形状、浓度、种类、塑料添加剂和老化程度等方面,梳理了土壤微塑料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提出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明晰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塑料 植物 影响因素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磁性生物炭合成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丹丹 陶欢 +3 位作者 杨万鑫 刘洋 马芷萱 贺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磁性生物炭(Magnetic biochar,MBC)因其磁分离能力和广阔应用前景而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MBC中碳基结构特征(如形貌、比表面积、官能团等)和铁氧化物形态及分布受多因素影响,如原料来源、热解温度、合成方法等。然而,MBC特性与合成条件... 磁性生物炭(Magnetic biochar,MBC)因其磁分离能力和广阔应用前景而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MBC中碳基结构特征(如形貌、比表面积、官能团等)和铁氧化物形态及分布受多因素影响,如原料来源、热解温度、合成方法等。然而,MBC特性与合成条件的关联性以及MBC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阐述合成条件对MBC特性的影响及其吸附重金属机制,提出关于未来MBC吸附重金属研究的一些科学问题,这将为认识MBC的环境效应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生物炭 合成条件 铁氧化物 重金属 吸附
下载PDF
混合策略在水泥窑炉煅烧NO_(x)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延信 刘玄芝 +1 位作者 贺宁 姚艳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0-758,共9页
NO_(x)体积分数是反映水泥窑炉煅烧过程中氮排放的一个关键环保指标。水泥煅烧过程具有大噪声、大时滞和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为了解决以上难点,提出基于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 NO_(x)体积分数是反映水泥窑炉煅烧过程中氮排放的一个关键环保指标。水泥煅烧过程具有大噪声、大时滞和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为了解决以上难点,提出基于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熵原理的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Max-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和天牛须搜索算法(Beetle Antennae Search,BAS)优化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的混合策略,并用于NO_(x)体积分数预测。首先,CEEMD和中值平均滤波用于处理大噪声。同时,利用熵原理的MI和mRMR进行时滞分析和变量选择,解决大时滞问题。其次,利用BAS提高多层前馈(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预测能力,并解决非线性工况问题。最后,将该策略进行工业应用。结果显示,在25900个工业测试样本中,两组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仅为0.3024、0.2059和0.2153、0.2013。预测模型结果可指导水泥脱硝操作人员精准喷氨,减少NO_(x)排放并降低氨水用量和氨逃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NO_(x)排放 互信息 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最大相关最小冗余 天牛须搜索算法
原文传递
我国城市水源水库水质风险成因及对策
12
作者 朱广伟 许海 +5 位作者 朱梦圆 肖曼 国超旋 邹伟 张运林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我国城市水源中约40%为湖泊或水库,且大部分为水库,因此水源水库的水质状况对我国城市安全极其关键。本文综述了我国水源水库水质问题研究进展,分析了22个代表性水源水库的周年水质状况。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城市水源水库水质风险类型主... 我国城市水源中约40%为湖泊或水库,且大部分为水库,因此水源水库的水质状况对我国城市安全极其关键。本文综述了我国水源水库水质问题研究进展,分析了22个代表性水源水库的周年水质状况。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城市水源水库水质风险类型主要是异味问题、藻类水华、铁锰超标、有机质偏高、营养盐超标等。引发水源水库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流域开发强度过大、库底淤积及内源释放、生态系统结构失衡、气候与水文异常变化等。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在线水质监测预警体系、控制流域土地开发强度、构建面源拦截及流域净化系统、疏浚底泥、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实施应急曝气与控藻工程、完善流域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等多种水源水库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措施。鉴于水源水库水质及水生态对暴雨、高温热浪等极端气象响应敏感而复杂,在当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强度不断增加的气候背景下,还应加强水库生态学基础研究,以深入理解水源水库水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高水库水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满足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地 水库 嗅味物质 藻类水华 生物操纵 水安全
下载PDF
水力发电生命周期评价及碳足迹区域化分析
13
作者 刘宇 任品桥 +3 位作者 郑焱 高峰 孙博学 龚先政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2-289,共8页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我国典型水电站水力发电生命周期碳足迹及其他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分析讨论了不同区域水力发电碳足迹的差异性及原因。结果显示,三峡水电站单位水电碳足迹(以CO_(2)当量计)为12.7 g/(kW·h),主要来源于运...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我国典型水电站水力发电生命周期碳足迹及其他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分析讨论了不同区域水力发电碳足迹的差异性及原因。结果显示,三峡水电站单位水电碳足迹(以CO_(2)当量计)为12.7 g/(kW·h),主要来源于运行阶段,造成其他环境影响的主要阶段为土建工程阶段,其次为机电设备制造阶段;我国不同省级行政区单位水电碳足迹差距较大,与全国平均值相差±20%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24个;各省级行政区运行阶段碳足迹占比为47.94%~96.82%,占比超过80%的省级行政区有19个。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及省级发电清单编制与电网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碳足迹 水力发电 环境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 区域化分析
下载PDF
甘肃省白银市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土壤重金属现状及生态风险评价
14
作者 王磊 段星星 +2 位作者 赵禹 李文明 张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0-303,共14页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 【研究目的】甘肃省白银地区矿业发达,矿山开采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掌握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对生态健康风险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甘肃省白银地区四龙镇—北湾镇耕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四种方法对区内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Zn)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单因子指数法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污染主要为Cd、As的污染,单因子指数PCd显示89.21%的土壤为一等清洁,8.63%为二等轻微污染,0.72%为三等轻度污染,1.44%为四等中度污染。单因子指数P_(As)显示94.24%为土壤为一等清洁,5.04%为二等轻微污染,0.72%四等中度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P_(z)介于0.339~2.869,均值为0.603;Pz显示85.61%的土壤为清洁,7.91%为轻微污染,5.04%为轻度污染,1.44%为中度污染。地积累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0~2级,以Cd、Hg、As、Pb污染为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结果显示,研究区污染以Cd、Hg污染为主;Cd潜在生态风险最大,10.07%属于中潜在风险,5.04%属于较高潜在风险,1.44%属于很高潜在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11.80,表明该地区土壤总体处于中等危害程度。四种方法评价结果总体一致,即研究区以Cd、As、Hg污染为主,应加强监测。【结论】以黄河为界对调查区进行分区研究,结果显示北岸灌淤土区(B区)污染最为严重,与东大沟河交界位置污染程度最高,水体及底泥样品重金属分析结果也证实东大沟河污染也较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研究区北部主要受白银矿山东大沟河流域污染为主,而黄河南岸土壤相对清洁,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些年,随着引黄灌溉及矿山环境治理等措施,土壤污染有所缓解,但土壤中累积的重金属需要长时间的自然降解或迁移,对高风险区仍应加强监测及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生态风险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白银市 甘肃省
下载PDF
地西泮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含量变化及累积特征
15
作者 黄丽 高磊 +8 位作者 吴松 郝其睿 李晨辉 汤施展 白淑艳 陈中祥 杜宁宁 覃东立 王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7,共10页
为探究地西泮(Diazepam,DZP)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降解特点及累积特征,设置2个浓度胁迫组(A、C组),并在2个浓度下添加蜈蚣草(Pteris vittata)作对照组(B、D组),共4个试验组;分析水体、底泥和蜈蚣草中DZ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蜈蚣草... 为探究地西泮(Diazepam,DZP)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降解特点及累积特征,设置2个浓度胁迫组(A、C组),并在2个浓度下添加蜈蚣草(Pteris vittata)作对照组(B、D组),共4个试验组;分析水体、底泥和蜈蚣草中DZ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DZP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给药后4组水体中DZP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A:(0.118±0.002)μg·L^(-1)、B:(0.117±0.004)μg·L^(-1)、C:(1.141±0.078)μg·L^(-1)和D:(1.142±0.039)μg·L^(-1),给药后第768小时水体中DZP质量浓度下降了29.71%~40.17%;DZP降解半衰期介于65.29~139.11 d。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给药768 h后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分别达到初始质量分数的17.99倍(1.384μg·kg^(-1))、14.81倍(0.918μg·kg^(-1))、4.77倍(7.848μg·kg^(-1))和5.30倍(7.763μg·kg^(-1)),富集系数介于9.79~18.80;B、D组蜈蚣草中DZP浓度峰值出现在给药后第216小时。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的DZP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富集作用,可明显缩短高浓度DZP在水中降解的半衰期,在低浓度DZP水体中添加蜈蚣草可抑制底泥对DZP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模拟养殖环境 累计特征 半衰期 富集系数
下载PDF
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重金属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16
作者 金阳 姜月华 +10 位作者 周权平 王晓龙 张鸿 梅世嘉 陈孜 杨海 吕劲松 侯莉莉 齐秋菊 贾正阳 杨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6-289,共14页
【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 【研究目的】长江下游干流沿岸分布众多取水口,为保障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亟需了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相关现状。【研究方法】调查过程中自上而下分左右岸共采集沉积物样品85组,利用描述统计分析重金属含量特征,综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重金属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污染负荷法分析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为Zn>Cr>Cu>Ni>Pb>As>Cd;上游至下游,Cu、Zn、Cr、Ni呈小幅波动增加趋势,As、Pb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Cd呈较大波动下降趋势;Cd的污染程度最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1~4级污染分别占比1.18%、1.18%、18.82%和34.12%,Cr和Ni为无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源和地球化学自然源;中等污染程度(1≤PLI_(point)<2)的样点占比34.18%,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19.48~388.62,轻微潜在生态风险、中等潜在生态风险、强潜在生态风险和极强潜在生态风险占比分别为38.82%、42.35%、17.65%和1.18%。【结论】长江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低,流域整体处于轻微—中等风险的无污染状态(PLI_(area)<1),右岸重金属平均含量、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均普遍高于左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来源 污染程度 生态风险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长江下游
下载PDF
Cu/Ce负载对赤泥脱除中低温烟气中NO的促进作用
17
作者 李扬 徐博 +2 位作者 杨赫 靳立军 胡浩权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2-372,共11页
本研究对酸洗赤泥催化剂进行Cu、Ce、Cu/Ce浸渍负载,并研究了金属改性赤泥对烟气中NOx的催化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u负载催化剂中的Cu+与Cu^(2+),有效促进了赤泥对低温烟气(200–300℃)中的NO转化率,Cu的负载量达到6%时,赤泥的最高N... 本研究对酸洗赤泥催化剂进行Cu、Ce、Cu/Ce浸渍负载,并研究了金属改性赤泥对烟气中NOx的催化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Cu负载催化剂中的Cu+与Cu^(2+),有效促进了赤泥对低温烟气(200–300℃)中的NO转化率,Cu的负载量达到6%时,赤泥的最高NO转化率达到了90.7%;而Ce负载催化剂中的Ce^(3+)与Ce^(4+),有效促进了赤泥对中温烟气(200–400℃)中的NO转化率,Ce的负载量达到8%时,赤泥的最高NO转化率达到了94.0%;Cu/Ce负载催化剂表现出比单金属负载催化剂更好的低温NO转化率,最佳的负载Cu:Ce比例为1∶1,双金属负载催化剂表现出比Cu负载催化剂更好的中温(300–400℃)中的NO转化率,最高达到了95.5%。其原因是,在Cu/Ce协同作用下,Cu+以及Cu^(2+)的还原过程分别从229、302℃降至201以及247℃,同时使发生Fe2O3→FeO的还原过程的温度降低,促使ACRM-Cu1Ce1具有更强的低温氧化还原能力,同时,双金属负载使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弱酸性峰,也使催化剂的强、弱酸性峰都向低温偏移,并使负载后的赤泥具有了较高的Fe离子平均氧化态以及较高的Cu+含量,促进了赤泥催化剂对低温NO的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SCR CU CE 负载
下载PDF
人工湿地技术对水源地雨水径流污染阻控的应用研究
18
作者 刘婷 朱雯淅 +7 位作者 曹承进 王迪芳 都皓辰 李梦茁 黄民生 何岩 张亚婷 李心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7,156,共9页
设置了不同基质(砾石、加气混凝土)及是否种植美人蕉的不同人工湿地结构,通过小试实验对比各个工况对雨水径流污染的阻控效果.研究发现,加气混凝土与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组合成本略高(4.20元/工况),较其余工况高出1.00~2.90元/工况,但... 设置了不同基质(砾石、加气混凝土)及是否种植美人蕉的不同人工湿地结构,通过小试实验对比各个工况对雨水径流污染的阻控效果.研究发现,加气混凝土与种植美人蕉的人工湿地组合成本略高(4.20元/工况),较其余工况高出1.00~2.90元/工况,但在运行的两个周期(交替运行30 h,落干48 h)内,NH_(4)^(+)-N、NO_(3)^(-)-N、TN、PO_(4)^(3-)、TP和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3%、47.0%、85.4%、56.4%、76.0%和65.5%,平均高出其余工况10.9%~18.8%,效果最优,性价比最高,适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地 雨水径流污染 人工湿地 面源污染 供水安全
下载PDF
两种调理剂对水稻土pH值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19
作者 张璐 文石林 +2 位作者 上官方钦 秦松 张会民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探明两种调理剂对近中性水稻土pH值、重金属有效性和水稻吸收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调理剂的科学开发及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水淬高炉渣源调理剂(T1)及其腐殖质改性调理剂(T2),分别设置2个施用量梯度(T1L、T1H和T2L、T2... 探明两种调理剂对近中性水稻土pH值、重金属有效性和水稻吸收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调理剂的科学开发及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水淬高炉渣源调理剂(T1)及其腐殖质改性调理剂(T2),分别设置2个施用量梯度(T1L、T1H和T2L、T2H),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两种调理剂及不同用量对土壤pH值、有效硅、镉、锌、铜含量,以及水稻籽粒和秸秆镉、锌、铜含量的影响。与对照(CK)相比,2个施用T1调理剂处理土壤pH值分别升高0.64和1.02,2个施用T2调理剂处理pH值分别升高0.27和0.56(P<0.05),土壤pH值随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T1L和T1H处理土壤有效硅含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5和22倍(P<0.05),且显著高于施用T2调理剂处理。与CK相比,T1H处理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分别降低37.21%、45.57%和95.30%(P<0.05);T2L和T2H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降低31.55%和30.67%,有效铜含量分别降低6.53%和19.32%(P<0.05)。与CK相比,T1L和T1H水稻籽粒锌含量分别降低23.44%和18.12%(P<0.05);施用T2调理剂后,籽粒和秸秆锌、铜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pH值、有效硅含量与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硅含量与籽粒、秸秆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在近中性水稻土上施用富含硅的强碱性调理剂,既有利于提高土壤p H值和有效硅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其水稻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理剂 水稻土 PH值 有效硅 重金属
下载PDF
湖南耕地土壤和稻米重金属污染防控实践与思考
20
作者 雷鸣 周一敏 +6 位作者 黄大睿 黄雅媛 王薪琪 李冰玉 杜辉辉 刘孝利 铁柏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湖南省是我国主要产粮区之一。由于矿产经济活动及其他人类活动,大面积耕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从而一些地方的稻米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本研究对湖南省耕地土壤与稻米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成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湖南耕地土... 湖南省是我国主要产粮区之一。由于矿产经济活动及其他人类活动,大面积耕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从而一些地方的稻米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本研究对湖南省耕地土壤与稻米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成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湖南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是复合污染为主,污染程度逐年上升,主要分布在湘江流域和工矿区,并逐渐蔓延至养殖区,稻米重金属污染主要以Cd为主,其次是As和Pb。针对湖南稻米重金属污染的各种防控措施,阐述其工作原理、应用实例和优缺点,然后对湖南省开展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措施和研究进行总结与思考,提出应当构建一种基于土壤组成的原味钝化材料耦合易操作农艺措施的经济、绿色、高效的综合性技术方案,以期来修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降低稻米重金属含量,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土壤 稻米 重金属 修复技术 钝化剂 湖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