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60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锌、镉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综述与展望
1
作者 高春亮 文进心 +2 位作者 成艾颖 闵秀云 魏海成 《盐湖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128-138,共11页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识别其污染源,采用铅、锌、镉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对其进行污染源解析的最佳手段之一。铅同位素示踪技术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锌和镉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中可作为有力补...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关键在于识别其污染源,采用铅、锌、镉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对其进行污染源解析的最佳手段之一。铅同位素示踪技术较为成熟且应用广泛,锌和镉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源解析研究中可作为有力补充。本文系统概述了Pb-Zn-Cd同位素的示踪机理、组成特征及其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溯源中的应用,提出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是采用多元同位素示踪技术,并结合沉积物形态中重金属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示踪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镉同位素 沉积物 重金属污染 源解析 示踪技术
下载PDF
长江中游牛轭湖湿地含水层沉积物中铁和有机质组成对砷赋存形态的影响
2
作者 李门楼 金戈 +2 位作者 李甜 徐泽龙 汪倩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82-195,共14页
以长江中游天鹅洲故道牛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江中游牛轭湖湿地内外侧C3、C5两个典型钻孔沉积物中砷、铁赋存形态和有机质组成差异,并结合内外侧沉积环境的差异,查明了牛轭湖湿地内外侧不同沉积环境中铁-有机质耦合作用对含水层... 以长江中游天鹅洲故道牛轭湖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江中游牛轭湖湿地内外侧C3、C5两个典型钻孔沉积物中砷、铁赋存形态和有机质组成差异,并结合内外侧沉积环境的差异,查明了牛轭湖湿地内外侧不同沉积环境中铁-有机质耦合作用对含水层沉积物中砷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轭湖湿地外侧C3钻孔0~<10m浅层沉积物中含有更多的吸附在无定形铁氧化物和腐殖质类有机质上的强吸附态砷,牛轭湖湿地内侧C5钻孔沉积物中含有更多与硅酸盐铁结合的低活性砷;牛轭湖湿地外侧浅层沉积物中富含黏土矿物以及粒径偏细、风化程度较高的湖相沉积环境使得铁-有机质-砷共同富集,牛轭湖湿地内侧沉积物粒径偏粗、风化程度偏低的河流相沉积环境不利于活性砷和黏土矿物、有机质的赋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牛轭湖湿地 沉积物 砷形态 铁氧化物 有机质
下载PDF
土壤活性组分界面重金属同位素分馏行为研究进展
3
作者 殷辉 殷明 +2 位作者 严欣然 全越洋 涂书新 《核农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03-611,共9页
近年来,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及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精确测量重金属稳定同位素组成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其在重金属污染物来源识别、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和纳米颗粒环境行为示踪等方面的应用。但是,许多表生... 近年来,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及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精确测量重金属稳定同位素组成成为可能,大大促进了其在重金属污染物来源识别、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迁移和纳米颗粒环境行为示踪等方面的应用。但是,许多表生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同位素分馏,从而模糊不同重金属储库的同位素指纹特征,使得对环境样品同位素组成的理解变得复杂,被称为“同位素分馏黑箱”。揭示同位素分馏黑箱对于重金属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尽管重金属在各种土壤活性组分界面反应过程中的重金属同位素分馏已有一些研究,但有关矿物结构发生同晶替代过程中的分馏机制尚不清楚,且存在许多不一致或矛盾的地方。本综述系统总结了典型重金属污染物Cd、Zn、Ni在土壤活性组分界面,尤其是铁锰氧化物矿物界面的同位素分馏行为和机制,并指出未来应关注的方向。相关研究的深入将加深对重金属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的理解,推进对土壤同位素分馏黑箱的理解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溯源、示踪等过程中的应用,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修复和安全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界面反应 重金属稳定同位素 吸附 同晶替代
下载PDF
荒漠绿洲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驱动因素
4
作者 刘靖宇 尹芳 +2 位作者 刘磊 蒋磊 郭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绿洲区耕地、园地、林地和裸地中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了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TN、SOC...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绿洲区耕地、园地、林地和裸地中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特征,分析了荒漠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期为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和功能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中TN、SOC含量处于缺乏状态,TP含量处于正常水平,TK含量较为丰富;pH值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与其他元素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②TC、SOC、TP、TN含量在耕地中最高,裸地中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TK含量差异性不显著.TC、SOC、TN、TP“表聚效应”明显,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减少;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TK含量在不同深度变化不明显.③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w(C):w(N)大小依次为裸地>园地>林地>耕地,w(C):w(P)大小依次为园地>林地>裸地>耕地,w(N):w(P)大小依次为园地>耕地>裸地>林地.不同土壤深度上,w(C):w(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w(N):w(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w(C):w(P)无明显变化规律.④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累计方差解释量为91.66%,其中TN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性最高,解释量为53.5%.综上,通过提高氮磷复合肥的施用及引种固氮植物等方式,可缓解干旱绿洲区土壤养分元素缺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长江河口水体暗碳固定的温度适应性
5
作者 陈家明 王世明 +3 位作者 杨荣荣 陈子彦 梁霞 侯立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为了明确全球增温如何影响富营养化河口中基于碳氮耦合过程产生的暗碳固定,以长江河口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分别在河口近岸和近海不同盐度区域设置采样断面,利用14C(NaH14CO3)标记方法结合烯丙基硫脲(allylthiourea,ATU)抑制剂法,对不同温... 为了明确全球增温如何影响富营养化河口中基于碳氮耦合过程产生的暗碳固定,以长江河口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分别在河口近岸和近海不同盐度区域设置采样断面,利用14C(NaH14CO3)标记方法结合烯丙基硫脲(allylthiourea,ATU)抑制剂法,对不同温度和氮营养盐添加条件下的水体总暗碳固定(dark carbon fixation,DCF)和由氨氧化微生物驱动的暗碳固定(DCFAOB)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水体中的DCF速率介于0.23~0.33µmolC·L^(-1)·d^(-1)之间,其中氨氧化微生物驱动的暗碳固定约占总暗碳固定的4.13%~43.61%.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水体中的DCF速率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但整体上低盐度条件下DCF速率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更明显.此外,低盐度和高盐度水体的DCF速率最大值分别出现在30℃和25℃,在该温度条件下添加氨氮可明显促进水体DCF速率的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河口水体暗碳固定对环境温度变化的响应过程,能够为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估河口生态系统碳固定与碳汇通量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碳固定 长江河口 氨氧化微生物 盐度
下载PDF
皖南典型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来源识别及健康风险评估
6
作者 杨艳 刘彬 +2 位作者 夏飞强 陈平峰 张祥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1期255-263,共9页
为探讨安徽省皖南山区典型耕地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成因,以安徽省东南部宁国市为研究对象,在耕地中采集1399件表层土壤样品,测定As、Cd、Hg、Pb、Cr、Ni、Cu、Zn元素含量,运用相关分析、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地质累积指数... 为探讨安徽省皖南山区典型耕地土壤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成因,以安徽省东南部宁国市为研究对象,在耕地中采集1399件表层土壤样品,测定As、Cd、Hg、Pb、Cr、Ni、Cu、Zn元素含量,运用相关分析、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地质累积指数、健康风险指数及PMF(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方法开展重金属风险评价及来源识别。结果显示:As、Cd、Hg、Pb、Cr、Ni、Cu、Zn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5.8×10^(-6)、0.41×10^(-6)、0.106×10^(-6)、31×10^(-6)、67×10^(-6)、29.00×10^(-6)、29×10^(-6)、94×10^(-6),除Ni外,其他元素均高于安徽省背景值;重金属土壤污染风险水平整体较低,有866件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低于风险筛选值;地质累积指数结果表明,耕地土壤主要受到Hg、Cd、As污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成人非致癌与致癌风险水平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基于PMF模型,确立了研究区重金属4种来源: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工农业排放源、大气沉降源、与土壤类型相关的成土母质源和地质背景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壤重金属 健康风险 PMF模型
下载PDF
基于光谱特征的太湖表层水体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光化学降解
7
作者 张楠楠 胡斌 《污染防治技术》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开展了太湖表层水体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化学降解研究。结果表明,11天自然光照期间,太湖不同湖区CDOM的溶解态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吸收系数A_(254)和特定吸光度SUVA... 本文利用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开展了太湖表层水体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化学降解研究。结果表明,11天自然光照期间,太湖不同湖区CDOM的溶解态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吸收系数A_(254)和特定吸光度SUVA呈显著地下降趋势,而吸收光谱斜率S_(R)则呈现上升趋势。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类腐殖质荧光组分的荧光强度随光照时间的增加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类蛋白质组分则呈现波动的变化趋势。这一系列结果表明,光照能够促使大分子的类腐殖质转化为小分子的有机质。同步荧光光谱结合二维相关光谱分析进一步表明太湖表层水体CDOM中不同组分的光降解顺序大致为类腐殖质类→类蛋白质酪氨酸→类蛋白质色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光降解 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太湖
下载PDF
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
8
作者 关文宇 张展华 张彤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071-1084,共14页
微纳尺度的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可长期稳定存在,具有不同于大尺寸矿物的理化性质和反应活性.正确认识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来源、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准确评估其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健康风险,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热... 微纳尺度的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且可长期稳定存在,具有不同于大尺寸矿物的理化性质和反应活性.正确认识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来源、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准确评估其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健康风险,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热点之一.基于此,本文综述了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重点分析了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的团聚、转化和吸附等环境行为及其对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生物体的影响效应.最后,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着重从金属硫化物超细颗粒精准识别和定量、超细颗粒与污染物及生物细胞的界面反应过程、超细颗粒与生物体作用的分子学机制和原位表征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硫化物 超细颗粒 来源 环境行为 生物效应
下载PDF
广西梧州六堡茶茶叶及根系土中硒含量影响因素
9
作者 彭学锐 陈翔 周思裕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2期545-554,共10页
为研究广西梧州六堡茶茶叶—根系土体系中Se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六堡茶核心产区六堡镇、狮寨镇主要茶园为研究对象,对六堡茶茶叶、根系土、茶叶浸出液样品中的Se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园土壤中Se含量在(0.40~1.98)... 为研究广西梧州六堡茶茶叶—根系土体系中Se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六堡茶核心产区六堡镇、狮寨镇主要茶园为研究对象,对六堡茶茶叶、根系土、茶叶浸出液样品中的Se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茶园土壤中Se含量在(0.40~1.98)×10^(-6),平均值为1.08×10^(-6);六堡茶茶叶中Se含量在(0.03~0.25)×10^(-6),平均值为0.07×10^(-6),富Se率为68%;茶叶浸出液中Se的浸出率在0~23.95%;研究区六堡茶茶园根系土中Se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及土壤硅铁铝率的控制;土壤中的P、N元素可促进茶叶对土壤中Se的吸收,而酸化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则会使土壤中的Se无法被六堡茶充分利用,建议通过适当的生物化学及农艺措施改良酸化土壤,以提高六堡茶的富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根系土 Se含量 影响因素 富Se农业 广西梧州
下载PDF
深型水库溶解氧分层规律及其机制探究——以万安水库为例
10
作者 陈侃 王飞飞 +2 位作者 阮琪祯 吴旭春 曹文志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20-30,共11页
溶解氧(DO)是衡量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探讨深型水库DO分层规律与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间的关系,可为维护库区水生态健康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监测了九龙江万安水库的理化指标及营养元素的垂向分布,并分析了库区的DO分层规律及影响... 溶解氧(DO)是衡量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探讨深型水库DO分层规律与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间的关系,可为维护库区水生态健康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监测了九龙江万安水库的理化指标及营养元素的垂向分布,并分析了库区的DO分层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月属万安水库混合期,呈贫营养状态,DO垂向平均浓度高达6.70 mg/L,DO变化受浮游植物分布及“翻库”影响;5月属热分层形成期,处中营养状态,水体在内源产氧减少和原位DO消耗驱动作用下出现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36 m以下水体处于缺氧状态;8月为热分层稳定期,处中度富营养化,表层DO最大浓度达12.00 mg/L以上,在35 m深度出现DO极大值,水体热分层阻碍DO补充、内源产氧减弱是造成热分层稳定期水体上层大范围缺氧的主要原因;10月为热分层消退期,呈中营养状态,DO垂向平均浓度仅为0.77 mg/L,水深2.79 m以下水层皆处于缺氧状态。热分层时期DO垂向变化受到水体热分层、营养水平、污染状态及浮游植物生长分布等因素的影响,热分层从物理角度影响DO分层,营养水平及污染状态可以影响DO的产耗机制,而库区水体浊度通过影响浮游植物的垂向分布进而对DO浓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水体热分层 缺氧状态 万安水库
下载PDF
重庆市秀山县北部大气干湿沉降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11
作者 蔡柯柯 赵志强 +3 位作者 蒙丽 王孝萌 刘键 罗仁凤 《物探与化探》 CAS 2024年第1期237-244,共8页
为了解秀山北部大气干湿沉降物中重金属含量情况,使该区环境污染防治和农田土壤安全利用更具针对性,2019年4月~2020年4月,连续接收秀山县北部18个样点大气干湿沉降物,并分析测试其中Cd、Cr、Cu、Ni、Pb、Zn、Hg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为了解秀山北部大气干湿沉降物中重金属含量情况,使该区环境污染防治和农田土壤安全利用更具针对性,2019年4月~2020年4月,连续接收秀山县北部18个样点大气干湿沉降物,并分析测试其中Cd、Cr、Cu、Ni、Pb、Zn、Hg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分析秀山县北部大气干湿沉降中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及来源,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估大气干湿沉降中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除Hg外,6种重金属元素存在明显的分区性,沉降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川河盖两翼及东部,该区域大气干湿沉降物中6种重金属含量远高于全国及重庆市平均值;其余一般沉降区6种元素沉降通量均小于全国均值25%百分位。川河盖两翼较高的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受东部花垣县铅锌矿开采及特殊地形地貌的综合影响,陡增的地形使得沉降中7种重金属通量增加了49倍,应加强该类型地貌区环境安全的监测与评估工作。经地累积指数法评估,川河盖两翼大气干湿沉降重金属中Cd为中度污染—严重至极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中度污染,Zn为轻度污染—中度至严重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干湿沉降 重金属 来源分析 秀山
下载PDF
北京房山煤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12
作者 王秋月 冯辉 杜丽娜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2期103-111,117,共10页
房山煤矿区有百年的煤矿开采历史,可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为了评估房山煤矿区土壤环境状况,在房山周口店地区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矿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196件表层土样和40件深层土样,对土样中重金属元素As、Cd、Cr、Hg、Ni、Pb... 房山煤矿区有百年的煤矿开采历史,可能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为了评估房山煤矿区土壤环境状况,在房山周口店地区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矿区作为研究区域,采集196件表层土样和40件深层土样,对土样中重金属元素As、Cd、Cr、Hg、Ni、Pb、Zn的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运用数理统计、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空间分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房山煤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表层和深层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重金属元素平均值普遍高于北京市区域背景值,Hg元素尤其明显;表层土壤中除Hg、Cd、As外,其他元素分布较均匀;除Pb、Zn元素外,其他元素在深层土壤中的富集系数普遍大于表层土壤;通过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Cr和Ni,Hg和Pb、Cd和Zn的来源可能相同。土壤母质和自然成土过程可能是影响土壤中Cr和Ni元素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工业矿业活动可能是Cd和Zn元素含量偏高的原因,地质背景叠加人类活动可能是影响Hg和Pb元素分布的原因;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水平方向上研究区北部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较南部整体偏高,Hg和Pb、Cr和Ni、Zn和Cd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较相似。纵向上,As、Cu、Pb、Zn、Cr、Ni等元素含量差异不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增加,在黏土层位出现峰值;而Hg和Cd两项元素,则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口店煤矿区 土壤重金属 地球化学 分布特征 来源解析
下载PDF
稀土元素的生物毒害性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园园 傅浩洋 +2 位作者 朱建喜 何宏平 梁晓亮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16,共14页
稀土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稀土元素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呼吸、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因此,研究稀土元素的... 稀土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稀土元素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呼吸、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因此,研究稀土元素的生物毒害性有利于增强对稀土元素的全面认识,对评估稀土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稀土元素的生物毒害性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稀土元素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生物毒害效应及其机制;稀土元素的不同暴露方式及其健康影响;稀土元素的安全临界剂量研究进展。当前由于人们对稀土元素的生物毒害效应认识不足,因此,未来应加强对稀土不同暴露方式下的人体健康效应的关注。尤其需要注意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大面积出露的华南地区,自然区的暴露作用不容忽视,特别要警惕人群的摄食量和与稀土元素可能有关的病症;基于现有对稀土暴露方式的认识,优化作业流程并加强管理,减少甚至切断相关稀土暴露源;加快建立并推行稀土安全临界剂量标准,为稀土污染评价和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生物毒害性 暴露作用 安全临界剂量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NPP时空演变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
14
作者 贾朝阳 郭亮 +2 位作者 崔嵩 付强 刘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31-147,共17页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MODIS MOD17A3HGF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M-K检验、地理探测器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植被净初...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松花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变化特征,基于2000—2020年MODIS MOD17A3HGF数据集,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M-K检验、地理探测器和相对重要性分析等方法,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年均NPP值为407.45 g/m^(2)(以C计,下同),以年均4.82 g/m的速率显著上升(p<0.01);极端降水事件对植被NPP空间分异性的影响强于极端气温事件,极端气候指数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大于单一极端气候指数的影响,流域及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主要受总降水量(PRCPTOT)与年平均最低气温(TMIN)交互作用的影响,森林、湿地和聚落生态系统NPP分别受中雨日数(R10 mm)与年平均最高气温(TMAX)交互作用、强降水量(R95P)与TMIN交互作用和R10 mm与暖夜日数(TN90P)交互作用的影响;时间尺度上PRCPTOT、TMAX和TMIN是植被NPP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尺度上PRCPTOT和TMIN是多年平均NPP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和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江流域 净初级生产力 极端气候事件 陆地生态系统 时空演变规律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方法研究
15
作者 张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3期0032-0035,共4页
在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然而,在经济发展中,部分地区出现大量重金属排放超标的企业,虽然经济收益可观,但对土壤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为... 在生态文明发展背景下,国家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然而,在经济发展中,部分地区出现大量重金属排放超标的企业,虽然经济收益可观,但对土壤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基于此,本文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从工程治理、化学治理、物理治理、生物治理、农业生态治理五方面,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分析,并制定强化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措施,完善立法,提升治理与修复团队专业能力,旨在促进我国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治理与修复技术 污染危害 强化措施
下载PDF
土壤环境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16
作者 张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年第3期0033-0036,共4页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首先本文详细描述了土壤环境监测的概述,介绍了土壤环境监测的常见技术。其次,探讨了生态风险评估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土壤环境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优势以及挑战。并且还提出...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首先本文详细描述了土壤环境监测的概述,介绍了土壤环境监测的常见技术。其次,探讨了生态风险评估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最后,分析了土壤环境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优势以及挑战。并且还提出了建立科学完整的监测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相关人员的培养力度的措施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监测 生态风险评估 技术与方法 未来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于光谱特征的pH对溶解态有机质与铜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胡斌 王沛芳 +3 位作者 张楠楠 施玥 包天力 金秋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28-1635,共8页
环境条件的变化能够影响和改变溶解态有机质(DOM)的组成结构及化学特征,进而影响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采用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pH条件变化对DOM特性及其与Cu^(2+... 环境条件的变化能够影响和改变溶解态有机质(DOM)的组成结构及化学特征,进而影响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采用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二维相关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pH条件变化对DOM特性及其与Cu^(2+)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pH值由5逐渐升高至10,DOM不同组分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强,其中类腐殖酸组分变化最显著,类富里酸组分变化最优先,这是由于pH的变化引起的醛酮、酚基、羧基等相关基团暴露导致的。(2)荧光光谱二维相关分析表明,pH的改变能够显著地影响DOM不同组分与Cu^(2+)的结合能力,但并不能影响其结合顺序。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共解析出3个荧光组分,荧光组分的淬灭曲线非线性拟合结果更是定量验证了这一结果。(3)FTIR结果表明高pH条件下DOM与Cu^(2+)结合点位更多,结合强度更强。pH 5和pH 10条件下DOM官能团与Cu^(2+)的结合顺序分别依次为:多糖C—O>酚基>醛酮CO>芳香族C—H和多糖C—O>酰胺Ⅱ带C—N>酚基>脂肪族C—H>醛酮CO>羧基C—OH>芳香族C—H>羧基CO。荧光光谱和FTIR的异谱二维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Cu^(2+)与DOM类腐殖酸组分的相互作用滞后于酚基和芳基等基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傅里叶红外光谱 溶解态有机质 PH 二维相关
下载PDF
高原盐化湖泊沉积物氮代谢特征解析
18
作者 杨文焕 甄玉 +3 位作者 姚植 尹强 黄晓慧 李卫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8-1339,共12页
为探索盐碱湖泊微生物群在高盐胁迫下的适应策略,以地处内蒙湖区的岱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揭示其氮代谢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探究盐胁迫下环境因子对氮代谢功能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构建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为探索盐碱湖泊微生物群在高盐胁迫下的适应策略,以地处内蒙湖区的岱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揭示其氮代谢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探究盐胁迫下环境因子对氮代谢功能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群落构建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岱海沉积物氮代谢以异化硝酸盐还原为主要途径,伴随固氮、硝化、反硝化、同化硝酸盐还原、全程氨氧化等5条途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6.31%~59.19%)、绿弯菌门(Chloroflexi)(8.26%~12.89%)、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2%~6.4%)是丰度前三的优势菌门,较其他湖泊沉积物优势菌群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属水平特异性显著,硫杆菌属(Thiobacillus)(9.8%~15.22%)、未辨别的γ-变形菌纲(unclassified_c_Gammaproteobacteria)(3.49%~4.02%)、硫碱弧菌属(Thioalkalivibrio)(2.69%~3.31%)是参与氮代谢优势菌属.盐度、总氮、总磷及pH值是影响基因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氮代谢微生物群落构建由确定性过程驱动,在环境过滤作用下6个路径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各具特色.盐胁迫下嗜盐甲烷氧化菌和硝酸盐还原硫氧化菌主导部分氮代谢过程,将碳氮硫循环耦合起来,造就了岱海沉积物氮代谢过程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盐化湖泊 沉积物 KEGG基因注释 氮代谢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19
作者 茅昌平 肖衡 +3 位作者 王帅 贾志敏 王耀 饶文波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0-168,194,共10页
为了阐明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季节变化,基于2017年测定的三峡库区夏季和冬季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质量分数以及δ^(13)C_(org)和δ^(15)N,根据δ^(13)C_(org)和碳氮比确定了有机质来源范围,并... 为了阐明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季节变化,基于2017年测定的三峡库区夏季和冬季干、支流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质量分数以及δ^(13)C_(org)和δ^(15)N,根据δ^(13)C_(org)和碳氮比确定了有机质来源范围,并运用δ^(15)N进行辅助分析,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量化了三峡库区内有机质不同来源的贡献。结果表明: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中TOC和TN质量分数分别为0.79%~1.46%和0.07%~0.13%,夏季TOC质量分数略低于冬季,TN质量分数无季节差异;δ^(13)C_(org)和δ^(15)N值的范围分别为-26.35‰~-24.70‰和2.59‰~5.67‰,无季节差异;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夏季主要来自土壤有机质和河流浮游生物,冬季以土壤有机质和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两个季节污水有机质来源占比均处于第4位,三峡库区存在明显外源污染,主要与人工氮肥和生活污水有关,不存在明显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碳同位素 氮同位素 有机质 三峡库区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水体溶解有机质碳汇潜力解析的实验设计
20
作者 杨丽阳 王羽凡 +1 位作者 陈苇 朱卓毅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期220-224,共5页
该文将科技前沿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了水体DOM碳汇潜力解析探索型实验。该实验设计采集典型水体的DOM样品,开展生物降解培养实验,综合运用总有机碳分析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分子荧光光谱仪,定量分析总体溶解有机碳(DOC)的生物可... 该文将科技前沿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了水体DOM碳汇潜力解析探索型实验。该实验设计采集典型水体的DOM样品,开展生物降解培养实验,综合运用总有机碳分析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分子荧光光谱仪,定量分析总体溶解有机碳(DOC)的生物可降解性,解析DOM中有色组分和不同类型荧光组分的降解转化特征。实验结果可用于环境DOM的碳汇潜力评估和机理解析。该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碳中和前沿科学理论,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溶解有机质 碳汇 分子荧光光谱 实验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