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9,27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实施效果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拓 谢晓霜 +3 位作者 鲁洋 秦鹏 李文捷 朱秋鸿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对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以下简称GBZ 159)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估,为下一步标准修订提供技术依据。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用人单位、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和高... 对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以下简称GBZ 159)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估,为下一步标准修订提供技术依据。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来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用人单位、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和高校的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并运用归纳法提炼内容主题和相关建议。GBZ 159部分技术指标已与现在的职业卫生实际工作不相适应,亟需修订完善。修订后的GBZ 159应符合我国工业发展和职业卫生检测设备发展现状,完善采样质控等相关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场所 有害物质监测 采样规范 实施效果评估 质性研究
原文传递
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琳 戚巍 +2 位作者 唐诗邈 曹宏伟 蒋轶文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1,共6页
目的了解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状况,探讨引发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通过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4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相关科室的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含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 目的了解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状况,探讨引发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通过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4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相关科室的卫生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含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实施、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职业暴露情况,同时行外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s,IGRAs)和肺部影像学检查,判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共有657人完成肺部影像学检查和调查问卷,其中654人行外周血IGRAs检测,结核病潜伏感染率为39.45%(258/654)。单因素分析显示,基本情况方面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经济收入、职业类别、职称等级、工龄等变量卫生人员结核病潜伏感染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人健康状况方面本人结核病史、直系亲属结核病史、既往接受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等的卫生人员结核病潜伏感染情况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共有4种与结核病相关的风险因素,分别为职称等级(X1)、从事与肺结核相关工作年限(X2)、结核病史(X3)和既往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情况(X4),则卫生人员发生结核病概率的回归方程为y=-1.920+0.246X1+0.046X2+1.231X3+0.478X4。结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结核病潜伏感染率较高,应加强感染控制工作的管理,开展定期筛查,提升卫生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卫生人员的结核分枝杆菌暴露及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结核病 卫生人员 潜伏性感染 潜伏性结核病 感染控制
原文传递
ILO《职业病诊断与接触标准》中镍化合物致癌的简介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秋鸿 刘拓 余晨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把镍化合物定为Ⅰ类致癌物。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也把镍化合物列为职业性癌症的致癌因素。目前我国正在修订《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把镍化合物定为Ⅰ类致癌物。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也把镍化合物列为职业性癌症的致癌因素。目前我国正在修订《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镍化合物所致癌症也可能列入法定职业病。2022年ILO出版的《职业病诊断与接触标准》对镍化合物的致病特征、职业接触情况、主要健康影响、诊断标准及预防关键措施等内容做了详细论述,本文主要对其内容进行介绍,为我国制定相关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国际劳工组织 致癌物 职业病 诊断标准 接触标准
原文传递
工作场所煤尘职业接触限值国内外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文捷 朱秋鸿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国内外工作场所煤尘职业接触限值(OEL),了解我国煤尘OEL的水平,为我国修订煤尘限值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方法于2023年8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家与地区的限值制定机构官网进行检索,搜集、整理6个国家与地区10个限值制定机构... 目的比较分析国内外工作场所煤尘职业接触限值(OEL),了解我国煤尘OEL的水平,为我国修订煤尘限值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方法于2023年8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国家与地区的限值制定机构官网进行检索,搜集、整理6个国家与地区10个限值制定机构发布的煤尘OEL及制定背景资料,对各个国家/机构煤尘OEL的分类、限值水平及制定原则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结果中国和日本分别制定了煤尘的总尘和呼尘两种OEL,其余国家均仅制定了呼吸性煤尘接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美国矿业安全卫生管理局(MSHA)和澳大利亚安全工作局在二氧化硅含量低于5%时规定的TWA分别为5、2.4、2和3 mg/m3;中国GBZ 2.1-2019对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的呼吸性煤尘制定限值为2.5 mg/m3;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师协会(ACGIH)和南非矿业能源部(DME)为无烟煤制定的TWA分别为0.4和0.8 mg/m3、烟煤或褐煤TWA分别为0.9和1.8 mg/m3;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的呼吸性煤尘TWA为1 mg/m3,新西兰工作安全局制定的TWA为3 mg/m3。结论我国煤尘OEL目前处于较宽松水平,建议进一步探讨煤尘OEL修订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 职业暴露 煤尘 职业接触限值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修订需求量化评估研究
5
作者 刘拓 谢晓霜 +3 位作者 鲁洋 秦鹏 李文捷 朱秋鸿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5,共6页
目的对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简称GBZ 159)的修订需求进行量化评估,厘清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4至9月,采用分层方便抽样方法,利用半开放式问卷对各级疾病预... 目的对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简称GBZ 159)的修订需求进行量化评估,厘清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年4至9月,采用分层方便抽样方法,利用半开放式问卷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防治院所、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和高校中从事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员开展调查。计算GBZ 159各项指标的熵权及基于熵权的评分,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描述两者的相关性并绘制雷达图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调查对象共反馈问卷151份,147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7.35%,共涉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GBZ 159修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熵权的评分G中位数分别为2.84和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25.50,P<0.001)。各二级条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熵权的评分G雷达图走势基本相同(rs=0.999 8,P<0.001),且紧迫性基于熵权的评分G高于必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熵权的评分G最高的均为"3.13长时间采样",分别为7.56和8.23;其次为"3.12短时间采样",分别为7.19和7.13。结论 GBZ 159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其部分技术指标已与现在的职业卫生实际工作脱节,如"3.13长时间采样""3.12短时间采样"等条目亟需修订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场所 有害物质监测 采样规范 GBZ 159-2004 修订需求 量化评估 熵权 雷达图
原文传递
临床护士去人格化现状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董越娟 魏华 +2 位作者 陈妍 丁敬艳 王永革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5-180,共6页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去人格化现状, 分析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感知、侵入性反刍和负性评价恐惧对去人格化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5月, 采用抓取随机球的方法, 确定河南省、福建省的10个采样城市,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抽取22所三级甲等医院、23所...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去人格化现状, 分析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感知、侵入性反刍和负性评价恐惧对去人格化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5月, 采用抓取随机球的方法, 确定河南省、福建省的10个采样城市,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抽取22所三级甲等医院、23所二级甲等医院的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场所无礼行为量表》《事件相关反刍量表》《简版负性评价恐惧量表》《工作倦怠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纳入1 200名护士, 发放和回收1 200份问卷, 有效问卷1 159份, 问卷回收有效率96.6%。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临床护士去人格化得分的人口学特征差异, 用Bootstrap分析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感知、侵入性反刍、负性评价恐惧对护士去人格化的影响。结果临床护士去人格化得分为(9.3±2.6)分, 其中有去人格化症状者467人(40.3%)。工龄3年以下护士去人格化得分[(10.5±2.9)分]大于工龄3~10年和11~31年护士的得分[(9.1±2.8)、(9.0±2.9)分], 月收入3 000元以下护士去人格化得分[(10.1±2.8)分]大于月收入3 000~7 999元和8 000~12 000元护士的得分[(8.4±2.7)、(8.0±2.9)分], 手术科室护士去人格化得分[(10.0±2.9)分]大于非手术科室护士的得分[(8.7±2.6)分], 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去人格化得分[(10.0±2.7)分]大于二级甲等医院护士的得分[(8.6±2.8)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感知通过侵入性反刍、负性评价恐惧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侵入性反刍-负性评价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临床护士的去人格化(β=0.16、0.17、0.07, 95%CI:0.15~0.20、0.15~0.21、0.03~0.09, P<0.05)。结论工作场所无礼行为感知直接或通过侵入性反刍或负性评价恐惧的单独中介效应, 以及侵入性反刍与负性评价恐惧的链式中介效应影响临床护士的去人格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去人格化 倦怠 工作场所无礼行为 侵入性反刍 负性评价恐惧
原文传递
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健康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7
作者 朱嫒嫒 曹承建 +3 位作者 张磊 李金涛 傅红 朱康钱宝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索应用德尔菲(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探索构建科学、客观、全面的健康企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健康企业建设。方法于2022年10月,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健康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 目的探索应用德尔菲(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探索构建科学、客观、全面的健康企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健康企业建设。方法于2022年10月,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指标并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健康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2,两轮指标的变异系数均<0.30,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64和0.77(P<0.001)。经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63个三级指标的健康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健康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涵盖健康企业建设的主要因素,为健康企业创建提供可靠、可量化的依据和自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健康 企业 德尔菲法 健康企业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原文传递
工作场所空气中2,3-丁二酮测定的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8
作者 叶海朋 傅红 +3 位作者 邵吉 单晓月 张玲 张磊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建立磷酸溶液采集、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2,3-丁二酮(简称丁二酮)。方法于2022年10月,用多孔玻板吸收管盛装0.01%的磷酸溶液10 ml,以0.2 L/min流量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丁二酮,吸收液经2,4-二硝基苯肼衍生化75 min... 目的建立磷酸溶液采集、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2,3-丁二酮(简称丁二酮)。方法于2022年10月,用多孔玻板吸收管盛装0.01%的磷酸溶液10 ml,以0.2 L/min流量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丁二酮,吸收液经2,4-二硝基苯肼衍生化75 min,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分离,在30 ℃柱温下,用乙腈-水(V∶V,1∶1)混合液作流动相,以1.0 ml/min的流速洗脱,紫外检测器(λ=365 nm)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本方法中丁二酮的磷酸溶液吸收样在4 ℃下可保存7 d,在0.05~6.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89.610x+0.133,r=0.999 9,采样效率为98.33%~100.00%,方法的检出限为0.005 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016 mg/m3(以V0=3.0 L计),方法回收率为95.96%~102.44%,批内精密度为4.36%~7.78%,批间精密度为4.96%~6.06%。结论本方法简单实用,准确度好,灵敏度高,可防止丁二酮损失降解,可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丁二酮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场所 空气 2 3-丁二酮 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某氟聚厂有机氟混合气体急性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9
作者 郑夏雯 聂臻 +3 位作者 刘斯峰 郑钊 王露珊 来时明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87,共4页
2021年1月某氟聚厂发生急性化学中毒事件, 通过分析企业职业卫生情况, 结合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判定该事件为氟聚厂有机氟混合气体吸入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后续明确该事故是由于氟聚厂员工违规操作引起含有高浓度八氟... 2021年1月某氟聚厂发生急性化学中毒事件, 通过分析企业职业卫生情况, 结合中毒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 判定该事件为氟聚厂有机氟混合气体吸入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后续明确该事故是由于氟聚厂员工违规操作引起含有高浓度八氟异丁烯的有机氟混合气体排出, 导致现场施工人员中毒。为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企业应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定期组织监督检查, 杜绝违规操作行为, 对本单位职工和外包职工做好安全教育培训, 提升突发中毒事件应急救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 气体中毒 有机氟混合气体 职业卫生
原文传递
细胞焦亡在哮喘气道上皮屏障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金霞 雷丰丰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23,共6页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切割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 其在控制急慢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哮喘是一种不同程度气流阻塞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气道上皮屏障在启动宿主防御和控制免疫反...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切割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的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 其在控制急慢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哮喘是一种不同程度气流阻塞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气道上皮屏障在启动宿主防御和控制免疫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细胞焦亡参与哮喘气道上皮屏障功能损伤及免疫调节异常。本文综述细胞焦亡在多种环境暴露因素参与哮喘气道上皮屏障损伤的调控机制, 为靶向治疗哮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细胞焦亡 气道上皮屏障 损伤
原文传递
尿液中2种全氟化合物测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1
作者 陈晓红 邱巧丽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尿液中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于2022年11月, 将尿液样品经酸性甲醇提取, WAX固相萃取柱净化, 甲醇水洗脱后,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 1.7 μm), 以...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尿液中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于2022年11月, 将尿液样品经酸性甲醇提取, WAX固相萃取柱净化, 甲醇水洗脱后,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 1.7 μm), 以1.0 mmol/L乙酸铵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 进行梯度洗脱;以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 内标法定量。结果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烷磺酸在0.5~50.0 μg/L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均>0.999, 方法的检出限为0.017 μg/L, 定量限为0.005 μg/L, 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3%和101.8%, 日内精密度分别为3.5%~6.2%和3.1%~7.4%, 日间精密度分别为4.3%~6.8%和4.7%~8.1%。结论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 可用于人体尿液中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化合物 色谱法 液相 串联质谱法 固相萃取 全氟辛烷磺酸 全氟辛酸 尿液
原文传递
职业健康标准体系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12
作者 朱秋鸿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83,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职业健康作为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保障全民劳动与健康基本权利的民生大事。职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职业健康作为全面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保障全民劳动与健康基本权利的民生大事。职业健康标准是以保护劳动者健康为目的、实施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技术规范,在促进劳动者职业健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职业健康标准体系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标准体系,涵盖监测与评估、职业病诊断和工程防护三大领域。本文对我国的职业健康标准体系的发展历史、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病诊断 标准体系建设 劳动者健康 工程防护 健康标准 民族昌盛 基本权利 民生大事
原文传递
矽肺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1例
13
作者 胡晓亮 王思琴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0-212,共3页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除了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NTM肺病与肺结核从临床表现到影像学表现都非常相似, 普通痰检无法准确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和NTM, 需要通过分枝杆菌培养基培养、高效液相...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指除了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NTM肺病与肺结核从临床表现到影像学表现都非常相似, 普通痰检无法准确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和NTM, 需要通过分枝杆菌培养基培养、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方法对其进行鉴别。1例清砂打磨工在行职业性尘肺病诊断过程中肺部CT示右肺浸润影动态改变并出现空洞, 痰药敏试验示NTM感染, 患者拒绝治疗;20个月后复查肺部CT示肺内浸润影及空洞均进一步增大, 行NTM菌种鉴定示胞内分枝杆菌感染, 给予阿米卡星、莫西沙星、阿奇霉素及乙胺丁醇联合抗菌治疗, 目前尚在治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肺 非结核分枝杆菌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原文传递
砷及其无机化合物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悦 刘杰 +3 位作者 丑欣 马鲲鹏 孙道远 闵珍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89,共6页
目的通过职业流行病学方法,建立劳动者内外暴露相关回归分析,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方法于2021年11月,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125名职业性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该厂49名行政... 目的通过职业流行病学方法,建立劳动者内外暴露相关回归分析,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方法于2021年11月,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125名职业性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作为接触组,同时选择该厂49名行政人员作为对照组。采集工作日研究对象工作场所空气样本并进行砷浓度测定,同时采集两组研究对象工作周班末尿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尿液中三价无机砷(As3+)、五价无机砷(As5+)、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的水平;分析工作场所空气中砷浓度与工人尿中各种形态砷的相关性,采用直线回归分析对接触组工人接触砷浓度和尿砷(∑iAs+MMA+DMA)水平进行回归拟合,并结合微核试验结果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结果接触组工作场所空气中砷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的中位数为0.011 6 mg/m3,超标率为71.2%(89/125)。接触组工人班末尿iAs3+、iAs5+、无机砷(iAs=∑iAs3++iAs5+)、MMA、DMA和尿砷的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工作场所空气中砷的浓度与班末尿砷浓度相关性最强(rs=0.909,P<0.001);拟合回归方程为:lg(y)=7.662+2.968lg(x)(r=0.821,P<0.05)。根据我国职业砷接触限值,推算出班末尿砷浓度为53.2 μg/L。结合微核试验结果提出工作场所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为50 μg/L。结论班末尿砷可作为职业性砷接触的生物标志物,建议将其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定为50 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无机砷 一甲基砷 二甲基砷 接触生物限值
原文传递
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含量与健康效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炜 丑欣 +3 位作者 沈悦 马鲲鹏 孙道远 闵珍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07,共6页
目的通过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水平测定分析,探究其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方法于2021年11月,分别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的95名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和31名行政人员作为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尿形态砷、血液肿瘤标志物、肝... 目的通过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水平测定分析,探究其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方法于2021年11月,分别选择云南省某有色金属冶炼厂的95名接触砷及其无机化合物的工人和31名行政人员作为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尿形态砷、血液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检测,并采用微核试验分析染色体损伤,分析尿形态砷与健康效应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班末尿三价无机砷(iAs3+)、五价无机砷(iAs5+)、无机砷(iAs=∑iAs3++iAs5+)、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和尿砷(∑iAs+MMA+DMA)浓度均更高(P<0.05);两组间血液肿瘤标志物和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接触组外周血微核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明显升高(P<0.05)。接触组尿砷、iAs5+、无机砷、DMA与外周血微核率呈正相关(rs=0.48、0.34、0.37、0.23,P<0.05),尿砷、iAs5+、DMA与外周血微核细胞率呈正相关(rs=0.48、0.34、0.26,P<0.05)。结论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中不同价态砷与健康异常效应具有明显相关性,应加强职业性砷接触工人尿形态砷的检测工作,以更好地保护工人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砷甲基化 无机砷 一甲基砷 二甲基砷 尿形态砷
原文传递
尿中三氯卡班和三氯生测定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6
作者 邱巧丽 陈晓红 +3 位作者 姚珊珊 姚浔平 方兰云 金米聪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建立QuEChERS净化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尿液中三氯卡班(TCC)和三氯生(TCS)含量。方法于2022年5月,将尿液样品经乙腈提取,QuEChERS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1.7μm... 目的建立QuEChERS净化后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尿液中三氯卡班(TCC)和三氯生(TCS)含量。方法于2022年5月,将尿液样品经乙腈提取,QuEChERS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柱(100 mm×2.1 mm,1.7μm)分离,以水-乙腈体系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检测,内标法定量分析,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TCC和TCS的线性范围为分别为0.5~100.0μg/L和1.0~100.0μg/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0.9991;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17和0.33μg/L,定量限分别为0.5和1.0μg/L;在2.0、10.0、80.0μg/L 3个加标水平下,TCC和TCS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1%~102.8%和96.7%~108.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6.7%和4.1%~8.3%。结论QuEChERS-UPLC-MS/MS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职业人群TCC和TCS暴露水平的同时快速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生 三氯卡班 尿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
原文传递
职业性中暑5例
17
作者 邓红平 潘红英 +2 位作者 姚建华 杨跃新 毛洁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通过对5例因高温导致的职业性中暑病例分析,阐述发病机制,总结新修订GBZ 41-2019《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热痉挛、热衰竭的临床特点,为预防职业性中暑疾病的发生提出可控对策。方法于2021年11月,以2020年9月10日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 目的通过对5例因高温导致的职业性中暑病例分析,阐述发病机制,总结新修订GBZ 41-2019《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热痉挛、热衰竭的临床特点,为预防职业性中暑疾病的发生提出可控对策。方法于2021年11月,以2020年9月10日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科收治并诊断的5例职业性中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职业史、临床诊疗等相关资料,并对诊断过程加以分析与总结。结果5例患者发病于夏季7~8月份,属于高温作业,经及时治疗后好转而出院。5例患者自身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存在差异性,但均被诊断为职业性中暑。结论用人单位应重视夏季高温防护降温工作,加强劳动保护。热痉挛、热衰竭患者若及时救治,基本能康复痊愈。职业病诊断医师应认真学习新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不断提升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职业性中暑 热痉挛 热衰竭 职业病诊断
原文传递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贝叶斯网络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致因模型研究
18
作者 刘文娇 王志萍 张海东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8,共8页
目的深入研究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原因, 为事故的事前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于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 查找文献并收集2013至2022年发生的232例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案例, 结合专家评分确定事故致因节点。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 目的深入研究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原因, 为事故的事前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于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 查找文献并收集2013至2022年发生的232例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案例, 结合专家评分确定事故致因节点。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致因节点之间的关联性模型, 获得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 结合贝叶斯网络(BN)研究各致因节点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影响。通过Netica 5.18软件分析各致因节点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建立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事前预防模型, 识别关键致因因素。结果纳入重大、较大、一般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别为23、203、6例, 其中, 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和混合性气体分别为179、29、24例。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ISM将致因因素划分为一个7层3阶的多层递阶结构模型, 其中操作情况、防护措施、通风设备、隐患排查、应急管理、违章操作、设备设施和盲目施救情况是导致事故发生与扩大的直接影响因素;警示装置、检测情况、安全教育情况、安全操作规程、生产工艺技术是间接影响因素;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监督管理及政府部门监管情况为深层根源影响因素。BN推理可见, 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最大概率致因链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监督管理→安全教育培训→防护措施→事故发生。导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为防护措施不到位、设备设施故障、操作失误、通风设备未正常使用和应急管理不当。结论在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预防中, 要从正确使用防护措施、作业前检测设备设施、按规程进行作业操作、确保通风设备正常使用、强化应急管理等方面入手, 从而降低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 致因模型 致因节点 解释结构模型(ISM) 贝叶斯网络(BN)
原文传递
急性独角莲中毒1例
19
作者 赵知文 赵娟 +3 位作者 刘雪芳 张晓霖 黄明菁 方志成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5,共3页
独角莲为天南星科植物块茎, 具有逐寒湿、祛风痰、治疗中风等疗效, 然而新鲜独角莲急性中毒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咀嚼独角莲发生中毒病例, 患者出现口唇麻木, 口腔肿胀破溃, 流涎不止, 咽喉部吞咽困难、灼热感明显, 同时伴随... 独角莲为天南星科植物块茎, 具有逐寒湿、祛风痰、治疗中风等疗效, 然而新鲜独角莲急性中毒在国内外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咀嚼独角莲发生中毒病例, 患者出现口唇麻木, 口腔肿胀破溃, 流涎不止, 咽喉部吞咽困难、灼热感明显, 同时伴随呼吸急促, 轻度低氧血症。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口腔坏死黏膜清理、抗感染、抑制口腔涎水分泌、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后患者康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角莲 中毒 口腔 溃疡 治愈 口唇麻木
原文传递
电焊作业致神经系统损害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20
作者 李悦 张美辨 +1 位作者 倪春辉 王焕强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目的分析总结电焊作业致神经系统损害领域研究趋势和热点,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于2022年12月,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对电焊作业与神经系统损害相关中英文检索... 目的分析总结电焊作业致神经系统损害领域研究趋势和热点,为后续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于2022年12月,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对电焊作业与神经系统损害相关中英文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 1.6.18和CiteSpace 6.1.6软件对文献的发表年份、发表数量、国家、研究机构及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9篇文献(中文112篇,英文197篇)。国内和国际分别于1976年和1994年发表第一篇文献,并分别于2006年和2018年达到发文量高峰后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国内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包括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和武汉科技大学。309篇文献分别来自52种中文期刊和86种英文期刊;关键词共现分析表明,国内研究主要围绕电焊作业、电焊工、神经行为功能和锰等主题开展,而电焊烟尘中锰致神经系统损害是国际上关注较多的领域;长期暴露(long term exposure)、风险(risk)和表现(performance)等是该领域的重点爆发词。结论电焊作业致神经系统损害领域研究热点有明显时间演变趋势,逐渐从临床表现过渡到其毒作用机制及早期生物标志物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焊 神经系统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