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6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1
作者 骆黎静 陈喜军 +4 位作者 段爱红 张宇迪 杨洋 周洁 卢丹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治中心就诊的产后NLBP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治中心就诊的产后NLBP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针对下背部肌筋膜触发点的TENS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4周,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与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EPDS评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4周EP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TNES可有效改善产后NLBP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以及抑郁情绪状态,减少NLBP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肌群训练 经皮神经电刺激
下载PDF
雷火灸联合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赵红霞 李沿江 +3 位作者 陈晓勇 陈煦 刘洪波 赵春梅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研究雷火灸联合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四头肌功能、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采用西药+等速结... 目的:研究雷火灸联合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股四头肌功能、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9例采用西药+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研究组49例采用雷火灸+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病情变化情况、膝关节功能、股四头肌功能、炎症反应、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9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5.92%)高于对照组(81.63%)(P<0.05)。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血清白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MMP-3、MMP-9水平均显著降低,而Cycholm膝关节评分表(LKSS)评分、股四头肌总功量值(STW)、峰力矩值(PT)、平均功率(AP)均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VAS、WOMAC评分、血清IL-1、IL-6、TNF-α、MMP-3、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而LKSS评分、STW、PT、AP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治疗KOA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股四头肌功能及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促进病情好转,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血清MMP-3、MMP-9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雷火灸 等速结合本体感觉训练 股四头肌功能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呼吸肌功能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
3
作者 刘西花 杨玉如 +2 位作者 马甜甜 秦芳 于子夫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SCI)患者呼吸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SCI患者呼吸功能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SCI患者60例,根据吸气肌百分比(实际肌力指数/预计肌力指数)将患者分为呼吸肌功能障碍组(<50%)35例和对照组(≥50%)25例。收...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SCI)患者呼吸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SCI患者呼吸功能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SCI患者60例,根据吸气肌百分比(实际肌力指数/预计肌力指数)将患者分为呼吸肌功能障碍组(<50%)35例和对照组(≥50%)2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运动爱好、BMI、病因、病程、损伤平面、ASIA残损程度分级、ASIA感觉/运动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CI患者呼吸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在60例患者中,呼吸肌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8.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呼吸肌功能障碍组间在性别、损伤部位、ASIA残损程度分级、运动得分和感觉得分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病程和AISA残损分级是SCI患者呼吸肌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BMI分级和ASIA残损程度分级为危险因素,病程为保护性因素。结论:SCI后约有60%患者会存在呼吸肌功能障碍,BMI、病程和ASIA残损程度分级是影响SCI患者呼吸肌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于肥胖伴完全性SCI患者应尽早介入呼吸肌训练,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呼吸肌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陈丹凤 黄小玉 +3 位作者 容健成 林鸿新 方建斌 黎芳燕 中国康复 2024年第3期135-140,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15例。3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假rTMS+核心稳定性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各15例。3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假rTMS+核心稳定性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rTMS;联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健侧1Hz rTMS联合核心稳定训练。3组均持续干预3周。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腹横肌(TrA)、腹内斜肌(IO)和腹外斜肌(EO)的厚度,同时进行Fugl-Myer运动功能(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3组FMA、BBS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01);联合组和磁刺激组患侧TrA、IO及EO的厚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组的FMA、患侧TrA厚度分别与磁刺激组比较,联合组的FMA、BBS、MBI、患侧TrA和患侧EO厚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磁刺激组MB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健侧TrA、IO和EO厚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rTMS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核心稳定训练 脑卒中 平衡功能 超声成像 腹部肌群
下载PDF
摄影测量技术在脊柱侧凸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王磊 杨唐柱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56-59,共4页
脊柱侧凸又称脊柱侧弯,是以冠状面偏离、矢状面失衡、水平面旋转为特征的三维畸形[1]。根据发病原理主要分为原发性(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和继发性脊柱侧凸(nonstructural scoliosis,NS)[2],其中IS更会导致运动、... 脊柱侧凸又称脊柱侧弯,是以冠状面偏离、矢状面失衡、水平面旋转为特征的三维畸形[1]。根据发病原理主要分为原发性(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和继发性脊柱侧凸(nonstructural scoliosis,NS)[2],其中IS更会导致运动、步态障碍及心理问题[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摄影测量技术 诊疗
下载PDF
血流限制训练对肩袖肌腱病的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朋坤(译) 吴毅(译编/审) 陆蓉蓉(审)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45-245,共1页
血流限制训练(BFRE)是一种以较小的关节扭矩增强肌肉力量的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估BFRE对肩袖肌腱病患者的疗效。受试者为28例肩袖肌腱病变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一个为期八周的康复计划中,其中包括血流限制训练或非血流限制训练。主要结... 血流限制训练(BFRE)是一种以较小的关节扭矩增强肌肉力量的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估BFRE对肩袖肌腱病患者的疗效。受试者为28例肩袖肌腱病变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到一个为期八周的康复计划中,其中包括血流限制训练或非血流限制训练。主要结果指标包括肩袖力量、三角肌肩胛回缩、二头肌厚度以及肩部内旋和外旋力量。与非BFR组相比,BFRE组的二头肌厚度和60°时肩内旋力量增加幅度更大。在其他测量指标上,组间没有差异。两组的冈上肌、冈下肌、肩胛牵开肌厚度以及肩关节外旋和内旋力量均有明显改善。肩痛和肩功能在两组中都得到了改善,但它们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这项针对肩袖肌腱病变患者的研究发现,与非血流限制训练相比,低负荷血流限制训练可使肱二头肌的厚度增加更多,内旋力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头肌 康复计划 肩袖 冈上肌 冈下肌 外旋 肌肉力量 随机分配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意识障碍促醒中的临床应用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丽霞 韩文秀 +4 位作者 庞涛 白安娜 闫金玉 樊灏桢 郝利霞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313-317,共5页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救治后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给康复护理及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因能更直接介导觉醒和意识的神经回路[1],在神经康复促醒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经救治后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给康复护理及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近年来,神经调控技术因能更直接介导觉醒和意识的神经回路[1],在神经康复促醒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为关键技术,具有无创、无痛和副作用较小的优势,已被部分研究应用于DoC的促醒康复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意识障碍 昏迷 最小意识状态 植物状态 促醒
下载PDF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赵腾飞 童重新 +3 位作者 刘琳 刘会雪 单玲 李洋洋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评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干预...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评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干预,干预前后行三维超声检查,评估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产妇性生活质量。结果:治疗8周后,2组产妇张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下)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的面积、尿道旋转度均较干预前减小(P<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异常率及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发生率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中性欲、性高潮、阴道润滑度、性交疼痛、性满意度、性唤起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发现,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在产后盆底功能患者的治疗中提供了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两种方法联合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盆底功能恢复,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性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 盆底肌训练 生物反馈电刺激 盆底功能 性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指导下运动想象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9
作者 周静 杨远滨 +2 位作者 田浩林 朱朝喆 段炼 中国康复 202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观察运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筛选出想象策略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4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有... 目的:观察运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筛选出想象策略的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4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有效的想象策略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不固定想象内容进行运动想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ARA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fNIRS技术筛选出的想象策略进行运动想象训练,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运动相关脑区兴奋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想象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下载PDF
成都市及周边地区康复工程开展现状及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
10
作者 韩林林 刘夕东 +6 位作者 李宁 黄程林 罗伦 付选民 赖华兵 向超 王迪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54-256,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手机发放问卷调研成都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目前康复工程开展现状,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培训需求等问题,为未来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康复工程开展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包括... 目的:本研究通过手机发放问卷调研成都康复医学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目前康复工程开展现状,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培训需求等问题,为未来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康复工程开展工作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包括编制、发放、收回和整理四个方面。主要在康复工程开展现状、业务开展情况、人力资源问题及相关培训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结果:共收集包括公立医院、高校、民办康复机构、企业单位调查表78份,其中38家单位开展了康复工程相关工作;在开展或计划开展康复工程业务中面临政策、资源、技术和宣教等方面的问题;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存在从业人员学历偏低、职称晋升难度大、缺乏高学历人才、科研教学能力弱等问题;康复工程专业方向培训需求占比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神经、骨科和儿童。结论:康复工程开展过程中主要面临政策、资源、技术和宣教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康复工程培训需求所涉及到的康复辅具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为更好推动康复工程行业发展,应从政策建设、机构建设、队伍建设和宣传等方面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工程 问卷调查 培训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1
作者 刘前进 李思佳 +5 位作者 胡晓诗 冯天扬 冯阿美 李晓松 张燕庆 张通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机器人训练1次,2组均训练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MACS)、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UUL)进行评定,测量患侧肘关节、肩关节水平位主动活动度(ROM)。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MUUL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MACS评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内收RO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外展及肘关节ROM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与人工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常规人工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机器人 痉挛型偏瘫 上肢 康复
下载PDF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应用于脑认知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12
作者 熊桃 李阳 +6 位作者 崔丽君 刘小芳 陈久容 余挺 李奉玲 魏雪梅 隆洪木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对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脑认知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201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脑认知研究的文献,使用CiteSpace 5.7软件进行可视化分... 目的:对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脑认知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前沿行可视化分析。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201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脑认知研究的文献,使用CiteSpace 5.7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685篇,文献年发表量呈增长趋势。Ann-Christine Ehlis是发文最多的作者(36篇),美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480篇),德国图宾根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47篇),发文机构间合作较密切。研究热点集中于认知障碍及儿童脑发育障碍等认知疾病的神经机制研究、认知水平测量及认知疾病治疗评价等方面。结论: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脑认知领域的应用处于发展阶段,国内机构应继续强化合作,近年研究开始结合多模态检测数据,研究者可进一步将多模态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建立各类认知疾病的认知评估、疗效评价等模型,实现脑认知疾病的客观化精准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认知功能 认知评估 神经机制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摆幅可调型足部康复机器人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13
作者 肖洪岩 邓瑞晨 +2 位作者 魏新运 杨伟胤 谢云港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分析摆幅可调型足部康复机器人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定本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就诊的12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60例,对照组... 目的:分析摆幅可调型足部康复机器人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定本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就诊的12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术后康复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摆幅可调型足部康复机器人治疗;2组均在治疗4周后进行效果评价,比较2组在功能锻炼依从性、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Olerud-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步行相关参数、下肢肌电标准化积分肌电、并发症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功能锻炼依从性、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AOFAS评分、Olerud-Molander评分、标准化单支撑期时长、步速、步宽、步长、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腓骨长肌、胫骨前肌标准化积分肌电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AOFAS评分、Olerud-Moland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标准化单支撑期时长、步速、步长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步宽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腓骨长肌、胫骨前肌标准化积分肌电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摆幅可调型足部康复机器人展开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康复功能锻炼依从性及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改善肌肉活动,维持步速、运动等动态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幅可调型足部康复机器人 康复锻炼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舍曲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和血清TNF-α、BDNF、VEGF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王姣姣 王琼芬 江园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舍曲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IPSD)患者抑郁状态、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IP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联合舍曲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IPSD)患者抑郁状态、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IPS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包括基础疾病的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盐酸舍曲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EECP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及血清TNF-α、VEGF和BDNF和VEGF含量检测。结果:治疗7周后,2组患者HAMD评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M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血清TNF-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而BDNF和VEGF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BDNF和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EECP联合舍曲林能显著缓解IPSD患者的抑郁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IPSD患者血清TNF-α、BDNF和VEGF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 炎症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模式
15
作者 孟楠 周凤华 高敏行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08-211,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治疗模式对周围性面神经炎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2组均接受相同的对症治疗和物理疗法。对照组接受面操训练,观察组接受基于肌力分级... 目的:观察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个性化治疗模式对周围性面神经炎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2组均接受相同的对症治疗和物理疗法。对照组接受面操训练,观察组接受基于肌力分级法的个性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周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标准(H-B分级量表)和Sunnybrook评分量表评估治疗效果。治疗4周后评价2组的治愈率,6个月随访时评价2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从第3周开始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H-B分级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5);2组均从第2周开始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第3周和第4周的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26.7%,χ^(2)=10.181,P=0.003);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的联带运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4%、17.8%,χ^(2)=4.050,P=0.044)。结论:基于肌力分级法构建的个性化治疗模式可以精准描述面部肌肉损伤情况,制定精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联带运动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力分级法 周围性面神经炎 个性化 康复治疗模式
下载PDF
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影响
16
作者 姚玉婷 赵鹏 +2 位作者 李燕 姚玉鑫 刘敏肖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00-203,共4页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及血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C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和吞... 目的:观察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及血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将患者分成3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C组给予常规治疗结合尼麦角林和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2周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等级、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NIHSS评分、SSA评分及血清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B、C组低于A组(P<0.05),C组低于B组(P<0.05);3组洼田饮水试验等级优于治疗前(P<0.05),B、C组优于A组(P<0.05),C组优于B组(P<0.05);3组患者血清BDNF和NGF表达水平及总有效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B、C组高于A组(P<0.05),C组高于B组(P<0.05)。结论:尼麦角林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升高血清BDNF和NGF水平,降低NSE水平,协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尼麦角林 低频电刺激治疗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孙静雯 冯宪煊 马燕红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是慢性肾脏病的终末阶段,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是ESRD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肾功能的下降和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机能下降及心理和认知功能障碍(c... 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是慢性肾脏病的终末阶段,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是ESRD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肾功能的下降和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机能下降及心理和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CI)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终末期肾病 认知障碍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与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髋关节关系的研究
18
作者 向上 余爱民 +2 位作者 唐小丽 王蓉 刘燕华 中国康复 2024年第4期222-224,共3页
目的: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进行头颅磁共振分级(MRICS),并分析头颅MRICS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CS)、髋关节X践结果的关系,为临床SCP患儿的评估及精准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 目的: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儿童进行头颅磁共振分级(MRICS),并分析头颅MRICS与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GMFCS)、髋关节X践结果的关系,为临床SCP患儿的评估及精准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2021年12月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的SCP患儿的头颅MRI结果、GMFCS分级、髋关节摄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头颅MRICS与GMFCS分级、髋关节异常发生率之间关系。结果:不同瘫痪部位的SCP患儿髋关节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四肢瘫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高于偏瘫、痉挛型双瘫的患儿(P<0.05)。然而进一步对比单侧功能障碍的患儿与双侧功能障碍的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比不同GMFCS的SCP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结果显示Ⅲ~Ⅴ级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高于Ⅰ~Ⅱ级的患儿(P<0.05)。本研究患儿的头颅MRI结果显示患儿头颅损伤以白质损伤为主,发育异常和灰质损伤较少。进一步对比不同头颅MRI结果的SCP患儿的髋关节异常发生率,结果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进行对比GMFCS分级,也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CP儿童的瘫痪部位、GMFCS分级均对髋关节异常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虽然暂不能确定MRICS分级与GMFCS、髋关节异常发生之间是否存在怎样的联系。但MRICS分级系统在探索SCP脑损伤发生的时间、结构-功能及判断预后仍具有一定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头颅磁共振分级系统 髋关节异常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下载PDF
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吴德萍 刘智程 +1 位作者 赵凯 吴德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重度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重度脑瘫儿童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训练(GDT),研究组在GDT的基... 目的:探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重度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重度脑瘫儿童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训练(GDT),研究组在GDT的基础上加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时对2组儿童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评估(GMFM-88)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A区)和坐位(B区)、精细功能评估(FMFM)中视觉追踪(A区)和上肢关节活动(B区)和坐位能力(LSS)进行评估;比较2组儿童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后GMFM-88(A区与B区)、FMFM(A区与B区)及LSS评分的差异性。结果:2组患儿GMFM-A区、GMFM-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58.406、326.724、462.387、698.547、177.029,均P<0.01)。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2组的GMFM-A区、GMFM-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评分(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L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照组在GMFM-88中A区与B区评分和FMFM中A区与B区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可以提高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辅助坐站转移训练 目标导向性训练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吸气肌训练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20
作者 游煌俊 刘冲冲 +2 位作者 孙伟铭 陈招君 帅浪 中国康复 202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吸气肌训练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等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23年7月关于吸气肌训练... 目的:系统评价吸气肌训练对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等数据库,查找自建库至2023年7月关于吸气肌训练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照Cochrane手册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然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229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吸气肌训练能有效地改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D=10.86,95%CI(4.34,17.38),P=0.001]、呼气峰流速[MD=98.47,95%CI(71.76,125.19),P<0.00001]、和最大呼气压[MD=21.67,95%CI(5.50,37.85),P=0.0009],但对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MD=4.51,95%CI(-3.55,12.56),P=0.27]、一秒率[MD=-2.70,95%CI(-18.71,13.30),P=0.74]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时长大于8周的吸气肌训练组最大吸气压显著高于对照组[MD=16.25,95%CI(5.62,26.88),P=0.003];干预时长小于8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36.51,95%CI(-0.62,73.64),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能有效改善哮喘患者的呼吸肌肌力,且对肺通气功能部分指标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肌训练 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 荟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