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你有责任去触摸传统文化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史峰
-
机构
山东莒南县路镇一中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10年第2期27-27,共1页
-
文摘
我们收获的东西似乎是越来越多,但我们离传统文化似乎是越来越远了……
-
关键词
高中
作文
语文教学
《你有责任去触摸传统文化》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如何让抽象语言形象化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赵克明
-
机构
安徽霍邱县第一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10年第2期30-31,共2页
-
文摘
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述,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
-
关键词
语言形象化
抽象
阅读效果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G212.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阅卷组长:作文应该这样写
- 3
-
-
作者
陈建新
何永康
黄德灿
黄麟生
贾玲
-
机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南京师范大学
武汉六中
武汉市中学师资培训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西安市教育局语文教研室
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心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5期12-14,共3页
-
文摘
本文是从我刊一年来“名师讲坛”栏目稿件中精选出来的“含金量”最高的段落,希望考生在上考场之前,再一次聆听各地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们的真诚建议,能够抓住关键思想,领会核心精神,不走弯路,决胜高考。因为,考试分数是如何得来的?就是经阅卷组长培训出来的阅卷老师们给出来的呢。
-
关键词
作文阅卷
“含金量”
核心精神
考试分数
阅卷老师
高考
讲坛
名师
-
分类号
G6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G216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亲历江西高考作文的阅卷
- 4
-
-
作者
李弗不
-
机构
江西清江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10年第1期23-24,共2页
-
文摘
我参加了2009年江西卷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请允许我谈谈感受和作文的注意事项吧。现在阅卷都是在局域网上进行的,所有题目都扫描进电脑,作文也不例外。网上阅卷比传统的纸张阅卷要先进得多,科学得多,尤其是公平、公正得多,网上阅卷大大地减少了人情因素以及随意地乱翻乱看其他试卷试题批阅的现象,
-
关键词
高考作文
阅卷工作
江西卷
网上阅卷
人情因素
局域网
批阅
试卷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G424.74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
-
题名作文之翼
- 5
-
-
作者
曹文轩
-
机构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
北京大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12期22-23,共2页
-
文摘
人的想象力与一个人的生命力、理想、生活的渴求有关。也可以换一种表述,是与一个人的危机感和强劲欲望有关。一个没有危机感的人,一个欲望稀淡或衰退的人,是不会有什么想象力的。当一个人被挤压到窘境、绝境的时候,他的想象力会变得出奇的强健。我自己的体会是,每当非常糟糕的时候,我的想象力就会从心底里如同潮水般漫上来。那是因为我感觉到了缺憾——巨大的缺憾,缺憾越大,想象力也就越大。
-
关键词
作文
想象力
人的生命
危机感
缺憾
欲望
个人
理想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G40-01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叶圣陶,中国语文教育的灵魂人物
- 6
-
-
作者
商金林
-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1期13-15,共3页
-
文摘
他的教育思想从实用主义、平民主义教育观,到“为人生的文学”文学观,到关注时代社会的编辑理念,有一条清晰的线路。
-
关键词
语文教育
叶圣陶
人物
灵魂
中国
实用主义
教育思想
平民主义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B087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如果我是语文教师
- 7
-
-
作者
周国平
-
机构
中国社科院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12期23-23,共1页
-
文摘
我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在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师
中学教师
中学时代
语文水平
写作生涯
中学生
课外书
日记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35.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备考2010年高考作文的三个关键词
- 8
-
-
作者
曹保顺
-
机构
河北辛集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10年第1期25-25,共1页
-
文摘
虽然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降低了审题要求,但降低了审题要求并非不要审题。对于文题提供的材料与题目.考生要好好地分析背景材料、作文要求以及限制条件,继而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否则,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问题。
-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关键词
备考
背景材料
作文要求
写作内容
审题
考生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H152.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故事新编”要注意什么
- 9
-
-
作者
刘玉真
-
机构
山东定陶县第一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2期23-23,共1页
-
文摘
随着“故事新编”的作文增多,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写好了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写不好又容易千篇一律,有倒腾古人的嫌疑。怎么办呢?
-
关键词
故事新编
注意
中华民族
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尊心
传统文化
阅卷老师
作文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B842.3
[哲学宗教—基础心理学]
-
-
题名不了的情缘
- 10
-
-
作者
赵克明
-
机构
安徽霍邱县第一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7期20-21,共2页
-
文摘
我在中学时代没有读过《中学生》,结识《中学生》,是在我当了教师以后。那时,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乡镇中学教语文。出于对书籍的特殊情感,我毛遂自荐担任书报义务管理员。于是,我手中便有了两大“特权”——优先阅览学校的书报、开列学校报刊订阅清单。每到10月份邮局预订下一年度报刊时,我总要增加几种语文类权威报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创办的《中学生》杂志自是首选。
-
关键词
《中学生》
情缘
师范学校
报刊订阅
著名教育家
中学时代
乡镇中学
毛遂自荐
-
分类号
G652
[文化科学—教育学]
G239.296
[文化科学]
-
-
题名命题作文“过程的魅力”导写
- 11
-
-
作者
赵克明
-
机构
安徽霍邱县第一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4期22-24,共3页
-
文摘
[题目设计]请以“过程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不得抄袭。[命题依据]从近年高考情况看,直接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已成为主要的命题形式,话题作文已经逐渐淡出。2007年全国各地18份高考试卷,直接命题作文9份,新材料作文5份,话题作文4份。2008年全国各地18份高考试卷,直接命题作文与新材料作文各占8份,话题作文仅为2份。本题设计以直接命题的形式,顷应高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趋势。
-
关键词
命题作文
高考试卷
导写
材料作文
话题作文
题目设计
书写规范
标点符号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文化底蕴”与“伪文化倾向”
- 12
-
-
作者
曹振国
-
机构
湖北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7期45-47,共3页
-
文摘
许多人认为拿中外名人的生平事迹说事儿的办法,就是有“文化底蕴”,就是有“书卷气息”。不仅文章开头用诗文名句铺垫,文章主体部分也用文化名人事迹作材料。“文章不长,名人帮忙;字数不够,诗词来凑”,这是目前很流行的考场作文“法则”。试看以下三个片段——
-
关键词
文化底蕴
文化倾向
文章开头
生平事迹
中外名人
诗文名句
文化名人
主体部分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G219.294.9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真”,考场上最通用的“得分点”
- 13
-
-
作者
黄蔼北
-
机构
广东增城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10年第3期18-20,共3页
-
文摘
广东高考作文分“基础等级”、“发展等级”来给分。除“发展等级”“只要有一处亮点就可以给7分以上的分”外,笔者改卷时特别关注的是基础等级的“得分点”问题。其中的“发展等级”分为“内容25分”和“表达25分”。在改卷过程中,我感受到,考生若能在写“常识”时具有真情实感,会明显地得到较好的分数。
-
关键词
得分
“真”
“发展等级”
通用
考场
基础等级
高考作文
真情实感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G842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
-
题名2009年高考广东作文抄袭乱象见闻
- 14
-
-
作者
黄蔼北
-
机构
广东增城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10期18-19,共2页
-
文摘
华南师大文学院院长柯汉琳教授是广东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他在2009年6月22日对新闻媒体说:“今年全省有700多篇考场作文判为0分,其中有抄袭的。”对此,我在阅卷现场深有同感。高考考生抄袭现象不止是一两宗了,已经逐年演变成全国性的“群体行为”。笔者仅就2009年广东考场作文的抄袭现象,先列举三篇“奇文”再做一番反思和分析,以期引起大家注意。
-
关键词
高考考生
作文抄袭
广东
见闻
语文阅卷
考场作文
抄袭现象
华南师大
-
分类号
G632.474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23.2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小心,别撞着“扩写题”
- 15
-
-
作者
万安
-
机构
湖北枝江一中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10年第5期18-21,共4页
-
文摘
【小引】
2008年台湾的“高考”(台湾称“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考试中,要求扩写《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项庄舞剑的故事,考生须运用想象力加以渲染,将其扩写成一个故事。这是一道让人眼前一亮的高考作文题,“扩写”这种作文形式初次走进高考考场,足见扩写对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了高考试卷“稳中求变”的特点。
-
关键词
扩写题
高考作文题
高考试卷
2008年
作文形式
作文水平
鸿门宴
想象力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高考作文不妨写写小小说
- 16
-
-
作者
万安
-
机构
湖北枝江一中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10年第4期23-25,共3页
-
文摘
小小说,也叫千字小说、微型小说,因其构思独特、情节曲折而为读者青睐。近几年,小小说又走进了高考考场,成为广大考生选择的一种常用文体。比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一篇典型的小小说,因其独特的构思、精彩的语言被《微型小说选刊》评为“我最喜欢的年度微型小说”。
-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小小说
《微型小说选刊》
《赤兔之死》
情节曲折
满分作文
考场
文体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我记住的唯一一篇作文
- 17
-
-
作者
江雪松
-
机构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10年第2期18-18,共1页
-
文摘
那几天,我如履薄冰,深知阅卷工作责任重大。每一篇作文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考生,都是一双双渴望成功的眼神,都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未来。我全神贯注地紧盯着屏幕。第三天,眼前闪现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说老实话,考生字不漂亮,有2个错别字,还有2个句子值得商榷。限于阅卷纪律,我不可能抄录原文,现只能根据回忆复述如下:
-
关键词
作文
工作责任
全神贯注
错别字
阅卷
考生
文章
生字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D630.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永远热爱你
- 18
-
-
作者
王光佑
-
机构
四川古蔺县蔺阳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7期16-16,共1页
-
文摘
一、邂逅
三十年前,刚跨进中学校园的我,因为值日收交作业而在语文老师的办公桌上与你不期而遇。因为生活的窘迫,课外读物就成了我们当时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大家都以翻阅一种书本以外的报纸或杂志为荣!虽是初次相见,我对你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我鼓足了勇气对老师说:“能借给我看一看吗,老师?”看着我涨得通红的脸,老师微笑着说:“可以!但目前已经有好几个同学开口向我借了,等我读完以后再借给你们吧。
-
关键词
语文老师
课外读物
办公桌
奢侈品
校园
中学
同学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让作文的立意“跳出来”
- 19
-
-
作者
尹杰
-
机构
河北沧县风化店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10年第3期26-26,共1页
-
文摘
换个角度看问题,避开别人的思路,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才能旗开得胜、蟾宫折桂。以2008年全国卷I的作文为例,这是一个关于“5.12”地震的新材料作文,可以说审题的“门槛”很低,考生大多都能准确审题,但正因为审题大多都能“过关”,所以阅卷老师把眼光更多地集中在立意上。事实表明,有太多的考生在立意上撞车,缺乏新意,以至无缘高分。而有一位考生却能独辟蹊径,以一位“逝者”的口吻,表达了对地震带来的灾祸的苦痛和悲愤,特别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对灾后救援工作的肯定与欣慰。此文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奇特的构想,
-
关键词
材料作文
立意
“门槛”
阅卷老师
救援工作
全国卷
审题
考生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F830.5
[经济管理—金融学]
-
-
题名“语言问题”如何导致失分?
- 20
-
-
作者
黄蔼北
-
机构
广东增城中学
-
出处
《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2009年第11期20-21,共2页
-
文摘
【示例1】因为有富民的常识,邓小平同志在三起三落后,不顾及个人得失,继续大胆进行包产到户政策,展示了共产党高级干部刘少奇原形毕露的真实想法。
-
关键词
语言问题
失分
邓小平同志
包产到户
高级干部
刘少奇
共产党
-
分类号
D6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G216.3
[文化科学—新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