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5篇文章
< 1 2 1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高层木混合结构抗震分析与性能测试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小鸾 宗超 +3 位作者 翟家骏 陆伟东 王深山 程小武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6-435,共10页
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中应用广泛,但此类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以及楼盖动力特性有待研究。本文以江苏省康复医院医技楼为例,应用反应谱法与弹性时程分析法分别开展木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并对局部正交胶合木(CLT)楼盖通... 木混凝土混合结构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中应用广泛,但此类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以及楼盖动力特性有待研究。本文以江苏省康复医院医技楼为例,应用反应谱法与弹性时程分析法分别开展木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并对局部正交胶合木(CLT)楼盖通过原位测试,开展力学性能、动力特性以及人致振动研究。结果表明:结构抗震指标符合规范要求;CLT楼盖荷载位移关系呈双折线,挠度、应力理论计算时,建议板两端按简支考虑;CLT楼盖竖向自振频率均值约15.49 Hz,满足建筑楼盖限值要求,但在单人快走、单人小跑以及多人随机人致振动工况下,楼盖的峰值加速度偏大,应考虑增加现浇建筑面层,改善纯CLT楼盖舒适度不足的问题。可见,木混合结构通过设计可满足抗震要求,但轻质楼盖应注意舒适度构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混合结构 CLT楼盖 弹性时程分析法 动力特性 人致振动
下载PDF
Pd-ZSM-5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氢气分离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宇 戴耀城 吴红梅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0-169,共10页
为了能够在大孔氧化铝载体表面得到透氢性能良好的钯膜,利用二次生长法在多孔Al_(2)O_(3)载体上生长出一层连续完整的ZSM-5沸石分子筛修饰层,通过化学镀过程在ZSM-5沸石分子筛修饰的载体上沉积一层钯膜,从而得到Pd-ZSM-5复合膜。利用扫... 为了能够在大孔氧化铝载体表面得到透氢性能良好的钯膜,利用二次生长法在多孔Al_(2)O_(3)载体上生长出一层连续完整的ZSM-5沸石分子筛修饰层,通过化学镀过程在ZSM-5沸石分子筛修饰的载体上沉积一层钯膜,从而得到Pd-ZSM-5复合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载体、ZSM-5沸石分子筛修饰后的载体和Pd-ZSM-5复合膜的形貌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X线能量色散光谱(EDX)对Pd-ZSM-5复合膜的表面和截面元素分布进行了研究。而且,为了确定该Pd-ZSM-5复合膜的H_(2)渗透性能,在623~773 K范围内,研究了操作温度、操作时间和测试压力对Pd-ZSM-5复合膜透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ZSM-5沸石分子筛修饰层能够有效改进载体的表面粗糙度和降低其表面孔径,有助于Pd膜的沉积。所制备的Pd-ZSM-5复合膜表面完整、致密,Pd膜层厚度约为5μm, ZSM-5沸石修饰层厚度约为3μm。当操作温度为773 K、渗透压力为0.1 MPa时,Pd-ZSM-5复合膜的H_(2)渗透通量和H_(2)/N_(2)渗透选择性分别为0.113 mol/(m·s)和468。而且,该Pd复合膜在773 K下,连续操作300 h后,其H_(2)渗透性能保持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膜 沸石分子筛 化学镀 多孔载体 氢气分离
下载PDF
“双碳”战略背景下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减碳前景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董军 章静 +1 位作者 张瑞松 彭洋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8-386,共9页
为探究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的减碳前景,本文分析了“双碳”战略背景下钢结构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建造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广阔市场以及高性能钢材和高性能结构发展更为迅猛,指出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可兼顾高性能、经济性以及减碳... 为探究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的减碳前景,本文分析了“双碳”战略背景下钢结构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建造快速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广阔市场以及高性能钢材和高性能结构发展更为迅猛,指出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可兼顾高性能、经济性以及减碳要求。基于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采用排放因子法,提出了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的碳排放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的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比钢结构少36%,比不锈钢结构少10%。用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替代普通钢结构,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替代不锈钢结构可以在减碳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钢结构行业 不锈钢复合钢板结构 碳排放
下载PDF
工业废弃木质素固化土特性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何怡 张迎新 +1 位作者 李成龙 张涛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7-406,共10页
为明确工业废弃木质素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探寻用于突破现有木质素改良土体技术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措施,笔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介绍了木质素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状况,探讨了木质素与土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 为明确工业废弃木质素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探寻用于突破现有木质素改良土体技术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措施,笔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介绍了木质素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状况,探讨了木质素与土体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木质素对砂性土和黏性土均具有提高力学性能、抵抗水分侵入的效果,土体的韧性特征得到明显提高;木质素产生的胶结作用是土体微观结构和宏观工程性质改善的根本原因,阐明胶结物质的生成机制是揭示其改良土体机制的关键;木质素固化土在恶劣环境中的耐久性能需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施工工艺和工程防护措施仍不完备;对木质素进行化学改性,增强其胶结与耐久性能,系统研究土颗粒胶结与改良土的应力应变特征以及扩宽木质素的土体处置对象均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副产品 木质素 工程性质 可持续发展 岩土工程 胶结作用
下载PDF
多级液体分布器流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杜百会 朱晓磊 +4 位作者 陆晓峰 程可 许雪乔 吴远远 赵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新型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率受到反应池流场扰动影响较大,引起流场扰动的主要因素是液体分布器出流均匀性和出孔湍流强度。目前,关于分布器均匀布水的研究较少,尚未揭示淹没流的孔口阻力特性与沿程阻力特性协同机制。本文提出一种孔径... 新型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率受到反应池流场扰动影响较大,引起流场扰动的主要因素是液体分布器出流均匀性和出孔湍流强度。目前,关于分布器均匀布水的研究较少,尚未揭示淹没流的孔口阻力特性与沿程阻力特性协同机制。本文提出一种孔径梯度变化的多级液体分布器结构,应用于某示范工程中,建立了基于物质传输模型的淹没流液体分布装置有限元分析方法,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试验得到2个测试平面内氯离子质量浓度最大偏差为1.97%,有限元模拟得到多级液体分布器的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为89.1%。在进水过程中,试验和有限元模拟所得新进水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新型污水反应器结构的合理性,且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液体分布器 管路 扰流 物质传输 均匀性 污水反应池 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
下载PDF
现代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欣怡 李灵芝 +1 位作者 张磊 杨会峰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6,共10页
建筑业作为高耗能行业,每年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给环境带来了巨大负担。随着我国在2020年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建筑业低碳发展已经势在必行。由于木材本身具有“固碳”特性,木结构建筑在碳减排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积... 建筑业作为高耗能行业,每年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给环境带来了巨大负担。随着我国在2020年提出“双碳”战略目标,建筑业低碳发展已经势在必行。由于木材本身具有“固碳”特性,木结构建筑在碳减排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积极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明确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减碳效益正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主题,对木材产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尽管现代木结构建筑在碳足迹评价方面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但在研究范围和评价方法上,国内外学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不一致性。这种差异不仅削弱了碳足迹评估的准确性,还为制定统一的碳足迹评价标准带来了挑战。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从3个方面分类整理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碳足迹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揭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同时,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深入探讨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各类碳足迹评价方法,并总结了现代木结构建筑碳足迹评价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以期为现代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效益研究提供可靠的评价方法与理论基础。此外,提出了未来研究重点:建立针对木材固碳效应的评价标准;构建统一完善的木材碳排放因子数据库;明确适用于木结构建筑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加强木结构建筑物化阶段的碳足迹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结构建筑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LCA) 碳排放 物化阶段 评价标准
下载PDF
基于BP-ANN与RBF-ANN的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涛 刘喜 +1 位作者 李振军 赵小琴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神经网络对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的预测能力以及神经网络的输出性能,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变形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收集290组黏结锚固试... 为研究神经网络对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的预测能力以及神经网络的输出性能,基于大量的试验数据,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的变形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对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收集290组黏结锚固试验数据,引入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ANN)算法,揭示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锚固长度及配箍率对变形钢筋与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基于改进神经网络算法的钢筋与混凝土黏结强度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不同数据预处理方法和训练神经元个数对建议模型预测结果的影响,评估各经典模型与建议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离散性,提出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BP-ANN预测值与试验值比值的均值、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分别为1.009、0.188、0.86,其预测精度略高于RBF-ANN;建议模型能够更准确、更稳定地预测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强度,该方法为解决钢筋与混凝土黏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黏结强度 改进神经网络 影响参数 预测模型 黏结锚固试验 BP-ANN RBF-ANN
下载PDF
现代木结构抗火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鹏飞 张永旺 王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7-425,463,共20页
现代木结构抗火性能研究因其材质的易燃性、火灾预测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而极具挑战性。本文以火灾作用下木材热性能为出发点,再到构件和节点分析,进而扩展到结构,对整个现代木结构抗火所涉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 现代木结构抗火性能研究因其材质的易燃性、火灾预测的复杂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而极具挑战性。本文以火灾作用下木材热性能为出发点,再到构件和节点分析,进而扩展到结构,对整个现代木结构抗火所涉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主要内容包括:木材着火、热解以及炭化,木构件和节点抗火,木结构抗火。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火灾作用下木材燃烧机制、构件抗火性能、节点连接性能以及结构火灾性能方面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开发了木材着火、热解及炭化预测模型,明确了结构设计与消防安全的基本概念。为满足现代木结构整体火灾安全设计需求,应致力于发展精确的火灾模型、先进的热模型及结构模型,重点关注自然火灾下建筑全过程结构行为;未来尚应在研究内容上聚焦高大型空间木结构火灾温度效应与结构整体受火性能,在研究方法上以性能化火灾安全设计为目标,从而推动现代木结构向高层、大空间及大跨度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木结构 木材热性能 结构构件 连接节点 抗火性能 火灾模型
下载PDF
胶合木与钢筋桁架混凝土板界面连接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史本凯 卢旭辉 +2 位作者 吴明旺 杨会峰 陈思见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为提高构件预制率,将钢筋桁架楼承板应用到传统的木混凝土组合梁中,形成一种新型组合结构——木钢筋桁架混凝土组合梁。基于木混凝土组合梁中常用的螺钉、榫钉和植钢板连接,对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木混凝土界面连接的抗剪性能进行了推... 为提高构件预制率,将钢筋桁架楼承板应用到传统的木混凝土组合梁中,形成一种新型组合结构——木钢筋桁架混凝土组合梁。基于木混凝土组合梁中常用的螺钉、榫钉和植钢板连接,对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木混凝土界面连接的抗剪性能进行了推出试验,并与普通配筋的木混凝土界面连接的抗剪性能进行了对比。推出试验结果表明:与混凝土板采用普通配筋的推出试件相比,引入钢筋桁架楼承板后,不同连接方式下新型组合梁推出试件的界面连接抗剪承载力和滑移刚度得到明显提升。本文所提出的新型组合梁在提高构件工业化水平和施工效率的同时,其界面连接的抗剪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木混凝土组合结构在木结构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混凝土组合 剪力连接件 抗剪性能 钢筋桁架楼承板 木结构
下载PDF
风力机涡流发生器斜向布局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雍天 谭剑锋 +2 位作者 邢肖兵 杨宇霄 夏云松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基于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法确定涡流发生器斜向布局参数和试验方案,耦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和滑移网格技术计算风力机的推力和扭矩,并耦合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建立风力机涡流发生器斜向布局气动性能模型。通过5组测... 基于最优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法确定涡流发生器斜向布局参数和试验方案,耦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和滑移网格技术计算风力机的推力和扭矩,并耦合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建立风力机涡流发生器斜向布局气动性能模型。通过5组测试算例,建立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风力机涡流发生器斜向布局气动性能模型,气动性能模型预测值和模拟仿真值的误差与均方根均较小,表明气动模型的准确性较高。耦合多目标遗传算法,构建风力机涡流发生器斜向布局多目标优化方法,开展风力机涡流发生器优化。结果表明:相比原涡流发生器方案,优化后的涡流发生器诱导涡的最大涡量增大10.47%,风力机叶片截面流动分离得到有效抑制,风力机功率提升9.963%,而推力仅增大1.864%,风力机气动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多目标遗传算法 涡流发生器 斜向布局 气动性能 风力机
下载PDF
高寒地区供水渠道水热特征及其长期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邢玮 朱锐 +2 位作者 张晨 王羿 周峰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水热耦合作用是高寒地区供水渠道劣化失稳的重要因素。以北疆典型供水渠道为研究对象,依据渠道典型断面的监测结果,系统分析供水渠道的温度场和渗流场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计算分析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下供水渠道的水热演化规律,探讨不... 水热耦合作用是高寒地区供水渠道劣化失稳的重要因素。以北疆典型供水渠道为研究对象,依据渠道典型断面的监测结果,系统分析供水渠道的温度场和渗流场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计算分析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下供水渠道的水热演化规律,探讨不同运行年份对于渠道水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渠基土每年经历了显著的升降温过程以及饱和非饱和的状态转换,多年来经历了干湿交替、冻融循环的耦合作用过程,其水热问题往往呈现湿干冻融耦合循环的特点。在运行过程中,渠道的水分场、温度场发生显著变化,但这一变化在模型渠道运行3年后已趋于稳定,浅层基土饱和度的增长是造成模型渠道冻胀融沉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高寒地区长距离调水工程建设及运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渠道 水热特征 边坡 湿干冻融
下载PDF
粉煤灰资源化技术研究进展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翁安丞 万祥龙 +1 位作者 胡金浪 张仕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8,共8页
大量排放和堆置的粉煤灰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对其进行资源化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本文分别从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填充物以及高附加值利用等角度分析粉煤灰资源化技术的进展;讨论粉煤灰积存产生的原因、资源化技术与运输半径的关系、... 大量排放和堆置的粉煤灰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对其进行资源化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本文分别从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填充物以及高附加值利用等角度分析粉煤灰资源化技术的进展;讨论粉煤灰积存产生的原因、资源化技术与运输半径的关系、资源化技术与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大宗快消品应对粉煤灰产生的持续性、高附加值应对运输半径局限、高附加值资源化产品的多样化应对处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资源化技术 高附加值 运输半径 对策分析
下载PDF
聚酯多元醇的合成与表征
13
作者 张小凡 朱文杰 +4 位作者 徐守斌 罗金安 陈良 李劲超 张亚萍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4-271,共8页
为探究不同二元酸对聚酯多元醇性能的影响,以壬二酸、己二酸、1,4丁二醇为原料,通过酯化缩聚反应制得聚酯多元醇,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色谱、热质量分析、旋转流变等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醇酸摩尔比和... 为探究不同二元酸对聚酯多元醇性能的影响,以壬二酸、己二酸、1,4丁二醇为原料,通过酯化缩聚反应制得聚酯多元醇,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色谱、热质量分析、旋转流变等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醇酸摩尔比和合成工艺对合成产物酸值、羟值的影响。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确定不同反应条件下制得的聚酯多元醇的酸值、羟值,以获得最佳工艺条件,再进行减压脱醇处理后,对最终产物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壬二酸聚酯多元醇的酸值为0.520 mg KOH/g、羟值为39.0 mg KOH/g、分子量为19421、完全分解的温度为514℃;己二酸聚酯多元醇的酸值为0.830 mg KOH/g、羟值为46.6 mg KOH/g、分子量为19219、完全分解的温度为438℃,说明壬二酸聚酯多元醇比己二酸聚酯多元醇有更低的酸值、羟值,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低的黏度。因此,使用壬二酸比己二酸更适合作为原料来合成聚酯多元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酯多元醇 酯化缩聚 壬二酸 己二酸 合成工艺
下载PDF
双氧水吸附净化工艺中失活树脂的失活机制及再生方法研究
14
作者 豆振江 杜玮辰 +6 位作者 韩林 朱丹 吴家秋 刘清 汤吉海 崔咪芬 乔旭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7,共8页
为解决现有双氧水生产工艺中甲醇再生树脂不完全而导致树脂更换频率高的问题,通过借助高分辨液质联用、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X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双氧水再生工艺中树脂吸附双氧水前后含有的有机杂质及无法完全再生脱附... 为解决现有双氧水生产工艺中甲醇再生树脂不完全而导致树脂更换频率高的问题,通过借助高分辨液质联用、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X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双氧水再生工艺中树脂吸附双氧水前后含有的有机杂质及无法完全再生脱附出来的杂质;选用了不同的再生剂对失活树脂进行再生,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对再生后树脂进行了表征分析,NaOH溶液处理后失活树脂中属于2甲基环己基醋酸酯的红外特征峰已经完全消失;然后配制了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对失活树脂的再生进行了条件优化,N 2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当碱液浓度为0.25 mol/L时,失活树脂的比表面积恢复为575 m^(2)/g,高于甲醇再生后的失活树脂的412 m^(2)/g,其再生效果要优于甲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氧水 失活树脂 有机污染物 2甲基环己基醋酸酯 再生研究
下载PDF
强化驻留效应的陶瓷复合装甲抗弹性能
15
作者 朱凌雪 朱凯 +3 位作者 刘杨 李明轩 陆晓峰 朱晓磊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7,共10页
轻强化是防护装甲永恒的追求,通过结构创新设计是实现装甲轻强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陶瓷驻留效应防护机制,对填充陶瓷进行结构设计从而达到强化驻留效应的目的,有效提高了防护装甲的轻强化,并且探索了结构参数对新型防护装甲防护性能... 轻强化是防护装甲永恒的追求,通过结构创新设计是实现装甲轻强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陶瓷驻留效应防护机制,对填充陶瓷进行结构设计从而达到强化驻留效应的目的,有效提高了防护装甲的轻强化,并且探索了结构参数对新型防护装甲防护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新型复合装甲的抗弹机制呈现出驻留效应和厚度效应的顺序耦合;当锥角为60°时,新型防护装甲的驻留效应最大,且随着锥角层高度的增大,驻留效应进一步增大;与传统的陶瓷复合装甲相比,在动能耗散率和弹体剩余速度相当的前提下,新型防护装甲的质量降低了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留效应 陶瓷 复合装甲 剩余速度 抗弹性能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电化学除氯发展现状
16
作者 房子柱 李森林 +6 位作者 吴烨 李宁 冯龙海 冯妍 孙克纬 余志诚 杨浩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0-501,共12页
Cl^(-)入侵会造成钢筋表面钝化膜被破坏,导致钢筋锈蚀,严重损害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耐久性。电化学除氯(ECE)作为有效去除混凝土中Cl^(-)的方法得到不断发展。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电化学除氯技术的成果,分析电化学除氯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 Cl^(-)入侵会造成钢筋表面钝化膜被破坏,导致钢筋锈蚀,严重损害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耐久性。电化学除氯(ECE)作为有效去除混凝土中Cl^(-)的方法得到不断发展。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电化学除氯技术的成果,分析电化学除氯的机制以及影响因素,包括电流密度、阳极种类、电解质溶液种类、活性填充料种类、水灰比、钢筋和阳极布置方式以及保护层厚度,讨论电化学除氯对钢筋混凝土的黏结性能、孔隙率、离子分布、抗渗透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提出电化学除氯的发展方向,为采用电化学除氯技术提高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离子 钢筋锈蚀 钢筋混凝土 电化学除氯 耐久性
下载PDF
压载荷下Ⅰ-Ⅱ复合型中心裂纹板弹塑性屈曲载荷研究
17
作者 李守超 尹倩 +2 位作者 王卓吾 贺小华 周昌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0-299,320,共11页
为了研究含裂纹结构承载能力,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压载荷下Ⅰ-Ⅱ复合型中心裂纹板模型,计算裂纹板弹塑性屈曲载荷,讨论相对裂纹长度(a/w)、裂纹倾角(θ)、板宽(w)、板厚(t)、边界条件对弹塑性屈曲载荷及其变化规律的影响。对于上下夹持... 为了研究含裂纹结构承载能力,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压载荷下Ⅰ-Ⅱ复合型中心裂纹板模型,计算裂纹板弹塑性屈曲载荷,讨论相对裂纹长度(a/w)、裂纹倾角(θ)、板宽(w)、板厚(t)、边界条件对弹塑性屈曲载荷及其变化规律的影响。对于上下夹持中心裂纹板,随着裂纹长度和裂纹倾角的增大,板宽越大,中心裂纹板屈曲载荷对裂纹越敏感,中心裂纹板承载能力受到裂纹长度和裂纹倾角的影响越明显。弹塑性屈曲载荷随着板厚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随着裂纹倾角的增大,板厚越大,屈曲载荷的下降程度越显著。上下简支中心裂纹板与上下夹持中心裂纹板的屈曲载荷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上下夹持中心裂纹板的屈曲载荷显著大于上下简支中心裂纹板的屈曲载荷。给出不同边界条件下弹塑性屈曲载荷与相对裂纹长度、裂纹倾角的回归关系式。通过中心裂纹板弹塑性屈曲试验发现,采用压缩力学性能计算弹塑性屈曲载荷更接近试验结果,试验屈曲载荷的变化规律与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一致。研究结果对含裂纹结构的承载能力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载荷 有限元方法 Ⅰ-Ⅱ复合型裂纹 弹塑性屈曲载荷 上下简支中心裂纹板 上下夹持中心裂纹板
下载PDF
长时服役对20g钢的蠕变疲劳性能影响研究
18
作者 柴星仔 梁斌 +3 位作者 陈岗 张天宇 王小威 姜勇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8-558,共11页
通过低周疲劳(LCF)和蠕变疲劳(CFI)试验,采用不同寿命预测模型,研究495℃下供货态以及服役30年2种状态下焦炭塔用20g钢的蠕变疲劳特性。LCF试验的应变幅值为±0.3%、±0.4%、±0.6%、±0.8%和±1.0%,CFI试验的保载... 通过低周疲劳(LCF)和蠕变疲劳(CFI)试验,采用不同寿命预测模型,研究495℃下供货态以及服役30年2种状态下焦炭塔用20g钢的蠕变疲劳特性。LCF试验的应变幅值为±0.3%、±0.4%、±0.6%、±0.8%和±1.0%,CFI试验的保载时间最长可达30 min,保载形式包括拉伸、压缩以及拉压同时保载。结果表明:在低周疲劳试验条件下,相较于服役材料,供货态20g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循环软化特性和应变幅值敏感性;长时服役并没有改变20g钢在蠕变疲劳载荷下的寿命变化规律,保载的引入均造成了2种材料循环寿命的减损,其中拉伸保载损伤最大,拉压保载次之,压缩保载影响最小,在拉伸保载30 min时,寿命减损程度最高可达73%,且相同保载条件下,供货态20g钢寿命减损程度更大。材料寿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服役20g钢的预测寿命分散带高于供货态材料,延性耗竭法相较于时间分数法和修正应变能密度耗散法预测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G钢 服役 低周疲劳 蠕变疲劳 疲劳寿命 寿命预测
下载PDF
非对称三塔连体超高层结构连廊施工方案研究
19
作者 袁智杰 孙广俊 +1 位作者 李鸿晶 伍小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连体超高层结构属于大型复杂结构,时变特性显著。连廊作为连接各塔楼的纽带,其施工过程对整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较大,需要对其施工方案进行研究。以某非对称三塔连体超高层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结构的数值模型。采用整体提升法和悬臂... 连体超高层结构属于大型复杂结构,时变特性显著。连廊作为连接各塔楼的纽带,其施工过程对整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较大,需要对其施工方案进行研究。以某非对称三塔连体超高层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结构的数值模型。采用整体提升法和悬臂拼接法作为连廊的施工方案,分别进行了有限元计算,研究了不同施工方案下塔楼的竖向变形、连廊处各塔楼间的变形差、塔楼与连廊连接处单元的内力。结果表明:2种施工方案均不影响连体结构整体施工阶段的竖向变形规律。相较于整体提升法,悬臂拼接法将导致在连廊施工期间及竣工时刻塔楼结构产生更大的竖向变形、连廊处标高差及连廊连接处单元内力。整体提升法更适合本文研究对象的连廊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体超高层结构 连廊施工 竖向变形 整体提升法 悬臂拼接法
下载PDF
新型装配式可调电缆支架的承载力特性试验研究
20
作者 曾二贤 刘文勋 +3 位作者 王思宇 柯嘉 黄凤华 张大长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20,共11页
为解决圆形隧道内电缆支架安装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可调电缆支架形式,并对该新型支架的承载力特性展开试验。研究不同角度工况下(0°、-45°和45°)支架的承载力特性分析,考虑支架长度、横担高度和宽度、斜撑... 为解决圆形隧道内电缆支架安装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可调电缆支架形式,并对该新型支架的承载力特性展开试验。研究不同角度工况下(0°、-45°和45°)支架的承载力特性分析,考虑支架长度、横担高度和宽度、斜撑直径和水平螺栓规格等对支架承载力特性的影响,研究其变形特征、荷载位移曲线特征和典型部位应变发展规律,同时开展新型支架承载力特性的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新型支架的承载力计算理论及设计方法。结果表明:支架的典型失效模式为斜撑整体失稳破坏,并伴随横担受压侧弯扭变形;支架的竖向刚度和极限承载力随调节角度的增加而下降,在45°工况下达到最小,而支架横向承载力特性受调节角度的影响较小,因此45°工况被视为最不利工况;新型电缆支架体系受力合理,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承载力,可应用于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可调电缆支架 承载力性能 破坏模式 最不利工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