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3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名物新证” 被引量:6
1
作者 扬之水 南方文物 2007年第3期79-80,共2页
《南方文物》自今年第一期起开辟一个新栏目,称作“名物新证”,但没有说明这一名称的始末原由。承编辑部雅意,嘱我就此谈一点相关的意见以及治学心得。
关键词 《南方文物》 “名物新证”栏目 期刊 编辑 出版
下载PDF
实践·思考·创新——《南方文物》“聚落考古”专栏开栏辞
2
作者 赵春青 南方文物 2012年第3期66-68,共3页
关于聚落考古的实践,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早在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和中国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时,已经有了聚落考古的萌芽。到了1928年开始发掘安阳殷墟时,已经大规模地揭露殷... 关于聚落考古的实践,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早在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和中国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时,已经有了聚落考古的萌芽。到了1928年开始发掘安阳殷墟时,已经大规模地揭露殷墟宫殿区和王陵区,实质上这就是在做聚落考古,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聚落考古的理念罢了。苏联考古界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一批年轻的学者批评传统的考古学"见物不见人",从1934到194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考古 美国 南方文物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村落遗址 聚落遗址 专栏
下载PDF
知识考古:现代考古学知识和概念的梳理与重构——《南方文物》“知识考古”专栏开栏辞
3
作者 曹兵武 南方文物 2011年第2期74-75,共2页
知识考古学是法国人福柯的发明,他将考古学方法嫁接于对社会主流知识的寻根究底,"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其主旨是要展示历史知识领域中某个正在完成的转换原则... 知识考古学是法国人福柯的发明,他将考古学方法嫁接于对社会主流知识的寻根究底,"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其主旨是要展示历史知识领域中某个正在完成的转换原则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史 知识考古学 福柯 人类 知识考古 南方文物 概念 思维形式
下载PDF
2013年中国的盐业考古
4
作者 李水城 南方文物 2014年第1期115-115,共1页
2013年的中国盐业考古是个丰收年。
关键词 《南方文物》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下载PDF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孔子衣镜 被引量:58
5
作者 王意乐 徐长青 +1 位作者 杨军 管理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70,50,共11页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是2015年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不仅揭示了现存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墓园结构和墓葬形制.发现了江南地区唯一的陪葬真车马的车马坑,而且出土了上万件(套)文物。其中有一件方形衣镜的外框由于绘有孔子形象... 南昌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是2015年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不仅揭示了现存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墓园结构和墓葬形制.发现了江南地区唯一的陪葬真车马的车马坑,而且出土了上万件(套)文物。其中有一件方形衣镜的外框由于绘有孔子形象及记载其传记,得到广泛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形象 出土 考古发现 考古发掘 江南地区 墓葬形制 车马坑 西汉
下载PDF
关于叶家山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0
6
作者 郁永彬 陈建立 +3 位作者 梅建军 陈坤龙 常怀颖 黄凤春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2,共9页
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素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铜器中,有使用... 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素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铜器中,有使用与曾国铜器相同原料的情况,其他器物的数据则与之存在差异;商代风格器物中,多数为先周时期制作,个别器物的成器年代则已进入西周时期。本文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探讨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青铜技术与文化联系及相互影响。论文指出,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了集中管控和配置,在周王室统筹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本文研究结果,还为深入认识曾国与其他族群或方国间关系、商末周初铸铜产业发展、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叶家山墓地 西周铜器技术 曾国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青铜工业
下载PDF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国文 胡耀武 +2 位作者 裴德明 宋国定 王昌燧 南方文物 2010年第1期127-131,共5页
探索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对于揭示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了解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山西大同南郊北魏(拓跋鲜卑)墓群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其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农耕... 探索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的影响,对于揭示游牧民族的汉化过程、了解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山西大同南郊北魏(拓跋鲜卑)墓群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旨在揭示其食物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农耕文化对其生活方式的影响。一至四期出土人骨的δ13C值为-9.12±0.85‰,表明其主要以C4类食物为主,而其δ15N值(9.56±0.76‰)甚高,显示先民曾摄取大量肉食,即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地区之后,似乎仍以畜牧业为主,而受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影响甚小。至于δ13C和15N异常的四个样品,可能来自其他地区。结合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不难发现,与慕容鲜卑相比,拓跋鲜卑的汉化之路更为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 畜牧业 汉族 拓跋鲜卑 C N稳定同位素分析 汉化
下载PDF
四川成都城乡一体化工程金牛区5号C地点考古出土植物遗存分析报告 被引量:14
8
作者 姜铭 赵德云 +1 位作者 黄伟 赵志军 南方文物 2011年第3期68-72,59,共5页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金牛区5号C地点是成都金沙遗址的一个发掘点,年代在商周时期。通过对该地点浮选...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金牛区5号C地点是成都金沙遗址的一个发掘点,年代在商周时期。通过对该地点浮选出土的农作物遗存和其他植物遗存的分析发现,金沙遗址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显示出了一种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并存的特点,但是稻作农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成都 城乡 一体化工程 金牛区 文物考古 出土 植物遗存 金沙遗址 研究所 中原地区 文化遗存 田野考古 四川大学 世纪 历史文化 功能分区 都城遗址 成都市区 生活区 考古学
下载PDF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早期陶器及其地层堆积的碳十四年代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吴小红 伊丽莎贝塔.博阿雷托 +12 位作者 袁家荣 欧弗.巴尔-约瑟夫 潘岩 曲彤丽 刘克新 丁杏芳 李水城 顾海滨 韦琪.居 大卫.科恩 天朗.娇 保罗.戈德伯格 史蒂夫.韦纳 南方文物 2012年第3期7-15,6,共10页
位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包含大量灰烬,丰富的动物遗存,砾石和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从出土遗物,特别是人工制品来看,该洞穴应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狩猎采集者的营地。洞穴堆积反映出人类的一系列短期活动或栖居,其间穿插着遗址被废弃的时... 位于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包含大量灰烬,丰富的动物遗存,砾石和石片石器以及骨角器。从出土遗物,特别是人工制品来看,该洞穴应是一处旧石器晚期狩猎采集者的营地。洞穴堆积反映出人类的一系列短期活动或栖居,其间穿插着遗址被废弃的时期。微形态学研究显示堆积中的红色粘土条带是当时人类从洞外搬进来的。该遗址还出土了若干陶片,可以复原成2件或更多的陶器。多数陶片出自于1993和1995年的发掘。另有10多件陶片在2004和2005年的发掘中被发现。我们将在本文介绍该洞穴堆积的年代研究过程和结果,包括样品的采集、预筛选和前处理过程,以及最后对保存好的炭屑和骨头样品的测年。玉蟾岩遗址的年代为距今21000~13800年(校正后,后同),年代数据表明下层堆积中存在人类栖居的间断,陶片的年代为距今17,000~18,000年。这些陶片是在中国发现的制造陶器的最早证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蟾岩遗址 早期陶器 碳十四测年
下载PDF
商周原始瓷产地的再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朱剑 王昌燧 +6 位作者 王妍 毛振伟 周广明 樊昌生 曾小敏 沈岳明 宫希成 南方文物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原始瓷 商周时期 江西 微量元素
下载PDF
甘肃省礼县西山遗址出土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余翀 吕鹏 赵丛苍 南方文物 2011年第3期73-79,72+59,共8页
另外一篇文章是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西山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文化堆积的年代自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文章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鉴定、测量和量化分析,围绕西山遗址古代居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讨论。例如,仰韶文化晚期... 另外一篇文章是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西山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文化堆积的年代自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文章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鉴定、测量和量化分析,围绕西山遗址古代居民对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讨论。例如,仰韶文化晚期的家畜品种有狗和猪,至西周及东周时期,增加了马、黄牛、绵羊和山羊;狗作为肉食资源或伴侣动物的方式在各期并未发生改变,至两周时期也用于随葬和祭祀;其他家养动物除作为肉食资源外,还在墓葬和祭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家畜饲养和和狩猎是仰韶文化晚期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两种主要方式;西周和东周时期,家畜饲养业成为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方式。两周时期的古代居民对随葬和埋葬动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不仅表现在随葬和埋葬动物的种属选择集中于特定种属的动物身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种属动物的年龄分布各具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礼县 西山遗址 出土 动物 遗迹 墓葬 早期秦文化 仰韶文化 西周时期 西北 文物考古 文化遗产 史前时期 龙山时代 考古发掘 考古调查 教授 东周时期 大学
下载PDF
殷墟陶模、陶范、泥芯的制作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岳占伟 刘煜 +1 位作者 岳洪彬 荆志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学者们关于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很深入,苏荣誉先生在其大作《二十世纪对先秦青铜礼器铸造技术的研究》中已做了详实的论述。21世纪以来,随着孝民屯村南及东南地铸铜遗址的发掘,殷墟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铸铜遗物,仅陶范就达1... 学者们关于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很深入,苏荣誉先生在其大作《二十世纪对先秦青铜礼器铸造技术的研究》中已做了详实的论述。21世纪以来,随着孝民屯村南及东南地铸铜遗址的发掘,殷墟出土了极其丰富的铸铜遗物,仅陶范就达10万余块,还有2千余块泥芯,2百余块陶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制作工艺 陶范 泥芯 铸造技术 青铜器 青铜礼器 二十世纪
下载PDF
陕西省淳化县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出土马骨的DNA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赵欣 李悦 +3 位作者 陈洪海 王振 袁靖 杨东亚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76,共7页
运用古D NA技术对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西周中晚期马坑出土马骨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共选取4匹家马骨骼样本,从中提取D NA并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全部样本获得了线粒体D NA序列,在这4个序列中共检测出4... 运用古D NA技术对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西周中晚期马坑出土马骨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共选取4匹家马骨骼样本,从中提取D NA并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毛色控制基因的核DNA进行PCR扩增。全部样本获得了线粒体D NA序列,在这4个序列中共检测出4个不同的单倍型,可以归属到4个不同的谱系A、B、C和F。枣树沟脑遗址马坑中出土家马具有相对较高的线粒体D NA的遗传多样性,依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古环境特征,陕西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似乎利于不同谱系和不同品种的家马聚集至此,由此推测该地区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一个产马和马匹贸易交换的集散地。毛色控制基因的S NP检测结果显示该遗址古代家马仅有枣色(bay)一种毛色。毛色的单一性与线粒体D NA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不一致。本研究为陕西地区古代家马遗传学研究填补了空白,也为今后中国古代家马起源与扩散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沟脑遗址 家马 古DNA 毛色
下载PDF
商代中晚期的树木利用——洹北商城和殷墟出土树木遗存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树芝 岳洪彬 +3 位作者 唐际根 岳占伟 何毓灵 赵志军 南方文物 2014年第3期117-129,116,共14页
树木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树木不仅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能源、医药以及其它产品。考古遗址出土的树木遗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与考古文化具有同时性。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树木遗存的分析,再结合其... 树木是人类利用的主要资源。树木不仅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还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能源、医药以及其它产品。考古遗址出土的树木遗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与考古文化具有同时性。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树木遗存的分析,再结合其出土的环境背景,能获得古代人类利用树木的信息。本研究对商代中晚期洹北商城、殷墟孝民屯遗址、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大量木炭、木材进行了分析,对殷墟大司空遗址303号墓出土枝叶进行了分子遗传学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植物种属的出土概率还是百分比,栎属都是最高的,无论是普通村邑的房址还是窑址,栎属的出土概率和百分比也都是最高的,表明人类对这种木材的喜好。栎属是商代晚期人类主要的薪柴材料,也是刘家庄北地和孝民屯遗址普通村邑的建筑材料。栎属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当时的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建筑材料的选择不仅受到聚落周边植被状况的影响,还与木材性质和建筑性质有关。洹北商城的一号、二号建筑基址选用了松木,而刘家庄北地的一处木炭遗迹主要选用了柏木。(3)刘家庄北地出土了栎属、李亚属和枣属的木炭,孝民屯遗址也出土了栎属和枣属的木炭,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人类有可能食用这些树木的果实。(4)树木受到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伤及形成层的伤害时会产生锯齿状生长轮。刘家庄北地灰沟HG3Ⅰ中出土的大量的带有锯齿状生长轮木炭,锯齿宽度1毫米,间距1毫米,较规则,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导致。但究竟何种因素导致锯齿形成,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5)商代晚期刘家庄北地古代先民选用侧柏做井架。(6)同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方法与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出土枝叶进行研究,能极大地提高鉴定的准确率。通过研究,大司空遗址303号墓随葬品敞口折肩尊的口部数层叠压在一起的植物枝叶是具有药用作用的短梗南蛇藤(Celastrus rosthornianus Loes)。总之,本研究不仅获得了商代中晚期先民因材施用的木材利用特点,而且为现今木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史料。短梗南蛇藤的发现,对研究我国医药卫生史、民俗和礼仪以及现代医药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分析 木炭分析 DNA分析 洹北商城 刘家庄北地 孝民屯遗址 大司空遗址
下载PDF
殷墟陶范、陶模、泥芯的材料来源与处理 被引量:11
15
作者 岳占伟 荆志淳 +3 位作者 刘煜 岳洪彬 James B.Stoltman Jonathan Mark Kenoyer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2-159,共8页
安阳地区分布有黄土和黑土两种古土壤。殷墟陶范、陶模、泥芯的原材料均来自原生黄土。粉砂是制作陶范、陶模、泥芯的理想材料和关键所在。陶范具有高粉砂的特性,陶范中细料范和双层范的细料层的粉砂含量明显高出原生黄土的粉砂含量,&qu... 安阳地区分布有黄土和黑土两种古土壤。殷墟陶范、陶模、泥芯的原材料均来自原生黄土。粉砂是制作陶范、陶模、泥芯的理想材料和关键所在。陶范具有高粉砂的特性,陶范中细料范和双层范的细料层的粉砂含量明显高出原生黄土的粉砂含量,"洗土去泥(去掉黏土)"来提高陶范的粉砂含量是制作陶范的一道重要工序;而粗料范和双层范的粗料层的砂含量远高于黄土的砂含量,这就需要有一个人为加砂的工序。陶模和泥芯的粉砂含量多数略高于原生黄土的粉砂含量,其原因是在洗土去掉杂质的过程中黏土流失造成,非有意提高。陶模的砂含量大多数接近原生黄土的砂含量;而大部分泥芯的砂含量明显高于黄土的砂含量,有的还高出多倍,这说明在制作这些泥芯时有一个人为加砂的工序。另,陶范内部空洞的成因应该是加入了诸如牛粪之类的有机物质,有机物质在焙烧陶范时被燃烧掉形成了空洞。陶范内应该加入了消石灰,消石灰的作用使粉砂之间粘结了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陶范 陶模 泥芯 材料 来源 处理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家鸡起源的再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袁靖 吕鹏 +2 位作者 李志鹏 邓惠 江田真毅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3-57,共5页
本文认真探讨中国古代家鸡起源于近万年以前的中国河北地区这个观点的不足之处,详细阐述了动物考古学研究人员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出土雉的骨骼的研究结果,特别重申家鸡可能最先在红原鸡的传统栖息地亚洲东南部被驯化,之后逐渐... 本文认真探讨中国古代家鸡起源于近万年以前的中国河北地区这个观点的不足之处,详细阐述了动物考古学研究人员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出土雉的骨骼的研究结果,特别重申家鸡可能最先在红原鸡的传统栖息地亚洲东南部被驯化,之后逐渐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北上,至少在距今3300年前,已经到达河南东部地区。专门强调形态学研究是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如果在古代动物遗存的D NA研究中没有动物考古学研究人员的参与,忽视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甚至单纯地从D NA的研究结果中提出推翻动物考古学研究成果的结论,这种认识的科学性是要受到全面质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鸡起源 传播 殷墟
下载PDF
从孝感叶家庙遗址浮选结果谈江汉平原史前农业 被引量:22
17
作者 吴传仁 刘辉 赵志军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65-69,64,共6页
《从孝感叶家庙遗址浮选结果谈江汉平原史前农业》也是一篇浮选报告。江汉平原以黏性土壤为主,一般认为在这种条件下开展浮选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叶家庙遗址浮选出土了非常丰富的炭化植遗存,这说明,浮选法在该地区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植物... 《从孝感叶家庙遗址浮选结果谈江汉平原史前农业》也是一篇浮选报告。江汉平原以黏性土壤为主,一般认为在这种条件下开展浮选有一定的难度。但在叶家庙遗址浮选出土了非常丰富的炭化植遗存,这说明,浮选法在该地区仍然是最为有效的植物考古学田野方法。在叶家庙遗址的浮选结果中包括有木炭、水稻、粟、稻谷基盘、以及各种杂草种子。其中水稻遗存在炭化植物种子总数中所占的绝对数量比例高达96.9%,出土概率接近70%,由此证明,江汉平原在屈家岭文化晚期拥有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另外,结合杂草和稻谷基盘的出土情况,还可以进一步推测当时社会拥有种植、加工到利用水稻资源一整套的步骤,是社会生业的主要支柱。在浮选结果中还发现了少量的粟,叶家庙的古人在已拥有稻作这一优势作物技术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粟类作物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孝感市 史前农业 遗址 家庙 史前城址 屈家岭文化 浮选
下载PDF
再论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商榷《中国东北地区全新世早期管理黄牛的形态学和基因学证据》一文 被引量:25
18
作者 吕鹏 袁靖 李志鹏 南方文物 2014年第3期48-59,共12页
针对有学者提出的中国最早黄牛的管理出现在距今10500年前的论述,我们从牙齿上严重磨耗现象的成因、动物遗存的采集和研究方法、中国家养黄牛起源的历史背景等3个方面对其所提出证据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探讨,认为该下颌骨标本并不能... 针对有学者提出的中国最早黄牛的管理出现在距今10500年前的论述,我们从牙齿上严重磨耗现象的成因、动物遗存的采集和研究方法、中国家养黄牛起源的历史背景等3个方面对其所提出证据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探讨,认为该下颌骨标本并不能与人为管理建立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提出我们关于中国家养黄牛起源的认识,具体包括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传入路线、喂饲方式、起源动因等4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养黄牛 起源 中国
下载PDF
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48
19
作者 赵志军 陈剑 南方文物 2011年第3期60-67,59,共9页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茂县营盘山遗址位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山区,是一处距今5300~4600年前的史前中心聚... 通过题目读者不难发现,前两篇植物考古的文章都涉及到在四川地区开展的浮选工作,其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对浮选结果的分析,探讨四川地区的早期农业生产特点。茂县营盘山遗址位于川西北岷江上游山区,是一处距今5300~4600年前的史前中心聚落遗址。在该遗址开展浮选的结果显示,营盘山遗址古代先民的生业形态已经进入到农业阶段,从出土的农作物品种和杂草种类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特点属于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生产特点。营盘山遗址和金沙遗址金牛区5号C地点所表现出的在农业生产特点上的差异值得学术界的关注,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两处遗址所处地区的不同生态环境、遗址年代的早晚差异、遗址内涵表现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等因素。这两篇文章对今后深入探讨四川地区的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变化,乃至当地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相互交流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茂县 营盘山遗址 浮选 结果 岷江上游地区 高山峡谷地区 县城 河谷 西北部 所在地 阴谷 悬崖 土肥 水源 山峰 人类 气候 平原 盆地
下载PDF
黄瓦窑琉璃构件胎釉原料及烧制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康葆强 段鸿莺 +4 位作者 丁银忠 李合 苗建民 赵长明 富品莹 南方文物 2009年第3期116-122,共7页
黄瓦窑位于我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地区,经专家考证它是专门为清代辽宁地区烧制皇家建筑琉璃构件的窑厂。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波谱法、X射线衍射法、热膨胀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瓦窑琉璃的胎釉原料及烧制工艺情况。研究表明:黄瓦窑烧制的建筑... 黄瓦窑位于我国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地区,经专家考证它是专门为清代辽宁地区烧制皇家建筑琉璃构件的窑厂。本文利用X射线荧光波谱法、X射线衍射法、热膨胀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黄瓦窑琉璃的胎釉原料及烧制工艺情况。研究表明:黄瓦窑烧制的建筑琉璃为低温铅釉、二次烧成,胎体属于我国陶瓷史上比较少见的MgO-Al2O3-SiO2三元体系,胎体的热膨胀系数比釉层高2~3×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瓦窑 琉璃构件 原料组成 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