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4,199篇文章
< 1 2 2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研究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6
1
作者 何明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48,共5页
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种知识生产方式中国的现代化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背景,也是其研究对象。“现代化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变革最剧烈、涉及范围最宽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变革。然而,‘现代化’这一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因其... 一、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种知识生产方式中国的现代化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背景,也是其研究对象。“现代化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变革最剧烈、涉及范围最宽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变革。然而,‘现代化’这一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因其词根‘现代’所指的多义性而意涵纷繁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知识生产方式 知识体系建构 多义性 中国的现代化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使用频率 自主
原文传递
启事
2
作者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4-224,共1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现声明如下:凡向《开放时代》投稿,一经采用,本社即同时获得以下授权:作者(译者)同意将稿件(译文)的数字化处理权、网络传播权、电子发行权、无线增值业务权一并授予本社,并同意本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现声明如下:凡向《开放时代》投稿,一经采用,本社即同时获得以下授权:作者(译者)同意将稿件(译文)的数字化处理权、网络传播权、电子发行权、无线增值业务权一并授予本社,并同意本社将以上权利转授予与本社合作的第三方使用。本社向作者(译者)支付的稿酬已包括上述权属的使用费。作者(译者)如有不同意见,请在投稿时予以声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播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发行权 《开放时代》 数字化处理 无线增值业务 相关法律法规 使用费
原文传递
打造“蓄水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庭外包生产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盼 朱妍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95,M0005,共20页
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经济的影响,使得用工单位需要打造劳动力“蓄水池”,这既能规避工资基金不足对企业经营的困扰,又能随时获得后备劳动力投入生产,由此出现了一群灵活就业的外包工群体。本文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机绣行业... 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过剩和短缺经济的影响,使得用工单位需要打造劳动力“蓄水池”,这既能规避工资基金不足对企业经营的困扰,又能随时获得后备劳动力投入生产,由此出现了一群灵活就业的外包工群体。本文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机绣行业的家庭外包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外包工的组织方式、计酬规定和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发现外包工群体普遍存在日常管理、任务分派、政治教育、组织动员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将外包工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生产,成为上级部门长期考虑的重要事项。从外包工的案例可以看到,产量诉求和供给紧张之间的矛盾,导致在看似刚性的社会主义生产体系之中,出现了较为灵活的劳动力用工体制。分析政府对外包工的组织过程和外包工的回应方式,及其呈现出的计划经济时期用工制度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实践之间的张力,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这一时期“国家-社会-个人”关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包工 短缺经济 按件计酬 集体生产 个体经营
原文传递
东亚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3
4
作者 田毅鹏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2,共4页
众所周知,自十八九世纪西欧率先发轫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浪潮揭开序幕的那一刻开始,现代化便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在全球性话语的背景下,无论是现代化的早发内源型国家,抑或是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都必须将其放到人类文明... 众所周知,自十八九世纪西欧率先发轫的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浪潮揭开序幕的那一刻开始,现代化便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在全球性话语的背景下,无论是现代化的早发内源型国家,抑或是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都必须将其放到人类文明从孤立分散到整体发展这样一个总体性的进程中来加以审视,方可获得基本上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浪潮 视域下 人类文明 内源型 知识体系建构 工业化和城市化 总体性
原文传递
党政体制的建构路径与底层逻辑 被引量:3
5
作者 肖滨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9,M0003,M0004,共16页
不同于已有的研究进路,“技术活动”的视角为把握中国党政体制建构的基本路径和底层逻辑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中国党政体制建构的基本路径是,列宁主义的革命政党在全面革命的基础上,以“统”与“治”为基本目标,以“领导权”为核心概念... 不同于已有的研究进路,“技术活动”的视角为把握中国党政体制建构的基本路径和底层逻辑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中国党政体制建构的基本路径是,列宁主义的革命政党在全面革命的基础上,以“统”与“治”为基本目标,以“领导权”为核心概念工具,建构了一个党的领导权统领各个领域所有权力的政治体制。“领导权支配一切”是党政体制运行的底层逻辑,其逻辑归宿是党的领导权统合、掌控一切领域的权力。这一底层逻辑清晰地展示了列宁主义政党的政治理性,这种政治理性决定了党政体制是一套集(政党)组织、(联结)机制、(制度)规则、(权力)结构以及观念为一体的有机复合体。比较而言,美国政治体制以权力的结构性约束为基准,而党政体制以党的领导权至上为根本,这才是党政体制的奥秘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体制 建构路径 底层逻辑 领导权 权力支配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法学知识创造 被引量:2
6
作者 彭诚信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79,共5页
一、中国式现代化民法学知识的具体体现我国《民法典》在整合原《民法总则》《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单行法的基础上有诸多创新之处。此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编纂体例上,而且也体现在具体规则的构建方面。在... 一、中国式现代化民法学知识的具体体现我国《民法典》在整合原《民法总则》《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单行法的基础上有诸多创新之处。此种创新不仅体现在编纂体例上,而且也体现在具体规则的构建方面。在编纂体例方面,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经过长期讨论,选择增设专编规定人格权的保护模式,并将侵权责任规则独立置于第七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民法典》 《民法总则》 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法》 具体规则 民法学 编纂体例
原文传递
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国家治理知识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熊易寒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4,共4页
近年来数字化治理成为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新兴热门领域。数字化治理有别于传统的电子政务研究,电子政务是一个相对小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政府的线上形态,包括“政府上网”,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数字化治理成为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新兴热门领域。数字化治理有别于传统的电子政务研究,电子政务是一个相对小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政府的线上形态,包括“政府上网”,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等。数字化治理的范畴要大很多,政治学的二级学科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国家治理、计算政治学与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理论 公共管理学科 电子政务 中国国家治理 政府信息公开 数字化转型 二级学科 现代信息技术
原文传递
所谓“地方性”,所谓“世界性”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铭铭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9,M0005,共10页
本文叙述了作者对“地方性知识”概念在伦敦和北京学界流传转化的经历,揭示了该概念如何与西方学界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理论争辩相交缠,又如何在中国学界的文化论和权力论中得到运用。作者指出,学术概念的流传转化并非“知识进步史”... 本文叙述了作者对“地方性知识”概念在伦敦和北京学界流传转化的经历,揭示了该概念如何与西方学界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理论争辩相交缠,又如何在中国学界的文化论和权力论中得到运用。作者指出,学术概念的流传转化并非“知识进步史”可以解释,旧概念以新面目出现,与学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他们用以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相关。在新时代,“地方性知识”概念及其反思仍引发新求索。作者致力于研究不同文化的“世界思想”“地方性”的世界意涵、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法。这些求索与“地方性知识”概念相关,出自对该概念所代表的解释之学及过去数十年中出现的“后解释”之学的反思,有助于克服文化齐平主义和特殊-普遍二元对立主义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文化 权力 普遍性 世界性
原文传递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知识生产:何以可能? 被引量:1
9
作者 徐俊忠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好论题的提出,往往就是走出困境的一道希望的曙光。这次开放时代论坛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知识生产”为主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论题。说它好,就在于它既积极响应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学术导向,也切中中国学界的根本性弊端,对于中... 好论题的提出,往往就是走出困境的一道希望的曙光。这次开放时代论坛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知识生产”为主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论题。说它好,就在于它既积极响应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学术导向,也切中中国学界的根本性弊端,对于中国学界如何才能走上学术“近代化”或称“现代化”之路,创造出有生命力的学术成果,给出了鲜明的路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学术导向 时代论坛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成果 走出困境 近代化 何以可能
原文传递
推:一个中国社会关系的基本概念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飞舟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8,M0004,共20页
本文试图对“推”的概念进行经典文献中的溯源。作为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社会关系概念,“推”被看作差序格局中与“私”相反的力量。费孝通晚年更加强调“推”的一面。本文通过对儒家文献的阐释,发现了“推”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路径,希望... 本文试图对“推”的概念进行经典文献中的溯源。作为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社会关系概念,“推”被看作差序格局中与“私”相反的力量。费孝通晚年更加强调“推”的一面。本文通过对儒家文献的阐释,发现了“推”的基本原理和实践路径,希望能为中国社会理论的建设增加实质性的内容。根据研究发现,“推”的本源是“孝”,“推”的机制是“敬”,基本理论可以总结为因性立教、由爱生敬和以敬推爱。“推”的实践路径是礼制,本文通过对丧服制度的分析,呈现了“推”是如何表现“亲亲”“尊尊”以达到人际关系中的“仁至义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两个结合”视域下文明、革命与道路的内生性逻辑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城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5,M0003,共13页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与这个民族及其文明传统血肉相连,是民族命运之“担道者”,与生俱来有着鲜明的中华文明特质。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发展中国道路,“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在中国近代以来独特的社会政治...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与这个民族及其文明传统血肉相连,是民族命运之“担道者”,与生俱来有着鲜明的中华文明特质。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发展中国道路,“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在中国近代以来独特的社会政治语境中,文明、革命、道路有一种内生性的逻辑关系,中国革命激活中华文明并使其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中国道路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给予中国革命以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华文明赋予中国道路以深厚底蕴。只有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才能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人类文明之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国革命 中国道路 内生性逻辑 文明主体性
原文传递
数字社会主义:问题域与理论流脉
12
作者 潘娜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4-164,共21页
数字社会主义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世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业已从“加州意识形态”的新话语转变为左翼建构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新主张,其理论走向大致形成三条脉络:一是挖掘20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大辩论”的理论资源,重新探... 数字社会主义是后金融危机时代西方世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业已从“加州意识形态”的新话语转变为左翼建构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新主张,其理论走向大致形成三条脉络:一是挖掘20世纪2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计算大辩论”的理论资源,重新探讨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可行性;二是聚焦马克思关于机器化大生产的经典论断,围绕“一般智力”等核心要件重塑数字权力关系,创建新型数字公地;三是从扬弃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出发,建构基于区块链技术禀赋的代码治理系统。根本而言,目前种种数字社会主义模型囿于左翼固有局限,是一种充满技术乌托邦色彩的激进改良主义,不构成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完全替代。不过,数字社会主义在西方内部出现,揭示了数字金融资本主义的深刻危机,展现了这种危机所蕴含的变革因素,为非西方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一种来自“他者”的比照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州意识形态 数字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替代方案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中国经济学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的创新
13
作者 丁一兵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68,共4页
一、经济学研究范式与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经济学作为一门兼有规范与实证内容的社会科学,其研究范式与知识体系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经济实践密切结合。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主要社会科学学科相比,经济学更加侧重理论与知识体系的科... 一、经济学研究范式与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经济学作为一门兼有规范与实证内容的社会科学,其研究范式与知识体系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经济实践密切结合。与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主要社会科学学科相比,经济学更加侧重理论与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证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学科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经济实践 经济学 理论与知识 研究范式 实证性 政治学
原文传递
关于“巫史传统”的非实证分析
14
作者 赵汀阳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1,共5页
1999年,李泽厚先生发表《说巫史传统》一文,为中国文明的发端与原理界定了一个新的概念——“巫史传统”。他认为,中西方文明皆源自“巫文化”,西方由“巫”走向了科学与宗教的分野,中国由“巫”走向了“史”的理性建构,这一理性化的历... 1999年,李泽厚先生发表《说巫史传统》一文,为中国文明的发端与原理界定了一个新的概念——“巫史传统”。他认为,中西方文明皆源自“巫文化”,西方由“巫”走向了科学与宗教的分野,中国由“巫”走向了“史”的理性建构,这一理性化的历史进程,便是所谓的“由巫到礼”。21世纪以来,不少学者从儒学、经学、礼学或文明比较等多个维度,重新聚焦于中国文明理想及思想源流的形成,或“原儒”,或“明礼”,新见迭出,从各自的角度回应或接续了李泽厚先生的巫史传统说。2023年12月8日,四位作者参加三联书店举办的第14期三联学术论坛,在对谈的基础上整理成此组笔谈。本专题以“巫史传统”与“礼乐文明”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史传统 三联书店 礼乐文明 理性建构 学术论坛 李泽厚先生 巫文化 思想源流
原文传递
帝国秩序的精神基础:帝国古今之变
15
作者 强世功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13,共17页
2023年6月8日,强世功和梁展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围绕“帝国与民族国家”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法律与文学之间的精彩对话。两人就帝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建构与纠缠,帝国统一的整合机制和精神基础,文明与帝国的关系,世界文学中的帝国与民族国家... 2023年6月8日,强世功和梁展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围绕“帝国与民族国家”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法律与文学之间的精彩对话。两人就帝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建构与纠缠,帝国统一的整合机制和精神基础,文明与帝国的关系,世界文学中的帝国与民族国家,新的世界秩序中的中国立场等问题展开讨论。马轶伦(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安排了这次讨论,并整理了对话的内容。两位对话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这两篇文章。在此次对话之前,强世功的著作《文明终结与世界帝国:美国建构的全球法秩序》和《中国香港(增订版):文明视野中的新边疆》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出版,而梁展的新著《帝国的想象:文明、族群与未完成的共同体》也于2023年付印。这两篇对话文章进一步深化了相关的主题,体现了中国学人对世界历史、全球秩序和中国未来的理解和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增订版 法律与文学 世界秩序 中国香港 新边疆 中国学人 对话者
原文传递
文学、文化与民族国家的难题
16
作者 梁展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一、20世纪文学与帝国和民族国家问题强世功老师从文明与帝国的关系入手,讲述了帝国在历史中的形态演变过程,以及古今之变如何重塑神圣帝国和世俗帝国的历史。强老师视野非常开阔,由法学讲到文学,由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讲到儒家文明... 一、20世纪文学与帝国和民族国家问题强世功老师从文明与帝国的关系入手,讲述了帝国在历史中的形态演变过程,以及古今之变如何重塑神圣帝国和世俗帝国的历史。强老师视野非常开阔,由法学讲到文学,由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讲到儒家文明,讲到它们作为连接帝国内部不同族群和文明形态的纽带所发挥的政治和精神功能。谈到帝国,无论是古代意义上的区域型帝国,还是近代意义上的世俗帝国,都需要这样的精神纽带,文学和文化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文明 伊斯兰文明 儒家文明 帝国 形态演变 20世纪文学 近代意义 文明形态
原文传递
商周精神转变中的“经”之意识
17
作者 杨儒宾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35,共4页
1960年,徐复观在《民主评论》发表了《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一文,文中他提出了“忧患精神”一词,这个词语表示在殷周之际,周文王面对艰困的局势,生起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指向在艰困时期,周人兴起的一种道德奋发的动力。这种意识的... 1960年,徐复观在《民主评论》发表了《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一文,文中他提出了“忧患精神”一词,这个词语表示在殷周之际,周文王面对艰困的局势,生起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指向在艰困时期,周人兴起的一种道德奋发的动力。这种意识的升起有时代的背景,但也有更久远的天人关系转变的意义,也就是天命原本高挂在彼岸,此后降在人身上,由人承担起来。徐复观此一名文影响极大,带有康德“何谓启蒙”的声调,后来收入《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中。他的立论背后,有着“从原始宗教到人文宗教”的演进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患精神 徐复观 天人关系 人文宗教 忧患意识 中国人性论史 人文精神 周文王
原文传递
从历史哲学来理解“巫史传统”
18
作者 吴飞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0,共5页
李泽厚先生的巫史传统说,我早有了解,但真正研读和思考,还是在李先生去世之后。我比较集中地阅读了他的很多著作,并与我多年来的读书和研究相印证,越来越认同他的说法。甚至可以说,在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中,我最认同的就是李泽厚先生。... 李泽厚先生的巫史传统说,我早有了解,但真正研读和思考,还是在李先生去世之后。我比较集中地阅读了他的很多著作,并与我多年来的读书和研究相印证,越来越认同他的说法。甚至可以说,在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中,我最认同的就是李泽厚先生。有一些概念,比如“情本体”“历史本体论”等,我可能未必会使用,但在很多重要思路上,我是高度认同的。我们现在一般对他早期的著作比较重视,但我认为他后期的著作更重要,只是这些后期作品不太好读,大部分是访谈,且有很多重复的地方,让我们不太好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史传统 历史本体论 后期作品 李泽厚先生 情本体 高度认同 读书
原文传递
一个文科学人如何面对中国的现代化
19
作者 苏力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7,共11页
一我不习惯,甚至害怕,现代化与知识生产这么宏大的问题。我习惯从琐细处,从边边角角,甚至是鸡零狗碎中,发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问题,讲点道理。甚至我不觉得文科,包括社会科学,生产的都是知识。其中肯定有知识,能启发人,值得传承。但不是... 一我不习惯,甚至害怕,现代化与知识生产这么宏大的问题。我习惯从琐细处,从边边角角,甚至是鸡零狗碎中,发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问题,讲点道理。甚至我不觉得文科,包括社会科学,生产的都是知识。其中肯定有知识,能启发人,值得传承。但不是启发人的就是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边角角 中国的现代化 社会科学 习惯 有意思 启发 发现自己
原文传递
面子作为隐喻
20
作者 翟学伟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1,共15页
“爱面子”被视为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最重要特征,在文人学者那里有一定的共识,在研究者那里却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前者停留于社会观察,而后者期望以学科研究得到结论。可是,面子研究的难点不在其描绘与实证方面,而在以何种途径... “爱面子”被视为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最重要特征,在文人学者那里有一定的共识,在研究者那里却莫衷一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前者停留于社会观察,而后者期望以学科研究得到结论。可是,面子研究的难点不在其描绘与实证方面,而在以何种途径获得理解方面。据此,本文认为,理解中国人的脸面观需要从隐喻入手进行分析,因为它曾在中国历史上与“礼”深度融合,是一个将生理学的面孔隐喻为某种行为方式,又转换到其外在物化的过程。当然,在隐喻方面,极具影响力的拟剧论以舞台表演作为分析框架,对研究脸面的运作具有重要启发,但却不意味着面子研究就此迎刃而解。中国人的面子隐喻,只有在自己的文化脉络、语境及其日常用语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并在同拟剧论的对话中获得理论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剧论 面子理论 社会投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