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0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场数字化:虚拟现实视域下的戏剧数字化路径
1
作者 孟可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9,49,I0006,共12页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戏剧艺术因其对“在场性”的要求长期以来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数字化表达。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戏剧艺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可能。虚拟现实的沉浸特性让戏剧的“在场”能够以数字化的姿态存在,从而推动戏剧艺术...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戏剧艺术因其对“在场性”的要求长期以来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数字化表达。而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戏剧艺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可能。虚拟现实的沉浸特性让戏剧的“在场”能够以数字化的姿态存在,从而推动戏剧艺术快速跟上时代节奏,演变出“虚拟环境戏剧”这一数字化表现形式,其成果丰富,传播高效。此外,虚拟现实的交互特性也将继续发展戏剧艺术的存在形式,应运而生的“赛博戏剧”作为未来戏剧的一种表现形态从技术维度拓宽了它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戏剧艺术 数字化 在场性
原文传递
肉傀儡表演的三个阶段——兼论北曲杂剧的最终形成
2
作者 刘叙武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6,共13页
肉傀儡表演据形态可分为嬗递发展的三期——百戏阶段、戏弄阶段、戏剧阶段。百戏阶段的肉傀儡表演仅装扮人物而不演故事,来源于佛教行像仪式,如今中国各地的抬(台)阁、芯子、飘色、肩膀戏等即其遗存;戏弄阶段的肉傀儡表演已具简单、滑... 肉傀儡表演据形态可分为嬗递发展的三期——百戏阶段、戏弄阶段、戏剧阶段。百戏阶段的肉傀儡表演仅装扮人物而不演故事,来源于佛教行像仪式,如今中国各地的抬(台)阁、芯子、飘色、肩膀戏等即其遗存;戏弄阶段的肉傀儡表演已具简单、滑稽情节,做动作者模仿傀儡,爨弄即此种肉傀儡表演;戏剧阶段的肉傀儡表演能够演述比较复杂的故事,与长篇说唱艺术如诸宫调、说唱词话结合,可向成熟戏曲演进。北曲杂剧最终形成时间约在公元1214至1224年间,地点在金都城开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傀儡 百戏 爨弄 连厢搬演 北曲杂剧
原文传递
论写意精神在当代戏曲现代戏舞台美术中的转化
3
作者 伊天夫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9,共12页
戏曲现代戏繁荣的背后,舞台美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还深化了戏剧内涵。写意精神作为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美学追求与表现手法,旨在通过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传达深层意蕴。戏曲现代戏舞台美术中的写意精神,在传统、现代... 戏曲现代戏繁荣的背后,舞台美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丰富了舞台表现,还深化了戏剧内涵。写意精神作为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美学追求与表现手法,旨在通过具象与抽象的结合传达深层意蕴。戏曲现代戏舞台美术中的写意精神,在传统、现代、当代三个维度均有应用与创新。无论是传统、现代还是当代的写意,其核心都是通过外物之“象”传达艺术家的深层之“意”,在形神兼备中传达作品的精神实质。当代写意更是扩展了表达边界,融合跨界合作、新媒体技术等,强调观念的传达与艺术力量的展现,体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艺术态度。写意精神在戏曲现代戏舞台美术中应用广泛,展示了其作为中国艺术独特标识的持续生命力与创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精神 舞台美术 戏曲现代戏 当代性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戏曲创作的问题与对策
4
作者 卢昂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9,共10页
当代中国戏曲正处于以下四种因素共同的影响中:一、传媒时代对戏曲艺术的冲击;二、现代人生存方式对戏曲艺术的挑战;三、西方强势文化对戏曲艺术的侵蚀;四、国家文化战略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当代中国戏曲创作的首要任务是与时代接轨,是... 当代中国戏曲正处于以下四种因素共同的影响中:一、传媒时代对戏曲艺术的冲击;二、现代人生存方式对戏曲艺术的挑战;三、西方强势文化对戏曲艺术的侵蚀;四、国家文化战略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当代中国戏曲创作的首要任务是与时代接轨,是在思想内容、审美品格、舞台表现、艺术范式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开掘与独特的创造。文本层面需要加强对作品文学品格的现代性开掘,舞台层面需要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戏曲创作更应该积极拥抱新科技,在戏曲动作表演与数字交互技术结合等问题上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戏曲创作 问题 对策 文本现代性 舞台创新性
原文传递
论约恩·福瑟戏剧对现代人精神困境之审视
5
作者 刘明厚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6,共9页
约恩·福瑟(Jon Fosse)的戏剧是一种心理结构戏剧。他不追求外在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朝内走向人的内心深处,审视人的精神困境。在他的多部戏剧中,如《而我们永不分离》《暗影》《我是风》等,他以“孤独”为母题,运用多种戏剧手段,... 约恩·福瑟(Jon Fosse)的戏剧是一种心理结构戏剧。他不追求外在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朝内走向人的内心深处,审视人的精神困境。在他的多部戏剧中,如《而我们永不分离》《暗影》《我是风》等,他以“孤独”为母题,运用多种戏剧手段,把现代人深切的、无法言说的孤独感放大,以无声的孤寂发出了令人心悸的巨响。他以悲悯的情怀再现了现代人缺失的精神安全感、世界的冷漠孤寂与人类的悲凉境遇。学会从孤独和虚无中寻找力量,是福瑟及其戏剧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恩·福瑟 挪威戏剧 而我们永不分离 我是风 暗影
原文传递
戏曲俊扮妆容考
6
作者 李芽 林佳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8-190,I0004-I0006,共16页
中国戏曲俊扮从古至今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背后有着相应的审美动因与技术路径。俊扮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美化角色,进而通过“变形取神”来塑造人物。因此,其早期是通过敷粉、施朱、描黛和贴画面花来进行美化妆扮。随着戏曲的逐渐成熟,又出现... 中国戏曲俊扮从古至今的发展与演变历程背后有着相应的审美动因与技术路径。俊扮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美化角色,进而通过“变形取神”来塑造人物。因此,其早期是通过敷粉、施朱、描黛和贴画面花来进行美化妆扮。随着戏曲的逐渐成熟,又出现了通过“梳水头”、贴片子和面部牵引术的方法来重塑脸型;通过勒头吊眉眼来增强人物精气神;通过戴假髯来塑造生脚人物等技术方式。这些技术方式使得戏曲人物造型在舞台上不仅“打远”,而且美观,并实现了塑造人物的需要,最终形成戏曲舞台俊扮的审美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俊扮 容妆 旦脚 生脚
原文传递
论“行事”的叙事意义——一个探索“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叙事活动的特别视角
7
作者 袁国兴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人物行动具有某种影像符号的表意特征。人物行动展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参与到每一人物自身行动意图表达的那些叙事行为,它们出现在叙事活动中有其必然性。为了实现某种叙事意图而让不同人物行动发生... “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的人物行动具有某种影像符号的表意特征。人物行动展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目的性。参与到每一人物自身行动意图表达的那些叙事行为,它们出现在叙事活动中有其必然性。为了实现某种叙事意图而让不同人物行动发生链接的那些叙事行为,它们出现在叙事活动中要有某种可能性。从人物“所行的事”的视角去审视,必然性行事主要是为可能性行事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叙事意图主要是从可能性行事活动中被圈定、被确型的。戏剧性叙事活动的剧中人物之间,剧中人物与观众之间,以及剧中人、观众与故事的完整呈现之间,有某种相对独立的事息传通渠道。对这三种事息传通渠道进行具体分析,不仅对理解戏剧性和剧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理解小说的描写话语及一般叙述话语的不同也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符号 行事 事息 戏剧性
原文传递
从“整理改编”到“经典改写”——兼论现代戏曲的一种新文体
8
作者 赵建新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7,104,共9页
对于当今那些为传统戏曲剧目赋予了新形式和新内容的创作实践,称之为“经典改写”或许比“整理改编”更为准确合理。当代改写已具备不同于传统改写的创作方式,因为它们从文化内涵、主题驱动、叙述特征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立的文类特征。在... 对于当今那些为传统戏曲剧目赋予了新形式和新内容的创作实践,称之为“经典改写”或许比“整理改编”更为准确合理。当代改写已具备不同于传统改写的创作方式,因为它们从文化内涵、主题驱动、叙述特征等方面均表现出独立的文类特征。在情节结构上,传统的“整理改编”多是对经典剧目适当的丰富和补充,而“经典改写”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剧目的叙事方式,再构了改写作品的戏剧情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传统的“整理改编”对老戏中的人物性格是基本延续,并不刻意改造,而“经典改写”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既有形象,打开了传统剧目中并不被关注的边缘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改编 经典改写 戏曲现代化创作 新文体
原文传递
当代“剧场共同体”建构实践反思
9
作者 孔德罡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10,共13页
学界普遍以“剧场”概念来阐释主体间性与共同体问题,但由艺术家(文本创作者与表演者)、观众与剧场组成的“剧场共同体”尚未在剧场领域实现。从观众(读者)角度的接受美学维度看,剧场中各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被忽略。从艺术家(剧作家... 学界普遍以“剧场”概念来阐释主体间性与共同体问题,但由艺术家(文本创作者与表演者)、观众与剧场组成的“剧场共同体”尚未在剧场领域实现。从观众(读者)角度的接受美学维度看,剧场中各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被忽略。从艺术家(剧作家与表演者)角度的身体和意向性维度看,剧场的实质性未能得到足够支撑。而从“共在/共—显”期待之下的剧场实践维度看,当代剧场实践对对话情境的构建还不够完善彻底。面对当代剧场无法与观众实质性发生对话、尚未构建出和谐共生的“剧场共同体”的现状,创作者应正视剧场艺术乃至社会现实层面变革的复杂性和必然性,进一步提升对话的可讨论性,增强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共同体 接受美学 身体间性 对话情境 政治美学
原文传递
行动分析法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遗产
10
作者 李贤年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共14页
“行动分析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演剧探索的结晶,可谓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之大成。它出色地联系和整理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各个时期的重要发现,倡导演员以“行动”为基石,以“事件”为核心,积极主动地通过“即兴小品”的形式深... “行动分析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晚年演剧探索的结晶,可谓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之大成。它出色地联系和整理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各个时期的重要发现,倡导演员以“行动”为基石,以“事件”为核心,积极主动地通过“即兴小品”的形式深入分析剧本和角色,最终实现“从自我出发,进入角色”的鲜活表演状态。此法和形体行动方法虽有细节差异,但在精神实质上别无二致,其分歧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不同的继承者言说所致。中国戏剧界有必要在接受此法的过程中重新认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分析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克涅别尔 形体行动方法 导表演艺术
原文传递
新剧入中国台湾:上海民兴社赴台演出及意义
11
作者 简贵灯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2,93-104,I0003,共16页
新剧(文明戏)的研究以起源地上海为主,其他地区并不多见。上海民兴社是日本侵占我国台湾地区时期唯一赴台巡演的新剧戏班,它播下了新剧的种子,对我国台湾地区的话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戏剧史著关于民兴社赴台演出这一重要戏剧事... 新剧(文明戏)的研究以起源地上海为主,其他地区并不多见。上海民兴社是日本侵占我国台湾地区时期唯一赴台巡演的新剧戏班,它播下了新剧的种子,对我国台湾地区的话剧转型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戏剧史著关于民兴社赴台演出这一重要戏剧事件的记载失之简单,相互抵牾,对于该社之福建巡演、赴台动因、行旅路线、演出剧目、演剧特色及意义价值至今仍不明朗。依托报刊、戏单、广告等第一手文献,考证民兴社赴台演出的前因后果,探究其对台湾地区话剧的影响,并回应台湾地区新剧起源这一戏剧史上的重要命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民兴社 新剧 台湾话剧 日本侵占时期
原文传递
歌舞伎剧场的近代转型及身份确认
12
作者 方军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作为一种东方传统演剧艺术,日本歌舞伎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依托了剧场这一个重要的支点。歌舞伎领域的资深从业者、新型知识分子、政界人士、产业资本等,均从不同方面卷入了近现代歌舞伎剧场的身份塑造。近现代歌舞伎剧场的身份确立,是... 作为一种东方传统演剧艺术,日本歌舞伎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依托了剧场这一个重要的支点。歌舞伎领域的资深从业者、新型知识分子、政界人士、产业资本等,均从不同方面卷入了近现代歌舞伎剧场的身份塑造。近现代歌舞伎剧场的身份确立,是在西方演剧观与日本戏剧独特性之间展开的。其间的微妙关系及其博弈过程,凸显了东方传统演剧在近现代社会中转型时的处境,同时也表现出其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舞伎 剧场 转型 西方演剧观 东方独特性
原文传递
“后斯坦尼时代”身心合一表演训练探析
13
作者 肖英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53,共13页
20世纪上半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揭示了表演创作所依循的重要规律——“有机天性”,以此建立了斯坦尼体系。进入21世纪的“后斯坦尼时代”,以“身心合一”为原则的表演训练,丰富和发展了斯坦尼体系与表演学科。“身心合一”的理念是斯坦... 20世纪上半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揭示了表演创作所依循的重要规律——“有机天性”,以此建立了斯坦尼体系。进入21世纪的“后斯坦尼时代”,以“身心合一”为原则的表演训练,丰富和发展了斯坦尼体系与表演学科。“身心合一”的理念是斯坦尼体系“有机天性”学说具象化、科学化的延续,是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形体动作方法”的呼应与发展。它符合人的天性规律,是发展表演学科和培养表演人才的高效手段,应该不断被完善,以应用于表演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斯坦尼时代 身心合一 表演训练 现当代西方表演方法
原文传递
论21世纪戏曲电影的探索
14
作者 费泳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68,I0006,共11页
如何有效地实现戏曲与电影这两种媒介的融合,不断提升本民族特有的类型电影——戏曲电影的艺术水平,是戏曲人、电影人始终思考和实践的命题。21世纪以来,在郭宝昌、郑大圣、滕俊杰等导演的积极探索下,戏曲电影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代表性... 如何有效地实现戏曲与电影这两种媒介的融合,不断提升本民族特有的类型电影——戏曲电影的艺术水平,是戏曲人、电影人始终思考和实践的命题。21世纪以来,在郭宝昌、郑大圣、滕俊杰等导演的积极探索下,戏曲电影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代表性剧目如京剧电影《春闺梦》《廉吏于成龙》《霸王别姬》、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等集中体现了时代美学、电影技术以及戏曲品质的交融互动。和此前的戏曲电影相比,21世纪戏曲电影的创新手法主要有三:一、将传统美学融入拍摄,运用象征,创造现代诗意;二、借鉴西方解构主义,使用间离手法;三、运用最新技术,制造视觉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戏曲电影 探索 诗意 奇观
原文传递
全球迁徙者的登场:艾杜与丘吉尔剧作里跨越边界的女性形象
15
作者 颜海平 周佳(译) 李德光(校译)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42,共22页
“穿越边界”的意识延展,是数十年来欧美人文话语的核心特征。笔者聚焦加纳作家爱玛·艾杜和英国作家卡尔·丘吉尔笔下女性“迁徙人”意象的形塑过程,探讨她们在“越界”中的动能悖论,如何构成了二战后由英帝国瓦解而显形的时... “穿越边界”的意识延展,是数十年来欧美人文话语的核心特征。笔者聚焦加纳作家爱玛·艾杜和英国作家卡尔·丘吉尔笔下女性“迁徙人”意象的形塑过程,探讨她们在“越界”中的动能悖论,如何构成了二战后由英帝国瓦解而显形的时空巨变的全球性文化表征。悬置常规分类将艾杜归为后殖民文学、丘吉尔限于英国文学的研究范畴,笔者将她们的独特意象并置,辨析这些意象如何以不同形式登场,在穿越地缘边界、社会区隔、意识鸿沟的大迁徙中,叩问现代性发轫伊始人类流动性命题及其困境变奏,指向战后氤氲深化的“交织性世界史”全新视野和复杂张力,揭示出现代时空中流寓人生的差异共振,及其可能生成的审美变革和人性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迁徙 现代边界 流寓与家园 人性的艺术
原文传递
荒诞剧的冷情感生成模式探微
16
作者 崔潇月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87,共10页
悲剧产生命运感,喜剧产生幸运感,同时含有悲剧和喜剧情感因素的荒诞剧则通过解构命运感和幸运感来制造一种冷情感。这种冷情感存在于人物自身,人物的互动之中以及读者或观众的期待里,相应地有三种生成模式:一是台词由冷情感文本构成;二... 悲剧产生命运感,喜剧产生幸运感,同时含有悲剧和喜剧情感因素的荒诞剧则通过解构命运感和幸运感来制造一种冷情感。这种冷情感存在于人物自身,人物的互动之中以及读者或观众的期待里,相应地有三种生成模式:一是台词由冷情感文本构成;二是通过无逻辑的情节让剧中人物的情感发生中和;三是通过叙述差让读者或观众的情感期待落空。戏剧人物模糊的身份使人物关系多变,从而导致戏剧情节的无逻辑性,由此,剧中人物情感的碰撞、人物情感与读者或观众情感的矛盾都会制造出情感反差,从而制止某种情感的发展,让不同的情感中和归零,营造出冷情感的氛围。荒诞剧的冷情感最终决定了其荒诞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剧 冷情感 情感中和 情感符号
原文传递
“八音”考释——兼论中国古代乐器中的舞台美术
17
作者 贤骥清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1-202,共12页
在中国古代礼乐中,歌、舞、音、声、乐内涵不同。“歌”是咏唱之言;“舞”是跳耍之姿;“音”是节奏之声;“声”是振动之响;“乐”是歌、舞、音、声的综合。“五声八音”谓之音乐,金、石、土、革、丝、竹、匏、木总称“八音”,亦可代指... 在中国古代礼乐中,歌、舞、音、声、乐内涵不同。“歌”是咏唱之言;“舞”是跳耍之姿;“音”是节奏之声;“声”是振动之响;“乐”是歌、舞、音、声的综合。“五声八音”谓之音乐,金、石、土、革、丝、竹、匏、木总称“八音”,亦可代指乐器。据中日朝六种图书记载,“八音”在造型、设色、图纹、装饰、工艺美化等方面已关注了视觉元素和观演需求,具有了舞台美术的特征。换言之,中国古代乐器中蕴涵着舞台美术元素,具有“构造演出空间”“提供表演支点”“装饰美化舞台”“营造场景景观”的舞台美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音 礼乐 中国古乐器 舞台美术
原文传递
清末学生演剧与中国话剧诞生之关系辨正——基于对早期上海学生演剧史料的发掘及形态考察
18
作者 黄爱华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9,I0003,共13页
近年学界围绕中国话剧的开端与诞生问题,争议之声不绝。判定清末学生演剧是否标示中国话剧的诞生,关键是分析考察其是否具备较为完整的话剧艺术形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学生演剧史料的发掘及形态考察,可知无论... 近年学界围绕中国话剧的开端与诞生问题,争议之声不绝。判定清末学生演剧是否标示中国话剧的诞生,关键是分析考察其是否具备较为完整的话剧艺术形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教会学校和新式学堂学生演剧史料的发掘及形态考察,可知无论是圣约翰书院、南洋公学,抑或是1907年之前其他国内学生演剧,普遍都只是初具话剧形式和写实性特征。可以说清末学生演剧是中国话剧的开端,但笼统地认为“清末学生演剧标示中国话剧诞生”则欠严谨。1907年之前的早期学生演剧,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话剧;1907年开始学生演剧进入大剧场演出,舞台形态趋于完整,确实为促成中国话剧艺术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学生演剧 话剧诞生 演出形态
原文传递
李健吾的话剧演剧实践与演剧思想
19
作者 洪宏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8,共12页
学术界重视研究李健吾的戏剧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及翻译等问题,但明显忽视对于他的话剧演剧实践和演剧思想的系统考察。李健吾有着丰富的演剧实践;他的以人性呈现为基点的诗化写实演剧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剧坛独具一格;他对... 学术界重视研究李健吾的戏剧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研究及翻译等问题,但明显忽视对于他的话剧演剧实践和演剧思想的系统考察。李健吾有着丰富的演剧实践;他的以人性呈现为基点的诗化写实演剧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剧坛独具一格;他对话剧表演艺术特别是台词和形体动作训练的论述细致深入,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他对剧作家、导演和演员在戏剧艺术创造中的作用与地位的看法,以及对上海沦陷时期话剧演剧商业性的辩护和思考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李健吾的演剧思想丰富了中国话剧演剧理论,具有不应忽视的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话剧演剧实践 演剧思想
原文传递
契诃夫的戏剧是喜剧吗?——论契诃夫“复调戏剧”悲喜交融的美学特征
20
作者 彭涛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3,共11页
尽管契诃夫本人曾声称《海鸥》《樱桃园》等剧作是喜剧,但学术界对此问题仍感困惑。契诃夫本人的相关表述有着复杂的文化语境和心理动机,只有在充分理解这一文化语境的前提下,才能准确把握契诃夫相关表述的准确含义。契诃夫的戏剧是一... 尽管契诃夫本人曾声称《海鸥》《樱桃园》等剧作是喜剧,但学术界对此问题仍感困惑。契诃夫本人的相关表述有着复杂的文化语境和心理动机,只有在充分理解这一文化语境的前提下,才能准确把握契诃夫相关表述的准确含义。契诃夫的戏剧是一种新型的“复调戏剧”,悲喜交融的美学意蕴是其复调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在契诃夫戏剧中,情节的悲剧性走向与戏剧场面的喜剧性显现交融为一体,呈现出复杂的美学意蕴。一系列具有喜剧性特征的辅助人物,构成了契诃夫“复调戏剧”悲喜相融的美学特征的另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喜剧 复调戏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