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07篇文章
< 1 2 2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YOLOv3的水稻叶部病害检测
1
作者 赵辉 李建成 +1 位作者 王红君 岳有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6,共7页
为了解决水稻小病斑检测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3的水稻叶部病害检测方法Rice-YOLOv3。首先,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计算新的锚框尺寸,使锚框尺寸与数据集相匹配;其次,采用激活函数Mish替换YOLOv3主干网络中的Leaky Relu激... 为了解决水稻小病斑检测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3的水稻叶部病害检测方法Rice-YOLOv3。首先,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计算新的锚框尺寸,使锚框尺寸与数据集相匹配;其次,采用激活函数Mish替换YOLOv3主干网络中的Leaky Relu激活函数,利用该激活函数的平滑特性,提升网络的检测准确率,同时将CSPNet与DarkNet53中的残差模块相结合,在避免出现梯度信息重复的同时,增加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提升检测精度和速率;最后,在FPN层分别引入注意力机制ECA和CBAM模块,解决特征层堆叠处的特征提取问题,提高对小病斑的检测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采用COCO数据集预训练网络模型,得到预训练权重,改善训练效果。结果表明:在测试集下,Rice-YOLOv3检测水稻叶部3种病害的平均精度均值(mAP)达92.94%,其中,稻瘟病、褐斑病、白叶枯病的m AP值分别达93.34%、89.68%、95.80%,相较于YOLOv3,Rice-YOLOv3检测的m AP提高了6.05个百分点,速率提升了2.8帧/s,对稻瘟病和褐斑病的小病斑的检测能力明显增强,可以检测出原始网络模型漏检的小病斑;与Faster-RCNN、YOLOv5等模型对比,Rice-YOLOv3提高了对相似病害和微小病害的识别能力,并在原始的基础上提高了检测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叶部病害 YOLOv3 病害检测 注意力机制 图像处理 目标检测
下载PDF
沙拉酱对胡萝卜中活性物质体外消化的影响
2
作者 陈敏 尹明雨 +3 位作者 奚印慈 柳泽琢也 松冈亮辅 王锡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以胡萝卜为原料,与沙拉酱复配成质量比为6∶1(T1)、4∶1(T2)、2∶1(T3)的胡萝卜沙拉样品,以不加沙拉酱的胡萝卜为对照(CK),采用体外静态INFOGEST消化模型,评估胡萝卜沙拉中主要活性物质(β-胡萝卜素、总酚和V-C)的生物可及性和消化特性... 以胡萝卜为原料,与沙拉酱复配成质量比为6∶1(T1)、4∶1(T2)、2∶1(T3)的胡萝卜沙拉样品,以不加沙拉酱的胡萝卜为对照(CK),采用体外静态INFOGEST消化模型,评估胡萝卜沙拉中主要活性物质(β-胡萝卜素、总酚和V-C)的生物可及性和消化特性。结果显示:除CK和T3的V-C外,活性物质含量经胃消化后均急剧下降,经肠道消化后又上升;添加沙拉酱明显提高了β-胡萝卜素、总酚和V-C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及性,T3组中3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模拟消化过程中较稳定,生物可及性较高;各组的平均粒径D[3,2]和粒径分布强度均先增大,在模拟胃消化阶段消化60 min时最大,随后减至最小,T3组的D[3,2]在模拟消化过程中较小(0.13~5.03μm)。可见,沙拉酱可提高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总酚和V-C的生物可及性,并具有较好的消化特性,其中以T3组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萝卜 沙拉酱 活性物质 Β-胡萝卜素 总酚 V-C INFOGEST消化模型 生物可及性 消化特性
下载PDF
黄连生物碱对TGEV诱导的ST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3
作者 唐红梅 朱买勋 +1 位作者 邓小龙 徐登峰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2,共5页
分别用质量浓度为100、50、25μg/m L的黄连生物碱(ACC)处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的猪睾丸细胞(ST),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分别用质量浓度为100、50、25μg/m L的黄连生物碱(ACC)处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的猪睾丸细胞(ST),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活性;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IL-1β、IL-6、IL-10等炎症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00、50μg/mL的ACC可极显著提高TGEV感染的ST细胞的存活率,25μg/mL的ACC可显著提高TGEV感染的ST细胞存活率;TGEV感染后ST细胞NO含量急剧升高,100、50μg/mL的ACC可极显著降低ST细胞TNOS和i NOS活性,25μg/mL ACC可显著降低TNOS和i NOS活性;ACC可极显著下调ST细胞TNF-α、IL-1β、IL-6、IL-10m RNA的表达水平。表明黄连生物碱可以降低TGEV诱导的ST细胞的炎症反应,缓解病毒对细胞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生物碱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猪睾丸细胞 炎症相关基因
下载PDF
双体多向型激振装置参数研究
4
作者 魏娟 胡定贤 +3 位作者 李杰 任思敏 常嘉乾 杨广元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为提高果树振动采摘响应均匀性,同时提高果实采收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果树与果实的损伤,设计一种双体多向型激振装置,主要由偏心块、传动齿轮、传动轴、箱体等组成。建立振动装置-果树振动系统,并分析6种不同的偏心块转速比与偏心矩比... 为提高果树振动采摘响应均匀性,同时提高果实采收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果树与果实的损伤,设计一种双体多向型激振装置,主要由偏心块、传动齿轮、传动轴、箱体等组成。建立振动装置-果树振动系统,并分析6种不同的偏心块转速比与偏心矩比组合产生的非圆周载荷效果。首先,采用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获取果树三维模型;然后,运用ANSYS进行果树谐响应分析得到激振装置的最佳工作频率;最后,运用ADAMS建立果树动力学仿真模型,比较非圆周载荷、直线载荷、圆周载荷下的果树加速度响应。仿真结果表明:当两偏心块转速比为3∶1、偏心矩比为1∶1时,果树在非圆周载荷下的加速度响应均值为194.35 m/s^(2),高于直线载荷下的(186.28m/s^(2)),略低于圆周载荷下的(204.41 m/s^(2));非圆周载荷的加速度响应变异系数为0.575,低于直线载荷的(0.625)和圆周载荷的(0.622),说明非圆周载荷有更均匀的加速度响应。田间试验表明,该装置的采摘率为92.2%,果实损伤率为4.6%,优于单偏心激振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体多向型激振装置 果实振动采摘 非圆周载荷 多视角重建 动力学仿真
下载PDF
猪MYOG基因遗传多态性与胴体及肉质性状的相关性
5
作者 杨又兵 钱凯凤 +3 位作者 刘永建 任旭鸽 周臣 游祥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7,共6页
通过测定约180日龄的8个群体(梅山、大白、长白、大白×梅山F_(1)代、梅山×大白F_(1)代、长白×大白F_(1)代、大白×长白F_(1)代以及大白×梅山F2代)459头猪胴体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多态性,... 通过测定约180日龄的8个群体(梅山、大白、长白、大白×梅山F_(1)代、梅山×大白F_(1)代、长白×大白F_(1)代、大白×长白F_(1)代以及大白×梅山F2代)459头猪胴体性状、肉质性状以及肌细胞生成素基因(MYOG)多态性,分析MYOG在猪群体中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MYOG在猪群体中呈现3种基因型,即AA、AB、BB;群体瘦肉率的提高与BB基因型显著相关,相较于AA与AB基因型,其提高幅度分别为3.57%和3.28%;在大白×梅山F2代群体中,MYOG的基因型与背最长肌pH值、股二头肌pH值呈显著相关;在大白×梅山F_(1)代群体中,MYOG基因型与股二头肌大理石纹MM2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细胞生成素基因 多态性 胴体性状 肉质性状
下载PDF
基于刚柔耦合的水稻脱粒滚筒仿真分析与试验
6
作者 侯杰 王修善 +2 位作者 谢方平 刘大为 陈志刚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8,共8页
为降低4LZ-4.0型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中籽粒破碎率,提高清洁度,依托纵轴流差速分段式脱粒滚筒,设计了杆齿、弓齿和刀齿3种形状的脱粒元件,通过改变脱粒元件表面与籽粒碰撞时的接触状态,刚柔耦合成6种类型脱粒滚筒;基于冲量-动量定理对籽... 为降低4LZ-4.0型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中籽粒破碎率,提高清洁度,依托纵轴流差速分段式脱粒滚筒,设计了杆齿、弓齿和刀齿3种形状的脱粒元件,通过改变脱粒元件表面与籽粒碰撞时的接触状态,刚柔耦合成6种类型脱粒滚筒;基于冲量-动量定理对籽粒碰撞过程进行分析,通过仿真试验得到刚性杆齿和刚柔耦合杆齿与水稻籽粒谷物接触时籽粒所受法向力均值分别为28.4 N和22.3 N,籽粒所受切向力均值分别为14.43 N和8.74N。以前滚筒齿形、前滚筒转速和前后滚筒转速差为影响因素,以水稻籽粒破碎率和未脱净率为评价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前后滚筒转速差对破碎率的影响最大,前滚筒齿形对未脱净率的影响最大;试验得到的最优组合为前滚筒齿形为弓齿、前滚筒转速为600 r/min、前后滚筒转速差为100 r/min;与刚性脱粒元件相比,带有聚氨酯橡胶套的刚柔耦合脱粒元件可有效降低水稻籽粒破碎率,平均可降低1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脱粒 差速滚筒 脱粒元件 刚柔耦合 破碎率 未脱净率
下载PDF
基于轻量级神经网络MobileNetV3-large的黄茶闷黄程度判别
7
作者 葛炳钢 张旭雯 +3 位作者 刘岁 杨亚 周铁军 傅冬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9,共9页
以碧香早品种为材料,通过相机采集不同闷黄时长下的闷黄叶图像共675张,建立了3种闷黄程度的黄茶样本数据集,采用位置变换、随机亮度、增加对比度、添加噪声、随机缩放操作对闷黄叶图像集进行数据增强,运用迁移学习方法,在ImageNet数据... 以碧香早品种为材料,通过相机采集不同闷黄时长下的闷黄叶图像共675张,建立了3种闷黄程度的黄茶样本数据集,采用位置变换、随机亮度、增加对比度、添加噪声、随机缩放操作对闷黄叶图像集进行数据增强,运用迁移学习方法,在ImageNet数据集取得MobileNetV3-Large的预训练模型,对迁移网络的所有权重信息进行训练,最终建立了针对黄茶闷黄程度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3-Large识别模型,并利用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和置信分数监控黄茶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训练后的MobileNetV3-Large模型测试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8.51%,精确率为99.10%,召回率为98.93%,加权分数为98.20%;MobileNetV3-Large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高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SVM、XGBoost和KNN;通过Grad-CAM热力图可视化显示,MobileNetV3-Large模型在不同的识别场景下能够准确定位并提取闷黄叶特征,准确地识别闷黄程度。可见,MobileNetV3-Large模型有较好的泛化性,可以快速、无损地识别黄茶的闷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茶 闷黄程度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下载PDF
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
8
作者 柯伟清 刘至治 +2 位作者 钟英斌 李晨虹 刘志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10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28℃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6月龄时达到性成熟,... 为探究海南新沙塘鳢(Neodontobutishainanens)繁殖和胚胎发育的特性,观察并记录10对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周期,采用显微镜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形态变化。结果显示:在28℃水温下,人工繁育的海南新沙塘鳢约6月龄时达到性成熟,能够连续多次产卵,繁殖周期约5~9d;在交配前后1d的时间里,雄性海南新沙塘鳢出现体色(特别是鳃部)变黑的现象;海南新沙塘鳢受精卵呈椭圆形,其一端具黏性附着细丝;在(20±2)℃水温下,其胚胎发育历时约157 h,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肌肉效应期和孵化出膜期8个时期,分别历时50 min、4 h 30 min、6 h 40 min、5 h、2 h、16 h、110 h、12 h;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其卵黄囊上始终出现油球。海南新沙塘鳢的繁殖和胚胎发育特征与其他塘鳢科鱼类相似,但在器官发育时序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新沙塘鳢 胚胎发育 沙塘鳢科
下载PDF
洞庭湖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及障碍因素类型分区——以岳阳市为例
9
作者 蒋婷 谢红霞 +3 位作者 罗喆 李思 段良霞 周清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基于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岳阳市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利用障碍度函数模型,划分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区,分析平原低阶、丘陵下部、丘陵中部各等级耕地的主要障碍类型区。结果表明:1)岳阳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61,耕地质量良好,以... 基于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岳阳市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利用障碍度函数模型,划分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区,分析平原低阶、丘陵下部、丘陵中部各等级耕地的主要障碍类型区。结果表明:1)岳阳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61,耕地质量良好,以中等、高等地为主,面积共计2.795×10^(5)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0%;高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低阶和丘陵下部,中、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低阶、丘陵下部和丘陵中部。2)高等地中,平原低阶的水田以排水能力和有效磷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分别为50.03%、41.72%;丘陵中部的水田以速效钾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为45.26%,丘陵下部的水田以pH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为32.37%;中等地中,平原低阶、丘陵下部的水田以排水能力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分别为52.51%、53.89%,丘陵中部的水田以灌溉能力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为33.96%;低等地中,平原低阶、丘陵下部水田均为排水能力障碍类型区,丘陵中部的水田以排水能力障碍类型区为主,占比为92.06%;高等、中等、低等地中平原低阶、丘陵下部、丘陵中部的旱地均为灌溉能力障碍类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地形部位 障碍类型区 洞庭湖区 岳阳市
下载PDF
基于自由曲面和L-system的红掌生长模型
10
作者 邹一波 褚诗贤 +1 位作者 葛艳 陈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针对红掌花卉生长可视化中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推导控制点的方法,建立红掌器官模型:采用Bezier曲线结合扫描成型的方法来构造叶柄模型,采用双三次NURBS曲线对佛焰苞进行建模;运用红掌的相关表型数据拟合生长函数,提出基于... 针对红掌花卉生长可视化中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推导控制点的方法,建立红掌器官模型:采用Bezier曲线结合扫描成型的方法来构造叶柄模型,采用双三次NURBS曲线对佛焰苞进行建模;运用红掌的相关表型数据拟合生长函数,提出基于红掌生长规律的微分L-system,可有效模拟红掌的拓扑结构和生长过程;通过虚拟器官表示红掌器官的几何属性,降低微分L-system的复杂度。试验验证提出的方法对红掌各项生长指标拟合度可达0.89以上,并可对每个生长阶段的红掌进行模拟,能有效地对红掌的生长过程进行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掌 自由曲面建模 L-SYSTEM 生长函数 虚拟器官
下载PDF
氮肥管理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11
作者 覃斌 孙鑫 +6 位作者 刘福强 何在周 向军 陶祖豪 王慰亲 郑华斌 唐启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24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即120 kg/hm^(2)(N1)、150 kg/hm^(2)(N_(2))和180 kg/hm^(2)(N_(3)),4个氮肥分配处理T1、T2、T3、T4,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1∶1∶1、0∶1∶1... 以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24号为材料,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即120 kg/hm^(2)(N1)、150 kg/hm^(2)(N_(2))和180 kg/hm^(2)(N_(3)),4个氮肥分配处理T1、T2、T3、T4,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1∶1∶1、0∶1∶1、1∶0∶1、1∶1∶0,以生产推荐施肥CK(施氮量120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用比例为5∶3∶2)和零氮处理(N0)为对照,研究施氮量和氮肥分配对有序机抛早稻产量、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_(3)、N_(2)、N1的早稻平均产量依次降低,N1的平均产量显著低于CK而高于N0的;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产量低于T1、T3、T4和CK的,其中显著低于T4的;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产量的降低主要缘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下降;基肥不施氮肥的T2处理的分蘖率虽未显著降低,但其成穗率低,导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早稻氮素利用率随之下降;在不同氮肥分配下,T2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低于T4的。可见,基肥缺失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大,而穗肥不施氮肥对有序机抛早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影响较小,推测前期氮肥管理可能是水稻有序机抛栽培高产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氮肥分配 有序机抛 产量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前茬小麦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后茬玉米抗倒伏性状的影响
12
作者 李静 李青松 +2 位作者 杨艳霞 王德新 韩燕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以豫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大田试验,采用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在前茬冬小麦季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即T0(0)、T20(20%)、T40(40%)、T60(60%)、T80(80%)和T100(100%),玉米季各小区均正常... 以豫南砂姜黑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大田试验,采用小麦、玉米周年轮作模式,在前茬冬小麦季设置6个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即T0(0)、T20(20%)、T40(40%)、T60(60%)、T80(80%)和T100(100%),玉米季各小区均正常施用化肥,在玉米吐丝期测定玉米抗倒伏相关表观性状、力学指标,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测定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在玉米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T0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吐丝期的株高、重心高度、穗位高度及穗位系数均无显著变化;第3、4、5节间直径、节间干物质质量、单位茎长干物质质量、压碎强度和抗倒指数增加;T60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茎秆抗倒指数;在玉米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均以T60处理的含量最高;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处理的玉米产量、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T60处理的玉米产量增加了15.61%。可见,前茬有机肥替代化肥氮能够提高后茬玉米的抗倒伏性及产量,以有机肥替代60%化肥氮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有机肥 抗倒伏性 化肥氮
下载PDF
醇化烟叶关键微生物类群与风格特色的相关性
13
作者 刘晓敏 黄晓杰 +8 位作者 蔡昊城 何沛 朱志扬 朱益 彭光爵 秦天 马婷婷 雷佳 黎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0,共8页
分别选取清香型(云南玉溪)、浓香型(湖南郴州)和中间香型(贵州遵义)醇化1年的C2F烟叶,测定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利用相似度检验分析烟叶微生物群落差异物种,随机矩阵理论构建分子生态网络;运用Mantel分析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与微生物群落的... 分别选取清香型(云南玉溪)、浓香型(湖南郴州)和中间香型(贵州遵义)醇化1年的C2F烟叶,测定烟叶的主要化学成分;利用相似度检验分析烟叶微生物群落差异物种,随机矩阵理论构建分子生态网络;运用Mantel分析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清香型、中间香型和浓香型烟叶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浓香型烟叶细菌及真菌群落ɑ多样性指数最高;烟叶显著富集的关键细菌类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关键真菌类群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根霉菌属(Rhizopus)和桑帕约氏酵母菌属(Sampaiozyma);以浓香型烟叶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规模最大,结构复杂且相对稳定。总糖与还原糖含量显著影响烟叶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结构,清香型及中间香型烟叶内关键微生物类群均与总糖、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浓香型烟叶关键微生物类群均与总糖、还原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化烟叶 烟叶香型 化学成分 微生物多样性 关键类群 相关性
下载PDF
胺鲜酯与氯化钙配施对烤烟育苗的影响
14
作者 施美君 刘伊芸 +3 位作者 周灿 张一扬 王妍妮 李迪秦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以云烟87为材料,研究8%胺鲜酯(DA-6)(质量浓度15.0、10.0、5.0μg/L)与10.0 mmol/L氯化钙配施对烤烟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播种7d和15d后配施处理的烤烟出苗率分别提高4.50%~10.40%、2.74%~8.33%,成苗率提高3.19%~8.81%... 以云烟87为材料,研究8%胺鲜酯(DA-6)(质量浓度15.0、10.0、5.0μg/L)与10.0 mmol/L氯化钙配施对烤烟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播种7d和15d后配施处理的烤烟出苗率分别提高4.50%~10.40%、2.74%~8.33%,成苗率提高3.19%~8.81%;成苗期的苗高、茎基宽、最大叶叶面积分别提高了5.99%~17.66%、1.29%~5.47%、21.1%~73.6%;根、茎、叶、全苗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5.0%~55.0%、16.7%~33.3%、14.1%~33.8%、16.5%~36.9%,根冠比提高了9.1%~17.0%;配施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增加26.0%~64.9%;配施处理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52.1%~95.9%;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41.5%~59.3%、27.9%~62.9%、30.3%~81.1%和34.0%~63.7%,表明用10μg/L DA-6+10 mmol/L氯化钙配施浸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育苗 胺鲜酯 氯化钙 配施
下载PDF
夏播短季栽培对棉花成铃时空分布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15
作者 张宁 许豆豆 +2 位作者 刘玉杰 刘爱玉 屠小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2,共8页
以10个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株式图记载棉株各部位蕾铃发生、生长和脱落情况,以探明棉花在夏播短季栽培条件下的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现蕾高峰期为播种后第56天至第80天,开花高峰期为播种后第77... 以10个不同基因型棉花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株式图记载棉株各部位蕾铃发生、生长和脱落情况,以探明棉花在夏播短季栽培条件下的棉铃形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现蕾高峰期为播种后第56天至第80天,开花高峰期为播种后第77天至第96天,成铃高峰期为播种后第85天至第101天,各品系生殖器官(蕾、花、铃)数量积累均有显著差异;在空间分布上,P56-3、07单12、07单6和07单7表现为中部成铃最多,其余品系则表现为下部成铃最多;P56-3、07单6和07单7成铃率分布表现“下部果枝内空形”;各品系产量结构有显著差异,品系2003-29单株铃数较其他品系高19.53%~119.55%,籽棉和皮棉产量较其余品系分别高21.82%~106.32%、22.46%~134.05%,在所有参试品系中表现突出,成铃分布均匀,脱落较少,单株成铃数和产量最高,适宜在夏播短季栽培模式下种植。棉花夏播短季栽培成铃主要集中在8月,不能用传统的“三桃”比例来衡量高产优质栽培的成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夏播短季栽培 成铃 时空分布 产量
下载PDF
OsmiR530正调控水稻的耐旱和耐盐性
16
作者 吕思晓 肖敏敏 陈信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51,共9页
以粳稻品种日本晴(CK)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OsmiR530-OE转基因水稻为材料进行耐旱和耐盐性相关功能的鉴定。结果表明:OsmiR530有2种成熟的序列形式OsmiR530-5p和OsmiR530-3p,其表达量在OsmiR530-OE转基因植株均有明显增加;靶基因表达量预... 以粳稻品种日本晴(CK)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OsmiR530-OE转基因水稻为材料进行耐旱和耐盐性相关功能的鉴定。结果表明:OsmiR530有2种成熟的序列形式OsmiR530-5p和OsmiR530-3p,其表达量在OsmiR530-OE转基因植株均有明显增加;靶基因表达量预测分析发现,OsmiR530-5p的靶基因OsTAP46、OsC3HC4、OsPWI和OsE1等在OsmiR530-OE转基因植株中的表达都有一定程度的下调;在干旱、盐胁迫条件下,OsmiR530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根长和苗高以及萌芽期幼苗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的耐受性;检测干旱处理植株的SOD、POD和CAT活性,发现OsmiR530-OE转基因水稻的SOD、POD和CAT活性增长显著;对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过表达OsmiR530水稻植株的剑叶的叶表面积、千粒质量以及结实率显著降低。推测OsmiR530可以调控水稻对盐胁迫、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miR530 耐旱性 耐盐性
下载PDF
高温条件下早籼稻灌浆期生理变化与垩白形成的关系
17
作者 许金科 谢琴 +4 位作者 魏曼琳 彭仟 苏益 萧浪涛 蔺万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2,126,共8页
为探究高温条件下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高垩白性状湘早籼24号(X24)及其来源亲本湘早籼11号(X11,高垩白性状)和湘早籼7号(X7,低垩白性状)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抽穗后第6天移入温室,进行为期15 d的高温处理(27~42℃),以常温处理(23... 为探究高温条件下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以高垩白性状湘早籼24号(X24)及其来源亲本湘早籼11号(X11,高垩白性状)和湘早籼7号(X7,低垩白性状)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抽穗后第6天移入温室,进行为期15 d的高温处理(27~42℃),以常温处理(23~37℃)作为对照,研究灌浆期高温条件下剑叶净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X7、X11和X24的稻米垩白度比常温对照处理的分别增加了2.53、4.82、6.66个百分点;高温造成X11和X24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抽穗后第8、12、16天显著低于常温对照的,而X7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在抽穗后第16天反而高于常温对照的;高温条件下水稻在抽穗后第8天灌浆速率加快,并在抽穗后第12天达到最大值,较常温处理的提前了4~8 d;基因相对表达量差异分析表明,X11和X24籽粒淀粉合成相关基因Os SSIIIa、Os AGPSL2和GBSSI在抽穗后第12、16天的表达显著下调,导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降低及垩白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高温胁迫 垩白 生理特性 淀粉合成
下载PDF
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制备及抗炎活性分析
18
作者 李文治 马诗经 +3 位作者 何文江 郭高辉 王珊珊 杜志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麦芽糊精分别加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测定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包封率,分析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体外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BPH-1细胞与体内佛波酯(TPA)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探讨番... 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麦芽糊精分别加阿拉伯胶为壁材,制备番茄红素微胶囊,测定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包封率,分析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体外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BPH-1细胞与体内佛波酯(TPA)诱导小鼠耳肿胀模型,探讨番茄红素微胶囊的抗炎活性及其抗炎机制。结果表明: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和阿拉伯胶质量比为2∶1的复合壁材制备得到的番茄红素微胶囊的包封率为85.43%,在45℃条件下,番茄红素微胶囊中番茄红素保留率超过50%;在0.5~10.0μg/mL范围内,番茄红素微胶囊对LPS诱导分泌NO的抑制率为8.83%~72.33%,其IC50为3.76μg/mL;10.0μg/mL番茄红素微胶囊对BPH-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高达52.17%,其IC50为8.33μg/mL;番茄红素微胶囊对TPA诱导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为38.45%,显著抑制TNF-α、IL-6、MDA、ROS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抗炎作用优于番茄红素油树脂。可见,番茄红素微胶囊比番茄红素油树脂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及抗炎活性,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NF-α、IL-6、MDA、ROS过度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微胶囊 抗炎活性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和XGBoost的虾体活力检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国富 汪峰 陈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8-222,共5页
以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XGBoost的虾体活力检测方法:跟踪对虾应激前后的运动轨迹,提取运动行为特征参数;根据应激性红体现象提取对虾的颜色特征,通过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虾体应激形成水面波动的纹理特征;运... 以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和XGBoost的虾体活力检测方法:跟踪对虾应激前后的运动轨迹,提取运动行为特征参数;根据应激性红体现象提取对虾的颜色特征,通过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虾体应激形成水面波动的纹理特征;运用XGBoost算法筛选出评价因子,通过加权融合确定评价因子的最佳权重;根据融合后特征对虾体活力强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决定系数为0.9056,识别准确率为98.61%,较单一颜色、单一纹理以及光流与纹理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6.63%、2.05%和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体活力检测 计算机视觉 XGBoost 特征融合
下载PDF
桑叶提取物对AA肉鸡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满湖 金睿 +2 位作者 温建崇 黄泰来 秦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351,共8页
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92羽,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饲喂基础饲粮的对照组和分别饲喂添加400、800、1200 mg/kg的桑叶提取物的饲粮的3个试验组,分别于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测定AA肉鸡的成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与脂肪代谢... 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92羽,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饲喂基础饲粮的对照组和分别饲喂添加400、800、1200 mg/kg的桑叶提取物的饲粮的3个试验组,分别于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测定AA肉鸡的成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与脂肪代谢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肉鸡肌肉的肉色、pH值、滴水损失率、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等,探究桑叶提取物对AA肉鸡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饲粮添加桑叶提取物对AA肉鸡的日采食量、料重比、平均日增体质量、体质量、肌肉pH均无显著影响,可极显著或显著降低42日龄肉鸡的胸肌粗脂肪含量和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占比及腿肌粗脂肪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42日龄肉鸡胸肌的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占比及21日龄肉鸡血清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饲粮添加800 mg/kg桑叶提取物还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42日龄肉鸡胸肌的24 h滴水损失率和二十四碳酸占比及21日龄肉鸡腿肌、胸肌的粗脂肪含量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浓度,极显著提高42日龄肉鸡腿肌的红度和胸肌的棕榈油酸占比及血清的CAT活性;饲粮添加1200 mg/kg桑叶提取物还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21日龄肉鸡腿肌和42日龄时胸肌的24 h滴水损失率,21日龄肉鸡的胸肌和腿肌的粗脂肪含量与血清的MDA含量及42日龄肉鸡胸肌的棕榈酸和二十四碳酸占比与血清的TC浓度,显著或极显著提高21日龄肉鸡血清的T–AOC,42日龄肉鸡腿肌的红度与胸肌的黄度、棕榈油酸、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占比及血清的CAT活性和HDL–C浓度。可见,从降低脂肪含量和改善肉品质方面来看,桑叶提取物添加剂量以不低于800 mg/kg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鸡 桑叶提取物 生长性能 肉品质 抗氧化指标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