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0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加热卷烟的国内烟草原料低温热解香气成分差异性分析
1
作者 窦玉青 王超 +4 位作者 赵文涛 杨菁 张忠锋 刘天择 刘佩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0,共8页
【目的】明确国内不同类型烟草在加热卷烟体系下的香气种类及释放量的差异。【方法】收集国内10个省份5种烟草类型的71份烟叶样品,利用热裂解-气质联用仪(PY-GC/MC)检测了样品在300℃条件下气溶胶中香气成分含量,【结果】不同类型烟草... 【目的】明确国内不同类型烟草在加热卷烟体系下的香气种类及释放量的差异。【方法】收集国内10个省份5种烟草类型的71份烟叶样品,利用热裂解-气质联用仪(PY-GC/MC)检测了样品在300℃条件下气溶胶中香气成分含量,【结果】不同类型烟草低温热裂解气溶胶中的生物碱种类、含量均有较大差异,晒红烟、晒黄烟、雪茄烟测到5种生物碱,烤烟和香料烟测到3种生物碱,晒红烟热裂解气溶胶烟碱最高,烤烟、晒黄烟、雪茄烟次之,香料烟最低,三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晒红烟300℃热裂解气溶胶中降烟碱、麦斯明、二烯烟碱、2,3'-联吡啶含量均最高;不同类型烟草低温热解气溶胶中香气物质种类、含量均有较大差异,检测到烤烟气溶胶有16种香气成分,晒黄烟有19种香气成分,晒红烟有18种香气成分,香料烟有13种香气成分,雪茄烟有15种香气成分。【结论】综合分析5种烟草类型热解烟气中共有的香气成分,初步认为,不同类型烟草300℃热解气溶胶中的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烤烟、晒黄烟的热解气溶胶中的香气成分含量相近,属于香气成分较高的烟草类型,香料烟组次之,雪茄烟、晒红烟组最低;晒黄烟可能是香气种类丰富且含量较高的一类烟草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卷烟 烟草原料 烟草类型 香气成分 差异性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区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研究
2
作者 张建香 张多勇 +2 位作者 张耀宗 王东 李旭升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4,共9页
【目的】为检验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成效并进行生态系统格局优化,以董志塬(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延河流域(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单元的生态系统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方法】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数据... 【目的】为检验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成效并进行生态系统格局优化,以董志塬(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延河流域(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单元的生态系统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方法】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评估近30a来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地貌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农田、森林和草地是黄土高原沟壑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中,高塬沟壑区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导,而丘陵沟壑区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主导;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同时也是平均斑块规模最高的,但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生态系统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结论】董志塬植被恢复工程先于延河流域,且初期生态恢复力度较大,而延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间的动态演化作用更强烈,生态恢复效果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格局 董志塬 延河流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外源钙对甘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安钰 张清云 +1 位作者 李生兵 王东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5-193,共9页
【目的】为揭示宁夏中部干旱带甘草优质高产栽培过程中甘草对不同钙浓度的适应机制,探究了外源钙对甘草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设置0(CK)、5(G_(1))、10(G_(2))、15(G_(3))、20 mmol/L(G_(4))5个钙... 【目的】为揭示宁夏中部干旱带甘草优质高产栽培过程中甘草对不同钙浓度的适应机制,探究了外源钙对甘草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以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设置0(CK)、5(G_(1))、10(G_(2))、15(G_(3))、20 mmol/L(G_(4))5个钙浓度,分析比较了不同浓度外源钙处理下甘草生长、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出适宜甘草生长的外源钙施用浓度。【结果】随着钙浓度的增加,甘草主根长、主根直径、单根鲜质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甘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钙浓度为10 mmol/L时,Tr、Pn、Gs、SOD活性、CAT活性均达到峰值,且Pn、Gs显著高于对照(P<0.05)。MDA含量随着钙浓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各浓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钙浓度为10mmol/L时的MDA含量最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钙浓度为10mmol/L时,隶属函数值的均值最大,为0.739。【结论】施用外源钙有利于改善甘草的生理生化特性,促进生长发育;10mmol/L钙浓度是甘草生长的最佳施用量,可为干旱地区甘草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外源钙 生理特性 隶属函数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50份冬小麦材料主要农艺性状评价
4
作者 郑彩霞 孙小东 +3 位作者 杨振常 李榕鑫 闫文君 张宗迪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目的】了解冬小麦农艺性状间的关系,探究冬小麦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从而筛选高产冬小麦品系。【方法】本研究以50份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遗传... 【目的】了解冬小麦农艺性状间的关系,探究冬小麦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从而筛选高产冬小麦品系。【方法】本研究以50份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对其1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农艺性状存在差异,除生育期变异系数为0.71%外,其他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较大,为7.46%~51.68%。产量与穗粒质量(0.935**)、千粒质量(0.740**)、穗粒数(0.616**)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0.289*)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小穗数、穗粒数、小穗粒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对冬小麦产量提高有较大的正向作用,株高、不育小穗数对冬小麦产量提高有负作用,有27份参试材料基于15个农艺性状综合表现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份冬小麦供试材料划分为多粒高产型、多粒中产型、少粒低产型3大类群,各类群特征表现明显。【结论】50份冬小麦参试材料在15个农艺性状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了21份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冬小麦材料,可以从中选育出具有高产潜力的冬小麦新品种,同时为冬小麦杂交选育提供了优良的亲本资源和理论参考。142-3-3-1(D38)、141-1-8-1(D35)和2012Y-01-6-1(D43)3份材料较对照陇麦844综合表现优良,产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5
作者 张燕 王平 +2 位作者 孟月 李伟 尹正吉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251,共9页
【目的】探究国家Ⅰ级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珙桐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方法】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段设置4个样地,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 【目的】探究国家Ⅰ级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揭示珙桐林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方法】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段设置4个样地,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珙桐林叶片-凋落物-土壤3种组分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性、相关性,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响应因子。【结果】珙桐叶片C、N、P平均含量分别为520.97、22.73、1.43 g/kg,凋落物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59.87、10.96、1.35 g/kg,土壤C、N、P平均含量分别为74.81、7.94、0.79 g/kg,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平均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不同样地同一组分间土壤C、N、P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Ⅳ>Ⅲ>Ⅱ>Ⅰ(Ⅰ:58.47±1.88、5.73±0.41、0.06±0.02 g/kg;Ⅱ:64.45±2.29、6.82±0.19、0.61±0.08 g/kg;Ⅲ:75.94±1.32、7.88±0.16、1.11±0.06 g/kg;Ⅳ:100.39±1.24、11.32±0.25、1.36±0.10 g/kg),叶片、凋落物差异不显著;同一样地不同组分间C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N、P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样地同一组分、同一样地不同组分间C∶N、C∶P、N∶P存在显著差异。叶片、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及比值间相关性显著;海拔、非毛管孔隙度和坡度、毛管孔隙度、粉砂粒含量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的关键环境因子。【结论】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珙桐林不同海拔样地间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存在显著差异,叶片、凋落物差异不明显,根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表明样地Ⅳ珙桐生长受P元素限制,海拔、非毛管孔隙度、坡度、毛管孔隙度、粉砂粒含量是影响珙桐林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珙桐 生态化学计量 叶片-枯落物-土壤 环境因子 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青海茄参种子的萌发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段红俊 代思雨 +3 位作者 李强峰 苏艺芃 李紫怡 赵艳艳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1-177,共7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索青海茄参种子的萌发特性。【方法】以青海茄参(Mandragora chinghaiensis)的种子为试验材料,选择常规播种,低温处理(4℃),组织培养3种方式进行萌发试验。【结果】青海茄参种子经TTC法染色检测,活力为65%;常规播...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索青海茄参种子的萌发特性。【方法】以青海茄参(Mandragora chinghaiensis)的种子为试验材料,选择常规播种,低温处理(4℃),组织培养3种方式进行萌发试验。【结果】青海茄参种子经TTC法染色检测,活力为65%;常规播种与低温处理无法使青海茄参种子萌发,只有组织培养的方式获得了种苗;对种子的预处理最适宜的方式为300 mg/L的GA3浸泡16 h;最佳的消毒方式为20%NaClO消毒15 min;最适宜萌发的基本培养基为1/2MS;最有利于青海茄参种子萌发的激素组合为1/2 MS+6-BA 2 mg/L+NAA 0.1 mg/L+GA30.3 mg/L。【结论】探索青海茄参种子的萌发体系,可以缓解青海茄参人工繁殖困难种苗极难获得的瓶颈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其药学价值及生物学特性提供新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茄参 种子萌发 低温处理 组织培养 激素组合
下载PDF
8个地方鸡品种的体尺、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比较及综合评价
7
作者 徐丹 唐继高 +5 位作者 苗小猛 冯宇隆 伍革民 代国滔 韩雪 赵小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贵州省8个地方鸡品种的体尺、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性状差异,为贵州地方鸡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乌蒙乌骨鸡、威宁鸡、普定高脚鸡、兴义矮脚鸡、黔东南小香鸡、赤水乌骨鸡、长顺绿壳...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贵州省8个地方鸡品种的体尺、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性状差异,为贵州地方鸡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乌蒙乌骨鸡、威宁鸡、普定高脚鸡、兴义矮脚鸡、黔东南小香鸡、赤水乌骨鸡、长顺绿壳蛋鸡和瑶山鸡的体尺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肉用性状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贵州8个地方鸡品种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但屠宰率均大于86%,全净膛率均大于67%,8个品种均表现出了较佳的产肉性能;成功构建了肉用鸡综合评价模型,评分结果为:威宁鸡>乌蒙乌骨鸡>普定高脚鸡>赤水乌骨鸡>瑶山鸡>兴义矮脚鸡>黔东南小香鸡>长顺绿壳蛋鸡。【结论】8个地方鸡品种均表现出了良好的产肉性,是优质的肉鸡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威宁鸡和乌蒙乌骨鸡肉用性能比较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地方鸡种 体尺性状 屠宰性能 肉品质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玉米杂交种耐盐碱性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8
作者 伏晓昭 佘奎军 +1 位作者 程晋龙 杨国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目的】筛选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化土壤种植的耐盐碱玉米杂交种。【方法】采用宁夏农科院选育的30份玉米杂交种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单穗质量、出苗率等14个性状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筛选耐盐碱玉米杂交种... 【目的】筛选适合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化土壤种植的耐盐碱玉米杂交种。【方法】采用宁夏农科院选育的30份玉米杂交种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单穗质量、出苗率等14个性状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筛选耐盐碱玉米杂交种。【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将14农艺性状转化成5个主成分因子,代表原始数据信息量85.57%,并选出单穗质量、穗行数、出籽率、茎粗、出苗率5个耐盐碱评价指标;宁禾1822、宁禾2021、宁禾1948、宁禾2035和先玉1225这5份玉米杂交种耐盐碱性较好。聚类分析将30份耐盐碱品种分为3种类型,结果与主成分分析基本一致。【结论】通过2种分析方法筛选出5份耐盐碱性较强的杂交种,给宁夏平罗盐碱地玉米种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杂交组合 耐盐碱性 性状指标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噻虫嗪棉花种子包衣的残留动态及与棉蚜防效的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冀钦陇 张海英 +3 位作者 李惠霞 陈元辉 李广阔 刘永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8-184,193,共8页
【目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的内吸活性和向顶传导特性,可用做种子处理来防治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探讨噻虫嗪处理种子后农药的残留动态与防效的相关性,为其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棉花为试材,用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目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的内吸活性和向顶传导特性,可用做种子处理来防治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探讨噻虫嗪处理种子后农药的残留动态与防效的相关性,为其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棉花为试材,用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不同剂量进行种子包衣处理,调查防治效果的同时采集棉花植株样品,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分析棉花植株中噻虫嗪及其代谢产物噻虫胺在棉花植株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噻虫嗪棉花种子包衣后,播后16 d首次采样,不同剂量噻虫嗪在棉花植株中的残留量为0.753~2.768 mg/kg,其代谢产物噻虫胺含量范围为0.278~0.894 mg/kg。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残留量呈指数下降,播后66 d对棉花样品进行检测时,2种药物在棉花中的含量均小于检出限0.001 mg/kg,噻虫嗪及代谢产物噻虫胺在棉花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结论】不同剂量噻虫嗪种子包衣可显著降低苗期蚜虫虫口密度,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并且植株中的农药残留水平与棉蚜防治效果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棉蚜刺探叶片后产生拒食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棉花 种子包衣 残留动态 剂量效应
下载PDF
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
10
作者 王凯彬 王晓敏 +7 位作者 熊文汶 付龙 寇存莲 申晓雨 程国新 郭猛 高艳明 李建设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0,共10页
【目的】明确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为番茄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方法】以大粉果安纳西和大红果SV4224TH 2个番茄品种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花器各部分的颜色与大小进行测定与计算,采用改良苯酚... 【目的】明确番茄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为番茄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方法】以大粉果安纳西和大红果SV4224TH 2个番茄品种为材料,对不同发育时期花器各部分的颜色与大小进行测定与计算,采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法进行小孢子细胞学观察。【结果】2个番茄品种小孢子发育均经历了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双核期和成熟花粉粒时期,且各发育时期细胞学特征明显;小孢子各发育时期与花器外观形态密切相关,当番茄花蕾较小(安纳西纵径为5.54~8.83 mm、横径为2.33~3.35 mm;SV4224TH纵径为5.44~9.19 mm、横径为2.38~3.56 mm),花萼略微裂开呈绿色,花冠呈浅绿色且花药呈浅黄色时,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当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2个品种的单核靠边期小孢子占比与花蕾纵径、横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3、0.879和0.879、0.710,而与花蕾的纵横经比,花药的纵径、横径、纵横径比无极显著相关性;花蕾纵径在7.00~7.99 mm时,安纳西和SV4224TH单核靠边期小孢子占比最高,分别为98.50%和94.50%;花蕾横径在2.00~2.99 mm时,二者最高值分别为68.15%和61.55%。【结论】安纳西和SV4224TH的小孢子培养的最佳选蕾标准为花蕾纵径在7.00~7.99 mm,花萼略微裂开呈绿色,花冠呈浅绿色且花药呈浅黄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小孢子 花器形态 发育时期 单核靠边期
下载PDF
葡萄风信子花序色彩公众喜好度评价
11
作者 李晓云 王轩 +2 位作者 娄倩 薛丽丽 陈红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5,234,共8页
【目的】以17个种和栽培品种的葡萄风信子为材料,研究其花序色彩的公众喜好度。【方法】基于美景度评价法(SBE),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公众对葡萄风信子花序色彩的喜好度,并计算其SBE标准化值,提取影响公众喜好度的主要评价因子,... 【目的】以17个种和栽培品种的葡萄风信子为材料,研究其花序色彩的公众喜好度。【方法】基于美景度评价法(SBE),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公众对葡萄风信子花序色彩的喜好度,并计算其SBE标准化值,提取影响公众喜好度的主要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结果】葡萄风信子花序色彩SBE值13个分值在0分以上,评价员对其表现较为普遍的积极态度(喜欢或很喜欢),不同性别、专业的评价员审美也具有相对一致性。经过向后(Backward)筛选因子建立模型:SBE=1.632+0.597X1-0.017X10+0.047X11-0.064X13。通过模型得到了影响葡萄风信子花序色彩公众喜好度的4个因子,分别为色彩鲜艳感(X_(1))、色相对比度(X_(10))、明度对比度(X_(11))和花序冠幅(X_(13)),这4个评价因子与公众喜好度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各因子对葡萄风信子花序色彩公众喜好度的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序为:明度对比度>色彩鲜艳感>花序冠幅>色相对比度。【结论】葡萄风信子花序色彩的公众积极态度频率与SBE值均可体现公众喜好度变化趋势。SBE法适用于葡萄风信子花序的色彩评价,可以拓宽其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植物 喜好度 葡萄风信子 花序色彩
下载PDF
扶元和中膏单味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及网络药理学分析
12
作者 魏家艳 仲楠 +3 位作者 张国玉 熊继东 胡芳弟 李芸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目的】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挖掘扶元和中膏君药党参、麸炒白术等各单味药物及复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的潜在靶点和分子机制。【方法】对扶元和中膏中各单味药物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 【目的】联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挖掘扶元和中膏君药党参、麸炒白术等各单味药物及复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的潜在靶点和分子机制。【方法】对扶元和中膏中各单味药物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构建“FD-靶点-有效成分-扶元和中膏”网络,筛选出的交集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相关通路富集,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扶元和中膏14味药中有10味药具有改善FD的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发挥作用;网络药理学共获得扶元和中膏有效成分149个,与FD相关靶点2641个,扶元和中膏与FD的交集靶点281个,PPI网络筛选获得前5个核心靶点,从构建的“FD-作用靶点-有效成分-扶元和中膏”网络筛选获得扶元和中膏前25个有效成分,对281个交集靶点的GO分析和KEGG分析表明,扶元和中膏可能通过癌症通路、PI3K-Akt、MAPK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2个主要成分(槲皮素和山奈酚)和3个关键靶点(AKT1、TNF、IL-6)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扶元和中膏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和山奈酚可能通过癌症通路、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作用于AKT1、TNF、IL-6等关键靶点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元和中膏 党参 麸炒白术 功能性消化不良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分子机制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的塑料大棚保温被自动揭放对越冬叶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魏锋 马丽娟 +2 位作者 葛静 周娟 张亚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2-303,共12页
【目的】为研究应用物联网系统调控塑料大棚保温被的自动揭放,对越冬叶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每日日出日落时间为依据,针对不同气候环境,设计自动揭放保温被的环境条件阈值为处理H,园区管理员经验揭放时间为对照(CK)。两个塑... 【目的】为研究应用物联网系统调控塑料大棚保温被的自动揭放,对越冬叶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每日日出日落时间为依据,针对不同气候环境,设计自动揭放保温被的环境条件阈值为处理H,园区管理员经验揭放时间为对照(CK)。两个塑料大棚内种植相同品种叶菜(小白菜、油麦菜、油菜、菠菜),对塑料大棚内叶菜的生长指标、品质及产量进行比较。【结果】基于物联网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监测温室内外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环境信息,能进行保温被的自动揭放控制,并且该系统应用安全、方便、灵活。越冬叶菜3个生育期内,H处理比CK的平均空气温度和平均土壤温度分别高10.8%~21.3%和10.1%~23.2%,对叶菜的生长发育以及品质产量起到促进作用。【结论】物联网系统控制保温被揭放的塑料大棚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可解决冬季叶菜缺乏问题,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塑料大棚 保温被自动揭放 生长 品质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覆膜类型综合评价
14
作者 张芮 李红霞 +4 位作者 高彦婷 董博 张海粟 温文 王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5,共12页
【目的】综合评价地膜覆盖对保墒、促进作物生长及增产的效应,为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覆膜增产种植技术及高效利用降水、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选用白色地膜覆盖(F_(1))、普通黑色地膜覆盖(F_(2))、生物降解地... 【目的】综合评价地膜覆盖对保墒、促进作物生长及增产的效应,为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覆膜增产种植技术及高效利用降水、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选用白色地膜覆盖(F_(1))、普通黑色地膜覆盖(F_(2))、生物降解地膜覆盖(F_(3))、液态地膜覆盖(F_(4))和地布-地膜覆盖(F_(5))5种覆膜方式,以平地无覆盖(CK)为对照,测定土壤物理、化学及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将熵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对16个评价指标及6个评价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处理F_(1)、F_(2)、F_(3)、F_(4)和F_(5)分别较CK增产15.8%、17.9%、16.9%、1.4%和15.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6%、15.6%、23.4%、12.5%和19.8%,降雨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0%、22.9%、21.8%、9.9%和20.1%。基于熵权TOPSIS法模型分析,处理F2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为0.809,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各覆盖处理效果综合评价排序为:普通黑色地膜(F_(2))>普通白色地膜(F_(1))>生物降解地膜(F_(3))>地布(F_(5))>液态地膜(F_(4))>裸地(CK)。【结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降解地膜和地布可一定程度地提高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从环保角度考虑,可作为普通聚乙烯地膜可行的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地膜覆盖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熵权TOPSIS模型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吴征 周维秀 +1 位作者 杨永智 郭恒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2,共10页
【目的】探究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马铃薯在轮作条件下,施用化肥及不同量有机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明确该地区最佳有机肥施肥量,为当地马铃薯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海东市乐都区连续开展定位试验,在2021年... 【目的】探究青海省东部农业区马铃薯在轮作条件下,施用化肥及不同量有机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明确该地区最佳有机肥施肥量,为当地马铃薯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海东市乐都区连续开展定位试验,在2021年设置不施肥(CK)、专家推荐化肥施肥(OPT)、有机肥施肥8995.50 kg/hm^(2)(T_(1))、7496.25 kg/hm^(2)(T_(2))、5997.00 kg/hm^(2)(T_(3))、4497.75 kg/hm^(2)(T_(4))、2998.50 kg/hm^(2)(T_(5)),共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艺性状(株高)、干物质含量及分配、经济性状(产量、加工商品率)的影响。【结果】有机肥处理T_(2)、T_(4)株高增高显著,其次为化肥处理OPT;不同处理对马铃薯根+茎+叶和块茎干质量平衡期延迟效果排序依次为:T_(4)>T_(3)>T_(1)>T_(5)>CK>T_(2)>OPT,干质量平衡期之后“剪刀差”最大的是OPT处理,其次是T_(2)处理;从现蕾期到收获期,马铃薯根茎叶所占干物质比例逐渐减小,而块茎所占干物质比例逐渐增加,但在同一生育期内,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减少,茎所占干物质比例呈增加趋势,而叶片所占干物质比例呈减少趋势;每公顷总产量最高的是T_(3)处理,其次是T_(2)处理,较CK、OPT增产均显著;加工商品薯率最高是CK处理,其次为T_(1)和T_(2)、T_(5),但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影响,认为在海东乐都马铃薯农业区,确保高产的有机肥最佳施用量范围为4497.75~7496.2 kg/hm^(2),确保较高加工商品率的有机肥最佳施用量范围为7496.25~8995.50 kg/hm^(2)。【结论】连续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马铃薯产量,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化肥减施 有机肥 农艺性状 经济性状
下载PDF
川白獭兔和伊拉兔行为、血清生化指标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的比较研究
16
作者 符翔 陈朴然 +2 位作者 李静 叶鑫 吕景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共11页
【目的】比较川白獭兔和伊拉兔行为、血清生化指标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差异,并探讨行为与盲肠微生物菌群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35日龄雄性断奶川白獭兔和伊拉兔各72只,各分为2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兔。预饲期7d,正试... 【目的】比较川白獭兔和伊拉兔行为、血清生化指标和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差异,并探讨行为与盲肠微生物菌群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的35日龄雄性断奶川白獭兔和伊拉兔各72只,各分为2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兔。预饲期7d,正试期33d,试验共持续40d。宰前24h,观察川白獭兔和伊拉兔的行为。在75日龄时,进行强直不动性行为测试、新物体试验和旷场试验。将75日龄的川白獭兔和伊拉兔进行屠宰,采集血样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并采集盲肠内容物测定微生物组。【结果】川白獭兔躺、闻嗅和食粪行为频率显著高于伊拉兔(P<0.05),坐、社交行为和啃咬笼具行为频率显著低于伊拉兔(P<0.05)。川白獭兔躺和食粪行为持续时间显著长于伊拉兔(P<0.05),进食、坐和啃咬笼具行为持续时间显著短于伊拉兔(P<0.05)。川白獭兔和伊拉兔强直不动性试验和新物体试验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旷场试验中,川白獭兔静止不动时间、后腿直立次数显著高于伊拉兔(P<0.05),但探索时间显著低于伊拉兔(P<0.05)。在血清生化方面,川白獭兔组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伊拉兔(P<0.05)。川白獭兔和伊拉兔盲肠微生物Alpha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两个兔品种的优势菌门,拟杆菌门与食粪行为时长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与伊拉兔相比,川白獭兔血清葡萄糖浓度较低,此外,川白獭兔啃咬笼具行为频率低、持续时间短,提示川白獭兔的刻板行为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白獭兔 伊拉兔 行为 血清生化 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传统手工牦牛酥油品质评价
17
作者 谢玲月 闫莎莎 +6 位作者 李雪 张娅俐 张福梅 田晓静 丁功涛 宋礼 罗丽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4-283,共10页
【目的】评价传统手工牦牛酥油的品质,为食品工业的检验和产品品质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6家牧户的传统手工牦牛酥油为原材料,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研究不同牧户酥油样品酸价、过氧化值和气... 【目的】评价传统手工牦牛酥油的品质,为食品工业的检验和产品品质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6家牧户的传统手工牦牛酥油为原材料,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研究不同牧户酥油样品酸价、过氧化值和气味信息间的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典则判别分析(canonical discriminant analysis,CDA)和多层感知模型(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定性判别及定量分析酥油产地和来源。【结果】16份牦牛酥油酸价(4.35~4.71 mg/g)均高于国标要求,过氧化值(0.0000~0.0075 g/100g)均在要求范围内;不同牧户牦牛酥油品质有差异。PCA分析可把16户牦牛酥油样品来源进行初步区分,CDA分析结果中各样品的数据点更聚集、样品组间距离变大,区分效果强于PCA,但仍有较多数据点重叠。采用MLP可定量判别传统手工牦牛酥油产地并追溯其来源,MLP 10-1-2网格结构结果显示,碌曲和玛曲两个产地的牦牛酥油类别效果平均值:准确率、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曲线下方面积分别为99.51%、99.53%、99.53%、99.50%和99.52%;MLP 10-1-16网格结构显示,16家牧户的牦牛酥油类别效果平均值:准确率、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以及曲线下方面积分别为98.97%、92.18%、92.23%、99.45%和95.84%。【结论】基于电子鼻技术可评价传统手工牦牛酥油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牦牛酥油 品质 判别
下载PDF
大鼻吻鮈胚胎发育特征和初孵仔鱼形态观察
18
作者 杨瑞兰 刘彦斌 +10 位作者 赵红雪 刘凯 杨立强 肖伟 赛清云 田永华 赖章龙 阮超岭 柳婷 刘哲 连总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8,共10页
【目的】为建立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并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生的大鼻吻鮈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记录并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大鼻吻... 【目的】为建立大鼻吻鮈(Rhinogobio nasutus)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并为其生产性育苗工艺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生的大鼻吻鮈经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记录并分析其胚胎及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大鼻吻鮈成熟卵呈圆球形,浅绿色,为漂流性卵,卵径(0.60±0.08)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0.76±0.08)mm。在水温(23.2±1.0)℃,pH 8.71~8.86条件下,受精卵3.67 h发育至囊胚期,5.95 h发育至原肠期,9.55 h胚体形成,13.38 h器官开始形成,19.98 h出现肌肉效应情况,24.05 h心跳出现,40.43 h完成出膜,至仔鱼期。大鼻吻鮈初孵仔鱼全长3.00~4.00 mm,心跳101~132次/min;在水温26℃条件下,仔鱼2 d全部吸收完卵黄,部分泄殖孔已开,3 d全部开口摄食。【结论】利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记录、分析和描述了大鼻吻鮈的胚胎发育过程,并且成功获得了大鼻吻鮈初孵仔鱼,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出膜7个阶段,每个发育阶段又有若干个发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鼻吻鮈 胚胎发育 仔鱼 形态特征
下载PDF
生物炭和河沙对盐碱土壤水盐分布和小麦生长的影响
19
作者 吴畏 赵亚东 +2 位作者 高佩玲 郭祥林 王世斌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目的】探究生物炭与河沙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盐碱化土壤在生物炭和河沙作用下,土壤水盐的时空运移及冬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试验设置:CK、S1(136 t/(hm^(2)·a)河沙)、S2(272 t/(hm^(2... 【目的】探究生物炭与河沙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盐碱化土壤在生物炭和河沙作用下,土壤水盐的时空运移及冬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试验设置:CK、S1(136 t/(hm^(2)·a)河沙)、S2(272 t/(hm^(2)·a)河沙)、S3(408 t/(hm^(2)·a)河沙)、C1(5 t/(hm^(2)·a)生物炭)、C2(10 t/(hm^(2)·a)生物炭)、C3(20 t/(hm^(2)·a)生物炭)7个处理。【结果】对于土壤平均含水率,在0~20 cm土层C2处理最高为15.13%,在20~40、40~60 cm土层S3处理最高分别为17.35%、20.53%,生物炭和河沙处理均能影响土壤水分分布,前者主要增加表层土壤含水率,后者则对增加深层土壤含水率效果较好。而对于土壤含盐量,生物炭处理会增加初期的土壤含盐量,但返青期后含盐量会持续降低,土壤平均含盐量在0~20、20~40 cm土层S3处理最低,在40~60 cm土层C2处理最低。从冬小麦生育初期到收获期的含盐量变化来看,0~20、20~40、40~60 cm土层降盐率最高的处理分别为S2(32.34%)、C2(29.86%)、C1(12.38%),其中河沙处理在40~60 cm土层发生积盐。根据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情况,生物炭与河沙均能促进冬小麦生长及增产,其中生物炭对促进冬小麦初期的生长有更好的效果,各处理中C2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为5815.4 kg/hm^(2),比CK增产20.46%,S3处理产量为5795.1 kg/hm^(2),均显著高于CK。【结论】综上所述,对于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生物炭C2处理效果最好,河沙S3处理效果次之,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改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河沙 盐碱土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盐量 冬小麦
下载PDF
不同植物伴生对辣椒生长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东辉 张海旺 李屹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0,170,共9页
【目的】明确伴生栽培对辣椒的作用,为辣椒伴生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乐都长辣椒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伴生辣椒(X)、韭菜伴生辣椒(J)、蒜伴生辣椒(S)、葱伴生辣椒(C)、辣椒单作(CK)5个栽培处理,分析不同伴生条件下辣椒的生长发育... 【目的】明确伴生栽培对辣椒的作用,为辣椒伴生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乐都长辣椒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伴生辣椒(X)、韭菜伴生辣椒(J)、蒜伴生辣椒(S)、葱伴生辣椒(C)、辣椒单作(CK)5个栽培处理,分析不同伴生条件下辣椒的生长发育、品质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S处理可显著促进辣椒株高、茎粗的生长;与CK相比,所有伴生处理均降低了辣椒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其中以S处理降幅最小且根系活力最高。从辣椒果实品质方面看,不同的伴生栽培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X和C伴生处理增加了辣椒果实可溶性糖的含量;所有伴生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辣椒果实VC的含量;S处理显著提高了辣椒果实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从辣椒产量方面看,J、S、C伴生处理均显著增加了辣椒单株产量。从根际土壤看,S、C伴生处理显著增加了辣椒根际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含量,X伴生处理显著增加了辣椒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且所有伴生处理均降低了根际土壤pH。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了11个较大特征向量指标,对这11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综合排名为S>C>X>CK>J。【结论】蒜伴生能较为全面的促进辣椒生长,改善辣椒根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栽培 辣椒 生长发育 土壤养分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