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5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有机模板法制备Cu-ZSM-5催化剂及其选择性催化氧化苯乙烯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献锋 张晨芳 +2 位作者 张方 张东平 孔岩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不使用任何有机模板剂,硝酸铜和正硅酸四乙酯(TEOS)经过酸性水解、碱性陈化和水热晶化,制备得到四配位铜修饰ZSM-5沸石(Cu-ZSM-5)。考察凝胶的Si/Al摩尔比、pH值、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Cu-ZSM-5的晶型和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 不使用任何有机模板剂,硝酸铜和正硅酸四乙酯(TEOS)经过酸性水解、碱性陈化和水热晶化,制备得到四配位铜修饰ZSM-5沸石(Cu-ZSM-5)。考察凝胶的Si/Al摩尔比、pH值、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Cu-ZSM-5的晶型和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紫外漫反射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Cu-ZSM-5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Cu-ZSM-5沸石具有MFI结构,结晶度高,无其他杂晶;铜原子以四配位为主。四配位铜是催化氧化苯乙烯的活性位点;在m(Cu-ZSM-5-50)=0.1 g、n(TBHP)/n(Styrene)=1.5、T=60℃、t=5 h条件下,苯乙烯转化率和苯甲醛选择性分别为76.5%和69.4%,表明Cu-ZSM-5-50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较好的重复利用性。该制备方法不使用有机模板剂,无需高温焙烧,Cu-ZSM-5催化剂的制备成本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 无有机模板 催化氧化 苯乙烯 苯甲醛
下载PDF
中低温煤焦油转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邱泽刚 李壮壮 李志勤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3-964,共12页
随着煤焦油深加工技术的发展,中低温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受到关注。介绍了国内外中低温煤焦油利用的研究现状,对中低温煤焦油的分离、加氢改质利用,制燃料油、特种油品和高值化学品,煤焦油掺混加氢以及煤沥青利用的研发进行了综述和分析。... 随着煤焦油深加工技术的发展,中低温煤焦油的综合利用受到关注。介绍了国内外中低温煤焦油利用的研究现状,对中低温煤焦油的分离、加氢改质利用,制燃料油、特种油品和高值化学品,煤焦油掺混加氢以及煤沥青利用的研发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基于中低温煤焦油馏分的构成特性,提出了中低温煤焦油“分质分级转化利用”技术路线,充分利用其分子特征结构,研究高效催化剂使煤焦油定向转化为目标产品。这为煤焦油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多元化、高值化和精细化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温煤焦油 分离 加氢改质 燃料油 特种油品 化学品
下载PDF
基于破乳诱导萃取和ICP-MS/MS分析渣油中的微量金属元素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乾华 刘宏伟 聂西度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9-238,共10页
基于破乳诱导萃取提出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测定渣油中多种金属元素的新策略。渣油样品经二甲苯稀释降低黏度后采用质量分数6%的Triton X-114乳化,超声水浴破乳25 min,利用体积分数40%的盐酸萃取渣油中金属元素至水... 基于破乳诱导萃取提出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测定渣油中多种金属元素的新策略。渣油样品经二甲苯稀释降低黏度后采用质量分数6%的Triton X-114乳化,超声水浴破乳25 min,利用体积分数40%的盐酸萃取渣油中金属元素至水相,采用ICP-MS/MS测定其中10种金属元素Na、Mg、Al、Ca、V、Cr、Fe、Ni、Cu、Zn的含量。详细评估了破乳诱导萃取条件对渣油中金属元素萃取效率的影响,在串联质谱(MS/MS)模式下,利用氦碰撞气或不同反应气消除了金属元素的质谱干扰,采用标准参考物质NIST SRM 1634c(燃油中的微量元素)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以微波消解技术处理渣油样品并采用扇形磁场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SF-ICP-MS)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结果显示,金属元素在各自的含量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997),检出限(LOD)为2.05~31.4 ng/L,NIST SRM 1634c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参考物质提供的认证值及文献报道的参考值基本一致,置信度水平达到95%,ICP-MS/MS方法与SF-ICP-MS的对比分析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所建立的ICP-MS/MS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率快,准确可靠性好,已用于渣油中多种金属元素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渣油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 金属元素 破乳诱导萃取 质谱干扰
下载PDF
富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催化偏三甲苯非临氢异构化
4
作者 刘瑞 谭涓 +3 位作者 刘靖 赵晨 刘家旭 闫思杨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6-1527,共12页
偏三甲苯(1,2,4-TMB)异构化制均三甲苯(1,3,5-TMB)是重整C9芳烃综合利用中的重要工艺,将3种具有十二元环孔道或孔穴的分子筛催化剂Hβ、HMOR和HMCM-22,用于非临氢条件下偏三甲苯液相异构化制均三甲苯反应。采用XRD、SEM、N_(2)物理吸附... 偏三甲苯(1,2,4-TMB)异构化制均三甲苯(1,3,5-TMB)是重整C9芳烃综合利用中的重要工艺,将3种具有十二元环孔道或孔穴的分子筛催化剂Hβ、HMOR和HMCM-22,用于非临氢条件下偏三甲苯液相异构化制均三甲苯反应。采用XRD、SEM、N_(2)物理吸附、NH_(3)-TPD、吡啶和2,6-二叔丁基吡啶吸附红外等方法对分子筛催化剂的织构和酸性质进行表征,揭示了分子筛结构、物化性质与催化偏三甲苯异构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HMCM-22催化剂具有较大的外表面和大量的位于外表面十二元孔穴的Br?nsted酸中心,表现出很好的异构化活性和选择性。在此基础上,采用无机碱+有机碱组合的改性策略对HMCM-22孔结构和酸性进行调控,制备了富介孔的改性HMCM-22催化剂,并对其偏三甲苯异构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碳酸铵和四乙基氢氧化铵改性后,HMCM-22催化剂的外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获得了更多可及的中强和强Bronsted酸中心,在温度310℃、压力3.0 MPa、质量空速0.8 h^(-1)和氮气流速15 mL/min的条件下,均三甲苯选择性和收率分别高达63.29%和23.78%,邻甲乙苯质量分数低于0.13%,HMCM-22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三甲苯 均三甲苯 异构化 MCM-22催化剂 邻甲乙苯
下载PDF
PAMAM接枝碳纳米管负载镍催化剂高选择性制备低碳烯烃
5
作者 李杨 郭丽君 +4 位作者 霍宏亮 黄金 蒋岩 李锋 李翠勤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649,共13页
成功合成聚酰胺-胺型(PAMAM)树枝状镍催化剂(PAMAM-Cat)和PAMAM功能化接枝碳纳米管负载镍催化剂(CNT-PAMAM-Cat)。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2种催化剂进行表征,系统考察温度、助催化剂用量、压力、时间对... 成功合成聚酰胺-胺型(PAMAM)树枝状镍催化剂(PAMAM-Cat)和PAMAM功能化接枝碳纳米管负载镍催化剂(CNT-PAMAM-Cat)。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2种催化剂进行表征,系统考察温度、助催化剂用量、压力、时间对其催化乙烯齐聚制备低碳α-烯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聚合条件(温度25℃、Al/Ni摩尔比500(PAMAM-Cat)和700(CNT-PAMAM-Cat)、压力0.7 MPa、时间0.5 h)下,2种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乙烯齐聚反应活性(5.75×104和3.75×104 g/(mol Ni·h))和低碳α-烯烃选择性,CNT-PAMAM-Cat催化剂经过3次重复实验后的反应活性不变;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压力是影响2种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生成低碳α-烯烃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烯烃 碳纳米管 聚酰胺 树枝状镍催化剂 乙烯齐聚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煤/重油加氢共炼残渣中甲苯可溶物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可行性研究
6
作者 李传 陈永政 +4 位作者 徐汪久 洪轲 邓文安 杜峰 罗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6-1156,共11页
以煤/重油加氢共炼残渣中的甲苯可溶物(TS)为原料,研究了在直接热缩聚基础上添加共炭化剂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可行性。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2个直接热缩聚条件,以及在优化的直接热缩聚条件下添加四氢萘(共炭化剂)对产物中间相含量、晶... 以煤/重油加氢共炼残渣中的甲苯可溶物(TS)为原料,研究了在直接热缩聚基础上添加共炭化剂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可行性。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2个直接热缩聚条件,以及在优化的直接热缩聚条件下添加四氢萘(共炭化剂)对产物中间相含量、晶体结构以及组成的影响,并通过热沉降对中间相沥青产物中的各向异性组分进行富集,以期获得不同中间相含量的中间相沥青。结果表明,TS的直接热缩聚产物中,各向异性组分极少,中间相质量分数最高仅为9.0%,而在直接热缩聚基础上添加四氢萘可有效促进中间相的形成。TS在反应温度400℃、反应时间6 h和添加10%(质量分数)四氢萘条件下,可制备出中间相质量分数为42.8%的中间相沥青。该中间相沥青在热沉降温度340℃、热沉降时间5 h条件下,可有效富集各向异性组分,得到从热沉降产物底部(中间相质量分数96.2%)到顶部(中间相质量分数3.9%)等不同中间相含量的中间相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重油加氢共炼残渣 甲苯可溶物 中间相沥青 直接热缩聚 共炭化剂 热沉降
下载PDF
石墨烯复合材料设计对其电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徐海升 薛媚月 +2 位作者 李善建 丁丽芹 范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7-452,共6页
石墨烯是以sp2杂化轨道组成的六角型蜂巢状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电催化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易堆叠、活性位点少等不足。石墨烯材料电催化活性与其原子排列、分子吸附和活化、电子结构、电... 石墨烯是以sp2杂化轨道组成的六角型蜂巢状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和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在电催化领域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易堆叠、活性位点少等不足。石墨烯材料电催化活性与其原子排列、分子吸附和活化、电子结构、电荷运输等相关,综述了通过掺杂调控提高其内在活性、界面调控实现不同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调控改变原子排布方式、结构调控改变局部环境促进电子和质量传递等改善石墨烯材料电催化性能的方法,指出将掺杂调控与其他3种活性调控方法有机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电催化活性 掺杂调控 界面调控 相调控 结构调控
下载PDF
动态热条件下原油罐储维温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孙巍 刘玉多 +2 位作者 成庆林 赵立新 王志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5-220,共16页
掌握原油罐储维温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对原油库实现节能降耗目的起重要作用。在建立动态热条件下含蜡原油罐储维温过程三维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加热盘管空间结构、周向效应对罐内对流传热的影响,划分了内、外因素影响区以及过渡区域;... 掌握原油罐储维温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对原油库实现节能降耗目的起重要作用。在建立动态热条件下含蜡原油罐储维温过程三维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加热盘管空间结构、周向效应对罐内对流传热的影响,划分了内、外因素影响区以及过渡区域;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不同季节边界位置主控影响因素模型,定量表征了罐边界油温与内、外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罐内大涡结构受无加热盘管区域局部湍涡影响,导致大涡结构向无盘管区域发生偏移。罐底低温区域受盘管周向效应影响较大,罐顶边界油品受内外因素影响大,形成最大厚度1.79 m的外界环境影响区;罐壁受保温层影响,只形成了内部维温热流影响区;冬季罐底形成了0.13 m的外界土壤影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罐储 传热 周向效应 影响因素 定量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
9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2 位作者 刘思凡 苏碧云 梁生荣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62,共8页
以桐油(T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Schlenk装置合成了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PTO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共聚... 以桐油(TO)、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原料,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Schlenk装置合成了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PTOM)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利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测定了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利用热重分析仪(TGA)测定了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桐油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质量比为1.5∶8.5、引发剂用量为1.0%(在单体中的质量分数)、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 h时,共聚物的收率较高(44.99%),其重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8289。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0.8%的共聚物时,可将其凝点(T_(SP))降低6℃,将磨斑直径降低0.314 mm;添加质量分数0.5%的共聚物时,可将其黏度指数(VI)提高69。所合成的聚(桐油-甲基丙烯酸甲酯)可作为一种具有良好降凝、增黏和抗磨性能的多功能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甲基丙烯酸甲酯 共聚 多功能 润滑油添加剂
下载PDF
融合可解释机器学习的成品汽油调和配方质量预测评价与致因分析
10
作者 李炜 郑明杰 +1 位作者 李亚洁 梁成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6,共11页
受成品汽油调和配方需“先验”评价与修正的驱动,本研究将轻量级梯度提升树(LightGBM)与可解释机器学习(SHAP)方法相结合,兼顾复杂模型精度高与后验SHAP可解释性强的各自优势,提出了一种调和配方质量预测评价及致因分析方法。该方法先... 受成品汽油调和配方需“先验”评价与修正的驱动,本研究将轻量级梯度提升树(LightGBM)与可解释机器学习(SHAP)方法相结合,兼顾复杂模型精度高与后验SHAP可解释性强的各自优势,提出了一种调和配方质量预测评价及致因分析方法。该方法先引用改进遗传算法(IGA)优化LightGBM的超参数,建立了可同时预测成品汽油性能和环保指标的模型,并结合汽油国ⅥA标准与企业生产实际制定了配方质量评价标准,实现配方“先验”评价;再基于SHAP的全局和局部致因分析,对缺陷配方给出了易于操作的单变量定性修正建议。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BP网络和随机森林(RF)、以及采用随机搜索和GA优化参数的LightGBM等模型,IGA_LightGBM模型可得到更全面和精准的预测指标,SHAP致因分析可给出契合实际的修正建议。该方法是智能算法代替人工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汽油调和 配方质量评价 可解释机器学习 预测建模 致因分析 参数优化
下载PDF
不同表面结构氧化铟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的反应机理
11
作者 聂小娃 于笑妍 郭新闻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2-1253,共12页
IN_(2)O_(3)对CO_(2)加氢合成甲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为了进一步阐明IN_(2)O_(3)的失活机理与甲醇合成的构效关系,选择了立方晶相IN_(2)O_(3)的不同表面,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H_(2)还原无氧空位的IN_(2)O_(3)完美表面生成氧空... IN_(2)O_(3)对CO_(2)加氢合成甲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为了进一步阐明IN_(2)O_(3)的失活机理与甲醇合成的构效关系,选择了立方晶相IN_(2)O_(3)的不同表面,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H_(2)还原无氧空位的IN_(2)O_(3)完美表面生成氧空位的反应机理,模拟了IN_(2)O_(3)催化剂在氢气作用下失活形成In团簇的微观过程。选择抗烧结性较好的IN_(2)O_(3)(111)阶梯表面,研究了CO_(2)的吸附活化以及甲醇生成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随着IN_(2)O_(3)表面氧空位数目的增加,H_(2)还原IN_(2)O_(3)的反应能垒升高,H_(2)解离成为氧空位生成的限速步骤;带有缺陷的IN_(2)O_(3)(111)阶梯表面具有较好的反应活性和抗烧结性能;CO_(2)加氢生成HCOO^(*)的反应路径是甲醇合成的优势路线,其中,bi-HCOO^(*)加氢生成bi-H_(2)CO^(*)并同时脱氧填补氧空位的过程为反应的限速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醇合成 IN_(2)O_(3)催化剂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机理 催化剂失活机制
下载PDF
壁面特性对凝析油析蜡聚集及黏壁过程影响的微观机理
12
作者 王志华 刘晓宇 +2 位作者 戚亚明 王聪 成庆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35-1646,共12页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含蜡凝析油团簇在壁面上聚集黏附过程的模拟体系,揭示壁面材质及壁面粗糙特性等对其聚集黏附影响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含蜡凝析油在壁面上经历“团簇分解→分子脱离团簇向壁面扩散→油分子、蜡分子和沥青质分子... 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含蜡凝析油团簇在壁面上聚集黏附过程的模拟体系,揭示壁面材质及壁面粗糙特性等对其聚集黏附影响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含蜡凝析油在壁面上经历“团簇分解→分子脱离团簇向壁面扩散→油分子、蜡分子和沥青质分子在壁面上方聚集堆积→团簇在壁面上的铺展程度增加→在壁面上形成凝油层”的过程,团簇在不同材质壁面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分解、扩散及在壁面附近聚集和黏附,团簇与玻璃钢壁面、718合金壁面、HP2-13Cr110合金壁面、BG140V合金壁面及普通钢管壁面间形成的接触角按顺序依次减小,在壁面上的铺展程度逐渐增强。尽管壁面形貌对团簇聚集与黏附的影响较小,但当进一步考虑粗糙特性时,团簇在壁面上的黏附程度与壁面表面积分数(壁面凸起部分宽度与整体壁面宽度的比值)及凹槽柱高度有关,表面积分数增大,接触角随之先增大后逐渐稳定,相应地,壁面对团簇的黏附性逐渐减弱;凹槽柱高度越大,团簇在壁面上的黏附程度越大,但模拟条件下在凹槽柱高度大于1.2 nm时会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凝析油 聚集黏附 壁面材质 粗糙特性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ICP-MS/MS测定轻质油中痕量氯含量
13
作者 李爱阳 陈宇 +1 位作者 殷子懿 陈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3-819,共7页
基于H_(2)反应模式下的质量转移反应消除干扰,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测定轻质油中痕量Cl的分析方法。轻质油经简单稀释后直接采用ICP-MS/MS进行测定,在MS/MS模式下使用H_(2)作为反应气,利用在碰撞/反应池(CRC)中Cl^(+... 基于H_(2)反应模式下的质量转移反应消除干扰,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ICP-MS/MS)测定轻质油中痕量Cl的分析方法。轻质油经简单稀释后直接采用ICP-MS/MS进行测定,在MS/MS模式下使用H_(2)作为反应气,利用在碰撞/反应池(CRC)中Cl^(+)与H_(2)发生二次H原子转移反应形成的子离子(H_(2)Cl^(+))进行测定,消除所有质谱干扰,获得Cl的灵敏度和检出限(LOD)明显优于O_(2)反应模式,LOD低至7.56μg/kg。通过与扇型磁场ICP-MS(SF-ICP-MS)对比分析标准参考物质NIST SRM 1634c,评价方法的准确可靠性。结果表明,标准参考物质的分析结果与认证值基本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4.7%,2种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在95%的置信度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所建立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和精密度高,MS/MS模式和H_(2)质量转移法的结合可无干扰测定轻质油中的Cl,适用于轻质油中痕量Cl的质量控制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油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串联质谱 Cl 碰撞/反应池 H原子转移
下载PDF
铜锌双金属催化剂在电化学还原CO_(2)领域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苑丹丹 尹国庆 +1 位作者 毛国梁 张云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0-1312,共13页
电化学还原CO_(2)(CO_(2)ER)不仅能够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生产出高附加值化学品,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CO_(2)ER领域,相较于单金属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特别是Cu-Zn双金属催化剂,因其经济环保、活性位点... 电化学还原CO_(2)(CO_(2)ER)不仅能够实现CO_(2)的资源化利用,生产出高附加值化学品,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CO_(2)ER领域,相较于单金属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特别是Cu-Zn双金属催化剂,因其经济环保、活性位点丰富及电子结构可调等特性备受关注,这些优点使其在C—C偶联形成多碳(C2+)产物的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综述了Cu-Zn双金属催化剂在CO_(2)ER领域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界面协同效应、表面吸脱附和界面缺陷等因素影响CO_(2)ER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或电子-质子耦合机制,进而揭示其催化生成不同还原产物的反应机理。此外,针对Cu-Zn双金属催化剂在CO_(2)ER生成特定产物过程中的性能进行分类讨论,重点探讨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电解池的类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最后,就CO_(2)ER领域催化剂在活性、稳定性及产物选择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铜-锌双金属 CO_(2) 电催化剂 电化学还原
下载PDF
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石脑油中痕量硫
15
作者 朱乾华 刘宏伟 黄建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7-1713,共7页
基于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建立了测定石脑油中痕量硫(S)的分析方法。石脑油经有机溶剂简单稀释后直接采用串联四极杆ICP-MS进行测定。在MS/MS模式下,选择N_(2)O作为反应气,基于S^(+)与N_(2)O分别发生O原子转移反应和N... 基于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建立了测定石脑油中痕量硫(S)的分析方法。石脑油经有机溶剂简单稀释后直接采用串联四极杆ICP-MS进行测定。在MS/MS模式下,选择N_(2)O作为反应气,基于S^(+)与N_(2)O分别发生O原子转移反应和N原子转移反应消除质谱干扰,优化了利用质量转移反应消除干扰的分析条件。通过与传统的O_(2)反应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显示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采用标准参考物质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在N_(2)O流速为0.25 mL/min条件下,S质量分数的检出限(LOD)分别为19.6 ng/kg(^(32)S)和23.5 ng/kg(^(34)S);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4.5%;回收率为96.3%~104.0%。所建立的分析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分析灵敏度高,准确性和精密度好,适用于石脑油中痕量S的快速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脑油 串联四极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氧化氮 氮原子转移
下载PDF
KOH/NaOH两种碱性体系下合成纳米片层分子筛
16
作者 邵秀丽 王政 +2 位作者 张宇 田海洲 王文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07-1515,共9页
以小分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结构导向剂,在KOH和NaOH 2种碱性体系下水热合成纳米片层分子筛,并分析K^(+)、Na^(+)和Silicalite-1晶种溶胶对合成样品的物相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KOH为碱源,在添加Silicali... 以小分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结构导向剂,在KOH和NaOH 2种碱性体系下水热合成纳米片层分子筛,并分析K^(+)、Na^(+)和Silicalite-1晶种溶胶对合成样品的物相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以KOH为碱源,在添加Silicalite-1晶种溶胶的条件下,水热晶化96 h即可合成高结晶度、纳米薄片沿b轴方向有序堆积多层和随机堆积单层的混合形貌ZSM-5分子筛;以NaOH为碱源,在不添加Silicalite-1晶种溶胶的条件下,水热晶化48 h即可合成高结晶度、由纳米薄片和纳米棒紧密堆积而成的纺锤状聚集体形貌MOR分子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合成MOR和ZSM-5分子筛纳米片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纳米片 碱金属离子 晶种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下载PDF
制硫炉内酸性气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17
作者 王娟 刘翊辉 +2 位作者 伊志奇 李迪 李秀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4-1613,共10页
在酸性气燃烧制硫工艺中,酸性气的安全、稳定燃烧对制硫炉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制硫炉在3种负荷(30%为低负荷、100%为满负荷、120%为超负荷)条件下的燃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采用RNG k-ε模型模拟制硫炉炉膛内的湍流过程,采用涡... 在酸性气燃烧制硫工艺中,酸性气的安全、稳定燃烧对制硫炉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制硫炉在3种负荷(30%为低负荷、100%为满负荷、120%为超负荷)条件下的燃烧状况进行数值模拟,采用RNG k-ε模型模拟制硫炉炉膛内的湍流过程,采用涡耗散模型模拟制硫反应过程中的组分运输和化学反应过程,考察制硫炉炉膛内混合气体速度、温度、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低负荷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硫产量较少,工业应用的性价比较低;超负荷条件下的湍流强度较高,对燃烧室、炉膛,尤其对第一道导流板造成的损耗巨大;因此满负荷最适用于制硫炉。制硫炉炉膛中混合气体的速度、温度分布都比较均匀,主要生成产物S_(2)在炉膛出口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30%、12.38%和12.35%,主要生成物SO_(2)的质量分数为1.59%、1.41%和1.49%,3种负荷条件下燃烧产生的2种主要生成物S_(2)和SO_(2)在炉膛出口处含量占比十分接近,证明制硫炉在设计弹性负荷30%~120%范围内均可以保证稳定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劳斯反应 酸性气 富氧燃烧 数值模拟 H_(2)S燃烧炉 燃烧特性 硫回收
下载PDF
柴油机缸内超临界环境甲醇/正庚烷液滴蒸发过程
18
作者 李瑞娜 胡全 +2 位作者 张亮 杨大海 刘非凡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7-1655,共9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甲醇/正庚烷混合燃料液滴在不同温度(400、700、1000 K)、不同压力(2、5、7 MPa)下不同甲醇掺混质量分数(0、10%、20%、30%)的蒸发过程。结果表明:正庚烷液滴的蒸发直径随时间的变化相对平滑,甲醇/正庚烷...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甲醇/正庚烷混合燃料液滴在不同温度(400、700、1000 K)、不同压力(2、5、7 MPa)下不同甲醇掺混质量分数(0、10%、20%、30%)的蒸发过程。结果表明:正庚烷液滴的蒸发直径随时间的变化相对平滑,甲醇/正庚烷混合燃料液滴中甲醇的蒸发对超临界环境条件更加敏感,混合燃料液滴蒸发过程波动更加剧烈。基于蒸发速率、液滴分子数和界面厚度3个指标,提出了液滴蒸发阶段的3种划分方法,并讨论了3种划分方法在不同环境条件及燃料成分下的适用范围;提出界面厚度变化率作为判断临界状态转变的指标,当界面厚度变化率大于0.04 nm/ps时,认为液滴发生亚临界向超临界的转变;基于界面厚度变化率突变时刻,建立了甲醇/正庚烷液滴临界相变预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甲醇掺混质量分数达到或超过44%时观察不到界面厚度变化率突变的现象,即液滴亚临界向超临界转变的时间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甲醇 正庚烷 液滴蒸发 超临界 多组分燃料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油液多层过滤去固分离及特性分析
19
作者 龚海峰 唐治知 +3 位作者 彭烨 梁鑫鑫 余保 李书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3-533,共11页
针对油-固体系中单层滤网无法同时满足过滤精度高与使用寿命长的问题,采用多层过滤器并对其去固分离特性展开分析。通过耦合流场控制方程、颗粒运动方程、颗粒-壁面碰撞模型方程,建立了适用油-固体系的多层过滤数值分析模型,探究了油-... 针对油-固体系中单层滤网无法同时满足过滤精度高与使用寿命长的问题,采用多层过滤器并对其去固分离特性展开分析。通过耦合流场控制方程、颗粒运动方程、颗粒-壁面碰撞模型方程,建立了适用油-固体系的多层过滤数值分析模型,探究了油-固体系中多层过滤器的去固分离特性,分析了入口流速和滤网层数对流场特性及过滤比(β)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层过滤器可有效过滤孔径与粒径比(k_(d))大于15的固体颗粒;增加滤网层数,d_(5)和d_(20)(β分别为5和20时对应的颗粒粒径)显著降低;增大入口流速,d_(5)和d_(20)变化较小;当β<5时,颗粒粒径的变化对过滤比的影响较小;当β>5时,颗粒粒径的小幅增大可能导致过滤比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过滤 油-固分离 流场特性 碰撞模型 过滤比 分布云图
下载PDF
混沌脉冲组电场作用下油中液滴的聚结特性
20
作者 龚海峰 方原 +5 位作者 余保 彭烨 胡耀中 廖培尧 殷宏 李书龙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4-752,共9页
混沌脉冲组(CPG)电场可用于乳化液破乳,但是乳化液滴在油中的聚结特性尚不清楚。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油中液滴在混沌脉冲组电场中的聚结特性以及电场参数对液滴聚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PG电场作用下液滴聚结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各阶段... 混沌脉冲组(CPG)电场可用于乳化液破乳,但是乳化液滴在油中的聚结特性尚不清楚。通过数值方法研究了油中液滴在混沌脉冲组电场中的聚结特性以及电场参数对液滴聚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CPG电场作用下液滴聚结过程可分为6个阶段,各阶段的呈现与电场作用时间和电场休止时间相关,其中第Ⅲ阶段的持续时间对聚结时间影响较大;占空比影响液滴聚结过程的状态以及聚结时间;电场强度的增加对液滴聚结状态无显著影响,但明显缩短聚结时间,当电场强度从500 kV/m增加到700 kV/m,液滴聚结时间从0.400 s减小到0.152 s。研究液滴在CPG电场中的聚结特性能够为CPG电场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包水乳液 混沌脉冲组 聚结特性 液滴 电场参数 数值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