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556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担当智库高质量发展的高校使命
1
作者 牟岱 王秋凡 祝军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4期14-20,共7页
六月中旬的一天清晨,三好街面上车流如织,喧闹不已。一门之隔的鲁美大门北侧的咖啡馆内,温馨而宁静,牟岱老师坐在我们对面,精神饱满,微笑畅谈。其实当天牟岱老师身体不适,却依然准时如约而至。作为我国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和智库专家。
关键词 精神饱满 如约而至 高校使命 咖啡馆 老师 哲学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青铜与织物“共舞”——芭芭拉·蔡斯·里布的雕塑
2
作者 苗艳菲 金常江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2期57-59,共3页
雕塑家芭芭拉·蔡斯·里布受到中国美学的启迪,将丝绸与青铜两种材质并置,在流动与稳固、紧张和松弛之间交织往复。两种材料的使用打破了材质的平衡感,彼此相互作用,从而随机建立一个互不相容的统一体。她借用雕塑作品来歌颂那... 雕塑家芭芭拉·蔡斯·里布受到中国美学的启迪,将丝绸与青铜两种材质并置,在流动与稳固、紧张和松弛之间交织往复。两种材料的使用打破了材质的平衡感,彼此相互作用,从而随机建立一个互不相容的统一体。她借用雕塑作品来歌颂那些创造历史却被人误解或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她让真实的历史在青铜与织物“共舞”中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芭拉·蔡斯·里布 雕塑 织物 青铜 纪念碑
原文传递
城市文化建设的沉浸式表达方法研究
3
作者 张耿 李世芬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3期114-117,共4页
本文从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入手,依托于新兴技术表达手段,结合符号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城市文化建设未来的沉浸式表达方法做研究,提出了5G+超高清影像+智能交互的未来城市文化表达沉浸式体验的模式。
关键词 城市文化建设 沉浸式表达 智能交互 超高清影像
原文传递
21世纪中国当代水墨观念变迁刍议
4
作者 王煜 任海丁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4期40-49,共10页
对于2000年之后二十年的水墨艺术实践,在观念上可审慎地将其分为三种倾向类型:概念性的、图像性的和汲古性的。其一,是以实验水墨为前绪的概念性水墨观念。它倾向西方学理下的二元论的艺术本体观,试图零度化水墨语言,甚至取消水墨旧有... 对于2000年之后二十年的水墨艺术实践,在观念上可审慎地将其分为三种倾向类型:概念性的、图像性的和汲古性的。其一,是以实验水墨为前绪的概念性水墨观念。它倾向西方学理下的二元论的艺术本体观,试图零度化水墨语言,甚至取消水墨旧有美学所指及其艺术媒介性,达到水墨概念上的新本体——目的是以此来破除它与国际现、当代艺术在艺术媒介层次上的隔阂。其二,是以2013年起始的“新水墨”为代表的、包括强调风格意义上的中西结合的全部水墨艺术作品。它们的实质,是在水墨艺术的历史美学所指与媒介空性二者的矛盾空间里作自由融合的表现。这是一种偏重“图像性”叙事的艺术观念。其三,汲古性的观念实践,则多是以个体经验出发,在本土学理下续接明清水墨艺术的问题域,以便谋求传统美学的私人化再生。以此划分来考察并比较西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观念,即得出这三者的实践并非发展意义上的超克关系,而是呈现出彼此影响联动复杂状态。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现当代之变,水墨艺术因本身自有的“间性”特质,天然地拥有形式超越性的意旨,它可以含纳长时段的历史美学变化而不必具有西方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的那种决然断裂性。用艺术间性的角度思考新世纪水墨艺术的观念变迁,不仅便于化解旧有的传统、现代、当代三分法的风格时序矛盾,也将深化对水墨艺术本身的再认识。也即是,在此可以通过水墨艺术的特殊性,来反观全球现、当代艺术的问题在理想中的多元多价的价值视角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艺术 现代 当代 观念变迁
原文传递
传统工业机器人行业非标准化定制产业第二曲线创新的突围策略
5
作者 岳广鹏 张晴羽 尹航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1期117-122,共6页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些年,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机器人产业。目前,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旺盛,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是全球最大...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些年,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机器人产业。目前,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旺盛,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面对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多个省市已将机器人制造纳入高质量发展方案的事实,辽宁作为我国工业大省,在传统工业机器人制造上仍存在着“粗工”有余而“精工”不足、原材料有余而增值链不足等问题。尤其是非标准化定制产业急需突破口。至此,产业的“第二曲线”创新堪为辽宁工业机器人非标准化定制行业冲破当前困境的有效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从工业设计角度寻找行动突破口是能在短期内达到传统工业机器人制造好用、好看、好制造目标的高效突围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强国 工业机器人 第二曲线创新 工业设计
原文传递
数字赋能背景下的城市记忆空间情境叙事研究
6
作者 郭旭阳 李宥萱 尹航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4期114-117,共4页
城市作为由空间、事件与活动组织而成的特殊叙事载体,本身是经由社会关系变化、文化符号推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城市记忆的保存和传承对于塑造城市IP形象、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当前,传统城市记忆空间的叙事方式存在信息... 城市作为由空间、事件与活动组织而成的特殊叙事载体,本身是经由社会关系变化、文化符号推演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城市记忆的保存和传承对于塑造城市IP形象、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当前,传统城市记忆空间的叙事方式存在信息碎片化、文化断层等诸多问题,不足以面对数字化浪潮带来的考验。建筑范畴下城市记忆空间的情景叙事应该站在更为宏观的文化语境上,以弹性的叙事时序极大程度上避免时间侵蚀,成为地方人民的思想根基,补足当下城市记忆空间存在的活性失调以及适应性缺失等问题。基于数字交互体验下的情境叙事为此提供了一种富有弹性的创新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城市记忆空间 情境叙事 数字交互体验
原文传递
氤氲: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的文化内质与生成动力
7
作者 周铭哲 张永杰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4期26-31,共6页
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的生成离不开艺术家对于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除了艺术家主观的审美心理活动与观测到的外部世界作为艺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外,中国传统艺术意境中还包含了艺术家的氤氲之气。氤氲之气由阴阳二气相交而生,蕴含着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的生成离不开艺术家对于客观世界的审美把握。除了艺术家主观的审美心理活动与观测到的外部世界作为艺术意境生成的必要条件外,中国传统艺术意境中还包含了艺术家的氤氲之气。氤氲之气由阴阳二气相交而生,蕴含着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整体气质与人格气度,是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文化内质。而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气之氤氲的展开。气之氤氲的展开过程是艺术家将氤氲之气代入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开展为艺术意境的生成提供了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氤氲 中国传统艺术 意境
原文传递
达成认知共识——重卡产品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创新策略
8
作者 蒋红斌 赵妍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3期96-100,共5页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PI,Product Identity)不是产品设计方案,而是指导多产品线设计风格管理的总方针。以重型卡车的PI设计为研究载体;以认知心理学理顺PI设计创新与用户认同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定系统性、组织性和动态化的PI设计策略,进而... 产品形象识别系统(PI,Product Identity)不是产品设计方案,而是指导多产品线设计风格管理的总方针。以重型卡车的PI设计为研究载体;以认知心理学理顺PI设计创新与用户认同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定系统性、组织性和动态化的PI设计策略,进而在品牌、产品、设计师与用户之间达成共识。一方面,将认知心理学在设计中的作用分为三个层次,即建立心智模型、形象引发共情、调动积极情绪;另一方面,用PI整合品牌识别(BI,Brand Identity)、企业形象识别(CI,Corporate Identity)、企业视觉识别(VI,Visual Identity)设计系统,突显产品设计的实践行动力、艺术审美信息传达力和用户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PI设计战略 设计方法创新
原文传递
在悬置中显现——新学科背景下中国摄影专业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和微光青年影像计划研讨会学术综述
9
作者 薛志军 蒋建兵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2期51-56,共6页
着眼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新面貌,鼓励全国高校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积极进行影像艺术创作的第十一届学院摄影奖和第三届微光青年影像计划如期举办,作为承办单位的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同时召开了新学科背景下全国高校摄影专业教学与创... 着眼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新面貌,鼓励全国高校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积极进行影像艺术创作的第十一届学院摄影奖和第三届微光青年影像计划如期举办,作为承办单位的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同时召开了新学科背景下全国高校摄影专业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和微光青年影像计划师生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影像艺术类专业的教师嘉宾们不仅代表了目前国内影像艺术教育的学术高度,而且他们围绕影像艺术教学提出的学术观点也回应了现阶段中国影像艺术教育的前沿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 影像艺术教学 影像艺术实践
原文传递
“肴馔”与“个人史”——艺术教育小组的几个创作与教学案例
10
作者 叶洪图 牛显慧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1期139-144,共6页
一、“艺术教育”小组简介“艺术教育”小组(以下简称小组)即大连的“当代艺术”小组,其成员张滨和叶洪图均是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小组通过最近十几年不间断的项目作品与展览被学术界认识并得到持续关注... 一、“艺术教育”小组简介“艺术教育”小组(以下简称小组)即大连的“当代艺术”小组,其成员张滨和叶洪图均是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小组通过最近十几年不间断的项目作品与展览被学术界认识并得到持续关注,成为近年来国内比较活跃的东北地区当代艺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持续关注 艺术教育小组 创作与教学 硕士研究生导师 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 东北地区
原文传递
黄易与《汉西岳华山庙碑》考略
11
作者 秦明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1期57-78,共22页
《汉西岳华山庙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毁于关中大地震,传世拓本罕见,可信者有四,即长垣本(又称商丘本)、华阴本(又称关中本)、四明本(又称天一阁本)和顺德本(又称小玲珑山馆本)。作为有清一代备受推崇的“汉隶第一品”(朱彝尊跋语)... 《汉西岳华山庙碑》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毁于关中大地震,传世拓本罕见,可信者有四,即长垣本(又称商丘本)、华阴本(又称关中本)、四明本(又称天一阁本)和顺德本(又称小玲珑山馆本)。作为有清一代备受推崇的“汉隶第一品”(朱彝尊跋语),华山碑与黄易有着特殊的情结渊源。原拓诸本虽未曾入藏黄氏小蓬莱阁,但却与之多有交集。在彰显乾嘉金石学术的同时,亦由此奠定形成了黄易独到的书法篆刻风格,从而与《宋拓熹平石经残字》一并成就了黄易“学术形象”与“艺术气质”的典型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岳华山庙碑 长垣本 华阴本 四明本 顺德本 黄易
原文传递
故宫博物院藏王引之家书释录
12
作者 华喆 李晓煦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王引之与乃父王念孙,在清代学术史上以“二王”见称于世。作为清代最顶尖的学者之一,二王父子在考据学、小学、校勘方面的建树,受到学者的广泛推崇。即令是在学术立场处于不同阵营,对乾嘉汉学人物颇多微词的方东树,也在其《汉学商兑》... 王引之与乃父王念孙,在清代学术史上以“二王”见称于世。作为清代最顶尖的学者之一,二王父子在考据学、小学、校勘方面的建树,受到学者的广泛推崇。即令是在学术立场处于不同阵营,对乾嘉汉学人物颇多微词的方东树,也在其《汉学商兑》中提道,“近人说经无过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朱俯首,自汉唐以来,未有其比也。”[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经义述闻》 学术立场 王引之 乾嘉汉学 清代学术史 二王 考据学
原文传递
论晚期作品与晚期风格
13
作者 刘丽荣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晚期作品与晚期风格是艺术史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本文从20世纪四种重要的西方理论著述入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晚期”概念的发展演变以及晚期风格的某些规律性问题。齐美尔在晚期作品中发现了艺术性与主观性的统一,阿多诺则将... 晚期作品与晚期风格是艺术史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本文从20世纪四种重要的西方理论著述入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晚期”概念的发展演变以及晚期风格的某些规律性问题。齐美尔在晚期作品中发现了艺术性与主观性的统一,阿多诺则将晚期风格与不和谐和否定性联系在一起。布林克曼对“晚期”进行了清晰的阶段划分,并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一个形式分析框架。他对艺术家向晚期风格过渡的分析适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在应用上更具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风格 晚期作品 关系与融合 布林克曼 阿多诺 齐美尔
原文传递
新媒介艺术的黑盒子:光与身体的艺术史叙事
14
作者 高登科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新媒介艺术目前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声、光、电、味、水、火、影、身体……轮番出场,其展示空间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画廊的“白盒子”,而是通过场景建构成“黑盒子”。在黑盒子中,光是视觉叙事的主线,新媒介模糊了作品与人的界限,光在游... 新媒介艺术目前处在一种开放的状态,声、光、电、味、水、火、影、身体……轮番出场,其展示空间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画廊的“白盒子”,而是通过场景建构成“黑盒子”。在黑盒子中,光是视觉叙事的主线,新媒介模糊了作品与人的界限,光在游走,身体在绵延。与白盒子相比,黑盒子其实不仅是新媒介艺术场景风格的概括,而是代表了无限可能。黑盒子是创造性的元空间,却又试图超越时间和空间,如果说白盒子中作品的光是自然的光或者聚焦的光,那么黑盒子中的光就是作品本身,是存在与他者的交织,是知觉与身体的绵延。本文以艺术史的视角重新考察新媒介艺术的黑盒子,选择新媒介艺术中以光为叙事主体的作品,讨论光从架上作品到新媒介艺术中主体性的变化,以及在新媒介艺术语境中人与场景、机器人与知觉、身体与影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盒子 新媒介艺术 身体 绵延
原文传递
从博士到博世
15
作者 尹定邦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4期4-7,共4页
博士要博世,指设计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们,离开大学的设计教育,进入社会设计、市场设计、一体化设计的实践中拼博。这就要求博士们面对大学的设计未曾解决或未曾理想解决的几个问题,做好逆流勇进的准备。1.大学设计:分大专、本科、硕士... 博士要博世,指设计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们,离开大学的设计教育,进入社会设计、市场设计、一体化设计的实践中拼博。这就要求博士们面对大学的设计未曾解决或未曾理想解决的几个问题,做好逆流勇进的准备。1.大学设计: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四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世 博士学位获得者 设计学科 一体化设计 四个阶段
原文传递
“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展”记述
16
作者 洪涛 张鑫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1期132-138,共7页
2023年10月23日“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展”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这个展览的发起并非偶然,它以生动的架上雕塑展览方式呈现了近年来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的代表之作,特别是汇聚了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四... 2023年10月23日“国之大者——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创作手稿展”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这个展览的发起并非偶然,它以生动的架上雕塑展览方式呈现了近年来中国当代大型主题性雕塑的代表之作,特别是汇聚了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四大专业美术学院雕塑团队历时三年创作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五组雕塑小稿。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创作者的才华和创造力,也承载了艰苦环境中的坚守,传递了团队协作的深情,更彰显了对党和人民坚定的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馆 架上雕塑 展览方式 团队协作 主题性雕塑 展览馆 创造力
原文传递
潘祖荫家书(上)
17
作者 李军(整理)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2期87-101,共15页
整理说明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又字东墉,小字凤笙,号郑■、苏舫。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京师米市胡同。潘世恩孙、潘曾绶子。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以探花及第,朝考授编修。咸丰四年(1854)四月,潘世恩卒于京邸,潘祖荫蒙恩... 整理说明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又字东墉,小字凤笙,号郑■、苏舫。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京师米市胡同。潘世恩孙、潘曾绶子。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以探花及第,朝考授编修。咸丰四年(1854)四月,潘世恩卒于京邸,潘祖荫蒙恩以翰林院侍读候补,此后仕途屡膺恩赏,晚年历任工、刑、礼、兵、户五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卒谥文勤。著有《潘祖荫日记》《郑■诗文存》《奏稿》《芬陀利室词》等,编刻有《功顺堂丛书》《滂喜斋丛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丰四年 太子太保 翰林院 江苏苏州 潘世恩
原文传递
从跨学科融合到创新人才培育:设计教育的新模式探索——“2023年创新设计人才培养赋能设计专业学位建设学术论坛”
18
作者 李奉泽 孙明磊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2期126-129,共4页
本次论坛围绕设计教育知识体系的革新和设计人才多样培养模式的探索,诸位专家学者通过学术演讲和专题研讨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与深层交流,进一步明确了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育,以应对时代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而创新思维的形成离不... 本次论坛围绕设计教育知识体系的革新和设计人才多样培养模式的探索,诸位专家学者通过学术演讲和专题研讨进行了广泛的沟通与深层交流,进一步明确了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育,以应对时代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而创新思维的形成离不开跨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知识体系的拓展,且需不断整合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明确设计活动的社会职责和创新的价值导向性,使其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对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潜在性的需求做出合理有效的设计解读。在育人模式的改革探索中,提出了打破固有美术和专业技能教育模式,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思维培育模式和科研项目引导设计研究型人才培养策略。并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对网络技术的重视,尤其是AI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对教学手段的提升与拓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教育 新模式 创新人才培育 跨学科 融合发展 创新思维培养
原文传递
碳足迹导向下的绿色低碳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19
作者 张健 黄林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理念。我国政府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制定了相关目标。在此背景下,碳足迹在绿色低碳包装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愈发显著。本文从碳足迹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绿色低碳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理念。我国政府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制定了相关目标。在此背景下,碳足迹在绿色低碳包装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愈发显著。本文从碳足迹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绿色低碳包装设计的策略与实践,提出了基于材料、结构、生产工艺优化的绿色低碳包装设计策略。通过本研究,旨在推动绿色低碳包装设计的普及与实践,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碳”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绿色低碳包装 可持续 碳排放 双碳
原文传递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众感知效应研究
20
作者 陈刚 朱慎贤 艺术工作 CSSCI 2024年第4期50-60,共11页
公众感知公共艺术是实现其公共性价值的基础。然而针对“公众如何感知公共艺术?”这一重要问题一直缺乏有效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线下实地调查问卷和线上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的综合方法,并借助于统计分析和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公众感知公共艺术是实现其公共性价值的基础。然而针对“公众如何感知公共艺术?”这一重要问题一直缺乏有效的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线下实地调查问卷和线上社交媒体数据分析的综合方法,并借助于统计分析和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上海五个公共艺术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公共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地位,以及影响公众感知公共艺术的关键因素。线上评论数据使我们能够更加细致了解公共艺术的现实状况并发现问题所在。研究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感知和情感反应,对完善公共艺术理论框架,增强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公共性价值,乃至提升城市文化生活的质量和城市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公众感知 实地调查问卷 社交媒体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