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0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农业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栏目介绍
1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4-774,共1页
溯本探源:发布本刊及他刊论文背后的故事,深层次解读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过程。亦可发布就农业科研或生产上的疑难问题,透过表象探寻本源的过程,以便更好地服务读者和作者。院士之声:发布农业和生物学领域的院士关于行业发展、存在问题。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 农业科研 服务读者 疑难问题 《西北农业学报》 院士 发布
下载PDF
西北地区草地贪夜蛾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治理策略
2
作者 张大为 陈靖 +3 位作者 魏玉红 惠娜娜 郭致杰 罗进仓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20,共9页
旨在明确甘肃省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来源,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基于mtCOI基因分子标记分析中国草地贪夜蛾不同生态区8个省12个地理种群276个样品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遗传分化系数及基因流等。结果表明,甘肃省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单倍型... 旨在明确甘肃省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来源,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对策。基于mtCOI基因分子标记分析中国草地贪夜蛾不同生态区8个省12个地理种群276个样品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遗传分化系数及基因流等。结果表明,甘肃省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133~0.157与0.133~0.317,均低于中国周年繁殖区广东、广西、云南种群的0.157~0.819与1.033~7.705;所有种群的Tajima’s D中性检验和Fu’s F检验结果均为负值,表明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后经历了明显的种群扩张事件。四川种群与其他种群遗传分化显著,62个种群间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基因交流。陕西略阳、陕西宁强、甘肃徽县、甘肃成县种群的有效迁入个体数和有效迁出个体数之和分别为11 860.66、11 708.65、10 878.66和10 379.32,在中国草地贪夜蛾的基因交流过程中具有中继站的作用,表明陕南汉水谷地为中国草地贪夜蛾西线北迁入侵西北的主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COI基因 草地贪夜蛾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基因流
下载PDF
不同冷冻-解冻处理方式对猕猴桃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李国龙 汪高玮 +2 位作者 岳田利 王周利 赵旭博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8,共9页
以‘徐香’猕猴桃为原材料,系统探究不同冷冻温度(-20℃、-40℃、-50℃和-80℃)及解冻温度(4℃、15℃、25℃和35℃)组合对猕猴桃主要理化性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冻-解冻处理不会影响猕猴桃的色度;与鲜切猕猴桃一致,4℃/... 以‘徐香’猕猴桃为原材料,系统探究不同冷冻温度(-20℃、-40℃、-50℃和-80℃)及解冻温度(4℃、15℃、25℃和35℃)组合对猕猴桃主要理化性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冷冻-解冻处理不会影响猕猴桃的色度;与鲜切猕猴桃一致,4℃/-50℃、4℃/-80℃和15℃/-80℃处理条件下猕猴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为16.0oBrix。鲜切猕猴桃的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1.22g/hg和45.30 mg/hg,处理后猕猴桃的可滴定酸含量为1.06~1.33g/hg,维生素C含量降低17.62%~33.89%。不同处理后猕猴桃的多酚类物质损失率为20.44%~31.72%,且不同组合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同时,不同处理对猕猴桃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一定损失,且较低的冷冻温度和解冻温度有利于香气成分的保持。综合考虑,-50℃/4℃和-80℃/4℃冷冻-解冻组合方式可有效保持猕猴桃的品质,为猕猴桃的贮藏保鲜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 解冻 猕猴桃 理化性质 香气成分
下载PDF
琥珀酰化修饰对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李晓旭 王猛 +3 位作者 李晶晶 马小霞 梁文裕 王玲霞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725,共8页
通过定点突变和生物学分析,研究了赖氨酸琥珀酰化对GAP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菜GAPDH基因全长为1014 bp,由338个氨基酸组成,其中K264位点在藻类中高度保守。将K264位点的氨基酸K(AAA)突变为R(AGA),野生型和突变型GAPDH在大肠杆菌中... 通过定点突变和生物学分析,研究了赖氨酸琥珀酰化对GAP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菜GAPDH基因全长为1014 bp,由338个氨基酸组成,其中K264位点在藻类中高度保守。将K264位点的氨基酸K(AAA)突变为R(AGA),野生型和突变型GAPDH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一个36.61 ku的外源蛋白。纯化后蛋白活性测定发现,发生琥珀酰化修饰比未发生琥珀酰化修饰的GAPDH(K264)活性显著降低,表明琥珀酰化修饰参与发菜GAPDH活性的调节。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发菜GAPDH的分子信息和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菜 干旱胁迫 GAPDH 琥珀酰化修饰 定点突变
下载PDF
不同肥料配比对糜子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5
作者 王君杰 陈凌 +1 位作者 田翔 乔治军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为探明不同施肥方式对糜子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山西河曲进行试验,以河曲大红糜子为材料,选用不同配比的有机肥(羊粪)、生物菌肥、尿素和复合肥,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糜子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比... 为探明不同施肥方式对糜子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年在山西河曲进行试验,以河曲大红糜子为材料,选用不同配比的有机肥(羊粪)、生物菌肥、尿素和复合肥,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糜子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配比对糜子产量和品质性状显著影响,复合肥和有机肥(F+Y)配施显著提高糜子籽粒产量(GY)、净光合速率(Pn)、钙(Ca)和铁(Fe)含量,显著减低直链淀粉含量(AC);相关性分析发现,籽粒产量(GY)和净光合速率(Pn)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镁(Mg)与铁(Fe)呈极显著正相关,值为0.68,直链淀粉含量(AC)与醇溶蛋白含量(Gli)、钙(Ca)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值分别为-0.66和-0.50;主成分分析发现,糜子各性状指标分为4个主成分,分别代表糜子食味品质、营养品质、产量指标和蛋白营养品质,综合得分以复合肥和有机肥(F+Y)处理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复合肥(187.5 kg·hm^(-2))与有机肥(1.5×10^(4)kg·hm^(-2))配施是糜子获得优质高产的主要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产量 营养品质 食味品质 施肥方式
下载PDF
黄河源区高寒退化草地空间分布特征
6
作者 李积兰 王苑 +2 位作者 李希来 刘慧 王晓波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20,共13页
为了解黄河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分布的关键地形特征,利用2019年黄河源区玛沁县、河南县、泽库县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高寒“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 为了解黄河源地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分布的关键地形特征,利用2019年黄河源区玛沁县、河南县、泽库县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分析高寒“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海拔为3500~4000m,且在海拔3700~3800m时退化最严重;从坡向分析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主要发生于阳坡、半阳坡,从坡度分析来看,“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主要发生于缓坡地和滩地。聚类分析发现研究区草地类型为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半阳坡重度退化草地、阳坡-滩地轻度退化草地、半阳坡轻度退化草地、湿地轻度退化草地、阴坡未退化草地等6类。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减少;同一土层的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在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和阴坡轻度退化草地中最高,阳坡极度退化草地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土壤速效钾含量在重度、轻度退化草地较高,湿地轻度退化草地显著最低。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全钾含量、鼠害破坏率和鼠洞数最高,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全钾含量最低,与阳坡极度退化草地差异显著(P<0.05);湿地轻度退化草地和阴坡轻度退化草地均无鼠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退化草地 空间分布 植物群落
下载PDF
采后黄瓜在冷驯化处理过程中的转录组变化
7
作者 王斌 杨盼迪 +1 位作者 王玉昆 蒋园园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70,共15页
采后黄瓜是冷敏性果菜类蔬菜,在低温贮藏时易发生冷害。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冷驯化处理通过诱导采后黄瓜耐冷性,减少冷害发生。为探究冷驯化处理诱导的转录组学变化,以采后黄瓜为试材,分析冷驯化处理期间的转录组变化。与贮藏前(0 h)相比... 采后黄瓜是冷敏性果菜类蔬菜,在低温贮藏时易发生冷害。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冷驯化处理通过诱导采后黄瓜耐冷性,减少冷害发生。为探究冷驯化处理诱导的转录组学变化,以采后黄瓜为试材,分析冷驯化处理期间的转录组变化。与贮藏前(0 h)相比,在冷驯化处理12 h和72 h时,分别鉴定到1 870和3 550个差异表达基因。基因表达验证结果表明,RT-qPCR和转录组结果高度一致,证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冷驯化处理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过程、细胞膜组分和转录因子活性3个GO途径中,表明冷驯化处理通过调节细胞膜组分、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增强冷藏黄瓜耐冷性。进一步分析发现,104个转录因子基因响应冷驯化低温,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主要是ERF、bZIP、WRKY和HSF家族,表明转录因子介导的转录调控在冷驯化诱导的耐冷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采后黄瓜诱导耐冷性提供了新见解,有助于加深对冷驯化诱导耐冷性分子机理的认识,为耐冷黄瓜培育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后黄瓜 耐冷性 冷驯化 转录组学分析 转录因子
下载PDF
春小麦重组自交系品质性状与产量、生理性状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马斯霜 王敬东 +5 位作者 白海波 惠建 陈晓军 石磊 张尚沛 李树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6-415,共10页
以‘宁春4号’与‘宁春27号’为亲本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的128份家系为材料,测定该群体的产量、叶面积指数、碳同位素分辨率、面筋含量等20个性状,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群体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各性状离散程度较大,存在较大... 以‘宁春4号’与‘宁春27号’为亲本杂交构建重组自交系的128份家系为材料,测定该群体的产量、叶面积指数、碳同位素分辨率、面筋含量等20个性状,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群体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各性状离散程度较大,存在较大程度的超亲遗传。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理性状与品质性状间有较强相关性,冠层温度、碳同位素分辨率对品质与产量性状影响较大;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大都呈正相关。以差异极显著的2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特征向量累积贡献率达87%的性状,分别是沉降值、稳定时间、湿面筋含量、硬度指数、粗蛋白含量、不实小穗数、穗粒数、吸水率、株高、结实小穗数、冠层温度、千粒质量与碳同位素分辨率;基于各性状聚类共分为9个类群,第九类群材料高产优质且农艺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为今后育种工作提供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重组自交系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生理性状
下载PDF
半湿润偏旱区水肥耦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9
作者 张洁 田文仲 +9 位作者 黄向荣 郭建秋 丁志强 李俊红 李林 李芳 常丽丹 亢江飞 姚宇卿 吕军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6,共8页
以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长期定位14 a(2004年始)的水肥耦合试验为平台,于2017-2020年连续4 a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对大豆产量及成产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探明半湿润偏旱区不同降水年景下大豆对水肥耦合的响应,为实现大豆增产及水分利... 以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长期定位14 a(2004年始)的水肥耦合试验为平台,于2017-2020年连续4 a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对大豆产量及成产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探明半湿润偏旱区不同降水年景下大豆对水肥耦合的响应,为实现大豆增产及水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大豆生育期干旱发生不同的4 a, 2017年苗期—花期,2018年荚期,2019年盛花期,2020年鼓粒期,大豆的产量趋势一致,同一年度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于383 mm灌水能打破干旱的约束,可满足大豆的生长,使产量显著增加;氮肥对产量的影响较平缓,大体趋势是升-降-升-降,以N90达最大值。磷肥对产量影响更平缓,趋势与氮肥一致,4个年度以P84产量最高。3个因素影响大小为水>氮肥>磷肥。有效荚数对水肥的响应较敏感,百粒质量对水肥的响应较平稳。不同年景不同时期的干旱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要素不同,盛花期的干旱对有效荚数影响较大,荚期干旱对百粒质量影响最大,鼓粒期对产量影响较小;生产上应重视大豆花期和荚期的水分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大豆 产量 成产因素
下载PDF
农田土壤好氧氨氧化和甲烷氧化交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潘红 李江叶 +4 位作者 冯浩杰 娄燕宏 杨全刚 王会 诸葛玉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1-207,共7页
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硝化和甲烷氧化的研究意义、氨氧化和甲烷氧化的功能微生物演替规律,以及二者交互作用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现阶段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壤碳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的科学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从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硝化和甲烷氧化的研究意义、氨氧化和甲烷氧化的功能微生物演替规律,以及二者交互作用机制三个方面综述了现阶段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壤碳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研究的科学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未来研究应充分利用学科交叉,结合宏观结果和土壤微观动态过程,揭示土壤中不可培养微生物代谢能力及其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实现对土壤生态过程的预测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 甲烷氧化 交互作用 氨氧化细菌(AOB) 氨氧化古菌(AOA) 甲烷氧化菌(MOB)
下载PDF
旱区地膜与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候金枚 王娟 +4 位作者 王有武 陈国栋 曹楠 林皎 万素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18,共13页
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PARI)是影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不同覆膜方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光分布的影响尚未明确。在旱区一膜三行的机采种植模式下,设2种覆膜方式(有膜和无膜)与5种种植密度(D1:9×10^(4)... 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PARI)是影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不同覆膜方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光分布的影响尚未明确。在旱区一膜三行的机采种植模式下,设2种覆膜方式(有膜和无膜)与5种种植密度(D1:9×10^(4)株/hm^(2),D2:13.5×10^(4)株/hm^(2),D3:18×10^(4)株/hm^(2),D4:22.5×10^(4)株/hm^(2),D5:27×10^(4)株/hm^(2)),研究不同覆膜方式下种植密度对棉花冠层PAR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有膜处理下棉花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能力较强;冠层PARI与种植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种植密度之间PARI存在差异;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推进呈单峰曲线。有膜处理下,不同种植密度LAI在第94~98天达到峰值;无膜处理下,不同种植密度LAI在第109~113天达到峰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其生殖器官生物量有所下降。种植密度为18×10^(4)株/hm^(2)下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有膜为5805.07 kg/hm^(2),无膜为5436.96 kg/hm^(2)),研究结果为旱区合理密植、构建合理的冠层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有效辐射 冠层结构 覆盖 种植密度 产量构成
下载PDF
甘肃玉米灰斑病病原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2
作者 戴子淙 高建昊 +5 位作者 张小杰 洪流 王春明 周天旺 陈杰新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玉米灰斑病 分布 玉米尾孢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藜麦CqAMSlike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13
作者 张玉敏 林春 +3 位作者 刘正杰 林彤 董玉梅 毛自朝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3-694,共12页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Willd.)花粉发育的分子机制,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经同源比对及RT-qPCR表达分析等,预测藜麦中AMS候选基因并克隆其编码序列,随后经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及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法进行候选基因的...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Willd.)花粉发育的分子机制,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经同源比对及RT-qPCR表达分析等,预测藜麦中AMS候选基因并克隆其编码序列,随后经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及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法进行候选基因的功能验证。结果显示,藜麦中有CqAMSlike1和CqAMSlike2两个基因,其中CqAMSlike1的CDS长1929 bp,而CqAMSlike2的CDS长1920 bp,两基因均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圆锥花序中表达。与CqAMSlike2相比,CqAMSlike1的表达更与AMS的表达模式相一致,而被进一步用于基因的功能验证。与对照相比,基于烟草脆裂病毒(TRV)沉默CqAMSlike1的藜麦两性花出现部分花丝缩短、花药不裂,花粉败育,单株种子少,种子空瘪率增加的表型。BIFC结果显示CqAMSlike1自身,与CqTDF1和CqMYB80均有互作,预示CqAMSlike1可形成同源或异源聚体调控藜麦绒毡层发育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AMS 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 花粉发育 蛋白互作
下载PDF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4
作者 高建昊 戴子淙 +4 位作者 张小杰 周天旺 王春明 洪流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6-743,共8页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主要包括3种交配型,即A交配型、a交配型和Aa交配型,其比例约为8∶8∶1。2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6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3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8.53%。利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甘肃3个地区玉米大斑病菌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均小于0.08;陇南地区与陕西省的菌株有更高的遗传相似度,为0.9338;用NTSYS-pc软件对陇东地区的菌株聚类分析,发现ISSR类群的划分与菌株交配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说明玉米大斑病菌遗传类群和交配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交配型 I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对棉花土壤盐分分布及生长的影响
15
作者 雷杰 张硕 +6 位作者 刘承岳 孔春贤 杨广 李小龙 李鹏飞 何新林 李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9-629,共11页
利用微咸水膜下灌溉是缓解干旱区农业灌溉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不同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对土壤盐分分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对于确定灌溉水源矿化度阈值具有重要意义。开展4 a不同梯度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棉花测坑试验,设置6个处理矿... 利用微咸水膜下灌溉是缓解干旱区农业灌溉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分析不同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对土壤盐分分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对于确定灌溉水源矿化度阈值具有重要意义。开展4 a不同梯度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棉花测坑试验,设置6个处理矿化度分别为1 g/L(CK)、2 g/L(A)、3 g/L(B)、4 g/L(C)、5 g/L(D)和6 g/L(E),分析不同梯度矿化度水源膜下滴灌土壤盐分累积及棉花生长特征,确定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灌溉矿化度阈值。结果表明:2019-2022年,0~100 cm平均土壤电导率以每年0.920 dS/m、0.995 dS/m、1.196 dS/m和1.188 dS/m的速率呈线性增长的趋势。随着灌溉年限增加,不同梯度微咸水膜下滴灌下土壤电导率呈现增加趋势。5 g/L和6 g/L处理土壤盐分累积最大,分别为38.70%和39.19%;灌水12 h后,宽行表层20~40 cm土壤盐分累积最为明显,土壤电导率为0.30~2.1 dS/m;窄行土壤盐分在40~60 cm土层处出现累积,土壤电导率为1.26~1.93 dS/m。矿化度为3 g/L水源膜下滴灌棉花土壤盐分累积量较小,对棉花叶片光合作用指数影响最小,生长指标和产量达到最大,微咸水膜下滴灌棉花适宜的灌溉水源阈值为3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度 膜下滴灌 盐分累积 棉花生长
下载PDF
施钾量与密度对胡麻木质素合成积累及抗倒伏特性的调控
16
作者 李喜强 高玉红 +6 位作者 贾玲玲 麻丽娟 剡斌 王一帆 赵永伟 李瑛 吴兵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0-641,共12页
为探索胡麻木质素代谢与抗倒伏性能对钾肥和密度的响应规律,以‘陇亚11号’胡麻为供试材料,设置施钾(K_(2)O)量(0 kg·hm^(-2)、60 kg·hm^(-2)、90 kg·hm^(-2)分别记作K0、K1、K2)和种植密度(6.0×106株·hm^(-2)... 为探索胡麻木质素代谢与抗倒伏性能对钾肥和密度的响应规律,以‘陇亚11号’胡麻为供试材料,设置施钾(K_(2)O)量(0 kg·hm^(-2)、60 kg·hm^(-2)、90 kg·hm^(-2)分别记作K0、K1、K2)和种植密度(6.0×106株·hm^(-2)、7.5×106株·hm^(-2)、9.0×106株·hm^(-2)分别记作D1、D2、D3)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钾和密度对胡麻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木质素代谢关键酶活性、木质素含量及分布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胡麻生育时期的推进,PAL、TAL活性迅速增加,在青果期达到最大值;青果期,各钾肥水平PAL、TAL活性较K0水平显著升高2.90%~16.78%、12.39%~33.72%,中密度D2水平下木质素含量较其他密度水平显著增加1.32%~14.01%,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均达到最大值,与其他密度水平差异显著;密度/钾肥互作条件下,生育后期,D2K1处理显著提高了木质素生物合成酶活性(TAL和PAL)和茎秆横截面积,促进了胡麻茎秆中木质素的合成积累,显著提高了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籽粒产量显著增加15.67%~67.48%。相关性分析表明,茎秆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茎秆抗折力和木质素含量以及抗倒伏指数和木质素含量在青果期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钾肥 密度 抗倒伏特性 木质素代谢 产量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北柴胡根转录组SSR位点信息分析
17
作者 王彬彬 高妍夏 +3 位作者 郭欣慰 纪宏亮 王敬 王晖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717,共11页
以北柴胡根为试材,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方法,获得uingene序列信息,研究分析SSR分布、基元特征,设计、验证EST-SSR引物的有效性,为开发、丰富EST-SSR分子标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北柴胡根转录组中共筛选到31176个SSR位点,分布于21732... 以北柴胡根为试材,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方法,获得uingene序列信息,研究分析SSR分布、基元特征,设计、验证EST-SSR引物的有效性,为开发、丰富EST-SSR分子标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从北柴胡根转录组中共筛选到31176个SSR位点,分布于21732条unigenes,出现的频率为20.08%,分布密度为3.20个/10 kb,主要重复基元类型以二核苷酸最为丰富,共21056个,占SSR位点总数的67.54%;其次是单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SSR的19.05%和12.07%;四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复基元数量均较少。不同核苷酸基序类型共有131种基元,重复基元次数在5~11次的数量最多,占SSR总数的91.7%,且长度基本小于15 bp,其中AT/AT和AC/GT这两种基元在二核苷酸中出现频率最高。2064条和1004条含有SSR位点的unigenes分别注释到GO和KEGG通路,获得注释的基因功能主要与基础代谢相关。从22090对具有潜在多态性的EST-SSR引物中,随机挑选20对引物对3个北柴胡种质DNA进行PCR扩增,扩增成功率最高达85%。北柴胡根转录组SSR位点丰富、可用性较强,将促进柴胡的种质资源评价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柴胡 转录组 SSR 位点信息
下载PDF
谷子SWI3基因鉴定及其在盐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18
作者 祁东梅 史慎奎 +3 位作者 王玉芳 赵红桃 崔素娟 王春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7,共9页
SWI/SNF染色质重塑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逆境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序列比对,从谷子基因组中鉴定出6个候选SiSWI3基因,分别命名为SiSWI3A、SiSWI3B、SiSWI3C1、SiSWI3C2、SiSWI3D1和SiSWI3D2。然后对上述基因的结构、... SWI/SNF染色质重塑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逆境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序列比对,从谷子基因组中鉴定出6个候选SiSWI3基因,分别命名为SiSWI3A、SiSWI3B、SiSWI3C1、SiSWI3C2、SiSWI3D1和SiSWI3D2。然后对上述基因的结构、编码蛋白、启动子元件、亚细胞定位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SiSWI3蛋白都含有SANT Motif,且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SiSWI3成员主要被定位在细胞核中;SiSWI3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大量与光响应、激素类应答、逆境应答、代谢调控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这些基因在谷子苗期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量变化,检测结果表明:SiSWI3基因受盐和干旱不同程度的诱导,说明SiSWI3基因参与谷子苗期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应答。本研究所得结论为进一步探究SiSWI3染色质重塑因子在抗逆作物谷子的逆境响应中的功能和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染色质重塑 SiSWI3基因 盐胁迫 干旱胁迫
下载PDF
不同贮藏年限对红砂种子生理特性及胚结构的影响
19
作者 李蒙 苏世平 +3 位作者 张正中 李超群 陈君婵 李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以室温贮藏条件下0~4 a的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贮藏年限红砂种子的萌发指标、生理指标及种胚显微结构,探究红砂种子在贮藏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及其生理和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的... 以室温贮藏条件下0~4 a的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不同贮藏年限红砂种子的萌发指标、生理指标及种胚显微结构,探究红砂种子在贮藏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及其生理和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贮藏年限的增加,红砂种子芽长、萌发率、萌发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含水量逐渐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和可溶性蛋白(soluble protein,SP)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逐渐上升。红砂种子萌发指标与MDA含量呈显著(P<0.05)负相关,与SS、SP呈正相关。当年采收的种子,胚部细胞排列紧密,贮藏3~4 a的种子胚部细胞排列散乱,木质化程度加深着色效果明显,并伴随子叶逐渐缩小的现象。综上认为,红砂种子含水量、MDA和SP含量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其活力,且红砂种子活力变化的节点在2~3 a之间。在实际生产中,建议选择采收后室温贮藏1 a的种子为播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种子 贮藏年限 种子活力 生理指标 种胚显微结构
下载PDF
紫苏磷脂酸磷酸水解酶基因(PfPAH1)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20
作者 董书言 邢志 +6 位作者 尹苗 王尧 周雅莉 黄旭升 王超 王计平 李润植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5-706,共12页
本文基于紫苏基因组数据筛选获得两条PfPAH1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PfPAH1-1和PfPAH1-2。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PfPAH1s蛋白理化性质、功能结构域及系统进化。定量PCR(qRT-PCR)检测PfPAH1s在紫苏根、茎、叶、花及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的表达... 本文基于紫苏基因组数据筛选获得两条PfPAH1基因序列,分别命名为PfPAH1-1和PfPAH1-2。应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PfPAH1s蛋白理化性质、功能结构域及系统进化。定量PCR(qRT-PCR)检测PfPAH1s在紫苏根、茎、叶、花及不同发育时期种子的表达谱。进一步克隆到高表达的PfPAH1-1基因的编码序列并进行烟草瞬时转化以鉴定其功能。结果表明,PfPAH1-1和PfPAH1-2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均为2715 bp,编码904个氨基酸残基,含有Lipin_N、Lipin_mid和属于HAD_like超家族的LNS2三个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紫苏PfPAH1-1蛋白与唇形科植物一串红的SsPAH1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葡萄和芥菜。PfPAH1-2蛋白则与唇形科的芝麻SiPAH1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油橄榄,紫苏和芝麻均为油料作物,推测PfPAH1-2和SiPAH1可能具有相似功能。qRT-PCR分析表明PfPAH1-1和PfPAH1-2基因均在开花后40 d种子中表达量最高,预示着其可能参与油脂合成积累。烟草瞬时转化揭示过表达PfPAH1-1基因烟草叶片总脂肪酸及中性脂含量均高于野生型烟草,然而磷脂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磷脂酸磷酸水解酶 基因克隆 表达特性 烟草瞬时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