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与旅游对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荣 许建波 +2 位作者 王露露 谢双玉 乔花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0-664,共15页
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关系脱贫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实地调查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乡村旅游地432户农户,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了不同旅游参与程度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倾向得分... 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关系脱贫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实地调查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乡村旅游地432户农户,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了不同旅游参与程度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倾向得分匹配等稳健性检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深入探究了农户参与旅游对生计脆弱性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参与旅游降低了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尤其是提高了农户的适应力。在不同旅游参与程度的农户中,旅游兼营型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最低,适应力最高。机制分析表明,农户通过参与旅游增强了生计技能和收入多样化等内生发展动力,降低了自身的生计脆弱性。农户参与旅游对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不同而存在异质性,仅生态农业依托模式的农户通过参与旅游显著降低了其生计脆弱性。恩施州乡村旅游地应提升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程度、增强农户的内生发展动力,以降低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推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旅游 生计脆弱性 生计技能 收入多样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碎屑障壁海岸砂体微相南北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孟祥振 窦天财 +4 位作者 蒲仁海 高小平 刘刚 宋明 樊宇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5-568,共14页
在延长探区近1500口钻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岩心和薄片观察以及砂厚和砂地比统计,探究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的砂体微相类型、平面形态和分布的沿岸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延长气田本溪组总体均为中小潮差环境下的陆源碎屑障壁海... 在延长探区近1500口钻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岩心和薄片观察以及砂厚和砂地比统计,探究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的砂体微相类型、平面形态和分布的沿岸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延长气田本溪组总体均为中小潮差环境下的陆源碎屑障壁海岸沉积,但南部的甘泉—富县地区波浪作用较弱,形成了典型的障壁砂坝和障壁后沉积。北部延安—靖边南地区波浪作用较强,形成了改造障壁、浅滩和下切谷充填潮道3种主要微相砂体。障壁砂体呈平行岸线的带状或串珠状排列,近源和近岸分布;浅滩砂体呈多个分散的卵圆形远源远岸分布;潮道带砂体充填则受控于古地貌凹槽。该研究结果对延长气田和类似环境的储层识别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波浪型障壁 弱波浪型障壁 浅滩 潮道 砂体规模与形态
下载PDF
三种秦巴特色中药材的历史沿革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晔 郝晗 +7 位作者 耿欣 贾梦辛 张新新 王美 杨洋 李扬 王四旺 郑晓晖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7-784,共18页
秦巴地区特有的气候与水土环境使陕西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陕西自古就是重要的中药材适生区,有“天然药库”“秦地无闲草”等美誉,道地中药材有杜仲、秦艽、丹参和黄姜等。道地性的内核是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共同演化造... 秦巴地区特有的气候与水土环境使陕西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陕西自古就是重要的中药材适生区,有“天然药库”“秦地无闲草”等美誉,道地中药材有杜仲、秦艽、丹参和黄姜等。道地性的内核是自然环境与生态条件共同演化造就了中药材的性质与功效,为了从千年临床用药经验和研究中全面认识秦巴特色中药材,本研究通过古籍资料考证结合现代研究,选取不同种属3种秦巴特色中药材杜仲、秦艽和黄姜对采收加工、性味归经、炮制提取、化学成分、功效主治、新药研发进行了梳理归纳,探析道地性的物质基础,科学阐释其作用机制,为合理利用、科学开发秦巴特色中药材提供思路,为创新中国药的现代化研发提供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秦艽 黄姜 道地性 秦巴特色中药材 创新中国药
下载PDF
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测度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晶 乌铁红 +1 位作者 韩秋晨 伊如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9-499,共11页
为有效识别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趋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和新增长点,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对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九省区旅... 为有效识别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趋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和新增长点,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法,对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综合潜力水平存在显著差距,而相邻省区差距较小,质量效益潜力、动力保障潜力水平除个别省区出现较低和较高值外,其余省区差距较小,各省区经济结构潜力水平均较低且差距较小;(2)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和不均衡的分异特征,只有综合潜力和经济结构潜力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局部集聚水平较低;(3)上游和中下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差异较大,上游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质量效益,中下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较全面且只有环境保障因素不显著。该研究可为挖掘沿黄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九省区 旅游经济 潜力测度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种群分布动态与生境选择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玲 芮旸 +1 位作者 罗飞 孙玮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0-512,共13页
基于种群生态学理论,将黄河流域971个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视作一个地理种群。综合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明晰这一种群的分布动态和生境选择特征,进而应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揭示影响该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特色... 基于种群生态学理论,将黄河流域971个国家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视作一个地理种群。综合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明晰这一种群的分布动态和生境选择特征,进而应用地理探测器对比揭示影响该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分布密度随种群增长而大幅提高,分布模式随尺度变大由显著聚集转为不显著离散,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由多中心向单中心演化,但集聚中心一直位于河谷盆地;(2)黄河流域特色保护类村庄具有“聚中低山区、向阳坡斜坡、喜温暖湿润、近黄河干流”的偏好,趋向中等人口密度、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布,主要位于国道沿线30 km、省道沿线10 km、中心城市周边20~80 km、历史城镇周边60 km、旅游景区和文保单位周边20 km范围内;(3)影响特色保护类村庄种群分布的生态因子具有综合性、非等价性和限定性,在黄河流域以文保单位和海拔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保护类村庄 地理种群 空间分布 生境选择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古土壤层间富水对黄土场地湿陷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琳 王家鼎 +2 位作者 谷琪 张登飞 焦少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3,共12页
黄土地层中往往交替分布着多层红色古土壤层,由于其硬度相对较高,遇水不易湿陷,对黄土地层湿陷量的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对于古土壤对湿陷量的控制作用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导致对湿陷地层湿陷量的科学取舍缺乏理论依据。为此该... 黄土地层中往往交替分布着多层红色古土壤层,由于其硬度相对较高,遇水不易湿陷,对黄土地层湿陷量的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对于古土壤对湿陷量的控制作用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导致对湿陷地层湿陷量的科学取舍缺乏理论依据。为此该文统计了黄土高原区的浸水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区域湿陷量室内外差异特征,并以西安地区两个试验场地的大型浸水试验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土体中水分的扩散、含水率的变化、土压力变化以及累计湿陷量等测量工作。最终结果表明,古土壤层的存在阻碍湿陷进程,在阻止水分下渗的同时,阻碍深部地层湿陷量传递至地表,使得湿陷量实测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差异与古土壤层数呈现正相关的趋势。该文将为普遍存在古土壤的黄土地层自重湿陷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土壤 浸水试验 湿陷性 湿陷系数 黄土
下载PDF
油茶籽粕发酵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产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朱晓丽 赵锦绣 +5 位作者 李富松 张星 柯玉鑫 申烨华 张子夜 王军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0-250,共11页
油茶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油茶籽粕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其落后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制约了我国油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茶籽粕中富含有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及茶皂素等生物大分子来制备有机肥是实现... 油茶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油茶籽粕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其落后的处理方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制约了我国油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油茶籽粕中富含有机质,利用微生物发酵法降解其中的纤维素、木质素及茶皂素等生物大分子来制备有机肥是实现油茶籽粕合理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筛选获得3株针对油茶籽粕中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高效降解菌,包括1株真菌X1-1,属于Pleurostomarichardsiae,以及2株细菌M4-2和M5-2,分别为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属,可有效降低发酵产物中茶皂素的含量,实现油茶籽粕的无害化处理。实验结果显示,经菌株X1-1、M4-2和M5-2发酵处理28 d后,油茶籽粕中纤维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29.74%、19.65%和13.19%,木质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12.84%、17.85%和26.39%,茶皂素含量的降解率分别为34.06%、45.05%和46.15%;且发酵后的油茶籽粕腐熟度、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等指标均符合有机肥标准。研究结果拓展了油茶籽粕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同时为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高效降解提供了良好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粕 纤维素 木质素 茶皂素 降解菌 有机肥
下载PDF
黄河上游省区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宝玲 白凯 +1 位作者 马静 程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5-626,共12页
探索干旱与半干旱区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对指导黄河上游省区宁夏旅游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以2010年、2015年、2019年为时间截面,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宁夏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 探索干旱与半干旱区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对指导黄河上游省区宁夏旅游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以2010年、2015年、2019年为时间截面,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宁夏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1)宁夏呈现出以省域旅游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区域周边城市的网络空间格局,形成以银川为中心,以中卫市、吴忠市、石嘴山市紧密连接的斜三角型旅游经济网络空间;(2)宁夏区域旅游发展的联系逐渐从单极化向多级化演变,中介城市日渐增多,核心城市银川不断巩固发展,中介城市从银川市逐渐增多为中卫市、吴忠市;(3)宁夏整体旅游经济联系日渐紧密,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变化,呈现出空间秩序重构的发展态势。最后,从地理环境、交通距离、资源禀赋、政策支持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宁夏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网络结构 时空演变 引力模型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及其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异规律 被引量:4
9
作者 温秀 黄枭 崔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2-488,共17页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以黄河流域38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样本点,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及其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格局及差异。研究发现:(1... 黄河流域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以黄河流域386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样本点,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研究黄河流域乡村旅游及其网络关注度的空间格局及差异。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及其网络关注度在空间分布上均呈集聚态势。乡村旅游重点村形成甘青交界区、宁夏北部、河南北部、山东中部和四川中部五大集聚区,网络关注度集中在山东中部、四川中部、宁夏北部、陕西中部区域,内蒙古、甘肃西部、青海西部的关注度偏低,没有形成明显的集聚。(2)乡村旅游重点村及其网络关注度的集聚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山东中部、四川中部、宁夏北部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网络关注度都呈现高度集聚;甘青交界乡村旅游重点村集聚,但网络关注度较低且分散;陕西中部区域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较少,但网络关注度呈现高度聚集;内蒙古、青海西部、陕西北部区域的重点村空间集聚度低、网络关注度低。(3)乡村旅游重点村及其网络关注度在空间关联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黄河流域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冷热点区分布与网络关注度的冷热点分布呈现倒置。根据研究的结论,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空间格局优化和营销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空间格局 黄河流域
下载PDF
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5-810,共26页
胡桃属约有22个物种,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全球范围均有分布。该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食用、材用、生态、经济、药用价值。其中,胡桃栽培历史悠久。综述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胡桃属植物物种形成、系统... 胡桃属约有22个物种,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全球范围均有分布。该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食用、材用、生态、经济、药用价值。其中,胡桃栽培历史悠久。综述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从胡桃属植物物种形成、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和基因组学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对该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和驯化历史方面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随着测序和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重测序、DNA甲基化、细胞器基因组、全基因组基因关联分析和其他组学技术将成为胡桃属植物演化历史、组学和育种的有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属 演化历史 分子系统发育 基因组学 生物地理 驯化
下载PDF
饮食地理学视角下西安市星巴克消费空间符号表征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璐 杨晚月 +1 位作者 焦瑛 甘雅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9-588,共10页
饮食地理学是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文化转向的深入,其研究内容和范式中饮食空间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愈加凸显。星巴克作为典型的饮食消费空间,具有地方文化、情感体验和功能价值等符号表征意义。以西安市123家星巴克为研... 饮食地理学是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文化转向的深入,其研究内容和范式中饮食空间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愈加凸显。星巴克作为典型的饮食消费空间,具有地方文化、情感体验和功能价值等符号表征意义。以西安市123家星巴克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以及文本分析方法,对星巴克消费空间的宏观区位符号表征以及微观消费空间的符号内容、表征意义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宏观区位文化表征体现出3种特质,偏好城市活力地区是饮食符号传播逻辑与品牌理念影响的必然结果,不同的空间邻近性表征着异质的空间文化特质;微观符号消费空间的符号内容分为功能空间符号、品牌符号和“第三空间”符号3部分,是消费过程意义与身份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地理学 消费空间 影响因素 符号 表征
下载PDF
黄河流域收缩城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雷敏 江星月 +3 位作者 王蓉 郑清 刘虹 崔秋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利用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黄河流域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并测算其收缩强度,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大小及耦合协调度,进一步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其关键... 利用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黄河流域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并测算其收缩强度,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大小及耦合协调度,进一步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内90个地级市(州、盟)中,持续收缩型城市有27个,阶段收缩型城市有9个,潜在收缩型城市有29个,城市收缩现象显著;不同区域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水平差异显著,其中生产和生活功能整体呈上升态势;“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发展的特征,中、下游区域协调度优于上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 随机森林 黄河流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马四段生物扰动构造形成的群落古生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13
作者 包洪平 魏柳斌 +3 位作者 张立军 师平平 王前平 武春英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5-992,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形成于最大海侵(海泛)沉积期,属于正常海相沉积环境,海洋生物极其繁盛,在碳酸盐沉积物(尤其是灰泥沉积物)中形成了较为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依据近年来盆地内部大量的探井取芯和盆地东缘野外露头...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四段马四段形成于最大海侵(海泛)沉积期,属于正常海相沉积环境,海洋生物极其繁盛,在碳酸盐沉积物(尤其是灰泥沉积物)中形成了较为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依据近年来盆地内部大量的探井取芯和盆地东缘野外露头地质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盆地东部马四段的生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及可能的群落古生态特征,并探讨了生物扰动对于岩石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形成以下主要认识。①马四段生物扰动构造具有普遍性发育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层段纵向上连续地发育生物扰动和在横向上广泛分布,表明在其沉积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底栖生物群落异常活跃,呈现为在较长的地史时期内“生生不息”、不间断地延续着的一种基本相似的生活、生命及生态场景。②本区马四段生物扰动构造类型多样,结合生物扰动构造(遗迹化石)的化石碎片门类鉴定与埋藏学分析认为本区马四段强烈的生物扰动构造主要是由蠕型动物、腹足类、三叶虫及介形类等所为;再结合岩石微相的研究,可将本区马四段划分为5个典型的古生物群落(群落古生态)类型,其演进次序也依次代表了海平面变浅旋回中的古生态环境(沉积环境)演化从早期开阔广海到末期潮上云坪藻席的主要阶段。③本区马四段广泛发育的生物扰动为选择性白云石(岩)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也为储层孔隙的形成和有效保持提供了基本保障,进而间接地控制了有效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生物扰动 群落古生态 豹皮灰岩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14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韩城地区延长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15
作者 刘旭东 张忠义 +4 位作者 彭恒 刘江燕 丰孝林 张晓磊 王建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1-754,共14页
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组物源演化,以盆地东南部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探讨了韩城地区延长期的物源特征。结果表明,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自下而上不同层段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峰特... 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组物源演化,以盆地东南部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探讨了韩城地区延长期的物源特征。结果表明,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自下而上不同层段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峰特征基本一致,峰值段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晚期(250~263 Ma)、古元古宙晚期(1 689~1 774 Ma, 1 867~1 885 Ma)和古元古宙早期(2 490~2 560 Ma),太古宙年龄仅零星分布,而中新元古宙和早古生代年龄均缺失。综合物源对比认为,韩城地区延长期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其东北部的华北克拉通内部及阴山造山带地区,而华北板块南缘及秦岭地区的南部物源特征不明显。这种物源特征与盆地西南部延长期物源复杂多变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期具有稳定的东北物源特征,推测其南地区在延长期仍存在分隔南部物源的深湖相沉积,该认识对探讨延长期湖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物源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晚石炭世—中二叠世沉积环境及演化
16
作者 王若谷 周进松 +5 位作者 张建锋 米伟伟 张家騛 高泽 刘楠 李文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3-1036,共14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泥岩样品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岩石沉积学特征、地球物理测井等多种方法,定性、半定量及定量地分析整个研究区晚石炭世本溪组至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盒8段的沉积水体环境和古气候等特征,并在此基础...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泥岩样品微量元素的分析测试,并结合岩石沉积学特征、地球物理测井等多种方法,定性、半定量及定量地分析整个研究区晚石炭世本溪组至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盒8段的沉积水体环境和古气候等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沉积环境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砂岩中多以反应牵引流水动力条件的沉积构造为主,沉积期水动力较强;Sr/Ba值指示研究区处于混合水-淡水环境;岩性组合、典型自生矿物、V/Cr、Ni/Co、V/(V+Ni)、δU及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定性及半定量判别表明,研究区主体为富氧浅水环境;结合La-Co法定量判别认为研究区古水体深度多小于25 m,但古水深频繁变化;Sr/Cu值指示研究区属温湿的古气候。由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盒8段,水体盐度逐步降低,水体深度稳步下降,古气候由湿润趋于干燥,亦揭示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经历了由近海湖盆至内陆湖盆的沉积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盐度 古水深 古气候 微量元素 晚石炭世—中二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沉积特征及其控源作用
17
作者 席胜利 李文厚 +1 位作者 黄正良 刘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3-1022,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上统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分布稳定的黑色页岩,为盆地奥陶系的优质烃源岩层,近期多口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了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勘探研究证实,优质烃源岩分布为页岩气富集的基础,因此,系统开展乌拉力克期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上统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分布稳定的黑色页岩,为盆地奥陶系的优质烃源岩层,近期多口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证实了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勘探研究证实,优质烃源岩分布为页岩气富集的基础,因此,系统开展乌拉力克期沉积特征及对优质烃源岩的控制作用研究,对于寻找优质页岩及指导下一步勘探方向意义重大。通过系统开展沉积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建立了乌拉力克期沉积模式,明确了优质烃源岩分布规律。①乌拉力克组平面上稳定分布,整体具有“西厚东薄”的特征,主要发育盆地相、广海陆棚相、斜坡相三类大相,斜坡相可细分为上斜坡亚相和下斜坡亚相两类亚相。②建立了乌拉力克期沉积模式:盆地西部乌拉力克期属祁连海域,为台地边缘型沉积,水体整体具有“西深东浅,南深北浅”的沉积格局,斜坡坡度较大,相变快。③乌拉力克组发育一套低有机质丰度页岩,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主要受页岩纹层矿物成分、沉积相带、沉积层序控制。结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区乌拉力克期发育一套台地边缘沉积,广海陆棚相、下斜坡亚相黑色页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为有利相带,优质页岩主要分布在底部20~30 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乌拉力克组 广海陆棚相 下斜坡亚相 优质烃源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10-长8段沉积演化特征
18
作者 邓秀芹 庞锦莲 孙勃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8-1090,共13页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长8段沉积期地层发育特征、碎屑充填结构变化、沉积相展布,并结合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提出受秦岭造山作用的影响,长10—长8段沉积期为鄂尔多斯盆地强烈沉降成盆期、台-盆发展转换期、气候环境转...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0—长8段沉积期地层发育特征、碎屑充填结构变化、沉积相展布,并结合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提出受秦岭造山作用的影响,长10—长8段沉积期为鄂尔多斯盆地强烈沉降成盆期、台-盆发展转换期、气候环境转折期:①明确长10段沉积期发生了显著的沉降作用,沉降中心位于盆地西南环县—镇原—正宁一带,不对称性显著,粗碎屑快速充填,厚度巨大,长9段、长8段沉积期是构造平稳阶段气候控制为主的沉积,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②提出长10期沉降作用结束了晚古生代稳定的地台性质的沉积,开始了内陆盆地演化阶段,在碎屑沉积物的成熟度、供屑原岩特征等方面均留下了造山带构造活动影响下的台-盆转化与盆地演化的示踪信息;③长10段沉积期结束了晚二叠世以来长期的干旱炎热的气候,经历了半干旱、半潮湿向温暖湿润气候转变;④长10—长8段构成了延长组下部沉降-充填旋回,该旋回在沉降中心厚1000~1550 m,具有粗碎屑快速充填、颗粒向上变细的特点。本研究深化了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演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10—长8段 长10沉降作用 台-盆转化 气候转折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演化
19
作者 李文厚 张倩 +6 位作者 李兆雨 李克永 郭艳琴 冯娟萍 陈强 袁珍 马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9-949,共21页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起始于中元古代,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沉积滨海相碎屑岩和潮坪相碳酸盐岩,新元古代盆地性质为大陆边缘地堑型坳陷,沉积滞留海盆碎屑岩、冰水沉积物组合及陆棚碎屑岩;早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克拉通盆地主...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起始于中元古代,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沉积滨海相碎屑岩和潮坪相碳酸盐岩,新元古代盆地性质为大陆边缘地堑型坳陷,沉积滞留海盆碎屑岩、冰水沉积物组合及陆棚碎屑岩;早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克拉通盆地主要沉积浅海碳酸盐岩,在西南缘发育沟-弧-盆体系;经过加里东运动抬升剥蚀后,开始了华北克拉通坳陷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晚石炭世和早二叠世发育了陆表海沉积,早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形成了近岸碎屑湖盆沉积;中晚三叠世延长期至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最终形成,进入大型内陆差异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上三叠统、侏罗系和下白垩统是在鄂尔多斯盆地缓慢沉降过程中堆积的以河流-三角洲-湖泊相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新生代进入周边断陷发育阶段,先后发育河流-湖泊及风成沉积。这一系列沉积演化过程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历史和多样的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 碎屑湖盆 岩相古地理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旅游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为例
20
作者 李瑞 黄梅 +2 位作者 王忠玲 贺一雄 钟林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1-614,共14页
喀斯特山地旅游地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针对其为公众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却鲜有研究。该研究以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为典型案例地,采用Amazon Rekognition图像识别技术,结合社交媒体照片内容分析法、GIS... 喀斯特山地旅游地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针对其为公众提供的非物质收益却鲜有研究。该研究以黔西南州万峰林景区为典型案例地,采用Amazon Rekognition图像识别技术,结合社交媒体照片内容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识别和分析喀斯特山地旅游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喀斯特山地旅游地具有美学、游憩、生物多样性、地方认同感、文化多元性和教育价值6种CES类型;(2)景区CES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总体CES热点区呈多核心分布态势,主要集聚在景区北部、中部和南部,且面积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形成了公众感知喀斯特峰林群和布依族文化景观的集聚区,而冷点区则少量集聚在景区中部东北向和南部东南向等区域;(3)距水系距离、距道路距离、高程和NDVI因子是影响总体CES的主导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服务设施密度、村庄密度因子为次要因子,总体CES的多因子交互作用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多于双因子增强的交互类型特征,且自然与社会维度交互因子均提高了总体CES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度。该研究为明晰和提升公众对喀斯特山地旅游地生态系统的非物质收益和社会文化福祉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山地旅游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照片内容分析法 万峰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