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二十世纪英国移民政策的演变
被引量:6
- 1
-
-
作者
续建宜
-
机构
上海空军政治学院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92年第6期21-26,共6页
-
文摘
英国对移民入境的调控始于18世纪,于1793年通过了第一个移民法。本世纪初先后于1905年和1914年颁布了两个移民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移民政策的体制,在英移民政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1925年制定的特别限制条例中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原则加剧了本国人和移民之间的敌对情绪。战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移民问题日益突出,移民政策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首先是采取了一次性大量吸收移民的措施,此后移民政策一再受到调整措施的限制,只能通过立法将移民数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上,并一步步实行严格控制。英国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变化取决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实用主义是其主要原则。当前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西欧国家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向国际化发展,今后必将成为影响英国移民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
关键词
英国
移民
政策
-
分类号
D756.138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试论80年代英国的高失业率和经济恢复迟缓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杜厚文
章星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国务院经贸委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92年第6期13-20,共8页
-
文摘
英国经济在80年代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经济恢复迟缓。英国失业率的提高、经济恢复的增长以及通货膨胀率的降低是同时发生的。这种现象不但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相悖,而且和新主流经济学的解释很不相同。根据新主流经济学的"非加速性失业率"理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其原因有三:1、工资成本增加;2、劳动市场刚性和无弹性;3、失业率的滞后效应。上述解释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真正解释在英国出现的问题。从英国80年代的政策实践来看,它是将这个时期的高失业率当成了"失业持续"状态,因担心引起通货膨胀,而不敢使用需求扩张政策以减少失业。造成80年代前半期经济恢复迟缓的原因主要有:1、经济衰退的打击;2、经济结构不合理;3、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其中以经济增长缺乏动力为主。尽管许多经济学家要求政府扩大需求刺激,但英国政府无动于衷。所幸的是通货膨胀终于得到了控制。假如英国政府在80年代前半期就有限度地增加需求刺激,则失业率可能不会持续如此长的时间,经济恢复和增长也会快一些,同时也能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但肯定会象美国那样出现大量的财政赤字。
-
关键词
英国
失业率
经济
-
分类号
D756.18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评战后意大利的“经济奇迹”
被引量:3
- 3
-
-
作者
戎殿新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2期20-28,63,共9页
-
文摘
意大利经济自1870年国家统一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到本世纪20年代陷入法西斯闭关锁国政策的禁锢之中。二次大战结束时,这个国力衰竭的民族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上痛苦呻吟。正是这样一个自然资源贫乏、工农业生产都比较落后的国家,战后出现了以高速发展为特征的'经济奇迹',并很快跻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列,成为市场经济七强国之一。那么,意利的'经济奇迹'到底是怎么回事?造成经济奇迹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经济奇迹'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今后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景如何?这些问题不仅使人感到饶有趣味。
-
关键词
意大利
经济
-
分类号
F154.604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法国的经济计划运行机制与计划体制改革
被引量:1
- 4
-
-
作者
李玉平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92年第3期25-30,共6页
-
文摘
战后法国政府推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管理体制。综观历次经济计划,作者认为法国的经济计划运行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贯彻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指导原则;(2)"指导性"计划是法国计划管理的基本形式;(3)计划形式适时进行灵活调整;(4)编制计划手段的多样化。法国的经济计划曾收到一定成效。但70年代初由于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法国经济计划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经过分析,作者指出,经济计划不能固定不变,必须随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为此目前法国政府正致力于计划改革,力求使经济计划更加"民主化"、"分权化"和"合同化"。但是法国经济计划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因而无法根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痼疾。
-
关键词
法国
计划经济
运行机制
改革
-
分类号
F156.5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联邦德国鲁尔地区经济结构危机与失业问题
被引量:1
- 5
-
-
作者
张世鹏
-
机构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6期22-26,64,共5页
-
文摘
目前,在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结构危饥,传统的重工业日趋衰弱。在这方面,西德鲁尔地区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本文经过分析,认为鲁尔地区严重的结构性危机主要根源于50年代对煤炭、钢铁业的特别优惠政策。文章指出,某一时期的对某一行业的特别优惠政策,可能会造成若干年后的结构性危机。这一经验是值得其它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所重视的。
-
关键词
联邦德国
经济结构
危机
失业
-
分类号
F151.842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变化中的德美关系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潘琪昌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92年第5期1-6,共6页
-
文摘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美国和西欧的关系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对这种变化的深度已有所感知。在西欧国家中,美国最关注的是统一后的德国,过去美国把联邦德国识为"朋友和盟友",今天却称其为"起领导作用的伙伴"。德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统一后德国的实力和地位的提高,美国实力和地位的相对下降,以及以欧共体为核心的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德美关系的变化有以下两个特点:1、同过去相比,两国之间的矛盾将更多、更深刻,涉及的领域更广泛;2、矛盾会明显增多,但不至反目成仇。在东欧和前苏联地区争相扩大影响是德美关系中的一个新内容,也是德美间发生矛盾和摩擦的新领域,但两国目前在许多领域仍有着共同的利益,也互有需要。德美关系将在逐渐松散的总趋势下,呈现一种在众多矛盾和摩擦中求合作的动向。在考虑德美关系时,不应排除某些因素,如欧洲一体化进程及欧洲安全对其可能产生的意外影响。德美关系的变动,势必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就美国同欧洲的关系而言,将会引起美国与俄罗斯的接近及美国与英国的传统特殊关系的加强。
-
关键词
德国
美国
对外关系
-
分类号
D851.62
[政治法律—外交学]
-
-
题名影响联邦德国外贸诸因素初探
- 7
-
-
作者
冯晓
王庆华
-
机构
同济大学联邦德国问题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2期34-38,共5页
-
文摘
联邦德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和对外经济的紧密结合,多年来,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3左右,出口的实际增长远远超过国内总需求和生产的增长,而出口增长较快的部门又是经济增长较有力的部门。这说明,出口经济的发展在联邦德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5年初以来,尤其是1987年10月的股市危机以后,马克对美元的汇率直线上升,创下了二次大战以来的最高记录。对此,有人认为马克的过份升值将损害联邦德国出口的价格竞争能力,进而对出口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
关键词
联邦德国
对外贸易
-
分类号
F755.18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谈谈意大利的工业化问题
- 8
-
-
作者
戎殿新
罗红波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91年第6期24-31,共8页
-
文摘
文章指出,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相比欧美其他先进的工业国家来说,意大利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进程要缓慢得多。因为当时意大利受到一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1)意大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较晚;(2)新航线开辟后,意大利远离欧洲经济中心;(3)缺乏大量的货币资本。直到二次大战后,意大利才完成了工业化。对意大利这样一个资源严重匮乏,资本原始积累极其不足的国家来说,实现工业化所遇到的困难很大。事实证明,意大利适时把握住了二次大战后发展工业的大好时机,抛开法西斯的专制制度,实行开放的经济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同时,在工业化进程中,通过国家大力干预,积极发展公有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工业中的作用,从而使意大利不仅走上了工业化之路,并且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
-
关键词
意大利
工业化
工业革命
-
分类号
F454.6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
- 9
-
-
作者
马国芝
-
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1期31-34.2,共4页
-
文摘
由欧洲共同体12个成员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的《欧洲一体化文件》已于1987年7月1日开始生效。《文件》规定1992年年底以前在欧共体范围内建立内部统一大市场,这是欧共体向真正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大步骤。欧洲统一大市场一旦形成,中国将受到何种影响与挑战,中国应采取哪些对策,这一问题很值得探讨。中国—欧共体贸易现状中国与欧共体的双边贸易关系20多年来一直稳步向前发展。但是,中欧双边贸易额在共同体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甚微,只占1%左右。欧共体进口总额中,1986年从中国进口只占1.2%(1984年占0.85%,1985年占0.96%),居第18位;
-
关键词
欧洲共同体
市场
中国
贸易
-
分类号
F752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1948年货币改革后西德物价上涨及其对策
- 10
-
-
作者
裘元伦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5期42-45,共4页
-
文摘
希特勒第三帝国的复灭,给德国经济带来的灾难是可以想见的。1946年,工业生产只及1939年的23%;国民收入只有320亿帝国马克,而1939年为760亿帝国马克(按1936年价格计算);面包谷物产量相应为550万吨和1030万吨,马铃薯收获量分别为2,200万吨和4,000万吨;猪存栏数则为750万头和1,940万头,在比期间,人口却从1939年的6,000万人增长到了1946年的6,600万人。其结果是,居民平均消费水平大大下降。1947/48年之交,英占区一个普通消费者每4周得到的食物配给量如下:面包10,000克,马铃薯8,000克,糖500克,肉400克,油脂175克,干奶酪250克,脱脂乳0.5公升。
-
关键词
货币
改革
物价
上涨
西德
-
分类号
F821.5
[经济管理—财政学]
-
-
题名略论法国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
- 11
-
-
作者
李玉平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5期10-15,63,共6页
-
文摘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推行计划化和国有化的典型国家,在加强国家垄断调节机制中,产业政策占有特殊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国家经济目标及其各项调节手段正是通过产业政策来体现的。但是,在70年代以后,法国不得不进行重大的调整。面临国内国际经济、科技等新问题,国家干预主义向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转轨,期间虽有曲折,但调整与变革巳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具有集权经济传统特点和政治上由社会党执政的法国,在这场调整变革中,将比其它欧美国家更为艰难。总的来看,法国仍然是在追求着在坚持市场经济原则下实现"市场"与"国家干预"的有效结合。
-
关键词
法国
经济
管理体制
调整
-
分类号
F156.5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西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
- 12
-
-
作者
张蕴岭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1期6-14,62-63,共9页
-
文摘
当共同市场刚刚诞生时,人们对其性质和前景还不乏怀疑,而如今,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已被确认为一个既定事实,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件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从初级的关税同盟到高级的统一大市场,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跃进。对于这种变化的深刻含义不仅要依其现实发展来理解,而且也应从其历史发展的进程来进一步认识。一、历史性的突破人们对欧洲统一的追求有着长期的历史渊源。但是,构成历史的一个主线曾是,强者总是凭籍实力去主宰欧洲,即以一国的霸权实行统一。当然,试图以和平方式实现欧洲联合的思潮亦早就有之,'欧洲联邦'、'欧洲合众国'。
-
关键词
西欧
经济
一体化
-
分类号
F112.2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欧洲共同体间接税税制协调问题探讨
- 13
-
-
作者
周凯
-
机构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系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6期32-36,共5页
-
文摘
欧洲共同体为摆脱近年来在经济方面较之日本和美国的劣势,正雄心勃勃向着1992年的目标迈进。显而易见,为了清除实现'欧洲无边界'的有形、技术及财政壁垒,缩小乃至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目前存在的的巨大税制差异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没有'欧洲税制无边界',其'内部市场'难免有名无实。
-
关键词
欧洲共同体
间接税
税制
-
分类号
F116.7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再论欧洲经济区的建设
- 14
-
-
作者
王鹤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92年第4期1-7,共7页
-
文摘
根据去年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之间达成的协议,在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诞生的同时,欧洲经济区也将付诸实施,这无疑大大加强了欧洲一体化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者通过对欧洲经济区谈判情况的分析,认为,就达成的协议和参与国家的态度而言,欧洲经济区的目标已不再是谈判最初提出的双方加强合作的目的,而是欧洲自由贸易区国家走向欧共体的一种"过渡"。但是作者认为,这种"过渡"并不等于是两大经济集团的合并,也不是一次扩大,其性质是双方建立的一个自由贸易区,在许多方面,它与欧洲统一大市场仍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同时,不可否认欧洲统一大市场的一些机制在欧洲自由贸易区国家发生了"延伸",后者为争取加入欧共体,在谈判中做了较多的让步。作者认为欧洲经济区的建设不仅对欧洲自由贸易国家和欧共体产生较大的影响,欧洲经济一体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因欧洲经济三个同心圆结构的开始明显形成,从而对世界经济贸易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无疑,欧共体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都会有很大的提高。文中,作者也谈到了一些有待观察的问题。
-
关键词
欧州
经济区
欧共体
-
分类号
F116.7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浅析英、法和西德三国对共同农业政策改革的不同态度
- 15
-
-
作者
吴弦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6期27-31,57,共6页
-
文摘
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内一个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它所引起的各种争论在近年来表现得更为激烈。在迎接统一大市场到来的日子里,共同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理所当然地被欧共体执委会列为首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在这一个问题的争论中表现最为典型的英、法、德为例,分析了共同农业政策对三国的得失关系,介绍了三国不同态度的产生背景。由于英、法、德三国在欧共体内地位重要,它们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共同农业政策在今后的发展方向。
-
关键词
欧洲共同体
农业政策
改革
-
分类号
F116.7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法国税收制度的特点和改革的设想
- 16
-
-
作者
丁淼
-
机构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6期42-46,52,共6页
-
文摘
一、现行税收制度的主要特点法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三个主要特点: 1.高水平的税收负担率。1985年法国的税收总额(包括社会保险税),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6%,远高于美国(29%)、日本(28%)、联邦德国(38%)、英国(38%)、意大利(35%)和加拿大(33%)。
-
关键词
法国
税收
改革
-
分类号
F815.651
[经济管理—财政学]
-
-
题名欧洲共同体与拉美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
- 17
-
-
作者
陈才兴
-
机构
复旦大学拉美室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3期31-36,64,共6页
-
文摘
80年代以来,欧共体与拉美地区的经济合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背景是由于西欧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日趋复杂、中东局势的不稳定及美国在拉美地区的经济影响减弱,使西欧的兴趣转向拉美。欧共体与拉美的经济合作主要在投资、工业和科技的合作以及提供经费以解决拉美债务等方面。由于拉美一些国家经济体制与西欧相类似,且工业增长潜力和基础结构比其它发展中国家好,因此这种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共同体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共同体国家间和拉美国家间以及两地区间的一些不协调等因素也导致了双方发展关系的不稳定。从发展趋势来看,这种合作会得到加强。
-
关键词
欧洲共同体
拉美地区
经济合作
-
分类号
F116.7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联邦德国的劳资协议制度
- 18
-
-
作者
张世鹏
-
机构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3期39-42,共4页
-
文摘
目前,在联邦德国普遍实行工资自治制度,即除少数公务员和自由职业者以外,几乎全部工人和大多数职员的工资、薪金不是直接由国家规定。
-
关键词
联邦德国
劳动工资
-
分类号
F249.518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
-
题名80年代的英国经济
被引量:2
- 19
-
-
作者
施倞
-
机构
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1期21-24,共4页
-
文摘
一 50年代以后,英国经济患上了所谓的'英国病',经济增长缓慢,英镑危机频繁,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导致英国经济实力下降。在1948—1949年的3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5%,远远低于日本、西德、法国和美国等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由1948年的10.2%降至1978年的4.3%;同期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2.4%降到6%;1957年全球贸易的一半是用英镑支付的,而到1977年仅为20%;50年代后期,英镑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储备总额中占三分之一,70年代末却只占1%多一点。然而,踏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几年,英国经济一改颓废之态,表现相当不错:(一)经济持续增长,势头强劲。保守党执政9年多来,英国经济大有起色,实行了连续8年的稳定增长。1981年—1986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年均为3%,1987年达4.5%,居西方各国之首。
-
关键词
英国
经济
-
分类号
F156.1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论战后西欧经济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赵振强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
-
出处
《西欧研究》
CSSCI
1989年第1期25-30,共6页
-
文摘
战后西欧产业结构变动及其根源战后初期,西欧各国的产业结构由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农业比重从英国的6%到西班牙的41%,工业比重从西德的44%到希腊的22%,相差1倍至数倍。但是战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西欧产业结构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农业的产出和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出和就业比重上升。工业产出和就业比重的变化在不同国家里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工业相对落后或工业比重在战后初期相对较低的国家,工业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其它工业较发达国家,工业比重则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如英国)。从整体上看,农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在所有的西欧国家里发生了变化,而且多数国家变化的幅度都非常大。相比之下,工业比重的变化幅度不大;在许多国家里特别是工业较发达的国家有保持稳定的趋势。产值比重的变化仅仅是产业结构的数量变化的反映,它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质的变化。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无论是工业。
-
关键词
西欧
经济结构
-
分类号
F156.2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