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915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守传统承文脉为往圣继绝学——张宗祥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始末探微
1
作者 张群 胡梅珍 西泠艺丛 2024年第2期54-65,共12页
张宗祥先生在古籍保护方面,最大贡献莫过于组织文澜阁《四库全书》“癸亥补抄”之役。然实自文澜阁《四库全书》归藏浙江图书馆于1912年栖身红楼开始,张宗祥先生就与其结缘,半个世纪来为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存藏、补阙、西迁避祸、安... 张宗祥先生在古籍保护方面,最大贡献莫过于组织文澜阁《四库全书》“癸亥补抄”之役。然实自文澜阁《四库全书》归藏浙江图书馆于1912年栖身红楼开始,张宗祥先生就与其结缘,半个世纪来为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存藏、补阙、西迁避祸、安全返浙、校对、文澜阁目编辑等前后一直竭尽心力。文章就张宗祥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始末作一考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宗祥 文澜阁《四库全书》 补阙 校对 保护
原文传递
古代两河流域滚印题材的阶段特征
2
作者 谭晶 刘昌玉 西泠艺丛 2024年第6期2-11,共10页
滚印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三大标志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两河流域滚印的共同特征,又有每个时期所独有的特征。从乌鲁克文化期,历经早王朝时期、阿卡德王朝、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中巴比伦王国,直到新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 滚印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三大标志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两河流域滚印的共同特征,又有每个时期所独有的特征。从乌鲁克文化期,历经早王朝时期、阿卡德王朝、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中巴比伦王国,直到新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数千年来滚印涌现出了诸多题材或场景,有的题材贯穿文明发展始终,有的题材只出现在特定历史时期。滚印阶段特征的研究对于复原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印 两河流域 题材 阶段特征
原文传递
胡正言生平家世与其《印存初集》
3
作者 柳向春 西泠艺丛 2024年第7期27-38,共12页
一、胡氏家世生平综述^([1])胡正言,字日从,晚号默庵老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秋九月,卒于清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九十一岁。本籍安徽休宁县文昌坊人^([2]),成年后即定居南京鸡笼山下,故又自称上元人。为北宋著名学者胡瑗(... 一、胡氏家世生平综述^([1])胡正言,字日从,晚号默庵老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秋九月,卒于清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九十一岁。本籍安徽休宁县文昌坊人^([2]),成年后即定居南京鸡笼山下,故又自称上元人。为北宋著名学者胡瑗(安定先生)之后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万历 胡正言 甲申 安徽休宁县 家世生平 鸡笼山 十三年 本籍
原文传递
吴昌硕旧藏陶缶
4
作者 朱琪 西泠艺丛 2024年第3期88-88,共1页
吴昌硕旧藏陶缶,1962年吴东迈先生捐赠西泠印社,是关于吴昌硕生平研究的一件重要文物。缶,本为瓦器,多用于盛酒浆,许慎说“秦人鼓之以节歌”,故亦可作乐器。此缶系春秋时期印纹硬陶罐,敞口(口沿磨去),短颈,广肩,鼓腹,极矮假圈足,平底。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假圈足 鼓腹 吴昌硕 西泠印社 生平研究 印纹硬陶
原文传递
徐无闻先生的碑帖题跋研究
5
作者 邱世鸿 西泠艺丛 2024年第8期54-67,共14页
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艺术教育家徐无闻,是巴蜀文化的领军人物。其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在金石、书法、绘画、篆刻、文字、历史、收藏、鉴赏等领域都取得了诸多成就。此文就其收藏的金石题跋进行比较研究,管窥徐无闻在金石题跋上的杰... 著名学者、书法篆刻家、艺术教育家徐无闻,是巴蜀文化的领军人物。其广泛的文化修养,使他在金石、书法、绘画、篆刻、文字、历史、收藏、鉴赏等领域都取得了诸多成就。此文就其收藏的金石题跋进行比较研究,管窥徐无闻在金石题跋上的杰出成就。文中对其家庭背景、题跋分类、题跋与创作相互促进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徐无闻在辨别真伪、查漏补缺、摹写复原、亲自捶拓、美化拓本等方面的细致用心与综合修养。其通会之处在于学术与艺术结合,考证与思辨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将题跋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无闻 学者型 书法篆刻家 题跋 通会
原文传递
记言与录史:中国古代“官书”书法艺术经典化探析
6
作者 杨国栋 西泠艺丛 2024年第6期54-59,共6页
官书,《周礼·天官冢宰·宰夫》所谓史官掌以“赞治”者,后世亦可称为公文或者官方文书。中国古代书法的经典谱系中,有很大一部分以官书为文本载体,其内容往往承载着重要的政治目的,如诏令、奏折、号召和思想教化的宣传文本。... 官书,《周礼·天官冢宰·宰夫》所谓史官掌以“赞治”者,后世亦可称为公文或者官方文书。中国古代书法的经典谱系中,有很大一部分以官书为文本载体,其内容往往承载着重要的政治目的,如诏令、奏折、号召和思想教化的宣传文本。作为政治文本,这类作品是如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被经典化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以学术的眼光来看,有必要将这部分作品按类析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爬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种艺术经典化的过程给当代以政治文本为内容载体的书法创作带来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书 政治文本 书法艺术 经典化 当代启示
原文传递
《疏枿竹石图》
7
作者 秦明 西泠艺丛 2024年第4期92-92,共1页
此图形成过程如下:乾隆六十年(1795)黄易写石一纸,署款“小松写石”,钤“黄易私印”白文方印。寄赠陈豫锺。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廿二日,汪瑜可花轩,高树程补疏枿于石上,又奚冈写筱竹附着之,并题跋云:“小松作此纸寄秋堂,越三年为戊午... 此图形成过程如下:乾隆六十年(1795)黄易写石一纸,署款“小松写石”,钤“黄易私印”白文方印。寄赠陈豫锺。嘉庆三年(1798)十二月廿二日,汪瑜可花轩,高树程补疏枿于石上,又奚冈写筱竹附着之,并题跋云:“小松作此纸寄秋堂,越三年为戊午腊月廿有二日,高兄迈菴补疏枿,余写乱筱。是日集天潜山人可花轩。铁生记。”钤“奚冈之印”白文方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奚冈 黄易 竹石图 题跋 三年
原文传递
西泠印社百年撰志修史及其文化影响述论
8
作者 贺文荣 西泠艺丛 2024年第2期40-49,共10页
百年西泠印社撰志修史本身就构成一部别样的历史,持续长久、积累丰厚、文献多样,其中以八篇《西泠印社记》和《西泠印社小志》《西泠印社志稿》《西泠印社九十年》《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西泠印社百年图史》以及一些专题史构成里程... 百年西泠印社撰志修史本身就构成一部别样的历史,持续长久、积累丰厚、文献多样,其中以八篇《西泠印社记》和《西泠印社小志》《西泠印社志稿》《西泠印社九十年》《西泠印社百年史料长编》《西泠印社百年图史》以及一些专题史构成里程碑式的成果。从史学史的维度看,这些史志文献在内容类型、体例、笔法、史学观上各不相同,史学价值各异。西泠印社百年撰志修史表现出的“自觉”修史意识有利于道统、文脉和印学宗风的赓续;西泠人的撰志修史使印学史进入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化史并与之同频共振。时代呼唤西泠人在深掘古典史学资源基础上从古典走向现代,构建现代史学形态的“西泠印社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泠印社 修史 史学 影响
原文传递
李、孛、梓的字形关系及相关的玺印问题考辨
9
作者 李莹波 西泠艺丛 2024年第3期82-87,共6页
在先秦文字中,李、孛、梓三字字形上有一些复杂的关联,因此对玺印释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困扰。本文通过细究以上三字的发展轨迹,理清了它们的发展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字系统中,这三个字不会混淆。此研究可为今后此类玺印的... 在先秦文字中,李、孛、梓三字字形上有一些复杂的关联,因此对玺印释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困扰。本文通过细究以上三字的发展轨迹,理清了它们的发展脉络。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字系统中,这三个字不会混淆。此研究可为今后此类玺印的释读提供一定的理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形关系
原文传递
书以右军为宗--王文治的书法临古
10
作者 陈冠男 西泠艺丛 2024年第4期14-26,共13页
引言清代(1644—1911)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变革期。明末清初学者对考据学的倡导,使学术焦点集中在对经史文献的考证上,也带动了对古代碑刻、铭文的研究。到了乾嘉时期,这种学术氛围和兴趣异常兴盛。由于对金石学的深入钻研,这批学术精英在... 引言清代(1644—1911)是中国书法的重要变革期。明末清初学者对考据学的倡导,使学术焦点集中在对经史文献的考证上,也带动了对古代碑刻、铭文的研究。到了乾嘉时期,这种学术氛围和兴趣异常兴盛。由于对金石学的深入钻研,这批学术精英在书法学习的取法和审美追求上出现了转变:他们不再以“二王”传统为最高且唯一的指标和取法,转而欣赏和学习六朝无名氏或毫无书名者所书的碑刻,甚至“二王”以前的汉魏碑刻和商周钟鼎铭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石学 商周 王文治 乾嘉时期 碑刻 书法学习 考据学 学术氛围
原文传递
周伯山豆清供图
11
作者 仲威 西泠艺丛 2024年第1期89-89,共1页
此清供图系清道光后期六舟手拓并绘,是器旧为新安铜鼓斋程洪溥藏器,今藏浙江博物馆。六舟将其定名为“周伯山豆”,释文曰:“伯山父作尊豆万年宝用”。是器曾经多家著录,吴荣光《筠清馆金石》作“周豆”,吴式芬《攈古录》作“伯山尊盖”... 此清供图系清道光后期六舟手拓并绘,是器旧为新安铜鼓斋程洪溥藏器,今藏浙江博物馆。六舟将其定名为“周伯山豆”,释文曰:“伯山父作尊豆万年宝用”。是器曾经多家著录,吴荣光《筠清馆金石》作“周豆”,吴式芬《攈古录》作“伯山尊盖”,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作“伯山父尊”,方浚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作“伯山父壶盖”,程振甲《木庵藏器目》作“伯山父壶”。以全形拓观之,实为铜壶之盖,故器名当为“伯山父壶盖”。六舟跋曰:“其文倒置,乃器中之仅见者”,沿讹袭谬,重贻笑柄。此器实为清乾隆年间所制伪器,程木庵、六舟宝伪为真,尤不直一笑,然其好古之心孜孜不倦,真不可及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博物馆 奇觚室吉金文述 吴式芬 清道光 全形拓 此器 彝器 方浚益
原文传递
吴氏雍穆堂印 吴昌硕
12
作者 冯立 西泠艺丛 2024年第8期93-93,共1页
吴氏雍穆堂印,印面尺寸为4.2厘米×4.2厘米,高8.4厘米,青田石质。墨书反字篆文6字,印文3行排列,行3字,字间有界格。是吴昌硕先生存世所见唯一一方篆而未刻的印章,侧有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高式熊先生隶书款识。此印为2003年西泠印社创... 吴氏雍穆堂印,印面尺寸为4.2厘米×4.2厘米,高8.4厘米,青田石质。墨书反字篆文6字,印文3行排列,行3字,字间有界格。是吴昌硕先生存世所见唯一一方篆而未刻的印章,侧有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高式熊先生隶书款识。此印为2003年西泠印社创建100周年之际,由吴昌硕曾孙吴超先生捐赠。“雍穆堂”,又称“雍睦堂”,为光绪三十年(1904)吴昌硕61岁迁居苏州桂和坊寓所的大堂名。“雍”“穆”取“雍容”“静穆”之意。吴氏曾在此生活近10年,其所编校的《读书楼诗集》扉页有“丙辰(1916)三月,吴氏雍睦堂用家刻本校印”可证其堂号之实。此外,吴氏另作有“雍睦堂”白文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泠印社 吴昌硕 副社长 有界格 家刻本 光绪三十年 青田石 熊先生
原文传递
《临石鼓文四条屏》吴昌硕
13
作者 冯立 西泠艺丛 2024年第8期94-95,共2页
吴昌硕篆书以《石鼓文》名于世。早在青年时期便有临习。此作所临为《石鼓文》中“吾车”“汧殹”“田车”三碣。款识:“己丑十二月既望,子谔仁兄大人属临天一阁本石鼓文字。天寒手僵,无一笔是处,即乞正讹,昌硕吴俊。”钤印“吴俊之印”... 吴昌硕篆书以《石鼓文》名于世。早在青年时期便有临习。此作所临为《石鼓文》中“吾车”“汧殹”“田车”三碣。款识:“己丑十二月既望,子谔仁兄大人属临天一阁本石鼓文字。天寒手僵,无一笔是处,即乞正讹,昌硕吴俊。”钤印“吴俊之印”(白文)、“酸寒尉印”(白文)。可知,此作书于1890年1月4日。是年,吴昌硕47岁。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在点画还是结体上,吴氏皆依傍拓本原形,以“实临”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昌硕 石鼓文 结体 临习 钤印 天一阁 点画 篆书
原文传递
探求青铜器铭文的时代价值——以《宝鸡青铜器书法菁华》为例
14
作者 刘建峰 西泠艺丛 2024年第1期2-12,共11页
我们知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三个重要标志分别是进入金属工具时代、开始使用文字和建立了国家形式的城邦。所谓的金属工具,主要是指青铜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首先进入铜石混用时代,之后人类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开始制作青铜... 我们知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三个重要标志分别是进入金属工具时代、开始使用文字和建立了国家形式的城邦。所谓的金属工具,主要是指青铜器。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首先进入铜石混用时代,之后人类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开始制作青铜饰品和青铜工具。丹麦学者Christian Jurgensen Thomsen(1788—1865)首先把人类使用青铜兵器和工具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器为甘肃省东乡林家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时期青铜小刀,据考证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工具 青铜时代 马家窑文化 青铜冶炼 青铜器铭文 青铜兵器 考古发现
原文传递
陶陵共厨鼎清供图
15
作者 仲威 西泠艺丛 2024年第1期90-90,共1页
隃麋陶陵共厨鼎,阮元旧藏,清嘉庆年间转赠焦山寺。鼎盖铭文“隃麋陶陵共厨铜斗,鼎盖并重十一斤”,后接小字“汧第卅五”;器身铭文“隃麋陶陵共厨铜鼎一,合容一斗,并重十斤”,中间小字“汧共厨铜鼎,容一斗,重八斤一两,第廿一。”考其铭文... 隃麋陶陵共厨鼎,阮元旧藏,清嘉庆年间转赠焦山寺。鼎盖铭文“隃麋陶陵共厨铜斗,鼎盖并重十一斤”,后接小字“汧第卅五”;器身铭文“隃麋陶陵共厨铜鼎一,合容一斗,并重十斤”,中间小字“汧共厨铜鼎,容一斗,重八斤一两,第廿一。”考其铭文,器主断为西汉元帝之子、哀帝之父定陶共王刘康,故是鼎可称“刘康陵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陵 汉元帝 器主 铜鼎 嘉庆年间 小字
原文传递
《漆书鹤经》
16
作者 金丹 西泠艺丛 2024年第4期89-89,共1页
金农《漆书鹤经》,横幅,126cm×85cm,西泠印社藏。所谓《鹤经》,即《相鹤经》,相传乃浮丘伯授王子晋之书,崔文子学道于子晋,得其文,藏嵩山石室中,淮南八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世。此作正文为:“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 金农《漆书鹤经》,横幅,126cm×85cm,西泠印社藏。所谓《鹤经》,即《相鹤经》,相传乃浮丘伯授王子晋之书,崔文子学道于子晋,得其文,藏嵩山石室中,淮南八公采药得之,遂传于世。此作正文为:“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足,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昼夜,十二时,鸣中律。复七年不生食物,大毛落,茸毛生,乃洁白如雪,或纯黑,泥水不能污。”款署:“杭郡金吉金书。”一连钤三印:“金吉金印”“生于丁卯”“冬心先生”,外引首一印“古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泠印社 金农 漆书 十二时 崔文子 淮南八公
原文传递
吴昌硕:新时期在英、美两国的国际交流
17
作者 张翼 西泠艺丛 2024年第8期26-33,共8页
吴昌硕作为近现代书画篆刻大家,其书画篆刻艺术在海外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本文关注的时间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1982—1984年。出于中英和中美艺术交流的需要,“中国近代五位杰出画家”展览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展出,这也是首次由官方组织... 吴昌硕作为近现代书画篆刻大家,其书画篆刻艺术在海外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本文关注的时间段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1982—1984年。出于中英和中美艺术交流的需要,“中国近代五位杰出画家”展览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展出,这也是首次由官方组织的吴昌硕英美艺术展。首先,本文论述了“中国近代五位杰出画家”展览的历史背景;其次,本文对吴昌硕在英、美两国艺术交流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英国艺术史家罗德瑞克·韦陀(Roderick Whitfield)对吴昌硕的理解来自英国学界的中国书画研究传统;本文还通过传播学理论分析美国新闻传播界对吴昌硕进行传播的特点。最后,本文指出“中国近代五位杰出画家”展览不仅使得吴昌硕在英国、美国得到了传播,还促使吴昌硕艺术进入了两国主流收藏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昌硕 改革开放 新时期 英美展览 传播与影响
原文传递
萃美若斯:陈鸿寿《种榆仙馆印谱》版本考述
18
作者 刘潇 段成贵 西泠艺丛 2024年第1期78-86,共9页
《种榆仙馆印谱》是郭宗泰辑“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印作而成,在晚清、民国时期又有西泠印社吴隐辑本等,现存版本众多,品质良莠不齐。本文首先对现存《种榆仙馆印谱》版本情况做考释对比,由于册数、开本、刊刻皆有不同,进而考察不同版... 《种榆仙馆印谱》是郭宗泰辑“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印作而成,在晚清、民国时期又有西泠印社吴隐辑本等,现存版本众多,品质良莠不齐。本文首先对现存《种榆仙馆印谱》版本情况做考释对比,由于册数、开本、刊刻皆有不同,进而考察不同版本间优劣状况;其次通过对《种榆仙馆印谱》的序跋、题词进行研究,来分析不同版本辑谱者的编纂动机;最后以西泠印社本《种榆仙馆印谱》为中心,管窥早期西泠印社印谱出版与传播状况。《种榆仙馆印谱》的编纂促进了浙派风格的传播,印谱序跋中所蕴藏的文献价值能够为印学史、印谱史提供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鸿寿 种榆仙馆印谱 印学传播 版本 西泠印社
原文传递
胡缵宗杭州摩崖题刻二种考
19
作者 王冬亮 西泠艺丛 2024年第5期55-61,共7页
胡缵宗是明代正德、嘉靖之际重要的经学家、诗文家、方志学家。他于嘉靖七年至嘉靖十年期间(1528—1531)任浙江布政使左参政,踏足杭州、台州、绍兴、新昌等地,而在杭州留有两件重要的篆书摩崖——“紫阳洞天”“西湖”。这两件摩崖题刻... 胡缵宗是明代正德、嘉靖之际重要的经学家、诗文家、方志学家。他于嘉靖七年至嘉靖十年期间(1528—1531)任浙江布政使左参政,踏足杭州、台州、绍兴、新昌等地,而在杭州留有两件重要的篆书摩崖——“紫阳洞天”“西湖”。这两件摩崖题刻书法精湛,保存完好。“紫阳洞天”是吴山之瑞石山全真道的重要遗迹,题有“西湖”二字的孤山岁寒崖,乃临水赏西湖之最佳处。故此二题,足为浙江、杭城增色,也为胡缵宗个案研究提供了图像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缵宗 杭州 摩崖 紫阳洞天 西湖
原文传递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湿刻陶文刍议
20
作者 冯立 西泠艺丛 2024年第1期63-72,共10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一方面,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使得政治的约束力相对松弛,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动迁徙促进了各民族关系的交融发展,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得到空前繁荣。永嘉南渡之后,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一方面,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使得政治的约束力相对松弛,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动迁徙促进了各民族关系的交融发展,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得到空前繁荣。永嘉南渡之后,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出现南移,为江南一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晋士族的大规模南迁,也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学术融合[1]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都为当时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浙江的越窑、瓯窑、德清窑、婺州窑及江苏的均山窑等盛产的陶瓷器,浙江的绍兴、宁波、台州,江苏的南京、无锡等地区所出的古砖皆反映出彼时制陶的产量之大、水平之高、品类之盛。在大量发掘出土的古陶瓷中,有不少附着在器物上的文字遗存(以下统称“陶文”)。这些文字或墨书,或刻画,或戳印。而其中的“湿刻”,则广泛存在于江南地区的古砖瓦、陶瓷器上,成为铭石书、墨迹、玺印文字之外,古代文字遗存的重要实物史料。这批资料数量庞大,载体不一,书风多样,内容丰富,且俗体别字突出,而其特殊的划刻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文字写刻的真实面貌,反映出当时书体的过渡性、融汇性、多元性等特征,对于当下古陶文的研究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文 湿刻 类墨迹 魏晋书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