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2,1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肚腹三里留”理论应用子午流注针法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评价
1
作者 陈静 李威 +3 位作者 王宽宇 孔祥定 李承 王钢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7-21,共5页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针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同时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以“肚腹三里留”理论为指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以足三里为主穴应用子午流注针法进行择时针刺,通过比较... 目的:评价子午流注针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同时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以“肚腹三里留”理论为指导,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以足三里为主穴应用子午流注针法进行择时针刺,通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术后腹胀腹痛程度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进一步论证“肚腹三里留”理论的指导作用及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应用子午流注针法以足三里为主穴进行择时针刺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进一步验证了“肚腹三里留”理论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仍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肚腹三里留 子午流注针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胃肠功能恢复
下载PDF
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顾媛媛 王月 +1 位作者 王连芝 谭福柱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癌性疼痛简称为“癌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本研究归纳了针灸治疗癌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针灸对细胞免疫、炎症因子和p38MAPK等信号传导通路和TRPV... 癌性疼痛简称为“癌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本研究归纳了针灸治疗癌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针灸对细胞免疫、炎症因子和p38MAPK等信号传导通路和TRPV1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针灸治疗癌痛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癌痛的针灸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针灸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注射针刀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3
作者 刘建梁 王苗 +2 位作者 景福权 赵平 周钰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41-45,共5页
目的:观察注射针刀治疗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例随机分为注射针刀组、注射组与针刀组各30例,注射针刀组运用注射针刀治疗,注射组给予痛点局部注射治疗,针刀组给予常规小针刀治疗。于... 目的:观察注射针刀治疗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例随机分为注射针刀组、注射组与针刀组各30例,注射针刀组运用注射针刀治疗,注射组给予痛点局部注射治疗,针刀组给予常规小针刀治疗。于3组治疗1个月后评价患者临床疗效,通过观察疼痛直观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腰椎疗效评分(JOA)与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对3组治疗后局部疼痛和整体症状的改善状况进行评价,抑郁自评量表(SDS)观察3组抑郁状态,并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清中六酮前列腺素F1α(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注射针刀组临床疗效优于注射组和针刀组(P<0.05);与注射组、针刀组比较,注射针刀组VAS、ODI与SDS评分明显下降,JOA评分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PGF1α、TNF-α、IL-1β及IL-6炎症因子水平较注射组和针刀组均有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组VAS、ODI和SDS评分及血清PGF1α、TNF-α、IL-1β及IL-6水平显著低于针刀组,JOA评分较针刀组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针刀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疗效优于局部注射和单纯小针刀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注射针刀 疼痛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析针灸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方芳 刘新颖 +5 位作者 顾媛媛 蒙艳丽 郭玉岩 左军 龙宇 郭媛琦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81-84,共4页
哮喘为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用针灸治疗哮喘患者,针灸疗法可以控制哮喘发生、发作,减轻发作程度,减少激素用量,降低激素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针灸治疗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针灸... 哮喘为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用针灸治疗哮喘患者,针灸疗法可以控制哮喘发生、发作,减轻发作程度,减少激素用量,降低激素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针灸治疗哮喘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针灸治疗在哮喘发病机制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以及气道重塑中的作用,从而为哮喘的诊疗以及针灸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针灸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探讨针灸临床研究的思路
5
作者 彭拥军 张浛芮 +2 位作者 曾春利 吕鹤群 冯瑶婷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真实世界研究与传统针灸疗法在临床研究上契合度较高。真实世界研究在针灸临床应用中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研究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文献,对真实世界研究的起源、内涵和它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通... 真实世界研究与传统针灸疗法在临床研究上契合度较高。真实世界研究在针灸临床应用中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研究通过检索国内外最新文献,对真实世界研究的起源、内涵和它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剖析真实世界研究在针灸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探讨优化的方向和思路,发现和归纳更好的真实世界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解决其在针灸临床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为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针灸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世界研究 针灸 临床研究 研究范式
下载PDF
周天热针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及对性激素T、LH/FSH的影响
6
作者 王芬 金钰钧 +1 位作者 靳鹏超 陈淑彦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51-55,共5页
目的:观察周天热针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及对性激素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的良性调节。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科室门诊收治的女性单纯性肥胖患者90例,将90例女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周天热针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及对性激素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的良性调节。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本科室门诊收治的女性单纯性肥胖患者90例,将90例女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予以运动干预、饮食疗法以及穴位埋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周天热针法治疗。比较两组肥胖程度变化及性激素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体质量、腰围、臀围、腰臀比、BMI与F%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天热针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女性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效果显著,且对女性性激素表达有良性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单纯性肥胖 穴位埋线 周天热针法 性激素
下载PDF
基于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探讨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影响
7
作者 刘波 丁小连 +2 位作者 单昊宇 康玉莹 白露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缺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20只7 d龄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康...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元NLRP3炎症小体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探讨其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缺损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20只7 d龄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头穴丛刺组(C组)、康复训练组(D组)和针康组(E组),再均分为24 d、7 d和14 d 3个时间点。结扎颈总动脉构建HIBD动物模型。C组针刺百会以及左右各旁开2 mm处,1次/d,每次留针2 h;D组进行转笼转棒训练,1次/d,10 min/次;E组在头穴丛刺的基础上进行转笼转棒训练。在各时间点,采用网屏实验评定运动功能缺损,TUNEL+Caspase-1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的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区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表达。结果:相较于A组,经缺氧缺血造模处理的4组在各时间点网屏实验评分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率均显著升高,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B组,各治疗组在各时间点网屏实验评分和海马区神经细胞焦亡率均显著减少,NLRP3、Caspase-1和GSDMD-N端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其中E组的疗效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康法可改善HIBD新生大鼠的运动功能缺损,且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或康复疗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细胞焦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康法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大鼠 NLRP3炎症小体 细胞焦亡
下载PDF
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张译尹 张健 +4 位作者 王东岩 董旭 冯丽媛 霍宏 张虹岩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7-12,共6页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VA)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VA偏瘫患者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CVA基础治疗...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VA)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VA偏瘫患者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CVA基础治疗;常规组额外给予患肢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丘墟及太冲进行电针治疗;联合组额外给予百会、病灶侧运动区和双侧平衡区进行电针治疗,同时给予患肢浮郄、殷门、血海及箕门进行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5次椅子坐立测试(5-TSST)、四阶段平衡测试(4-STB)、简明平衡评价系统测试(Brief-BESTest)、功能性步态评估(FGA)、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表面肌电信号最大肌电幅值(MAX)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5-TSST评分治疗后降低,4-STB评分、Brief-BESTest评分、FGA评分、SS-QOL评分及表面肌电信号MAX值治疗后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部电针联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CVA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上下协同同步刺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电针 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 平衡及步行能力
下载PDF
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及对血清GABA的影响
9
作者 张金朋 赵彬 +5 位作者 陈慧杰 李季 关莹 朱路文 李保龙 王亚楠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7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8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康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康法联合芒针...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7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8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康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康法联合芒针透刺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及GAB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及GAB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对各项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愈显率为75.68%(28/37)、总有效率为97.30%(36/37),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45.95%(17/37)及总有效率86.49%(3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能有效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效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针 针康法 中风 痉挛性瘫痪 肌张力
下载PDF
基于“时空特点”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钠钙交换体1的影响
10
作者 宁文华 李礼 +6 位作者 张宝瑜 杨沙 张丽丽 樊小农 沈燕 张亚男 王舒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永久性脑缺血大鼠不同时相、不同缺血区域钠钙交换体1(NCX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0、1、2和24 h亚组,每亚组各7只。电针刺激大鼠“百会”...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永久性脑缺血大鼠不同时相、不同缺血区域钠钙交换体1(NCX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再分0、1、2和24 h亚组,每亚组各7只。电针刺激大鼠“百会”、双侧“内关”和“三阴交”,疏密波,频率2/15 Hz,强度1 mA,每次20 min,连续5 d。于末次电针后2 h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Western Blot观察电针预处理对不同时相(0、1、2和24 h)、不同缺血区域(缺血区、非缺血区)皮层NCX1阳性细胞数及蛋白表达的调控模式。结果:缺血区,3组间0 h时相NCX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NCX1蛋白表达于1、2和24 h均低于同时相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NCX1蛋白表达于1 h、2 h显著高于同时相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24 h降至最低,与同时相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缺血区,3组间0 h时相NCX1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时相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CX1蛋白表达于2 h、24 h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可上调2 h、24 h时NCX1蛋白表达,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后缺血区、非缺血区皮层NCX1蛋白表达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电针预处理可以上调缺血区1 h、2 h NCX1蛋白及非缺血区2 h、24 h NCX1蛋白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预处理 脑缺血耐受 钠钙交换体
下载PDF
夹脊电针通过抑制Xc^(-)/GPX4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11
作者 栾逸先 尹洪娜 +5 位作者 朱荟一 田洪昭 张文钊 应雨校 李禹洋 李全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69-75,共7页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铁死亡的影响,明确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夹脊电针组(EA)和抑制剂组(Fer-1)4组,每组18只,再将每组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分为3 d组、7 d组... 目的:探讨夹脊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铁死亡的影响,明确电针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夹脊电针组(EA)和抑制剂组(Fer-1)4组,每组18只,再将每组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分为3 d组、7 d组与14 d组3个亚组,每亚组各6只。分别治疗3 d、7 d与14 d进行BBB评分、斜板实验,之后对损伤节段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尼氏染色、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观察铁死亡通路相关因子GSH、GPX4的表达情况及神经元数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SCI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GPX4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I组比较,EA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4表达在7 d、14 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I组比较,Fer-1组3 d、7 d与14 d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SH、GPX4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Fer-1组比较,EA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在14 d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前角神经元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H、GPX4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铁死亡加剧,电针治疗能够有效抑制Xc^(-)/GPX4通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脊电针 铁死亡 脊髓损伤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腧穴敏化理论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12
作者 毛强健 迟振海 +8 位作者 黄国民 杨亚男 吴德盛 周水生 李自如 李佩玲 罗郭峰 王玉情 陈日新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46-49,共4页
目的: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查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总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判定。结果:在中医... 目的:基于腧穴敏化理论,探查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优效性。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每组30例,疗程结束观察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与总疗效,并进行安全性判定。结果:在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面,3组受试者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受试者疗效比较,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6.67%(26/30),非热敏灸组总有效率80.00%(24/30),西药组总有效率73.33%(22/30),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腧穴敏化理论指导下,热敏灸组治疗功能性便秘优于非热敏灸组和西药组,且无任何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敏化 热敏灸 功能性便秘
下载PDF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析
13
作者 侯林茹 赵文君 +6 位作者 杨元祯 李姗姗 赵素红 徐明杰 徐枝芳 郭义 公一囡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1-6,共6页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 经脉-脏腑相关 脏腑体表相关 经络诊察法 敏化现象
下载PDF
电针对高脂诱导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作者 秦鸿宇 杨添淞 +4 位作者 巴特 孙忠人 冯楚文 张淼 王玉琳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78-84,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从50只C57BL/6J小鼠中随机筛选12只为空白组,予以正常饮食,剩余38只小鼠予以高脂饮食饲养16周后,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治疗4周... 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从50只C57BL/6J小鼠中随机筛选12只为空白组,予以正常饮食,剩余38只小鼠予以高脂饮食饲养16周后,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治疗4周后,对小鼠的体质量、脂肪重量、血脂水平及病理改变等进行评价,观察电针对肥胖小鼠的治疗效果。并通过16S rDNA高通测序技术分析小鼠微生物的变化,分析电针治疗肥胖小鼠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体质量、脂肪重量及TC、TG、LDL显著下降(P<0.01),TG降低(P<0.05),电针明显改善肥胖小鼠的病理损伤情况。肠道菌群检测显示,电针干预后,小鼠的肠道菌群数量明显回升,高脂饮食饲养小鼠肠道菌群中的厚壁菌门丰度,提高拟杆菌门丰度下降,Muribaculaceae_norank占比明显上升(30.74%)。结论:电针对肥胖小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降低肥胖小鼠体质量、脂肪重量与血脂水平,改善肥胖小鼠的病理损伤情况,具有调控肠道菌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高脂饮食 肥胖 小鼠 肠道菌群
下载PDF
电针干预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微生态”的作用机制研究
15
作者 屈媛媛 杨添淞 +6 位作者 孙忠人 冯楚文 林楚华 王庆勇 马帅 秦鸿宇 鲍圣涌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68-77,共10页
目的: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电针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模型组(Mod)、电针A组(MA)和电针B组(MB)。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目的: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电针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on)、模型组(Mod)、电针A组(MA)和电针B组(MB)。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MA、MB大鼠接受电针治疗,1次/d,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MA治疗4周,MB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进行胫骨三点抗弯实验、椎骨压缩实验和粪便16S rRNA测序。结果:与Con比较,Mod大鼠胫骨和椎骨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MA和MB大鼠胫骨和椎骨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MB的椎骨最大载荷、椎骨弹性模量、胫骨最大载荷和胫骨弹性模量均优于M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为各组排名前3的菌门。与Con比较,Mod厚壁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增加,拟杆菌门减少,电针干预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调。综合LEfSe和DESeq2结果分析各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的优势菌属,Con为考拉杆菌属、耐盐咸海鲜球菌属,MA为螺杆菌属、颤螺菌属,MB为假单胞菌属、Dysgonomonas属与紫色杆菌属。Beta多样性分析示微生物组间丰度有差异。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丰度和组成结构来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去势大鼠 电针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下载PDF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突触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益言 王东岩 +4 位作者 李慎微 董旭 赵东雪 杏亚婷 张莹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1期102-106,共5页
脑卒中后常见认知功能障碍,电针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程度,延缓认知障碍向痴呆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作用机制研究的日渐深入,突触可塑性作为新切入点,为电针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突触可塑... 脑卒中后常见认知功能障碍,电针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程度,延缓认知障碍向痴呆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作用机制研究的日渐深入,突触可塑性作为新切入点,为电针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突触可塑性作为脑可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系统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电针作用机制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梳理近年相关文献,从突触结构可塑性、突触功能可塑性、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神经递质和受体与突触可塑性相关信号通路5个方面对电针调控突触可塑性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脑卒中 认知障碍 突触可塑性 机制
下载PDF
基于《灵枢》发蒙针法治疗特发性耳鸣的理论探析
17
作者 赵子含 周鸿飞 +1 位作者 刘峻 王健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3期89-92,共4页
“特发性耳鸣”是主观感觉的异常声响幻觉,甚至伴有睡眠障碍或情绪问题,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西医还没有明确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发蒙针法”最早记载于《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详细记载了适应证、操作时间与具体操作... “特发性耳鸣”是主观感觉的异常声响幻觉,甚至伴有睡眠障碍或情绪问题,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西医还没有明确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发蒙针法”最早记载于《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详细记载了适应证、操作时间与具体操作手法,为治疗“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疾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对于现代医学中的“特发性耳鸣”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与实践,本研究拟从理论基础及操作规范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蒙针法 耳鸣 特发性耳鸣 针灸 灵枢
下载PDF
眼针心区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理论探析
18
作者 王道卿 邵妍 +2 位作者 王兴阳 赵曦彤 王鹏琴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1-16,共6页
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后遗症,可导致患者出现失读、失写与发音困难等症状,无法与人正常进行沟通交流,大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与康复治疗效果。眼针疗法作为一种微针疗法,半个世纪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对治疗中风后多种后遗症行之... 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后遗症,可导致患者出现失读、失写与发音困难等症状,无法与人正常进行沟通交流,大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与康复治疗效果。眼针疗法作为一种微针疗法,半个世纪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对治疗中风后多种后遗症行之有效。彭静山教授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运用中医理论将眼周区域划分为“八区十三穴”作为针刺部位,笔者在临床学习中发现运用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多在“八区”之心区部位针刺,患者功能改善显著。本研究将从“元神-目-识神”角度发掘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阐述心区的来源与定位,浅析眼针心区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中医理论依据,介绍眼针心区治疗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言语功能障碍 元神-目-识神 眼针疗法 心区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 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
19
作者 浦怡婷 马顾全 +2 位作者 吕鹤群 冯瑶婷 彭拥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水沟穴治疗相关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有关水沟穴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文献中水沟穴的临床应用规律,为临床使用水沟穴治疗相关病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有关水沟穴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的相关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后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水沟穴的主治范围、使用方法及配伍腧穴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IBM SPSS STATISTIC 26进行配伍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针灸甲乙经》等34本古籍中有效处方253条,涉及166个配伍腧穴。水沟穴主治病症主要涉及内科、五官科、儿科、传染病和外科等,以内科心系及肝胆系病症为主。配伍腧穴中使用频次前5位为合谷、百会、上星、承浆和风府,最常涉及的经脉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中运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五输穴和原穴,主要分布于头颈部,聚类分析中,冰柱图显示2个有效聚类群,树状图获得4个腧穴聚类群。结论:古代使用水沟穴主治病症范围较广,比较重视配伍使用,常使用本经配穴法,重视特定穴的使用,与现代使用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数据挖掘 水沟穴 古代文献 应用规律
下载PDF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童思佳 王堃 +1 位作者 吴生兵 周美启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近年来针灸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疗效得到广泛肯定。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生长、代谢、增殖与分化等过程,与MIR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针刺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从减轻炎症... 近年来针灸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疗效得到广泛肯定。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生长、代谢、增殖与分化等过程,与MIR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针刺通过调控PI3K/Akt通路,从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等多方面保护受损心肌组织。本研究深入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对MIRI的保护机制及针刺的调控作用,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针刺 PI3K/AKT通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