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0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_(2)P/ppy/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析氧性能
1
作者 徐海升 刘佳欣 +2 位作者 薛媚月 丁丽芹 李善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了设计和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析氧反应(OER)催化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和水热法等方法,使用聚吡咯(ppy)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进行功能化改性,再结合磷化镍(Ni_(2)P),制备Ni_(2)P/ppy/rGO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为了设计和开发一种经济高效的析氧反应(OER)催化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和水热法等方法,使用聚吡咯(ppy)对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进行功能化改性,再结合磷化镍(Ni_(2)P),制备Ni_(2)P/ppy/rGO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再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催化剂的析氧反应性能。结果表明,Ni_(2)P/ppy/rGO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需要的过电势(258 mV)较小,表现出比ppy/rGO(319 mV)、Ni_(2)P/ppy(323 mV)更好的电催化析氧性能。Ni_(2)P/ppy/rGO催化剂相应的塔菲尔斜率(74.0 mV·dec^(-1))也较小,表明其在析氧反应中具有较好的催化动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聚吡咯 磷化镍 析氧反应 阻抗
下载PDF
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药物-药物共晶的制备与表征
2
作者 王青青 卢庆梅 +3 位作者 张立国 倪力军 栾绍嵘 钱俊红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为改进难溶性药物缬沙坦与氢氯噻嗪的溶出性能,采用液体辅助研磨法制备了缬沙坦-氢氯噻嗪共晶产物。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对共晶产物、缬沙坦、氢氯噻嗪粉末及二者物理混合物进行了系列表征,并采用高效液相... 为改进难溶性药物缬沙坦与氢氯噻嗪的溶出性能,采用液体辅助研磨法制备了缬沙坦-氢氯噻嗪共晶产物。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法、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对共晶产物、缬沙坦、氢氯噻嗪粉末及二者物理混合物进行了系列表征,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分析了上述4个样品中药物活性成分(APIs)的体外溶出性能。结果表明,缬沙坦与氢氯噻嗪之间形成了共晶,共晶中APIs的溶出性能较原料药有显著改进,溶出曲线具有协同溶出的趋势。研究结果为缬沙坦与氢氯噻嗪联合用药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药物共晶 心血管疾病 缬沙坦 氢氯噻嗪 体外累积溶出度
下载PDF
α-酮戊二酸在3种溶剂及其丙酮酸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测定及关联
3
作者 李晓婷 陈葵 +3 位作者 何笑尘 武斌 纪利俊 吴艳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3,共10页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常压下α-酮戊二酸在水、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和丙酮酸中的溶解度,并研究了丙酮酸对α-酮戊二酸在水、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3种溶剂中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α-酮戊二酸在水-丙酮酸、乙酸乙酯-丙酮酸、乙酸正丁...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常压下α-酮戊二酸在水、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和丙酮酸中的溶解度,并研究了丙酮酸对α-酮戊二酸在水、乙酸乙酯、乙酸正丁酯3种溶剂中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α-酮戊二酸在水-丙酮酸、乙酸乙酯-丙酮酸、乙酸正丁酯-丙酮酸3种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总体与温度呈正相关;在水-丙酮酸混合溶剂中,丙酮酸摩尔比(y1)增大会使α-酮戊二酸的溶解度减小;在乙酸乙酯-丙酮酸、乙酸正丁酯-丙酮酸混合体系中,丙酮酸摩尔比增加会使α-酮戊二酸的溶解度先减小后增大,两体系极小值分别位于乙酸乙酯-丙酮酸摩尔比y2=0.60和乙酸正丁酯-丙酮酸摩尔比y3=0.47附近。Apelblat方程、Yaws方程和(CNIBS)/Redlich-Kister方程对α-酮戊二酸在以上3种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关联良好;采用修正的van′t Hoff方程计算了α-酮戊二酸在水-丙酮酸、乙酸乙酯-丙酮酸、乙酸正丁酯-丙酮酸3种混合体系的溶解焓、溶解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研究结果为建立α-酮戊二酸的生产工艺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酮戊二酸 丙酮酸 溶解度 热力学拟合
下载PDF
无溶剂纳米CaCO_(3)流体的制备及其流变性能分析
4
作者 李韩飞 赵旭波 +6 位作者 朱广凯 张俊 李晓亮 白星星 童张法 廖丹葵 李立硕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了解决纳米碳酸钙(CaCO_(3))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团聚的问题,改善其与聚合物材料共混的相容性,通过共价接枝的方法将长链有机物聚醚-硅烷(KHM)接枝到纳米CaCO_(3)表面,制备出新型的稳定无溶剂纳米流体(CaCO_(3)-KHM),并考察其流... 为了解决纳米碳酸钙(CaCO_(3))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易发生团聚的问题,改善其与聚合物材料共混的相容性,通过共价接枝的方法将长链有机物聚醚-硅烷(KHM)接枝到纳米CaCO_(3)表面,制备出新型的稳定无溶剂纳米流体(CaCO_(3)-KHM),并考察其流变学行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aCO_(3)-KHM中的CaCO_(3)呈立方形,有机层均匀包覆在CaCO_(3)表面形成核壳结构,有机层厚度为4 nm左右;有机含量超过70%后,CaCO_(3)-KHM显示出类似液体的性质。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表明,CaCO_(3)-KHM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6℃,熔融温度为10℃。热分析发现该类流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在260℃以上。乳液状无溶剂纳米CaCO_(3)流体能够实现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材料的“液-液”混合,对热固性树脂改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aCO_(3) 纳米类流体 流变性 聚醚胺 硅烷偶联剂
下载PDF
乙二醇-1,2-丁二醇-5-壬酮体系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
5
作者 陈培昱 王成习 +1 位作者 王恒秀 陈纪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针对乙二醇与1,2-丁二醇性质相近且存在共沸物导致分离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选择了5-壬酮为萃取剂分离乙二醇和1,2-丁二醇混合物。在常压下测定了40、60、78℃时乙二醇-1,2-丁二醇-5-壬酮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使用Hand方程和Othmer-... 针对乙二醇与1,2-丁二醇性质相近且存在共沸物导致分离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选择了5-壬酮为萃取剂分离乙二醇和1,2-丁二醇混合物。在常压下测定了40、60、78℃时乙二醇-1,2-丁二醇-5-壬酮三元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使用Hand方程和Othmer-Tobias方程验证了数据的可靠性。采用NRTL和UNIQUAC模型方程对液液平衡数据进行关联,分别得到了三元体系的模型参数,同时计算了1,2-丁二醇的分离因数和萃取率。结果表明,模型方程在实验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适用性,5-壬酮在78℃下对1,2-丁二醇表现出良好的萃取选择性和较高的萃取率。研究结果为相关计算模拟及工业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二醇 1 2-丁二醇 5-壬酮 液液平衡 萃取
下载PDF
黄铁矿流化床还原磷石膏制备SO_(2)的实验及机理分析
6
作者 田治华 马栋 +2 位作者 王勤辉 章斌 解桂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为了将黄铁矿和磷石膏(PG)中的元素S尽可能地转化为SO_(2),同时明晰该过程的反应机理,通过流化床实验结合热重和热力学计算,系统研究了黄铁矿添加量、反应温度等对PG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铁矿的加入降低了PG的分解温度,并且提高... 为了将黄铁矿和磷石膏(PG)中的元素S尽可能地转化为SO_(2),同时明晰该过程的反应机理,通过流化床实验结合热重和热力学计算,系统研究了黄铁矿添加量、反应温度等对PG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铁矿的加入降低了PG的分解温度,并且提高了PG的分解率。该过程的最慨然机理函数为G(α)=1-(1-α)^(1/3),表明反应受相边界控制。优化的反应条件:温度为1100℃,黄铁矿添加量为30%,反应时间为20 min,黄铁矿粒径为0~0.075 mm,在该条件下PG分解率和SO_(2)收率分别为99.95%和95.95%。当黄铁矿添加量为30%~70%,会产生副产物CaS。当添加量超过70%,会产生固熔体Ca_(3)Fe_(4)S_(3)O_(6)。按照黄铁矿添加量的不同,该过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机理路径。本研究丰富了黄铁矿还原PG制备SO_(2)的工艺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黄铁矿 二氧化硫 流化床 动力学 机理
下载PDF
无掺杂g-C_(3)N_(4)促进光催化甲苯氧化
7
作者 石雄飞 高燊原 +1 位作者 王晓钟 戴立言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4,共10页
以O_(2)选择性氧化甲苯转化为高附加值氧化物意义重大且具有挑战。为解决甲苯C(sp^(3))-H难以活化问题,成功将无掺杂的g-C_(3)N_(4)应用于甲苯氧化反应,展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氧化活性。经二次热剥离处理的g-C_(3)N_(4),比表面积显著增大,... 以O_(2)选择性氧化甲苯转化为高附加值氧化物意义重大且具有挑战。为解决甲苯C(sp^(3))-H难以活化问题,成功将无掺杂的g-C_(3)N_(4)应用于甲苯氧化反应,展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氧化活性。经二次热剥离处理的g-C_(3)N_(4),比表面积显著增大,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同时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有效分离与迁移,大的比表面积也有利于对甲苯和O_(2)的吸附。经优化后的光催化剂在400~410 nm光照条件下,以O_(2)为氧化剂,室温条件反应8 h,甲苯转化率为65.8%,苯甲醛和苯甲酸总选择性为86.2%,甲苯转化速率可达2056μmol·(g·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光催化 氧气氧化 热剥离 g-C_(3)N_(4)
下载PDF
搅拌釜内高固含率搅拌功率的实验测量及模拟预测
8
作者 张琳伟 陈冰冰 +1 位作者 陈律名 张玮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为了提高搅拌釜中高固含率工况下固-液两相搅拌功率的数值模拟预测精度,通过流变仪探究了固含率及剪切速率对甘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固-液两相体系黏度的影响,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考虑固含率与剪切速率影响的固-液两相体系黏度计算... 为了提高搅拌釜中高固含率工况下固-液两相搅拌功率的数值模拟预测精度,通过流变仪探究了固含率及剪切速率对甘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固-液两相体系黏度的影响,基于实验结果提出了考虑固含率与剪切速率影响的固-液两相体系黏度计算模型,并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结合,对搅拌釜内固含率为0.1~0.4的固-液搅拌功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随着固含率的增大,尤其是当固含率大于0.2时,甘油-PMMA固-液两相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非牛顿流体特征。目前广泛使用的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的固-液两相体系黏度模型,会使CFD预测的搅拌功率随固含率增加而减小。与提出的固-液两相体系黏度模型结合后的CFD模拟,明显提高了搅拌釜内高固含率下对固-液搅拌功率的预测精度,且固相分布的模拟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釜 高固含率 固-液两相体系黏度 计算流体力学 搅拌功率
下载PDF
蒸汽辅助低成本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及其催化裂解性能
9
作者 葛虎城 顾宇飞 +4 位作者 黄雪 刘菲菲 黄艳梅 李福威 李志霞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针对ZSM-5分子筛合成成本高、微孔结构易引起扩散限制的问题,文中以六亚甲基亚胺(HMI)为主模板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F68)为介孔模板剂,采用蒸汽辅助晶化法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SFZ),探究NaOH添加量、晶化时间以及F68添加量对分子筛... 针对ZSM-5分子筛合成成本高、微孔结构易引起扩散限制的问题,文中以六亚甲基亚胺(HMI)为主模板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F68)为介孔模板剂,采用蒸汽辅助晶化法合成多级孔ZSM-5分子筛(SFZ),探究NaOH添加量、晶化时间以及F68添加量对分子筛结晶度的影响。此外,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N_(2)吸附-脱附及氨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进行了催化裂解,并且评价了分子筛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SFZ-15(F68添加量为HMI质量的15%)获得了最高的液体产率(21.42%)和苯系物(BTEX,如苯、甲苯、乙苯、二甲苯)选择性(86.34%),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抗积碳能力和催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亚甲基亚胺 ZSM-5分子筛 催化裂解 苯系物 低密度聚乙烯
下载PDF
基于超声强化和气体扰动的微反应器混合性能研究
10
作者 张宏程 吴可君 何潮洪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4,共11页
为给某含能材料制备中微反应器的混合强化提供技术依据,在惰性气体扰动和超声作用下,通过实验测定了微反应器内基于Villermaux-Dushman反应的离集指数,比较了不同气液入口速度、气液比与超声功率下微反应器的混合性能。此外,通过计算流... 为给某含能材料制备中微反应器的混合强化提供技术依据,在惰性气体扰动和超声作用下,通过实验测定了微反应器内基于Villermaux-Dushman反应的离集指数,比较了不同气液入口速度、气液比与超声功率下微反应器的混合性能。此外,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耦合流体流动、化学反应、两相流-相场、压力声学等物理场,模拟研究了气液比、超声功率等工艺条件对Villermaux-Dushman反应离集指数的影响,讨论了气液两相反应体系的强化机理和流型转变点。研究结果可为气液两相流微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超声 计算流体力学 两相流 过程强化
下载PDF
氮掺杂碳材料分离烟道气的分子模拟
11
作者 彭洁 王子瑶 +2 位作者 唐忠利 李文彬 张东辉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针对氮掺杂碳材料的微孔孔径分布和氮含量对CO_(2)吸附的单一影响难以量化问题,构建碳基吸附剂的狭缝孔模型,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定量研究孔径结构、氮掺杂量、吸附温度对CO_(2)吸附及烟道气分离性能的影响,并从吸附质的相对浓度分布... 针对氮掺杂碳材料的微孔孔径分布和氮含量对CO_(2)吸附的单一影响难以量化问题,构建碳基吸附剂的狭缝孔模型,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定量研究孔径结构、氮掺杂量、吸附温度对CO_(2)吸附及烟道气分离性能的影响,并从吸附质的相对浓度分布角度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O_(2)吸附容量受孔径分布和氮掺杂量的协同作用,但0.8 nm以下的窄微孔对吸附量影响更大,1.5×10^(5)Pa时在模拟孔径范围内0.8 nm处CO_(2)吸附量最大为6.082 mol·kg^(-1),氮掺杂可以提高烟道气分离系数。研究结果可为碳基吸附剂的制备、改性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吸附 氮掺杂 烟道气 蒙特卡洛模拟
下载PDF
NiPd/SiO_(2)双金属催化剂上糠醛还原胺化制糠胺
12
作者 钟齐锋 胡锦波 +3 位作者 张志扬 郭珊珊 陈梦婷 刘迎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1,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糠醛还原胺化反应中Ni基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采用共浸渍法制备NiPd/SiO_(2)双金属催化剂,在氨水作为氨源、分子氢作为还原剂条件下,催化糠醛还原胺化合成糠胺。研究了Ni/Pd摩尔比、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催化剂用量等对糠... 为了进一步提高糠醛还原胺化反应中Ni基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采用共浸渍法制备NiPd/SiO_(2)双金属催化剂,在氨水作为氨源、分子氢作为还原剂条件下,催化糠醛还原胺化合成糠胺。研究了Ni/Pd摩尔比、反应温度、氢气压力、催化剂用量等对糠醛转化率和糠胺选择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和普适性。结果表明,在优化的NiPd(1∶4)/SiO_(2)催化剂上130℃、2 MPa条件下反应3 h,糠醛完全转化,糠胺选择性达到91.6%,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仍具有良好的活性,且该催化剂在其他多种醛类化合物还原胺化制伯胺反应中也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 糠胺 还原胺化 双金属催化剂 生物质
下载PDF
二氧化钛包覆二氧化硅担载镍催化剂用于二氧化碳甲烷化
13
作者 葛陶晨曦 杨妍 +2 位作者 姜雅楠 张弦 刘源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4,共10页
针对SiO_(2)作为CO_(2)甲烷化催化剂载体比表面积小、不利于活性组分高分散的问题,采用醇分散水解法将TiO_(2)均匀包覆于SiO_(2)纳米颗粒表面,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的TiO_(2)-SiO_(2)载体。采用络合浸渍法将活性组分Ni担载于该载体表面... 针对SiO_(2)作为CO_(2)甲烷化催化剂载体比表面积小、不利于活性组分高分散的问题,采用醇分散水解法将TiO_(2)均匀包覆于SiO_(2)纳米颗粒表面,制备了具有大比表面积的TiO_(2)-SiO_(2)载体。采用络合浸渍法将活性组分Ni担载于该载体表面得到Ni/TiO_(2)-SiO_(2)催化剂,并考察了Ni负载量和煅烧温度对催化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载体比表面积大,Ni分散度较高,并且金属-载体相互作用起到了固定活性组分的作用,使其不容易在还原过程中烧结,所制得质量分数为12%的Ni/TiO_(2)-SiO_(2)催化剂具有优良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CO_(2)转化率随Ni的表面积线性增大,说明Ni分散度是活性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甲烷化 镍基催化剂 镍负载量 煅烧温度 高分散
下载PDF
高炉粒化矿渣协同矿化封存CO_(2)对充填体强度影响机制分析
14
作者 丁凡煜 孙伟 +4 位作者 张盛友 张攀科 文瑶 蔡发雄 朱艾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6,共10页
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_(2)及高炉矿渣等固体废弃物,针对固废堆存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利用矿渣矿化封存CO_(2)并充填至采空区,可有效控制岩层移动,减少地表塌陷。为了保证封存方法的可行性,文中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利用X射线衍射... 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_(2)及高炉矿渣等固体废弃物,针对固废堆存及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利用矿渣矿化封存CO_(2)并充填至采空区,可有效控制岩层移动,减少地表塌陷。为了保证封存方法的可行性,文中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利用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热重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矿渣基固废固碳充填材料(SCFM)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和物相组成,并分析了SCFM的CO_(2)固化和强度强化机理。在制备SCFM过程中,硅酸盐水泥、熟石灰和矿渣粉先发生水化反应,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凝胶和氢氧化钙)再与CO_(2)进行碳化反应生成硅胶(gel)和碳酸钙。结果表明,SCFM强度随硅酸盐水泥和熟石灰掺量的增加而提高,水泥和熟石灰掺量分别为20%和7%时的SCFM试样强度最大,3 d和28 d强度分别达到4.41 MPa和16.47 MPa。1 g SCFM的CO_(2)最大封存量为1.83 mg,与水泥和熟石灰掺量成正比,熟石灰为最大影响因素。SCFM提高了固废利用率和CO_(2)利用封存率,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CO_(2)矿化 高炉粒化矿渣 固碳充填材料 微观形貌
下载PDF
条纹状化学异质表面上的液滴润湿特性
15
作者 刘玉行 刘渊博 +1 位作者 李启迅 马学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3,共8页
表面上的非均匀润湿行为无处不在,为了研究条纹状化学异质表面上的润湿特性,利用涂层技术及机械加工方法制得相对疏水性不同的7种毫米级条纹状可溶性聚四氟乙烯(PFA)-Cu表面。搭建三维可视化实验台,以速度为0的状态放置液滴,探究液滴体... 表面上的非均匀润湿行为无处不在,为了研究条纹状化学异质表面上的润湿特性,利用涂层技术及机械加工方法制得相对疏水性不同的7种毫米级条纹状可溶性聚四氟乙烯(PFA)-Cu表面。搭建三维可视化实验台,以速度为0的状态放置液滴,探究液滴体积和放置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液滴体积增大,液滴经历均匀—非均匀—均匀润湿的过程。其中,亲水区宽度起决定作用:液滴直径与亲水区的宽度之比小于8时,呈各向异性润湿;大于8时,呈各向同性润湿,基本符合Cassie模型。研究结果丰富了条纹状表面的润湿数据,为相关领域内功能表面的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状化学异质表面 各向异性润湿 液滴演化 润湿特性 接触角
下载PDF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简介
16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4-F0004,共1页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于1986年创刊,由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7所化工学科重点高校发起办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于1986年创刊,由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7所化工学科重点高校发起办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清华大学校研院、郑州大学、广西大学、常州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14所著名院校陆续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广西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下载PDF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投稿指南
17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欢迎国内外化学工程界科研工作者踊跃投稿。学报接受化学工程所有领域的研究论文,特别欢迎与化学工程学科交叉的研究论文。学报发表的论文以研究性论文为主,也欢迎重要领域的综述性论文。学报反对一稿多投和弄虚作假。
关键词 研究性论文 化学工程学科 综述性论文 一稿多投 学报 弄虚作假 投稿指南 科研工作者
下载PDF
超临界水氧化放射性废树脂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徐甜甜 张倩 +2 位作者 李洁 刘海华 李妍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放射性废树脂处理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重要挑战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解决方案。传统方法如直接水泥固化、热态超级压缩、焚烧等,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因其对有机物处理迅速彻底且能高效减容而备受关注。首先,从超临界水的... 放射性废树脂处理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重要挑战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效解决方案。传统方法如直接水泥固化、热态超级压缩、焚烧等,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因其对有机物处理迅速彻底且能高效减容而备受关注。首先,从超临界水的基本特性出发,综述了温度、压力、氧化系数、停留时间及物料浓度等反应条件对放射性废树脂有机物去除效率影响的研究进展;其次,分析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的优缺点;最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展望了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处理放射性废树脂过程中仍面临的问题,以期为超临界水氧化处理放射性废物的工业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废树脂 超临界水氧化 水泥固化 热态超级压缩 焚烧
下载PDF
水环境中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的污染及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19
作者 刘瑞鹏 张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药物等微量污染物中潜在的环境风险逐渐被人们关注。G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物约有700种,是40%药物的靶点,使用量巨大。污水中的GPCR药物由于无法被污水厂完全去除,最终流入水环境造成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 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药物等微量污染物中潜在的环境风险逐渐被人们关注。G蛋白偶联受体(GPCR)药物约有700种,是40%药物的靶点,使用量巨大。污水中的GPCR药物由于无法被污水厂完全去除,最终流入水环境造成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潜在危害。但目前仅有少数GPCR药物被检测,且其对水生生物产生的生态风险研究有限。文中对近年来GPCR药物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主要来源及迁移转化、环境中GPCR药物分析检测方法、污染现状和生态毒性,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偶联受体药物 水环境 迁移转化 污染 生态毒性
下载PDF
CO_(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催化剂应用进展
20
作者 高宇 李正甲 +1 位作者 岑洁 姚楠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9,共8页
二氧化碳氧化乙烷脱氢(CO_(2)-ODH)制乙烯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文中阐述了CO_(2)-ODH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关键科学问题(C-C/C-H键选择性断裂),分析了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电子性质和几何性质、界面位点效应、金属-载体相互作用... 二氧化碳氧化乙烷脱氢(CO_(2)-ODH)制乙烯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文中阐述了CO_(2)-ODH反应的反应机理和关键科学问题(C-C/C-H键选择性断裂),分析了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电子性质和几何性质、界面位点效应、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催化剂表面酸碱性质、杂原子掺杂作用以及催化剂的失活和再生问题对CO_(2)-ODH反应性能和催化剂构效关系的影响,介绍了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在CO_(2)-ODH反应中的应用,结合反应机理和关键问题提出了构筑高效乙烷氧化脱氢催化剂可能的方法,最后对适用于CO_(2)-ODH反应的催化剂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研究结论为研发得到具有较好活性、产物选择性和稳定性的CO_(2)-ODH催化剂提供了借鉴和理论指导,为其进一步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氧化乙烷脱氢 催化剂 反应机理 反应活性中心 构效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