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3,4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欢迎关注《中华内科杂志》网站
1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4,共1页
《中华内科杂志》网站(http://www.emedicine.org.cn)是《中华内科杂志》期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刊面向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的重要窗口,它是我们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与平台。《中华内科杂志》网站将发布我刊已发表... 《中华内科杂志》网站(http://www.emedicine.org.cn)是《中华内科杂志》期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刊面向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的重要窗口,它是我们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与平台。《中华内科杂志》网站将发布我刊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期刊资源、会议资讯、编辑部公告、学术动态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建设 期刊资源 审稿专家 学术动态 网站 《中华内科杂志》 交流和沟通 面向读者
原文传递
参与本刊“临床一线中的实践好伙伴”栏目答题 赢取Ⅱ类继续教育学分
2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16-216,共1页
经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华内科杂志》作为Ⅱ类学分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试点期刊,2024年第1期至第10期在“临床一线中的实践好伙伴”栏目中开展继续教育项目,每期讲座文章后均设有5道单选题,本刊订户均可参与。
关键词 继续医学教育 继续教育项目 培训试点 单选题 继续教育学分 答题 伙伴 《中华内科杂志》
原文传递
欢迎关注《中华内科杂志》微信
3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1-191,共1页
我刊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于2015年8月正式开通上线。您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进行订阅,或通过搜索微信订阅号名称“中华内科杂志”或微信号“zhnkzz”进行关注。微信平台提供的内容包括:期刊预告、当期内容、往期内容、杂志检索、微病例... 我刊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于2015年8月正式开通上线。您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进行订阅,或通过搜索微信订阅号名称“中华内科杂志”或微信号“zhnkzz”进行关注。微信平台提供的内容包括:期刊预告、当期内容、往期内容、杂志检索、微病例、微学院、微会议、会员社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订阅号 微信平台 中华内科杂志 二维码 微信号 期刊
原文传递
欢迎关注《中华内科杂志》网站
4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1-191,共1页
《中华内科杂志》网站(http://www.emedicine.org.cn)是《中华内科杂志》期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刊面向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的重要窗口,它是我们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与平台。《中华内科杂志》网站将发布我刊已发表... 《中华内科杂志》网站(http://www.emedicine.org.cn)是《中华内科杂志》期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刊面向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的重要窗口,它是我们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与平台。《中华内科杂志》网站将发布我刊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期刊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刊建设 期刊资源 审稿专家 网站 《中华内科杂志》 面向读者 交流和沟通
原文传递
欢迎关注《中华内科杂志》微信
5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8-88,共1页
我刊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于2015年8月正式开通上线。您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进行订阅,或通过搜索微信订阅号名称“中华内科杂志”或微信号“zhnkzz”进行关注。微信平台提供的内容包括:期刊预告、当期内容、往期内容、杂志检索、微病例... 我刊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于2015年8月正式开通上线。您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进行订阅,或通过搜索微信订阅号名称“中华内科杂志”或微信号“zhnkzz”进行关注。微信平台提供的内容包括:期刊预告、当期内容、往期内容、杂志检索、微病例、微学院、微会议、会员社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订阅号 微信平台 中华内科杂志 二维码 微信号 期刊
原文传递
第二次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对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移植候选患者的预后验证
6
作者 周慧星 菅原 +9 位作者 杜鹃 刘俊茹 张之尧 耿传营 杨光忠 王国蓉 傅卫军 李娟 陈文明 高文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目的验证新药时代第二次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2-ISS)对中国适合移植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国内3个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海... 目的验证新药时代第二次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2-ISS)对中国适合移植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8年6月国内3个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401例适合移植的新诊断MM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蛋白酶体抑制剂和/或免疫调节剂为基础的诱导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收集患者基线及随访数据,进行R2-ISS重新分期,分析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生存数据使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组间生存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危险因素与生存之间的关系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患者中位年龄为53岁(范围25~69岁),其中男性240例(59.5%)。初诊肾功能不全患者46例(11.5%)。按照修订的国际分期系统(R-ISS):Ⅰ期74例(18.5%),Ⅱ期259例(64.6%),Ⅲ期68例(17.0%)。根据R2-ISS重新分期后,Ⅰ期50例(12.5%),Ⅱ期95例(23.7%),Ⅲ期206例(51.4%),Ⅳ期50例(12.5%)。中位随访时间35.9个月(范围6~119个月)。R2-ISSⅠ~Ⅳ期患者中位PFS期分别为75.3、62.0、39.2、30.3个月;中位OS期分别为未达到,86.6、71.6、38.5个月,各分期间PFS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2-ISSⅢ、Ⅳ期是PFS(HR=2.37,95%CI 1.30~4.30;HR=4.50,95%CI 2.35~9.01)和OS(HR=4.20,95%CI 1.50~11.80;HR=9.53,95%CI 3.21~28.29)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R2-ISS对新药时代中国适合移植新诊断MM患者的PFS、OS具有预后价值,其普遍性仍需在不同人群中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R2-ISS 无进展生存 总生存
原文传递
心脏磁共振在系统性硬化症亚临床心脏受累中的应用
7
作者 赵征 赵亚男 +3 位作者 金京玉 杨金水 朱剑 李涛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76-182,共7页
目的通过心血管磁共振来描述和识别亚临床系统性硬化症原发性心脏受累(SSc-PHI),明确疾病严重程度及血清生物标志物与亚临床SSc-PHI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共有26... 目的通过心血管磁共振来描述和识别亚临床系统性硬化症原发性心脏受累(SSc-PHI),明确疾病严重程度及血清生物标志物与亚临床SSc-PHI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共有26例无心血管疾病或肺动脉高压病史的SSc患者进行了3 T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检查,测量包括native T_(1)、细胞外容积(ECV)、晚期钆增强(LGE)、T_(2)mapping和左室容积功能,以及肌钙蛋白T和N端脑钠肽前体。结果在26例患者中有13例(50.0%)患者观察到LGE,提示局灶性纤维化,弥漫型SSc组的T_(2)mapping显著高于局限型SSc(P=0.009)。所有患者的左室容积和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但弥漫型SSc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显著高于局限型SSc组(P=0.021)。有LGE局灶性纤维化患者的改良Rodnan皮肤评分(mRSS)显著升高(P=0.019)。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了mRSS和LGE之间的关联(OR=1.224,P=0.037)。多因素分析中,T_(2)mapping与病程呈负相关,与弥漫型SSc及指端溃疡相关(R 2=0.711,P=0.018,P=0.013,P=0.030),肌钙蛋白T和T_(2)mapping存在相关性(r=0.555,P=0.049)。结论亚临床SSc-PHI的特征是心肌弥漫性和局灶性纤维化,但保留心肌收缩功能。亚临床SSc-PHI与肌钙蛋白T、SSc疾病严重程度和复杂的周围血管病变有关。这些数据为识别有SSc-PHI风险的个体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磁共振成像 心脏纤维化
原文传递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相关性垂体炎临床特征分析
8
作者 张耀 王书畅 +4 位作者 张倩 李鸿燕 刘思行 王晓慧 刘艺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相关性垂体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治疗的PD-1抑制剂相关性垂体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及预后...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相关性垂体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治疗的PD-1抑制剂相关性垂体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共纳入15例PD-1抑制剂相关性垂体炎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62.1±7.5)岁,发病时PD-1治疗周期6.5(4.7,11.6)个。临床症状表现为消化道症状14例、疲乏12例、低血钠12例、低血钾1例、低血糖1例、低血压5例、发热1例。15例患者均表现为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4例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未见垂体后叶功能减退。垂体MRI表现为空泡蝶鞍1例,垂体小囊性病变1例,垂体柄略向左偏移1例,蝶鞍部高代谢、垂体异常信号1例,11例未见异常。随访时间(47.66±11.93)周,末次随访时,1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恢复正常。结论PD-1抑制剂相关性垂体炎发病时间较晚,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及疲乏多见,以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甲状腺及性腺功能减退次之,垂体影像学改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功能减退症 PD-1抑制剂 免疫疗法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原文传递
神经心脏病学:一个亟待发展的学科
9
作者 马为 袁云 +1 位作者 王硕 霍勇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25-229,共5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从而开启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神经心脏病学”。目前尚缺乏神经心脏病学的确切定义,该学科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了共同因素导致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包括动...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从而开启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神经心脏病学”。目前尚缺乏神经心脏病学的确切定义,该学科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了共同因素导致的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异常物质沉积和遗传代谢病、获得性以及遗传性易栓症、系统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包括急性神经系统病变和心理应激、神经调节机制、神经肌肉病等)和心血管系统异常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包括结构性心脏病、节律性心脏病、心腔内血栓以及占位、大血管病变等)。本文简要阐述了神经心脏病学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应该加强对这一交叉学科的认识,推动学科发展,造福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 神经心脏病学
原文传递
椎动脉V4段窃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0
作者 刘洋 边洋 +1 位作者 王拓一 邱峰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V4段闭塞性病变(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对侧椎动脉可以通过血流代偿,反向供血到病变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椎动脉V4段窃血的临床特征。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目的探讨单侧椎动脉V4段闭塞性病变(重度狭窄或闭塞)时,对侧椎动脉可以通过血流代偿,反向供血到病变侧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椎动脉V4段窃血的临床特征。方法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血管狭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诊治的66例单侧椎动脉V4段闭塞性病变病例,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6例中有11例(16.7%)V4段闭塞性病变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上可见病变对侧椎动脉血流可通过椎基底动脉汇合点经过同侧椎动脉V4远端逆向窃至病侧小脑后下动脉,该途径鲜见文献报道,根据既往锁骨下动脉窃血和颈动脉窃血定义的特点,我们称该途径为椎动脉V4段窃血。其中6例(9.1%)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上可见患侧椎动脉V4段近端未探及血流信号,V4段远端(PICA以远)及PICA均可见正向血流信号,对侧椎动脉V4段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结论椎动脉V4段窃血是非常少见的椎动脉窃血途径,椎动脉V4段闭塞时,临床医生应注意观察PICA的供血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该窃血途径,以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血流代偿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侧支循环 小脑后下动脉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领域近十年临床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11
作者 宋志强 周丽雅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卫生健康问题,尤其在我国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地区,影响人群广泛,消耗大量医疗资源。过去十年间,国内外在幽门螺杆菌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聚焦在多个研究热点,本文总结如下。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消化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诊治和预防研究的热点问题
12
作者 陈萦晅 房静远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结直肠癌是我国及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本文就结直肠癌领域国内外学者在基础研究以及结直肠癌筛查、预防和治疗、人工智能、免疫治疗等方面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消化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改变会风,追求高品质学术会议2023年中华消化年会模式改变的工作实践
13
作者 李景南 邹多武 唐承薇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1-23,共3页
医学是一门需要持续学习,知识随时更新的学科。各种学术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各级临床医生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建立学术联系的机会。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可以推动各学科新技术发展,提高临床医生的业务能力水平,更... 医学是一门需要持续学习,知识随时更新的学科。各种学术会议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各级临床医生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观点、建立学术联系的机会。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可以推动各学科新技术发展,提高临床医生的业务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大众,保证健康中国的顺利实施。2023年11月9—11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探索性地进行了改革,提出讲出高水平、提出新问题、组织精彩会,准时高效,共享高品质学术会议的宗旨。本次会议盛况空前,学术氛围浓郁,每个会场讨论火爆,学术火花激烈碰撞。参会者交流了学术、增进了友谊,享受了一次全新的消化盛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疾病 会议
原文传递
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管理的现状与进展
14
作者 许兰平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可造成诸多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移植疗效。近年来,随着新的检测技术和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中国在CMV感染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多进展。传统抗病毒药物...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可造成诸多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后果,严重影响移植疗效。近年来,随着新的检测技术和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中国在CMV感染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中均取得了较多进展。传统抗病毒药物能减少早期CMV疾病发生率,但存在较强的毒性,而免疫细胞,尤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控制CMV活化起重要作用。因此,过继免疫疗法成为CMV感染防治的新思路。本文就异基因HSCT后CMV感染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诊断监测、预防治疗、免疫探索以及过继免疫疗法进行中国经验的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感染 预防 抢先治疗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两性霉素B不同剂型临床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2024版)
15
作者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 王睿 +7 位作者 黄晓军 俞云松 王明贵 李若瑜 徐英春 朱曼 佘丹阳 蔡芸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30-257,共28页
两性霉素B(AmB)是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FD)广谱强效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目前已有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B-D)及3种AmB脂质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体(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可供临床使用。根... 两性霉素B(AmB)是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病(IFD)广谱强效的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目前已有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B-D)及3种AmB脂质剂型,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体(ABCD)和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ABLC)可供临床使用。根据临床在选择AmB不同剂型方面关注与困惑的问题,本共识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指南、共识以及临床经验,针对AmB 4种不同剂型的药剂学特点、抗真菌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适应证、用法用量、局部用药、不良反应防治等特点,明确AmB在IFD目标治疗的剂型与剂量选择,并对特殊人群的用法用量加以规范,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决策与合理应用提供指导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霉素B 侵袭性真菌病 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两性霉素B胶状分散体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物 共识
原文传递
微波消融与射频消融治疗实性或实性为主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16
作者 张雅 韩雪 +6 位作者 任虞洁 孙洪平 谢绍锋 褚晓秋 陈国芳 刘超 徐书杭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MWA)与射频消融(RFA)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BTN)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南京分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符合纳入标准并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的36例实性或... 目的比较微波消融(MWA)与射频消融(RFA)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BTN)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9月南京分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符合纳入标准并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的36例实性或实性为主的BTN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设计,并用随机信封法进行分组隐匿,以1∶1的比例分配到MWA组或RFA组(每组18例患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两组治疗后1、3、6个月的结节体积缩小率(VRR)、有效率(VRR≥50%)、美观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均具有可比性。消融术后,两组的结节体积均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1、3、6个月两组间结节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RFA组结节VRR高于MWA组(62.08%±12.46%比46.90%±23.16%;t=-2.45,P=0.021);但在术后1、6个月,两组间结节V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8比18/18;P=0.104)。RFA组的结节美观评分低于MWA组[(1.78±0.43)分比(2.17±0.51)分;t=-2.47,P=0.019]。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WA和RFA都是治疗BTN有效并安全的方法,其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别;在外观改善方面,RFA稍优于MW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随机对照试验 微波消融 射频消融 实性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肠道受累10例临床分析
17
作者 赵玉荣 赵征 +7 位作者 张洁 李坤鹏 杨金水 孙飞 廖思敏 张江林 黄烽 朱剑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8-202,共5页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0例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肠道受累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10例患者中,男2例,女8例,年龄(41.9±8.8)岁,发病年龄(28.8±...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0例接受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肠道受累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10例患者中,男2例,女8例,年龄(41.9±8.8)岁,发病年龄(28.8±9.2)岁,诊断SLE的总病程为(109.6±59.9)个月,诊断SLE肠道受累的病程为(89.3±50.2)个月,出现肠道症状至明确诊断SLE肠道受累的时间为1.5(1.0,8.0)个月,诊断SLE肠道受累至使用RTX的时间为13.0(1.0,46.3)个月,应用RTX治疗后随访时间(55.3±28.4)个月。10例患者中,腹痛5例,腹胀4例,腹泻9例,神经系统受累3例,狼疮肾炎9例,浆膜炎7例。10例患者均行腹部CT、腹部X线平片检查,表现为肠壁水肿8例,肠管扩张7例,靶征4例,肠系膜血管充血3例,肠系膜脂肪密度增加8例,假性肠梗阻6例。低补体C3者10例(补体C3250~750 mg/L);低补体C4者9例(补体C410~90 mg/L)。10例患者SLE疾病活动性指数2000(SLEDAI-2K)基线期为20.5(17.8,30.0)。10例患者接受RTX(0.5 g,第1天、第14天,或375 mg/m 2,第1天、第14天)诱导治疗后,肠道症状完全缓解。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3例同时接受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联合RTX治疗,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1例IgG减低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例IgG减低和肺部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IgG减低。对难治性SLE肠道受累者,RTX可能是有效治疗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肠道受累 利妥昔单抗 靶征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基于质谱法的坐位盐水抑制试验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适宜切点研究
18
作者 张益鑫 宋颖 +5 位作者 胡金波 杨淑敏 冯正平 何文雯 李启富 何一帆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6-73,共8页
目的探索基于质谱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坐位盐水抑制试验(SSST)适宜切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疑为PA而进行SSST的患者,包括PA患者30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19例。... 目的探索基于质谱法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坐位盐水抑制试验(SSST)适宜切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疑为PA而进行SSST的患者,包括PA患者30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19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SSST后血浆醛固酮浓度(PAC),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确诊试验(PACT)评分作为诊断PA的参考标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探索诊断PA的适宜切点。结果PA患者年龄(50.8±10.5)岁,男性159例(53.00%);EH患者年龄(49.4±11.2)岁,男性32例(26.89%)。SSST后PAC诊断P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 0.775~0.862)。当选择PAC 40 pg/ml(110.8 pmol/L)作为诊断PA的适宜切点时,敏感度为83.67%(95%CI 78.88%~87.56%),特异度为60.50%(95%CI 51.10%~69.21%),95.09%(155/163)的单侧PA患者能够被识别。结论质谱法测定SSST后PAC对PA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推荐将40 pg/ml作为适宜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增多症 质谱分析法 坐位盐水抑制试验 切点
原文传递
IgG_(4)检测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9
作者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实验诊断研究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自身抗体检测专业委员会 +7 位作者 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 曾小峰 胡朝军 李晞 杨滨 何敏 周仁芳 邓垂文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IgG_(4)是IgG的一种亚类。血清IgG_(4)升高是IgG_(4)相关性疾病的重要血清学特征,亦是疾病活动度和严重性评估的血清学指标。IgG_(4)检测的规范化对其临床应用至关重要。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实验诊断研究... IgG_(4)是IgG的一种亚类。血清IgG_(4)升高是IgG_(4)相关性疾病的重要血清学特征,亦是疾病活动度和严重性评估的血清学指标。IgG_(4)检测的规范化对其临床应用至关重要。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实验诊断研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自身抗体检测专业委员会、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组织临床和实验室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旨在规范IgG_(4)检测,为我国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正确应用、解读IgG_(4)的检测结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4 免疫球蛋白G亚类 IgG_(4)相关性疾病 共识
原文传递
青海地区家庭内成员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20
作者 李春霞 王学红 +4 位作者 马臻棋 绽永华 沈利娟 王芳 李源化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了解青海地区家庭内成员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将青海地区按照城区、农业区、牧业区分层,选择西宁市城区、海东市农业区、海北藏族自治州牧区。对以上地区2021年至2022年进行健康体检的39... 目的了解青海地区家庭内成员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将青海地区按照城区、农业区、牧业区分层,选择西宁市城区、海东市农业区、海北藏族自治州牧区。对以上地区2021年至2022年进行健康体检的396个居民家庭(1131人)纳入调查研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人群及家庭H.pylori感染率的差异。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青海地区H.pylori感染率为52.8%(597/1131),家庭内H.pylori感染率为80.6%(319/396)。对H.pylori阳性家庭的夫妻感染情况分析显示,夫妻一方感染家庭占40.4%(36/89),夫妻双方均感染家庭占59.6%(53/89)。父母感染H.pylori时子女感染情况分析显示,父子均感染家庭占20.0%(9/45),母子均感染家庭占48.9%(22/45),父母子均感染家庭占31.1%(14/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共同生活人数不同,家庭H.pylori感染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P=0.004),组间比较提示共同生活人数为4~5人及5人以上的家庭H.pylori感染率高于共同生活人数为2~3人的家庭。家庭聚餐时不使用公筷、公勺的家庭H.pylori感染率高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家庭(χ^(2)=6.12,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共同生活人数及家庭聚餐时是否使用公筷、公勺与H.pylori感染相关(P<0.05)。结论青海地区家庭内H.pylori感染率较高,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其中夫妻同时感染情况比较普遍,且母亲感染H.pylori时对子女感染的影响较大。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的家庭H.pylori感染率较低,家庭共同生活人数越少,H.pylori感染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家庭卫生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