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泽厚“儒道互补”论探析
1
作者 庞令强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94-101,共8页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 李泽厚的“儒道互补”论不能被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儒家和道家的相互补充,而是主要指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补充。“儒道互补”的理论前提是“巫史传统”,互补的关键则是“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依据对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李泽厚认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家,道家居于儒家的补充地位,但这种补充使儒家获得了提升。李泽厚从自身思想体系出发审视道家,其结果是以儒家作为去取道家思想的标准,导致道家的价值实际体现为对儒家的补偏救弊,从而忽视了道家思想本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泽厚 儒道互补 巫史传统 文化心理结构
下载PDF
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及其内在变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涂阳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6-60,69,共6页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 新近不断上演的许多社会冲突事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人性内涵,尤其是哪些与中国传统儒道互补文化紧密相关的典型的人格特征。儒道互补人格的形式、内容及其特征受限于儒道互补文化的整体特征,形成了一个二而为一的有机体系。人物心理传记法及心理测量法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显现出了道中有儒、儒中有道的儒道互补的格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王安石和嵇康的比较心理传记学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内在机制,结果发现:儒道互补人格的变动机制与社会环境、个人独特的性格及内在理想三者间的互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人格 儒道互补人格 文化人格
下载PDF
论中国人的儒道互补人格
3
作者 涂阳军 郭永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3-97,120,共6页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q...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道"的看法及面临乱世时解决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生观及心理行为层面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性,它正是儒道互补人格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传统文化 人格 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人格
下载PDF
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被引量:16
4
作者 彭彦琴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40-545,共6页
与西方侧重于情感的生理机制及概念的厘定不同 ,中国传统心理学突出了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对主体心理的实际功效 ,它通过两种相异的情感类型———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和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之间的相补相成 ,即一种儒道互补的情... 与西方侧重于情感的生理机制及概念的厘定不同 ,中国传统心理学突出了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对主体心理的实际功效 ,它通过两种相异的情感类型———儒家重理性认知的道德情感和道家重感性体验的审美情感之间的相补相成 ,即一种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 ,使主体既可获得合乎规范的社会情感 ,又可享受精神自由的个体情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儒道互补" 情感模式 情感心理学思想 德情感 家审美情感 心理学史
下载PDF
“儒道互补”原论 被引量:14
5
作者 董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59-69,共11页
"儒道互补"既体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现象,亦体现为一种生活实景。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则在于... "儒道互补"既体现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现象,亦体现为一种生活实景。道为宇宙万有之本根、宇宙生命之原质,以及个体以道的践履为通达其生命价值之终极境域的观念,这些均为儒、道两家所共有。儒、道两家之相异的根本点,则在于儒家在将道确认为存在之本体的同时,又将它确认为道德的本体,故生命价值必借道德践履才能充分实现;而道家则将道还原为生命本身,故唯有向自然生命之本真状态的回归才可能是通达于道的真正途径。但亦正因此故,儒、道两家遂开辟出了既具有本质同一性而又具有实践差异性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生命价值
下载PDF
论钱澄之《屈诂》中的儒道互补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施仲贞 周建忠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9-56,共8页
钱澄之的《屈诂》中有着儒道互补的复杂思想。一方面,《屈诂》中充溢着浓厚的致君尧舜、中兴南明的儒家精神。这种儒家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屈原“美政理想”的推崇,钱澄之以此寓托曾经中兴南明政治理想的自我期待;儒家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 钱澄之的《屈诂》中有着儒道互补的复杂思想。一方面,《屈诂》中充溢着浓厚的致君尧舜、中兴南明的儒家精神。这种儒家精神首先表现在对屈原“美政理想”的推崇,钱澄之以此寓托曾经中兴南明政治理想的自我期待;儒家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屈原“家国情怀”的宣扬,其中包含着其浓厚强烈的“疆土意识”、拳拳殷切的“治国意识”和低徊流转的“忧国意识”。另一方面,《屈诂》中的道家思想,则表现在其中“以藏为用”的思想和因循“时”势的观念。钱澄之《屈诂》中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是晚年时期的钱澄之,其儒道思想互相排斥、又互相调补的复杂文人心理结构在文学创作中的外在表现;是其作为清初重要遗民之难以言说而又处于不断变动过程中的遗老情志与心态的婉曲抒发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澄之 《屈诂》 家精神 家思想 儒道互补
下载PDF
论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主体结构与格局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吉惠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42-47,共6页
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战国中后期至西汉前期道家一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西汉武帝时期就已形成“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佛三家为中国文化主体的思想不能贯穿封建社会始终。中国封建社会初期还没有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战国中后期至西汉前期道家一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西汉武帝时期就已形成“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佛三家为中国文化主体的思想不能贯穿封建社会始终。中国封建社会初期还没有佛教文化的势力,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方形成儒、道、释三家的鼎足之势,这三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结构 多元文化 家文化 家文化 佛教文化 黄老之学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儒道互补与武术人文精神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圣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3-54,57,共3页
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差异与互相补充进行分析,从天道与人道之互补、入世与出世之互补、阳刚与阴柔之互补、对生命价值不同看法之互补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儒道互补对中国武术人文精神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武术人文精神 儒道互补 天人合一 入世与出世 阳刚与阴柔
下载PDF
老庄孟荀人性观体现的儒道互补精神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雅 彭浩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27-32,共6页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 既往研究多从“百家同源”、社会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分析儒道互补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则以儒道两家人性观为考察对象,从中探讨追溯其根因。研究儒道两家学说创立之初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可以见出其中明确的儒道互补精神。究其根因,乃在于两家学说对人性不同层面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的人生态度与政治主张各有偏失,道家认为人性是“道生万物”时赋予人的属(道)性,无论是人还是人类社会都应保有此性而不加以改造,由此人可以“自得”“自化”“如婴儿之未孩”;儒家在承认人生而具有的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对人的生物属性必须加以修正、教化,以规范人的生物性,达到“人文化成”的功效。所以只有儒道两家人性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性,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到后来,“儒道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外在表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理念和生存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孟子 荀子 人性观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儒道互补”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启示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静 张琳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28-131,共4页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孕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互为补充的。儒家文化以时间性的存在方式和道家文化以空间型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人真实的存在,构成了“儒道互补”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重理性认知的“入世”...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孕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互为补充的。儒家文化以时间性的存在方式和道家文化以空间型的存在方式提供了人真实的存在,构成了“儒道互补”思想的哲学基础;儒家重理性认知的“入世”思想和道家重自然无为的“出世”思想互为补充构成了人完整的心灵境界。儒道思想互为交融、补充,对构建本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有着深远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心理咨询与治疗 本土化
下载PDF
“荷戟独彷徨”——论阮籍作品中的儒道互补意识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志衡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6-140,共5页
正始诗人阮籍在目睹了司马氏集团残杀异己的一幕幕惨剧之后 ,终于由一个“本有济世志”的儒学之士变成了一个“口不臧否人物”、整日与酒为伍的竹林名士。他虽然表面放浪行骸 ,纵酒任性 ,但内心却始终处在矛盾痛苦的煎熬之中。这种意识... 正始诗人阮籍在目睹了司马氏集团残杀异己的一幕幕惨剧之后 ,终于由一个“本有济世志”的儒学之士变成了一个“口不臧否人物”、整日与酒为伍的竹林名士。他虽然表面放浪行骸 ,纵酒任性 ,但内心却始终处在矛盾痛苦的煎熬之中。这种意识不经意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尤其是其抒发情志的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及《大人先生传》中。阮籍最终踩出一条据儒依道、儒道互补之路 ,实是不得已的选择 ,这是封建时代人生依附关系桎梏下的直接后果。这不仅是阮籍的悲剧 ,也是所有正始文人的悲剧 ,甚至是封建时代所有文人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儒道互补 人格模式
下载PDF
论儒道互补 被引量:15
12
作者 牟钟鉴 林秀茂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4期11-21,共11页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家思想 人文主义 两家 《易传》 黄老之学 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文化 冯友兰
下载PDF
论中国思想儒道互补基本格局的形成——从《淮南子》的杂说起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静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0-27,共8页
思想综合是汉初思想界的特点 ,先秦的诸子百家到了汉初已经被太史公总结为儒、法、名、墨、道、阴阳六家 ,但是到汉武帝“独尊儒术” ,形成的却不是儒学独存的思想局面 ,而是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这一基本格局长期保持 ,直到佛教传入并... 思想综合是汉初思想界的特点 ,先秦的诸子百家到了汉初已经被太史公总结为儒、法、名、墨、道、阴阳六家 ,但是到汉武帝“独尊儒术” ,形成的却不是儒学独存的思想局面 ,而是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这一基本格局长期保持 ,直到佛教传入并发展成势 ,才改变成为三教鼎立。就汉初的思想形势而言 ,儒家能够取代道家成为思想的主流 ,却不能取消道家的独立学派资格 ,这是因为道家的“道”以批判现实的姿态敞开了一切可能 ,足以弥补儒家的“天”以现实为惟一可能的封闭倾向 ,因此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想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因素 思想立场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邵龙宝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共3页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中国社会 影响作用
下载PDF
从价值系统看道家自然主义的现代意义——兼论儒道互补的普遍和谐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建永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共5页
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道家是以"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继而推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四个层面具有一种历时性递进式层次关系。儒家的人文... 以自然主义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道家是以"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继而推展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这四个层面具有一种历时性递进式层次关系。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与之相反,是基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以求"自我身心的和谐",由此出发而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再推至"自然的和谐"。儒道两种不同路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环环相扣。从横向空间上看,恰成首尾相连的回环结构,构成了作为传统和谐社会观集中体现的"普遍和谐观念"。追求"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用现代系统论对之加以重新诠释,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 人文主义 儒道互补 自然与人文 普遍和谐观
下载PDF
儒道互补新论──兼论中国哲学的逻辑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康中乾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6-31,共6页
关键词 主体自我 儒道互补 中国哲学 本体论 华严宗 “无”本论 伦理行为 “名教”与“自然” 认识对象 “自我”
下载PDF
以道家为根柢的儒道互补——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归属 被引量:1
17
作者 安继民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3期148-152,共5页
本文从哲学本体论视角立论 ,试图证明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性质在本土化意义上置根于道家 ,冯氏不是新儒家 ,而是新道家 ;但同时承认 ,就文化意义上 ,说冯友兰是新儒家可以成立。就“道统”意义而言 ,中国人追求真理的传统是一个儒道互补... 本文从哲学本体论视角立论 ,试图证明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性质在本土化意义上置根于道家 ,冯氏不是新儒家 ,而是新道家 ;但同时承认 ,就文化意义上 ,说冯友兰是新儒家可以成立。就“道统”意义而言 ,中国人追求真理的传统是一个儒道互补的动态平衡过程。冯友兰作为一代宗师 ,他为种族生存权和文化合法性奋斗终身 ,因此 ,他的“接着讲”决不仅仅是接着哪一家来讲 ,虽说他的新理学之根柢确在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冯友兰
下载PDF
隐逸情怀 儒道互补——冯骥才题画散文及其思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路筠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67,共5页
冯骥才题画散文具有浓郁的道家隐逸情怀,主要表现为:渴望纵情山林,闲居隐逸;痴迷于自然美,着力表现自然美及其带来的心灵震撼;赞美诗意化栖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冯骥才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休养生息,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情,体验心物交... 冯骥才题画散文具有浓郁的道家隐逸情怀,主要表现为:渴望纵情山林,闲居隐逸;痴迷于自然美,着力表现自然美及其带来的心灵震撼;赞美诗意化栖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冯骥才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休养生息,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情,体验心物交融的美的境界,其人生由此而艺术化。但在本质上,冯骥才思想是传统意义上的儒道互补模式——亦儒亦道。偏向外倾直觉型和内倾感觉型的中间型性格,是形成冯骥才儒道互补思想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骥才 题画散文 隐逸情怀 儒道互补
下载PDF
论儒道互补 被引量:1
19
作者 安继民 《学习论坛》 2007年第3期78-80,共3页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所以,中国哲学在... 中国哲学具有十大特点。儒道互补正是中国文化中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两股力量。儒家的精神和道家的智慧构成一种周延的哲学形态,即儒家以道家为因,道家以儒家为果,而儒道之间又分享着共同的一元、自因和时间性哲学特征。所以,中国哲学在总体上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的,西方哲学在总体上是理想主义、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儒道两家的八大差异和儒道互补哲学特别是道家哲学具有六大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中国哲学 儒道互补
下载PDF
宋瓷中的儒道互补精神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长宗 《文教资料》 2007年第33期75-77,共3页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思想、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宋朝是瓷器蓬勃发展的一个朝代,当时各地瓷窑星罗棋布,被称为瓷的时代。基于儒道互补是... 在思想文化领域,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艺术思想、审美兴趣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宋朝是瓷器蓬勃发展的一个朝代,当时各地瓷窑星罗棋布,被称为瓷的时代。基于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它不可避免地对宋瓷发生了影响。本文从分析儒道思想在审美领域的观念入手,阐述了宋朝的美学思想,从青白瓷、名窑的开片瓷、钧瓷等的特色来阐述儒道思想对宋代陶瓷的影响。在器物的釉色、质感和美学追求上体现的是道家精神,但在器物的造型上,却体现了儒家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互补 宋瓷 青白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