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un Zi's Image across the Qin-Han Period: Three Types of Discourse on a “Great Confucia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1
作者 伍振勋 Hsu Nai-Y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1期163-189,共27页
This article scrutinizes three texts about Xun Zi written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the final part of "The Questions of Yao" in the Xunzi, a rebuttal by one of Xun Zi's disciples of the idea that Xun Zi was infer... This article scrutinizes three texts about Xun Zi written during the Qin-Han period: the final part of "The Questions of Yao" in the Xunzi, a rebuttal by one of Xun Zi's disciples of the idea that Xun Zi was inferior to 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 Zi" by Sima Qian in hi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and the Annotated Book of the Xunzi by Liu Xiang. We explore the images of Xun Zi as a great Confucian (大儒) that emerge from these texts, as well as their authors' motives for writing. These texts are understood within three contexts: first, the self-identification of a Confucian; second, the disput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and lastl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lassics and the annals and biographies. Due to their different discourse environments, Xun Zi's great Confucian image project a different significance in each: in one, he is a model of action who can act in accordance with perfected morality; in another, he is a model of "private words," who can counter the philosophers of his day and become the teacher of kings; and finally, he is a model of "official learning," able to use his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s in practical statecraft and elucidate the kingly Way. Overall, these three texts represent three types of discourse on a great Confucian. At thesame time, they also exhibit their writers' consciousness of their times and their views of the genealogy of daotong, or transmission of the Way; hence their significance for intellectual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 ofXun Zi discourse on a great confucian Xun Zi Sima Qian Liu Xiang
原文传递
制造“大儒”:官学一体的理论准备——《荀子·儒效》文本语境下的哲学阐发
2
作者 余治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4,213,214,共9页
为建构儒家崇拜谱系,《荀子·儒效》在历代先王中寻找资源,塑造“大儒”偶像,以曾经的圣君为最好的取法对象,以礼义为儒者最高的学术追求。其对战国时期儒之流品“雅儒”“俗儒”基本现状的记载,反衬出“大儒”的超越性——真正能... 为建构儒家崇拜谱系,《荀子·儒效》在历代先王中寻找资源,塑造“大儒”偶像,以曾经的圣君为最好的取法对象,以礼义为儒者最高的学术追求。其对战国时期儒之流品“雅儒”“俗儒”基本现状的记载,反衬出“大儒”的超越性——真正能够践行仁道理想的,唯有“大儒”。大儒“法后王”,既遵从后王之道,又效法先王之功,“以今持古”;既立足当下,又敢于对现实加以改造。如此“大儒之效”显然难以达到,“非圣人莫之能为”。即便是孔子,因为其只有立言、立德而无立功,就被排除在事功大儒的崇拜系统之外。而把天子、三公归为“大儒”,则有利于为儒家培养后备力量,推进儒家队伍官僚化、官僚队伍儒家化,在理论上为后世官学一体、道统涵摄政统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效》 大儒 荀子 先王 法后王 官学一体
下载PDF
从天文到人文:“大一统”思想的时空结构
3
作者 董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12,共6页
《春秋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经历代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与壮大的精神基质和不竭源泉。“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传统文化的时空观有直接关联。这表现在天文历法作为生存的基本范畴,如“太一”“天”和“历元”“正朔”等观念,... 《春秋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经历代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凝聚与壮大的精神基质和不竭源泉。“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传统文化的时空观有直接关联。这表现在天文历法作为生存的基本范畴,如“太一”“天”和“历元”“正朔”等观念,构成了“大一统”思想的时空背景、权力结构、信仰底色和文化沉淀。时空结构聚化为民族特有的“一统”心理模式,不但是指引人们行动之“本”,也是规范交互模式之“元”,从而在现实上逐渐趋向于“统一”,这即是“从天文到人文”之义。“大一统”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是从“大一”到“一统”的时空与文化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大一统”思想 时空结构
下载PDF
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的共享及其对大一统中国发展的贡献
4
作者 王文光 李书豪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33-41,共9页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的民族国情就是多民族。多民族的民族国情影响和制约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多民族中国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大一统是主流。少数民族政权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某些日本和美...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的民族国情就是多民族。多民族的民族国情影响和制约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多民族中国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大一统是主流。少数民族政权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某些日本和美国学者故意忽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对多民族中国大一统的向心力与认同感,夸大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立性,罔顾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大一统追求的事实,罔顾少数民族政权政治家对儒家文化的共享和使用儒家文化进行政权建设的事实,是对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性质的否定。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大一统历史演进中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研究,以澄清这部分日本和美国学者的错误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政权 儒家文化 大一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
5
作者 卢政 江珊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21,共9页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 宋代理学家以一种带有生态意义的审美终极关怀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生,构建了体系完备的生态审美境界论。宋代理学美学的生态审美境界论由“孔颜乐处”观、“曾点之乐”观、“圣贤气象”观组成,三者相辅相成,其实质是一种追求万物一体、人生圆融、社会和谐的天地境界,标志着中国古代美学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理学美学 生态审美境界 天地大美 人生圆融 社会和谐
下载PDF
儒家“三达德”对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时代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可兴 袁笑笑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仁”“智”“勇”“三达德”蕴含儒家思想精髓要义,对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养具有启示意义。将儒家“三达德”融入青年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与新时代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自身内省中... “仁”“智”“勇”“三达德”蕴含儒家思想精髓要义,对新时代青年道德人格培养具有启示意义。将儒家“三达德”融入青年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与新时代青年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养的现实要求相契合,可以帮助新时代青年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推进自觉的道德养成,进而指引积极的道德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有智慧、品德好、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生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儒家“三达德” 青年道德人格培育 时代价值
下载PDF
师者何以解惑?——基于《论语》“惑”的考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戴红宇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30,共8页
教师要避免说教式的传道,需要能够有效地解惑。对《论语》中关于“惑”的表述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惑”虽然与“知”相对,但并非“无知”,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所学所知产生困惑的一种状态。学习者的“惑”生于所知,主观上是由于存在... 教师要避免说教式的传道,需要能够有效地解惑。对《论语》中关于“惑”的表述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惑”虽然与“知”相对,但并非“无知”,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所学所知产生困惑的一种状态。学习者的“惑”生于所知,主观上是由于存在认知不完备、未达到知者不惑的境界,客观上是由于生活环境的较大变化冲击其已有的认知。“惑”的存在对学习者的自明而诚、由知而行造成消极影响,并可能割裂儒家教育的逻辑体系。师者要进行有效的解惑,应当从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回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着手,同时提高解惑的自觉性。《论语》中对于“惑”的探讨能够为当代教师理解学生的道德困惑,提升解惑能力提供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惑 《论语》 儒家教育 孔子 大先生
下载PDF
从说“儒”看荀子对儒学的重塑
8
作者 王嘉政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8期140-143,共4页
战国晚期,先秦儒家之殿军荀子通过说“儒”实现了归宗孔子、综合百家的学术总结和创新。荀子所说之“儒”,品类繁多,层次高低不同,其中“雅儒”“大儒”为他所推崇。可以说,荀子主要就是通过对“雅儒”“大儒”形象的思想刻画实现了他... 战国晚期,先秦儒家之殿军荀子通过说“儒”实现了归宗孔子、综合百家的学术总结和创新。荀子所说之“儒”,品类繁多,层次高低不同,其中“雅儒”“大儒”为他所推崇。可以说,荀子主要就是通过对“雅儒”“大儒”形象的思想刻画实现了他对儒学的重塑。荀子眼中的“雅儒”“大儒”,不仅在个人修养上追求卓越,而且还具备“隆礼杀诗”“知通统类”“法先后王”等优秀品行。通过对“雅儒”“大儒”的言说,荀子建构了具有鲜明思想特质的新型儒学体系,强化了儒学注重现实性与政治性的一面,引领儒学从注重个人心性修养转向强调政治实践,即由心性儒学转向了政治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说“儒” 雅儒 大儒 儒学重塑
下载PDF
作为经学式宪制的“大一统”——董仲舒的宪制思想发微
9
作者 孙磊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1-38,共8页
宪制是承载一个文明体的根本大法。作为汉代儒宗的董仲舒,其“大一统”的宪制思想是对周秦巨大变革的回应。与政治意义上的“大一统”不同,经学意义上的“大一统”包含“尊王”与“贬天子”两个内在维度,规范限制君权的“贬天子”实内... 宪制是承载一个文明体的根本大法。作为汉代儒宗的董仲舒,其“大一统”的宪制思想是对周秦巨大变革的回应。与政治意义上的“大一统”不同,经学意义上的“大一统”包含“尊王”与“贬天子”两个内在维度,规范限制君权的“贬天子”实内置于“大一统”的“尊王”维度所蕴含的深意中,此春秋公羊学的宪制精义在后世逐渐被遮蔽。一方面,“贬天子”体现为国家“大一统”宪制的精神根基,董仲舒提出孔子作《春秋》,王者受命于天和阴阳灾异说,接续传承古典“天道宪制”,以道统制约治统;另一方面,“通三统”作用于“大一统”宪制的制度变革,董仲舒以尊天道的王道为本,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通过一整套政教制度的设计,将王道的精神渗入政治与社会,从而为汉立法。董仲舒的宪制思想不仅是为汉立法,其接续先秦六经道统,对我们认识现代中国宪制文明的精神底蕴,具有跨时代的思想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宪制 经学 贬天子 通三统
下载PDF
艺术创新与道统阐扬:论《元和圣德诗》的典范价值
10
作者 刘怀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212,213,共10页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术上突破了“颂圣”诗的传统写法,创新特征鲜明。其中“以丑为美”的血腥描写意在“震慑藩镇”、表现“尊王攘夷”、维护皇权的道统观;“以文为诗”的破体探索是为更好地阐扬道统所采取的表现策略;尊经用典则从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了回归儒家正统的价值取向。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创新,皆服务于道统观的表达,而道统观则为前者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二者相得益彰,在思想与诗艺、复古与创新、尊体与破体、美与丑之间,匠心独运,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该诗不仅是韩愈将道统观与诗歌怪奇审美探索自觉结合、开拓新诗境的典范之作,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均应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元和圣德诗》 道统观 以丑为美 以文为诗 尊经用典
下载PDF
“大一统”观下明朝经营永昌府的儒学方略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龙珊 王清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139,共5页
明王朝通过建立儒学教育体系、改革人才选拔机制等方式,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推行儒学方略,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实现国家权力在边地永昌府的下沉、国家形象及权威在边疆民族中的树立。在长期的儒学教化下,永昌府风俗移易,诗书礼义受到推... 明王朝通过建立儒学教育体系、改革人才选拔机制等方式,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推行儒学方略,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实现国家权力在边地永昌府的下沉、国家形象及权威在边疆民族中的树立。在长期的儒学教化下,永昌府风俗移易,诗书礼义受到推崇,人文蔚兴,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扩大深化,对国家的认同和儒家文化的认同增强,为维护边疆、民族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明朝在永昌府实施的儒学方略,是数千年来中国政治追求的“大一统”理想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国家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观 明朝 永昌府 儒学方略
下载PDF
华夷同“道”:元代儒士的大一统观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汉民 闫佳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26,共5页
元代儒士在传统“华夷”的问题上,以宋儒道统观念为基础,重塑了华夷各族多元而同“道”的大一统观。一方面,他们吸收“中州之道”与程朱“道学”理论,以“道统文脉无南北”“华夷千载亦皆人”,论证了儒家的仁爱生民之“道”,可以超越地... 元代儒士在传统“华夷”的问题上,以宋儒道统观念为基础,重塑了华夷各族多元而同“道”的大一统观。一方面,他们吸收“中州之道”与程朱“道学”理论,以“道统文脉无南北”“华夷千载亦皆人”,论证了儒家的仁爱生民之“道”,可以超越地域、种族、国别,圣王之“道”的理想社会可以成为各族共同的追求,使各族群达成文化共识;另一方面,提倡“王道之所在,正统之所在”,要求君王统一天下的取之有道和王朝治理的治之以道,使“大一统”的政教秩序立足于“王道天下”的太平愿景。华夷同“道”的大一统观推动了元王朝统一多民族政治文化共同观念的形成,使元王朝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儒 华夷观念 道统 正统 大一统
下载PDF
“大德者必受命”:儒家德福关系的内在逻辑
13
作者 冯晨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5期39-56,197,共19页
儒家思想中,“大德者”与“受命”之间具有必然性,而且“大德”和“位”“禄”“名”“寿”等福也存在内在、必然的关系。万物各有其命并通过德把命表现于现实。与“自然物”不同,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道德的自觉能力,可以以此来体认命、... 儒家思想中,“大德者”与“受命”之间具有必然性,而且“大德”和“位”“禄”“名”“寿”等福也存在内在、必然的关系。万物各有其命并通过德把命表现于现实。与“自然物”不同,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道德的自觉能力,可以以此来体认命、实现命。在此过程中,人与物相互成就,福就在人实现自己天命的现实过程中生成。因此,“位”“禄”“名”“寿”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福内含在命中,并实现于德中。尽管现实社会中会出现德与福不一致的情况,但这是因为人具有自由的意志,既能自觉成德,也会私心自用。当人溺于私心时,则不能体会命、实现德,社会发展也可能因此而不能全合于道。但这并不影响儒家思想中德与命的统一性,以及德福一致这一内在逻辑的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德者 儒家 德福一致
下载PDF
董仲舒政治儒学的精髓要义及时代价值
14
作者 邢榕瀚 吴之清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2-104,118,共4页
董仲舒政治儒学的产生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和加强国防巩固边疆的现实需要,顺应了思想文化发展大势。董仲舒政治儒学的精髓要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阐发了以万物一体、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政治观念学说,建构了有利于巩... 董仲舒政治儒学的产生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和加强国防巩固边疆的现实需要,顺应了思想文化发展大势。董仲舒政治儒学的精髓要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阐发了以万物一体、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政治观念学说,建构了有利于巩固统治的意识形态体系;其二,阐发了“三纲五常”的政治关系学说,建构了有利于凸显社会教化功能的伦理道德体系;其三,阐发了“德主刑辅”的政治手段学说,建构了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效能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董仲舒政治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统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政治儒学 大一统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朱丹溪传说中的弃儒从医现象研究
15
作者 王秋露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17-23,38,共8页
弃儒从医现象在我国古代并不少见,尤其是到了元代,这种现象愈发多见。元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就是弃儒从医,关于朱丹溪的传说甚多,主要记载于传记、医案、碑刻和文人文集,民众口头讲述也多,迄今不绝。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发... 弃儒从医现象在我国古代并不少见,尤其是到了元代,这种现象愈发多见。元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就是弃儒从医,关于朱丹溪的传说甚多,主要记载于传记、医案、碑刻和文人文集,民众口头讲述也多,迄今不绝。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发现,朱丹溪弃儒从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元代社会对儒生的需求减少,对医家的需求不断提升,儒生入仕无门,从医成为他们的谋生手段。儒生与医家的仁爱之心原本相通,亲人罹病不愈、对庸医固方的憎厌则成为朱丹溪走上从医道路的直接原因。儒生从医有利于中医的理论总结和医术提升,对中医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丹溪 传说 弃儒从医 儒医 金元四大家
下载PDF
以情为本:《大学》“絜矩”之儒家治道
16
作者 宁静贤 于述胜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38,共8页
《大学》“絜矩”之道是在审慎而周密的度量中形成并持守治国、平天下的法度。本质上,“絜矩”之道乃情感体证之学。其基本精神,是强调治国之人要以自身的真实好恶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一己之情与家人、国人、天下人之情的相通相合,生成修... 《大学》“絜矩”之道是在审慎而周密的度量中形成并持守治国、平天下的法度。本质上,“絜矩”之道乃情感体证之学。其基本精神,是强调治国之人要以自身的真实好恶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一己之情与家人、国人、天下人之情的相通相合,生成修己治人的理性行为法则,并以此理性法则感化百姓、推施政教。“絜矩”之道下的治道由此获得了纯粹的主体自由性、公正性与平等性。这一理论指出了政治治理的根本所在,并能与西方技术性思维下的治道两相补足,为现代政治治理提供反思与补益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絜矩” 情感 好恶之情 通情 感化 儒家治道
下载PDF
现代性批判与超越的尝试——评胡国亨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少华 张会永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62,共8页
胡国亨认为 ,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主要是由西方智性文化及其衍生的现代化造成的。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及对孔子思想的重新诠释 ,胡国亨提出了“大孔子学说”,藉以纾缓人类的生存危机。本文认为 ,胡国亨对西方文化的跨学科、多视... 胡国亨认为 ,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 ,主要是由西方智性文化及其衍生的现代化造成的。通过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及对孔子思想的重新诠释 ,胡国亨提出了“大孔子学说”,藉以纾缓人类的生存危机。本文认为 ,胡国亨对西方文化的跨学科、多视角批判是理性而深刻的 ,对我们全面认识与评价西方文化及现代化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 ,作为一种超越现代性困境的设想 ,“大孔子学说”却陷入了以纯意向为出发点的乌托邦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文化 智性 风险 大孔子学说 西方文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政治”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趋势 被引量:5
18
作者 储昭华 幸玉芳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2期68-78,197,共12页
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的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的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的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 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的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的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的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的"正人"之"政"的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的综合性,为之提供更充分的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下载PDF
《大学》的经济思想及儒家经济观新释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文胜 白勇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7,共6页
《大学》是儒家众多经典的心要,对《大学》经济思想的正确评价是研究儒家经济学说的关键。当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多的儒家"义利观"、"本末论"、"生财之道"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大学》经济思... 《大学》是儒家众多经典的心要,对《大学》经济思想的正确评价是研究儒家经济学说的关键。当前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研究中分歧较多的儒家"义利观"、"本末论"、"生财之道"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大学》经济思想的研究加以澄清。同时,《大学》经济思想以及儒家经济学说对现代和谐社会构建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儒家经济学说 古代经济思想 本末论 义利观
下载PDF
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论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鸿 解光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2-169,327,共8页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共识和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尚书》就提出了"协和万邦"。孔子、孟子、荀子以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形成了先秦儒家...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共识和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纽带。《尚书》就提出了"协和万邦"。孔子、孟子、荀子以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形成了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孔子认为要实现一匡天下,必须要"复礼";孟子认为国家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整个局势最后会"定于一";荀子继孟子之后在其"一天下"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提出了"一制度"。大一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祖国的统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大一统 复礼 一天下 一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