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晋人书札习用语“勿勿”考
1
作者 刘启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年第2期17-21,共5页
“勿勿”是魏晋人书札中的习见语、当代许多学者将其按现代书札寒暄语释为“匆匆”.认为“勿勿”为古代书札磨损所致.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得出“勿勿”’即“忽忽”(意同“匆匆”)是魏晋习见语的结论.今人以今律古则难以解释大... “勿勿”是魏晋人书札中的习见语、当代许多学者将其按现代书札寒暄语释为“匆匆”.认为“勿勿”为古代书札磨损所致.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考证.得出“勿勿”’即“忽忽”(意同“匆匆”)是魏晋习见语的结论.今人以今律古则难以解释大量魏晋书札及其他古籍中的该词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人书札 习惯语 '勿勿' '忽忽' 考辨
下载PDF
“忽A忽B”构式的多维考察
2
作者 刘银姣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89-93,共5页
"忽A忽B"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构式。在句法上,描摹性副词"忽"前后呼应,"忽A"和"忽B"并列对举,AB可以为名词、方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经过概念整合,整个构式的意义是:表达两种... "忽A忽B"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构式。在句法上,描摹性副词"忽"前后呼应,"忽A"和"忽B"并列对举,AB可以为名词、方位词、动词、形容词或短语。经过概念整合,整个构式的意义是:表达两种情况瞬时交替出现,衍生出没有规律、不稳定或富有变化等意义。该构式在表意上、节律上和语体上都有特殊的语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忽A忽B 序列规则 构式意义 语用价值
下载PDF
北京话“忽”类时间副词的历时嬗变(1750-1950)
3
作者 刘冬青 《现代语文》 2022年第4期49-54,共6页
北京话“忽”类时间副词主要包括“忽”“忽然”“忽的(地)”“忽而”等。“忽”是“忽”类时间副词的根词,是其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忽然”“忽的(地)”“忽而”都由副词“忽”生发、演变而来。在1750—1950两百年间,北... 北京话“忽”类时间副词主要包括“忽”“忽然”“忽的(地)”“忽而”等。“忽”是“忽”类时间副词的根词,是其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忽然”“忽的(地)”“忽而”都由副词“忽”生发、演变而来。在1750—1950两百年间,北京话“忽”类时间副词的历时演变主要表现为:“忽”逐渐被“忽然”替代,“忽”类副词的其他成员“忽的(地)”“忽而”用例一直很少,只能是“忽”和“忽然”的补充,而不能与它们形成竞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话 “忽” “忽然” 历时嬗变
下载PDF
从汉文佛典用例看“何忽”“那忽”及其中“忽”的性质 被引量:2
4
作者 董志翘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8-737,共10页
"何忽""那忽"是中古汉语中出现的一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询问原因、诘问、责问的语言形式。"何忽""那忽"的性质,学界有的将它们看成一个双音词,认为相当于"何""那",... "何忽""那忽"是中古汉语中出现的一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询问原因、诘问、责问的语言形式。"何忽""那忽"的性质,学界有的将它们看成一个双音词,认为相当于"何""那",表示"为什么""怎么"之义;有的虽没有明确将它们作为一个词,但认为其中的"忽"无义,仅是凑足一个音节的语助。本文通过调查同时期语料(特别是汉文佛典中的大量用例),发现"何忽"与"何","那忽"与"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使用此类"何忽""那忽"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带有因突然发生、发现某事而惊讶、责问的意味。"何忽"的扩展形式是"如何+忽""云何+忽""如何+忽然""云何+忽然""云何+忽尔";"那忽"的扩展形式是"奈何+忽""奈何+忽然""奈何+忽尔""奈何+忽焉"。其次,历代文献中以"忽"为语素的双音词,其中的"忽"均有实义,未见为凑足一个音节而作语助的用法。我们认为"何忽""那忽"中的"忽"并非语助,且有"忽然""突然"之实意,故"何忽""那忽"并非双音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组合的一种凝固形式(或称"如何+忽""如何+忽然""奈何+忽""奈何+忽然"等的缩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忽 那忽 扩展形式 性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