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灰色GM(1.1)模型及其改进模型预测渭河天水段水质 被引量:11
1
作者 冉延平 何万生 +1 位作者 雷旭晖 夏鸿鸣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1年第5期88-91,共4页
利用灰色GM(1.1)模型、残差修正GM(1.1)模型预测2004至2010年渭河对天水段水质污染物时发现,二者对于某些污染物预测精度不高,而且残差修正GM(1.1)模型预测精度未必一定高于GM(1.1)模型。在这种情形下,应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未... 利用灰色GM(1.1)模型、残差修正GM(1.1)模型预测2004至2010年渭河对天水段水质污染物时发现,二者对于某些污染物预测精度不高,而且残差修正GM(1.1)模型预测精度未必一定高于GM(1.1)模型。在这种情形下,应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未来五年渭河水质的变化及其水质污染物突变的时刻。分析结果表明:新陈代谢GM(1.1)模型有助于提高预测精度和预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预测 新陈代谢GM(1.1)模型 灰色理论 渭河
下载PDF
基于MIKE11与EFDC模型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测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康利荥 纪文娟 徐景阳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3年第2期29-33,共5页
通过对沈阳市浑河流域水环境的调查,基于Mike11与EFDC建立浑河流域沈阳段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并对突发污染事故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ike11与EFDC模型应用于浑河流域的预警模型在率定期和验证期的模拟结果均良好,所确定的参数能准... 通过对沈阳市浑河流域水环境的调查,基于Mike11与EFDC建立浑河流域沈阳段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并对突发污染事故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ike11与EFDC模型应用于浑河流域的预警模型在率定期和验证期的模拟结果均良好,所确定的参数能准确反映河道特征。因此,此预警模型可应用于浑河流域突发性水环境风险应急预测,并且能够对浑河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进行准确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能够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持,达到流域应急预警功能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河流域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 水质预警模型 MIKE11 EFDC 情景模拟
下载PDF
GM(1,1)模型群在黄河水质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程万里 李亦芳 +2 位作者 郝伏勤 樊亚玲 张建军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7年第11期33-35,共3页
灰色预测对统计数据较少问题可以进行预测,一般3-4个数据就可以建模,由于建模序列长短不同,会得到不同的预测方程,即对实际问题发展趋势某种程度的把握。实际预测时若能将不同的预测结果综合考虑进去,效果更佳。介绍了GM(1,1)模型建立... 灰色预测对统计数据较少问题可以进行预测,一般3-4个数据就可以建模,由于建模序列长短不同,会得到不同的预测方程,即对实际问题发展趋势某种程度的把握。实际预测时若能将不同的预测结果综合考虑进去,效果更佳。介绍了GM(1,1)模型建立的方法与步骤,并依据黄河潼关断面过去10年(1996-2005年)水质状况,利用GM(1,1)模型群预测了未来7年(2006-2012年)的水质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1 1)模型群 水质预测 潼关断面
下载PDF
国际水协会河流水质模型1号(RWQM1)述评
4
作者 李哲 李翀 +2 位作者 陈永柏 刘静 郭劲松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6期86-93,共8页
剖析河流水质模型1号(RWQM1)的建模背景、设计思路、基本框架与建模方法,认为RWQM1从技术层面和建模方法上对当前水质模型进行了重大调整,提供了全新的水质模型框架,作为未来水质建模的科学标准,RWQM1的标准化设计思路包括:1较全面地划... 剖析河流水质模型1号(RWQM1)的建模背景、设计思路、基本框架与建模方法,认为RWQM1从技术层面和建模方法上对当前水质模型进行了重大调整,提供了全新的水质模型框架,作为未来水质建模的科学标准,RWQM1的标准化设计思路包括:1较全面地划分水质组分,统一水质组分的表述方式;2基于严格的化学计量方程实现对水质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的数学描述,确保反应物、产物的物质守恒;3将各种水质过程通过化学计量矩阵的形式实现模型的结构化表达。结构化的思路使得RWQM1水质模型具有灵活、适用性广等特点,但过于复杂的状态变量、缺乏强大的软件平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RWQM1水质模型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水质模型1 水质模型 模型设计 模型应用 综述
下载PDF
GM(1,1)模型研究及其在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志霞 孙英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6-120,共5页
对GM(1,1)模型原始数列进行对数变换,减缓了数据变化的趋势,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模型计算,简化了模型计算。将模型应用于胶州湾前湾海域水质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对于单调数列的预测精度较高,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关键词 水质 GM(1 1)模型 预测
下载PDF
Sediment transport following water transfer from Yangtze River to Taihu Basin 被引量:2
6
作者 Zheng GONG Chang-kuan ZHANG +1 位作者 Cheng-biao ZUO Wei-deng WU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11年第4期431-444,共14页
To meet the increasing :need of fresh water and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of Taihu Lake, water transf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was initiated in 2002.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diment distributi... To meet the increasing :need of fresh water and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of Taihu Lake, water transf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was initiated in 2002.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diment distribution along the river course following water transfer. A rainfall-runoff model was first built to calculate the runoff of the Taihu Basin in 2003. Then, the flow patterns of river networks were simulated using a one-dimensional river network hydrodynamic model. Based on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flow in tributaries of the Wangyu River and the water level in Taihu Lake, a on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numerical model of the Wangyu River was buil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flow rate of the water transfer and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of inflow on the sediment transpo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transfer inflow rate and SSC of inflow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ediment distribution. The higher the inflow rate or SSC of inflow is, the higher the SSC value is at certain cross-sections along the :river course of water transfer. Higher inflow rate and SSC of inflow contribute to higher sediment deposition per kilometer and sediment thickness.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a sharp decrease of the inflow velocity at the entrance of the Wangyu River on the river course of water transfer induces intense sedimentation at the cross-section near the Changshu hydro-junction. With an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Changshu hydro-junction, the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sedimentation thickness decrease gradually along the river cour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u Basin Taihu Lake river network water transfer rainfall-runoff model 1-d hydrodynamic numerical model cohesive sediment
下载PDF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the total nitrogen pollution of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based on a 3-D water quality model 被引量:1
7
作者 Libin CHEN Zhifeng YANG Haifei LIU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17年第4期609-619,共11页
Inter-basin water deal of nitrogen are great transfers containing a great threats to human health, biodiversity, and air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recipient area. Danjiangkou Reservoir, the source reservoir for China... Inter-basin water deal of nitrogen are great transfers containing a great threats to human health, biodiversity, and air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recipient area. Danjiangkou Reservoir, the source reservoir for China's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Middle Route Project, suffers from total nitrogen pollution and threatens the water transfer to a number of metropolises including the capital, Beijing. To locate the main source of nitrogen pollution into the reservoir, especially near the Taocha canal head, where the intake of water transfer begins, we constructed a 3-D water quality model. We then used an inflow sensitivity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sig- nificance of inflows from each tributary that may contribute to the total nitrogen pollution and affect water qual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an River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river with a sensitivity index of 0.340, followed by the Dan River with a sensitivity index of 0.089, while the Guanshan River and the Lang River were not significant, with the sensitivity indices of 0.002 and 0.001, respectively. This result implies that the concentration and amount of nitrogen inflow outweighs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the tributary for sources of total nitrogen pollution to the Taocha canal head of the Danjiangkou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gen pollution 3-d water quality model sensitivity analysis Danjiangkou Reservoir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原文传递
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长江干流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朝 罗以生 吕平毓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2年第4期11-14,24,共5页
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寸滩2003-2010年的水质进行模拟时发现,对有些污染物的模拟精度不高。针对此问题,采用改进后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寸滩水质再次进行模拟,通过前后误差分析、对比,发现模拟精度有明显提高。因此,利用新陈代谢GM(... 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寸滩2003-2010年的水质进行模拟时发现,对有些污染物的模拟精度不高。针对此问题,采用改进后的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寸滩水质再次进行模拟,通过前后误差分析、对比,发现模拟精度有明显提高。因此,利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寸滩2011-2015年的水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OD5和TP浓度有逐渐下降趋势,且水质较好,CODMn和NH3-N水质较好,但有缓慢增加趋势,总氮污染严重,且污染有加重趋势。新陈代谢模型值得广泛使用,但在污染因子的选取上应考虑数据系列值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陈代谢GM(1 1) 灰色模型理论 水质预测
下载PDF
山东省辖淮河流域河流水质趋势的灰色预测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娜 王腊春 +2 位作者 谢刚 韦亚南 冷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5-199,共5页
目前,灰色系统模型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水质预测中。山东省辖淮河流域包括南四湖流域和沂沭河流域,流域区域内的河流水质不仅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联系,而且也影响着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因此,依据2000-2009年流域内河流的国控断面高... 目前,灰色系统模型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水质预测中。山东省辖淮河流域包括南四湖流域和沂沭河流域,流域区域内的河流水质不仅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联系,而且也影响着南水北调东线的水质。因此,依据2000-2009年流域内河流的国控断面高锰酸钾指数、NH3-N的监测数据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文章利用灰色GM(1,1)模型结合新陈代谢原理预测河流水质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大多数河流水质呈好转的趋势,但河流水环境变好趋势较缓慢,特别是沭河高峰头断面的水质呈变差趋势。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应值得高度重视,为区域水环境保护和制定水环境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省辖淮河流域 河流水质 GM(1 1)模型 新陈代谢
原文传递
中小型河道纳污能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52
10
作者 韩龙喜 朱党生 蒋莉华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5-38,共4页
在对河段污染源进行概化的基础上提出纳污能力的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 .结合水资源保护的实际需要 ,给出不同功能区组合情况下的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为水资源保护与规划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 .
关键词 中小型河道 纳污能力 污染源 一维水质模型
下载PDF
渭河陕西段水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周洋 周孝德 冯民权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1,共5页
运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和水环境容量模型,采用段首控制高功能区和段末控制低功能区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渭河陕西段水环境容量。根据水质、水文监测资料和沿岸排污情况,计算了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各频率年COD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计... 运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和水环境容量模型,采用段首控制高功能区和段末控制低功能区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渭河陕西段水环境容量。根据水质、水文监测资料和沿岸排污情况,计算了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各频率年COD的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与渭河现状排污量进行对比,得出渭河陕西段中下游现状排污量已远超出功能区段的水环境容量,结合排污资料对污染严重功能区COD进行削减以及对削减量进行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陕西段 水环境容量 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COD削减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一维河网与三维河口耦合水质模型模拟与验证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嘉镗 李适宇 +1 位作者 裴木凤 耿兵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在一维与三维耦合水动力、悬沙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珠江三角洲一维与三维耦合水质模型。模型中包括浮游植物-氮-磷-碳-溶解氧循环,并考虑颗粒物在底泥与水体界面的再悬浮过程。选择了三个代表性时段(1999年1月、1999年7月与2000年)进行... 在一维与三维耦合水动力、悬沙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珠江三角洲一维与三维耦合水质模型。模型中包括浮游植物-氮-磷-碳-溶解氧循环,并考虑颗粒物在底泥与水体界面的再悬浮过程。选择了三个代表性时段(1999年1月、1999年7月与2000年)进行水质模拟,并采用相应水期的实测资料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耦合水质模型计算效果良好,较好地再现了整个研究区域内各水质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成功描述了珠江三角洲河网与河口区的动力与生物化学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感潮河网 数值模拟 一维与三维耦合水质模型
下载PDF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影像的淮南潘集采煤塌陷积水区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裴文明 董少春 +2 位作者 姚素平 徐翀 陈永春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5,共7页
通过研究淮南潘集杨庄采煤塌陷积水区水体水质指标与环境一号卫星影像4个波段反射率值之间的关系,针对叶绿素、透明度、总磷、总氮、高锰酸钾指数5项主要水质参数建立了遥感监测模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了该地区水体整体水质... 通过研究淮南潘集杨庄采煤塌陷积水区水体水质指标与环境一号卫星影像4个波段反射率值之间的关系,针对叶绿素、透明度、总磷、总氮、高锰酸钾指数5项主要水质参数建立了遥感监测模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了该地区水体整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结果表明,该塌陷积水区水体为轻度—中度富营养化,与实测水样分析监测的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水质遥感模型反演技术在当地水质监测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实现该地区水质动态监测与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一号卫星 采煤塌陷积水区 水质监测 反演模型 富营养化
下载PDF
基于河道断面自净需水要求的自净补水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白露 肖娟 +1 位作者 范肖予 谢洪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64,108,共4页
根据汾河干流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和污染物类型,以一维水质数学模型和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河流自净需水量的计算模型,据此计算出满足地面水环境质量目标的自净需水量,并根据年径流量的大小,进一步确定河道断面的自净补水量。结果表... 根据汾河干流污染较为严重的现状和污染物类型,以一维水质数学模型和水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河流自净需水量的计算模型,据此计算出满足地面水环境质量目标的自净需水量,并根据年径流量的大小,进一步确定河道断面的自净补水量。结果表明,选取COD和NH3-N作为控制因子,计算的二坝和义棠断面自净需水量分别为2.97×10~8、5.53×10~8m^3,义棠断面自净需水量较大;自净补水主要发生在平水年和枯水年,丰水年的自净需水量基本满足要求,自净补水主要发生在一年的非汛期中;所得结果为汾河干流生态恢复和汾河水库的生态调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水质数学模型 河流自净需水量 河道断面自净补水量 汾河干流
原文传递
汾河中下游复流前后水环境容量及排污控制量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邢肖鹏 王少璇 冯民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7-223,共7页
【目的】明确汾河中下游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不断恶化的状况,促进地区经济与水环境容量的协调发展。【方法】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的基础上对排污口进行概化,推导出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根据已有水质、水文监测资料和沿岸排污情况,选... 【目的】明确汾河中下游水环境容量,改善水质不断恶化的状况,促进地区经济与水环境容量的协调发展。【方法】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的基础上对排污口进行概化,推导出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公式。根据已有水质、水文监测资料和沿岸排污情况,选取污染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作为河段的主要污染控制因子,计算出复流前枯、平、丰各频率年和复流后COD、氨氮的水环境容量。【结果】汾河中下游复流前枯、平、丰各频率年COD、氨氮的全年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7 454.63 t,1 107.40 t;40 910.53 t,1 621.34 t;55 832.85 t,2 202.48 t。复流后COD和氨氮的全年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6 512.22 t,1 031.60 t。【结论】汾河中下游污染严重,结合现状排污量计算得COD和氨氮在各设计条件下全年削减量分别为0~20 949.08 t和6 443.72~7 614.61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中下游 水环境容量 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污染物削减
下载PDF
水质的评价和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震 张超 张昊 《工程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5-40,共6页
本文首先考虑到水质类别的差异和相同类别水质在数量上的差异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构造"S"形的变权函数,对属于不同水质类别的同种污染指标进行"动态加权",建立基于逼近理想点排序法的评价模型和利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 本文首先考虑到水质类别的差异和相同类别水质在数量上的差异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构造"S"形的变权函数,对属于不同水质类别的同种污染指标进行"动态加权",建立基于逼近理想点排序法的评价模型和利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长江水质状况做出了综合评价;其次,根据7个观测站的位置将干流分成8段,把每段河道内所有污染源都等效为一个段中央的连续稳定源,分别利用稳态条件下的一维水质模型及质量守恒定律,得出中间6段每个月的排污量,综合比较各河段一年多来的总排污量得到主要污染源的分布区域;然后,用每年不可饮用类水的百分比之和刻画水质状况,综合利用灰色GM(1,1)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折方法,对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建立不可饮用类水的百分比与长江水总流量和废水排放量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在满足约束条件下排污量的极限值,用排污量的预测值减去极限值,得到未来10年的污水处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近理想点排序法 一维水质模型:GM(1 1)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 线性回归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河流污染动态模拟系统 被引量:8
17
作者 孙耀 杨武年 李刚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87,195,共2页
本文论述了稳态均匀流场中的一维河流水质扩散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基于GIS二次开发技术开发了河流污染动态模拟系统。该系统以乐山市涌斯江支流段的地理底图及基本数据为例,实现了对河流污染情况的动态模拟。通过对该系统的一系列... 本文论述了稳态均匀流场中的一维河流水质扩散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基于GIS二次开发技术开发了河流污染动态模拟系统。该系统以乐山市涌斯江支流段的地理底图及基本数据为例,实现了对河流污染情况的动态模拟。通过对该系统的一系列操作,可以对河段任意位置污染物浓度进行自动查询和修改,从而为河流水质污染的监测和管理提供可视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污染 一维水质模型 动态模拟 可视化
下载PDF
扎龙湿地水质变化趋势的灰预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安壬林 马云 +1 位作者 翟平阳 鄂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9-54,共6页
扎龙湿地是我国最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水质的恶化正在引起科研界的关注。以东升水库、吐木可小桥、哈塔桥三个主要点位近几年来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较为流行的Matlab软件和GM(1.1)模型... 扎龙湿地是我国最早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水质的恶化正在引起科研界的关注。以东升水库、吐木可小桥、哈塔桥三个主要点位近几年来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较为流行的Matlab软件和GM(1.1)模型对扎龙湿地未来几年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几年扎龙湿地三个主要点位的水质变化是CODMn和BOD5呈上升趋势,而TN和TP则呈下降趋势。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质 灰色预测 MATLAB软件 GM(1 1)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中心逼近式灰色神经网络模型的水质预测
19
作者 周波 周慧 《海河水利》 2011年第6期34-37,共4页
对时间序列建立中心逼近式GM(1,1)模型,通过优选模型的m值弱化序列变幅,利用BP神经网络对该模型残差值进行拟合修正,以此构建一个基于中心逼近式GM(1,1)模型的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应用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提高水质预测精度。
关键词 中心逼近式GM(1 1)模型 M值 BP神经网络 残差序列 水质预测
下载PDF
基于新陈代谢无偏灰色神经网络的水质预测模型 被引量:8
20
作者 曾小倩 周新志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5-37,共3页
针对水质参数样本数据少且非线性的特点,建立了新陈代谢无偏GM(1,1)与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将通过新陈代谢无偏GM(1,1)模型得到的数据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原始序列作为神经网络的期望输出,训练得到最佳BP神经网络。将该组合模... 针对水质参数样本数据少且非线性的特点,建立了新陈代谢无偏GM(1,1)与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模型,将通过新陈代谢无偏GM(1,1)模型得到的数据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原始序列作为神经网络的期望输出,训练得到最佳BP神经网络。将该组合模型应用于乐山岷江大桥断面溶解氧浓度的预测,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均在3%以下,与传统灰色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实时性及预测精度更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预测 灰色系统理论 GM(1 1)模型 新陈代谢 BP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