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舒尼替尼诱导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焦亡的作用及其通路研究
1
作者 林艳凤 黄莹莹 +3 位作者 洪小颖 吴玮 林东红 薛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2-1277,共6页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SU11248)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死亡的诱导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使用不同浓度舒尼替尼干预K562/ADR细胞,分别于24、48、72、96 h收集各组细胞,采用MTS法检测舒尼替尼对K562/ADR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确定适... 目的:探讨舒尼替尼(SU11248)对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死亡的诱导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方法:使用不同浓度舒尼替尼干预K562/ADR细胞,分别于24、48、72、96 h收集各组细胞,采用MTS法检测舒尼替尼对K562/ADR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确定适当的舒尼替尼干预时间和浓度。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凋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使用4种不同细胞死亡抑制剂Nec-1、VX-765、CQ、Fer-1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死亡方式。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的焦亡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舒尼替尼可明显抑制K562/ADR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呈一定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性(r_(48 h)=0.9579、r_(4μg/ml)=0.9740),其48 h的IC_(50)为(3.96±0.14)μg/ml;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4种不同细胞死亡抑制剂处理后,仅焦亡抑制剂VX-765能够明显逆转舒尼替尼对K562/ADR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P<0.01);舒尼替尼干预后K562/ADR细胞焦亡相关基因Caspase-1、Caspase-4、Caspase-5、NLRP3、GSDMD、IL-1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舒尼替尼可诱导耐药白血病细胞K562/ADR发生焦亡,深入研究细胞焦亡相关信号通路有望为耐药白血病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尼替尼 耐药白血病细胞 K562/adr 焦亡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苦参碱逆转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多药耐药与PI3K/AKT通道的关系 被引量:23
2
作者 魏昌晟 沈义军 +2 位作者 张智 王健 周炳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254-2258,共5页
目的探索苦参碱对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和MK2206作用MCF-7/ADR细胞24 h后的生长抑制率,以抑制率为10%的药物浓度为检测标准;用荧光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 目的探索苦参碱对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和MK2206作用MCF-7/ADR细胞24 h后的生长抑制率,以抑制率为10%的药物浓度为检测标准;用荧光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MCF-7/ADR细胞24 h后MDR1、MRP1、PTEN、AKT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0.6、1.2 g/L的苦参碱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提高,耐药基因MDR1、MRP1的表达量逐渐降低(0.6 g/L苦参碱组MD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0.659±0.074,MRP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为0.503±0.058,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PTEN基因表达量逐渐增高而AKT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相同抑制率的苦参碱组(0.6 g/L)和MK2206组(0.05μmol/L)相比,两组降低MDR1、MRP1、AKT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不明显(P>0.05),MK2206组更能增高PTEN基因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0.3、0.6、1.2 g/L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提高耐药蛋白p-gp、MRP1表达量逐渐降低(0.6 g/L苦参碱组p-g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316±0.033,MRP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为0.134±0.01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p-AKT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PTEN蛋白表达量逐渐增高,总AKT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明显;相同抑制率的苦参碱组(0.6 g/L)和MK2206组(0.05μmol/L)相比,苦参碱组更能降低p-gp、MRP1的蛋白表达量且更能增高PTEN的蛋白表达量,但MK2206组更能降低p-AKT的蛋白表达量,对总AKT蛋白表达量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苦参碱具有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通道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乳腺癌耐药株 MCF-7/adr 多药耐药 PI3K/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苦参碱逆转人乳腺癌MCF-7/ADR细胞株耐药性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炳刚 魏昌晟 +2 位作者 张颂 张智 王健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索苦参碱对人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多药耐药性逆转的作用机制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和MK2206作用MCF-7/ADR细胞24h后的生长抑制率,以抑制率为10%左右为检测标准;用荧光定量RT-... 目的:探索苦参碱对人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多药耐药性逆转的作用机制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和MK2206作用MCF-7/ADR细胞24h后的生长抑制率,以抑制率为10%左右为检测标准;用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作用MCF-7/ADR细胞24h后Bcl-2、Bax、Caspase-3、PARP、GSK-3β、p65六种基因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0.6、1.2g/L的苦参碱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提高,PI3K/AKT信号通路下游作用因子Bcl-2基因和p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Caspase-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显著,而Bax基因、GSK-3β基因及PAR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逐渐增高;相同抑制率的苦参碱组(0.6g/L)和MK2206组(0.05μmol/L)相比,两组降低基因表达量的差异不明显,苦参碱组更能增加Bax、PARP和GSK-3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且能够明显减低p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0.3、0.6、1.2g/L三组不同浓度苦参碱干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提高Bcl-2和p65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Bax、PARP和GSK-3β蛋白表达量逐渐增高,Caspase-3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相同抑制率的苦参碱组(0.6g/L)和MK2206组(0.05μmol/L)相比,苦参碱组更明显。结论:苦参碱可能是通过作用AKT靶基因启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中下游相关凋亡因子而发挥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乳腺癌耐药株MCF-7/adr 多药耐药 PI3K/AKT信号通路
下载PDF
白血病HL60/ADR细胞Mdr1、NF-κB的表达及解毒化瘀药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武开 李玉莹 +2 位作者 姚血明 王莹 黄颖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2-595,共4页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药血清对白血病HL60/ADR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1)、核周因子κB(NF-κB)信号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解毒化瘀药血清处理后HL60/ADR细胞Mdr1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 目的探讨解毒化瘀药血清对白血病HL60/ADR细胞多药耐药基因(Mdr1)、核周因子κB(NF-κB)信号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解毒化瘀药血清处理后HL60/ADR细胞Mdr1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P65、NF-κB/P50、IκBα的表达。结果解毒化瘀药血清能够降低HL60/ADR耐药细胞NF-κB/P65、NF-κB/P50I、κBα的表达,降低Mdr1耐药基因的表达。结论解毒化瘀药对HL60/ADR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影响Mdr1耐药基因的表达,进一步逆转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多药耐药 HL60/adr细胞 NF-κB信号 解毒化瘀药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不良反应药物信号的检测与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杜雪亭 高玲娜 +1 位作者 孙红爽 朱小丽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207-212,共6页
目的检测和评价致心律失常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4季度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自发呈报系统中接收到的致心律失常ADR信号,采用比... 目的检测和评价致心律失常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第1季度至2020年第4季度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自发呈报系统中接收到的致心律失常ADR信号,采用比例报告比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s,PRR)和报告比值比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odds ratio,ROR)对进行信号检测,分析ADR报告中对应病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上报年份、上报国家、严重ADR)和安全警告信号。结果收集到的65536份ADR报告中,排除重复,保留首要怀疑药物和伴随药物的ADR报告有20401份。除性别未知和年龄缺失的ADR报告外,纳入报告病人的性别分布女性稍高于男性(9918比8401),年龄范围50~75岁比例较高,其余分布较均衡,上报数量最多的年份分别是2005年、2011年、2012年、2018年和2019年,主要上报国家为美国、德国等。严重的ADR报告有11158份(占54.7%),以“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为主,导致死亡占16.88%。共挖掘得到ADR信号478个,累及心血管系统(122个)、内分泌系统(48个)、抗精神病(43个)、神经系统(32个)、抗感染(22个)、呼吸系统(22个)、血液系统(17个)、抗肿瘤(16个)等19个系统用药。致心律失常ADR信号频数排序前10位的药物分别为罗非考昔(频数1795)、罗非昔布(频数1792)、对乙酰氨基酚(频数1393)、左甲状腺素(频数912)、美托洛尔(频数879)、缬沙坦(频数805)、罗格列酮(频数798)、丙氧酚(频数776)、呋塞米(频数687)、氢氯噻嗪(频数635)。头孢噻吩信号强度值最高,对乙酰氨基酚次之。结论心血管系统、抗精神病、神经系统、抗感染、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抗肿瘤等用药致心律失常安全风险较高。用药时应提高警惕,早期发现及时停药,并积极予以对症治疗,降低药源性不良反应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 数据检测 数据挖掘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不良反应信号
下载PDF
检测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信号的数据挖掘方法 被引量:18
6
作者 钱轶峰 罗宝章 +5 位作者 叶小飞 孙亚林 吴美京 王海南 杜文民 贺佳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4,共4页
由药物联合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ADR)信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针对此类ADR进行信号发掘的数据挖掘算法亦同一般的ADR数据挖掘算法有所区别。本文针对用于挖掘该类信号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希望通过对各种算法效能及优缺点... 由药物联合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ADR)信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针对此类ADR进行信号发掘的数据挖掘算法亦同一般的ADR数据挖掘算法有所区别。本文针对用于挖掘该类信号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希望通过对各种算法效能及优缺点的简单比较,从而为其在实际数据库中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此外,本文还对现有方法的扩展使用及有望在该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其他数据挖掘算法进行了适度的探讨,以期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用药 不良反应 信号挖掘
下载PDF
报告比值比法挖掘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不良反应信号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宇 饶友义 +1 位作者 郭军 余江平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2期4515-4518,共4页
目的:通过对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及信号挖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3年第三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收集到的TDF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 目的:通过对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及信号挖掘,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3年第三季度至2014年第二季度收集到的TDF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信号进行挖掘。结果:TDF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消化系统、肾和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系统、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等,同时可以影响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共挖掘出TDF可疑不良反应危险信号42个,其中6个说明书尚未提及,且其中氨基酸尿不良反应信号强度较强。结论:TDF致消化道功能障碍虽较多,但大多数表现并不严重,其致肾功能损害数量较多,但后果严重;此外,氨基酸尿信号强度较强,且说明书未提及,故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报告比值比法 药品不良反应 信号挖掘
下载PDF
常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任经天 王胜锋 +2 位作者 侯永芳 杜晓曦 李立明 《中国药物警戒》 2011年第6期356-359,共4页
通过对报告比值比、比例报告比、信息成分法、(多项)伽玛泊松分布缩减法4种常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在我国开展信号检测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信号检测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方法概述 被引量:30
9
作者 江静 侯永芳 +2 位作者 刘秀娟 任经天 金少鸿 《中国药物警戒》 2010年第2期78-80,共3页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的检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技术工作。通过对国际上发达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号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及预警系统建...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药品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药品不良反应信号的检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最重要的技术工作。通过对国际上发达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号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及预警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信号检测 方法
下载PDF
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信号检测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邦华 闫康 陈力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2840-2844,共5页
目的:挖掘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两药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关于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12年第4季度-2016年第4季度共17个季度的比... 目的:挖掘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ADR)信号,为两药的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关于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2012年第4季度-2016年第4季度共17个季度的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使用国际医学用语字典对报告中的ADR描述用语进行标准化,并对经两种方法检测同时有信号的ADR进行二次筛选。结果与结论:共得到达沙替尼ADR信号505个,伊马替尼ADR信号929个;经二次筛选后得到达沙替尼ADR信号351个,伊马替尼ADR信号649个,其中有153个信号为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重叠信号。本研究所得到的达沙替尼和伊马替尼的ADR信号与已知的相关安全性信息基本一致,其ADR主要累及胃肠系统、血液及淋巴管、肾脏及泌尿系统、心血管和肌肉骨骼等方面。但也发现药品说明书有收录不全之处,如检测到的达沙替尼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相关ADR的信号在其药品说明书中尚未提及,且伊马替尼可引起左心房与右心房扩张的ADR信号也均未收录于其说明书中;而伊马替尼说明书提到的常见ADR如头痛等,却未在本研究信号强度前50位出现。此外,两药的ADR也各有不同之处,如眶周水肿、眼部水肿等7个ADR信号中,伊马替尼远远强于达沙替尼;而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5个ADR信号中,达沙替尼远远强于伊马替尼。这提示临床应注意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沙替尼 伊马替尼 不良反应信号 比例失衡法 报告比值比法 比例报告比值法
下载PDF
比例失衡法在贝伐珠单抗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1
作者 陈力 吴邦华 闫康 《中南药学》 CAS 2018年第2期174-178,共5页
目的挖掘分子靶向药贝伐珠单抗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2年第四季度~2016年第四季度共17个季度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使用... 目的挖掘分子靶向药贝伐珠单抗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2年第四季度~2016年第四季度共17个季度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使用ROR法共得到1397个信号,二次筛选后得到88个信号,其中41个有信号的不良反应未在贝伐珠单抗说明书中出现。结论贝伐珠单抗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集中在胃肠道穿孔、伤口开裂和眼器官疾病,临床用药时应注意肿瘤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和胃肠道、伤口和眼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告比值比法 比例报告比值法 贝伐珠单抗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
原文传递
不同信号检测方法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自发呈报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江静 侯永芳 +2 位作者 刘秀娟 任经天 金少鸿 《中国药物警戒》 2010年第3期154-155,共2页
目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自发呈报系统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量已经具备筛选信号的规模。通过对广东、上海、江苏3个省级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采用的不同信号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及预... 目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自发呈报系统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量已经具备筛选信号的规模。通过对广东、上海、江苏3个省级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采用的不同信号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及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信号检测 自发呈报系统
下载PDF
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的西妥昔单抗不良反应信号挖掘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晨 夏雪 +4 位作者 蔡毅范 李灏 张臣宇 刘卢路 王国玉 《肿瘤药学》 CAS 2019年第4期676-681,共6页
目的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挖掘西妥昔单抗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对美国FAERS数据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共40个季度的不良事件报... 目的利用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挖掘西妥昔单抗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PRR)法对美国FAERS数据2009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共40个季度的不良事件报告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使用ROR法获得西妥昔单抗信号619个,将其信号强度按照降序排列获得排名前50位的信号,其中39个未在西妥昔单抗说明书中出现。西妥昔单抗药品说明书未收录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胃肠道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结论既往有胃肠道、肾脏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西妥昔单抗。挖掘和评价基于美国FAERS数据库获得的西妥昔单抗不良反应相关信号,可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妥昔单抗 不良反应信号 比例失衡法
下载PDF
索拉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挖掘 被引量:13
14
作者 周健 陈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4期111-115,共5页
目的为了挖掘分子靶向抗癌药索拉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2年第四季度~2016年第四季度共17个季度的报告进行数... 目的为了挖掘分子靶向抗癌药索拉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12年第四季度~2016年第四季度共17个季度的报告进行数据挖掘。结果使用ROR法与PRR法共得到索拉非尼不良反应信号777个,二次筛选后得到索拉非尼不良反应信号68个,主要集中在肿瘤、肝胆疾病、胃肠道疾病与皮肤疾病。结论本研究有效利用ROR法和PRR法挖掘出索拉非尼的不良反应信号;建议临床用药时,充分考虑索拉非尼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适合的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靶向药 不良反应信号 比例失衡法 索拉非尼
下载PDF
药物警戒中不相称性测定理论应用问题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孙亚林 李永昌 +2 位作者 杜文民 叶小飞 贺佳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检测中不相称性测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阐明不相称性测定理论的使用条件,分析引起问题的原因。方法:通过数学计算、计算公式推导,配合实例进行分析和阐述。结果:不相称性测定理论在ADR信号检...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检测中不相称性测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阐明不相称性测定理论的使用条件,分析引起问题的原因。方法:通过数学计算、计算公式推导,配合实例进行分析和阐述。结果:不相称性测定理论在ADR信号检测中存在着测量值失衡、联合用药分析能力弱、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信号等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发呈报系统的数据特征,往往不符合不相称性测定理论的假设及相对数引起的分析偏差。结论:使用不相称性测定理论进行不良反应信号分析,需要明确方法的使用条件以及不良反应检测数据的特征;同时积极开发基于绝对数的新的信号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警戒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不相称测定 信号检测
原文传递
利伐沙班致各部位出血的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宇 李文军 +1 位作者 郭军 饶友义 《中国药业》 CAS 2015年第21期58-60,共3页
目的通过探讨利伐沙班引起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3年第1季度至第3季度收集的报告进行分析,找出利伐沙班致各部位出血的相关信号。结果共挖掘出利伐沙班致... 目的通过探讨利伐沙班引起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美国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2013年第1季度至第3季度收集的报告进行分析,找出利伐沙班致各部位出血的相关信号。结果共挖掘出利伐沙班致各部位出血的可疑不良反应危险信号70个,其中部分为药品说明书尚未提及的新不良反应。结论挖掘出利伐沙班致各部位出血的不良反应相关信号,可为其在临床合理用药使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伐沙班 出血 不良反应信号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塞瑞替尼不良反应信号挖掘与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郑冬妮 周后凤 +1 位作者 任常谕 席田兰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6-240,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塞瑞替尼上市后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4年第2季度至2019年第3季度塞瑞替尼的不良反应(ADR)进行信号挖掘,收集主要累及系... 目的:初步评价塞瑞替尼上市后的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法(PRR)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4年第2季度至2019年第3季度塞瑞替尼的不良反应(ADR)进行信号挖掘,收集主要累及系统ADR报告相关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日剂量、用药疗程,利用SPSS 26.0软件对主要累及系统组的ADR例次与其他系统组进行χ^2检验。结果:共收集到塞瑞替尼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R报告10318份,挖掘出塞瑞替尼ADR信号236个;排除无效信号后,最终得到ADR信号187个,涉及16个系统。所得信号除药品说明书上提及的外,还包括各类神经系统疾病、血液与淋巴系统疾病、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等,如手-足-生殖器综合征、间变淋巴瘤激酶基因突变等。胃肠系统ADR报告最多(576份)。与其他系统ADR比较,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日剂量、用药疗程对胃肠系统ADR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使用塞瑞替尼后发生胃肠系统ADR的患者多为女性(59.9%)、年龄45岁及以上(70.3%)、体质量≤65 kg(68.1%)、日剂量451~750 mg/d(50.2%)、用药时长3个月以内(75.7%)。结论:45岁以上、体质量低于65 kg的女性患者使用塞瑞替尼后发生胃肠系统ADR的风险较高;此类ADR的发生还与日剂量有关且大多发生在3个月内,临床使用时应加强药学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瑞替尼 信号挖掘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基于BCPNN法的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与自动预警技术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文戈 李婵娟 +1 位作者 江静 邓剑雄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94-1397,共4页
针对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检测与自动预警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当前各种ADR信号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并建立了基于BCPNN法和SRS数据库的ADR信号检测算法模型,应用Java语言开发了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与自动预警程序,最后通过应... 针对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信号检测与自动预警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当前各种ADR信号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并建立了基于BCPNN法和SRS数据库的ADR信号检测算法模型,应用Java语言开发了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与自动预警程序,最后通过应用实例说明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贝叶斯信念神经网络法 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 信号检测 自动预警
下载PDF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中的关联规则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超 叶小飞 +1 位作者 钱维 贺佳 《中国药物警戒》 2010年第3期145-147,共3页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已成为药物警戒的重要内容。随着自发呈报系统应用的成熟,对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通过分析目前常用信号检测方法的缺陷,介绍关联规则的概念与算法,探讨其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数据挖掘的可行性与...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已成为药物警戒的重要内容。随着自发呈报系统应用的成熟,对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通过分析目前常用信号检测方法的缺陷,介绍关联规则的概念与算法,探讨其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数据挖掘的可行性与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规则 信号检测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河南省药品生产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品种风险分级与风险管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龚立雄 王长之 +5 位作者 陈超 杨悦 陈健刚 郭慧 马雪皎 刘超 《中国药物警戒》 2018年第3期169-175,180,共8页
目的在初步探索药品质量风险与药品不良反应(ADR)关联的基础上,通过ADR信号挖掘,为监管机构提供有价值的风险提示。方法建立聚集性风险识别模型,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同时利用河南中心提供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对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目的在初步探索药品质量风险与药品不良反应(ADR)关联的基础上,通过ADR信号挖掘,为监管机构提供有价值的风险提示。方法建立聚集性风险识别模型,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同时利用河南中心提供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对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胞磷胆碱钠注射液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通过聚集性风险信号识别模型分析2015年3月1日至2015年4月4日国家中心反馈的4 785份河南企业ADR数据,以及2014年3月20日至2014年4月9日的河南中心接收的不良反应数据,进行7天为一个周期的检测,在第一个时间段第4、5周期均检测到YSZY企业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4102421批号的风险信号,第二个时间段第2周期检测到AHLYYY公司的胞磷胆碱注射液130727批号的风险信号,模型分析结果与质量抽检情况较为符合。结论本研究设计的聚集性信号检测识别方法可行,可用于企业品种特定批号风险的初步筛查。考虑到仅采用河南省ADR监测数据,以及对少量案例进行回顾性验证,模型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此外,本研究采用可视化处理使模型输出结果更加直观,满足了监管的实际需求,为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提供参考,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该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质量风险 监管建议 可视化处理 adr数据挖掘 聚集性风险信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