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log-ECO解析羊粪堆肥不同时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旭 车宗贤 +1 位作者 李娟 薛林贵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为探究羊粪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碳源代谢特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方法分析了小麦秸秆和羊粪联合好氧堆肥不同时期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堆肥高温期(5 d),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堆肥初期(0 d... 为探究羊粪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碳源代谢特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方法分析了小麦秸秆和羊粪联合好氧堆肥不同时期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堆肥高温期(5 d),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堆肥初期(0 d)和降温期(25 d)次之,末期(45 d)最低.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表明,堆肥初期(0 d)和降温期(25 d)的微生物群落优势度、丰富度和均匀度均高于末期(45 d).不同堆肥发酵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对同一碳源的代谢能力不同,同一堆肥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代谢能力不同.羊粪堆肥不同时期微生物代谢碳源能力差异的敏感碳源有9种,分别是糖类(2种)、氨基酸类(2种)、醇类(1种)、胺类(1种)和酸类(3种)等.解析羊粪不同堆肥阶段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和群落变化特征,将为改进羊粪堆肥工艺,加快羊粪堆肥腐熟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 堆肥 微生物群落 biolog-eco 碳源代谢
下载PDF
Layer-block tectonics of Cenozoic basements and formation of intra-plate basins in Nansha micro-plat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2
作者 LIU Hailing XIE Guofa +2 位作者 LIN Qiujin ZHENG Hongbo LIU Yingch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6-39,共14页
Layer-block tectonics (LBT) concept, with the core of pluralistic geodynamic outlook and multilayer-sliding tectonic outlook, is one of new keys to study 3-dimensional solid and its 4-dimensional evolution history o... Layer-block tectonics (LBT) concept, with the core of pluralistic geodynamic outlook and multilayer-sliding tectonic outlook, is one of new keys to study 3-dimensional solid and its 4-dimensional evolution history of global tectonic system controlled by global geodynamics system. The LBT concept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lithospheric tectonics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bout 30 000 km of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some layer-blocks in the Nansha micro-plate can be divided as Nansha ultra-crustal layer-block, Zengmu crustal layer-block, Nanwei (Rifleman bank)-Andu (Ardasier bank) and Liyue (Reed bank) North Palawan crustal layer-blocks, Andu-Bisheng and Liyue-Banyue basemental layer-block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emental layer-blocks have been dicussed, and three intra-plate basin groups are identified. The intra-plate basins within Nansha micro-plat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basin groups of Nanwei- Andu, Feixin-Nanhua, and Liyue-North Palawan based on the different geodynamics. In the light of pluralistic geodynamic concept, the upheaving force induced by the mid-crust plastic layer is proposed as the main dynamical force which causes the formation of the intra-plate basins within the Nansha micro-plate. Finally, models of a face-to-face dip-slip detachment of basemental layerblock and a unilateral dip-slip-detachment of basemental layer-block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orming mechanisms of the Nanwei Andu and Liyue-North Palawan intra-plate basin group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block tectonics forming mechanism of intra-plate basin Nansha micro-plate South China Sea oil and gas gas hydrate
下载PDF
Size-dependent effect on biaxial and shear nonlinear buckling analysis of nonlocal isotropic and orthotropic micro-plate based on surface stress and modified couple stress theories using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method 被引量:2
3
作者 M.MOHAMMADIMEHR M.A.MOHAMMADIMEHR P.DASHTI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16年第4期529-554,共26页
The size-dependent effect on the biaxial and shear nonlinear buckling analysis of an isotropic and orthotropic micro-plate based on the surface stress, the modified couple stress theory (MCST), and the nonlocal elas... The size-dependent effect on the biaxial and shear nonlinear buckling analysis of an isotropic and orthotropic micro-plate based on the surface stress, the modified couple stress theory (MCST), and the nonlocal elasticity theories using the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method (DQM) is presented. Main advantages of the MCST over the classical theory (CT) are the inclusion of the asymmetric couple stress tensor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only one material length scale parameter. Based on the nonlinear von Karman assumpti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equilibrium for the micro-classical plate consid- ering midplane displacements are derived based on the minimum principle of potential energy. Using the DQM, the biaxial and shear critical buckling loads of the micro-plate for various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Accuracy of the obtained results i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the solutions with thos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 parametric study is conducted to show the effects of the aspect ratio, the side-to-thickness ratio, Eringen's nonlocal parameter, the material length scale parameter, Young's modulus of the surface layer, the surface residual stress, the polymer matrix coefficients, and various boundary conditions on the dimensionless uniaxial, biaxial, and shear critical buckling loa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itical buckling loads are strongly sensitive to Eringen's nonlocal parameter, the material length scale parameter, and the surface residual stress effects, while the effect of Young's modulus of the surface layer on the critical buckling load is negligible. Also, considering the size dependent effect causes the increase in the stiffness of the orthotropic micro-pl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itical biaxial buckling load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G12/E2 and vice versa for E1/E2. It is shown that the nonlinear biaxial buckling ratio decreases as the aspect ratio increases and vice versa for the buckling amplitude. Because of the most lightweight micro-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high strength/weight and stiffness/weight ratio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work are useful in experiment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icro-composite plates in the aircraft industry and othe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axial and shear nonlinear buckling analysis nonlocal isotropic and orthotropic micro-plate modified couple stress theory (MCST) surface stress effect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method (DQM)
下载PDF
A Monolithic, FEM-Based Approach for the Coupled Squeeze Film Problem of an Oscillating Elastic Micro-Plate Using 3D 27-Node Elements
4
作者 Anish Roychowdhury Arup Nandy +1 位作者 C. S. Jog Rudra Pratap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3年第6期20-25,共6页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 an FEM-based methodology to solve the coupled fluid-structure problem due to squeeze film effects present in vibratory MEMS devices, such as resonators, gyroscopes, and acoustic transducers. ... In this study we describe an FEM-based methodology to solve the coupled fluid-structure problem due to squeeze film effects present in vibratory MEMS devices, such as resonators, gyroscopes, and acoustic transducers. The aforementioned devices often consist of a plate-like structure that vibrates normal to a fixed substrate, and is generally not perfectly vacuum packed. This results in a thin film of air being sandwiched between the moving plate and the fixed substrate, which behaves like a squeeze film offering both stiffness and damping. Typically, such structures are actuated electro-statically, necessitating the thin air gap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actuation and the sensitivity of detection. To accurately model these devices the squeeze film effect must be incorporated. Extensive literature is present on mod- eling squeeze film effects for rigid motion for both perforated as well as non-perforated plates. Studies which model the plate elasticity often use approximate mode shapes as input to the 2D Reynolds Equation. Recent works which try to solve the coupled fluid elasticity problem, report iterative FEM-based solution strategies for the 2D Reynolds Equation coupled with the 3D elasticity Equation. In this work we present a FEM-based single step solution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at hand, using only one type of element (27 node 3D brick). The structure is modeled with 27 node brick elements of which the lowest layer of nodes is also treated as the fluid domain (2D) and the integrals over fluid domain are evaluated for these nodes only. We also apply an electrostatic loading to our model by considering an equivalent electro-static pressure load o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structure. Thus we solve the coupled 2D-fluid-3D-structure problem in a single step, using only one element type. The FEM results show good agreement with both existing analytical solutions and published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EEZE Film Damping COUPLED PROBLEM 27-Node Brick micro-plate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of screening for HIV RNA in pooling serum by micro-plate PCR-ELISA
5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S1期404-,共1页
关键词 PCR Research on the feasibility of screening for HIV RNA in pooling serum by micro-plate PCR-ELISA HIV RNA
下载PDF
Biolog-ECO解析凤香型白酒制酒车间空气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
6
作者 徐晨 赵帅 +3 位作者 白莉圆 党喆 杨美媛 张永利 《酿酒》 CAS 2023年第5期46-50,55,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制酒车间空气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差异,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分析了不同空气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均在培养144h后达到稳定,并... 为了探究不同制酒车间空气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差异,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技术分析了不同空气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均在培养144h后达到稳定,并且5个车间的AWCD值即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老车间空气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和4类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新车间。5个车间空气微生物对6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差异,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和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显著高于酚酸类。微生物代谢特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72.7%,主成分2(PC2)贡献度为14.2%,其中生产工艺相同的车间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投产时间相同的车间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分异代谢差异的主要碳源是与PC1有较高正相关性的α-D-乳糖、β-甲基-D-葡萄糖苷、葡萄糖-1-磷酸盐、肝糖等15种碳源,包括有9种碳水化合物、3种羧酸、2种多聚物和1种氨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空气微生物 碳代谢特征
下载PDF
基于Biolog-ECO技术分析杂交鳢和大口黑鲈高产池塘水体微生物碳代谢特征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志斐 谢骏 +6 位作者 郁二蒙 王广军 余德光 夏耘 王海英 龚望宝 魏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5-192,共8页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高产池塘高峰养殖季节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华南地区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两种养殖池塘的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华南地区高产池塘高峰养殖季节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运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华南地区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hanna argus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两种养殖池塘的水体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杂交鳢和大口黑鲈两种池塘不同水层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在使用增氧机条件下,每种池塘的上、中、底3水层间水体微生物活性(AWCD)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种池塘间的AWCD为杂交鳢池塘强于大口黑鲈池塘;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率规律相似,碳源的代谢利用率由强到弱为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胺类>酚类。水体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两种池塘间的样方分布在不同区域,但池塘间样点间离散程度较大,表明两种池塘水体微生物存在一定的代谢差异性。决定两种池塘间代谢差异的碳源有:D-半乳糖酸内脂(D-Galactonic Acid Lactone)>D-纤维二糖(D-Cellobiose)>肝糖(Glycogen)>D-木糖(D-Xylose)>L-丝氨酸(L-Serine)。Biolog-ECO技术可用于分析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差异,以及造成代谢差异的决定因素,同时可有效识别容易被养殖水体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碳源利用 池塘养殖 微生物群落代谢 杂交鳢 大口黑鲈
下载PDF
孑遗植物水松不同季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8
作者 张晨 周柳婷 +2 位作者 王炎炎 林瑞余 吴则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目的]探索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PCR-DGGE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不同季节水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解析根际微生态各环境因子的内在规律。... [目的]探索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PCR-DGGE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不同季节水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解析根际微生态各环境因子的内在规律。[结果]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细菌为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和δ-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优势真菌为粪壳菌(Sordariomycetes)。夏季水松根际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根际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大致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速效氮可能是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碳代谢能力在夏季最优,在冬季最差。季节因素显著影响着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开展相关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季节因素造成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松 根际微生物 季节动态 PCR-DGGE biolog-eco
下载PDF
基于Biolog-Eco法对鄱阳湖不同湿地类型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兰 程家劲 +4 位作者 贺勇 陈圆圆 刘颖 魏鑫 刘亚军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5-592,共8页
湖泊湿地在水情驱动下,形成了以湖泊湿地为核心的多种湿地类型,本研究选择鄱阳湖4种湿地(草洲、泥滩、河口和湖泊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不同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代谢特征。结果发现,草洲湿地土壤微生物代... 湖泊湿地在水情驱动下,形成了以湖泊湿地为核心的多种湿地类型,本研究选择鄱阳湖4种湿地(草洲、泥滩、河口和湖泊湿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不同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功能代谢特征。结果发现,草洲湿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最高,其次是河口,最后是泥滩和湖泊湿地,同时草洲还表现出最高的功能多样性。此外,4种湿地土壤均表现出对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胺类碳源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但不同湿地土壤中的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也表现出显著差异:相较于其他湿地类型下土壤微生物,草洲对氨基酸类碳源具有更高的利用能力;泥滩湿地更倾向于利用氨基酸类碳源;河口湿地对酚酸类和胺类碳源具有更高的利用能力;湖泊湿地更倾向于利用羧酸类碳源。相关性分析发现,湿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主要受含水量和pH的负向影响,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土壤 微生物群落功能 碳源利用 biolog-eco
下载PDF
氮磷钾添加对罗汉松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10
作者 林婷 招礼军 +2 位作者 朱栗琼 黄相玲 魏国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5-906,共12页
为揭示罗汉松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氮磷钾养分水平的响应及规律,该研究以两年生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幼苗为试验树种,采用L9正交试验控制盆栽土壤的氮磷钾养分水平梯度,使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探讨不同土壤氮磷... 为揭示罗汉松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氮磷钾养分水平的响应及规律,该研究以两年生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幼苗为试验树种,采用L9正交试验控制盆栽土壤的氮磷钾养分水平梯度,使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探讨不同土壤氮磷钾养分水平对罗汉松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多样性及其对6种碳源的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的增加,土壤细菌(P<0.05)和放线菌数量(P<0.001)减少,真菌(P<0.001)及固氮菌数量(P<0.01)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Pielou指数(P<0.001)降低,Simpson指数(P<0.05)和McIntosh指数(P<0.001)升高,从而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6种碳源的利用强度,特别是对难利用碳源胺类(P<0.001)、羧酸(P<0.001)、聚合物(P<0.001)及其他化合物(P<0.001)的利用强度显著降低。(2)磷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P<0.05)。(3)钾添加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及微生物群落对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P<0.01)两类易利用碳源的强度。综上所述,氮添加和钾添加是影响罗汉松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在罗汉松培育时应注意少量多次施肥,降低氮和钾的添加量,适当提高磷添加量,以促进罗汉松的生长及其可持续培育。该研究从微生物的角度为罗汉松施肥及管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9正交试验 biolog-eco 罗汉松施肥 碳源利用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用Biolog-ECO板分析动物笼舍环境微生物
11
作者 王兴金 萨家祺 +2 位作者 李冠惠 黎绘宏 成世清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5-762,共8页
为了解动物园动物笼舍环境微生物活性及其影响因素,采集了5种灵长动物(Primates)、3种爬行动物(Reptilia)笼舍的3种不同类型的环境样本共15个,采用Biolog-ECO板进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15个样本的微生物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为了解动物园动物笼舍环境微生物活性及其影响因素,采集了5种灵长动物(Primates)、3种爬行动物(Reptilia)笼舍的3种不同类型的环境样本共15个,采用Biolog-ECO板进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15个样本的微生物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主要表现为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胺类等3类碳源的利用上(P<0.01),对羧酸、多聚物、酚酸类等碳源的利用差异不显著(P>0.05);同种动物、笼舍环境相似、日常管理相同,环境微生物活性也比较一致;笼舍内的垫材类型相比动物种类而言,对环境微生物的影响更大,微生物活性自高到低的垫材类型依次为垫材A、垫材B、垫材C。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笼舍样本(S1)与其他样本存在比较明显的分异现象外,其他样本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规律可遁。推测S1样本中微生物活性的分异现象主要由消毒引起。动物笼舍环境微生物的组成比较复杂,可能的影响因素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微生物 动物笼舍 biolog-eco微平板 野生动物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及Biolog-ECO方法的雄安新区鲥鯸淀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邓茹 陈曦 +2 位作者 裘丽萍 孟顺龙 陈家长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2-759,共8页
为了解渔业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生态循环的影响,基于高通量测序与Biolog-ECO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白洋淀鲥鯸淀湿地浮游微生物和不同基质附着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碳源利用能力。结果表明:鲥鯸淀湿地中优势菌群为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 为了解渔业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对生态循环的影响,基于高通量测序与Biolog-ECO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白洋淀鲥鯸淀湿地浮游微生物和不同基质附着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碳源利用能力。结果表明:鲥鯸淀湿地中优势菌群为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其中,浮游细菌与附着细菌在组成及丰度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蓝细菌门是浮游细菌第一优势菌门,疣微菌门是附着细菌第一优势菌门;Biolog-ECO板中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ur development,AWCD)检测发现,不同微生物组的碳源利用能力与时间表现出正相关性;浮游生物的变化幅度最大,说明对碳源利用能力最强,其生物活性明显高于附着微生物,不同基质上的附着微生物活性依次为人工水草>芦苇>棕榈片>网片基质;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微生物群落代谢作用的主要碳源类型为氨基酸类、聚合糖类和醇类,不同微生物群落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氨基酸类和聚合糖类碳源的利用上。研究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是导致微生物利用碳源整体能力和偏好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附着细菌而言,浮游细菌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鲥鯸淀 高通量测序 biolog-eco 浮游细菌 附着细菌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基于Biolog-ECO对三峡水库消落区优势植物根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乐满 兰波 +5 位作者 许文锋 段晨辉 张丽红 刘英杰 刘正学 王禄山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29-40,共12页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区优势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采集消落区典型优势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三种植物的根际土壤以及裸地土壤作为对照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并... 为探究三峡水库消落区优势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采集消落区典型优势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三种植物的根际土壤以及裸地土壤作为对照土壤,测定其理化性质并置于Biolog-ECO培养板培养土壤微生物,分析其碳源动力学、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四种土壤有机质含量介于13~27 g/kg;速效氮小于60 mg/kg;速效钾小于50 mg/kg;速效磷介于5~20 mg/kg;全氮小于0.75 g/kg;全钾小于2.5 g/kg;全磷小于0.4 g/kg。根际微生物群落对总体碳源利用能力为苍耳>对照>狗牙根≈牛鞭草。微生物群落对氨基酸、羧酸类碳源的利用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碳水化合物、多聚物类、酚酸类以及胺类碳源的利用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的成分1显示5种碳水化合物、3种多聚物、1种羧酸与成分1有较高正相关性,这些碳源均为糖的衍生物或含苯环的芳香族化合物,代表了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的差异程度。基于微生物群落功能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对微生物碳源利用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为pH、速效钾、速效氮和有机质(P<0.01)。几种优势植物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强于对照组。消落区土壤养分处于中等至匮乏水平,可通过调控土壤养分(有机质、全磷、全氮等)或者碳水化合物、多聚物类、酚酸类及胺类碳源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进而对消落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消落区 根际微生物 功能多样性 土壤养分 碳源利用
下载PDF
Biolog-ECO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正培 熊建文 +2 位作者 沈方科 梁琼月 蔡锦源 《轻工科技》 2018年第6期97-98,156,共3页
Biolog-ECO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用于分析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近20多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分析环境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为主。该技术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尤其是在基础应用型研究方面,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该技... Biolog-ECO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用于分析微生物群落的技术,近20多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分析环境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为主。该技术操作简单,功能强大,尤其是在基础应用型研究方面,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该技术的原理、数据分析和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技术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基础应用型研究
原文传递
Biolog-ECO方法探究饲喂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代谢及有效作用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尚碧娇 左志晗 +3 位作者 李文悦 邵迎春 刘逸尘 孙金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2-1170,共9页
以霍氏肠杆菌(E3)和乳酸菌(R3)2株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饲喂实验,饲喂后期利用Biolog-ECO方法对实验组及空白组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代谢功能的... 以霍氏肠杆菌(E3)和乳酸菌(R3)2株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4周的养殖饲喂实验,饲喂后期利用Biolog-ECO方法对实验组及空白组的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菌群代谢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霍氏肠杆菌(E3)或乳酸菌(R3)的实验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显著上升,表明益生菌增强了肠道微生物活性;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整体能力显著增强,表明益生菌可以促进水产动物的代谢功能;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包括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有明显差异,表明饲喂2株益生菌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其中,停喂霍氏肠杆菌后第1天和第5天取样结果表明,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Simpson和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停喂乳酸菌后的第1天和第5天取样结果表明,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Simpson和McIntosh指数显著升高;二者在第10天取样的结果中均无显著差异,表明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变凡纳滨对虾肠道内原有菌群的数量和结构,促进对虾肠道内微生物群落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在维持或者促进对虾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此两株益生菌在凡纳滨对虾肠道中停留时间最少为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biolog-eco方法 益生菌 肠道微生物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对棉花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碳代谢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卫松 郭庆港 +3 位作者 李社增 鹿秀云 勾建军 马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92-2105,共14页
【目的】研究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broccoli residues,BR)对棉花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对棉花防病、促生的生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棉田土壤添加西兰花... 【目的】研究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broccoli residues,BR)对棉花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对棉花防病、促生的生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棉田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和未添加西兰花残体(CK)两个处理,以不同处理的棉花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过氧化物酶、中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几丁质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利用Biolog-ECO平板研究不同处理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McIntosh指数及丰富度指数,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功能多样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特征,冗余分析土壤酶活性与不同类型碳源利用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BR处理的棉花株高、果枝数和结铃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2.73%、16.95%和10.36%;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显著降低,达64.19%。BR处理显著提高了棉花根际土壤pH、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BR处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影响,但改变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同时,BR处理显著提高了不同营养元素循环相关酶活性,其中在碳循环方面,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的2.70和1.95倍;在氮循环方面,脲酶、几丁质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42、1.59和1.52倍;在磷循环方面,中性磷酸酶的活性为对照的1.33倍;在硫循环方面,芳基硫酸酯酶的活性为对照的1.22倍。冗余分析表明,BR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与L-苯基丙氨酸、L-苏氨酸、肝糖、2-羟基苯甲酸、衣康酸和D-苹果酸的利用能力均存在正相关性。【结论】土壤添加西兰花残体显著提高了营养元素循环相关酶的活性,改变了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碳代谢活性,并提高了根际土壤pH、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同时,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碳代谢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兰花残体 棉花 营养循环 土壤酶 根际微生物 biolog-eco 碳代谢特征
下载PDF
基于Biolog-ECO技术的淮南采煤沉陷区水体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柳炳俊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19期101-104,共4页
如何治理与利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水资源,一直是困扰区域生态文明构建与经济协调发展的1个重要难题。该研究以我国东部典型采煤沉陷区——淮南矿区为例,通过Biolog-ECO平板技术分析3个不同区域9个沉陷水体微生物的碳代谢多样性特征。... 如何治理与利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水资源,一直是困扰区域生态文明构建与经济协调发展的1个重要难题。该研究以我国东部典型采煤沉陷区——淮南矿区为例,通过Biolog-ECO平板技术分析3个不同区域9个沉陷水体微生物的碳代谢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个区域水体中异养菌数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和香浓多样性指数均为潘集区>八公山区>凤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 采煤沉陷区 biolog-eco平板 微生物代谢活性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生防菌剂链霉菌JD211对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海龙 徐天宇 +3 位作者 钟秉峰 李涛 孟丽媛 魏赛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4-394,共11页
【目的】水稻土作为重要的耕地土壤,但由于近些年来化肥和杀菌剂的过度使用已严重破坏水稻土壤的生态平衡。随着生物防治的推广应用,该难题得以控制,其中具抑菌潜力的植物内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病害防治中。链霉菌JD211是一株自珙桐... 【目的】水稻土作为重要的耕地土壤,但由于近些年来化肥和杀菌剂的过度使用已严重破坏水稻土壤的生态平衡。随着生物防治的推广应用,该难题得以控制,其中具抑菌潜力的植物内生菌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壤病害防治中。链霉菌JD211是一株自珙桐植株分离的潜在生防菌,通过探究其对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碳代谢的影响为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方法】本研究以链霉菌JD211作为外源施加微生物,不加菌剂的水稻土为对照,分别添加占土壤总重的2%(B2)和4%(B4)菌剂为处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CO_(2)的排放速率,低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并通过Biolog-ECO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不同含量生防菌剂的添加都显著增加了水稻土壤CO_(2)的排放速率和有机碳含量,B2、B4处理组土壤有机碳含量相较于CK组分别提高了19.25%、23.10%;三组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总体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变化规律符合“S”型曲线,但对比CK组生防菌剂的添加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在生态板上培养48 h时,B_(2)、B_(4)组的Shannon指数、Mclntosh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CK组(P<0.05);CK组与B_(2)、B_(4)组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方式存在差异,在主成分分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氨基酸类、胺类和酸类碳源。【结论】研究表明,添加链霉菌JD211有助于提高水稻土壤有机碳固存,优化稻田微生物群落碳代谢,使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更加均衡。对于微生物源农药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明确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JD211 biolog-eco 微生物群落结构 碳源代谢
下载PDF
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对人工林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闫芳彬 郑景明 +2 位作者 宫殷婷 赵一臣 张家琦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5-1053,共9页
【目的】园林废弃物经资源化处理利用是人工林土壤培肥和增强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可为园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金叶榆Ulmu... 【目的】园林废弃物经资源化处理利用是人工林土壤培肥和增强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可为园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金叶榆Ulmuspumila‘Jinye’人工林下开展试验,设置粉碎物、堆肥、生物质炭等3种园林废弃物资源化物料和1、2、4 kg·m-23个基于碳当量的施用量,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微生物代谢强度,分析了不同物料和施用量对土壤pH、养分质量分数、微生物碳源利用程度和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①3种物料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质量分数,粉碎物和堆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弱碱性土壤的pH,对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影响不大;生物质炭处理则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②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程度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粉碎物、堆肥、生物质炭;③在6类碳源中,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是区分碳源微生物对3种物料利用的主要碳源种类;3种物料均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碳源的利用,降低了对氨基酸碳源的利用,粉碎物和堆肥处理下微生物对氨基酸、聚合物等碳源利用强于生物质炭处理,且生物质炭处理下微生物对糖类利用最强;④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施用量增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结论】园林废弃物粉碎物、堆肥及生物质炭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工林土壤质量,其中,粉碎物和堆肥处理对降低弱碱性土壤pH、增加土壤肥力及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效果优于生物质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废弃物 粉碎物 堆肥 生物质炭 biolog-eco 微生物碳源利用
下载PDF
培养基缓释对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及微生物代谢状况的影响
20
作者 杨泳 史磊磊 +3 位作者 初禹瑶 陈家长 范立民 孟顺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4期125-132,共8页
为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条件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情况的影响。通过进行罗非鱼养殖试验,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对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通过BiologECO技术,研究培养基缓释条件下,对养殖水体中微生物... 为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条件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情况的影响。通过进行罗非鱼养殖试验,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对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通过BiologECO技术,研究培养基缓释条件下,对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缓释条件下可有效改善罗非鱼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有效降低养殖水体COD_(Mn)与叶绿素a的浓度,增加水体透明度。同时,培养基还明显增强了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试验组微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培养基缓释对研究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有一定积极意义,为后续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基缓释 罗非鱼 水质 biolog-eco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