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riting and Criticism on the Zen Buddhism in Zen Note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1
作者 Huang Jing-Jia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0年第11期1016-1024,共9页
Zennotes in the Song Dynasty are based on the use of scattered essays to record trivial fragments of Zen Buddhistmonks’ daily life, including Hui Hong’s Lin Jian Lu, Da Hui Pu Jue Chan Shi Zong Men Wu Ku edited by D... Zennotes in the Song Dynasty are based on the use of scattered essays to record trivial fragments of Zen Buddhistmonks’ daily life, including Hui Hong’s Lin Jian Lu, Da Hui Pu Jue Chan Shi Zong Men Wu Ku edited by DaoQian, Xiao Ying’s Luo Hu Ye Lu and Yun Wo Ji Tan, Dao Rong’s Cong Lin Sheng Shi, and Huan Wu’s Ku YaMan Lu. Through Zennotes, it is possible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life of Zen Buddhist masters in the SongDynasty and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Zen Buddhism, which were seldom investigated in past studies. Firstly,this study explains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generated by Zennotes and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Zennotes inthe Song Dynasty,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ain content of Zennotes. Zennotes highlight the characters through thedescription of specific events and make the images and characters of Zen Buddhist monks become vivid on paper.They are the most direct historical material for mastering Zen Buddhist monks in the Song Dynasty. Secondly,Zennotes in the Song Dynasty record anecdotes about Zen Buddhist monks and the literati talking about Zen atthat time, demonstrating the lively and witty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Lastly, the authors of Zennotes oftenrevealed their personal concerns about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temples in the narrative. Based on the above,Zennotes have the value of historical recordings of trivia, and they are first-h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Zen in the Song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nnotes essays of the Zen song dynasty Zen buddhist historical materials Interactions between literati and monks Zen buddhist monks
下载PDF
Analysis of Buddhist sculpture art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2
作者 ZHANG Dingwei CHEN Lieshe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7年第2期81-83,共3页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culptur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rich China sculpture theme,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Wei and J...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sculpture ha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Chinese ancient sculpture, rich China sculpture theme,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culpture,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Buddhist sculpture receiv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the art form is abund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 slim but clear appearance" and" images of noble figures "two kinds of modeling feat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the art of carving art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as well as its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uddhist stat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buddhist art sculpture art sllm but clear appearance
下载PDF
英法藏唐宋敦煌遗画地藏菩萨袈裟纹样研究
3
作者 蓝津津 刘元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 地藏信仰在汉地兴起后,其造像形式逐渐脱离印度佛教原典,并在唐宋时期进一步中原化。在该时期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画中,绘有大量地藏菩萨图像,其所穿着的袈裟纹样丰富,色彩绮丽,极具研究价值。本文针对目前刊录的英法藏唐宋时期敦煌遗画,以穿着绘有袈裟纹样的地藏菩萨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层袈裟、外层袈裟所绘袈裟纹样进行梳理,分为两类:袈裟沿用的常见纹样,如贴金菱形纹、同心圆联珠纹、团花纹;袈裟专属纹样,如云水纹与线迹纹。同时,对比同时期敦煌石窟中佛陀、弟子及地藏像所穿着袈裟的纹样,结合传世袈裟实物与出土的唐宋时期纺织品,从纹样内容、布局、工艺、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纹样分布及变化规律,可以一窥唐宋时期地藏信仰流变对其袈裟纹样的影响,并形成互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佛教美术 敦煌遗画 地藏菩萨 袈裟纹样 云水纹
下载PDF
唐宋审美转型中佛禅“空”境的文学书写新变——以王维和苏轼为中心
4
作者 杨吉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1,共9页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 在唐宋审美转型背景下,王维与苏轼诗词中对于佛禅“空”境书写的新变,从写作手法、审美意蕴和内在精神追求三个层面,折射出佛禅“空”境文化气质的唐宋变化。王维通过以画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自我与宇宙万象浑然天成,圆融无碍,蕴含着一种空灵蕴藉的灵动之美,充满对宇宙自然世界美的发现的一往情深,是王维诗歌禅意盎然的重要体现。苏轼采用以禅入诗方式形成的“空”境,则大多于世事沧桑的自我人生经历中,伴随着对宇宙人生空幻寂灭的持久体验,始终关注对自我个体生命的内在超越,从而使其诗词中的“空”境,在具有形而上意义的空幻寂灭之悲剧色彩的同时,也蕴含着性命自得的内在精神追求,具有较强的禅理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境 佛禅文化 唐宋审美转型 王维 苏轼
下载PDF
二程理学视域下晋祠宋塑的色彩与美学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扬 《流行色》 2023年第6期106-108,共3页
二程理学作为北宋主流思想的精华,以“理”为基石,更关注内心的精神修养,崇尚守静持敬,提倡格物致知,遵循伦理纲常,讲究理法对己欲的克制。在二程理学思潮影响下的北宋美学形态,不同于唐代华丽迤逦的审美趣味,而是将美与伦常结合,呈现... 二程理学作为北宋主流思想的精华,以“理”为基石,更关注内心的精神修养,崇尚守静持敬,提倡格物致知,遵循伦理纲常,讲究理法对己欲的克制。在二程理学思潮影响下的北宋美学形态,不同于唐代华丽迤逦的审美趣味,而是将美与伦常结合,呈现一种儒雅规范的艺术风格。本文以晋祠圣母殿北宋彩塑群像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二程理学的思辨精神与晋祠宋塑的美学理念之间的关联性,归纳其审美特征为从涵泳存养的色彩美,穷理尽性的造型美,识仁定性的服饰美,内圣外王的秩序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理学 晋祠宋塑 审美特征 色彩
下载PDF
宋代转轮经藏的外观表达
6
作者 顾心怡 《建筑遗产》 CSSCI 2023年第2期77-89,共13页
文章通过将史料中关于宋代转轮经藏的描述、《营造法式》的记载、现存实例及其他图像资料比对,讨论宋代转轮经藏的一般性面貌和使用情形,其中重点关注转轮经藏的形象要素及其意象。文章认为,宋代各地转轮经藏的形象设计存在一种常见的... 文章通过将史料中关于宋代转轮经藏的描述、《营造法式》的记载、现存实例及其他图像资料比对,讨论宋代转轮经藏的一般性面貌和使用情形,其中重点关注转轮经藏的形象要素及其意象。文章认为,宋代各地转轮经藏的形象设计存在一种常见的图像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参考佛塔等相关佛教建筑的象征性构成以及装饰手法,结合转轮经藏自身的转动特色,构筑佛教理想世界的理念模型。其中下部形象常采用须弥山、环绕的山海和缠山龙,帐身经橱早期设合板门,后期转向格子门窗和其他装饰化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转轮经藏 须弥世界 天宫楼阁 缠山龙
下载PDF
基于宋代美学浅析现代影青陶瓷人物雕刻
7
作者 刘模贵 《景德镇陶瓷》 2023年第5期165-167,共3页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在窥见了广袤天地、看尽了世间繁华后,而深入细微之处,低头看见生活的细节与生命原生的美。宋朝审美主张摒弃繁复纹样与鲜艳色彩而追求设计与质感,这种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美学标准跨越了千年,如预知...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在窥见了广袤天地、看尽了世间繁华后,而深入细微之处,低头看见生活的细节与生命原生的美。宋朝审美主张摒弃繁复纹样与鲜艳色彩而追求设计与质感,这种大道至简返璞归真的美学标准跨越了千年,如预知般的与现代设计师所追求的“高级感”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美学 影青瓷 人物雕刻
下载PDF
四川安岳舍身岩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被引量:3
8
作者 张亮 王丽君 +8 位作者 张媛媛 干倩倩 廖顺勇 王晓华 司程文 白彬 余靖 董华锋 雷玉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26,共13页
舍身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林凤镇大月村十组,8世纪中期开凿,现存15龛,题材主要有释迦佛、弥勒说法、佛道合龛等。依龛窟形制及造像题材、风格来看,舍身岩摩崖造像主要受川北巴中、广元等地的影响。
关键词 舍身岩 摩崖造像 唐代 佛道合龛
下载PDF
论唐宋时期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 被引量:5
9
作者 丁双双 魏子任 《河北学刊》 2003年第6期151-155,共5页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 佛事消费习俗是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丧葬消费习俗,这一习俗的形成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与时人的心态观念密不可分;反过来,该习俗又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唐、宋丧葬中的佛事消费习俗既有相通之处,又因佛道二教的发展等原因而各具特色,但总起来看,佛事消费习俗在唐宋时期的丧葬消费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的生死观、价值认知、社会崇尚等一系列追求倾向和消费倾向,影响后世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丧葬 佛事 消费习俗
下载PDF
崇庆寺宋代彩塑的病害调查与分析思考 被引量:4
10
作者 于群力 阎敏 杨秋颖 《文博》 2009年第6期280-284,共5页
为了科学保护山西省崇庆寺宋、明时期的彩塑文物,作者深入调查了该寺彩塑的现状与病害,分析检测了泥塑土的配比、成分与彩绘颜料,并对比分析了该寺不同时期彩塑的材质及工艺特点。结果表明,宋代彩塑的病害类型、严重程度等较其它时期的... 为了科学保护山西省崇庆寺宋、明时期的彩塑文物,作者深入调查了该寺彩塑的现状与病害,分析检测了泥塑土的配比、成分与彩绘颜料,并对比分析了该寺不同时期彩塑的材质及工艺特点。结果表明,宋代彩塑的病害类型、严重程度等较其它时期的彩塑明显要少和轻。这一现象启示我们探讨这批彩塑的造型设计、制作技艺、材料选择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彩塑 病害分析检测 技艺特点
下载PDF
宋代罗汉图像的世俗化倾向 被引量:4
11
作者 司开国 葛晓云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08-113,共6页
佛教设像传道以佛、菩萨、罗汉雕塑为主要载体。宋代罗汉雕塑以保圣寺、紫金庵、灵岩寺的罗汉泥塑为代表,同时由于宋代水墨画兴盛,出现了许多画罗汉的名家如刘松年、牧溪、梁楷等,从而形成了罗汉雕塑与罗汉绘画并存的艺术现象。渊源于... 佛教设像传道以佛、菩萨、罗汉雕塑为主要载体。宋代罗汉雕塑以保圣寺、紫金庵、灵岩寺的罗汉泥塑为代表,同时由于宋代水墨画兴盛,出现了许多画罗汉的名家如刘松年、牧溪、梁楷等,从而形成了罗汉雕塑与罗汉绘画并存的艺术现象。渊源于印度的罗汉逐渐变成中国的罗汉,罗汉雕塑世俗化了。与此同时,罗汉的绘画性削弱了罗汉塑像的神圣感,更增加了世俗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罗汉雕塑 罗汉绘画 世俗化
下载PDF
论宋代的甲乙与十方寺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长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9,共11页
从佛教社会史的角度,对宋代寺制中的甲乙与十方寺制的区别及其例外情况、"革律为禅"的特定含义,二寺制与佛教戒律精神的错位、十方寺制的起源,二制寺在宋代寺院格局中的动态关系,政府对二制寺的管理,十方制的弊端及其产生原因... 从佛教社会史的角度,对宋代寺制中的甲乙与十方寺制的区别及其例外情况、"革律为禅"的特定含义,二寺制与佛教戒律精神的错位、十方寺制的起源,二制寺在宋代寺院格局中的动态关系,政府对二制寺的管理,十方制的弊端及其产生原因,十方制在宋代政教关系中的意义等问题作了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寺制 甲乙寺 十方寺
下载PDF
明代永乐佛教歌曲在朝鲜半岛的流播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利华 刘崇德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9-107,共9页
为实现华夷一统的政治目的,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先后四次将《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一书赐予朝鲜。此书传到朝鲜之后,太宗皇帝作了积极回应。而世宗朝的君臣们出于对明王朝的忌惮,也不得不加以颁行。《名称歌曲》在朝鲜... 为实现华夷一统的政治目的,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先后四次将《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一书赐予朝鲜。此书传到朝鲜之后,太宗皇帝作了积极回应。而世宗朝的君臣们出于对明王朝的忌惮,也不得不加以颁行。《名称歌曲》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二:一是在接待中国使臣时,选取某些歌曲与朝鲜俗乐结合起来演唱;二是在寺庙之中,主要以诵读为主,不被管弦。《名称歌曲》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区域主要集中在京畿、黄海、平安道等地。而黄海道地区现存的佛教歌曲,正是此书在朝鲜半岛流播影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佛教 名称歌曲 朝鲜 流播
下载PDF
宋代寺院宫观中的御书阁、本命殿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圣铎 王德领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6-92,共7页
宋代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中大量出现御书阁、本命殿。御书阁、本命殿的寺院宫观同官方联系密切:或为了得到官方的庇护,许多寺院和道观的僧人和道士主动出资兴建御书阁、本命殿;或由于官方(或皇家)对本命说的尊崇贯穿整个宋代始终,使得一... 宋代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中大量出现御书阁、本命殿。御书阁、本命殿的寺院宫观同官方联系密切:或为了得到官方的庇护,许多寺院和道观的僧人和道士主动出资兴建御书阁、本命殿;或由于官方(或皇家)对本命说的尊崇贯穿整个宋代始终,使得一些寺院、宫观中出现了专门为皇家作法事的本命殿。作为官方同佛教、道教联系的中介,御书阁、本命殿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政治权力向宗教领域渗透,而且反映了僧人道士向统治者寻求庇护的动向,更是佛教、道教服务于当时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的一种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佛教寺院 道教官观 御书阁 本命殿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中“化形为蛇”情节的佛教源流探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项裕荣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5期128-134,共7页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一种死后以“化形为蛇”的方式来报复仇人的情节,这种情节在话本小说、文言小说甚至笔记中均有记载。探其渊源流变,在早期汉译佛经中可以找到“变蛇”与“嗔怒”之间转换原则的佛典依据。在僧人们看来,人若临死时... 中国古代小说中存在着一种死后以“化形为蛇”的方式来报复仇人的情节,这种情节在话本小说、文言小说甚至笔记中均有记载。探其渊源流变,在早期汉译佛经中可以找到“变蛇”与“嗔怒”之间转换原则的佛典依据。在僧人们看来,人若临死时饱含嗔怒,亡后就会化形为蛇,备受诸苦,这是一种烦恼习气的报应。此后,这种信仰与情节通过一系列的僧人故事转而流播民间,有些故事逐渐向复仇主题靠拢。而后,中国小说遂将“化形为蛇”的情节原型吸收下来,使之成为“报复”主题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但嗔怒作为死前的心理状态,依然是“化形”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应 嗔怒 佛典原型 话本小说 《高僧传》 《宋高僧传》
下载PDF
两宋时期温州寺院碑铭书写的社会史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铮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95,共10页
北宋时期温州寺院碑铭的书写者以僧人或者施主为主,南宋时期本地士大夫则成为碑铭书写的主要力量,寺院碑铭书写也日益成为士大夫寺院活动的呈现。从书写史的视角来看,寺院碑铭不仅呈现两宋之际温州佛教的兴衰历程,也反映了寺院从信徒的... 北宋时期温州寺院碑铭的书写者以僧人或者施主为主,南宋时期本地士大夫则成为碑铭书写的主要力量,寺院碑铭书写也日益成为士大夫寺院活动的呈现。从书写史的视角来看,寺院碑铭不仅呈现两宋之际温州佛教的兴衰历程,也反映了寺院从信徒的宗教活动中心演变为镶嵌于文士思想、文化、仕宦或日常生活的特殊场域的历史过程。由此可见,书写史可以为社会史研究提供更加切近历史情境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温州 寺院碑铭 书写
下载PDF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代彩塑服饰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俊芳 《美育学刊》 2014年第2期75-84,共10页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有辽代彩塑29尊,包括主尊佛像三尊,弟子四身,四大菩萨和十方菩萨,四尊天王和四尊供养人。其服饰各具特色,既遵循佛教仪制,也上承唐代佛教造像的服饰风格,同时又结合了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因而有着明显的民族性格...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有辽代彩塑29尊,包括主尊佛像三尊,弟子四身,四大菩萨和十方菩萨,四尊天王和四尊供养人。其服饰各具特色,既遵循佛教仪制,也上承唐代佛教造像的服饰风格,同时又结合了契丹民族的审美特点,因而有着明显的民族性格和时代特征,创造了一种与宋地汉民族不一样,具有崇尚武力、以健为美、男女平等取向和尚金审美特点的辽金佛像服饰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寺 薄伽教藏殿 辽代彩塑 服饰
下载PDF
南宋的多元文化与文学流派 被引量:4
18
作者 邓乔彬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82-89,共8页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 北宋的主流文化是士大夫文化,因长期党争而士风渐坏,在南宋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文化逐渐衰落。由于统治者的扶植,且顺应了时代之需,南宋理学大盛,理学家留意于文学理论和诗文创作,朱熹尤有建树。宋代士大夫普遍悦禅,参与了禅林文化建设,南宋禅僧多追求文人的生活意趣,诗歌不乏佳作。南宋地狭官冗,读书人沦为"谒客",江湖文化遂成廊庙与隐逸外的主要文化形态,江湖诗派为此时的重要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多元文化 理学 禅林 江湖 诗文流派
下载PDF
陕西麟游青莲山寺摩崖造像调查 被引量:3
19
作者 常青 《文博》 2015年第3期19-27,F0002,F0003,共11页
陕西省麟游县青莲山寺摩崖造像共有十六龛,可以分为三期:其下层五龛雕造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上层四龛补凿于贞观晚期至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执政之前,而其余各龛为北宋补凿。在题材上,青莲山寺摩崖不仅有一般的佛与菩萨组合,还有显明的... 陕西省麟游县青莲山寺摩崖造像共有十六龛,可以分为三期:其下层五龛雕造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上层四龛补凿于贞观晚期至唐玄宗(712-756年在位)执政之前,而其余各龛为北宋补凿。在题材上,青莲山寺摩崖不仅有一般的佛与菩萨组合,还有显明的佛传题材。K3与K13很可能表现的是西土传法祖师像。K8的炽盛光佛也是唐以后流行的题材,宋代补凿的K4表现入宋以后流行的水月观音像。从供养人像来看,这处摩崖造像的主要捐资者是女佛教信徒。各期龛像均表现出了浓重的民间地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莲山寺 摩崖造像 唐代 北宋
下载PDF
南宋杭州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正秋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65-69,共5页
:南宋时期是杭州历史上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最盛的阶段。日本数以百计的名僧纷纷来到南宋都城临安府 (今杭州 )的名刹取经学佛 ,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当时的名刹灵隐寺、净慈寺、径山寺、天竺三寺、护国仁王寺等禅宗寺院 ,长者十余年 ,短则一... :南宋时期是杭州历史上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最盛的阶段。日本数以百计的名僧纷纷来到南宋都城临安府 (今杭州 )的名刹取经学佛 ,他们大部分集中在当时的名刹灵隐寺、净慈寺、径山寺、天竺三寺、护国仁王寺等禅宗寺院 ,长者十余年 ,短则一二年。他们回国之后 ,对日本的禅宗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其中名僧荣西回国后成为日本禅宗的创始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杭州 佛教文化交流 中国 日本 禅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