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北猫儿山加里东期不同期次花岗岩与锡多金属成矿关系
1
作者 蒋剑 陈雪源 +2 位作者 覃洪锋 李昌明 叶家辉 《世界有色金属》 2023年第10期72-75,共4页
桂北猫儿山花岗岩体位于南岭成矿带的西段,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有色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主要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成矿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猫儿山早、晚两期加里东期花岗岩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 桂北猫儿山花岗岩体位于南岭成矿带的西段,是华南地区著名的有色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主要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其成矿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猫儿山早、晚两期加里东期花岗岩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特征,均呈现出逐步向生成锡矿方向发展的趋势;稀土元素表现出其早期岩体主要成锡、钨、镍、钍矿,晚期岩体主要以成锡、稀土矿为主。因此,认为猫儿山加里东期花岗岩与锡、钨、镍及稀土矿等成矿作用可能有密切关系,尤其晚期岩体与锡、稀土矿成矿作用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多金属矿 花岗岩 加里东期 猫儿山
下载PDF
华南东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形成构造背景探讨 被引量:124
2
作者 张芳荣 舒良树 +2 位作者 王德滋 于津海 沈渭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8-260,共13页
根据近年对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认识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华南东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地质产状、分布规律、形成时代以及Nd、Sr同位素特征;结合研究区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及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震旦纪—奥陶纪的沉积环境、加里东期构造... 根据近年对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认识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华南东段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地质产状、分布规律、形成时代以及Nd、Sr同位素特征;结合研究区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及火山岩的形成时代、震旦纪—奥陶纪的沉积环境、加里东期构造事件的构造变形特征,对加里东期花岗岩类的形成背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加里东期花岗岩类形成于410~460Ma,大部分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极少数为I型花岗岩,有幔源物质参与。研究区在早古生代不存在与俯冲有关的弧火山岩,也不存在大面积的早古生代I型花岗岩,震旦纪—奥陶纪地层主要形成于浅海环境。研究提出,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主体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地质特征 构造背景 加里东期 华南东段
下载PDF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70
3
作者 尹福光 许效松 +1 位作者 万方 陈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25-428,共4页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 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 ,一次为震旦纪 ;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 华南地区从震旦纪至早古生界经历了从洋盆的形成、关闭 ,直至转换成前陆盆地的过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在扬子陆块的东南边缘构成了 2次从碎屑岩陆架到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序列 ,一次为震旦纪 ;另一次为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从中奥陶世至志留纪末 ,华南洋关闭 ,形成前陆盆地系统。它由前陆推覆体、前陆前渊、前陆隆起和隆后盆地 4部分组成。前陆推覆体细分为根带、中带、前锋带。随着推覆体的上叠式的逆冲 ,形成外前渊盆地 (钦防一带 )和内前渊盆地 (湘西、黔东南 )。当前陆推覆体向克拉通推进时 ,前陆隆起也逐渐向后退。此带表现出一个海平面相对上升的过程 ,形成碳酸盐缓坡。随着推覆体进一步逆冲 ,前陆隆起继续隆升 ,且露出水面 ,使其后的隆后盆地转变为半局限环境。晚志留世末 ,前陆盆地回返 ,海水从东向西逐渐退出扬子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加里东期 前陆盆地 沉积响应 扬子陆块 沉积序列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古岩溶发育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苏中堂 陈洪德 +3 位作者 赵俊兴 李洁 许强 高星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2-547,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期古岩溶作用改造的碳酸盐岩是古岩溶型气田勘探开发的有利层位,盆地中部已取得成功,盆地南部虽有优裕的碳酸盐岩,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比较盆地中部、南部古岩溶特征,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中部溶孔发育而南部溶... 鄂尔多斯盆地加里东期古岩溶作用改造的碳酸盐岩是古岩溶型气田勘探开发的有利层位,盆地中部已取得成功,盆地南部虽有优裕的碳酸盐岩,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比较盆地中部、南部古岩溶特征,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中部溶孔发育而南部溶缝见长,且中部较南部岩溶结构明显,保存相对完整。这种差异源于碳酸盐岩物质基础及加里东期古地貌的不同:岩溶机理表明盆地中部泥微晶灰质云岩和含膏泥微晶云岩有利于溶孔的发育而盆地南部岩性条件不利,其溶孔主要发育在成岩改造的粉细晶云岩层段;盆地中部位于岩溶斜坡,风化壳易于保存,而盆地南部由于处于岩溶高地,易于形成垂直溶缝,且保存不佳。物质基础受控于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有利的微地貌有赖于古地貌准确详细的刻画,因此加强盆地南部沉积微相以及成岩作用的研究,准确详细地刻画盆地南部古岩溶微地貌形态,在沉积微相和古岩溶微地貌双重有利的区域寻找突破口是盆地南部勘探开发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 岩溶机理 差异性 加里东期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时代 被引量:87
5
作者 胡瑞忠 彭建堂 +4 位作者 马东升 苏文超 施春华 毕献武 涂光炽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3-596,共14页
中国西南地区(川、滇、黔、桂、湘)发育有世界上很典型的低温成矿域,其面积之大(约90万km2)、包含的矿种之多(Au、Hg、Sb、As、P、Pb-Zn、U、Ni-Mo-PGE、重晶石、冰州石和分散元素等)、矿床组成和组合之复杂,在全球十分鲜见。扬子地块... 中国西南地区(川、滇、黔、桂、湘)发育有世界上很典型的低温成矿域,其面积之大(约90万km2)、包含的矿种之多(Au、Hg、Sb、As、P、Pb-Zn、U、Ni-Mo-PGE、重晶石、冰州石和分散元素等)、矿床组成和组合之复杂,在全球十分鲜见。扬子地块西南缘是中国西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作者采用Rb-Sr、Sm-Nd、Ar-Ar等多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对扬子地块西南缘产出的磷矿、金矿、锑矿等低温矿床的成矿时代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文章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并结合前人的资料,初步拟定出该区存在三期大规模低温成矿作用,它们分别相当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震旦世—早寒武世)、晚加里东期(晚志留世—早泥盆地)和燕山期(晚侏罗世—中白垩世)。该区的磷矿、重晶石矿和黑色页岩中的镍钼铂矿主要形成于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同位素年龄主要为585~540Ma;赋存于前寒武纪浅变质碎屑岩中的金-锑-钨矿床主要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同位素年龄主要为435~380Ma;产于寒武系以后地层中的锑矿床主要是在中燕山期成矿,同位素年龄主要为160~140Ma;而该区的卡林型金矿和汞矿主要在燕山中晚期大规模成矿,同位素年龄主要为170~8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扬子地块西南缘 低温成矿作用 成矿时代 晚元古代-早古生代 晚加里东期 燕山期
下载PDF
赣南横市地区基性岩墙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6
作者 左祖发 罗春林 +3 位作者 王会敏 刘邦秀 刘春根 徐喆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7-1428,共12页
本文对江西赣南横市地区基性岩墙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主量元素特征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基性岩墙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属于富钠基性岩类;Ti O2含量较高,平均含量1%,属于钛较高的基性岩类;A/NCK均小于1,属... 本文对江西赣南横市地区基性岩墙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主量元素特征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基性岩墙为拉斑玄武岩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属于富钠基性岩类;Ti O2含量较高,平均含量1%,属于钛较高的基性岩类;A/NCK均小于1,属于准铝质基性岩类,具幔源型岩浆特征。基性岩墙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测年结果为422.8±1.8 Ma和421.7±2.2 Ma,时代属于晚志留世,表明该基性岩墙是加里东期褶皱造山运动期后拉张(伸展)作用的产物。该地区不仅出露了加里东期同造山期和后造山期两类酸性花岗岩岩体,而且在该地区还同时出现加里东期的酸性岩类及基性岩类,大致反映了该地区从挤压型酸性岩浆侵位逐渐转换为拉张环境的基性岩浆侵位构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型岩浆 加里东期 构造转换 基性岩墙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横市地区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地史模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邱登峰 李双建 +3 位作者 袁玉松 毛小平 周雁 孙冬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3,共8页
利用三维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中上扬子地区地史演化过程,在地史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并阐明了其发育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扬子板块泥盆纪沉积前表现为"隆凹相间"的格局,印支期在扬子地台... 利用三维盆地数值模拟技术恢复了中上扬子地区地史演化过程,在地史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并阐明了其发育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扬子板块泥盆纪沉积前表现为"隆凹相间"的格局,印支期在扬子地台上形成北东向的"一隆两坳"格局。对比加里东期与印支期的构造格局发现,印支期的川西坳陷基本上位于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隆起之上,印支期的泸州古隆起亦覆叠在加里东期的川南坳陷之上,南充—梁平一带位于构造转换的枢纽带,印支期的石首—宜昌隆起发育在加里东期的江汉盆地北部坳陷上,反映出印支期对加里东期的构造反转现象十分显著。从贯穿四川盆地东西向和南北向的2条构造演化剖面也可以看出,印支期对加里东期构造的叠加和反转,并反映出古构造的形成与迁移过程。泸州古隆起是一个典型的印支期古隆起叠加在加里东期古坳陷上的构造,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油气资源配置关系,对以志留系为源的油气勘探应该具有良好的前景。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是印支期以前奥陶系以下地层油气运移的持续指向区,但它们仅能控制寒武系烃源岩的油气,与寒武系生烃坳陷相邻的古斜坡部位油气勘探比较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史模拟 回剥法 加里东期 印支期 构造反转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确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杨巍然 简平 韩郁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73-283,共11页
文中综述了对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时代的 3种观点。重点从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同位素定年技术、方法的完善与更新和大别造山带早古生代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两个方面论证了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存在 ,得出了... 文中综述了对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时代的 3种观点。重点从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同位素定年技术、方法的完善与更新和大别造山带早古生代区域地质构造背景两个方面论证了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存在 ,得出了大别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主要为加里东期的结论。这一认识对揭示世界一些大型造山带构造演化规律、研究中国加里东期区域构造格局和在大别造山带及邻区寻找金刚石、金红石、各种宝石、金、铜等矿产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造山带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加里东期
下载PDF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战峰 刘新民 +1 位作者 盛贤才 马登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5,共5页
加里东期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江汉平原地区存在一个继承性古隆起,前人所称的"鄂中古陆"是其具体的表现。"鄂中古陆"在时间上存在于晚震旦世末—中寒武世,在平面上主要展布于江汉平原北部神农架—保康—荆门—... 加里东期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江汉平原地区存在一个继承性古隆起,前人所称的"鄂中古陆"是其具体的表现。"鄂中古陆"在时间上存在于晚震旦世末—中寒武世,在平面上主要展布于江汉平原北部神农架—保康—荆门—京山及以北地区,向北东越过现今的青峰—襄樊—广济断裂带,其后古隆起继承性发展,控制了中扬子地区加里东期北高南低的古地貌特征。加里东期古构造可划分为东秦岭堑垒带、中扬子北部隆起带、中扬子中部斜坡带、中扬子南部坳陷带等4个单元。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加里东期古隆起对油气成藏条件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古隆起是早期液态烃运移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是目前江汉平原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条件 震旦系—下古生界 古隆起 加里东期 江汉平原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侧
下载PDF
西昆仑北缘沙拉吾如克铜铅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浅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建国 崔春龙 +2 位作者 杨剑 朱余银 李文杰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西昆仑北缘沙拉吾如克铜铅矿是区域内较为典型的矿床类型之一,矿体主要赋存于加里东期阿勒玛勒克杂岩体中,受沙拉吾如克断裂的控制。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等,矿石铜铅品位相对较贫,一般Cu含量为0.50%~1.33%(平均0.7%),P... 西昆仑北缘沙拉吾如克铜铅矿是区域内较为典型的矿床类型之一,矿体主要赋存于加里东期阿勒玛勒克杂岩体中,受沙拉吾如克断裂的控制。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方铅矿、黄铁矿等,矿石铜铅品位相对较贫,一般Cu含量为0.50%~1.33%(平均0.7%),Pb为0.60%~5.99%(平均0.9%)。铜铅矿石的稀土总量(ΣREE)为83.5×10^(-6)~122×10^(-6),相对围岩(ΣREE为257×10^(-6)~342×10^(-6))来说,明显偏低。铜铅矿石的δEu为0.90~1.04,δCe为0.95~0.96,表现为铕和铈的无异常。含矿岩系稀土元素含量及配分模式显示出成矿元素直接来源于阿勒玛勒克杂岩体,特别是来自晚序次的似斑状石英二长岩或二长花岗岩(均为埃达克岩),矿床类型属于斑岩型矿床,为区域上加里东期成矿事件的产物,与大同一带加里东期铜钼矿的形成具有一致的大陆动力地质学过程,即原特提斯洋(西昆仑北洋)向南俯冲消减,进而引起花岗质岩浆活动并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北缘 沙拉吾如克铜铅矿 斑岩铜矿 加里东期 阿勒玛勒克杂岩体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地区的断裂系统: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92
11
作者 李曰俊 吴根耀 +4 位作者 孟庆龙 杨海军 韩剑发 李新生 董立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2-118,共37页
塔中低凸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的中段,发育4组不同方向的断裂,以北西向的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主干断裂,其南的近北西向断裂和近东西向断裂与之组成"入"字形构造,向西撒开;剖面上则因塔中Ⅰ号断裂带活动强度自东向西减弱而出... 塔中低凸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的中段,发育4组不同方向的断裂,以北西向的塔中Ⅰ号断裂带为主干断裂,其南的近北西向断裂和近东西向断裂与之组成"入"字形构造,向西撒开;剖面上则因塔中Ⅰ号断裂带活动强度自东向西减弱而出现不同的断裂组合样式。基于地层记录和区域演化分析了该区断裂系统的活动时期和活动方式,两次重大的挤压—剪切事件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和晚志留-中泥盆世,因而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可能是晋宁期山体在后期重新活动形成的加里东期陆内造山带。北西向断裂是二叠纪岩浆侵入或玄武岩喷溢的通道,之后全区断裂基本处于平静状态。结合塔里木周边造山带的演化,认为古生代—三叠纪时塔中地区的盆地发育主要受西昆仑造山带演化制约,同时叠加有古阿尔金剪切造山带的影响,这是为塔中地区特殊的构造位置决定的。侏罗纪—新近纪,该地的盆地主要与阿尔金断裂的剪切造山作用耦合发育,仅早白垩世时与塔北—库车地区同属南天山的"盆""山"系统。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取决于其动力学背景,实际上受制于邻侧的造山带发育。断裂系统的发育是塔中地区能形成复式油气田的关键条件之一,本文的研究对推进复式油气成藏的机理研究、明确近期的重点勘探靶区等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组合方式 活动时期 加里东运动 “盆”“山”耦合 动力学背景 塔中低凸起
下载PDF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造山运动时空分布的新认识 被引量:28
12
作者 袁正新 钟国芳 +1 位作者 谢岩豹 余纪能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7年第4期19-25,共7页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造山运动,多认为发生于志留纪末。通过粤中及其邻区构造发展史的长期研究,我们认为其时空分布可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于晚奥陶世末,称为台开运动,涉及闽粤大部分地区和赣中南、湘东南及桂东北地区,是广泛而强烈的一次运... 华南地区加里东期造山运动,多认为发生于志留纪末。通过粤中及其邻区构造发展史的长期研究,我们认为其时空分布可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于晚奥陶世末,称为台开运动,涉及闽粤大部分地区和赣中南、湘东南及桂东北地区,是广泛而强烈的一次运动。第二幕发生于中志留世末,称崇义运动,涉及湘中南、赣西和桂东北等地。第三幕发生于晚志留世末,称广西运动,涉及桂东南以外的广西境内。这三次运动在空间上形成了不同时期的造山带。第一幕至第三幕造山带呈由南东向北西、再转向南西的迁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 造山运动 时空分布 华南地区
下载PDF
黔东南那哥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尚义 杜定全 +1 位作者 孙士军 杨光治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5期27-30,65,共5页
那哥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赋矿地层为青白口系甲路组和乌叶组,矿体产于近东西向的F2断裂破碎带中,呈脉状和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和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白云母、方解石、绿泥石等... 那哥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赋矿地层为青白口系甲路组和乌叶组,矿体产于近东西向的F2断裂破碎带中,呈脉状和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和闪锌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绢云母、白云母、方解石、绿泥石等。通过采集与成矿同期的白云母样品进行Ar-Ar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成矿年龄为413 Ma,说明那哥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加里东期,成矿作用与区内所谓的地幔柱活动无直接的成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床 白云母 Ar—Ar同位素年龄 加里东期 那哥
下载PDF
加里东古隆起震旦—寒武系成藏条件 被引量:32
14
作者 徐世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7-10,共4页
通过对烃源条件的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具有烃类组成差别小、非烃组成差别大、甲烷碳同位素值差别大的特征。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如正构烷烃、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10—脱甲基藿... 通过对烃源条件的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下古生界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具有烃类组成差别小、非烃组成差别大、甲烷碳同位素值差别大的特征。储层沥青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如正构烷烃、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10—脱甲基藿烷和甲基藿烷等,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确证了震旦系的油气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的泥质岩。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类型好、生烃强度大、供烃时间长,可以为古隆起带大中型圈闭提供充足的天然气。震旦—寒武系的储层以古岩溶型为特征,古岩溶作用强烈,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古岩溶发育模式、八种次生孔隙、三种洞穴及五种裂缝。储层基质具有低孔低渗特点,储集类型主要是裂缝—孔洞型,储层在纵横向上的分布较稳定。古隆起天然气具有早、晚期聚集的特征,其成藏也可划分成早期成藏和晚期成藏两种类型。综合分析认为,古隆起天然气成藏需要具备“三高一强一联系”的控制因素:“三高”是指圈闭的高封存能力、较高的构造部位、较高的圈闭隆起幅度;“一强”是指圈闭要有较强的构造形变程度;“一联系”是指现今圈闭与早期形成的古油气藏具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运动 震旦纪 寒武纪 气藏形成
下载PDF
赣南某早志留世岩体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矿成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东杰 李光复 +1 位作者 王彪 曹远福 《矿产与地质》 2017年第6期1042-1047,共6页
赣南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矿床多产于燕山早期晚阶段至燕山晚期花岗岩中。在早志留世(加里东期)岩浆岩中发现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矿床,为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矿的找矿提供了新的方向,拓宽了地质找矿领域。通过对该早志留世岩体开展地质踏勘... 赣南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矿床多产于燕山早期晚阶段至燕山晚期花岗岩中。在早志留世(加里东期)岩浆岩中发现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矿床,为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矿的找矿提供了新的方向,拓宽了地质找矿领域。通过对该早志留世岩体开展地质踏勘、赣南钻工程施工、系列样品的采集化验分析等工作,进一步确定了该岩体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的含矿性,初步圈定了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淋积型重稀土 早志留世(加里东期)岩体 地质特征 找矿意义 赣南
下载PDF
皖南-浙西地区盖层褶皱构造形迹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秀其 周涛发 李龙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3-210,共18页
前人对皖南-浙西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变形期次、特征和构造样式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区内盖层褶皱变形调查与解析,除印支早期褶皱和燕山期构造外,新识别出加里东期和印支晚期褶皱。加里东期褶皱样式主要表... 前人对皖南-浙西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盖层中发育的褶皱变形期次、特征和构造样式的认识尚存在较多分歧。本文通过区内盖层褶皱变形调查与解析,除印支早期褶皱和燕山期构造外,新识别出加里东期和印支晚期褶皱。加里东期褶皱样式主要表现为大型中常至开阔褶皱,且均为复式褶皱;次为小型紧闭褶皱,二者可能为从属性质。其构造线均呈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印支早期褶皱样式主要为中常线形褶皱,其轴迹呈北东向;晚期表现为中常至开阔褶皱样式,轴迹呈北北西或近南北向。燕山期构造主要为盆地和断裂构造。早白垩世早期,表现为同沉积宽缓向斜,构造线呈近东西向;早白垩世之后,主要表现为断陷盆地和断裂构造,构造线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各期褶皱叠加明显,形成"L"或"厂"字型组合特征,或形成构造穹窿-盆地组合。深入研究构造特征及演化规律,对区域构造格架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运动 中生代构造运动 构造样式 斜跨叠加 陆内造山作用 皖南-浙西
下载PDF
湘西南苗儿山岩体北段加里东期花岗岩成因:来自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杜云 郭爱民 +5 位作者 卢友月 田磊 王敬元 周立同 樊晖 罗小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40-1561,共22页
苗儿山岩体位于湘西南与桂北交界处,为由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构成该复式岩体的主体,可划分为六个侵入次。本次通过锆石LA-ICP-MS测年,获得第一、第二、第六侵入次的年龄分别为(4... 苗儿山岩体位于湘西南与桂北交界处,为由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构成该复式岩体的主体,可划分为六个侵入次。本次通过锆石LA-ICP-MS测年,获得第一、第二、第六侵入次的年龄分别为(428.1±3.6)Ma、(420.3±3.4)~(421.3±3.2)Ma和(408.3±3.5)Ma。加里东期花岗岩的(^(87)Sr/^(86)Sr)_(i)为0.71765,ε_(Nd)(t)为-9.7,δ^(18)O值为9.8‰,总体属壳源弱过铝-强过铝质花岗岩,形成于碰撞挤压峰期之后挤压减弱、应力松弛的后碰撞构造环境,其早期和晚期的源区岩石类型和形成温度有所区别:早期花岗岩的上地壳源区成分较为复杂,不仅存在泥岩,还有砂屑岩和/或变质火成岩,其形成温度较高(>875℃);晚期花岗岩的源岩为上地壳泥岩,属典型的S型花岗岩,其形成温度较低(<8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加里东期 苗儿山岩体 湘西南 地质调查工程 江西省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大港探区加里东期不整合面特征再认识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品龙 肖敦清 王居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30-442,共13页
应用“地层尺度”方法,通过在区域地层框架下的岩性组合和电测曲线特征,将大港探区奥陶系峰峰组划分为若干小层,并在全区开展小层对比,研究不同小层经加里东运动改造后在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的出露情况,以期还原加里东运动后的古地貌形... 应用“地层尺度”方法,通过在区域地层框架下的岩性组合和电测曲线特征,将大港探区奥陶系峰峰组划分为若干小层,并在全区开展小层对比,研究不同小层经加里东运动改造后在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的出露情况,以期还原加里东运动后的古地貌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大港探区加里东期不整合面是小层(十~几十米)级别的低角度不整合,加里东运动改造后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地貌形态,峰峰组小层出露具有由低向高逐渐变老的特点;该低角度不整合的存在改变了以往的认识,还原了加里东运动对奥陶系地层的影响,同时在峰峰组小层框架下,揭示了受第5小层控制,上、下碳酸盐储层在纵向上具有不同的发育规律,其上发育岩溶喀斯特及团块状白云岩储层,其下发育层状白云岩储层,在黄骅坳陷中南部地区连续分布,具备较好的储集性能。上覆煤系地层沉积覆盖后与下伏奥陶系储层形成多类型的源-储配置关系,具有捕获后期生成油气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储层 地层尺度法 不整合面 峰峰组 奥陶系 加里东期 大港探区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桂东北均洞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爱洋 时毓 +3 位作者 刘希军 赵增霞 刘明辉 黄椿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5-239,共15页
均洞花岗岩体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部,对揭示桂东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岩石组合为石英黑云母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岩。文章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均洞岩体的结晶年龄为423~430 Ma,为加里东期造山作... 均洞花岗岩体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部,对揭示桂东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岩石组合为石英黑云母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二长岩。文章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均洞岩体的结晶年龄为423~430 Ma,为加里东期造山作用的产物。均洞岩体的SiO;含量较低(55.47~62.95 wt%);其中一个样品属于钾玄岩系列,其余均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为0.70~1.18,样品为准铝质或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Th、U),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Sr、P、Ti)。结合邻区壳幔混合特征及地球化学数据,认为均洞花岗岩体岩浆源岩具有多样性,可能存在不同来源的岩浆混合作用,为陆内碰撞造山后伴随软流圈的高温上涌,导致部分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后,随着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母岩浆,后经历不同程度的分异演化最终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洞花岗岩体 加里东期 地球化学 锆石U-PB定年 构造环境 桂东北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北侧英格里克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其对加里东运动时限的讨论 被引量:4
20
作者 芦西战 何鹏 +2 位作者 刘晓 张焕 翁红波 《矿产勘查》 2021年第2期208-220,共13页
阿尔金断裂带是中亚大陆内部、出露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为古生代经历过陆壳俯冲碰撞而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笔者在阿尔金断裂北侧发现了近东西向分布的英格里克韧性剪切带,这其中发育有大量韧、脆韧性变... 阿尔金断裂带是中亚大陆内部、出露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带,为古生代经历过陆壳俯冲碰撞而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笔者在阿尔金断裂北侧发现了近东西向分布的英格里克韧性剪切带,这其中发育有大量韧、脆韧性变形构造,对其进行岩石学、运动学及年代学研究可为阿尔金断裂带研究提供一定依据,也为了解中国西部地区构造发展史提供了参考。通过岩石学分析,韧性剪切带内卷入岩石可分为2种,一是早期地质体经裂解作用形成的大型岩块,如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石英片岩岩块、长城纪大理岩岩块、蓟县纪角闪岩岩块和震旦纪角闪岩岩块,又有小型大理岩岩块、角闪岩块;二是经强烈挤压形成的基质,如糜棱岩化角闪岩、石英片岩、含炭质绿泥片岩,二者中"网结状构造"。在剪切带内发现有剪切透镜体,长英质条带,强直片麻理,鞘褶皱、紧闭同斜褶皱,左行不对称褶皱、石榴子石残斑、斜长石残斑。通过观察薄片可发现岩石中普遍发育有σ、δ型旋转碎斑、S-C组构,"云母鱼""长石鱼""拉丝"状石英,波状消光、亚晶粒旋转重结晶及核幔构造,眼球状长石斑晶形成"旋转雪球构造",显示两期变质事件的石榴子石的环带状构造,石榴石变斑晶的斜长石、石英冠状边。在韧性剪切带中识别出韧性剪切褶皱、糜棱岩带(韧性剪切带)和脆性断裂三期构造,分别代表了构造期次的早晚。应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对3件样品进行分析,年龄峰值分别为1850~1950 Ma、900~1100 Ma和300~600Ma;1450~1550 Ma、950~1150 Ma和400~500 Ma;550~650 Ma。由此可确定英格里克韧性剪切带形成于加里东运动早期,为陆壳俯冲产物,并经受了多期次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韧性剪切带 加里东运动早期 英格里克 阿尔金断北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