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香酵母的筛选及其在液态食醋酿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杜琳琳 于鑫 +5 位作者 刘丽萍 朱立磊 赵祥颖 张颖超 韩墨 刘建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9-175,共7页
从传统食醋酿造酒曲中分离获得一株产香酵母HQ9,摇甁培养总酯产量达(7.46±0.87)g/L,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研究发现,菌株HQ9具有乙醇发酵能力,并且能够在300 g/L葡萄糖、200 g/L乙醇环境中正常生长代谢。以酿酒酵... 从传统食醋酿造酒曲中分离获得一株产香酵母HQ9,摇甁培养总酯产量达(7.46±0.87)g/L,鉴定为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研究发现,菌株HQ9具有乙醇发酵能力,并且能够在300 g/L葡萄糖、200 g/L乙醇环境中正常生长代谢。以酿酒酵母JM12为对照,考察了菌株HQ9应用于米醋酿造对米醋风味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菌株酒精发酵制得米醋样品中有机酸、挥发物组成及含量差异明显。菌株HQ9发酵米醋中酯类和醇类等香气物质更加丰富,乙酸异丁酯、乙酸异戊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等含量较高;米醋样品总酸达到(42.6±0.3)g/L,总酸中柠檬酸[(1.65±0.05)g/L]、苹果酸[(0.43±0.08)g/L]和琥珀酸[(0.78±0.06)g/L]等非挥发性酸比例显著增加。感官品评结果显示,米醋刺激性减弱,口感更加柔和,表明菌株HQ9应用于液态食醋酿造能够改善提升产品风味品质,是一株具有工业应用潜力的生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发酵食醋 产香酵母 光滑假丝酵母 感官品评 挥发物 风味
下载PDF
运用融合PCR技术敲除光滑念珠菌FLO8基因以及其对EPA黏附素家族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赵珺涛 袁捷 +2 位作者 刘锦燕 陈柯志 项明洁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398-404,共7页
目的:构建光滑念珠菌FLO8基因敲除株,并分析FLO8敲除对光滑念珠菌上皮黏附素(epithelial adhe-sin,EPA)家族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融合PCR技术,以光滑念珠菌ATCC2001菌株基因组DNA、带有筛选标记诺尔斯菌素抗性基因(NAT)的质粒DNA为模板... 目的:构建光滑念珠菌FLO8基因敲除株,并分析FLO8敲除对光滑念珠菌上皮黏附素(epithelial adhe-sin,EPA)家族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融合PCR技术,以光滑念珠菌ATCC2001菌株基因组DNA、带有筛选标记诺尔斯菌素抗性基因(NAT)的质粒DNA为模板,构建敲除组件。采用醋酸锂转染法将敲除组件转染入ATCC2001中,从而获得flo8△菌株。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菌株中EPA1、EPA6和EPA7基因的表达。结果:获得光滑念珠菌FLO8基因敲除株flo8△,该菌株的EPA1、EPA6和EPA7基因表达水平对明显低于ATCC2001株(P均<0.001)。结论:此法可便捷、有效地构建光滑念珠菌基因敲除菌株。敲除FLO8基因后,光滑念珠菌的EPA家族表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光滑念珠菌毒力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菌 基因敲除 黏附素 FLO8基因 上皮黏附素家族
原文传递
1例复杂性尿路感染合并继发性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分析
3
作者 冯佳媛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4年第6期70-75,共6页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从初始抗感染治疗失败原因分析、协助调整治疗方案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识别等方面作为工作切入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思路及参考依据。方法:临床药师在查阅指南和文献资料等循...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从初始抗感染治疗失败原因分析、协助调整治疗方案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识别等方面作为工作切入点,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思路及参考依据。方法:临床药师在查阅指南和文献资料等循证证据基础上,结合临床疗效评估和诱发癫痫药物相关性辨识,协助医生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患者通过2次抗感染药物调整后治疗有效且癫痫未再发生。结论:对于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应重视真菌性尿培养结果。对于老年糖尿病伴血清白蛋白降低患者,在使用厄他培南治疗时需警惕癫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尿路感染 光滑念珠菌 癫痫 厄他培南 氟康唑
下载PDF
Candida Colonization among Neonates with Low Birth Weight: There Is Much More to Explore
4
作者 Wilhelmina Mussa Benard Modest +4 位作者 Adolfine Hokororo Florentina Mashuda Vitus Silago Stephen E. Mshana Martha F. Mushi 《Op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0年第4期626-634,共9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nd</span></b> &l...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nd</span></b>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Objectives:</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Candida colonization in neonates with low birth weight is reported to be the first step for invasive candidiasi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scribe the patterns of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ndid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p. colonizing neonates with low birth weight in Mwanza, Tanzania to provide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in this field.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ethodology:</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hospital based cross 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January 2019 and April 2019 among neonates with low birth weight. Clinical and social demographic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interview guide questionnaire. Oral and umbilical</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ctal swabs were collected on </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irst and seventh day of life to assess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ndid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p. colonization status.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TATA version 13 following the study objectives.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sults:</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 total of 320 neonates with median body weight of 1600 [IQR 1000 - 2000] grams were enrolled. Prevalence of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ndid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p. colonization on either oral, umbilical or rectum was 16.2% (52/320). A total of 34 (10.6%) and 41 (12.8%) neonates were colonized by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ndid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p. on </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irst day and seventh day of life, respectively. Of 34 neonates colonized on the first day of life, 23 (67.7%) were still being colonized on the seventh day.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ndid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albicans</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38 (73.1%), w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detected followed by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ndid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glabrata</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10 (19.2%).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clusion:</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prevalence of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ndid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p. colonization among neonates with low birth weight is within the reported range and is mainly due to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ndid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albicans</i></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Future studies are highly needed to explore the role of colonization and subsequent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ndida</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p. infections.</span></span></spa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dida Colonization C. albicans C. glabrata Oral
下载PDF
基于蜡螟感染模型研究亚抑菌浓度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
5
作者 程鹏 阿祥仁 +3 位作者 周健武 牟晓明 田丽娟 马小亚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目的基于蜡螟感染模型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氟康唑(fluconazole,FLU)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的光滑念珠菌作为实验菌株,采用ATB法测定FLU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目的基于蜡螟感染模型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氟康唑(fluconazole,FLU)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的光滑念珠菌作为实验菌株,采用ATB法测定FLU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蜡螟感染模型检测光滑念珠菌的毒力,并采用病理学和病原学方法评估建模是否成功。穿刺及不同sub-MIC FLU对健康蜡螟的影响: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分为三组,即PBS组(注射10μL PBS)、FLU亚组(分别注射10μL FLU药液,使感染蜡螟体内FLU浓度为0.5 mg/kg、1 mg/kg、2 mg/kg、4 mg/kg、8 mg/kg、16 mg/kg)和穿刺组(微量注射器穿刺但不注射)。不同sub-MIC的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的影响:采用2.50×10^(6)酵母/只剂量感染蜡螟,2 h后,对照组再注射10μL PBS,实验组再注射不同浓度FLU工作液,观测对光滑念珠菌感染的蜡螟的治疗效果。结果FLU对9株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MIC为8~32 mg/L,光滑念珠菌ATCC2001的MIC为32 mg/L。实验组蜡螟肠组织病理切片中检测到酵母样孢子,肠组织培养出光滑念珠菌,对照组中肠组织病理切片和真菌培养均未发现真菌。穿刺可造成蜡螟损伤,但所致死亡率低于10%。1/2MIC FLU可提高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生存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4MIC、1/8MIC、1/16MIC 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生存率较PBS无明显的干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MIC 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的蜡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浓度低于1/2MIC对感染蜡螟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菌 蜡螟 亚抑菌浓度 氟康唑
下载PDF
1例光滑念珠菌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药物治疗分析
6
作者 蒙钟经 曹露露 +2 位作者 陆瑾 刘中秋 展冠军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331-334,共4页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真菌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其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关节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报道1例光滑念珠菌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及药物治疗策略,为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真菌感染的治疗...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真菌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灾难性并发症,其诊断与治疗一直是关节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报道1例光滑念珠菌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及药物治疗策略,为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假体周围真菌感染 光滑念珠菌 抗真菌治疗
下载PDF
光滑念珠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徐怡澜 阎澜 《药学实践与服务》 CAS 2023年第7期393-395,432,共4页
随着念珠菌病患者中感染光滑念珠菌的比例逐年增加,光滑念珠菌已成为除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外较为常见的致病念珠菌之一。抗光滑念珠菌的药物种类有限,随之而来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本文综述了光滑念珠菌对唑类、... 随着念珠菌病患者中感染光滑念珠菌的比例逐年增加,光滑念珠菌已成为除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外较为常见的致病念珠菌之一。抗光滑念珠菌的药物种类有限,随之而来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本文综述了光滑念珠菌对唑类、棘白菌素类及多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菌 唑类 棘白菌素类 多烯类 耐药性
下载PDF
光滑念珠菌导致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8
作者 李碧钦 李金艳 +3 位作者 周百媛 何小巧 池瑞招 蔡淑英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年第33期4-8,共5页
目的评估光滑念珠菌导致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57例门诊阴道炎患者,根据真菌培养结果分为光滑念珠菌组(36例)与白色念珠菌组(2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光滑念珠菌组患者外阴无瘙痒、轻度瘙痒、中重... 目的评估光滑念珠菌导致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57例门诊阴道炎患者,根据真菌培养结果分为光滑念珠菌组(36例)与白色念珠菌组(2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光滑念珠菌组患者外阴无瘙痒、轻度瘙痒、中重度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2.8%、91.7%、5.6%,白色念珠菌组患者外阴无瘙痒、轻度瘙痒、中重度瘙痒的发生率分别为7.7%、67.0%、25.3%,光滑念珠菌组外阴瘙痒程度轻于白色念珠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念珠菌病的外阴、阴道瘙痒特点不分昼夜、白天为主、黑夜为主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念珠菌组患者外阴、阴道体征正常、充血水肿占比分别为88.9%、11.1%,白色念珠菌组患者外阴、阴道体征正常、充血水肿占比分别为33.0%、67.0%,光滑念珠菌组患者外阴、阴道体征正常占比高于白色念珠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念珠菌组阴道分泌物颜色黄白色、灰白色、黄绿色占比分别为66.7%、33.3%、0,白色念珠菌组阴道分泌物颜色黄白色、灰白色、黄绿色占比分别为62.4%、31.2%、6.3%,两组患者阴道分泌物颜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滑念珠菌组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形状糊状、豆腐渣占比分别为97.2%、2.8%,白色念珠菌组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形状糊状、豆腐渣占比分别为48.9%、51.1%,两组患者阴道分泌物形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滑念珠菌导致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瘙痒特点为不分昼夜或白天为主,外阴阴道无明显充血水肿,分泌物为糊状。临床医师需警惕缺乏典型念珠菌感染症状的患者,必要时需排除光滑念珠菌感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含光滑念珠菌与白色念珠菌白带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彭俊 顾敏 +1 位作者 盛桂芳 周家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1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分析女性含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白带的性状及镜下特征,以便认识并区分这两类念珠菌所引起的妇科感染。方法连续选取2000例做白带检查的妇科门诊患者,询问患者的典型症状并观察单纯含念珠菌妇科涂片的镜下特征,用显色培养基对白... 目的分析女性含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白带的性状及镜下特征,以便认识并区分这两类念珠菌所引起的妇科感染。方法连续选取2000例做白带检查的妇科门诊患者,询问患者的典型症状并观察单纯含念珠菌妇科涂片的镜下特征,用显色培养基对白带内的真菌进行鉴定,比较分析白色念珠菌组与光滑念珠菌组的差异。结果共检出476例含念珠菌标本,其中白色念珠菌393例,光滑念珠菌60例,其他念珠菌23例。白色念珠菌与光滑念珠菌阴道感染患者均表现出较高的性交痛症状。与白色念珠菌比较,光滑念珠菌组白带无豆渣样改变,患者少见外阴瘙痒;高倍视野下白细胞数量较少,上皮细胞、乳酸杆菌及真菌孢子数量较多,清洁度较好。结论含光滑念珠菌白带与白色念珠菌白带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光滑念珠菌感染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白带镜下特征均无白色念珠菌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带 光滑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医院感染光滑念珠菌耐药性及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冰 姚冬婷 +3 位作者 应春妹 汪雅萍 张灏旻 杨俊 《检验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461-466,共6页
目的分析仁济医院光滑念珠菌的基因分型以及不同基因型光滑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以了解仁济医院光滑念珠菌的耐药性和流行情况,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34株光滑念珠菌的6个管家基因进行测... 目的分析仁济医院光滑念珠菌的基因分型以及不同基因型光滑念珠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以了解仁济医院光滑念珠菌的耐药性和流行情况,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34株光滑念珠菌的6个管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利用Clustalx软件与MLST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确定其等位基因谱型及菌株序列型(ST)。利用Clustalx软件绘制进化树,同时通过eBURST程序将菌株分为各个克隆系,以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采用ATB FUNGUS半自动真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分析系统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合基因分型结果,运用Ridit分析方法探究两者的联系。结果 34株光滑念珠菌经MLST分型,得到6个ST,其中ST-7 27株,占总数的79.4%(27/34);ST-10 3株,占总数的8.8%(3/34),其余4型(ST-3、ST-15、ST-43、ST-55)各1株。34株光滑念珠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 100.0%敏感,对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7.1%和91.2%,伊曲康唑抑菌效果差,敏感率仅11.8%。以ST-7为标准组,氟康唑、伏立康唑及伊曲康唑药物组中ST-10组及其他ST组均包含标准组的平均Ridit值。结论 ST-7为仁济医院光滑念珠菌中优势菌株;光滑念珠菌的耐药谱与基因型相关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药物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TLR2和TLR4在大鼠光滑念珠菌肺部感染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晔 骆雪萍 +1 位作者 吴呈霖 张雪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4034-4036,4039,共4页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2(TLR2)和TLR4在光滑念珠菌肺部感染大鼠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大鼠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A组)、未免疫抑制肺部光滑念珠菌感染组(B组)及免疫抑制肺部光滑念珠菌感染组(C组)。每组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第1、3天各处死大...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2(TLR2)和TLR4在光滑念珠菌肺部感染大鼠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大鼠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A组)、未免疫抑制肺部光滑念珠菌感染组(B组)及免疫抑制肺部光滑念珠菌感染组(C组)。每组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第1、3天各处死大鼠6只,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肺组织TLR2、TLR4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TNF-α蛋白水平。结果 A组肺组织正常;B组部分肺泡塌陷、炎症细胞浸润,未见孢子或菌丝;C组大部分肺泡塌陷,部分扩张,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有孢子菌丝聚积。第1、3天TLR2mRNA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C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1),B组高于A组(P<0.05);C组第3天TLR2、TLR4mRNA,TNF-α表达水平高于第1天(P<0.05,P<0.01),且TLR4表达高于A组(P<0.05)。结论 TLR2和TNF-α可能参与光滑念珠菌肺部感染的发生发展,TLR4可能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光滑 TLR2 TLR4 肺组织
下载PDF
小鼠免疫细胞活性与光滑假丝酵母菌胞外多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永霞 裴华 +3 位作者 杨文 牛莉娜 饶朗毓 林英姿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1170-1172,1176,共4页
目的:探讨光滑假丝酵母菌胞外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该胞外多糖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和对小鼠脾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的刺... 目的:探讨光滑假丝酵母菌胞外多糖对小鼠免疫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该胞外多糖对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和对小鼠脾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的刺激作用,并观察该胞外多糖对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产自海南红树林的光滑假丝酵母菌胞外多糖在体外能显著刺激小鼠脾细胞增殖;显著增强小鼠脾细胞分泌IL-2和IFN-γ的能力;另外该胞外多糖还具有促进NK细胞杀伤K562细胞的能力。结论:产自海南红树林的光滑假丝酵母菌胞外多糖具有增强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红树林 光滑假丝酵母菌 胞外多糖 脾细胞 NK细胞
下载PDF
微卫星多态性和多位点序列分析技术在光滑念珠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3
13
作者 姚冬婷 应春妹 郑冰 《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评估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在临床光滑念珠菌基因分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仁济医院和东方医院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59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比较2种基因分型方法的结... 目的评估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在临床光滑念珠菌基因分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仁济医院和东方医院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59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进行基因分型,比较2种基因分型方法的结果和分辨力。结果 59株光滑念珠菌经MLST分型得到6个序列型,其中ST-7型43株、ST-10型7株、ST-15型和ST-55型各3株、ST-3型2株、ST-43型1株,鉴别力指数(DP)为0.456;经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方法分为10型,其中A型25株、B型10株、C型8株、D型6株、E型3株、F型和G型各2株、H^J型各1株,DP为0.770。结论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分辨力高于MLST技术,可作为实验室基因分型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菌 基因分型 多位点序列分析 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下载PDF
住院患者光滑念珠菌检出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侯天文 陈兴 +3 位作者 陈晶 白云 贺政新 侯树忠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年第4期218-222,共5页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光滑念珠菌检出的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住院患者中光滑念珠菌检出阳性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白念珠菌检出患者为对照。结果其间共有52例详细病史资料记录的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光滑念珠菌检出的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住院患者中光滑念珠菌检出阳性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白念珠菌检出患者为对照。结果其间共有52例详细病史资料记录的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占65.4%;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占76.9%。患者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以肺部感染(28例,53.8%)、恶性肿瘤(20例,38.5%)、脑梗死(15例,28.8%)常见。使用抗生素(52例,100%)、留置导尿管(15例,28.8%)是光滑念珠菌检出者的主要实施医疗措施。氟康唑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药物(23例,44.2%)。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死亡率高(14例,26.9%),高于同期白念珠菌检出对照组(6.2%,P=0.004)。结论光滑念珠菌检出患者与白念珠菌检出具有相似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菌 白念珠菌 住院患者 回顾性分析 感染 定植
下载PDF
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对大鼠气道上皮细胞Dectin-1、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雪 骆雪萍 +3 位作者 白剑 王玉春 吴呈霖 赵莹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65-868,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气道上皮(RT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体外培养的RT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分别于2、4、6h观察RTE细胞形态变化,以未与光滑念珠菌孵育的RTE细胞为对照组。用Wester... 目的探讨大鼠气道上皮(RT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体外培养的RTE细胞与热处理光滑念珠菌孵育后分别于2、4、6h观察RTE细胞形态变化,以未与光滑念珠菌孵育的RTE细胞为对照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ectin-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6和TNF-α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6和TNF-α的分泌。结果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RTE细胞破坏逐渐加重及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呈进行性增高。孵育2h组与对照组比较、孵育4h组与孵育2h组比较、孵育6h组与孵育4h组比较,Dectin-1、IL-6和TNF-α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E细胞具有天然免疫功能,其Dectin-1参与了对热处理光滑念珠菌的识别,并激活IL-6和TNF-α的分泌,介导炎性反应。IL-6起负性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光滑念珠菌 Dectin-1受体 大鼠气道上皮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6
作者 夏艳 金志军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01-104,111,共5页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针对VVC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用药和口服用药,两种方法均有效。大量抗真菌药物的出现使选择用药出现争论。一般认为,唑类是首选用药,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硼酸是二线用药,乳酸杆菌活...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针对VVC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用药和口服用药,两种方法均有效。大量抗真菌药物的出现使选择用药出现争论。一般认为,唑类是首选用药,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硼酸是二线用药,乳酸杆菌活菌制剂、精油疗法、抗过敏药为辅助用药。非传统疗法可治疗较顽固的病例。治疗中也需要考虑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包括妊娠、月经、药物敏感性、个人喜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 念珠菌 白色 念珠菌 光滑 药物疗法
下载PDF
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溶血性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刚 徐平平 董俊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046-3049,共4页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分离株的溶血性,及其与宿主机体免疫力(用CD4细胞计数表示)的关系。方法:40株白色念珠菌和40株光滑念珠菌按单一感染或是否与光滑(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及CD4细胞计数的高低进行分组,采用...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口腔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分离株的溶血性,及其与宿主机体免疫力(用CD4细胞计数表示)的关系。方法:40株白色念珠菌和40株光滑念珠菌按单一感染或是否与光滑(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及CD4细胞计数的高低进行分组,采用羊血培养基法检测其溶血活性,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40株白色念珠菌和40株光滑念珠菌溶血活性均为阳性(100%),且光滑念珠菌的溶血性高于白色念珠菌。结论:溶血性是念珠菌的重要毒力因子,HIV感染者口腔光滑念珠菌溶血性高于白色念珠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溶血性 白色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CD4细胞
下载PDF
海藻糖快速鉴定光滑念珠菌方法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淳 林琴 +4 位作者 包振英 孟彦宏 齐小梅 华红 闫志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6-190,共5页
目的:以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金标准",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对疑为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进行鉴定及检测结果比对,探讨一种便于临床采用、快速且廉价的检测光滑念珠菌的方法。方法:收集近3年真菌培养阳性菌株,选出在科玛... 目的:以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金标准",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对疑为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进行鉴定及检测结果比对,探讨一种便于临床采用、快速且廉价的检测光滑念珠菌的方法。方法:收集近3年真菌培养阳性菌株,选出在科玛嘉(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孵育48 h后疑为光滑念珠菌200株,比较科玛嘉显色结果,经过37℃和42℃分别孵育3 h、6 h、24 h海藻糖发酵试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待测菌株到种。分析不同待测菌株对于发酵海藻糖的能力,评价海藻糖快速鉴定光滑念珠菌方法的最佳时间和温度,评估并比较科玛嘉显色和海藻糖发酵试验对于鉴定光滑念珠菌的诊断效能。结果:200株待测菌株中,仅有光滑念珠菌有快速发酵海藻糖的能力,42℃孵育3 h为海藻糖发酵试验的最佳条件。快速海藻糖发酵试验的正确率为99.00%(198/200),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达到98.66%(147/149)和100.00%(51/51),相比较而言,科玛嘉显色对于鉴定光滑念珠菌的正确率为79.50%(159/200),敏感性和特异性仅为89.93%(134/149)和49.02%(25/51)。与目前国内经常使用的方法比较,海藻糖发酵试验具有更好的时间-效益比值。结论:快速海藻糖发酵试验操作简便,并且可以在3 h获得鉴定结果,费用低廉,具有在临床实验室推广开展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光滑 海藻糖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下载PDF
耐氟康唑光滑念珠菌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炜 应春妹 《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9期780-783,共4页
目的探讨ERG11、CDR1和CDR2基因差异表达在耐氟康唑光滑念珠菌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临床分离的耐氟康唑药物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和敏感株共22株光滑念珠菌的ERG11、CDR1和CDR2基因表达的... 目的探讨ERG11、CDR1和CDR2基因差异表达在耐氟康唑光滑念珠菌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临床分离的耐氟康唑药物株、剂量依赖性敏感株和敏感株共22株光滑念珠菌的ERG11、CDR1和CDR2基因表达的mRNA进行相对定量,以2-△△Ct表示试验组目的基因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的变化倍数。所有数据采用R(2.1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耐药株及剂量依赖性敏感株CDR1、CDR2以及ERG11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敏感株(P<0.05),且随着对氟康唑耐药程度增加而增加。结论 CDR1、CDR2及ERG11基因表达上调是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菌 氟康唑 耐药机制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光滑假丝酵母菌基因分型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冬婷 郑冰 +2 位作者 应春妹 汪雅萍 张灏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52-1355,共4页
目的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1—2012年分离的49株光滑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了解其耐药性与流行情况。方法基因分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药敏试验采用ATB-FUNGUS药敏板条。结果经PFGE基... 目的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1—2012年分离的49株光滑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了解其耐药性与流行情况。方法基因分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药敏试验采用ATB-FUNGUS药敏板条。结果经PFGE基因分型,49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共分为17型,其中A型12株,B型11株,C型4株,D型、E型和F型各3株,G型和H型各2株,I^Q型各1株。49株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敏感度最高,均为100%;其次是伏立康唑和氟康唑,敏感度分别为89.8%和85.7%;对伊曲康唑的敏感度最低,为40.8%。Ridit分析发现,不同基因型对相同药物的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为仁济医院的主要克隆流行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三唑类药物有较高的交叉耐药性,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场凝胶电泳 光滑假丝酵母菌 交叉耐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