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rmal and abnormal spine and thoracic cage development 被引量:12
1
作者 Federico Canavese Alain Dimeglio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3年第4期167-174,共8页
Development of the spine and thoracic cage consists of a complex series of events involving multiple metabolic processes, gene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During growth, complex phenomena occur in rapid succession. This ... Development of the spine and thoracic cage consists of a complex series of events involving multiple metabolic processes, genes and signaling pathways. During growth, complex phenomena occur in rapid succession. This succession of events, this establishment of elements, is programmed according to a hierarchy. These events are well synchronized to maintain harmonious limb, spine and thoracic cage relationships, as growth in the various body segments does not occur simultaneously at the same magnitude or rate. In most severe cases of untreated progressive earlyonset spinal deformities,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and pulmonary and cardiac hypertension(cor pulmonale), which characterize 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 can develop, sometimes leading to death. TIS is the inability of the thorax to ensure normal breathing. This clinical condition can be linked to costo-vertebral malformations(e.g., fused ribs, hemivertebrae, congenital bars), neuromuscular diseases(e.g., expiratory congenital hypotonia), Jeune or Jarcho-Levin syndromes or to 50% to 75% fusion of the thoracic spine before seven years of age. Complex spinal deformities alter normal growth plate development, and vertebral bodies become progressively distorted, perpetuating the disorder. Therefore, many scoliotic deformities can become growth plate disorders over time. 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how spinal deformities can affect normal spine and thoracic cage growth. Previous conceptualizations are integrated with more recent scientific data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oth normal and abnormal spine and thoracic cage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e THORAX THORACIC CAGE Growth EARLY-ONSET spinal DEFORMITY children
下载PDF
频率偏移在儿童胸椎快速自旋回波T1WI SPIR抑脂序列图像质量优化中的价值
2
作者 吕艳秋 王尉 +3 位作者 高帅一 胡迪 郑丹丹 彭芸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112,117,共6页
目的 优化T1WI频率预饱和结合反转恢复(spectral pre-saturation with inversion recovery, SPIR)抑脂序列的频率偏移值,提升胸椎T1WI SPIR抑脂序列的图像质量。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儿胸椎具有9个不同频率偏移值(40、60、80、10... 目的 优化T1WI频率预饱和结合反转恢复(spectral pre-saturation with inversion recovery, SPIR)抑脂序列的频率偏移值,提升胸椎T1WI SPIR抑脂序列的图像质量。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儿胸椎具有9个不同频率偏移值(40、60、80、100、120、127、140、160、180 Hz)的T1WI SPIR抑脂序列图像,并进行主客观图像质量评价。利用4分法对椎体脂肪抑脂均一性、背部脂肪抑脂均一性及总体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计算椎体、脑脊液、椎间盘及脊髓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及它们间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评价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SNR和CNR,并采用LSD法作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1)9个T1WI SPIR序列的椎体脂肪抑脂均一性(F=168.49,P<0.001)、背部脂肪抑脂均一性(F=96.10,P<0.001)及总体图像质量评分(F=27.11,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频率偏移为40、60、80、100 Hz的4个序列具有最佳的椎体抑脂均一性,4个序列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频率偏移为100、120、127、140、160 Hz的5个序列具有最佳的背部抑脂均一性,5个序列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频率偏移为80、100 Hz的2个序列具有最佳的总体图像质量,2个序列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个T1WI SPIR序列的椎体SNR(F=2.83,P<0.05)及椎体与脑脊液间的CNR(F=2.67,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频率偏移为40、60、80 Hz的3个序列的椎体SNR及椎体与脑脊液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频率偏移为40 Hz序列的椎体SNR优于频率偏移为100、120、127 Hz的序列,其余被研究组织的SNR及组织间的CNR差异在6个序列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频率偏移在80、100 Hz时,可优化提升胸椎T1WI SPIR序列的总体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病变 脂肪抑制 图像质量 儿童 快速自旋回波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颈椎生理弯曲相关指标测量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李琨 张博然 +9 位作者 张宇 韩可铭 冯杰 吴思瑶 苏欣 苏娜 王超群 张少杰 李志军 王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5-679,共5页
目的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 目的基于CT测量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相关基础参数,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到364例CT影像资料,以性别分组后,又按年龄分为1~3岁、4~6岁、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各6组。将扫描的颈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并导入Mimics 16.0,采用基于距离(Borden氏、颈椎曲度指数、椎体质心)和基于角度(C_(1)~C_(7) Cobb角、C_(2)~C_(7)Cobb角、Harrison氏)共6种测量方法分别测量儿童及青少年的颈椎曲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Borde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3~15岁组与前4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_(1)~C_(7) Cobb角测量法测量值显示16~18岁组与前5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arrison氏与椎体质心测量法测量值显示4~18岁之间的5组都与1~3岁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间比较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基于角度的曲度测量方法组内相关系数一致性较差,但各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曲度的测量方法较多,每个指标具有各自优势,临床可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为儿童及青少年颈椎曲度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曲度 儿童 青少年 CT COBB角 Borden法
原文传递
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晶 王孝宾 +4 位作者 吕国华 王冰 李亚伟 卢畅 康意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95-1000,共6页
目的 :总结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有14例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2-16岁,平... 目的 :总结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有14例伴有神经损害的儿童胸腰椎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女性6例,男性8例,年龄2-16岁,平均9.1岁。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痛,同时合并有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术前神经功能评估Frankel B级2例,C级9例,D级3例。病变节段:T3 2例,T4 1例,T8 3例,T11 2例,T12 1例,L1 3例,L2 1例,L3 1例。2006年及以前的早期病例(n=7)采取前后路联合手术,先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然后前路切除病变椎体及椎管内病变组织,植入同种异体骨块行椎体间融合;2007年及以后的病例(n=7)改为一期后路手术,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后行椎管减压清除椎管内病变组织,并椎板重建、后外侧横突间融合,但保留病变椎体。结果:术中组织病理学检查均确诊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前后路联合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为330±122min(240-410min),术中出血量为933±370ml(620-1700ml);一期后路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为157±87min(90-210min),术中出血量为523±222ml(375-710ml)。一期后路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低于前后路联合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41)。前后路联合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3/7),均为前路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其中左侧肋间神经痛1例,使用非甾体类药物治疗2周后缓解;左侧胸腔积液2例,留置胸腔闭式引流1周后治愈。一期后路手术组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12周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恢复至Frankel E级。所有患者随访24-64个月,平均40.8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融合失败发生,前后路联合手术组无复发病例,后路手术组未见保留的病变椎体进展。结论:对于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儿童LCH,前后路联合手术和一期后路手术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一期后路手术能够避免前路开胸并发症,保留的病变椎体没有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儿童脊柱 胸腰椎 神经损害 手术效果
原文传递
儿童颈椎肿瘤外科治疗 被引量:3
5
作者 万勇 梁堂钊 +3 位作者 郑召民 彭新生 陈立言 刘少喻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4期190-192,21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颈椎肿瘤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例颈椎肿瘤的临床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骨母细胞瘤经手术切除,内固定重建,植骨融合,例1随访2年后复发,经再次后路单纯切除后... 【目的】探讨儿童颈椎肿瘤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例颈椎肿瘤的临床资料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骨母细胞瘤经手术切除,内固定重建,植骨融合,例1随访2年后复发,经再次后路单纯切除后随访2年无复发,例2随访2年无复发。例3为脊索瘤,行后路颈枕融合,前路经口肿瘤切除,术后予放疗,26月后复发。【结论】儿童颈椎良性肿瘤切除后效果良好,但恶性肿瘤手术难度大,易复发,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颈椎肿瘤 预后
下载PDF
儿童脊柱椎弓根测量及其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余 郑小飞 李鉴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96-1198,共3页
目的测量儿童脊柱椎弓根解剖学数据,为儿童脊柱侧凸内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2例儿童脊柱标本进行CT扫描后分离成单个椎骨,测量各节段椎体椎弓根横径、高度、椎弓根与水平面、矢状面的夹角及椎弓根长度,并采用单因素方差... 目的测量儿童脊柱椎弓根解剖学数据,为儿童脊柱侧凸内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12例儿童脊柱标本进行CT扫描后分离成单个椎骨,测量各节段椎体椎弓根横径、高度、椎弓根与水平面、矢状面的夹角及椎弓根长度,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方法对颈椎、胸椎及腰椎的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椎、胸椎及腰椎的椎弓根的椎弓根横径、高度、水平面夹角、矢状面夹角及椎弓根长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文献中报道的成人脊柱椎弓根形态存在很大的差异。结论此研究可为儿童新型脊柱侧内固定器械的定型提供基本的解剖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脊柱 椎弓根 脊柱侧凸
下载PDF
儿童脊柱测量及三维重建对脊柱侧凸治疗的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李鉴轶 张余 郑小飞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测量儿童脊柱解剖学数据,进行脊柱三维重建,为安全开展儿童脊柱侧凸手术及新型器械研发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9例儿童脊柱标本经CT扫描后分离成单个椎骨,对3例脊柱侧弯儿童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出单个脊椎,测量各节段椎体长、宽;椎... 目的:测量儿童脊柱解剖学数据,进行脊柱三维重建,为安全开展儿童脊柱侧凸手术及新型器械研发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9例儿童脊柱标本经CT扫描后分离成单个椎骨,对3例脊柱侧弯儿童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出单个脊椎,测量各节段椎体长、宽;椎体前、后高度;椎管纵径、横径;椎弓根横径及高度。结果:测得儿童脊柱各节段数据,与成人脊柱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三维重建可直观、立体显示脊柱畸形。结论:为安全开展儿童脊柱侧凸手术及新型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基木的解剖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脊柱 三维重建 脊柱侧凸
下载PDF
小儿下颈椎稳定性的外科重建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浩 宋文锴 +2 位作者 宋跃明 彭明惺 刘文英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目的 探讨因创伤、结核或肿瘤引起的下颈椎不稳定的重建方法。方法 针对 8例年龄 2~ 7岁 ,平均4 .1岁的患儿行前路减压 ,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3个月 ,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3... 目的 探讨因创伤、结核或肿瘤引起的下颈椎不稳定的重建方法。方法 针对 8例年龄 2~ 7岁 ,平均4 .1岁的患儿行前路减压 ,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 ,植骨融合术。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3个月 ,脊髓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3例 ,部分恢复 4例 ,1例死于并发肺部感染。植骨完全融合 5例 ,处于融合阶段 2例。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加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融合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路减压 大块髂骨植骨 后路棘突钢丝内固定 小儿 下颈椎稳定性 外科重建
下载PDF
少儿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兰汀隆 董伟杰 +2 位作者 范俊 唐恺 秦世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5-201,共7页
目的:总结少儿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少年儿童脊柱结核患者归纳分析其首诊原因、病程、受累节段、受累椎体数、后凸Cobb角、瘫痪情况,并分析病程、受累椎体数和后凸C... 目的:总结少儿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少年儿童脊柱结核患者归纳分析其首诊原因、病程、受累节段、受累椎体数、后凸Cobb角、瘫痪情况,并分析病程、受累椎体数和后凸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根据年龄将患者分成婴幼儿(0~3岁)、学龄前儿童(4~6岁)、学龄儿童(7~12岁)、少年(13~17岁)四组并进行比较。将脊柱分为脊柱上段(颈段、颈胸段、胸段)和脊柱下段(胸腰段、腰段、腰骶段和骶段)并对其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根据脊髓神经功能将患者分为瘫痪组和非瘫痪组,比较两组的病程、受累椎体数和后凸Cobb角。根据后凸Cobb角,以30°为界分为两组,比较其瘫痪发生率。结果:少儿脊柱结核最常见首诊原因为疼痛,病程平均5.3±10.9个月(1.5~72个月),受累椎体数平均2.9±1.0个(1~6个),累及胸椎最为常见。后凸Cobb角平均15.7°±17.0°(0~90.5°),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病程之间有相关性(r为0.384~0.666,P<0.05)。瘫痪组的Cobb角角度、受累椎体数和病程均显著大于非瘫痪组(P<0.05);Cobb角≥30°组发生瘫痪的比率(11/18,61.1%)明显高于Cobb角<30°组(12/70,17.1%)。比较四个年龄组的患者,疼痛和瘫痪在首诊原因中所占的比率具有显著性差异(X^2=32.695,P<0.05);瘫痪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婴幼儿组(8/19,42.1%)和学龄前儿童组(8/31,25.8%)发生瘫痪的比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组(4/39,10.3%)和少年组(3/23,13.0%)。四个年龄组患者的病程、脊柱上段和脊柱下段的发病率、受累椎体数、后凸Cobb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少儿脊柱结核以疼痛首诊和病变累及胸椎最为常见,其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和病程之间具有相关性。少儿脊柱结核中瘫痪患者的后凸Cobb角、受累椎体数和病程均显著大于非瘫痪患者。幼儿和学龄前儿童以及后凸Cobb角≥30°者发生瘫痪的几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儿童 后凸畸形 瘫痪
原文传递
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毛玉兰 郭岚峰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853-1854,共2页
目的总结和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弯围术期的护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术前认真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及呼吸、神经系统的评估;术后给予合适的体位,严密观察各系统的并发症及健康指导。结果 11例患儿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 目的总结和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弯围术期的护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术前认真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及呼吸、神经系统的评估;术后给予合适的体位,严密观察各系统的并发症及健康指导。结果 11例患儿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脊柱手术的护理常规,更应掌握和实施婴幼儿术后特殊护理及并发症预防的护理措施,实施系统的围术期护理,才能减少护理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脊柱侧弯 护理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儿童腰椎发育特点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毅 严凤娇 +2 位作者 曾瑞曦 唐庆 程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09-811,共3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腰椎发育及稳定性特点。方法:对1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及48例对照组儿童进行腰椎X线对比分析,观察腰椎发育及畸形情况,测量腰骶关节倾斜度,侧位腰椎前凸角(侧位腰椎Cobb角)、弓顶距离及前凸指数等,以及侧位过伸过...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儿童腰椎发育及稳定性特点。方法:对18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及48例对照组儿童进行腰椎X线对比分析,观察腰椎发育及畸形情况,测量腰骶关节倾斜度,侧位腰椎前凸角(侧位腰椎Cobb角)、弓顶距离及前凸指数等,以及侧位过伸过屈动力位胸腰段(T12-L1、L1-L2)、腰骶段(L4-L5、L5-S1)椎体相对位移(Posner指数)等指标。结果:痉挛型脑瘫儿童腰椎发育不良及畸形发生率、腰骶关节倾斜度、侧位腰椎Cobb角、弓顶距离及前凸指数,以及腰骶段(L4-L5、L5-S1)Posner指数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胸腰段(T12-L1、L1-L2)Posner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腰椎存在不稳因素,发育不良,畸形等发生率较普通儿童高,上腰段(T12-L2)较下腰段(L4-S1)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瘫 腰椎发育 腰椎 腰椎稳定性 儿童
下载PDF
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宏其 王昱翔 +7 位作者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邓盎 吴建煌 刘金洋 王锡阳 陈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20-824,共5页
目的:总结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15例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5例;年龄5~10岁。入院时血沉22~65mm/h,平均42mm/h。神经功能Fra... 目的:总结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15例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5例;年龄5~10岁。入院时血沉22~65mm/h,平均42mm/h。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8例。术前腰椎后凸Cobb角16°~48°,平均30.3°。均采用一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两次手术间隔6~10d。其中6例后凸Cobb角大于40°的患儿术前行Halo-股骨髁牵引2周左右;术前均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3~5周,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手术时间200~32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量260~440ml,平均320ml。2例术后发生少量胸腔积液,加强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吸收。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后凸Cobb角2°~12°,平均6.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25~44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3个月内血沉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4例恢复2级,11例恢复1级;后凸角Cobb角为3°~14°,平均8.1°,较术后无明显丢失(P>0.05)。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均融合,无结核复发。结论:在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小儿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可取得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腰椎 后凸畸形 儿童 前后路手术
原文传递
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伟民 吴爱琴 +3 位作者 付垚 杨于兵 杨忠福 郑文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5期825-827,83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EG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23例X线摄片,12例CT和5例MRI扫描检查。结果23例中累及单个椎体19例,多个椎体4...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3例脊柱EG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23例X线摄片,12例CT和5例MRI扫描检查。结果23例中累及单个椎体19例,多个椎体4例,共28个椎体,包括颈椎6个,胸椎13个,腰椎9个。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发现23个病变椎体,漏诊5个,准确诊断19个,3个误诊为结核,1个误诊为缺血性坏死。主要表现为椎体变扁,前后径增大,椎间隙正常或稍增宽,其中5例椎旁有软组织肿块,3例脊柱局部后突畸形。CT扫描示椎体不同程度骨质破坏,6例出现软组织肿块,2例椎弓破坏。MRI示破坏椎体在T1WI呈低或等低信号,T2WI呈高或等高混杂信号,2例出现软组织肿块及椎间隙稍增宽。结论 X线平片是EG的首选检查方式且能明确诊断大部分病例,CT和MRI对于观察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及附件受累情况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脊柱 嗜酸性肉芽肿 X线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儿童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清义 周强 +6 位作者 卢宏伟 罗飞 侯天勇 张泽华 代飞 张劲松 许建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20-825,共6页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1例12岁以下儿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8.1±2.3岁(4~12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1例12岁以下儿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8.1±2.3岁(4~12岁),胸椎结核14例,胸腰段结核9例,腰椎结核8例。术前Frankel瘫痪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11例,E级11例。对仅有1个椎体部分破坏或椎体周围冷脓肿,脊柱稳定者,行前路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本组3例;对椎体破坏较重或椎体破坏数量2个以上伴较重的后凸畸形者,行经后路前柱结核病灶清除,截骨矫形,钛网/异体或自体骨前柱支撑+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本组18例;对于结核病灶破坏椎体严重,椎体破坏3个以上,冷脓肿蔓延广泛,同时伴有严重的后凸畸形者,行联合前后路手术,本组5例;对于冷脓肿以及脊柱结核破坏病灶较少,以严重后凸畸形为主要表现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本组4例;对于仅有较大冷脓肿,椎体破坏轻微者,行单纯病灶清除术,本组1例。采用X线、三维CT扫描、MRI等影像学手段评估内固定情况、畸形矫正与丢失、植骨融合效果、邻近节段畸形发生情况以及应用VAS评分、ODI评分、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手术效果。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8±11个月(12~52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提高1~2级以上,分别为C级2例,D级3例,E级26例。VAS从术前的7.6±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1.4分;ODI评分从术前的75.3±12.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2±12.4;病椎平均后凸Cobb角从术前的56.0°±2.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35°±1.9°,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所有病例通过二维CT证实全部骨性融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6.1±1.1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2%(10/31):其中后凸畸形加重3例,交界性后凸畸形5例,椎弓根切割1例,结核复发1例;并发症病例和无并发症病例比较,其平均年龄较小,病变节段数较多,病程较长。上述病例经延长固定节段和翻修手术全部治愈。结论:手术治疗儿童胸腰椎结核可取得较好效果,主要并发症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以及原有固定节段后凸畸形加重,其发生的原因和患儿的年龄、病变节段和范围、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胸腰椎结核 手术并发症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联合应用MSCT及MRI在小儿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剑 劳国荣 +2 位作者 刘超凡 孙多成 徐林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4年第4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MSCT及MRI在小儿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2年5月收治怀疑为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的患儿2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试验组进行MSCT和MRI联合检查,对照组只进行MR...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MSCT及MRI在小儿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3月-2012年5月收治怀疑为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的患儿2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试验组进行MSCT和MRI联合检查,对照组只进行MRI检查。所有患儿的影像学检查均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以比较两组影像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试验组患儿的影像诊断符合率为100%,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50%(5/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MSCT及MRI在小儿脊柱和脊髓先天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对发现更多的先天性脊柱畸形有重要的作用,联合MSCT能发现更多的其他脊柱畸形。比单纯运用MRI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脊柱 脊髓 先天性疾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儿童颈椎重度骨折脱位 被引量:6
16
作者 鲍剑峰 米明珊 +2 位作者 梁小弟 杜鹏 彭兴国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儿童颈椎重度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10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棘突、椎板钛缆固定并椎间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治疗儿童颈椎重度骨折、脱位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6岁,平均4.5岁。术前均完善颈椎...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儿童颈椎重度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2013年10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棘突、椎板钛缆固定并椎间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治疗儿童颈椎重度骨折、脱位4例,男3例,女1例;年龄3-6岁,平均4.5岁。术前均完善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明确骨折、脱位的节段及程度。采用Frankel分级对患者脊髓损伤进行评估。术后复查颈椎X线片、CT及MRI,并再次采用Frankel分级对脊髓损伤恢复情况进一步评估,从而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影像学资料均提示患者颈椎骨折、脱位得到完全纠正,颈椎稳定性恢复,颈脊髓无明显受压。随访3~36个月,平均11.5个月,其中2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B级,术后恢复到D级;1例术前为A级,术后无明显恢复;1例术前为D级,术后恢复到E级。结论应用前后联合入路,棘突、椎板钛缆固定并椎间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治疗儿童颈椎重度骨折、脱位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折脱位 儿童 前后联合入路 钛缆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雪梅 胡胜军 +2 位作者 郭亿 刘宇双 武静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68-469,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脊柱脊髓先天发育异常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MRI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检查所见与MRI和手术所见一致率约86%(31/36)。结论超声在儿童脊...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儿童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脊柱脊髓先天发育异常的患儿进行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MRI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检查所见与MRI和手术所见一致率约86%(31/36)。结论超声在儿童脊柱脊髓发育异常的诊断,特别是评估脊髓血供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脊柱发育异常 脊柱超声 儿童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小儿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成德 秦红卫 李均洪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9年第3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小儿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儿寰枢椎损伤的CT扫描资料。结果齿状突骨折4例,单纯性寰枢关节脱位15例,颈2/3椎体右侧椎小关节半脱位1例,寰枕关节半脱位1例。CT全部诊断正确;X线平片诊断正确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小儿寰枢椎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儿寰枢椎损伤的CT扫描资料。结果齿状突骨折4例,单纯性寰枢关节脱位15例,颈2/3椎体右侧椎小关节半脱位1例,寰枕关节半脱位1例。CT全部诊断正确;X线平片诊断正确13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清楚地显示小儿寰枢椎骨折和脱位的情况,能准确确定损伤的类型。多层螺旋CT是小儿寰枢椎损伤最好的检查方法,应该常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小儿脊柱损伤
下载PDF
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 被引量:1
19
作者 蓝旭 许建中 +2 位作者 罗飞 刘雪梅 葛宝丰 《颈腰痛杂志》 201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本组均有不同程度腰背痛和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神...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下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本组均有不同程度腰背痛和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神经或输尿管损伤,术后随访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结果正常。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矫形满意,前路清除结核病灶彻底,椎管减压确切,植骨融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下腰椎 结核 植骨 内固定
下载PDF
王雪峰教授运用脊背经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经验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程 王雪峰 +1 位作者 贾广良 杨天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年第5期380-383,共4页
通过总结王雪峰教授运用脊背经穴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中临证组方经络与主穴配穴的配伍规律,探讨了脊背经穴的循行络属、整体功能及证治规律,研究其用于小儿脑瘫康复的中医机制。同时,对导师提出的长期、规律、适宜的干预脊背... 通过总结王雪峰教授运用脊背经穴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中临证组方经络与主穴配穴的配伍规律,探讨了脊背经穴的循行络属、整体功能及证治规律,研究其用于小儿脑瘫康复的中医机制。同时,对导师提出的长期、规律、适宜的干预脊背经穴改善脑瘫患儿背部运动及各系统间发育不协调性、促进患儿核心稳定功能发育的中西医互参康复机制进行探析。为临床小儿脑瘫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更精准的诊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脊背经穴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