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Sweet Spots of Shale Gas Reservoir: A Case Study of the Luzhou Block, Sichuan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Yuan Wang Jianfa Wu +3 位作者 Li Fu Haoyong Huang Gang Chen Cheng C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21年第11期1021-1039,共19页
There is a huge amount of marine shale gas resources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in China, and most of the resources are at the buried depth of 350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There is a huge amount of marine shale gas resources in the southern Sichuan Basin in China, and most of the resources are at the buried depth of 3500</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4500 meters. At present, deep shale gas is in the early stag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large-scale efficient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optimizing favorable blocks, it is also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target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combine geology, drilling, and fracturing. Therefore, Taking the Longmaxi formation shale in the Luzhou bloc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drilling, logging, and core experiment data, through single well and 3D geomechanical modeling methods,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porosity, pore pressure, collapse pressure,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in-situ stress of different layers of shale in Longmaxi formation.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sweet spot” of deep shale gas and establish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deep shale gas “sweet spots”, to clarify the optimal “sweet spots” of geology, drilling, and fracturing in the Longmaxi reservoir.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porosity, and gas saturation of the long111 layer are higher than other layers. The Long111 layer has a low collapse pressure and a high compressive strength, the risk of wellbore instability is relatively low. The stress difference coefficient of All layers is less than 0.3, and the brittleness index of the Long111 layer is 62.35%. A complex fracture network is easier to form after fracturing.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Long111 layer is the optimal reservoir section of the Longmaxi Formation. Ensure the drilled rate of the Long111 layer and maximize the length of the horizontal section can obtain higher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Shale Gas geological Sweet Spots engineering Sweet Spots geomechanical Modeling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2
作者 章月华 刘彦 +2 位作者 吕庆田 陈召曦 严加永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9,共21页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重力等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奠定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概述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可能面临的风险及相应的地球物理监测方法,接着探讨了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应用限制,同时也展望了其发展前景。【研究结果】面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力学问题,可以针对性地采用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如地表变形问题,可采用InSAR、微震及时延重力方法;诱发地震问题,可采用微震方法;破坏井筒完整性问题,可采用测井方法。而在追踪二氧化碳羽流运移及潜在泄露情况时,时延重力/地震、微震及电阻率层析成像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大信心,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以及现场环境制约等因素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地球物理监测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综合利用多源信息也将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结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双碳目标为地球物理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相适应的长期稳定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监测体系,是地球物理开拓新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浪潮、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来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地质力学风险 地球物理监测 人工智能 多源信息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程
下载PDF
山区景区游路规划工程地质力学方法及其在蛇蟠岛野人洞景区的应用
3
作者 杨志法 张路青 +6 位作者 李丽慧 曾庆利 韩振华 孙亚丽 杨俊健 高丙丽 郑子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1888,共8页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山区旅游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山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如果当地景区处理不当,势必增加地质灾害风险,进而严重阻碍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降低山区景区的地质灾害风险,作...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2/3,山区旅游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山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如果当地景区处理不当,势必增加地质灾害风险,进而严重阻碍山区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降低山区景区的地质灾害风险,作者提出了山区景区游路规划工程地质力学方法。该方法由7个方面组成,即(1)在对山区景区游路进行规划时,需要与地质灾害隐患点保持距离;(2)对有关景点及路段开展工程地质力学方面的研究;(3)对当地历史地质灾害和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4)对高风险区应采用“能避则避,不能避时再采取适当的工程加固措施”;(5)精准掌握当地每天的天气预报;(6)进行必要的实时监测;(7)游客通常不得离开设定的游览路线。相关研究和在蛇蟠岛景区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望更好地防范山区景区地质灾害隐患,进一步推动山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助力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景区 地质灾害 游路规划 工程地质力学
下载PDF
安县西部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工程地质力学问题思考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志法 赵汝斌 +3 位作者 王靖 张路青 袁广祥 高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07-1813,共7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的8.0级大地震已造成近7万同胞罹难,举国同哀。通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调查和深入思考,认为工程地质力学可以而且应该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安县西部的初步考察发现,考察区内的地...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于四川省汶川县的8.0级大地震已造成近7万同胞罹难,举国同哀。通过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调查和深入思考,认为工程地质力学可以而且应该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安县西部的初步考察发现,考察区内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顺层滑坡、坡积层滑坡、陡崖崩塌、滚石等。根据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观点,地质结构面是考察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控制性因素。在灾后重建阶段,必须要考虑重建选址、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汶川大地震 工程地质力学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理论及其在五强溪水电站船闸边坡上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大安 杨志法 +5 位作者 尚彦军 刘英 柯天河 王常敏 王敬 唐纯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9-22,共4页
为了使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主张在工程地质力学和系统科学指导下发展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EGMS)。本文主要论述了EGMS形成的基础、相应的方法和技术以及综合集成中的4个关键问题(包括应变体系... 为了使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主张在工程地质力学和系统科学指导下发展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EGMS)。本文主要论述了EGMS形成的基础、相应的方法和技术以及综合集成中的4个关键问题(包括应变体系、优先监测和加固突破口的设计方法,综合地质信息分析系统、时空综合分析方法等)。另外,还扼要地讨论了如何将EGMS用于五强溪水电站船闸边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综合集成理论 水电站 船闸 边坡
下载PDF
小湾高拱坝整体稳定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杨宝全 张林 +2 位作者 陈建叶 董建华 胡成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86-2093,共8页
结合小湾高拱坝坝肩坝基的地形、地质特征、软弱结构面分布状况、浅层松弛卸荷现象以及加固处理方案,建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研制主要断层的变温相似材料,运用超载与降强相结合的综合法对整体模型进行破坏试验。通过试验获得小湾拱坝坝... 结合小湾高拱坝坝肩坝基的地形、地质特征、软弱结构面分布状况、浅层松弛卸荷现象以及加固处理方案,建立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研制主要断层的变温相似材料,运用超载与降强相结合的综合法对整体模型进行破坏试验。通过试验获得小湾拱坝坝肩坝基的变形特征、失稳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及破坏机制,得到强度储备系数为1.2,超载系数为3.3~3.5,确定拱坝坝肩坝基整体稳定综合法试验安全系数为3.96~4.20。对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两坝肩中上部高程部位由于对断层和蚀变带采用了混凝土洞塞置换,其变位相对较小,破坏形态和破坏范围相对较轻,说明混凝土加固洞塞置换起到较好的加固效果。根据试验显示的破坏形态和破坏区域,建议对右坝肩下游1245m高程以上的断层F11和F10做一定范围的处理,对左坝肩推力墩以上部分岩体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小湾拱坝 地质力学模型 复杂地质构造 浅层松弛卸荷 整体稳定安全系数 综合法试验
下载PDF
木里河立洲拱坝整体稳定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媛 张林 +2 位作者 杨宝全 董建华 胡成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928-3935,共8页
采用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超载法试验,对立洲拱坝的整体稳定性进行研究,在模型中充分反映断层、层间剪切带、裂隙密集带及长大裂隙等复杂地质构造对拱坝与地基整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超载法破坏试验获得坝体、坝肩、坝基岩体及结构面的变形... 采用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超载法试验,对立洲拱坝的整体稳定性进行研究,在模型中充分反映断层、层间剪切带、裂隙密集带及长大裂隙等复杂地质构造对拱坝与地基整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超载法破坏试验获得坝体、坝肩、坝基岩体及结构面的变形特征、破坏失稳过程、破坏形态和破坏机制,揭示影响稳定的控制性因素和工程薄弱部位,确定拱坝与地基在各阶段的超载安全系数为:起裂超载安全系数K1=1.4~2.2,非线性变形超载安全系数K2=3.4~4.3,极限超载安全系数K3=6.3~6.6。通过对比分析类似拱坝工程的超载法试验结果可知,立洲拱坝的超载安全系数在统计分布范围之内,但两坝肩中上部的岩体和结构面局部破坏较严重,需对这些薄弱部位进行重点加固处理,以进一步提高坝与地基的整体稳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拱坝整体稳定性 复杂地质构造 地质力学模型 超载法试验
下载PDF
青海高原龙穆尔沟红层滑坡变形机制的地质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8
作者 吴红刚 马惠民 +2 位作者 侯殿英 周德培 冯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94-2102,共9页
以西久公路(S101线)龙穆尔沟DH6#红层滑坡为典型代表,采用地质分析与室内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河谷下切和雨水浸润作用下青海高原红层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研究。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以坡体开挖来模拟河谷下切卸荷作用,采用均匀... 以西久公路(S101线)龙穆尔沟DH6#红层滑坡为典型代表,采用地质分析与室内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河谷下切和雨水浸润作用下青海高原红层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研究。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以坡体开挖来模拟河谷下切卸荷作用,采用均匀毛细浸润技术模拟雨水入渗改变岩土强度的现象。以位移量作为重要指标,先分析河谷下切和雨水浸润对坡体变形的单独影响,再将二者综合分析,并分析二者的作用权重。结果表明,河谷下切和雨水浸润作用在红层滑坡的变形过程中均扮演重要角色,认为坡体变形的根本原因是以红层特殊岩土性质为基础的2次强度衰减过程:河谷下切引起的坡体卸荷松弛(第一次强度衰减)以及临空面的出现是滑坡发生的基础;长期的雨水浸润作用造成岩体强度软化(第二次强度衰减)是滑坡发展的直接原因。把以龙穆尔沟DH6#滑坡为典型代表的高原红层滑坡的变形机制归纳为:原始地貌→河谷下切→坡体卸荷松弛→岩土强度衰减→水的作用→岩土强度进一步衰减→坡体整体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红层滑坡 变形机制 河谷下切 雨水浸润 地质分析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工程地质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志法 王思敬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1996年第1期1-7,共7页
本文认为.通过工程地质力学与系统科学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工程地质力学综合集成理论和方法,将成为当今工程地质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简述其基本原理、一般方法及实际工程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 系统科学 工程地质学 地质力学 研究方向
下载PDF
工程地质力学的挑战与未来 被引量:17
10
作者 何满潮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3-556,共14页
随着工程地质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不断解决,工程地质力学正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总结了20世纪工程地质力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面临的巨大挑战,详细论述了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工程地质体... 随着工程地质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不断解决,工程地质力学正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总结了20世纪工程地质力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和面临的巨大挑战,详细论述了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工程地质体结构的相对性、工程地质体的连续性、工程地质体的本构关系、工程地质体的几何大变形、工程地质大变形力学设计方法等,展望了未来工程地质力学在大变形灾害工程控制材料研发、工程灾害控制、工程地质体的能量本构关系、工程地质体的能量平衡方程和地质工程的量化设计方面的走向,指出工程地质力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岩体结构 工程地质体 能量本构关系 能量平衡方程
下载PDF
低渗致密储层三维地质力学建模与压裂工程甜点优选方法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文俊 刘伟 +3 位作者 邓九涛 彭成勇 黄兆鑫 谭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10985-10991,共7页
致密储层作为一类常见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其有效开发依赖于水力压裂这一储层改造措施。高效的储层压裂改造方案,压裂位置的选择是关键。介绍了一种低渗致密储层多数据协同的三维地质与力学属性一体化建模方法及相应的压裂工程“甜点”优... 致密储层作为一类常见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其有效开发依赖于水力压裂这一储层改造措施。高效的储层压裂改造方案,压裂位置的选择是关键。介绍了一种低渗致密储层多数据协同的三维地质与力学属性一体化建模方法及相应的压裂工程“甜点”优选方法。利用地震数据协同测井解释资料获得储层的地质构造信息完成地质构造建模,并耦合利用测井资料反演的弹性模量、泊松比、断裂韧性等力学参数以及地应力分布,获得目标储层的三维力学属性体。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识别不同尺度上影响低渗致密储层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多因素的低渗致密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方法,可实现三维尺度的储层可压裂性评价。该方法在山西某低渗致密气田的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压后产量指标与所提出的压裂层段可压裂性指数均值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印证了所提出方法具有较高的现场应用价值,可为压裂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储层 地质工程一体化 压裂工程甜点优选 三维地质力学建模
下载PDF
嘉黎断裂中段重大工程区地质力学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世杰 兰恒星 张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47-1961,共15页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系中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近年来,众多大型线路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藏东南开展,嘉黎断裂孕育的多种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建设和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嘉黎断裂的全新世活动性,鲜有学者从工程...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系中一条重要的深大断裂。近年来,众多大型线路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在藏东南开展,嘉黎断裂孕育的多种工程地质灾害对其建设和运维带来了巨大挑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嘉黎断裂的全新世活动性,鲜有学者从工程地质力学角度分析断裂特征。本文以重大工程建设密集的嘉黎断裂中段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针对性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嘉黎断裂中段的断裂地貌、岩石组合、岩体结构、地应力场、剪切带特征、第四纪活动性等工程地质力学因子具有典型的分段特征。断裂中段的工程地质力学模式可分为两类:(1)临近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韧性”工程地质力学模式;(2)远离东构造结的“脆性”工程地质力学模式。不同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东构造结下伏热地幔流产生的高温高压强变质作用带的影响。基于分段特征,探讨了嘉黎断裂沿线的不同段需重点关注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孕灾特征,为这一地区的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范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黎断裂 工程地质力学 工程地质模式 区域稳定 第四纪活动性
下载PDF
湖北宜昌深层山地页岩气地质力学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梁兴 张朝 +7 位作者 张鹏伟 张磊 王高成 潘元炜 赵春段 张介辉 王维旭 仇凯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5期20-31,共12页
湖北宜昌深层山地页岩气区块位于中扬子地块的江汉盆地北缘,具有龙马溪组页岩气目的层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平应力差大等特征。开展地质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区块复杂构造、断层及天然裂缝系统对地应力场影响的认识,为页岩气水平井的... 湖北宜昌深层山地页岩气区块位于中扬子地块的江汉盆地北缘,具有龙马溪组页岩气目的层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平应力差大等特征。开展地质力学研究有助于深化区块复杂构造、断层及天然裂缝系统对地应力场影响的认识,为页岩气水平井的井壁稳定性分析、钻进风险预测、压裂设计优化及压后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的建立依赖于精细化的构造解释、页岩气地质及多尺度天然裂缝模型,针对宜昌探区建立了全区和开发平台尺度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平台尺度模型具有更精细的分辨率,能精确刻画井周的地应力场,更好地服务于钻井与压裂优化设计。研究表明,宜昌探区应力机制以挤压走滑型为主,水平两向应力差值大于四川盆地页岩气区,天然裂缝激活风险较大,而且钻井液安全窗口较窄、井壁稳定性较差,水平井分级压裂受到水平应力差大、天然裂缝激活风险大等特征影响而出现水力裂缝缝网较简单的问题。基于平台模型开展了压后四维地质力学模拟,分析压后地应力场变化,研究成果表明,压裂后缝网周围的最小主应力明显增加,应力机制向逆冲型过渡,应力阴影影响范围在20~40m。充分利用地质力学成果对于提高钻探工程效率和开发效益有重要作用,该研究是国内首次针对四川盆地外的复杂构造区深层山地页岩气建立的精细化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研究成果对于深层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气 山地页岩气 地质力学 地质工程一体化 孔隙压力 应力阴影 泥浆窗口 宜昌
下载PDF
基于MEMS传感器的边坡滑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燕 李文龙 袁泉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3-161,共9页
针对目前边坡工程监测手段成本高、大规模监测困难以及智能化监测困难等问题,利用MEMS传感器造价低、精度高、体积小等优势,探讨基于MEMS传感器的新型智能监测方法的可行性,采用天然河砂(粗砂)高空撒砂法堆坡设计了模型试验。在边坡内... 针对目前边坡工程监测手段成本高、大规模监测困难以及智能化监测困难等问题,利用MEMS传感器造价低、精度高、体积小等优势,探讨基于MEMS传感器的新型智能监测方法的可行性,采用天然河砂(粗砂)高空撒砂法堆坡设计了模型试验。在边坡内潜在滑体中埋置MEMS传感器,通过监测加速度、角度、角速度等指标,实现对边坡稳定性的多点位无线实时连续监测。试验模拟连续降雨为滑坡诱发机制。通过分析边坡滑动前、滑动时、滑动后边坡各部位传感器监测指标的变化,获得滑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结合试验宏观观测现象,进而探讨边坡的滑动特征。探讨了坡角为45°、50°时边坡各部位的运动情况。通过两组试验的对比分析表明:初始坡角越小,降雨诱发边坡滑动所需时间越长,滑动的次数越少,最终稳定坡角越小;初始坡角越大,滑动常会阶段性间歇性发生,最终稳定坡角越大;试验过程中砂土坡滑动时,坡体内部与坡脚处先破坏,边坡表面中部与后缘随后破坏,为典型的推移式滑坡。试验证明MEMS传感器能够成功捕捉到边坡的滑动特征,也实现了滑坡预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智能监测 MEMS传感器 模型试验 滑坡地质灾害 土木工程监测 岩土力学模型 滑坡监测预警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四维地应力演化及加密井复杂裂缝扩展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海燕 宋宇家 唐煊赫 《石油科学通报》 2021年第3期396-416,共21页
油气藏流体运移及地层岩石形变贯穿油气开发始终,是油气开发的核心科学问题。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地层流体流动机理多样、岩石力学参数呈现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征,致使页岩气储层气藏渗流—地质力学耦合问题异常复杂。页岩气井生... 油气藏流体运移及地层岩石形变贯穿油气开发始终,是油气开发的核心科学问题。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地层流体流动机理多样、岩石力学参数呈现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等特征,致使页岩气储层气藏渗流—地质力学耦合问题异常复杂。页岩气井生产过程中井筒周围储层产生不同程度的压降,扰动压降区的原地应力,储层应力随开采时间不断演化,即四维动态地应力。准确预测页岩气储层四维动态地应力场是页岩气加密井压裂和重复压裂设计的前提。因此,本文系统总结了油气藏渗流—地质力学耦合及加密井裂缝扩展的数值模拟方法,深入讨论了页岩气藏多场耦合模拟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油气藏渗流—地质力学耦合模型多种多样,按照耦合求解形式可划分为全耦合、顺序耦合、单向耦合及拟耦合,通过一种或多种软件结合实现复杂的耦合计算,但各类计算方法的计算时效性及适用性存在差异。由于页岩储层地质特征复杂,目前四维地应力演化模型在传统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其主要为基于全耦合方法的连续介质模型和离散裂缝模型,以及迭代耦合模型。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三向地应力随孔隙压力的减小而降低,应力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偏转。相对于连续介质,裂缝会影响储层地应力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这种地应力状态演化会使加密井裂缝扩展发生偏转及产生"Frac-hit"现象,并引起"微地震屏障"效应。页岩气藏开发过程中的储层渗流—地质力学耦合及裂缝扩展研究是多物理场、多维度、多尺度的耦合问题,本文建议深入研究地质工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开展四维地应力演化条件下页岩气藏水平井重复压裂及加密井压裂过程中复杂裂缝扩展机理研究、页岩气储层立体化开发复杂裂缝空间干扰机理研究、重复压裂及加密井压裂时间优化研究,以及水平井压裂套管损伤机理研究等,为我国页岩气藏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藏 渗流—地质力学耦合 四维地应力演化 复杂裂缝扩展 地质工程一体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