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K抑制剂PF-562271减轻老化血小板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
1
作者 白钰婷 刚保才 +3 位作者 张梦洁 万子雨 刘国权 顾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59,共8页
目的探究FAK抑制剂对老化血小板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造模组(LPS+Plt)和FAK抑制剂PF-562271组(LPS+Plt+PF-562271)。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AK、pFAK和PECA... 目的探究FAK抑制剂对老化血小板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脂多糖(LPS)组、造模组(LPS+Plt)和FAK抑制剂PF-562271组(LPS+Plt+PF-562271)。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FAK、pFAK和PECAM-1的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活性氧(ROS)含量。细胞通透性和跨内皮细胞电阻实验,检测HUVEC屏障功能的变化。RT-qPCR检测炎性因子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炎性因子的分泌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加入ROS抑制剂维生素C(Vit.C)后,PECAM-1的表达。结果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处理后,FAK、pFAK和PECAM-1的蛋白表达增高,加入PF-562271后,FAK、pFAK和PECAM-1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可促进ROS的释放,而加入PF-562271后,ROS释放减少(P<0.001)。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导致内皮细胞屏障受损,PF-562271可缓解内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损伤(P<0.01)。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促进内皮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8的表达,PF-562271可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加入维生素C后,PECAM-1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FAK抑制剂PF-562271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水平和降低炎症反应,缓解脂多糖和老化血小板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LI PF-562271 fak PECAM-1 老化的血小板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下载PDF
南蛇藤提取物通过DJ-1/PTEN/FAK轴抑制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
2
作者 倪晓晨 姜晓敏 +5 位作者 于世龙 周俊 冒德芳 吴峰 刘延庆 金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0,I0021,共6页
目的研究南蛇藤提取物(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Extract,COE)抑制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具体机制。方法通过CCK-8法测定COE抑制H1299细胞的生物活性,并依此选取低毒浓度进行细胞侵袭转移的功能研究。使用伤口愈合实验和高内涵成... 目的研究南蛇藤提取物(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Extract,COE)抑制非小细胞肺癌侵袭转移的具体机制。方法通过CCK-8法测定COE抑制H1299细胞的生物活性,并依此选取低毒浓度进行细胞侵袭转移的功能研究。使用伤口愈合实验和高内涵成像追踪细胞轨迹对细胞运动功能进行测定。通过Western bolt实验进行分子层面的研究,探究COE抑制肺癌侵袭转移的具体分子机制。实验的分组采用剂量梯度进行设置,分别为Control组(0.05%DMSO),COE组:20,40,80μg/mL。结果COE以剂量依赖的形式明显抑制了H1299的细胞活性。伤口愈合实验结果显示,COE显著抑制了H1299细胞的迁徙能力,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高内涵成像实时动态追踪细胞轨迹显示,80μg/mL浓度的COE显著抑制了H1299细胞的迁徙能力,表现在运动速度的降低和均方位移量的下降。Western bolt实验结果表明,COE通过DJ-1/PTEN/FAK轴抑制非小细胞侵袭转移。蛋白质印迹的归一化分析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南蛇藤提取物能在低细胞毒浓度下通过DJ-1/PTEN/FAK轴抑制非小细胞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蛇藤提取物 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转移 DJ-1 PTEN fak
原文传递
Degradation of FAK-targeting by proteolytic targeting chimera technology to inhibit the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3
作者 XINFENG ZHANG SHUANG LI +8 位作者 MEIRU SONG YUE CHEN LIANGZHENG CHANG ZHERUI LIU HONGYUAN DAI YUTAO WANG GANGQI YANG YUN JIANG YINYING LU 《Oncology Research》 SCIE 2024年第4期679-690,共12页
Liver cancer is a prevalent malignant cancer,ranking third in terms of mortality rate.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primarily contribute to the high mortality rate of liver cance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as low expr... Liver cancer is a prevalent malignant cancer,ranking third in terms of mortality rate.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primarily contribute to the high mortality rate of liver cancer.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has low expression of focal adhesion kinase(FAK),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of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Nevertheless,the efficacy of FAK phosphorylation inhibitors is currently limited.Thus,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FAK affects HCC metastasis to develop targeted therapies for FAK may present a novel strategy to inhibit HCC metastasis.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K expression and the prognosis of HCC.Additionally,we explored the impact of FAK degradation on HCC metastasis through wound healing experiments,transwell invasion experiments,and a xenograft tumor model.The expression of proteins related to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was measured to elucidat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AK PROTAC can degrade FAK,inhibit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HCC cells in vitro,and notably decrease the lung metastasis of HCC in vivo.Increased expression of E-cadherin and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vimentin indicated that EMT was inhibited.Consequently,degradation of FAK through FAK PROTAC effectively suppressed liver cancer metastasis,holding significant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treating liver cancer and developing innovative anti-neoplastic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Focal adhesion kinase(fak) Proteolytic targeting chimera technology(PROTAC)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 METASTASIS
下载PDF
人黏着斑激酶(FAK)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4
作者 张丽 张娅 +4 位作者 季江颖 魏梓妤 刘家宇 许涛 汪洪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克隆、表达与纯化黏着斑激酶(FAK)基因C端黏着斑定位序列(第798~1041位氨基酸),制备兔抗FAK多克隆抗体并鉴定。方法PCR法体外扩增FAK基因C端序列(2671~3402 bp),克隆至pCZN1,构建pCZN1-FAK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 目的克隆、表达与纯化黏着斑激酶(FAK)基因C端黏着斑定位序列(第798~1041位氨基酸),制备兔抗FAK多克隆抗体并鉴定。方法PCR法体外扩增FAK基因C端序列(2671~3402 bp),克隆至pCZN1,构建pCZN1-FAK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利用镍-次氮基三乙酸(Ni-NTA)金属鳌合亲和层析树脂进行蛋白纯化,并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法进行效价和特异性鉴定。结果成功构建pCZN1-FAK重组表达载体,FAK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目的蛋白纯化后,制备的兔抗FAK多克隆抗体效价达1∶512000,且与外源和内源FAK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克隆、表达与纯化FAK蛋白,制备兔抗FAK多克隆抗体,可用于内源FAK蛋白特异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黏着斑激酶(fak) 多克隆抗体
原文传递
炙马钱子胶囊抑制BIPN的临床疗效及基于lncRNA ZFAS1(XIST)活化FAK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炎症的机制
5
作者 毛梦珂 葛杭萍 +3 位作者 项静静 郑智茵 沈建平 邓姝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495-1504,共10页
[目的]评估炙马钱子胶囊医治硼替佐米相关性周围神经病(bortezomib 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BIPN)的有效性,初步探究其基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X失活特异性转录本(X inactive specific transcript,XIST)/... [目的]评估炙马钱子胶囊医治硼替佐米相关性周围神经病(bortezomib 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BIPN)的有效性,初步探究其基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X失活特异性转录本(X inactive specific transcript,XIST)/锌指结构反义转录本1(ZNFX1 antisense RNA 1,ZFAS1)干预BIPN的机制。[方法]通过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收集20例符合多发性骨髓瘤中西医诊断并接受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治疗而且发生BIPN接受炙马钱子胶囊治疗的患者,与未接受马钱子治疗的患者进行中医症候积分、神经毒性评分、周围神经病变(peripheral neuropathy,PN)分级、部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比较。通过自身对照,采集治疗组患者的外周血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炎症相关因子表达。培养DRG 50B11细胞,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筛选马钱子最佳作用浓度和时间及BTZ最佳作用时间,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BTZ组、马钱子+BTZ组,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qPCR)检测炎症相关因子及细胞总RNA相关指标表达,分析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临床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后PN、中医证候积分、神经毒性评分降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增加(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研究显示,与治疗前比较,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均降低(P<0.05),且与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1)。与BTZ组比较,马钱子+BTZ组IL-17、TNF-α、IL-1β、IL-6、NGF、BDNF、lncRNA XIST、纤维粘连蛋白1(fibronectin 1,FN1)、磷酸化局部黏着斑激酶(phospho-focal adhesion kinase,p-FAK)表达降低(P<0.05),miR-96-5P、miR-1271-5P表达升高(P<0.05),lncRNA ZFAS1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cRNA XIST表达与IL-17、TNF-α、IL-1β、IL-6、NGF、BDNF、FN1、p-FAK表达显著正相关(P<0.01),与miR-96-5P存在中等负相关性(P<0.05),与miR-1271-5P存在极弱相关或无相关性(P>0.05)。[结论]炙马钱子胶囊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BIPN且较为安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lncRNA XIST,促进miR-96-5P/FN1表达,抑制p-FAK介导的神经炎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马钱子胶囊 周围神经病变 硼替佐米 lncRNA XIST miR-96-5P FN1 fak 信号通路
下载PDF
FAK-PI3K/AKT信号通路在新生大鼠颅盖骨生长发育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6
作者 张司玺 张晓璐 +3 位作者 王雷 马玉博 邵国 张春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时期的SD大鼠颅盖骨进行检测,探究大鼠颅盖骨的生长特点。方法选取同窝1、4、7、10、12周SD大鼠颅盖骨(每周3只),使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颅盖骨中局部粘着斑激酶(FA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 目的通过对不同时期的SD大鼠颅盖骨进行检测,探究大鼠颅盖骨的生长特点。方法选取同窝1、4、7、10、12周SD大鼠颅盖骨(每周3只),使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颅盖骨中局部粘着斑激酶(FA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并通过相关性分析FAK-PI3K/AKT在颅盖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情况。结果大鼠脑容积的增长与颅盖骨厚度的变化是同步增长;FAK的表达变化与大鼠各经线的变化呈正相关;FAK的表达变化与PI3K/AKT的表达变化呈正相关。结论FAK的表达变化与大鼠头颅的生长发育规律具有相关性,FAK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在颅盖骨中发挥作用,FAK可能作为颅骨快速生长发育期的标志物,为临床上的颅骨缺损修复治疗中时机的选择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盖骨 fak PI3K/AKT 生长发育
下载PDF
ASAP1与FAK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范静 王丰梅 +2 位作者 郑小影 徐梦蝶 冶俊玲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4期6450-6456,共7页
肿瘤的发生机制复杂,而肿瘤的播散更是一个多方面参与的过程,其中细胞骨架的失调及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ASAP1 (Arf糖激化因子GTP酶活化蛋白)通过定位于细胞膜... 肿瘤的发生机制复杂,而肿瘤的播散更是一个多方面参与的过程,其中细胞骨架的失调及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ASAP1 (Arf糖激化因子GTP酶活化蛋白)通过定位于细胞膜内外,调整细胞骨架,改变细胞极性,最终导致肿瘤转移。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 FAK)可以与ASAP1结合形成复合物,参与调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成分,影响肿瘤细胞微环境及细胞骨架重组,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本文简要回顾了两种蛋白在一些肿瘤中的表达及新进展,希望能在肿瘤诊断及治疗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AP1 fak 文献综述
下载PDF
不同剂量利塞膦酸钠对正畸大鼠牙根组织中FAK、MMP-2、RANK蛋白表达及牙移动、牙根吸收的影响
8
作者 支方静 刘振霞 白琴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塞膦酸钠对正畸大鼠牙根组织中FAK、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RANK蛋白表达及牙移动、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120只SPF级的Wistar雄性大鼠,将1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包括模型组、利塞膦酸钠低剂量组、中...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利塞膦酸钠对正畸大鼠牙根组织中FAK、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RANK蛋白表达及牙移动、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择120只SPF级的Wistar雄性大鼠,将12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包括模型组、利塞膦酸钠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30只大鼠。高、中、低利塞膦酸钠的每日给药剂量为1、0.5、0.25 mg·kg^(-1)·d^(-1),模型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分析4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正畸牙移动距离、4组大鼠牙根组织形态、牙根组织中破骨细胞的数量、牙根组织中MMP-2、RANK及FAK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第7、14、21天,高剂量组的正畸牙移动距离、破骨细胞数量、明显较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低,中剂量明显较低剂量组、模型组低,低剂量组明显较模型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后,实验第7天,模型组根分叉压力侧表面的牙骨质不连续,存在骨吸收陷窝,低、中剂量组也出现骨吸收陷窝,高剂量组骨吸收陷窝较浅;实验第14天,模型组的根分叉处、根尖处均有一定吸收,低、中剂量组牙根吸收多出现在受压力侧的根中1/3处,高剂量组大鼠根尖、根分叉形态基本完整,无明显的吸收;实验第21天,模型组的根尖受压力侧出现轻度吸收,低、中、高剂量组未出现根尖形态明显变化。实验第7、14、21天,高剂量组的牙根组织中MMP-2、RANK蛋白表达明显较中、低剂量组、模型组大鼠低,FAK蛋白明显高,中剂量组正畸牙根组织中MMP-2、RANK蛋白表达明显较低剂量组、模型组低,FAK蛋白明显高,低剂量组MMP-2、RANK蛋白表达明显较模型组低,FAK蛋白明显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塞膦酸钠可抑制正畸大鼠的牙根吸收的影响,可能与抑制牙根组织中MMP-2、RANK蛋白表达,诱导FAK蛋白升高,抑制破骨细胞数量有关,且利塞膦酸钠剂量越高,抑制牙根吸收作用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利塞膦酸钠 正畸 牙根组织 牙根吸收 牙齿移动 fak蛋白表达
下载PDF
基于ITGB4/FAK/p38信号通路蒙药蓝盆花总黄酮提取物体内外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9
作者 赵晓璐 孟根斯立木 +3 位作者 张春艳 颜羽昕 高晓阳 马月宏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第8期55-62,共8页
目的探讨蒙药蓝盆花总黄酮提取物(total flavonoid extract of Scabiosa comosa,TFS)对肝纤维化体内外的影响,以及通过对ITGB4/FAK/p38信号通路的调控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选取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FS高(20... 目的探讨蒙药蓝盆花总黄酮提取物(total flavonoid extract of Scabiosa comosa,TFS)对肝纤维化体内外的影响,以及通过对ITGB4/FAK/p38信号通路的调控对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选取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TFS高(200mg/kg)、中(100mg/kg)、低(50mg/kg)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均给予2ml/kg CCl_(4)灌胃。期间对TFS各剂量组给药,而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做处理,灌胃10周。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ic-oxaloacetic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含量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组织经转录组测序筛选与肝纤维化相关的通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collagenⅠ及ITGB4/FAK/p38信号通路相关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体外实验:MTT法检测TFS对HSC-T6细胞的抑制率;RT-qPCR与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HSC-T6细胞中α-SMA、collagenⅠ及ITGB4/FAK/p38信号通路相关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TFS对HSC-T6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TFS显著增加了模型组中ALT、AST、ALP及HYP的含量(P<0.01);与模型组比较,TFS显著降低了TFS剂量组中ALT、AST、ALP、HYP的含量(P<0.01);肝组织病理变化显示,肝纤维化增生明显改善;GO、KEGG富集分析表明,ITGB4/FAK/p38信号通路在模型组相关性显著。不同剂量的TFS对HSC-T6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体内外RT-q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TFS各剂量组α-SMA、collagenⅠ、ITGB4/FAK/p38信号通路相关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凋亡结果亦显示,TFS各剂量组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蒙药蓝盆花总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抑制肝纤维化进展,其调控机制可能与ITGB4/FAK/p38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盆花 总黄酮 ITGB4/fak/p38信号通路 肝纤维化
下载PDF
FAK/Twist1信号通路在颅缝闭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寇正雄 张海燕 +3 位作者 邵国 张晓璐 张春阳 侯晓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探究FAK/Twist1信号通路在颅缝闭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0 d大鼠分为对照组(50只)和颅缝旋转组(50只),以大鼠人字缝中点为中心,直径约0.5 cm做一骨窗,将骨瓣在不损伤硬脑膜的情况下游离,对照组骨瓣原位复位,旋转组骨瓣旋转180°... 目的探究FAK/Twist1信号通路在颅缝闭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0 d大鼠分为对照组(50只)和颅缝旋转组(50只),以大鼠人字缝中点为中心,直径约0.5 cm做一骨窗,将骨瓣在不损伤硬脑膜的情况下游离,对照组骨瓣原位复位,旋转组骨瓣旋转180°后复位,两组大鼠3周后进行实验。旷场试验测试行为学,测量两组体质量、头围、骨瓣面积、骨瓣厚度等生理学指标,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颅缝闭合情况,Western blot、Real time PCR、免疫组化染色测定骨瓣及骨瓣下硬脑膜FAK/Twist1通过表达情况。结果旋转组骨瓣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围、体质量、骨瓣面积、术区面积无明显差异;显微镜下及HE染色中结果显示:旋转组颅缝完全闭合,对照组颅缝保持正常形态;行为学试验结果显示,颅缝闭合后大鼠行动能力下降且出现抑郁倾向;Western blot、Real time PCR、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旋转组FAK在颅骨和硬脑膜中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组Twist1在硬脑膜中表达量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骨中两组Twist1表达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缝旋转后可以导致颅缝早闭,并会出现行动能力下降等行为学异常,FAK/Twist1可能在颅缝闭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斑激酶 TWIST1 颅缝闭合 狭颅症 信号通路 颅缝旋转
下载PDF
FAK和Wnt在卵巢癌铂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汤陵容 王乐琪 +1 位作者 何雪欢 张颖 《医药前沿》 2023年第10期54-56,60,共4页
卵巢癌是人类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妇科恶性肿瘤中病死率第一位。大多数的患者诊断时已为卵巢癌晚期,且对铂类化疗耐药。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通常从细胞黏附转导信号来调节多种生物细胞功能,包括细... 卵巢癌是人类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妇科恶性肿瘤中病死率第一位。大多数的患者诊断时已为卵巢癌晚期,且对铂类化疗耐药。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通常从细胞黏附转导信号来调节多种生物细胞功能,包括细胞存活、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FAK、Wnt/β-catenin通路参与卵巢癌铂化疗耐药的机制,因此FAK、Wnt被认为是高价值的药物治疗靶点,特别是联合其他药物,有效逆转铂化疗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铂化疗耐药 黏着斑激酶(fak) WNT/Β-CATENIN通路
下载PDF
FAK、P-FAK(Y397)、PTEN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丽 王进 杨丽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5-237,共3页
目的:研究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磷酸化粘着斑激酶(phospho-FAK,Y397)、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PTEN)在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 目的:研究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磷酸化粘着斑激酶(phospho-FAK,Y397)、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PTEN)在胃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AK、p-FAK(Y397)和PTEN在100例胃腺癌和30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腺癌与癌旁组织FAK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1/100)、43%(13/30)(P<0.05);P-FAK(Y39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62/100)、20%(6/30)(P<0.05);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3/100)、97%(29/30)(P<0.05);癌组织中FAK、p-FAK(Y397)、PTEN的表达与胃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PTEN与FAK、P-FAK(Y397)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514,-0.572;P<0.05),FAK与p-FAK(Y397)呈正相关(r=0.539;P<0.05)。结论:胃腺癌中存在FAK和p-FAK(Y397)表达上调,PTEN表达下调,三者的表达水平可能与胃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fak p-fak(Y397) PTEN
下载PDF
膀胱尿路上皮癌MMP-2表达及其与FAK、p53、bcl-2、Ki-67的关系 被引量:20
13
作者 桂律 许祖德 +2 位作者 罗金芳 林梅绥 李如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分化和浸润程度膀胱尿路上皮癌MMP 2表达及其与FAK、p5 3、bcl 2和Ki 6 7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 8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 6 8例非肿瘤尿路上皮 ,进行MMP 2、FAK、p5 3、bcl 2和Ki 6 7的表达检测。结果 M... 目的 比较不同分化和浸润程度膀胱尿路上皮癌MMP 2表达及其与FAK、p5 3、bcl 2和Ki 6 7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 8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 6 8例非肿瘤尿路上皮 ,进行MMP 2、FAK、p5 3、bcl 2和Ki 6 7的表达检测。结果 MMP 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肿瘤性移行上皮 ,其表达强度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和浸润深度增加而显著增强。分化差和浸润性膀胱癌中FAK和p5 3表达增强 ,并与MMP 2表达呈正相关 ;分化差膀胱癌中Ki 6 7表达增强而bcl 2表达丢失 ,Ki 6 7与MMP 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进展和分化过程中 ,肿瘤分化程度越低 ,肿瘤细胞分泌MMP 2越多 ,其浸润和转移的能力也越强。FAK、p5 3、Ki 6 7和bcl 2不但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密切相关 ,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MMP 2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尿路上皮癌 MMP-2表达 fak p53 BCL-2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膀胱肿瘤
下载PDF
胶质瘤中PTEN、FAK与Ki67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虎 浦佩玉 +5 位作者 李捷 王春艳 董伦 焦德让 康春生 王广秀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18-420,共3页
目的 探讨PTEN、FAK与Ki67在胶质瘤增殖、侵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了5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三种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级别的胶质瘤中PTEN、FAK与Ki67的表达水平不同,Ⅱ级与Ⅲ、Ⅳ级肿瘤之间三者表达差异显... 目的 探讨PTEN、FAK与Ki67在胶质瘤增殖、侵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了50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中的三种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级别的胶质瘤中PTEN、FAK与Ki67的表达水平不同,Ⅱ级与Ⅲ、Ⅳ级肿瘤之间三者表达差异显著;PTEN与FAK、Ki67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提示PTEN表达缺失可引起FAK及Ki67的过表达,从而加强胶质瘤的增殖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PTEN fak KI67 细胞增殖 肿瘤侵袭 肿瘤细胞 抑癌基因 粘着斑激酶
下载PDF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检测KAI1、MRP-1、FAK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新允 刘婷 +4 位作者 朱丛中 李艳 孙锐 孙翠云 王爱香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91-1095,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与多基因改变密切相关。目前Kang-ai-1(KAI1)、移动相关蛋白(motility-relatedprotein-1,MRP-1)和局部粘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FAK)3种基因在肺癌中的共同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这3... 背景与目的: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与多基因改变密切相关。目前Kang-ai-1(KAI1)、移动相关蛋白(motility-relatedprotein-1,MRP-1)和局部粘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kinase,FAK)3种基因在肺癌中的共同作用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这3种基因的蛋白产物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肿瘤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包含240个点的肺癌组织芯片中KAI1、MRP-1和FAK蛋白的表达。结果:KAI1在肺癌原发灶中阳性率为25.9%,MRP-1为42.6%,与正常肺组织(100%)相比均显著下调;FAK蛋白在肺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4.4%,与正常肺组织相比显著增高;KAI1、FAK两种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体类型及组织类型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两种蛋白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MRP-1蛋白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类型有关,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相比差异显著,MRP-1与KAI1呈显著正相关,与FAK呈显著负相关。结论:KAI1、MRP-1和FAK的异常表达与肺癌的浸润转移有关,联合检测这3项指标对肺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遗传学 肺肿瘤/病理学 KAI1 MRP-1 fak 组织芯片/诊断应用 诊断
下载PDF
FAK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少山 刘青光 +4 位作者 周振宇 姚英民 宋涛 昝献峰 孙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4,127,共5页
目的研究FAK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并探讨其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法检测了52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FAK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了FAK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 目的研究FAK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并探讨其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法检测了52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FAK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了FAK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FAK蛋白在3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了FAK表达与肝癌手术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FAK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癌旁组织(0.48±0.12 vs.0.17±0.07;P<0.05)。FAK 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组织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血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FAK表达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生存率的因素。30例肝癌组织细胞质中广泛表达FAK蛋白,主要定位于肝癌细胞质内,阳性率为60%(18/30),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3%(8/30),10例正常肝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0%(2/10)。结论 FAK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这与肝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也是判断肝细胞癌手术治疗预后的指标,提示FAK可能成为肝癌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着斑激酶(fak) 肝细胞癌 RT—PCR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
下载PDF
FAK基因表达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宁 章蔼然 +1 位作者 牟茂森 侯颖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83-786,共4页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表达水平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运动的影响。方法:针对FAK基因不同靶点设计siRNA序列,构建siRNA重组子,转染Caco-2细胞,以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FAK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及时间效应,同时检测FAK基因敲低对...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表达水平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运动的影响。方法:针对FAK基因不同靶点设计siRNA序列,构建siRNA重组子,转染Caco-2细胞,以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FAK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及时间效应,同时检测FAK基因敲低对Caco-2细胞的凋亡、增殖及迁移的影响。结果:FAK siRNA导入Caco-2细胞后,FA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受抑,呈时间依赖关系,FAK mRNA水平下调在转染后48h达到最大。结论:FAK siRNA可有效抑制靶基因表达,FAK表达水平下调后Caco-2细胞的增殖及运动明显受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干扰RNA 结直肠癌 fak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原文传递
FAK和Sr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临床意义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蕾 柳玉红 +4 位作者 邹桂华 龚静青 温寿青 邱立 汪春福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876-880,共5页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和Sr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FAK和Src在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利用Western blot以及qRT-PCR检测FAK和Src在甲状腺癌细...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和Sr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FAK和Src在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利用Western blot以及qRT-PCR检测FAK和Src在甲状腺癌细胞株中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的相关性。结果:FAK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年龄(P=0.000)、T分期(P=0.176)、N分期(P=0.000)、M分期(P=0.000)、临床分期(P=0.038)、局部复发(P=0.000)、淋巴结侵袭(P=0.014)以及与患者较低生存期(P<0.000 1)密切相关;Src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N分期(P=0.000)、M分期(P=0.002)、淋巴结侵袭(P=0.000)、包膜侵袭(P=0.029)以及患者的较低生存期(P<0.000 1)密切相关。并且高表达FAK与Src的细胞其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增高,而E-cadherin的表达降低。结论:FAK以及Src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并可能通过EMT的方式促进其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fak SRC 免疫组化 临床病理学参数 浸润 转移
下载PDF
PTK787对K562细胞增殖及fak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邸晓华 陈日玲 +2 位作者 刘小利 田川 郭亚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97-600,共4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TK787对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fak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PTK787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观察不同浓度PTK787在不同时间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浓... 本研究旨在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TK787对K562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fak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PTK787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观察不同浓度PTK787在不同时间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浓度PTK787对K562细胞周期的影响,应用RT-PCR技术检测各浓度PTK787对K562细胞fak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TK787浓度增加与作用时间延长,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同一时间不同浓度组之间比较,或者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TK787作用48小时,以浓度320μmol/L对细胞抑制率最高,继续增加浓度或延长作用时间抑制率增加均不明显。随着PTK787浓度增加,G1期细胞比例逐渐升高,S期细胞比例逐渐下降,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TK787浓度由160μmol/L继续升高,对K562细胞周期的改变不明显。随着PTK787浓度增加,K562细胞的fak mRNA表达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K787浓度由160μmol/L继续升高,对K562细胞fak mRNA表达的影响亦不明显。结论:PTK787可以抑制K562细胞增殖,阻止K562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化,降低fak mRNA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K562细胞 PTK787 细胞增殖 fak MRNA
下载PDF
化痰消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PTEN、FAK及paxill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吴佳慧 刘皓 +1 位作者 郭亚云 魏睦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6年第15期1611-1616,共6页
目的观察化痰消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PTEN、FAK及paxillin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其逆转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90只4~5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取15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均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综合饥饱失常、... 目的观察化痰消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PTEN、FAK及paxillin表达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其逆转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90只4~5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取15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均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综合饥饱失常、浓盐水灌胃的方法制备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及维酶素组,每组13只。空白组正常饮食,余均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3 m L/kg、2 m L/kg、1 m L/kg化痰消瘀方灌胃,维酶素组给予10 m L/kg维酶素灌胃,均灌胃8周。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PTEN、FAK及paxillin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显示空白组大鼠胃黏膜无癌前病变改变,模型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胃癌前病变改变,中药高、中剂量组和维酶素组胃黏膜癌前病变情况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均〈0.05),且中药高剂量组改善程度高于其他各给药组(P均〈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TEN在空白组强阳性表达;模型组鲜有表达;中药高、中、低剂量组表达量逐渐降低,但高于模型组(P均〈0.05);中药高剂量组PTEN表达量高于其他各给药组(P均〈0.05)。FAK、paxillin在空白组极少表达,模型组表达量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均〈0.05);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二者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其中高剂量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给药组(P均〈0.05)。结论中药化痰消瘀方可显著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激活抑癌基因PTEN,调节FAK的去磷酸化,通过FAK/Src信号通路下调paxillin来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化痰消瘀方 PTEN fak PAXILL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